《乡土中国》有感

时间:2024.4.21

看乡土中国的发展轨迹

—读《乡土中国》有感

园林学院 宋洋 200920551101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其著作《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第一章是“乡土本色”。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虽然他们自己是很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土气”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所以要研究“中国性”,就不得不从根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乡土社会。另一层意思是说现在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就是说虽然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所以那些城里人对乡下人冠以“乡巴佬”的称呼,因为他们对于乡土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至于这些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怎样具有着乡土社会的文化的根,后面会有详细的分析。

在第一章里,作者从“土气”切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本性。“远在西伯里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因为农业的固定性,才有了“土气”,所以说这个词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的农业本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制社会的观念,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人制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大概也从这里来。

讨论中国当下遭遇的种种问题,如果想要深入一些,就免不了要追根朔源,分析一下问题产生原因和历史背景,其中自然会把话题带到我们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本性上去。中国社会曾经是何种面目?现在是什么模样?变迁如何进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都可以延伸到当代的诸多领域,以助我们理清自己国家的脉络。

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模式,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书,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但书中的诸多论点依旧是振聋发聩,费孝通先生勾勒出的那个中国仍未消逝。

如果说乡土代表了传统的话,那混凝土就是一股现代化的力量,正在席卷整个中国,正在侵蚀那个乡土的中国。

如今,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状态。在农村,青砖绿瓦的乡土建筑逐渐被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小楼所取代。

从乡土到混凝土,是一个漫长而又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地质运动一样,威力巨大,不可避免,时间漫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抓住时代的脉络,紧跟时代,再幸运一点,还可以对时代推波助澜一下。

从乡土到混凝土,这是中国正在走的路,毫无疑问,混凝土都绝对不是终点,但若我们想走向远方,至少要先到达这一站。


第二篇: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中国社会的基层,即乡村,自古便是中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了解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了解中国社会的理想切入点。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就是描述中国社会基层——乡土社会的一部经典之作。

据作者在序言中所写,此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中提炼出来的一些概念”,是探索“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一段尝试的记录”。但实际远不止如此,此书所辑录的文章已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美的学术散文之一,更是众多学人认识中国社会的起点。

本人读此书后,不仅对中国社会基层有了基本的了解,众多有关今日中国现状的疑惑也得以解决。

此书第一篇《乡土本色》概述中国社会基层——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乡村以农耕为本,人以种地为生,世代定居一地,聚村而居,形成了一个扎根于土地,极少流动,因而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很少变化的。所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规矩一旦产生,便极少变动,这些东西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可随着乡土社会转为现代社会,原有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原本说明中国基层社会特征的中性词“土气”,成了骂人话。

近年来,许多人痛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说“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就要断绝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云云。初读的确痛心疾首,忿恨于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不珍惜,但读罢此书,我的看法有些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于乡土社会,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传统

文化必然会产生众多的弊端,故我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失传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常觉乡下人没文化,这真是因为乡下人不善学习吗?确实不是,是因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无用的。中国的文字产生于庙堂。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对生活中的互相合作的人十分熟悉,且相互交流不存在空间的阻隔,故口语﹑肢体语言和神情往往比文字更直接,便利。而生活经验世代罔替,故不需文字记述,只需口耳相传。

今日的中国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在普及教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此本非坏事,但这断不可盲目。因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并没有多少用处,而让乡土社会中的人学习对他们无用的东西,自然是徒劳。所以普及教育,或照当时说法“文字下乡”,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让乡下人有众多接触现代社会的机会,让他们的生活逐步现代化。时至今日,农村人受教育水平比起城镇,仍有很大差距。我想原因除了在教育设施,更在于农村人对于文字的依赖程度并不是很高吧。

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为差序格局。这个格局,好像“石头入水时所发生的一圈圈向外推的波纹”,而每个人都是他所影响的那个波纹的中心。石头入水的力度决定波纹强弱与传播范围,那个人的势力大小决定他的社会圈子的大小,而且由亲密到疏远,圈子里的人与他(她)的关系依次减弱。这样的圈子可大可小,具极强的伸缩性。当一人显达之时,三亲六故皆来登门造访,要攀个交情;而“树倒猢狲散”时,身边“亲信”纷纷倒戈,欲与其划清界限,极端之时,甚至成为“孤家寡人”。故而中国人的公私观念并不是很明了,不知几杆子才能打着的亲戚,可以说成自家人;

而家门外杂物成堆,也无人愿意收拾,因为那是公共的,“我”管不着。

这样的社会格局影响了中国传统道德观,比如中国儒家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论是水波样的差序。人伦就是有自己向外扩张,并不断减弱的关系网。这种有差等的关系,在孔子所注重的“推”中反应的极为鲜明。比如大学中所言:“明明德”与“修其身”从自己开始,逐级外推,至齐家,治国,最后“明明德与天下”。在这样的道德体系种,人对自己要“克己复礼”,“修身”,对亲人要“孝悌”,对友人要“忠信”。这些都是私人间的关系。即使孔子常说的涵盖极广的“仁”,落实到具体,也是上述的那些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传统中国文化中因而缺少一个超出个人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今日中国人“公德”的缺失,大概与此有关。

在中国人所有可大可小的圈子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家”,家沿着父系扩大,就成为氏族。氏族,按照人类学的说法,是一个事业组织,其基本功能是延续生命,但还有许多政治﹑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父亲的责任传给儿子,婆婆的责任传给媳妇,这样的传承关系形成了家族中的两根主轴,而夫妇成了配轴。由于家族具有的诸多生育之外的功能,夫妇间对感情的追求被迫让位于诸如“三纲五常”,“授受不亲”之类的家法。男人与女人各忙各的,同性间的交往远多于异性间的,男女大部分时间是隔离的。

男女间的隔离使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感情偏向于在同性间发展。这种发展相当深入,以至在西方人看来近乎于同性恋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史作品中屡见不鲜,而且常被传为佳话。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但愿同日死”的结拜兄弟。而异性间的感情大多比较淡漠。有些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被认为是“香艳文字”,为主流思

想所不齿。乡土社会是不愿发生剧变的,一切可能破坏原有秩序的因素都被遏制,男女之间由此筑下鸿沟。中国人谈及男女关系,仍倾向于隐晦,委婉的表达。

乡土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但难保绝对没有混乱。而乡土社会用“礼治”维持秩序。在稳定而少有变化的乡土社会中,传统通常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人们对它充满敬畏,兢兢业业的保持着。这个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就是“礼”。人们对于礼的服从发自内心,因为它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于是,“逾矩”成了异端,是不应存在的。乡村里对讼事的解决方法——调解,多不是判定责任,而是将双方都批评一通,让双方知道他们如何违背了礼。这目的在于然所有人都对礼谙熟于心,使之“无讼”。在逐步现代化的乡村,因传统经验逐渐失效,礼的观念渐渐淡漠,而法治体系尚不成熟,无怪乎今日之中国有如此多的问题了。

乡土社会依靠“礼治”维持秩序,那教化村民的责任和权力掌握于谁的手中呢?答曰:长老。在乡土社会中。先辈们的经验总是适用的,晚辈只需服从于长辈,问题总能得以解决。所以长辈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教化晚辈的权利。

传统社会中的长幼间的差次与年长者对年幼者的强制权力构成了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关系几乎决定了一个人出生后的一切。在血缘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可随着社会活动日益频繁,亲属之间相互欠下的人情也就越多,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社会活动。于是,人们对脱离亲属关系的活动的需求增加了。进行这种活动,需要契约,订立契约需要法律和理性。由此血缘社会逐步转为地缘社会,乡村逐步具有了现代社会的特征。 乡土社会开始解体。缓慢变动的乡土社会还可以保持着表面上的不变,呈现出一种“名实不符”的样态。但随着变化加剧,所

有的掩饰都无济于事了。因为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解决陌生人之间的问题需要统一的准绳,需要划分清晰的权利与义务;现代社会是快速变化的,传统再也不能解决问题。传统与现代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由于社会变动,人的行动再也不能靠欲望支配,而是需要计划了。在变动缓慢的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进行无计划的试验而不会引发致命的损失,在这样不断地试验和筛选(即生物学的“进化”)中,人类发展出了一系列欲望,或曰“食色性”一类的本能。这些都是利于人类生存的。可当社会变动时剧烈时,人类本能的欲望常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类被迫探索行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于是人类发现了欲望所追求的功能:生存。人们从此必须根据生存的需要,制定满足需要的计划。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与现代对立在作者写作本书时,即上世纪40年代,就已成突出问题。70年后,在这个因快速发展而有些青黄不接的中国,对立更加突出。今日中国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过渡期,许多问题由此而生:礼治已不适用,但法制体系又不成熟;传统道德体系对国民的约束日益减弱,但符合中国现状的新德育体系还未成气候。国民道德水平趋于低下又无有效的法律约束,故肆意妄为,挑战道德底线者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现在很多,以后会更多,而且还会持续很久。但是我坚信这些事件的主角最终随着中国制度的成熟而受到惩罚,他们用生前的放纵换来了生后无尽的耻辱。

此书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成与演变,揭示了社会演化的规律。虽然中国的未来何去何从,尤其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输入,

此书并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但此书对分析和解决今日中国所遇到的问题,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更多相关推荐: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吴永和最近在读一本社会学读物乡土中国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原因有二一我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要了解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就得去看相关书籍二费孝通先生是我国成就巨大的社会学家其作品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要了解一本书...

费孝通《乡土中国》之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乡土中国读后感前序怀着无比憧憬的大学梦我如愿地踏入了邵阳学院这座美丽神圣的象牙塔刚进入大学我听学姐学长说在大学里我们除了专业课和公共课程以外我们还可以自主选择自我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辅修进入大二在接到选...

乡土中国读后感

08文科实验班杨美梅20xx0W0218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感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乡土中国在大一时就有所耳闻当时还向同学借了但是一直都没看这次寒假也算是机缘巧合在整理东西时被我翻了出来于是便带回家通读了一遍颇有...

乡土中国读后感

姓名王强班级新闻2班学号20xx22110220xx51乡土中国读后感每次拜读费老的文章他那朴实无华的文风总是让我连连称赞其实一个人的文风也就显示了一个人的阅历当你经历过了人生的各个阶段体验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你自...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正文结构一作者简介二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目的1写作背景2主要目的三具体内容1乡土本色2文字下乡3差序格局4家族本位5礼制秩序6乡土地缘四乡土中国中的乡土社会中统治方式五乡土中国对现代社会特别...

乡土中国 读书笔记 经典版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费孝通文章总共有...

乡土中国读后感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13121634蒋丝丝女广西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抵中国所有的乡村都在大国崛起中换了面貌然其土性却是不怎么变的乡土乡土其基本意义仍是...

乡土中国 读后感

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简单认识读乡土中国有感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写的社会学名著书中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关注与对乡土社会的分析与认识在费孝通通俗易懂的语言下展现的淋漓尽致也使此书成为大众认知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学术...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20xx0155郑鹏说实话自己平常很少读社会科学类的书第一次读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时看的我一头雾水几乎不知道在讲什么于是我读了第二遍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了解了这十四章之间的联系又仔细读了这本书前...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关敏妍20xx080149通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种大开眼界豁然开朗的感觉从开篇第一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就得知费孝通先生把中国社会定性为乡土性的所以整本书都在谈论中国乡土社会中存...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今天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章算是一种引言吧作为农民的子女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觉得格外的熟悉我喜欢春雨润过后泥土的味道喜欢踩在舒软泥土上的感觉喜欢我们家乡的蓝天和白云更感激一生都致力于农村养育我的父母们...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抖社九班田振刚14328181寒假期间我仔细研读了费孝通老先生这本乡土中国他的行文朴素语言简明但事实上书中所提到的一些社会学理论及其解释于我而言却难言轻松再三拜读与领会终于有所收获有些以前疑惑的问...

乡土中国读后感(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