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铸剑

时间:2024.4.27

《铸剑》出自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创作于19xx年10月,原名《眉间尺》,取材于魏国曹丕所著《列异传》和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对传说加以改编后,全新演绎了一个关于为父报仇的故事。《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负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

作者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出身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却拥有着难得的进步思想。他曾经立志学医,但亲眼目睹了国民的麻木后,他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要用自己犀利的文字,改变国民劣根性。他在文学的战场上,执起自己手中的利器,书写下一个民族的脊梁。

《故事新编》收录了19xx年至19xx年间鲁迅先生创作的八篇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

实的演绎。全书秉承了鲁迅先生婉而多讽的文风,却又多了分从容豁达、幽默风趣。很多文字看似荒诞,却向读者传递着信念的力量。《铸剑》正是作者在用文字表达“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豪情,为读者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

故事是以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为背景展开的。眉间尺的父亲干将用了三年的时间为楚王铸剑,剑成之日就预料到了自己必死的结局,留下雄剑并嘱托自己的妻子,要让孩子替他报仇。当眉间尺十六岁的时候,母亲将此事告诉他,他便踏上了替父报仇的道路。期间,楚王得知有个青年要杀他,便下令悬赏追杀此人。眉间尺走到城外,遇到了一个黑衣人,黑衣人答应为眉间尺报杀父之仇,作为交换,黑衣人取走了眉间尺的首级和青剑。

黑衣人被楚王召见,他将眉间尺的头放在金鼎里煮并唱起歌来,不久金鼎里水花四溅,人头

在金鼎里翻筋斗,楚王临近鼎边,黑衣人斩下楚王的人头,两只人头在金鼎里争斗,眉间尺的头被楚王控制,黑衣人就斩下了自己头,加入了“人头大战”,在确定楚王死后,眉间尺和黑衣人的人头也安心的沉入鼎底。最后鼎里只剩下三只头骨,难以分辨,最后只能将三只头合葬一处。

干将莫邪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两把神剑也多次出现在各类小说作品中。然而鲁迅笔下的《铸剑》用一系列怪异另类、大胆夸张的描写,以及不符逻辑的情节安排,加强了故事的悲情色彩和复仇的力量。年少的眉间尺优柔寡断,他内心世界矛盾挣扎,复仇的力量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的,这种力量赋予了眉间尺勇气和斗志。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力量,需要这种与封建势力对抗到底的力量。

作者将复仇目标直指封建统治的最高领导楚王,而不愿更多的无辜百姓受到牵连。我认为,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传达着一个信息,如果不能

戳中旧传统旧思想的要害,就会牺牲掉更多的无辜性命。而眉间尺被干瘪脸的少年缠住时,围观的路人越来越多,津津有味的评论着是非,这也恰恰反映了,长久以来无法改变的国民劣根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少不了“看与被看”的模式,他用双重的视角写出了普通人的愚蠢和冷漠,也写出了革命先驱者难以摆脱“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境遇,强调了国民觉醒的重要性。

而黑衣人自称名叫“宴之敖”,这是鲁迅曾用过的笔名。鲁迅将自己比作黑衣人,暗示自己将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复仇本身,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复仇的后果,同时被遗忘、遗弃;愚昧的、以复数存在的看客,才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


第二篇:鲁迅铸剑鉴赏


复仇梦现 奈何终是镜花水月

-----鲁迅《铸剑》鉴赏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洪祥

学号:10011072 联系方式:152xxxxxxxx 25057584@qq.com 《铸剑》是鲁迅19xx年创作的一篇历史小说。19xx年正值“三一八事件”发生不久,在创作铸剑之前,鲁迅刚刚完成其著名悼念小说《纪念刘和珍君》。因此,我们不难就想到这两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分析铸剑的主题。其实,铸剑小说的主题是鲁迅文章里较为清晰的,虽然也是含有内在主旨,延伸思想。但是,大家不难看出,其主题是“复仇”。

《铸剑》原名《眉间尺》,是后来才改名为《铸剑》并收入《故事新编》的。故事新编的新就新在鲁迅先生采用古今杂糅的方式,将现实和古代神话、传说、历史事实结合起来,以达到借古讽今的创作效果。《铸剑》更是深得此法。

鲁迅先生借本文指导青年,血债必须索还,斗争的方式可以随机应变。请愿的方式不再适用,是时候铸剑武装自己去实现革命理想了。他还在《死地》上指出:“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以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使巳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死地确乎已在前面。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其实早在辛亥革命时鲁迅就提出了武装的重要性,只是在《铸剑》才明确的指出要利用利剑来打到列强。而这把利剑的含义更是意义深刻。关于复仇的意义也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思想。具体的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首先我们就需要讨论一下为什么鲁迅先生要改文章题目的意义。我认为,铸剑这个题目可以更好的突出小说的意象:剑。那把经过高温高压锻炼的、纯青的、透明的,冰也似的复仇之剑。这也正是后来的复仇之神黑衣人的精神象征。同时,铸剑也可以强调出铸剑的过程,铸剑表面指双剑的铸造过程,深层意思则表示眉间尺性格的成熟过程。在国仇家恨前,在烈火与金鼎之中,眉间尺这把宝剑完成了自己的锻造过程。

本篇小说显然存在着两个调子:悲壮的与嘲讽的,崇高的与荒谬的。在小说前三节,后者仅作为一种时隐时现的不和谐的旋律,存在于悲壮而崇高的复仇之歌中,如第二节群众争

看国王出巡的场面;到小说第四节,嘲讽、荒谬就上升为主调,直到最后占据着整个画面,象征着愚昧的看客他们(永远是复数存在)才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

文章共分为四个小节。第一节为全文的背景,交代了全文复仇的主题和复仇的原因,详细的描写了“深夜杀鼠”事件。语言上,两次运用“好,该死”、“活该”来表达他的嫉恶如仇。但是,他却用 “换了六次松明的时间”才将其杀死,并且三次觉得它“很可怜”。最终还是受了惊吓后无意中杀死了老鼠。杀死后又觉得“仿佛做了大恶一般非常难受。”还“蹲着,呆着,站不起来”。这些虽然充分展现主人公眉间尺的善良,童真,但也展示了其性情优柔、意志不坚的一面。试问:如果鲁迅时期的革命者都是如此,那革命会成功吗?这也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眉间尺还存有鲁迅先生一直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看客心理,冷漠麻木,自私残忍,举棋不定。鲁迅对此是又怜又恨,怜其真,恨其不争。

通过眉间尺的杀鼠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眉间尺的复仇没有计划性,十分盲目。其性格也有些许的莽撞,易于惊慌的特点。这些都为后文做了铺垫,引出了第二节眉间尺复仇的失败。

文章的第二节即开始着手描写眉间尺的复仇行为。他带着父亲的青剑,穿着母亲的青衣,在父亲的遗志与母亲期待的引导下,踏上了复仇之路,踏上了不归路。正像先前他杀鼠时表现的优柔一样,他的复仇也败于此。在闹市之中,他因为害怕身上的宝剑误伤他人而处处退避,丧失了较好的复仇机会。在南门等候准备第二次复仇的时候,他还想起母亲,“不觉的眼前一酸”,后来“天色愈暗,他也愈不安”,在黑衣人出现并且告诉他王已经识破了他的身份而且已经开始捉拿他,眉间尺“不觉的伤心起来”,这些都展示了他的优柔性格,但是,正如铸剑一样,在黑衣人拒绝了帮助他的一切好意原因后,在黑衣人说了又一定可行性的复仇计划后,他毫不犹豫的献出了自己的头和自己的剑。眉间尺这把复仇之剑也开始了自己的锻造。我们清楚的看到眉间尺的性格由优柔走向坚强,由软弱走向刚强,由幼稚走向成熟。他 ,眉间尺,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斗士形象,是一个不断被铸造的宝剑。

文章的第三节便开始了黑衣人的有计划有规模的复仇计划。作为一个成熟理性,刚毅冷峻的复仇之神,像宝剑一样的冷峻是他的特征。他“两点磷火一般”的眼光,他对眉间尺各种友好动机的拒绝,他在眉间尺身首异处后冷峻的笑,这一切都展示了这位复仇之神冷峻的复仇之神的性格特点。他的冷峻是因为他在这个世中已负伤累累。他对一切都已经深恶痛绝,复仇成了他最大的愿望与人生目的。为了复仇他不惜将眉间尺铸造一把锋利的“宝剑”。带着两个人复仇的焰火进入皇宫。关于黑衣人,这里我想多说一点:黑衣人名叫“宴之敖”,

“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这群黑色族人对旧社会、旧势力的叛逆性极强,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出路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冷静的思考,他们睥睨世俗,敢于向一切恶势力挑战,复仇精神绝决而勇猛,不及后果,有着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果敢与反叛。他们都是孤独的复仇者,“宴之敖”有着作者主观的太多的理想成分在其中,所以他替人复仇成功了,是胜利的勇士。但魏连殳身上却有软弱性的表现:后来竟给一师长当顾问,寄食于统治者的门下,如他自述:不能不“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了”,所以他的结局是选择了死亡-----自戕式的死亡,当然这也是社会的迫害所至。个人的反抗是基于个体的解放,对于那个顽固而吃人的社会来说是苍白而无力的。“宴之敖”能够与别人配合,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复仇,依靠合力的作用(三头相搏)取得了革命复仇的胜利。他的身上寄托着鲁迅的希望。

文章最后,在黑衣人的自我牺牲后,复仇成功了。

但是当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归于尽,尸骨变得难解难分,大复仇最后变成第四小节的大出丧,黑衣人与眉间尺不但身首异处,连仅余的头颅也要与敌人的头并置,被公开展览(表演)。而群众,鲁迅说他们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则把大出丧变成狂欢节。小说结束时,当百姓看王后、王妃,她们也看百姓,看客们自己表演起来时,复仇与被复仇者,连同复仇本身,也就同时被遗忘与遗弃,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终被消解为无。尽管鲁迅从感情上无疑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犀利的怀疑的眼光,将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看客)必然的失败、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任何时候他都要正视真相,不肯自欺欺人。

以上说了文章的大概发展情节,并且就此详细的分析了主人公眉间尺和黑衣人的人物形象以及鲁迅先生的创作目的。我这里想专门的在提一下第二节的那些群众平民和那些第三节的公顷大臣、侏儒弄臣。他们是典型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完全的批判。鲁迅先生在本文的写作中对于这些人物的描写完全用了一种不同于前文复仇端庄严肃的手笔。而采用了诙谐幽默讽刺的笔锋。亦庄亦谐,悲喜并存的复调式审美风格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鲁迅先生说过,相对于《故事新编》其他七篇小说的创作,《铸剑》是“写的较为认真的”。而且多次对聊天的笔友说到《铸剑》。这些足见鲁迅先生对于《铸剑》的偏爱之情。可以看出,《铸剑》这篇小说清晰的展示了鲁迅的小说创作的两大主题:国民性批判和民族启蒙。我们不得不承认《铸剑》对于复仇意义与方式探讨的重要性,不得不承认《铸剑》这篇历史小说却是是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

更多相关推荐:
铸剑读后感800字

铸剑读后感一铸剑是一个复仇故事故事上写了主人公眉间尺与闹夜的老鼠折腾了一番然后他的母亲跟他讲述了父亲当年帮助国王用神铁铸造了两把举世无双的神剑一把是雄剑另一把则是雌剑他父亲怕国王会将自己置于死地所以把雄剑放在家...

《铸剑》读后感

读铸剑有感结束了对鲁迅铸剑的学习心中难免生出几丝感悟眉间尺诚然不是一名合格的复仇者他太优柔寡断仅是对一只老鼠的处置便游移不定若说他想救了误入水罐的老鼠他却几次将那老鼠淹入水中并最后将它杀掉说他憎恶那只老鼠他又数...

铸一把剑,刺破黑暗 铸剑读后感

常规作业第一篇铸一把剑刺破黑暗赵紫薇财管一班20xx111872记得初读鲁迅的文章时由于年纪太小而学校的课本又多选用散文杂文总感觉鲁迅的作品虽思想深刻但毕竟时代离我们太远不太喜欢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如今去读鲁迅的...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在那武侠长短篇多如牛毛的时代很多都被质疑而铸剑的横空出世在时间的冲刷下却有了睥睨千古之态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烈饱满的精神力量不论我们对世界对某些人怎么的不满...

读鲁迅小说《铸剑》后感

读鲁迅小说铸剑后感读完鲁迅的小说铸剑以后第一个感觉是鲁迅的文章是一如既往的深奥难读但在经过多次地去研读以及对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加以了解后便又被他的精心构思以及浓烈的情感所折服了在这篇小说里一开始描写的场景是主人...

鲁迅小说读后感

我读了大概十多篇鲁迅先生的小说其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我最先读的是狂人日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先生用极为简明的白话叙述了一个患有迫害狂的人他整天的害怕他自己会被别人吃掉在这片小...

鲁迅《伤逝》读后感

我看鲁迅的伤逝汉语114班潘浩川20号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

鲁迅《故乡》读后感

鲁迅故乡读后感鲁迅故乡读后感人是把家园带在本身身旁流浪的家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深深的刻在鲁迅的记忆中记忆中的家城浙东江北水城山浑水秀天灵人杰恍若仙境例如社戏描画了家城飞通俗的黑篷航船月色朦胧下升沉的连山两岸碧...

鲁迅的《故乡》读后感

鲁迅的故乡读后感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

《鲁迅与时间》读后感

鲁迅与时间读后感五1班高天一别人都说鲁迅是个伟人我却对此没什么深刻体会直到读了这篇文章我才发现鲁迅的伟大之处让我由衷地敬佩他课文中提到鲁迅一年能写作35万多字这真是个天文数字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题材怎么写得出那么多...

读铸剑有感

读铸剑有感工商管理学院04级工商管理专业M10414042孙静铸剑的故事源自古书列异传和搜神记鲁迅以白话写文言把很短的篇幅敷衍成长长的故事晋人志原本的古朴诡谲已经消失简单的复仇原型中充满对人物个性的阐释和叙事本...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读《鲁迅先生珍惜时间》有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读鲁迅先生珍惜时间有感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鲁迅先生珍惜时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人说鲁迅是个天才可鲁迅说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罢...

鲁迅铸剑读后感(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