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时间:2024.5.13

国家兴衰的秘密

------读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杨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092496

摘要:肯尼迪认为,综合经济力量和生产能力对比的变化与国际系统中各大国的地位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对世界各国相对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具有长期重大的影响。虽然书中一些观点和判断已经不符合当代的世界发展趋势,但是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国 兴衰 战争 经济 军事 工业化

何谓大国?管子曰: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管子所讲的大国是具体可见的,管子衡量大国的标准是通过国土面积、资源、人口军队数量等具体事物。领土大、人口多、兵多钱多即为大,反之则为小。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就当代的国情、世情来看,此之大非彼之大。英国和日本就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出演大国的角色,但其都不具有人多地广的条件。当代世界大国要具备的条件除却管子之论的“人多地广”,还要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和“软权力”。“软权力”即“罗致行为能力”。约瑟夫在《注定领导:美国力量变化的特性》中解释道,软权力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而非强制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能力。[1]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就是“气场”。好比以为白髯智者,虽然不具有强壮的身体、巨额的家产等具体的物质的条件,但其无形的经验与智慧足以会令人产生仰慕之情。气场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正如软权力,强调的是一种能力。

肯尼迪教授的这本《大国的兴衰》主要是针对1500年到20xx年这五百年来各大国的兴亡盛衰、地位的沉浮做了具体而生动的分析。它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经济发展,科技发达,军事变强盛,大国便崛起;经济衰退,科技落后,军事变软弱,大国便衰落。但这并不是肯定经济决定论,更不会认为“经济决定一切”。五百年的历史足以能够证明大国的兴衰还受地理位置、军事组织、民族士气、社会制度、领导者才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这本书早就与20世纪80年代问世,作者的某些观点受到时代的限制,时隔二十多年,书中的一些判断已经不符合当下的世界情势,但书中对经济与军事的关系所进行的本质论断于今仍具有重大研究和借鉴意义。本文除了对这五百年来大国兴与衰的主要及次要原因作简单概括和总结,还加入了对利益和领导者的这两个因素的理解。介于本人才疏学浅,一些观点难免会欠缺一定的思想深度以及存在错误的地方,望老师谅解。

一前工业社会·领导者·金融·地理

肯尼迪教授依据经济与军事的关系,将整个500年的历史划分为基本的两个社会---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从东方文明的衰落和西方的兴起开始。一个国家的兴衰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经济财富是否丰富、地域面积是否广大、人口军队是否众多、兵器战略是否先进、将军大臣是否足智多谋等等。在前工业时代,肯尼迪教授主要分析了中国的明朝、穆斯林世界的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王朝、还有日本和俄国。除去日本和俄国这两个特例外,明朝、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王朝都是拥有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它们”天生”就是“大国“---管子心中的”大国“。在这一方面,这三个国家就已经领先,而其他国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在前工业时代,我们看到了先进的明朝、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富有的莫卧儿王朝。但是,当一个国家达到顶峰后,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有波峰,必然有波谷。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国家最终还是衰落了,原因的是多方面的,回顾历史,本人认为国家领导者的野心和才智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国家的前进的脚步。

首先,领导者是自私的,中央集权制要规定皇帝或者教皇享有最高的统治地位,任何商业或者宗教活动都要受官方控制。于是,明王朝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穆斯林世界的国家采取

强硬态度来对待各种形式的自由思想。因为最高统治者害怕其最高的地位被动摇,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保障自己的特权,保护自己最根本的利益。“除去新涉及的耗费和其他起抑制作用的因素外,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纯粹是信奉孔子学说的官吏们的保守性“[2]官吏们的保守性和宗教人的保守性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经济衰退,社会停滞不前。

其次是领导者固有的弱点,那就是野心和骄傲。当领导者因为眼前的富饶而强大的景象而骄傲自满,心中便不由自主的涌起扩张的欲望。于是战争一触即发。明朝北征蒙古、奥斯曼海军的扩张、丰臣秀吉两次征讨朝鲜······无论胜利与失败,战争的结果似乎是相同的。战胜了,领导者便更加骄横自大,自诩天朝上国,无需互通有无,闭关锁国,决定转身背对世界;战败了,征讨之手收缩,选择与世隔绝的道路。无疑,没有了比较,就没有了动力,更没有了发展,衰落便成了必然。

当然,东方文明的衰落,领导者的作用只是主观方面,真正的、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基础是否坚固,军事力量是否强大。“西方的兴起”则更能说明这一点。

欧洲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它不能形成像明王朝那样的大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冲突与矛盾便多了起来,战争也就无法避免。这就促使各国不断寻求军事变革,军事变革推动技术变革,从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就在这种良性循环下兴起。正如肯尼迪教授所言,“有一种主要由经济和技术进步所引起和驱动的机制,虽然这种发展总是同其他可变因素,例如社会结构、地理和偶然事件发生交互作用;要理解世界政治的进程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物质和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不是人物的更换或外交和政治的短期变化;实力是一种相对的事物,只有通过各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经常比较才能加以描述和衡量。”

[3]

但是,也有一个国家想要通过战争打破欧洲这种政治分裂的格局,企图将欧洲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东方式的、中央集权的大国,但最终还是失败了,那就是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起源于奥地利,这些统治者不断地想方设法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虽然中世纪盛世以来,此一头衔已大失实权,但仍有不少王公孜孜以求,以便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发挥更大作用。[4]哈布斯堡家族的争霸已经侵蚀了欧洲所固有的竞争机制,树大招风,哈布斯堡的政权强化必然引来众多仇敌的不满和竞争,导致“三十年的战争”的爆发。肯尼迪教授将哈布斯堡家族的失败归纳为三个原因,除了树敌过多战线过长,本人认为欧洲早期的“军事革命”是导致哈布斯堡家族争霸失败的主要原因。军事革命即16世纪20年代以后的150年里,战争的规模、费用以及组织剧烈膨胀,这种变化本身是由几种交错因素造成的,有战术上的、政治上的和人口的因素。[5]虽然在当时看来哈布斯堡家族所拥有的财政和军事上的资源及其雄厚,但战争的消耗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正是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战争费用暴露了哈布斯堡政权的真正弱点。”[6]同时,肯尼迪教授还指出哈布斯堡王朝的同盟----西班牙衰落的核心问题是,没有认识到保存一个强大的军事机器的经济支柱的重要性。[7]

肯尼迪教授指出,比起用纯粹的军事上的发展进步来解释1660-1815年间大国的力量对比来说,另外两个因素:财政因素和地理因素更为重要。[8]英国的兴起是这两个因素的最好体现。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纷乱动荡的时期,能够建立先进的银行信贷体系的英国在战争有更明显的优势。例如英法战争中,法国的军队数量远远超过英国,但在财政领域却不及英国,由于没有雄厚的财政基础来支付巨额的战争费用,军队数量越多消耗越大,法国不得不寻求妥协,签订了《亚琛合约》。肯尼迪教授认为,能够最终把法国从最强大国家之一的地位上赶下来,英国有力的地理位置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马汉的经典著作《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就这样描述道:

······如果一个国际占有这样的地利,使它既不必在陆上保卫自己,也不可能存有从陆上扩张其领土的野心,那么,同一个拥有陆上疆界的国家相比,由于它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地指向海洋,它就占有一种优势。[9]

相比之下,法国则要兼顾海陆两方面,不得不将军事力量和注意力分散开来,因此,法国的实力必然遭到削弱。

二工业时代·技术·经济·军事

在工业时代,工业革命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面貌,欧洲大陆形成了战略均势。当然,在这一时代,经济的增长和军事力量的对比依旧是造成各个大国间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同于前工业时代的是,能否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大国兴衰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工业化的迅速深入发展,国际力量的对比逐渐变得不利于旧有的强国,而有利于那些既有资源,又善于利用新的生产工具和新技术的国家。此时,英国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垄断了以蒸汽为生产动力的工业地位,同时,其海军力量、殖民地和商业贸易等多方面又得益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占据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殖民体系的霸主地位。新技术的应用和工业化在英国的崛起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而像法国和俄国等强国在这一时期的衰落则正能说明,没有购置新武器,没有采用铁路、轮船和电报所提供的先进的交通通讯设备,没有具备足以维持武装部队的工业生产基础的国家是不能在战争中获胜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获得战争的主动权。

在进入20世纪之后,和平的时期结束了,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在多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国军事装备和国家力量的不平衡,对殖民地的争夺激化了各国间的矛盾,一战最终爆发。由于战后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一场经济危机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结局无疑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经济力量的重要性。美国最能证明这一点。一战中,美国的参战对协约国的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力量,促使经济实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所以说,美国参战的重要性不完全在军事上(P340)[10],而是将其所拥有的经济潜力转化成了军事实力,从经济实力来看,美国参战的意义更加重大。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巨大的经济和军事优势早已为轴心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因为“一切世界军事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都是生产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后的必然结果。国际体系中各个帝国和国家的兴衰无不取决于主要大国战争的结局,胜利永远属于拥有最大物质资源的一方。”(p538)[11]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主宰世界,但苏联是其称霸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苏联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又再核战略方面与美国并驾齐驱,它发展了远洋海军,在世界各个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苏联拼命争取在世界舞台上与美国平起平坐。(P527)

[12]但是,在经济实力方面,苏联败给了美国。在肯尼迪教授看来,军事与经济需要建立良性的互动,过于庞大的军事力量会消耗过多的经济资源,而生产领域较少的经济资源投入,又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困难,所以国家间的竞争将是一场持久消耗的战争。,只有把对方拖垮,才算终结。[13]军备竞赛费用的螺旋式上升,使得这个军事上的强者、经济上的矮子----苏联最终输掉了这场竞赛。

三未来·战略

肯尼迪教授在书的最后一部分对21世纪的国际情势做了推测,虽然没有得到历史的肯定,但他给予当今各国重要的警示,那就是即使是超级大国,也会有衰落的一天。经济实力是其他各种实力的关键,所以也将在其他方面决定世界的未来。

一个国家不仅要寻求军事安全,投资制造最新武器系统并占用大部分国家资源用于武装力量的建设,更要寻求经济安全,致力于国家繁荣兴旺,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要做到“利润与军力齐头并进”并不容易。它需要国家领导人具备最完善的战略思维:既能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又要满足国民的经济需求,还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由此而言,培育和塑造具有自觉大战略思维的国务家、外交家和学者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出路,毕竟一个国家的前

途由该国的领导者掌握,能否协调国防、消费、投资这三方面在国家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关系,还是要看国家领导人实行怎样的战略和政策。

当然,一个国家的兴衰不是只由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决定的,制度、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21世纪的中国首先要在制度上继续推进民主化。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大国,不是第三世界的霸主,更不会是世界的霸主,中国也坚决不做“最后的大国”。坚定的地宣布民主化的目标,是中国的“大国定位”,也是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二法门。其次,就是要技术创新。当代的国家富强,不仅要体现在GDP、GNP上,还要体现在国民的精神上。知识就是力量,当今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知识产权的竞争。要取得世界各国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科学文化的力量。另外,要迈向一体化,即与世界接轨,加强经济等各领域的全球合作。闭关锁国政策的弊端已经在历史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只有不断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国家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兴旺富强。


第二篇:《大国的兴衰》上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上读后感

这段时间看完聊《大国的兴衰》上对我了解1500年以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有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研究一些学术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政治学中所强调的比较政治学。我们总是太习惯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惊叹我们取得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清楚,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主要和其他国家作比较。而这种比较理应是全方面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狭窄领域。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说,研究法国大革命不得不对英国和德国的社会情况进行了解。 这本书论述的主体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体系以来,5个世纪中各大国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讲到各大国的兴衰,肯定会提到战争。因为大国的兴衰往往会与战争有关,战争对一个国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方面,破坏性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方面的打击,战争不仅会使国家陷入高度紧张状态而且还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为坚强的后盾,建设性主要体现在它会促进一些先进思想的传播和革除这个国家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在战争时期还有一种观念就是以战养战,就是通过掠夺敌人的财富来满足自己巨大的军事开支,这种观念完全是把战争对自己造成破坏转移到战败国身上。

《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分为三个模块,第一篇主要讲前工业社会,第二篇则是工业社会,第三篇讲的是当代和未来。前工业社会从1500年新航路开辟讲到1815年拿破仑战败。在这段时间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较量主要是财力之间的较量,哪个国家有钱,它就有能力去发

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去与其他国家对抗,实现自己的军事野心。不过欧洲那个时候始终是维持一种均势状态,没有哪个国家完成对欧洲的称霸,不管是哈布斯堡家族,还是拿破仑对外侵略扩张,都没完成对欧洲的称霸。在这块还没中国大的版图上为什么统一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首先,地理上来分析,欧洲多山地,这种多山的地形把欧洲分成若干个小区域,使得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思想方面的多元化。经济的不平衡,思想的不统一,这必然会加大欧洲统一的难度。其次,欧洲各大国始终是想维持一种均势状态,这种均势思想与其国家利益有关。因为欧洲各国只有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发展,各国不想因为战争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样任何国家想单方面独霸欧洲都不大可能。即使是小范围的领土调整,也要得到欧洲协调和多数成员国的赞同。就拿法国拿破仑对外侵略战争来说,它就激起了欧洲各大国的反对,各大国结成反法联盟来阻止他称霸欧洲的野心,其结果必然会使拿破仑走向灭亡。

1815年拿破仑垮台以后的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国际体制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相对来说比较稳定。首先,全球的经济是稳定的。因为经过了1793到1815年的大动乱,使得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者尽可能的去选择和平与稳定,这种形势有利于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和自由贸易的实现。其次,产生于工业革命的技术,开始对军事和海战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使得财政的作用不再向前一时期那么的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军事装备的改善和新技术的使用。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了,社会的发展不再

像以前那样依靠人口的增长,而是通过投资和技术革新。哪个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那个国家的必然会进入到强国之列。因为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国不断的寻求原料产地和扩展市场,

更多相关推荐:
大国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500年的历史风云夹带着多少人的血与泪记载着多少国家的兴旺与衰落当你还在为昨天的辉煌而庆祝的时候死亡或许已经悄悄的向你靠近世界格局在这500年内多次的更改没有谁是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发展提升综合实...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有感于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课程名称大国战略研究完成时间20xx219定稿专业年级国际政治10级有感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宋萍10101130118正如大国的兴衰前言所写这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系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集团以来五个世界中大国的相互关系和兴衰盛亡而我此篇读后感则是在读完...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高一1班王胡诗意读史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

读后感《大国的兴衰》

读后感大国的兴衰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让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五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书报告保罗肯尼迪的这本大国的兴衰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他认为第一在最近的将来没有任何国家加入目前19xx年由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组成的五头政...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浅谈大国兴衰规律及中国崛起之路这是一本史诗般的巨作如果不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很难想象我会把一本长达500页的纪录片读完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以及他们长达5...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保罗肯尼迪19xx英格兰人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曾撰写和编辑过10本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历史的长河中兴衰换代绘画了啦一幅又一副壮烈而又古典的画面让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大国的兴衰让我看到了五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国的兴衰读后感因阅读时间较短理解能力较低可能对大国的兴衰这本书理解的还不是特别透彻阅读到现在我觉得大国的兴衰取决去两个字协调保罗肯尼迪所著的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临漳县香菜营中学刘运平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特别是文学政治历史之类的书籍今天打开大国的兴衰便被作者的独到的视觉和犀利的文笔吸引住了便用了一周的时间坚持看完我为自己能坚持看完感到惊奇因为不...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