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时间:2024.4.20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保罗·肯尼迪(1945-),英格兰人,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曾撰写和编辑过10本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而大国是指具有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与小国相比,具有生存能力强、战争潜力雄厚、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有利于支持长期战争的国家

本书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系统以来,五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毋庸赘言,这将涉及大量战争,特别是那些对国际秩序有巨大影响的、由大国联盟进行的大规模长期战争。但是,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溯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但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本书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还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他认为:第一,在最近的将来,没有任何国家可加入目前(19xx年)由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组成的“五头政治”中去,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将是最后的大国。第二,就五国而言,世界生产力量的平衡在某些方面已经从苏联、美国和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向有利于日本和中国的方向倾向。虽然中国还落后于日本,但是它发展得最快。第三,中国经受了长期的艰难困苦,它的现任领导人看来正在实现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战略,即在国家主义的意识指导下,平衡各方面的改革要求,利用一切注重实效的手段来竭力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最后,保罗?肯尼迪强调说,尽管中国此刻正压缩军备开支,但它无意于将来仍然在战略上“无足轻重”;相反,中国越是以柯尔培尔式的国家主义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就越是意味着要搞军备扩张基础上的强权政治。“这仅仅是时间的问题”。当然苏联的解体,打破了这位预言家所说的话。但是,他是一个史学家而不是预言家,即使是预言家也会出错。

文中主要观点:

⑴保罗肯尼迪也注意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家之间的相对地位。他认为,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某些国家的相对实力,从而也就降低了其他国家的相对实力。科学技术是决定大国兴衰诸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⑵世界上大国的兴替是很频繁的。当然,变化的力量来自于长期战争的结果,但这种战争的力量又是基于经济的实力。取决于国家生产性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经济上的兴衰情况。在世界事务中,领先国家的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因为各国的增长速度不一样。财富永远是加强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获取并保护财富又往往需要军事力量。 ⑶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正如德国商业理论家冯?霍尼希写道:“一个国家当前富强与否不取决于它本身拥有的力量和财富,而主要取决于邻国力量的大小与财富的多寡。”

⑷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而且从长远看,在每个大国经济的兴衰与其作为一个军事大国(或世界性帝国)的兴衰之间,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联系。其原因有二:第一,

支持庞大的军队离不开经济资源;第二,在国际体系中,财富与力量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⑸还可以得出另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即为争夺欧洲或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大规模联盟战争的最终结局,与双方动员的生产资源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反对西班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18世纪大规模冲突,以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证明了这一点。在一场大国间(通常是联盟间)的长期战争中,胜利往往属于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的一方,或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

本书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书未述及康德拉季也夫经济发展周期与大规模(或全面)战争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此外,本书也未详细探讨战争起因的一般理论,以及是否由于大国的盛衰才爆发战争。同时,这也不是一部阐述帝国理论、帝国统治的影响或帝国统治是否有助于加强国力的专著。不仅如此,按照年轻一代的历史学家尼尔?福格森的说法——本书是经济决定论的产物。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美国,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却在短期内成长为世界强国。在当今一超多强的格局下,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不管是近代还是现在,仍然落后于它。这证明美国有着存在一些我们可借鉴的东西。当代世界大国至少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众多高素质的人口,辽阔广袤的疆域,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以及所谓的“软权力”。我们硬件设施满足了条件,但软件即软实力仍不够。所以我们要学习。

同一个中央集权且控制甚严的大国相比,美国社会那种结构松散和自由放任的特性有可能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方面,赋予它更好的机会。但美国那种松散的联邦也有自身的缺陷,而且政治体制上的变革比较困难。

时殷弘在总结了美国的历史经验后,提出了可供中国参考的三大战略:自助、不出头、搭车。“第一是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所谓?自助?(self-help)。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不受任何事情的干扰,专心致志地搞自己的改革和建设,稳步增加综合国力。第二是所谓?不出头?(hiding),它例如体现在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之中,近几年来我国的?韬光养晦?外交也含有这个意思。”。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出头的做法应当成为中国的榜样。。第三是历史上由来已久,但迟至近年才由西方国际政治学界予以理论探究的?搭车?(bandwagoning)战略。这一战略是从国际权势分布的等级结构出发,以减小自己的某些行动自由为代价,与一流大国及其国际体制合作,争取其支持、保护或其他实惠,同时减少甚或消除来自该大国及其国际体制的威胁。

特别是第二点:不出头。因为枪打出头鸟,贸然出头会受伤的。美国在19世纪末已经具有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实力,但它不出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战后,美国不参加国际联盟,“英国再也不肯充当?世界警察?”,使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很快便失去了作用。即使如此,美国还是大规模地削减了军事力量,从世界各地(包括欧洲、中国、朝鲜)收缩回撤。只是在苏联大肆扩张,欧洲落下铁幕,西柏林遭围困,希腊、土耳其、伊朗濒危,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才义无返顾地出头了。担起世界老大的担子。 世界警察和普通警察一样,既要奉公守法,工资也不比别人拿得多,还要面对更多的安全风险。有时甚至还要倒贴钱,以维持军费开支。当今美国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令人羡慕,世界大家庭众口难调,每个人都既要用你,又要骂你,还不许你拍屁股走人。即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美国,也不要急于当“老大”,因为人均国民收入还差得远呢。一旦接过担子,将会加重国家经济的发展的负担。在我们国家整体实力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与世界老大保持距离吧,这头衔不要也罢。美国是好的榜样,卧薪尝胆才是王道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教育、人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所以教育的发展也很重要。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

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xx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中国也实行了教育改革。先后提出“211工程”、“985工程”,力争在21世纪初建成拥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大学。20xx年又推出了“2011计划”即“协同创新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是中国方面的教育重视有余但投入不够,高校发展仍然存在问题:办学体制、行政体制僵化、管理体制落后、评估体制不透明,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教育事业要学习美国,虽然改革很难 现在虽算国力昌盛,可是人均要赶上美国最快也得到本世纪末了。基尼系数较高,非法收入无法控制。中国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不是一个等级,相差甚远。我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和自己的过去作比,惊叹于我们取得的成就。但人们理应清楚,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主要是取决于和其他国家的比较。而且这种比较理应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我们要向前看。真正能征服别人的是文化的凝聚力,是软实力。而不是所谓的政治军事力量。回想隋唐盛世,吸引别国来唐的不是你的强大军事,而是当时繁荣的文化。现在我国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素质人才漂流过海,留学海外,惊叹于国外的好,而不愿回到祖国;还有一部分人有钱了,不是回馈社会,而是选择了拿“绿卡”;好逸恶劳的习性开始抬头,中国大使出使坐头等舱,美国大使坐经济舱,中国三公消费数量太巨大;一些承包商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短期内修了二十几次,而五十年代建设的长江大桥却至今仍完好如初??这种社会风气反映的是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低下,更深层次的是文化低下,不能够正确引导公民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改变的太多,要向别人学习的也太多。 所以在发展政治经济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文化,不仅要注意,而且要重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有人说:成功是不可复制到的。中国自身的问题太多了,不是研究一下别国如何兴起就可以解决的。但能够学习的还是要尽量学习。即使他不能是你成功,但也能保证你不至于太落后。

参考资料:

郑伟强 《中国人眼中的大国是什么样的》

李 多 《国家手段与国家目的》

林永青 《相对衰落的美国》

王之明 《最后的大国》

佚 名 《区域性大国与全球性大国》

《领导权的禅让》

《谷底与波峰》

李慎之 《21世纪的中国》

许知远 《兴衰的秘密》

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


第二篇: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题记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通过电视展现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以及世界大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整部纪录片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上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让人们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该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

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

纪录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文明是辉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

可以说九个大国的崛起充满了血腥,多建立在对别国掠夺侵略的基础之上,而今天我们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决定的。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有着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温和的民族;近代倍受列强的侵略,中国不会再去伤害别的世族;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大国非和平崛起及其衰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从时候的需要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的全球化,我们有可能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该如何认识中国?该如何看待世界?也许仅仅片段不可能给出完整的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大国的兴衰风云变换,也让人感慨万千。但真正感动我的却是一些细节。荷兰载物船出海,遇大风暴被困,在生命垂危之际也坚决不动用客户的商品,拼死把客户的商品安全送到了指定地点,树立了良好的信誉,铸就了荷兰大国的崛起,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人无信不

立”。还有那德国总理的一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风范,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大国的责任感,从那一跪开始,德国得到了全世界的谅解,也开始再一次踏上了统一和强国之路。德国的经历告诉我们,人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强大自己,赢得对手的尊重。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

有着丰富的史料,专家精彩的点评,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解说词,既有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效应。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味于理想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

更多相关推荐:
大国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500年的历史风云夹带着多少人的血与泪记载着多少国家的兴旺与衰落当你还在为昨天的辉煌而庆祝的时候死亡或许已经悄悄的向你靠近世界格局在这500年内多次的更改没有谁是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发展提升综合实...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有感于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课程名称大国战略研究完成时间20xx219定稿专业年级国际政治10级有感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宋萍10101130118正如大国的兴衰前言所写这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系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集团以来五个世界中大国的相互关系和兴衰盛亡而我此篇读后感则是在读完...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高一1班王胡诗意读史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

读后感《大国的兴衰》

读后感大国的兴衰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让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五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书报告保罗肯尼迪的这本大国的兴衰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他认为第一在最近的将来没有任何国家加入目前19xx年由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组成的五头政...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浅谈大国兴衰规律及中国崛起之路这是一本史诗般的巨作如果不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很难想象我会把一本长达500页的纪录片读完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以及他们长达5...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国家兴衰的秘密读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杨晓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092496摘要肯尼迪认为综合经济力量和生产能力对比的变化与国际系统中各大国的地位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对...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临漳县香菜营中学刘运平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特别是文学政治历史之类的书籍今天打开大国的兴衰便被作者的独到的视觉和犀利的文笔吸引住了便用了一周的时间坚持看完我为自己能坚持看完感到惊奇因为不...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作者王兴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专业国际政治年学指导教师日大国的兴衰是一本以综合视角观察描绘1500年以来世界大国变化兴衰的经典之作其引人之处不仅在于以一种全新的宏观视野展现大国兴衰的历史还在于作者保...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利用这个国庆假期第一次看完了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在这里也要感谢老师让我汲取了这样一片广阔的知识营养从第一眼看见这个书名我就联想到了很多年前央视一套拍摄的一部大型历史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同的是大国崛起...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