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时间:2024.3.31

有效教学十讲 第三讲 三维目标读后感

我连续接任了20##、2011两届高三毕业班的化学复习工作。由于接班学生基础薄弱、复习内容多,时间又紧。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很多的信息,迅速提升成绩,我采用的是“大容量”与“快节奏”的复习模式。即将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规则、解题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这样可以复习很多的知识点、解题技巧和方法、可以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成绩也能立竿见影。从高三(上)的市统测成绩结果来看,短期内确实取得了明显的复习效果。两届任教的两个班的平均分均由倒数一、二名,一跃至前三名。

但在高三(下)的复习过程中,困惑来了: 感觉到上课没有什么可讲了,学生的成绩停滞不前了,这是最常说的一句话往往是“我都讲过无数遍了,你们怎么还是出错(或不会)?”。两届学生的复习结果如出一辙,我对自己的复习方法觉得很迷茫,如果下一届又是接班,我该怎么复习呢?这几天抽空阅读了学校教科室发下来的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其中第三讲“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很受启发。

在第三讲中,余文森教授的用“蝴蝶的启示”,形象地说明教学重过程的重要性: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正如“蝴蝶的启示”的那样,省去了“过程”,看似走了捷径,可能学生也会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但没有过程,没有思考,没有领悟或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不清楚那些“技巧”、“方法”、“结论”或“绝招”的来龙去脉,对它们的使用条件或使用注意事项也不明不白,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使学到的化学知识巩固率、再现率差,遗忘率高。所以常常会在一些问题上一错再错。

当然,强调探所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的。

黄老师重点阐述了“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和“处理好练习和学习的关系”。黄老师说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素质和知识的关系。 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会很难呢?因为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还有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 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过程的形式易被关注,过程的本质常被忽视等。因此,要做到在教学中真正“重过程”,需要(1)认识过程目标的重要性;(2)克服“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的思维定势;(3)不要把“以知识为线索”变成了“以知识为主”; (4)教学中对教科书进行教学过程的再创造;(5)不仅关注过程的形式,更要关注过程的本质。

如,复习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三大守恒时,由于质子守恒式是学生的难点,于是我用了二种方法介绍给学生。即:(1)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总是相等的,则在碳酸氢钠溶液中,C(H+)+ C(H2CO3)= C(OH-)+ C(CO32-

(2)图示法:

例: 写出(NH42HPO4溶液的质子守恒式。

                       得质子    基准态     失质子

自认为

两种方法经过这样讲解学生都掌握了。但由于缺少对这两个结论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的深度探究,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经历,自己体验的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解题思想。如果要列出像NaAc和HAc的混合溶液、 Na2CO3和NaHCO3溶液等混合溶液的质子守恒式,学生就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而出错。这样的课堂,节奏是快了,效率看似也很高,但其实际“效益”却不见得高。

如果能进一步对NaAc和HAc的混合溶液怎么列质子守恒,让学生分析体验比较:

NaAc和HAc的混合溶液用上述质子守恒式示意图分析为:

 

 

得到的质子守恒式为:C( HAc)+C(H+)=C( Ac-)+C(OH-

质子守恒式中的C( HAc)和C( Ac-)是参与了质子转移的HAc和Ac-浓度,与此时溶液中溶质HAc和NaAc中的HAc 和Ac-浓度不相等,故上述等式不成立。

虽然多花了一点时间,但能使学生对质子守恒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将“死知识”变成“活思维”,从而真正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又如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为了能让学生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用传统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平铺直叙、口干舌燥地“满堂灌”, 不但学生厌烦,教者也无味。而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梳理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即以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与化学实验相结合,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并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就能较好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

例如,对“铝”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时,先由学生自己构建相关网络:

然后以学科的知识综合为发展对象,进行变式设问过程如下:

(1)由A1、A12O3、A1(OH)3的共性进行发散设问,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

(2)不用任何试剂和焰色反应鉴别A1C13溶液和NaOH溶液?如何操作?可否用图象表示?能否熟练进行有关量的计算?还有哪些物质间的鉴别可用类似的方法?以此巩固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用量有关的反应”的计算、理解和运用,并突出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与描述能力的培养。

(3)哪些渠道可以实现NaAlO2向A1(OH)3的转变(加盐酸、二氧化碳、可溶性铝盐、铵盐和铁盐以及碳酸氢盐等)?

(4)泡沫灭火器和明矾净水作用的原理是什么?以此从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这一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

(5)工业上如何冶炼铝?为什么制镁用的原料是氯化镁而不是氧化镁?制铝用的是氧化铝而不是氯化铝?金属的冶炼有哪些基本方法?以此渗透电解的运用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学法的指导和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关注各类知识间的渗透,才能提高综合能力,达到运用自如。

由此看来,一堂课的容量大还是不大,不应该只看灌输了多少知识、解决了几道题或有几个学生发言,而应该从“思维量”的多少来看教学容量的大小。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量要大,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要研读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化学基础知识,更要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的复习课才能既满足学校、社会和新高考的需求又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读《有效教学》有感


《有效教学艺术》读后感

彭太华

暑假我读了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一书。现在我借鉴书上和网上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本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之后,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一部分内容,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多多。

一、讲台哲思——“头”与“尾”

“万事开头难”。说书有开讲,小说有开篇,相声有引子,戏剧影视有序幕。那些巧妙合理、引人入胜的开讲、开篇、引子、序幕,一出现就能抓住听众和读者的心,激起人的情趣,很快使人集中了注意力。上课开始有一个好的开头,能够启发思维,一下子就把学生“抓”住。开讲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情境法、诱导法、悬念法、激疑法、连锁法、倒装法、朗诵法、解题法、展示法等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开头”的方法尽管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民谚有云:“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既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有恰到好处的收尾,才是完整的一堂课。精彩的结尾会对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结尾的方式诸如归纳式、回应式、发散式、迁移式、推测式、假想式、扩展式、提炼式、启发式、提醒式、总结式等等。

以前我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十分注重课的“开头”和“结尾”,现在才知道那是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养成有“头”有“尾”的上课习惯,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语言魅力——逆话顺说

多少年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互勉自励的箴言,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大凡药类,恐怕以味苦者居多。但即使药再苦,对于懂得“利于病”的大人们来说,也能屏气皱眉地吞下去。但于孩童们却不然,哪怕病势再

重,一尝药苦,便百般不吃。结果呢,或哄、或灌、或骗,药虽吃了,却折腾再三,很不舒服。为了改变药之苦味,不知从何年何月起,汤剂调以红糖,丸剂封以蜂蜜,散剂装入胶囊,片剂镶上糖衣。于是,苦药变甜,成人和孩童皆可坦然下咽。甜且治病。

老师批评学生的用意都是好的。学生一旦有了毛病、犯了错误,老师从对事业、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坦诚告诫,单刀直入,备陈厉害,使被批评者脸红心跳,热汗淋漓,心悦诚服,这当然不错。然而在有些时候,尽管老师苦口婆心,入木三分,可听者不仅无动于衷,甚至还产生对立情绪,毫无效果可言。从上述“药”的实际事例当中我们不难想到,批评学生也要讲求方法。不仅是老师教育学生,包括同志间的帮助、朋友间的劝勉,只凭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恰当的形式、温和的态度、得体的言词,才能使对方易于理解和愿意接受。当然,耳提面命、大声疾呼有时是必要的,而更多的时候则应是和风细雨,婉言相劝,疏导启发,恰如良药未必都“苦口”一样,忠言也不必皆“逆耳”。

三、育人妙谛——课堂教学“管”什么?

教师在课堂中要:管方向、管目标、管容量、管难度、管程序、管结构、管时间、管教法、管气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正转变角色,成为课堂的管理者;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中努力做到——有疑问: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有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的任务是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及时点拨。有惊讶:释疑学生的迷惘,轻轻点拨后茅塞顿开,惊讶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之情。有笑声:气氛轻松愉快,学生思维活跃;教态亲切,学态自如,在幽默与笑声中完成教学任务。有沉思:在关键问题上教师要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有联想:教师不要把课讲绝了,要留有余地,让学生联想,透过有限去展现无限。

教师的人生可谓艺术人生。艺术贵在净化灵魂,使人高尚;艺术能够启智育能,令人聪明;艺术追求独特风格,张扬个性。教学是让学生高尚和聪明的艺术。每一位有志有为的教师都应该成为教学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展示艺术才华,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提高修养、探求知识、陶冶情操的艺术殿堂。是呀,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教育教学工作看成是一

种艺术,那我们一定也会享受在无限的艺术魅力之中,同时也会更加热爱我们所从事的教师职业。

更多相关推荐: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有效教学十讲原著余文森教授福建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第一节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学习有有效性可用三个指标来考量一学习速度二学习结果三学...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在化学课堂中践行有效教学策略各位老师下午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个温暖的季节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一份美好的心情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和我一起分享我要演讲的内容在化学课堂中践行有效教学策略寒假期间我拜读了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平易的表达深刻的道理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是一年以前的事了今天想起来依然还饶有兴趣余文森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尽管我是一名专门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新课程的改革把对教学的有效性的追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大背景下随着课时的减少以及晚课等补课时间的减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每个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去解决探讨的问题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有效教学十讲gt读后感一余文森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近期我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武小东总论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那什么...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实现了飞跃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张丽君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张丽君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

20xx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

20xx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对课堂教学观察几十年后的思考这本书如今也成为了当今教师的学习的范本以下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感受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些独特方法有效教学十讲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一书的读后感

有效教学读后感谈有效教学与我思想的几点碰撞有效教学一书崔主编等学者洋洋洒洒43万余字囫囵读来我短时实在难以全面深刻体会但其中却也有那几处与我的思想有点碰撞激发起我的一些思考和领悟一关于能力的释义以及能力培养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