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时间:2024.4.9

初见名字时,我以为作者真的要把出现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每个文人都写一遍,觉得这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翻看书的目录一看,每一本都只挑了八九个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品述,有种被骗的感觉,开玩笑,呵呵……

我读了《品中国文人○1》,对第二本没有发言权,就简单谈谈我对第一本的感受吧。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文人不是投河自尽,热爱祖国的屈原;不是忍辱负重也要完成史记的司马迁;不是财、色、权、名样样具全的司马相如;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字渊明);不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不是心怀苦难人民,慈悲心肠的杜甫;不是?长安米贵,居易也?的白居易;也不是?故国不堪回首?的李煜;而是豪放不羁的嵇康。

或许有人会认为嵇康不如屈原等人,他没有以身殉国,不懂犁庶之苦,也不懂曲意逢迎,连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都察觉不到。然而?竹林七贤?各个名满天下,作者却只写嵇康,想必是有一定用意的。?竹林七贤?中他是老大,却并非年纪的关系。有人说他放荡,老母亲去世时没掉一滴眼泪,但听到一个从不认识而才貌双全,却云英未嫁的姑娘去世时,冲到她的灵堂前痛哭流涕(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呢)。但这就是他的一种毫不做作的真性情。我欣赏他是因为我羡慕他,在现代,我认为几乎没有人(疯子、精神病除外)可以不顾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去做一些特

别离经叛教的事。当然,在以传统礼教为重的古代更是不可能,有人说没心没肺的人才能不顾他人的感受,嵇康对于前来附庸风雅的钟会之徒全然不放在眼里,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钟会是大能人,前来拜访大名士。其实他以前来过一次,却不敢敲门,把他的学术著作放在嵇康家门前,转身跑掉了。这一次他带了一帮人,‘乘肥衣轻’,他亮出了贵公子的派头。两次造访,自卑和傲慢都有些莫名其妙。他傲视天下,平生只忌惮两个人: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大名鼎鼎的嵇康。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没理他。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却引来了别人对他的怨恨,?钟会想做大名士,嫉恨嵇康挡他的道。可他两次造访嵇康都丢了面子,落得官场和学术圈的耻笑。嵇康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痛快。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也能一肚子坏水,?但是这不能说明他没心没肺,对于朋友他是很看重的,所以才会对朋友的背叛那么大反应。?他们判断一个人,用嗅觉就够了。?然而嗅觉有时也有失灵的时候。山涛一再地向官场举荐,夹带他的官场考虑:利用嵇康的名气和才气。嵇康一忍再忍,终于写下了绝交书?嵇康在绝交书中说:‘偶与足下相知。’这句话,也把他和山涛长达二十余年的友谊定了调。既是谴责,又是自责:责备自己看走了眼,?我相信当时嵇康必定是五味杂呈。现在的人很难有勇气表现真实的自己了。

《品中国文人○1》让我认识了真实的中国文人,没有为伟人讳,为尊者讳:李白诗作名满天下,一生追求荣华富贵,却因恃才傲物而郁郁不得志,也没有给失败者戴上世俗的帽子:李煜不懂如何把持朝政,百姓却生活地安居乐业,这是因为薄税,在其降国前,人民未受任何苦难。脱去耀眼的光环,唯一能吸引他人的就是他们本身的人性。


第二篇:读《中国触动》有感


读《中国触动》有感

闲来无事在天涯上潜水时,听说了有这么一本叫做《中国触动》的书不错,于是一时兴起从网上一口气买来了一套。我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当然这是一个缺点),但是我想说的是,从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并且很少有的读完了一本“正儿八经”的书。

张维为,复旦大学教授,年轻时担任过邓小平同志的翻译,他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读完《中国触动》,作为一个年轻的公职人员,对自己国家的前途有了一份坚定和乐观,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中国触动》开篇,张维为就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取得的成就是不平凡的,是新颖的,甚至是伟大的。这种成就与欧美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两百年里通过掌握国际政治经济游戏规则话语权、通过向第三世界转嫁矛盾、通过武力殖民取得的成就相比,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更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

巧合的是,最近央视正在播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而此书的作者张维为先生正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从恢复高考,到为知识分子脱掉“臭老九”的帽子,到发展四个现代化,最后到确立改革开饭,在短短的三十多年年里,我们付出了巨大的汗水、心血甚至是牺牲,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贫穷国家建设到今天的第二大世界经济体,我们中华民族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出生于19xx年,对于国家从弱到强,我自认为是有很强烈的感受的:80年代没啥印象,90年代受美国人欺负的很厉害,典型事件:驻南使馆被炸,美国人只说了一句“sorry”,20xx年初中美撞机事件,英雄王伟牺牲,美国嚣张跋扈接走其机组人员。逐渐的到今天美国提出G2概念,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希腊触动军队帮助中国进行利比亚撤侨。国家的强大,会直接带给本国人民巨大的实惠。

因此,这种进步和成就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政府告诉我们的,也不

是执政党吹出来的,不管外媒怎么抹黑中国政府,不管网络或电视上所谓的“公知大V”如何唱衰中国,作为中国的中青年一代,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要具备信心和勇气。诚然,西方国家依然领先于中国,但是中国已经逐步成长为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必然昂首登上世界的舞台,塑造属于自己的位置。

当然,张维为强调,中国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衍生出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腐败问题、生态问题以及经济、政治体制转型。我们要仍然要坚持“事实求是”的基本方法论,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于我们个人,我认为,在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引擎的全球背景下,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就是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做出贡献。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是否尽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果你是一个技术人员,你是否兢兢业业拧紧了每一个螺丝?如果你是一名警察,你是否确保了每天的公共安全?

一本好书到底有什么价值?读书有心得,价值在书外。《中国触动势》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帮助中国人学会看事,从看重历史到看重未来。我们在坚定不移地走好既定路线的同时,应着力解决好当前面临的问题,才能化解社会风险,乘势而上,开创中国的崭新时代,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

更多相关推荐:
品中国文人 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暑假当中我读了刘小川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尤其是鲁迅刘小川在书中写的人物非常生动具体在读书的同时仿佛将自己也置身于人物的经历中去好像他们就在自己的眼前甚至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快乐幸福骄傲以及痛苦...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读品中国文人1有感这个暑假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不可否认在刘小川老师的笔下人物都显现出了各自的灵魂刘老师的品读和辨识都是一流的让我这样肤浅的人看到了李白杜甫这种伟人的身影与此同时他的笔锋完全是不能只用犀利这二字来形容而且对读者的要求也相当的高...

品中国文人有感

读品中国文人之曹雪芹有感不久前我读了刘晓川的品中国文人一书读罢不禁感慨万千有感于刘晓川对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有感于作者对中国历代文人静心地...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读中国人的素质有感这个翻译有点过了但是若翻译成中国人的精神也更为不妥中国国民性尚可得注明是晚清的但是现在看看却依然可以发现你我他所有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具有的这些国民性作者待在北方的鲁两省农村居多有近三十年俗话说旁...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读后感

读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有感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这一书主要介绍东亚三国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虽然这本书写于较早年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已经有些过时了但并不妨碍我透过这本书对于日本和韩国文化做出一定的了解...

黄静 不读书的中国人读后感

读不读书的中国人有感近日来有很多调查显示中国人的读书率在降低如今的科技信息发展的趋势下互联网的简单快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大多数的阅读由纸质版的变为电子版的读书似乎可以随时随地地来完成然而社会在进步人们的...

我是中国人读后感

我是中国人读后感爱国之心人皆有之热爱祖国是我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是中国人一文讲的正是一名留学美国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故事文中的小作者在黑板上自豪的写下我爱你中国几个大字在各种测验中取得好成绩而感到扬眉吐气这是两件极...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

《不阅读的中国人》读后感

劝读读不阅读的中国人有感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刘向关于阅读的感悟现在看来国人确实需要这副阅读的药引子不阅读的中国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中国人在乘坐德国飞往上海的旅途当中在目睹了几乎满仓的乘客...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