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时间:2024.4.20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孩子为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来看待只是学校教育及当前社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开头提出的孩子们为什么要到学校去……

作者以大江为视角讲述了,大江小时候差点死了,醒来之后他与母亲的对话。在对话中母亲说即使他死了,以后她也会把他生下来的。为此,大江很疑惑,母亲告诉她会再生一个孩子,然后把大江以前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一一讲给那个新的“大江”听,那个新的大江也将学会现在的大江所说着的语言,所以他们是同一个小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的教育在社会中普遍扮演的一个角色——将以前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而学校即是在其中起一个中介的作用。如果我们的教育事业一直都想这样发展,那么几百年后的社会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有用什么不同?几百年后的人与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可能也只是我们的一个复制品。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生是可怕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猿人进化成我们现在的人,是因为学习,而不是因为只是被动的接受长辈流传下来的东西。社会的进步同样也是与人类的进步、科学的进步是相依靠的。

在看看我们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在很多年以前就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但无奈收效甚微。在广大的中小学里,基本上教的还是中、高考要考的科目,而对于不考的科目有的学校甚至于基本上就没有上过那个课。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管相差多少届,但学到的知识是完全一样的。但在这其中的几年科学是会发展的,人类是会进步的,如果面对着这样的教育成果,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因为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只会学习理论上的知识,而不注意实际的操做,这样难怪就外国人都说中国人“高分低能”了。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也不是没有方法,对于美国在教育上的一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下,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更加的灵活多变。就像是文章中提到的大江培养他儿子光的例子一样。光在四、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但是他对于声音十分敏感。他们尊重光的这种特长,最后光成为了一个做曲家。读到这里我感触良多,在中国的学校和家长的观念里,只有读好书才是正途,其他的一切“歪门邪道”都应该放弃,试想一下在这种教育下,又有多少个光的才能被掩

盖掉…..

对于中国社会上的这种思想,由来已久,想要彻底转变或者改变这种思想看上去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毕竟如果那个小孩如果能成为光那样的人固然很好,但如果成不了,那得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毕竟失败的概率很大,家长们根本就赌不起,毕竟算得上是影响孩子们人生的大事啊。这也是教育最无奈的地方。

看了那么多,听了那么多,只能说让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要磨灭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虽然这很难,但创造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成果,这能尽最大的努力去达到这个结果。


第二篇:《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学校在窗外》带给我的一个启发

作者/刘 瑜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学校在窗外》这本书,解答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曾经因为对于教授“套装知识”的厌恶,更因为痛心于一些孩子在课堂中迷惘空洞的眼神,怀疑甚至否定过学校教育。作为教师或一个有情感体验的人,我只有两个选择:或自欺欺人,装作自己依旧是所谓“灵魂工程师”;或麻木地得过且过。然而,内心对于自己工作价值的渴望,也只有在那段时间最为强烈。

直到某一天,很偶然地读到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关于童年的回忆,为之一振,他用童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需要继承与“互动”,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黄武雄教授的《学校在窗外》一书,开篇即用了大江健三郎的回忆作引线,立刻就吸引了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所寻找的答案渐渐露出水面。黄武雄教授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其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从而“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

那么,我们一直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在高一、高二年级,教学就一切向高考看齐,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没有继承与“互动”。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实际上是拆“联结”与“互动”的台。这样的台,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若整个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

并且,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分别,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教师所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些联结的“点”。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这一点,其实每个学生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学得好,就有机会更自由地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应该被剥夺“互动”的权利,“死揪”高考。

*作者系外语教师。

更多相关推荐: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

读学校在窗外有感梁丽花一个孩子趴在窗台前望着远处冷冷的月抑或是太阳抑或是学校在窗外就是这样简单的封面构图就是这样别致的书名首次拿到就被书名与封面所吸引学校教学明明在窗内又怎么会在窗外呢带者不解与疑惑我翻开了课本...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读李希贵教育专著研现代办学思想读书分享会材料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读后感先从买书谈起吧当得知校长要为领导班子购买李希贵先生的教育专著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我就到当当网对这两本书进行了搜索搜索后我发现竟然还有本书学生第二...

蔡林森:此身再向学校行读后感

蔡林森此身再向学校行读后感王锦琴中国教育报近期现代校长栏目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蔡林森此身再向学校行读过之后感触很深一位全国名校的领军人物创造了洋思神话的老校长在退休后却因一个深深的不了的情结勇敢的迈向了一个新的开...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

建设一所新学校读后感建设一所新学校gt读后感一江福泽建设一所新学校介绍的学校是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历经变迁直到从20xx年7月才改名为潍坊广文中学为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国办初级中学近三年来该校始终...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3篇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3篇云朵上的学校gt读后感一假期里我读了云朵上的学校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感受很深刻因为这一本书似乎不像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个打开童心与幻想之路的大门这本书里讲了一些因为学习不好而做噩梦的孩子跟一...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笑猫日记云朵上的学校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感受很深刻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这本书里介绍了一所充满了魔力的学校那些曾经在学习的压力下噩梦连连的孩子在这里都变得快乐无比这所学校里的...

读《云朵上的学校》有感

读云朵上的学校有感一片片神秘又美丽的云朵上有着一座房子那就是云朵上的学校举止优雅的贵妇犬小白神秘的女老师蜜儿神奇的动物花脸兽翩翩起舞的仙鹤爱笑爱爱观察的笑猫和不好不坏的球球老老鼠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除了一群...

读《笑猫日记·云朵上的学校》有感

读笑猫日记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星期五中午我读了笑猫日记这本书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红樱写的书里的云朵上的学校写了笑猫和球球老老鼠一起去小白的女主人蜜儿开办的一所学校里去让人惊讶的是这所学校居然在云朵上学校里的小...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云朵上的学校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极为深刻它并不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童话书而是一碗温暖童心的心灵鸡汤也是打开幻想之路的一扇大门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童年时期的纯真与清纯孩子们...

夏山学校读书笔记

我读夏山学校一书籍数据王克难译19xxASNeil着夏山学校Summerhill台北市远流二背景简介本书作者ASNeil188319xx出生于苏格兰的人文主义教育家19xx年在英国创办夏山学校注重人性与创造潜能...

夏山学校读后感

夏山学校读后感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

我读《夏山学校》以及读书笔记

用自由取代权威是自我决定的基本原则他对儿童的教育不采用强制性方法而是从其爱好和需要出发同是还鼓励他们对周为的世界产生兴趣夏山学校京华出版社英国AS尼尔著周德译第1页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