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读书札记

时间:2024.5.2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读书札记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在继承老师柏拉图及其之前的文艺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他在《诗学》中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在现存《诗学》二十六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接着又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最后分析批评者对待诗人的一些指斥,并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概括的讲,《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它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陶冶说。

一、摹仿说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1.17,并且指出摹仿艺术的区别特征在于“摹仿中所使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用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1.17 ,而这三者的不同可以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悲、喜的划分是:“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二章2.20),这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划分的。其次,亚里士多德肯定摹仿是人的天性。他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4.21这段话足以证明诗起源于摹仿,而摹仿又是人的天性使然,而且具有一种神圣意味。最后,他强调摹仿所具有的普遍性。“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第9章9.39)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

二,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进行了详尽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他在《诗学》第六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言词,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6.30他有提出“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6.31六个成分,并且认为在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 情节是对于行动的摹仿,也就是事件的安排。行动体现在事件之中,通过事件表现出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选择那些“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第13章13.48),并且情节要有一定的安排,要有内在的密切联系,而且要完整。即“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8.37在布局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恐惧与怜悯之情可借‘形象’来引起,也可借情节的安排来引起,以后一种办法为佳,也显出诗人的才能更高

明。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事件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件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14.52所以,亚里士多德十分注重创作主体通过对情节的安排来达到悲剧的效果。

三,陶冶说

陶冶可以视为悲剧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定义时只简略提及:悲剧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6.30 “陶冶”的希腊文音译“卡塔西斯”(katharsis),但现存《诗学》对它并无更作词义解释。由于不同学者对“卡塔西斯”的不同解释,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在这里,我们理解为悲剧能陶冶人的情感,使之合乎适当的强度,借此获得心理的健康,从而对社会道德产生良好的影响。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到“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4.24以及“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有的快感。既然这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诗人的摹仿而产生的,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14.52由此可见,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一方面是在求知,另一方面我们获得了来自艺术作品的感化与陶冶,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和熏陶。此外,他还认为文字、颜色与音乐的美也能给我们带来快感。他这样肯定文艺的审美价值,也就是对柏拉图否定文艺的快感,贬低文艺的价值的有力回复。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博大精深的美学理论著作,需要深入而细致的研读才能有所收获。我自己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但是我通过细致认真的阅读之后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例如,清晰的认识了悲剧、史诗等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的成分、它们的特点、有关于时间和情节的重要性等等。同时,我也有一些不同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高于史诗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点我不是太赞同。文中作者认为“悲剧比史诗优越,因为它比史诗更容易达到它的目的”26.99,我觉得作者的话有些强词夺理,因为各种艺术形式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不相同的,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规定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败。因此,不管是悲剧、喜剧、还是史诗,都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可以有个人的偏好,但是并无法说明那种艺术形式高于另一种。第二,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6.31。这一点我也持有异议。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6.31虽然,这是由于亚里士多德生活时代的局限性所致,因为他是根据当时的诗人作品总结出来的,但是他作出这么肯定的结论本身就不合情理。行动的摹仿很重要,但是一个人没有鲜明性格似乎就违反了摹仿的真实性。但不管怎么说,《诗学》对于西方美学的地位是不容小视的,它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有些观点曾被近代新古典主义奉为金科玉律。这并不是一本诸如《文艺对话集》一样有些冗长的著作,所以其言简意赅也使人不得不佩服万分。

参考文献:[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5月第1版。


第二篇:《语言哲学》陈嘉映 读书笔记


《语言哲学》陈嘉映 读书笔记

前面四章谈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九章介绍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20世纪重要语言哲学家。14章简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探讨指陈/意义问题,15章简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探讨字面/隐含问题。16章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我(陈嘉映)对语言哲学的见解。

本书偏重19世纪末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哲学家。原因是这一时期语言哲学最有影响,且以后的语言理论均以此形成。本书所作的是了解语言哲学的知识的辅导性材料。(书中作者采取的是复述形式,学多原文出处作者声明不作详细说明,引用需区分作者个人观点还是原著者思想,最好是查阅到原文献进行阅读。)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语言哲学题解

语言是所有人都有,且只有人类才有。太初有言(逻各斯)。

语言和心灵、精神密切相关。洪堡“语言是世界观”“语言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语言”。培根“人们以心智指挥语言,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语言控制着人们的心智。”先秦诸子,“白马非马”之辩,墨学逻辑对语言本性思考。孔子的名和言,言辞达意。后世儒学语言通道的途径。老庄对名实在、有言无言的思考。

语言是一种心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施指系统)是纯形式,无实质用途,这个施指系统的力量乃至存在都依赖其本身的系统。语言的系统性来自其分节的清晰性。语词的“功能”在句子关系中。

“语言哲学”广泛上用法指20世纪以语言为主要课题的哲学研究,狭窄指分析哲学传统中语言哲学。 20世纪西方哲学传统分类:1、分析哲学,主要代表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人。2、现象学-解释学,代表人物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格-庞蒂、德里达。3、实用主义,皮尔士、威廉·詹姆士、约翰·杜威。一般认为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接近。皮尔士被视为分析哲学-现代语言哲学开创人之一。本书只说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两个传统,外延上“语言哲学”特指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

内涵上“语言哲学”。塞尔区分philosophy of language 和linguistic philosophy,前者研究语言的普遍性质,如指陈、意义、真假,关心普遍哲学问题,后者研究特定语言中特定语词的用法。万德勒区分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linguist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language。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语言学哲学学科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研究。这一学科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并列。linguistic philosophy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一种概念研究。如亚氏关于存在的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philosophy of language是对语言哲学原初领域剩余部分的研究,包括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关系和少有哲学性质论著。如沃尔夫《语言、思想和现实》、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陈认为对哲学理解为对重要概念的考察。概念分属不同领域,有语言哲学、历史哲学等,其中语言与概念关系最为密切,经常不能区分概念和语词,于是一切概念考察就是语词考察,语言哲学等于是哲学本身。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是第一个“语言哲学家”。“一切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陈的结论是,语词是概念的最高形态,但概念考察不限于考察其最高形态,因此,不宜把哲学等同语言哲学,而应把语言哲学视作与科学哲学并列的一个格外重要的哲学分支。

第二节 古希腊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5-9)

赫拉克利特。从各个角度阐述logos,logos大致有言谈、思考、所思、所谈、所写,公理,理性,论证、尺度诸义。一般音译为“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提出,“逻各斯是公共的”,是“必须遵从的共有的东西。”他把逻各斯比作清醒人的理智、法律。

高尔吉亚主张存在无法被认知,更无法被言说。语言与物体不同,我们用感知语言的途径不同于感知物体的途径。语言和感觉异质,语言和存在更相异,用语言传达存在自然不能成功,而且即便可用感觉传达,但各个人感觉均不同。可视作私有语言讨论先声,高尔吉亚还提出语言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

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话中,赫摩根尼主张语词约定俗成,同样东西不用民族有不同名称。克拉底鲁则认为语词用法根据自然,有对错之分。苏格拉底借赫摩根尼为托,他持自然说反对约定说。原因1、我们不能把“人”叫作“马”,也不能把“马”叫作“人”。2、命题由语词构成,命题有对错语词亦有对错。苏格拉底进一步用工具来说明语词,语词的选择如工具制造者选择何种材料创制工具,“质料可以不同,形式却是一样。”苏格拉底隐示,他说的是理想的词语,正确的词语显示出被命名事物的不变本质。苏格拉底引入模仿说,认为语词用字母组合来模仿事物的本质,每个字母本身就有某种特征,如o模仿圆。对话的后半部分,苏格拉底用语词比作肖像,表示一幅肖像可能不够真实,但不完全走样。克拉底鲁反驳,肖像可能不大像原型,但是仍然可辨认的肖像,但一个语词减去一个字母,可能就另一个词或不是词了。(这里苏格拉底的词语图像说与后世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接近)不真实的话语是错误还是没有意义?成为语言哲学的争论点之一,苏格拉底没有给出答案。对话的进展,苏氏转而列举有利于约定说的事例,逐步调整语词模仿本质主张,结论是:如果语词能够完全模仿事物的本性,我们就得到完善的语言,然而实际语言却总是由约定来加以补充。

错误还是无意义,在希腊时期表述是:真的就是存在的,那么,错误的就是不存在吗?《泰阿泰德篇》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这问题。柏拉图对事物的认识是逻各斯为首要,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凭知觉,通过逻各斯成为思想,就此而言,思维和语言是同一。但悖论是思维怎么会与逻各斯出错了?苏格拉底告诉泰阿泰德,构成人和万物最基本元素无理可解,不能述说这些元素,因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方式述说都会增加了一些什么,破坏元素的简单性,所以我们只能以无规定性直接为它们命名,而别无其他。而元素组成的东西是复杂的,可以述说,由名称的组合来表达。

亚里士多德是系统探讨语言的第一人。《解释篇》亚氏定义了名词、动词,然后解释否定、肯定、命题等含义。接着表明对语言的看法: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语词由约定产生,名词与时间无关的意义,动词具有意义且与时间有关。(西方语言,动词带有时态,译为时间词)名词与动词结合形成句子。各民族的口语与文字不同,但人类的内心经验相同,所以这种内心经验表现的对象也是相同。词汇本身无对错,词汇组成的句子有对错。句子或心中的思想,在祈祷时无所谓对错,但对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时,就有对错之分,这就是命题。亚氏在《解释篇》中研究的是命题,属于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命题有:肯定/否定,简单/复合,单称/全称,可能性命题/必然性命题。《范畴篇》对语词分类,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处所、时间、姿态、动作、承受等。《形而上学》对基本哲学概念分析,《诗学》、《修辞学》对“非命题形式的”语言的讲解,其中一则,赫拉克利特的信徒克拉底鲁坚持万物不断流动,因此无法给事物命名,乃至他不肯开口说话,只用手指来指出。

第三节 罗马、中世纪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10-)

中世纪重视语言与当时热衷《圣经》诠释有关,《旧约》里有一个关于语言著名故事巴别塔。

中世纪初奥古斯丁。他把《约翰福音》开篇一句理解为“太初有言”,提出言语创生万有的认识。奥古斯丁区别声音与意义,声音因人而异随时而异,意义却是同一。“幸福”有不同语言表达,但幸福本身是各种语言共同追求的。奥氏认为意义同一性可用记忆来解释。奥氏有时把意义称为内在的语词,内在语词无须声音存在,外在的语词依赖内在语词预先存在而存在。在内在语词到外在语词的表达,发生了变化,思维最终在表达中成为清楚的东西。在上帝那里,内外语词无先后之分。后来,托马斯·阿奎那继承这一点,将内在语词规定为上帝的语词,外在语词是一种受创物。人们最初是通过人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和声调口气来展示心灵种种感受,从而学会这些语词。

中世纪学者对语法学研究。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名词分为两类:专名(苏格拉底)和通名(人)。唯实论者认为专名与通名均指称实在对象,唯名论者阿伯拉尔认为个别高于一般,专名“苏格拉底”所指是唯一,通名“人”却没有明确对象。“人”的意义在于代表一个类的记号,而不在于有所指。另一个唯名论者奥康姆也类似观点,他区分实体语词(桌子)和形式语词(“有些”、“如果?那么?”等逻辑常项)。20世纪语言哲学大部分持唯名论。

中世纪的语言哲学问题。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多数认为词在先,因句子由词构成。

第四节 近代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近代哲学中,对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家影响较大的是洛克、莱布尼茨、贝克莱、休谟、康德、密尔等人。 洛克。认为词指示的是观念,不是事物。通名指示类的观念,类的观念由类的属性合成。马的四足、有毛、食草等多种属性合起来就是“马”的意义,也是识别马的标准。

莱布尼茨。反对洛克,认为语词不是观念,因每个人观念不尽相同。倾向把语词作为语言共同体共享的符号。强调自然语言依赖知觉,但知觉有模糊、歧义缺陷,自然语言不是最佳描述客观物的工具,人们发明的语词渗入人们自己的偏好,为此需建立符号体系。

贝克莱。另一角度反对洛克,认为名称不直接指称任何对应于实体的观念,而是指称对应于现象的特殊观念。最终否定了“物质实体”的概念。

密尔。名称对应于对象。通名既有意义又有指陈,也可说既有内涵又有外延。内涵代表对象根本属性,外延是名称所使用对象的结合。内涵决定外延,eg“人”的内涵是两足无羽的理性动物,凡符合这一定义的所有对象是人。内涵视作通名所指的类对象,识别类的标准,且说出对象的属性。专名没有意义的标记,只有外延无内涵。密尔把“如果”、“和”之类的词称作“语法词”甚至“句子的句法成分”。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

第五节 语言转向

阿佩尔说法。西方哲学发展:古代本体论确定“什么东西存在”,近代认识论确定哪些东西能够被认识,进步是不再独断什么东西存在,而是通过人类怎样认识世界来确定什么东西存在。20世纪语言论阶段,则是何种“意义”上能够认识存在,“意义”的首要载体就是语言。哲学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思考。

20世纪语言转向的具体缘由,说法不一。常提到的有几条:

1、新逻辑的发现。

2、对古典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厌倦。罗素等人认为对命题意义的研究将代替对认识能力的研究,哲学不纠缠不清楚问题,凡是可以表达的就可以表达清楚,不能回答的问题不是哲学问题。1、2两点是新逻辑拥护者,用新的逻辑手段进行语言分析。

3、反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弗雷格、胡塞尔反对心理主义,心理活动解释难免会主观,语言-命题的意义可

进行客观研究。

4、语言科学的建立和进步。

阿尔斯顿《语言哲学》提到:“传统上人们觉得,概念分析的工作无论怎么重要,毕竟是一项初步的工作,哲学家的终极任务是获取对世界的基本结构的充分理解、获取关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组织的一套充分的标准。”但在现时代,人们觉得概念分析师和哲学家做,概念总是牵涉到语言。陈认为这是解释“语言转向”的最重要角度。亚氏把哲学定义为求真科学,哲学=科学事业,如今科技迅猛发展,求真由科学完成,思辨的哲学被科学驱逐。现在剩下两方面适合思辨,一是伦理生活、艺术生活等实证方式没有那么强的领域。二是沟通科学理解和自然理解,使技术概念获得非技术性的理解。求真活动和概念思辨分离,概念思辨本就在语言分析层面上进行,因此,当概念思辨明确成为哲学主要工作,语言转向也自然发生。

第六节 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般认为,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一、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二、语言或语词的意义问题。Eg一句话是真还是假,我们需察看实际情况(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还需懂得这句话的意思(语句的意义问题)。

意义问题在先。首先懂得这句话,才知道要去察看什么,从而辨别话的真假。

是否为真的问题在先。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知道它在何种情况下为真,这样是否为真的问题在先。 句子真假问题。1看场合.美国现任总统是尼克松。(1972为T,1992为F)2无关世界。Eg2×2=4. 3要看世界世纪发生的事情。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这些问题是逻辑句子与经验句子。逻辑句子,只要前提为真,推理有效,就可达到真结论。经验句子为真在于符合事实。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组织读书札记展评活动和“我爱读书”教师征文活动的通知

安丘市教师读书协会关于组织读书札记展评活动和“我爱读书”教师征文活动的通知各镇(街、区)教管办,市直各学校,机关、实验幼儿园:为推进我市教师读书协会工作深入开展,根据读书协会工作安排,经协会研究,决定在全市教师…

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语文课文怀念母亲这篇课文通过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生一课让我有许多感受在这里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母与祖国母亲以及对他们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母永久的悔恨和对祖...

读后感范文

亡羊补牢读后感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我这个学期刚学会的在这则语言中主要内容讲了39在古时后有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羊圈破了一个大窟窿丢了一只羊他听到街坊的劝告那是左耳进右耳出的第二天他又丢了一只羊后来他醒悟了立刻去把羊圈...

读后感范文

范文1安徒生童话读后感我读了安徒生童话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启发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他是世界文学童话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一百六十八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一百五十多种语言和文字他一生获得的称号有世界童话之...

读后感范文

朝花夕拾读后感课本里经常出现鲁迅先生的文章它们都出自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所以这个暑假我读了这本书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就是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的收录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

《读后感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有感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三次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了通过再一次的阅读我有了更深的感触收益颇丰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

读后感范文赏析

写作分析综观全文本文能很好地把握回声这篇材料的内涵抓住回声的性质和母亲的话准确定位感点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在论证方面也多种角度多种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深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也体...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

【读书札记】摘抄《淘气包马小跳》简介

读书札记摘抄淘气包马小跳简介4淘气包马小跳有三个铁哥们他们是河马张达猿猴毛超企鹅唐飞张达嘴巴大所以大家都叫他河马张达他奉行君子动手不动口吵架会输打架会赢毛超像猴子一样瘦也像猴子一样机灵但猴子不说废话毛超的废话却...

读书札记(教育文章感悟摘抄)

1学生跟我们教师学什么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1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2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3会学习有智慧的人4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5会生存...

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读书笔记摘抄感悟读书笔记菩提树Readingnotesquotbodhitreequot摘录excerpt1艰难的跋涉在浩瀚的沙漠中1difficulttrekinthevastdesert2成功与失败只差一步...

读书笔记摘抄

读书笔记摘抄实例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

读书札记(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