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

时间:2024.4.30

普及爱和善良

——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

胡 鹏

余秋雨是我极喜爱的作家,近日他刚刚出了一本新书《何谓文化》,我迫不及待地买来,如获至宝的将它读完,仿佛享受了一顿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不由得想与人分享。只是我的文字水平有限,不能将此书精华尽现,只能跟随自己的感触随手写来。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本书通过四个方面的回答来阐述: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在这四个方面的回答中,我觉得学理的回答最专业,生命的回答最感人,大地的回答最透彻,古典的回答最睿智。

在学理的回答中,我最喜爱他对文化最终目标的定义,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了一生,会发现原来最终目标是那样的原始和简单,爱和善良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吗?

在《身上的文化》这一章节中,余秋雨老师提出,一个人身上要有真正的文化,必须体现为两个不再,即“不再扮演”和“不再黏着”,还必须体现为两个必要——必要贮存和必要风范。不再扮演指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会去扮演文化,不再黏着指要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才能回归到文化的本性。

我们再来看“必要的贮存”,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是“有恃无恐”的,他所恃的是胸中的贮存。余秋雨老师列举了一系列中华文化典籍,可见中华文化的宝库里可以让我们吸取的营养太丰富,只看你是不是愿意去吸收。有了必要的贮存就自然形成了必要的风范,他概括为“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和“慈爱相”,在这里我不再细细地解释,只用一句话总结:腹有诗书自气华”。 令我颇有感触的还有《向市长建言》一文,在这里他谈到了城市文化,这对于现在的领导其实是很重要的一课,且不说市长,任何一个做着与城市管理或者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来读一读,走出所谓“城市文化”的误区——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本地古迹、大话地方特色。

作者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有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它们是“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看了书中的解释,你真的会觉得他的分析很一针见血,一个城市的公共审美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多么的重要啊。而他所倡导的标准,则是

融入自然,这可能是最高境界了,试问现在处处在提倡文化创意的城市,有几个能真正达到融入自然的标准?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是作者最动情的一部分,也是全书最感人的章节。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中极受欢迎的人物,但他也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或者说是多年来受尽诋毁的作家。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写了一些文学巨匠对他的支持,其中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已故和健在的,包括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文化重建对他的影响。也写到了一直寻找始终诽谤他的人给他的署名“石一歌”,最后他无比宽容又洒脱地写道,决定正式接受这个名字,并且以它的谐音开一间古典小茶馆叫“拾遗阁”,再开一间现代咖啡馆叫“诗亦歌”,让我想到了作者在之前写道的长者风和慈爱相,他的宽容大度正显现于此吧。

对于这一部分印象很深的是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掉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大地的回答》收录了作者为一些古迹书写的碑文和名胜的题额,另外加上好友谢晋导演的墓碑。这一部分有些我不能全部读懂,但仍然带着崇敬的心欣赏之,这份崇敬不仅是对余秋雨老师的文笔,还有对中华古迹的虔诚与膜拜。其中尤以都江堰和净月坛最让我有感触,前者是大灾之后重建碑,后者因为它的生态文化,文化的最后指向是自然之道,这些石碑中,我觉得作者的文化与自然已经浑然一体。

值得一提的还有余秋雨老师的书法,我虽不懂书法,也只能以一个外行的眼光去欣赏,但我忽然想起书画大师梅墨生所说,书法讲究气,一个人的气质和人格决定了它的字,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相信余秋雨的字一定蕴藏着文化的深厚力量、人格的崇高魅力和精神的自由随性。

最后一部分《古典的回答》是此书中最短的一部分,只有四篇,对佛陀的《心经》、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苏轼的《赤壁赋》的今译。作者用尽可能通俗优美的文字来翻译这几篇经典的古文,既展现了原文作者的睿智和精辟,又尽显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正如作者所说,请出古人是为了尽善尽美,至此我觉得这本书已经非常完美。

合上此书,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感动,感动于余秋雨对文化的诠释,感激他引领我打开了一扇文化之门,而门后是比我想象中还要广阔得多的文化天地。他说那些古人不是文化的诠释者,是创造者,而我却认为他不仅仅是文化的诠释者、创造者,还是救赎者、引导者,它必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朝着文化最终的目标——爱与善良走去,不会停下脚步。


第二篇:文化浅见——读余秋雨《何谓文化》


文化浅见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

用几天时间匆匆看完了这本《何谓文化》,印象中在中学的时候读过余老师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文采斐然,倒是不错的读本。

作者自序中说:“对于文化问题,我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试着回答。” 余老师从学理、生命、文明、古典四大方面解释了文化究竟是什么。但文化的命题之大,文化的内涵之深,并非某一人所能解释的。但作者“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赞同的。整本书的组成是演讲稿、和名人交往故事、碑文抄、古文今译,读完全书掩面沉思,感觉整本书多了作者对自己遭受诽谤、诬陷、批评的经历的宣泄,几篇演讲也多处彰显自己大师的光环,尽管如此,我还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读完了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并没有达到我期望的一个高度。也许很多人会质疑我对大师的不敬,但我毫不质疑余大师对研究中华文化的贡献,但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崇拜恰是文化导向的一个目标。对于文化,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我认为文化的命题很大,大到几乎关注了全部现实,粮食问题,受到破坏的环境,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生物技术的潜在危险,还有世界各地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等。文化的命题也很广,各国文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柏拉图和与格劳孔在《理

想国》中有关哲学家国王的对话时,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所处的年代前后不过100年,但两种文化观念在很多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认为需要用道德修养来防止权力的滥用。

而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孝悌亲情,仁义德行,慈悲情怀,祭祖敬先,尊师重道的精神传统,使得中华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民间凝聚力,向心力和人文底蕴,衰而不竭。中华文明五千年,有着种种自身的问题与误区,但没有人能抹掉它在世界历史上所散发出来的光辉。现今遍及全世界的孔子学院和汉学热,也说明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所散发出的强大生命力。19xx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得主探讨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与会者75人得出了16个结论,其中结论之一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但清末迄今,中国历经百余年的苦难,在内忧外患中颠沛流离,力图自强。辛亥革命打破了专制体制,新文化运动破坏了古老文化,在中外文化角力、新旧文化激荡的夹缝中,我们陷入了混乱和矛盾。生在20世纪末的我们,深受古今中外思想的碰撞,却没有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导向引领我们前进,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绪的郁闷和急躁,恰恰是文化思想在时代变动中引发的冲突和不安的反应。

中国的文化历史,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家笼罩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一直照耀着中华文明,使这片大地上的子

民自照、自明、自知、自处。对这三家思想,南怀瑾大师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到了儒家店,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须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补课。”

到了现代,知识的普及,并没有使得文化的真正精神站立起来。相反,应试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和文化传承,让学生缺乏活力,小学到中学的十多年时间,浪费青春的精神与智力,死背了许多无用的知识,但对于真正的中国文化,所获寥寥。经济的高速发展没能带动文化的相应发展,也让社会组织细胞严重干瘪缺乏活力和缺失高度的公德精神。我们模仿物质文明的进步,求追工商业的发达,求安于现实生活的富裕和逸乐之中,却疏于对人文思想的学习和提升,造成自然科学的高度发达和人文文化的不断萎缩,物质愈富裕,精神愈贫穷。缺乏历史文化的精神修养,没有遭逢巨变的历史经验,在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面前,只能聒噪和群体喧嚣,没有定力和远见,人云亦云,使得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呈现一种不合时宜的低下,被许多国家看不起,甚至看到许多国人对我们自己的“集体人格”的自我贬损——虽是其中一员,却不断质疑我们整体的素质。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希望所在,是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在一个有共同目标指引的,基于共同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出高素质“集体人格”的群体中生存和生活。

我们的民族要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世界之林,除了经济上的发展,更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卸下深重的历史包袱,重新珍视过去,审视中华文化的精神之力,进行真正持久和深层次的文化思考,重新建立社会的信心、信念和信仰,为建立广泛的文化关怀和共同的文化信仰真正的承诺和投入。

稽查局 张晓峰

更多相关推荐: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是我的阅读风格的一种新的尝试初次读及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由于自己的理解尚浅我也只能对一部分的文字有一点感悟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

何谓文化读后感

这本何谓文化写得实在是好以至于我无法写出一个像样的读后感它本身就是余先生对于文化的感悟任何感想在其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既然自己无能表达如此精美的尤物便想摘抄几句吧可是每篇文章都是那么的完整以至于摘出任何一句都不足...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什么是文化虽然时时提及但一下子要说出来还真的觉得无从说起好像题目太大下不了手开不了口但文化这东西却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不是经常说吗某某人挺有文化的读了余秋雨先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张金荣乍看书名我不愿意读这本书因为文化这个概念太令人抓不着了怕自己读不懂但是看到作者是余秋雨出于对他文风的了解我顿时有了兴趣和底气有个能深入浅出的作家引导我还是很愿意对文化多一些了解的这本书读起来...

《何谓文化》读后感

近期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我得到了两种理解一是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比如我...

《何谓文化》读后感段

何谓文化读后感这个月我看了何谓文化着实很意外一直以来对所谓的文化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中海完小和寿菊看完余秋雨先生的新作何谓文化这本书后掩卷反思感觉还是有所收获的最少从关于文化的宏观论述上来看余秋雨先生说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由于我已是成年已过了人云亦云的年龄在看这书时便不免...

公路文化读后感

公路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公路文化是一种具有特定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它是公路人在公路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公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总和公路物质文化是公路文化的载体公路物质文化的...

《触摸企业的灵魂—中电投集团文化故事》读后感

读触摸企业的灵魂中电投集团文化故事有感文化是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软实力其贯穿于现实中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约束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是一种普遍的大众的存在于人们交流间并内在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但...

绿城企业文化读后感

做真善美的合格绿城人绿城企业文化读本学习心得20xx年10月我有幸加入到绿城集团这个大家庭加入公司已近三个月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公司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公司对员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同事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

企业文读后感

读企业文化有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化表现形式之一有企业文化竞争纵观成功企业企业文化在其发展道路中起无比重要的作用指引企业前进的方向它是企业于茫茫大海向前先进的盏明灯下面浅谈企业文化的一点...

企业文化课感想

在企业界有这样一句话quot制度是砖瓦再好的设计也会有缝隙文化是泥浆见缝插针无处不在quot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在战争的废墟上异军突起秘密何在有人认为日本企业充分利用企业文...

何谓文化读后感(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