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读后感

时间:2024.3.27

《科学史》读后感

20xx年我们浙江新课程全面实行。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的体会是:

1、 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 不必因为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来质疑科学史是人类进步史。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史并非真正纯粹的“人类进步史”。看古代天文学发展,被运用于巫术、人间祸福预测、宗教等。现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化学药品的制造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一部人类科学史成了其它物种的毁灭史等等。但是,我不认为科学史不是纯粹的进步史。首先,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科学史记载人类进步的遗产。其次,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步历史,科学史是科学的历史。人类发现一种科学现象或理论,最纯粹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古代巫术,原始目的是治病。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为了开发隧道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逻辑实验发展的顶峰表现,是对物理学大厦和天文学的缔造。至于后来,炸药被用于战争,相对论被用于核武器的研发,那是科学与人类政治的结合,该划入人类社会学,不该质疑科学史的纯粹进步性。核能源成为现代重要的能源,极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这才属于科学史。

3、 要大力提倡学习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

中国古代科学史,记载了许多卓越的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很遗憾,对自己祖先知之甚少。像科学史中的天文学,是祖先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盘古开天地神话中,就包含了古人的宇宙观,它与而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很多相似的思想。都认为天地之前,没有时间、空间,宇宙都在不断膨胀之中。汉代就形成了完整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宇宙理论。先秦就“精气”说,汉代的“元气”说,到宋代的“太虚既气”说,道出朴素的物质起源。而气、阴阳、五行构成了中国科学三大范式。所有这些,是我现在才接触的知识,实在是自己的耻辱。可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早将我们祖先的遗产很好地运用于各个方面,并不断地普及。像很多日本动画片,包含了很多中国古人的优秀思想,如中国四象——东之

青龙,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北之玄武;阴阳八卦与节气、五行方阵、太虚空等等。越是深入,我越是羞愧和不安,作为炎黄子孙,竟然不知其中内涵,将来又怎能传承文化、继往开来!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还极大地表现在建筑、水利工程、桥梁、冶金术、医学、农学、算术等等众多领域。学习古

代科学,对提高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的使命感有积极的作用。作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生,我提倡学习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史。

4、 整理出近代物理史的发展脉络,对近代物理的发展有了整体的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之一就是拥有广博的物理学史知识。学习了这门课,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及领悟到现代物理学的思维方法——理性、批判、实验的方法。拥有了系统的物理学史知识,就可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能古今中外横向和纵向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考察,对科学家研究方法的改变进步会感到突然,学生也能从多角度了解科学的发展。。

虽然对科学史的意义和学科的脉络,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但是,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史,已成为我的目标。


第二篇:科学史


自然科学为何没有诞生在中国

中国古代经济、技术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为什么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诞生具备了什么条件,而中国恰恰不具备那些条件。 ●从自然科学建立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真正影响自然科学萌生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希腊文化思想的传播

回顾自然科学在欧洲发展初期的历史,我们会有这样几点看法。

第一,近代自然科学是冲破神学的束缚才得以诞生的。基督教的宗主罗马教会曾经极力阻碍科学的发展,并且迫害过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自然科学得以首先在欧洲建立和发展,不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受到古希腊光辉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文艺复兴冲破基督教一统文化的影响。古希腊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创建的源泉。

第二,自然科学建立和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神学是人类仍然处于愚昧时代的产物,尤其是在宗教统治的国家,神学几乎成了思想文化的全部。自然科学的创建,恰恰是从神学领域中开辟出一片新鲜土地,自然科学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哥白尼学说好似从神学中破茧而出,到了牛顿动力学理论完全不需要上帝了,留给上帝的只不过是第一推动的作用。这个第一推动的问题本身,已经不是动力学的范畴,而是要由宇宙学来回答。

第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在古代,自然科学没有独立的存在,而是属于哲学的一部分,或称之为自然哲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它虽然与哲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已经建立了自然科学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方法。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出现了专业的科学家,他们具有哲学思想,但是人们不再把他们看作是哲学家,而是看作科学家。从此以后,科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科学家的队伍日益壮大。

第四,学术交流是近代自然科学能够建立不可缺少的条件。哥白尼到意大利留学获得古希腊的光辉思想;开普勒继承了第谷在丹麦和捷克天文台积累的丰富的观测数据;伽利略是读了开普勒的书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这一切说明,学术交流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也说明科学成果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前后许多人功劳的总和。

中国人往往有一种模糊的观念,以为资本主义发展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发展于欧洲,就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也归功于资本主义。从自然科学建立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真正影响自然科学萌生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希腊文化思想的传播。应该说,没有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就不会有托勒密的地心说宇宙模型;没有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就没有哥白尼的日心说;没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就不会有开普勒的行星运行三定律;没有开普勒的三定律,也就建立不成牛顿动力学体系。这是一脉相传的发展线索。所以,古希腊文化的宝贵思想,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萌生的源头。另外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实验的兴起,是由伽利略首创,迅速在欧洲得到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早于资本主义诞生,资本主义并不是自然科学诞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确极大地促进了而后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欠缺的一面

对比欧洲的情况,再回顾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其缺陷。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追求理性而是重于应用。中国的天文观测记录举世无双,目的是为皇家预测祸福,而没有人从中探索规律,追根溯源寻求答案,以致天圆地方的观念一直延续到近代。中国传统讲“天人合一”,今天从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看,有其思想价值。但是从中国历史的实践看,中国人并没有比现代西方人更重视环境的保护,所谓“天人合一”,却是着重于观天象测人命,从来没有追究天象的缘由。古希腊有许多哲学家追求自然的本质,他们的结论未必正确,其思想方法却为后人开辟了道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的研究,追求的不是直接应用的效能,而是建立宇宙模型,意图是弄明白天的真实图像。非常遗憾,中国历史上找不到这样的学人。中国知识分子,最多是描述和记载,没有深入探底的追求,追求天象的本质、追求自然的理性。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学以致用,这没有错,但是不全面。还要加上学以求理,才能建立科学、发展科学。

其次,中国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技术知识,整体而言,到十六七世纪,中国的技术水平还是领先于欧洲。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却轻视技术,知识分子更不屑于过问技术。中国的知识分子热心于从政,治国、平天下,却缺少对自然现象和技术问题的理性追求。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技术上升不到系统的理论。所以,中国缺少从理论高度论述技术的著作。例如,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非常发达,却没有一部论述力学的书。中国古代关于技术的书,也主要是记载和描述,还有些散见于文人的笔记之中,很少追问原理。把仕途作为第一位,仕途不成写点小说、散文,过逍遥自在的生活,全然不把技术看在眼里的人们,怎么可能创建自然科学呢?

再次,中国的逻辑学不发达,也是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认识。知识上升为科学,在于它的合乎逻辑的系统性和经过实践的严格检验。中国古代的数学很发达,也是重在应用,没有出现像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那样严密的逻辑著作。欧几里德从少数几条定义和公理出发,完全依照严格的逻辑,推演出全部平面几何学的内容。这部书教给人们的不仅是几何学的系统知识,而且使人们学会了逻辑推理的思想方法。牛顿建立动力学理论,能够经受得住考验,重要的原因是运用欧几里德的逻辑推理方法。他首先定义了若干物理量,如质量、动量、力、向心力等,提出牛顿的三个定律及六个推论,然后运用数学证明了各项物体运动的规律。当你读牛顿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你会看到欧几里德几何学思维逻辑的影子。顺便说一下,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也运用的是这种逻辑推理的方法。

我没有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意思,中国能够长久维持一个统一的大国,其文化传统必然有其优越性。中国古代有伟大的军事学著作,有不朽的文学著作,有深邃的哲学思想,有丰富的政治斗争艺术,有发达的经济和数不尽的技术发明与创造。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的自然科学不发达,没有形成自然科学体系的好条件。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欠缺的一面。

古希腊与宗教

希腊的宗教和东方不一样,它没有东方宗教那样森严、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也没有东方那样严厉的保守的僧侣阶层去竭力垄断教义的解释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甚至迫害所谓“异端”。 在这里,宗教空气是非常自由、甚至开放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求,而绝不会受到祭司或寺院的干涉和迫害。希腊宗教的自由、开放的性质,使得雕刻艺术产生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这在东方的宗教艺术中是不可想像的,所以马克思说:“埃及神话决不能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母胎”。

僧侣阶层的宽容、民主空气的开化,培养出希腊雕刻艺术家独特而卓越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方法。古代艺术家们在观察生活或创作构思时,并不是根据神的谕示或权威的独断,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是非,用全部的身心去研究自然和人本身。因此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都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充满了人情味,并且是美好的。 罗静兰认为,希腊人的宗教思想和生活习俗对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希腊古典的文化同古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一样具有宗教色彩。希腊宗教神话的最大特色是“神人同性同形说”。他们认为神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不但具有人的形象,而且具有人的感情和经历。这就和君主专制国家“人的神化”不同,他们把皇帝提到神的境界,神则是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而希腊人则认为神和人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这种对神的看法,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日益加强,他们在信神的同时,更相信人的自身智慧和力量,重视现实世界,神话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希腊的许多神像都是典型的、完美人的形象,如光明和文艺之神阿波罗被塑造成一位健美、漂亮的体育家。

许多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悲剧等取材于神话,表现历史和现实。这就使希腊文学艺术家走上了表现以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道路。刘毓华认为,希腊神话是“人话”的艺术概括,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枚具有永久魅力的瑰宝。希腊神话不仅培养了希腊的艺术,而且成为后来欧洲文艺创作的一个取之不竭的重要源泉。大部分欧洲文学艺术的巨匠都曾不同程度地从中吸取营养。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也曾大量引用希腊神话中的掌故来为人类解放斗争服务。

古代希腊文化不曾为僧侣祭司控制和约束,希腊的宗教比较自由,没有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因而充分表现出人性化的特征。具有人的感情和经历。这就和君主专制国家“人的神化”不同,他们把皇帝提到神的境界,神则是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而希腊人则认为神和人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这种对神的看法,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日益加强,他们在信神的同时,更相信人的自身智慧和力量,重视现实世界,神话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因此希腊的许多神像都是典型的、完美人的形象,如光明和文艺之神阿波罗被塑造成一位健美、漂亮的体育家。许多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悲剧等取材于神话,表现历史和现实。这就使希腊文学艺术家走上了表现以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道路。刘毓华认为,希腊神话是“人话”的艺术概括,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枚具有永久魅力的瑰宝。希腊神话不仅培养了希腊的艺术,而且成为后来欧洲文艺创作的一个取之不竭的重要源泉。大部分欧洲文学艺术的巨匠都曾不同程度地从中吸取营养。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也曾大量引用希腊神话中的掌故来为人类解放斗争服务。古代希腊文化不曾为僧侣祭司控制和约束,希腊的宗教比较自由,没有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因而充分表现出人性化的特征。

古希腊衰落,阿拉伯兴起

古希腊衰落

古希腊文明曾经出现过耀眼的辉煌,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逐渐黯淡、衰落。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它走上衰落的末路呢?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地理环境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指爱琴海区域,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独特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的483个大小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希腊半岛地少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

布,海洋主宰了它的气候。这个地区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不利于农业发展。连绵不断的山脉,把陆地分割成许多小块,使希腊人缺乏建立地区性帝国的地理基础,同时这种散裂的地理环境也使希腊人长期习惯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格局。无数山脉和丘陵及海洋阻隔、交通异常困难,这也使得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联系松散、关系淡漠,时间一久,城邦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冲突,形成内耗,为希腊文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二、民主城邦制度下政治的分散性

在民主城邦制度下的政治的分散性,是造成希腊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希腊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是一个政治上分散的国家群体。仅在希腊半岛上就有着200多个城邦式的国家,这些国家小者仅有100平方公里、几万人口,大者也不过800多平方公里、数十万人口,它们都是独立的城邦国家,一般建立在以地域关系划分的公民公社的基础上,实行的是城邦式民主政治制度。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雅典是民主政治体、城市的、文学艺术繁荣的富饶的国家,是民主的典型;斯巴达是贵族政治体、农村的、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是军事国家的榜样。”尽管诸城邦在种族上、宗教上基本上是统一的,但在政治上是分散的。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分散性,使得这些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互相掠夺、厮杀、兼并,即使面对外来民族的侵略,也不能团结一致,缺乏必要的民族凝聚力。城邦内部不间断的战争,使城邦体制严重削弱,摇摇欲坠,社会经济也遭到极大的破坏,也由于战争,使土地和财产越来越集中,大量的战俘被卖为奴隶,自由民中下层贫民严重破产,许多城邦形成一支支无业游民的队伍,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导致城邦的衰落。

三、文明本身的缺陷

“希腊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这种独特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海洋文明既有利于文明中心的高度发达、也易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样,文明形成之时就会带上致命性的缺陷——间断性和不稳定性。我们可以从希腊文明发源之初去探讨它自身与生俱来的间断性。

希腊文明的起源地有两个,即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南端沿海地区,而且这两个文明中心又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先后发生的。这两个文明中心虽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它们发展的历史具有强烈的非连续性,是一个文明被毁之后,又重新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明。希腊文明与生俱来的间断性和不稳定性是导致希腊文明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奴隶斗争与阶级矛盾

奴隶的反抗和自由民的斗争(即城邦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是城邦制度和希腊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随着城邦经济的发展,奴隶受到空前的剥削和压迫,加之土地兼并,使大批农民破产,奴隶的反抗和破产农民的斗争,促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希腊奴隶主对奴隶非常残酷,例如雅典的劳里昂银矿,使用奴隶多达万人,不仅有青壮年、还有妇女儿童和老人,奴隶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换班。一个古希腊作家写到,这些奴隶们“日日夜夜在矿坑中因劳累而疲惫不堪,大批地死亡、倒毙。他们的劳作没有休止、没有喘息。”这种非人的奴役,激起了奴隶的反抗,从怠工、潜逃、杀死个别奴隶主,大规模逃亡,直至起义。

在城邦内部,破产农民、手工业者为了生存,也加入到了反抗斗争的行列。当时的奴隶主哲学家柏拉图这样形容,“穷人聚在城里,身怀白刃,有的负债累累,有的颠连无告,有的则兼有此两种不幸而充满愤恨,他们随时准备反抗夺取他们财产的人——他们在打算起义。”奴隶的反抗、自由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希腊社会的城邦体制,动摇了它们的统治基础,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城邦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希腊文明也随之衰落。

五、外族入侵

外族的入侵直接导致希腊文明衰落。希波战争是东西方文明冲突而演化成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战争虽然以希腊胜利而告结束,而波斯却从此开始插手希腊内部事务,尤其是在处理科林斯问题上,玩弄希腊各城邦于股掌之上,也是由希波战争引起的城邦系列混战,使古希腊的发展停滞不前。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人打败希腊联军,此后希腊诸邦丧失主权,沦为马其顿人的附庸。如果说罗马人对希腊文明冲击还有所保留和继承的话,那么,日耳曼人的入侵则是对希腊文明

进行了更彻底的摧残。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废黜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幕路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日耳曼人的游牧文明摧毁了希腊文明。从此,西欧和北非进入了封建社会,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希腊文明彻底衰亡了。

综上所述,特殊的地理环境、城邦制度下政治的分散性、文明本身的缺陷、奴隶斗争与阶级矛盾,外族入侵,这些诸多的因素共同促使了希腊文明在盛极一时的辉煌之后,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落。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初期四任哈里发及其扩张 穆罕默德死后,各派穆斯林为争作继承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来自麦加的迁士派认为,穆罕默德是麦加古莱西部落哈希姆家族的后裔,他的继承人应由该部落选出。麦地那的辅士派则强调,是他们在穆罕默德危难时期支援了他,否则伊斯兰教不会有如此迅速的发展,因而反对麦加人独占先知的继承权。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则以近亲要求嗣位

此外,有些部落趁机叛乱,反对麦地那的统治。阿拉伯半岛再度陷于混乱。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斗争,最后推举老资格的阿布·伯克尔为首领,改称“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阿布·伯克尔是穆罕默德的挚友和岳父,也是他的最忠实的信徒之一。阿布·伯克尔任哈里发(632—634年在位)以后,首先平息了各部落的叛乱,并用巧妙的手段调节了穆斯林各派的关系,从而巩固了统治。为了满足阿拉伯人夺取商路和肥沃土地的要求,缓和内部矛盾,阿布·伯克尔迅即向叙利亚方面发动了扩张战争,并成功地占领了加沙地区。

7世纪,阿拉伯半岛北邻的两个大帝国拜占廷和波斯,因长期的抗争而疲惫不堪。同时这两个帝国被国内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宗教矛盾搞得焦头烂额。这就为阿拉伯人的扩张提供了客观条件。另方面,阿拉伯军队主要是由贝杜因人组成的骑兵队,他们骁勇强悍,不畏艰苦,并在伊斯兰教“圣战”的鼓舞和战利品的引诱下,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阿布·伯克尔死后,欧麦尔继位为第二任哈里发(634—644年在位)。在他的任期内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征服运动。

635年,分兵两路,对拜占廷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东路大军在号称“真主之剑”的哈利德将军率领下,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畔一举歼灭了拜占廷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雅穆克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人的扩张欲望。叙利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此东进可以进攻波斯,北上可以进军中亚。占领叙利亚以后,阿拉伯人乘胜挥师东进,一路无阻。637年,卡迪西亚一战,力挫波斯军队,占领伊拉克。嗣后,阿拉伯人深入波斯腹地。

642年,尼哈温战役彻底击溃了波斯军队,消灭了具有1200多年文明的波斯帝国。与此同时,由阿穆尔率领的西路大军,也是捷报频传。640年攻入埃及。以后在科普特人的支持下不断取得胜利。642年占领开罗,整个埃及纳入哈里发国家的版图。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先后征服呼罗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北非的利比亚等地区。奥斯曼原来是麦加古莱西部落中最有势力的倭马亚家族的成员,该家族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执掌麦加政治、经济大权,曾和穆罕默德长期对立。改宗伊斯兰教后,丧失了领导权力,心怀不满,一直是穆罕默德的潜在威胁。奥斯曼当选为哈里发,意味着倭马亚家族势力的复兴。奥斯曼利用职权,在长期扩张战争中大发其财。他在埃及、叙利亚占有大量地产,并在那里扶植个人势力。他的统治具有明显的贵族专政性质,因而引起人们的反对,一些省区发生了暴乱。以阿里为代表的反对派,否认奥斯曼的权威,主张由阿里继任哈里发。因此逐渐形成新的教派——什叶派(什叶,阿拉伯语意为“派别”,指追随阿里的人),与奥斯曼奉行的逊尼派相对立。什叶派主要活动于伊拉克、伊朗等地(16世纪,伊朗确定什叶派为国教)。

656年6月,奥斯曼被刺杀,阿里继立为第四任哈里发(656—661年在位)。但是,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不久,拥护阿里的人发生分裂,一部分不满阿里政策的下层穆斯林脱离什叶派,另建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661年,军事民主派刺杀阿里。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乘机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开创阿拉伯帝国。 倭马亚王朝的建立及其扩张 穆阿维叶依靠埃及和叙利亚穆斯林大贵族的支持,在大马士革建立了倭马亚

家族的哈里发政权,史称倭马亚王朝(661—750年)。此后,哈里发不再选举产生,而由倭马亚家族世袭。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籍称为“白衣大食”。 倭马亚王朝建立之初,一些阿拉伯贵族拒不承认它的统治。什叶派另立阿里之子侯赛因为哈里发。侯赛因死后,阿卜杜拉(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之孙)据麦加独立,自称哈里发,并得到阿拉伯半岛和伊拉克等地反倭马亚政权的各派势力支持。

经过长期的内战,到692年,倭马亚王朝终于消灭阿卜杜拉的反叛势力,平息了内乱,巩固了政权。 倭马亚王朝继续执行对外扩张政策。穆阿维叶继任哈里发以后不久,就调兵遣将,东西两面出击。东线大军于664年占领阿富汗首城喀布尔,然后挥师北上,侵入中亚。先后征服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剌子模等广大地区,直至帕米尔始为唐军(中国)所阻。与此同时,东方战场的另一支阿拉伯军队,攻入印度河流域,占领信德。在北方,阿拉伯军队曾三次进攻君士坦丁堡,由于拜占廷皇帝立奥三世利用君士坦丁堡天险和希腊火①顽强抵抗,而未能得手。在西方,阿拉伯人消灭了拜占廷的北非驻军,占领从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阿拉伯人使当地的柏柏人(摩尔人)很快改宗伊斯兰教,并以他们为主力部队,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征服了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国。

732年,穿越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附近为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所败。 至此,阿拉伯人基本上结束了大规模的征服运动。初期四任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的两次大规模征服运动,为阿拉伯帝国奠定了疆域基础。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它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南自尼罗河下游,北达里海和咸海南缘,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土地,是当时世界上领域最大的帝国。

点石成金的梦想

众所周知,炼金术起源于埃及,最初是有人试图将贱金属伪造成贵金属,比如将铜和锌制成合金可以在外观和硬度上很接近黄金。

后来这种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可能得到物质的转换,竟获得了神的地位,于是炼金术诞生了。

古希腊的炼金术

古希腊著名的雅典学派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建立了一套自然科学哲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有著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在这一时间对炼金术影响深远的“元素论”正式确立,即世间万物由四种元素组成:气、水、土、火;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四种基本特性(干、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干+冷;水=湿+冷;气=湿+热;火=干+热。 这种思想为炼金术的物质转化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说炼金术的主要思想就来源于这一时代。 阿拉伯的炼金术

大约在公元9世纪,扎比尔·伊本·海扬出现在阿拉伯炼金术大师名录中。从这开始,炼金术正式由一门“技术”变为一门“学问”。在这些著作中,扎比尔详细地阐述了四态(冷热干湿)和四大元素(气水土火)的理论,并将其作为炼金术的基础理论。在继承希腊哲学思想的同时,扎比尔提出了炼金术中的“硫-汞”理论,认为世间一切金属都是由硫磺和水银组成的,只是因为组成的比例不同。通过炼金术调整金属中硫磺和水银的比例,就可以使之发生“嬗变”而由贱金属(铅)得到贵金属(金)。

炼金术经过现代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作为近代化学的先驱在化学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炼金术,人们积累了化学操作的经验,发明了多种实验器具,认识了许多天然矿物。炼金术在欧洲成为近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穆斯林不仅在科学的认知和实践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被视为“伪科学”的“秘术”,他们也曾锲而不舍地予以探索。伊斯兰教的“秘术”主要包括炼金术、相术和占卜(如泥土占卜)等。它们之所以被归类为“伪科学”,是因为它们使用的是神秘的象征语言。炼金术是最主要的秘术,而传统的炼金术实际上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完整方式,既包括对·宇宙的看法,这一般与冶金术有关;又包含对灵魂的认识,这往往涉及精神心理疗法。所以炼金术一度又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和一种方法。炼金术以“相互兼容”的理论为基础,认为万物的存在方式是“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一事物与它事物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不光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可以转换,本性也可以改变。所谓炼金术,是指在一种以点金石为象征的精神力量面前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的一种秘术,但物质改变的前提是人的内在精神的转变。从表面上看,炼金术与物质世界,特别是与矿物和金属密切相关,可以说化学的发展史离不开炼金术;但从本质上讲,炼金术并非原始化学,亦非纯粹的心理学,它是利用炼金术过程中形成的矿物金属等物质的变化,来促进人的灵魂的转变。

文艺复兴时期,启蒙学者们高扬人的理性,就是要将人们从宗教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包括天主教,基督教等传统形式的宗教,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要说基督教对启蒙时期文化的影响,本人觉得,最大的影响就是,基督教中的新教,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教伦理提倡节俭,提倡经商赚钱,并认为,个人财富的实现,是一件荣耀上帝的事情,所以,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积累,而且使得社会上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的人,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荣耀上帝的工作。所以,也就促使了资本主义早期的进一步的社会分工。新教伦理不再拘泥与传统的天主教等宗教仪式,强调人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而不必通过教堂,这一点,在世俗中,可以说客观上促进了人的解放,促进了自由的发展。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无理数的发现——第一次数学危机

大约公元前5世纪,不可通约量的发现导致了毕达哥拉斯悖论。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项重大贡献是证明了勾股定理,但由此也发现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表示成整数或整数之比(不可通约)的情形,如直角边长均为1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如此。这一悖论直接触犯了毕氏学派的根本信条,导致了当时认识上的"危机",从而产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到了公元前370年,这个矛盾被毕氏学派的欧多克斯通过给比例下新定义的方法解决了。他的处理不可通约量的方法,出现在欧几里得《原本》第5卷中。欧多克斯和狄德金于1872年给出的无理数的解释与现代解释基本一致。今天中学几何课本中对相似三角形的处理,仍然反映出由不可通约量而带来的某些困难和微妙之处。第一次数学危机对古希腊的数学观点有极大冲击。这表明,几何学的某些真理与算术无关,几何量不能完全由整数及其比来表示,反之却可以由几何量来表示出来,整数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而几何学的身份升高了。危机也表明,直觉和经验不一定靠得住,推理证明才是可靠的,从此希腊人开始重视演译推理,并由此建立了几何公理体系,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无穷小是零吗?——第二次数学危机

18世纪,微分法和积分法在生产和实践上都有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大部分数学家对这一理论的可靠性是毫不怀疑的。

1734年,英国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发表《分析学家或者向一个不信正教数学家的进言》,矛头指向微积分的基础--无穷小的问题,提出了所谓贝克莱悖论。他指出:"牛顿在求xn的导数时,采取了先给x以增量0,应用二项式(x+0)n,从中减去xn以求得增量,并除以0以求出xn的增量与x的增量之比,然后又让0消逝,这样得出增量的最终比。这里牛顿做了违反矛盾律的手续——先设x有增量,又令增量为零,也即假设x没有增量。"他认为无穷小dx 既等于零又不等于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是荒谬,"dx为逝去量的灵魂"。无穷小量究竟是不是零?无穷小及其分析是否合理?由此而引起了数学界甚至哲学界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论。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数学危机。

18世纪的数学思想的确是不严密的,直观的强调形式的计算而不管基础的可靠。其中特别是:没有清楚的无穷小概念,从而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也不清楚,无穷大概念不清楚,以及发散级数求和的任意性,符号的不严格使用,不考虑连续就进行微分,不考虑导数及积分的存在性以及函数可否展成幂级数等等。

直到19世纪20年代,一些数学家才比较关注于微积分的严格基础。从波尔查诺、阿贝尔、柯西、狄里赫利等人的工作开始,到威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和康托的工作结束,中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基本上解决了矛盾,为数学分析奠定了严格的基础。

悖论的产生---第三次数学危机

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是由1897年的突然冲击而出现的,到现在,从整体来看,还没有解决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次危机是由于在康托的一般集合理论的边缘发现悖论造成的。由于集合概念已经渗透到众多的数学分支,并且实际上集合论成了数学的基础,因此集合论中悖论的发现自然地引起了对数学的整个基本结构的有效性的怀疑。

1897年,福尔蒂揭示了集合论中的第一个悖论。两年后,康托发现了很相似的悖论。19xx年,罗素又发现了一个悖论,它除了涉及集合概念本身外不涉及别的概念。罗素悖论曾被以多种形式通俗化。其中最著名的是罗素于19xx年给出的,它涉及到某村理发师的困境。理发师宣布了这样一条原则:他给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并且,只给村里这样的人刮脸。当人们试图回答下列疑问时,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悖论性质:"理发师是否自己给自己刮脸?"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那么他按原则就该为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则。

罗素悖论使整个数学大厦动摇了。无怪乎弗雷格在收到罗素的信之后,在他刚要出版的《算术的基本法则》第2卷末尾写道:"一位科学家不会碰到比这更难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时,它的基础垮掉了,当本书等待印出的时候,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把我置于这种境地"。于是终结了近12年的刻苦钻研。

承认无穷集合,承认无穷基数,就好像一切灾难都出来了,这就是第三次数学危机的实质。尽管悖论可以消除,矛盾可以解决,然而数学的确定性却在一步一步地丧失。现代公理集合论的大堆公理,简直难说孰真孰假,可是又不能把它们都消除掉,它们跟整个数学是血肉相连的。所以,第三次危机表面上解决了,实质上更深刻地以其它形式延续着。

微积分的诞生及其重要意义

微积分的诞生是继Euclid几何建立之后,数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微积分诞生之前,人类基本上还处在农耕文明时期。解析几何的诞生是新时代到来的序曲,但还不是新时代的开端。它对旧数学作了总结,使代数与几何融为一体,并引发出变量的概念。变量,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为研究运动提供了基础。

推导出大量的宇宙定律必须等待这样的时代的到来,准备好这方面的思想,产生像牛顿、莱布尼茨、拉普拉斯这样一批能够开创未来,为科学活动提供方法,指出方向的领袖,但也必须等待创立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微积分,没有微积分,推导宇宙定律是不可能的。在17世纪的天才们开发的所有知识宝库中,这一领域是最丰富的,微积分为创立许多新的学科提供了源泉。

微积分的建立是人类头脑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一部微积分发展史,是人类一步一步顽强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历史,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晶。它给出一整套的科学方法,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并因此加强与加深了数学的作用。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什么像17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现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如果在某个地方我们看到人类精神的纯粹的和惟一的功绩,那就正是在这里。”

有了微积分,人类才有能力把握运动和过程。有了微积分,就有了工业革命,有了大工业生产,也就有了现代化的社会。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现代化交通工具都是微积分的直接后果。在微积分的帮助下,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牛顿用同一个公式来描述太阳对行星的作用,以及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作用。从最小的尘埃到最遥远的天体的运动行为。宇宙中没有哪一个角落不在这些定律的所包含范围内。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飞跃,不仅具有伟大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它强有力地证明了宇宙的数学设计,摧毁了笼罩在天体上的神

秘主义、迷信和神学。一场空前巨大的、席卷近代世界的科学运动开始了。毫无疑问,微积分的发现是世界近代科学的开端。

什么叫做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物质是由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等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至于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都非常小。通常将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微小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做“微观物体”和“微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微观世界”。又将人们感官所能直接感觉到的比较大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做“宏观物体”和“宏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宏观世界”。

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分子、原子或离子等粒子以及这种粒子的运动,但由大量数目的粒子构成的一个体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性质,人们就可以感觉到。例如一个容器内盛有许多气体分子,单个分子人们不可能感觉到,但是每个气体分子运动对器壁的碰撞结果,人们就能量出压力来,压力则是宏观现象。因此微观现象和宏观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别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微小质点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属性是微观现象。由大量数目的粒子构成的体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属性是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变化决定宏观物质的变化。

更多相关推荐:
读科学史有感

读科学技术史有感前不久我在图书馆里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科学技术史翻开一看是王玉仓先生著的说来真是遗憾作为一名学科学的大学生以前从没想起来去了解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算是补课吧我就把这本依旧的发黄的书借出来了在开学的前...

科学史读书笔记

科学史读书笔记在科学史上每一时代的科学家之间或因为志同道合或因为学术论争而通过种种渠道互相交往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不同特别是在外科方面西方较早拜托了亚里士多德的水火土气等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以严格的解剖学为基础...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科学技术史一书正如其名所示讲述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从科技起源到现代科技从东方科技到西方科技从独立的各个学科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大学科从探索自然界到研究人类自身总之其从宏观层面介绍了各个时期各个...

《科学的历史》读后感

科学的历史读后感西班牙语1班谢诺毅这本书我是在学校3楼的图书馆借的科学的历史的作者是张毅这本书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展示了在人类数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内容涉及各个历史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事...

读《科学史》有感

读科学史有感班name我第一次把这本书捧在手心上唯一的感觉是这本书好沉重但听完田教授对这本书的介绍一种不由自主的敬仰萦绕在心中科学史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不令人文关怀在完美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

自然科学史读後感

自然科学史读后感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科学是人类文明普遍进程中一个比较晚的成果在近代历史以前很少有什么不同于哲学家传统又不同于工匠传统的科学传统可言但是科学是源远流长的可以追溯到文明出现以前不管我们把历史追溯多远总可...

科技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

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代表作是20世纪历史与哲学领域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结构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

自然哲学和科学起源读后感

读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仔细地阅读了法国作家莱昂罗斑的作品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这一本哲学范畴的书籍在此之前我也阅读过哲学类的书籍不过都是些别人的评注感悟里面的内容比较浅显但现在读这本书真的...

探究生物科学史教学有感

初探生物科学史对生物课堂的作用乳山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于娜于志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提倡探究学习贴近生活实际其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此次课程改革...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西方文明何以从一片空白的蛮荒一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高度文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等高度繁荣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各个部分是如何优化组合发挥出最大的潜力铸就西方今天的辉煌这段历史的峥嵘岁月是如...

科学历史的长河 读后感

关于科学的历程科学史由于上课的原因买了它但细细看下去有些爱不释手了科学的历程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国盛主编在19xx年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第一版的出版曾掀起了一阵科普著作阅读和出版的热潮该书曾获得...

科学史读后感(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