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时间:2024.5.8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年轻人,是备受瞩目的群体;青春,是我们最澎湃的话题。 可在许多大人眼中,青春就是叛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那一类让他们头疼的叛逆角色。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但在过去,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赞赏者认为,本书以青少年的口吻说出了他们对充满虚伪欺骗的成年世界的不满心声;批评者则认为书中主角离经叛道,逃学、吸烟、喝酒又满嘴粗话,会给年轻读者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当时许多图书馆及学校将之列为禁书。

塞林格在这里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手法。所以小说的时间跨越虽然只有三天,却也充分反映了一个年轻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同样青春年少的我们,悄然中,发现对世界和未来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想要朝不理解自己的人们奋力呐喊出心声。我们和父母有过一场场争吵,脑海中飞过一篇篇美梦,这些烙上青春印记的点点滴滴都被收录进时光的日记本里。

作为典型的青春象征,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就是一个“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的叛逆少年。

他厌恶虚伪又势利的成人世界,对一切都看不顺眼,对一切都充满抱怨。我们总可以津津有味地看着他骂这个是窝囊废,那个是势利鬼。他游荡的三天中遇到也大多是可笑,愚蠢,假惺惺的人。

这也是因为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当时的美国刚赢得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因此,寂寞,焦虑和孤独成了笼罩在霍尔顿头上的大片乌云。

后来,对一切感到厌倦愤怒的霍尔顿强烈渴望着逃到没有人认识他的西部去,装作一个聋哑人,以为这样就可以和虚伪丑陋的世界永远地隔绝。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这次的“辉煌”行动到底还是失败了。

其实,我们又怎么会不曾想过一个人背上简单的行囊,走到一个人迹罕至,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我们甚至觉得不需要太多财物,不需要有人陪同,只需以水为酒,以花为妆,在一片纯净中思想高尚,自由自在地活着。

但后来我发现了这种想法的幼稚之处:无论那样的生活有多么舒适,都只是忽视了此生挚爱的,一个人的逍遥,都只是自私自利的,胆小的逃避。

我们都曾想着逃离,但都不能逃离。如果离开亲人朋友,不再与人沟通交流,那我们就什么也不是了。

有时候对于脑海中灵光一现的想法,我们会觉得它甚是美妙,似乎再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好。但其实只要你安静地想想,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切实际。我们终会明白,有些东西,只能存在于我们可爱的幻想

里。而真正的,“与其到远方去投靠并不存在的自由”,还不如发掘身边的快乐源泉。

之所以爱看这样一本小说,或许是因为我们在霍尔顿身上总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我们或许没有霍尔顿那么离经叛道,但在乖巧外表下肯定也是有过一颗叛逆极了的心。

霍尔顿说了很多我们不敢说的话,做了很多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看了这本书,大概也让我们做了一个叛逆的美国少年梦吧。

霍尔顿在小说中的确是爱憎分明,讨人喜欢的,但这并不代表他是个杰出的小伙子。

他有着年轻人的通病。

退了四次学的他,简直是恨透了学校。但是当他的妹妹菲苾想要和他远走高飞去西部的时候,霍尔顿却又对她说:“你一定得回学校去。”

还有,他一方面企图远离伪君子和假模假式的姑娘们,希望做一个渴望纯洁与真理的隐士;另一方面,他又常常是毫不自觉地撒谎。

年轻人时不时就做着这样可笑的事——嘲笑别人的同时,将自己也骂了进去。

刘瑜就曾犀利地评价道:“其实满世界都是霍尔顿······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真实的自己,但又不屑于成为其他任何人。

这就是青春的前后矛盾。

这就是青春的荒唐糊涂。

我们都有庞大无双的梦想,和对尘世犀利无情的批判,但却没有足够大的胆子去反抗这一切,没有足够强的信念去摒弃这一切。

在外人看来,我们也许就只是发发牢骚的小鬼们吧,霍尔顿也许就只是个反抗失败且理想破灭的可怜少年吧。

但是,如果之后霍尔顿若听从了安多里尼先生的话,那他,才刚刚开始在理想的道路上迈步!谈何失败?谈何理想破灭?

安多里尼先生对霍尔顿说:“只要你想学,肯学,有耐心学,你将发现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惶惑、恐惧甚至恶心的,你并不是第一个。”

这听起来好像只是老生常谈般的说教,但其中还有隐藏的话语——你,并不特殊——有过你这样想法的人很多,不仅如此,他们还比你努力很多,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思想记录。

“酒酣耳热莫狂歌,布鼓雷门须缩手”,我们是该好好冷静下了。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我们都还不成熟。

没有梦想的青春不是青春,但梦想会让人害怕,想逃。听起来很荒唐,但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庞大梦想的面前,我们显得那么无知又无力。能有几人敢去大胆追求看上去飘渺无边的梦想彼方?

我们追逐的东西,或许存在或许不,但我们总得去追,即使路途会很枯燥很痛苦;但也不要在“还未真正开始寻找之前就已停止寻找,”因为那样的话,梦想实现的机会就一点也没有了。所以,青春有梦想的话,豪爽地,勇敢地去追!

小说讲述的就是这样平凡深刻的道理,给迷茫的青少年悄悄指明了方向。

霍尔顿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我还是挺喜欢这个长不大的少年,而不是他那些矫揉造作的拙劣模仿者。据说此书出版之后,“美国有很多少年开始刻意模仿霍尔顿”。虚浮的他们认为——“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

塞林格先生想要表达的绝不是这样颓废的信息,因为不管怎么说,只有奋斗过的青春才能熠熠生辉,即使这奋斗过的结果不怎么样。过程,才是宝贵的财富,谁又会真正在意那象征性的结果呢?

整日穿着风衣,带着猎帽的叛逆少年霍尔顿,让我回忆起了阿迪达斯近期的广告词——“他们说,太粉了,太粗放,太放肆,太浮夸,······太不巧,这就是我。”

太不巧,这就是霍尔顿。

那,霍尔顿,他要勇敢面对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你若是细心比较一下,就会发现霍尔顿对成人和小孩的态度简直是判若云泥!

对成人,他总是在心中谩,而对孩子,他是热心又亲切。

霍尔顿帮一个小女孩紧她的四轮溜冰鞋;他还带两个小男孩去博物馆看木乃伊;他爱看孩子的笔记本,可以整天整夜的看下去······

霍尔顿很喜爱孩子。

大多数人都喜爱孩子。他们纯纯的没受到什么污染,他们有阳光般暖暖的味道,他们还有铃铛般清脆明亮的声音。

可这样纯粹的美总是滑走得让人猝不及防。景色依旧,可是模样已变了,那时的心境也不再了。

有个大染缸,在改变孩子。

童年时期那些纯真可爱的笑脸,也许会渐渐地被替换成假模假式的面孔;那些软软糯糯的童声,也许会渐渐地被替换成疲倦势利的腔调。这是霍尔顿无赖外表下真心的担忧,所以他才会有那么一番关于麦田的经典独白——“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的梦想,或许是当个孩子们心灵的守门人,让他们的纯洁可以永驻吧。

但是,如果说孩子们的变化是因为年纪太小不谙世事而容易被雕琢污染,那怎么理解心思日趋成熟,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们经过磨洗也变成了平庸的人了呢?

许许多多文章中,人们都在感慨,不知不觉地,世界变了,自己也变了,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模样了。而我着实不喜欢这类东西。兴许是年少轻狂,不相信有这样的力量。但话说回来,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在向着心目中喜爱的自己而不断努力么?这样一来,为什么我们还会南辕北辙呢?

这样只有亲身经历才知冷暖的事情,且让我们今后慢慢去体会吧。 总之,霍尔顿的理想不是像一些人一样,只是希望找个好工作,

赚到足够多的钱,再买辆凯迪拉克什么的,而是在为下一代着想,在为这个世界着想。霍尔顿.考尔菲德,他实在是俗世间难能可贵的一道风景。

当初从同学那借来这本书就觉得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书名,读罢,又觉得这是多么动人的一个故事。这本存封着活泼青春的书,给我带来了快乐和启示。也希望你们能在其中抚摸自己的青春印记——无法磨灭的有甜有苦的回忆。

最后,送上罗伯特.彭斯的《我要是在麦田遇到了你》,美丽如歌的一首诗: 只开着一扇干净的窗户

折射低飞的阳光

我们成了假模假式中

两尾漏网的鱼

不能跳舞 不能唱歌 不能暴露

在这个季节

我们适合坐在锋芒的背后

幻想给世界灌输一点点酒精

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

我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你

我们要是看到很多孩子

在麦田里做游戏

请微笑 请对视

态度都浮在生活的措辞里 我们都活在彼此的文字里


第二篇: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

主人公霍尔顿,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带着满嘴的污言秽语走进了我的视线。他的愤世嫉俗思想引起了消极反抗,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最后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长大成人后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总之,他是个孤傲挣扎的人,但他又是个要求世界完美的人而又无奈屈服于现实的人,这个矛盾着的人的那颗善良而又不安现状的心在狂跳,在淌血,我的眼里贮满同情的目光。

霍尔顿的所作所为、言语行动竟然像是我们身边走过的“他”: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却又认真执着、充满爱心的愣小子,他时而独自胡言,时而大声发泄,他的那颗躁动着的青春气息的心。

读小说,我似乎读到了青少年在跋涉人生途中的迷茫与不满。反顾我们当下生活中,有没有霍尔顿这样的挣扎者?一定不少。青春期的迷茫是必须面对的。每个处在青春时代的人,也许就是一个个霍尔顿。他们走过不少弯路、窄路、险路,甚至悬崖峭壁,然后再在苦苦的挣扎中站立、疾走、迅跑,最后踏上人生的康庄大道。也许手脚损伤,也许头破血流,也许心力交瘁,但终于会走过来,脸上浮起了坚毅的笑意。

《麦田里的守望者》正是青少年迷途中的一束曙光,青青春路上的行动指南。霍尔顿们的迷茫与失落永是成长中人们的迷茫与失落,但愿现实中的霍尔顿们终会纠正行程中的偏差,快速步上人生正轨,大步流星的行走在人生征途上。

更多相关推荐: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望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一第一次听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报纸上正在刊登其作者JD塞林格去世的新闻说他生性孤僻不与人交往说他真的如小说中所想一般一个人在田野里生活写作与世隔绝说他一生未再发表过一篇小说那时候少不更...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恐惧之外提到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就会想到美国垮掉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美国的六十年代身处各种剧变之中反种族主义的黑人人权运动女权运动反越战还有嬉皮士等等令人绝望的现实让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

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守望多么美的字眼我怀着青年浪漫美好的心境捧着这本书的时候思绪可以很容易理清着应该是本不错的关于爱情的小说吧但霍尔顿却告诉我我错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本引发强烈争议的书一直在影响着美国的青少年不应...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了一个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的十六岁少年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开除学校后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一天两夜的经历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利用寒假充足的时间我读了许多国内外名著其中感概最深的便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读第一遍时多半没有看懂甚至觉得主人公霍尔顿那满嘴粗话实在无趣不雅可是读了第二遍便发现这是通过小人物反应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英文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

TheCatcherIntheRyeisanovelwrittenbyAmericanwriterJeromeDavidSalingerwhichisconsideredtobeoneofthemostclassicworksin...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

读《麦田的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的坏孩子霍尔顿我有段时间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5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500字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500字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因5门功课中的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但他又因种种因素而无法回家于是在外漂泊流浪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