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国读后感

时间:2024.4.20

读《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中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是什么力量推动改变,主导改变,而这样的经济发展又是怎么样起步的呢,中央领导人的一系列破土改革是怎么样引导经济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的社会迈向市场化的呢?尽管知道大部分的过程是曲折,不为大部分人所知,而直到我阅读了《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才对这30多年的惊天巨变有了些许感慨与体会。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展现给了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改革过程中的“双轨结构”。

所谓“双规结构”是中国经济成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边缘革命”。这一点与我们看到了历史书本里面没有说到的。在这本书里一共提到了4次“边缘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户、乡镇企业和经济特区。这些确定“产权”的活动,其实苗头都出现在19xx年之前,而且各地都已经偷偷摸着石头过河了。偷偷试行的原因太多了,同时也取得许多发展,并且这些偷偷摸着石头过河的举动最终也得到了肯定,为改革开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就停留于表层,因为尽管有许多的成形的活动,如果忽视了自上而下的政府作用,恐怕也无法切实理解中国改革的真实过程。这本书中的历史经验考察也表明,改革并不是一个上层突然施加就能成功的活动,而是有一定的延续性,毕竟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太多的无知。而接下来的试点推广,渐进改革,是中国人耳熟能详。可是将地方实践慢慢推广,也并非易事。

要知道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不是一触而就的。于是这就更好理解了陈邓两大思想派别的思想争执给了改革一个缓冲时期,正是这样的缓冲时期正真给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埋下了基础。可以说,在中国那个时代的“双规结构”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但是同时不可否认上级领导人的认真斟酌。一面是人民群众的渴望摆脱贫穷,一面是中国必需坚持发展,于是就在这样的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国领导人迈出了许多重大意义而踏实的步子。

接下来是对“地方竞争”的分析得到的体会。

对“地方竞争”进行分析,或许有助于理解科斯和王宁想说的中式资本主义的“双轨结构”,尽管作者们并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地方竞争”这一概念经张五常的传播而广为人知,大意是说地方政府就好比是税收承包公司,19xx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交了中央的之后所得的更多份额可以留给地方,这就促成了地方追求经济增长的激励。所以各地都有追求经济增长的积极性,而一份好看的GDP或也有助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升迁。尽管很难说经济绩效决定了所有官员的升迁,因为这还同样取决于中国传统中深嵌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共 产 党长期累积的但并不透明的干部培养制度,但地方经济差的官员被提升的机会将大大减少。这样一来,不同地方之间就展开了竞争,从整体上来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这在改革初期实际上起到的重大作用不仅仅只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为当时未知的社会提供了更多地机会。这个竞争在我们今天开来视乎是一个开始,因为在缺乏市场的时代里,大概绝大部分人还不能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 最后,也是收获最大的一点,思想决定一切。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的堡垒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固守在毛泽东思想下的绝对社会主义体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体系以及之后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的变革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变革。不可否认,在毛泽东经济时代下,共 产 党人的内心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是精神上却十分满足,无一不信奉马克思主义。于是借助了苏联的发展模式,自己搞起了经济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待当时,这种借鉴其实只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解。然而片面的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加致命的是严重地侵蚀着社会反思自己错误的过程,于是社会的基本问题不能被发现,经济不能高速发展的现实没有被发现,甚至连最初坚持的实事求是都忘记了。这样的格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被打破。

在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开始后,改革序幕自此拉开。但是要知道,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洗礼,在被如此僵固思想统治下的共 产 党员,要怎样去面对自己过去崇拜了那么就的思想竟然是错误的呢?这个时候邓小平指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解疑惑,为正真大刀破斧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曲折的道路却并没有因为这样理念而变得平坦。党内以及社会的舆论还在进行着,改革的阻力重重,到处有人被抓,到处有人被质疑,在这个阶段“走资”还是存在,“走资”还是在被打倒。但是毋庸置疑这个时候的中国只要給一丝的希望,就会为着生活而无比努力的奋斗着。而我们的伟大领导人却在这样的时刻始终站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对外发展的原则,逐渐以一种纠正、一种缓和的呼声不断的将一项又一项改革推进, 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现在看来,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瓶颈的中国,决策者也必须意识到之所以目前的决策质量低下,与思想市场发育不足、竞争不充分有很大的关系。而思想市场之所以匮乏,又恰是因为对思想进行了严格管制所致。经济增长依赖资本、禀赋要素例如土地等、还有劳动力。而在资本和要素投入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附着在劳动力身上的人力资本拓展,却能够带动经济的新增长。尤其是其中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更是熊彼特器重的“创新”的源泉。创新要被激发出来,要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源头必须有活水,而思想恰是这源头活水。尽管GDP高速发展着,经济没有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受到多大的影响,但是经济被后的危机以及我们的产业转型问题等等问题。我们的思想应该创新,我们的改革还得继续。

时代在发展,我们都在憧憬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憧憬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更多相关推荐:
《变革中国》 读后感

RonaldHarryCoase是变革中国的作者Coase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9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理论的核心是交易成本与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变革...

浅论我国的思想市场——读《变革中国》有感

浅论我国的思想市场读变革中国有感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罗纳德哈利科斯RonaldHCoase以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讲述了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

税务1101贺双双1402110106暑期读书笔记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着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

变革的力量_读后感

变革的力量读后感变革的力量变革的力量一书的作者约翰科特johnPKotter是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行为学和领导科学权威本书从企业变革的角度对领导和管理进行了阐述对于快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变革管理的...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最近读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颇有感慨此书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共同编写19xx年首次出版后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十国文字成为国内外学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一个窗口本书共分10章...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最近读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颇有感慨此书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共同编写19xx年首次出版后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十国文字成为国内外学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一个窗口本书共分10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中国的近现代...

寻路中国读后感

在路上寻找中国的真相读寻路中国有感我读的这本书叫寻路中国它的副标题是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它引发了我关于中国在短短三十余年间如何从一个最大的农业国到最大的世界工厂的无穷想象我想知道这些深刻重大而又细小微妙的变化...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读后感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读后感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提高中国模式这个概念也逐渐在国外媒体中升温慢慢地映入人们的眼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随后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由于中国经济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实现平安的过...

19xx-19xx 亲历中国革命读后感

19xx19xx亲历中国革命读后感19xx19xx亲历中国革命读后感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工程管理学号20xx311327姓名夏琴英19xx19xx亲历中国革命读后感目录一作者简介1二本书章节1三摘要2四主...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姓名学号10389xxx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概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这部著作写作于19xx年是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表示一...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后感

辩证角度看社会读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辩证角度看社会辩证角度看社会读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1853年的一天马克思同志有感于当时中国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境地写下了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原文从资本和要素流动的角度写下了...

变革中国读后感(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