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读后感

时间:2024.4.30

阅读都阳和王美艳《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形势》一文。

1.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的基本观点、估算方法及其结论。(字数1000字左

右)

本文主要是分要素人口预测法,从教育水平、性别、年龄、有效供给和劳动参与几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总结其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对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及其可能对劳动力供求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并论证人口老年化给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以及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人口因素入手。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劳动供给的约束更具刚性,因此,人口变量是一个更稳定、不容易对短期的价格信号产生反应的影响因素。为了更清楚地阐述对应于经济增长产生的劳动力需求变化,我们进一步观察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的变化情况。由于快速的人口转变,目前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正经历着急剧的下降。考虑到就学时间的延长而导致的新加入劳动年龄人口的人群劳动参与率低的现实,新增

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会对劳动力供给紧张的局面产生更大的影响。结合劳动力需求由于经济总量扩大而不断增长事实,我们就不难理解“民工荒”为什么愈演愈烈。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一局面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增量分析的结果,解释了为什么在最近几年农民工短缺的现象会频繁出现,以及是否由短期因素所主导。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供求关系的边际分析,并不是只针对农民工群体,而是从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进行观察的结果。可以想见的是,由于供需双方在增量上的差异,必然需要从现有的劳动力存量中弥补劳动力短缺的缺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观察到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持续上涨的原因。

从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构成看,劳动力供给的存量资源分别来自于两个部分。其一,是继续挖掘农村劳动供给潜力;其二,挖掘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潜力。而只有当市场的工资率高于保留工资时,这两个存量部分的劳动力的供给才会增加。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就如何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政策,挖掘劳动供给潜力做进一步的讨论。

由于不同队列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个人特征和劳动供给行为上存在不同的特点,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会对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以及队列变化效应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来观察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和质量产生的影响。

在退休制度保持现状的情况下,总体的劳动供给形势会因为临近退休年龄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而更加趋于紧张。同时,退休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生产性人口和赡养人口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开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不仅会对养老保障制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2.在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的判断,有哪几种观点,试举出各自代表观点及其证据(2000-3000字)。

(1)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开始逐年小幅下降且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速率开始加速

假定总合生育率水平在未来维持 1.4 的低水平,在预测的时间区间内(即 2050 年之前),城市化进程仍然按照过去 10 年的速度推进。在这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下,我们假设城乡间具有不同的人口增长速度,但全国的总合生育率为 1.4 的情况下,预测未来 40 年总人口及各年龄组人口的变化趋势。在上述假定下,预测的结果表明,总人口在 2024 年达到峰值,13.91 亿人。如果将总合生育率水平假定为 1.6,则总人口将在 2029 年达到 14.20 亿的峰值。到2020 年,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将下降到 9.74 亿,2030 年下降到 9.35 亿,2050 年更将下降至 7.35 亿。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到 2013 年达到最高值,为

71.9%。随后,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到“十二五”末期缓慢下降到 71.4%;2020 年下降到 70.2%;2030 年下降到 67.5%;2050 年则仅为 58.3%。

2007 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由前一年的 1491 万,大幅下降到 894 万,并由此开始较长时期的单调下降的趋势。“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为 741万。回顾整个“十一”时期,除了 2009 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以外,其他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短缺,而且,总体上呈不断严重的趋势。

2017 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首次出现负值,即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将开始减少。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时间大致出现在“十二五”结束之后。纵观整个“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较之“十一五”期间进一步下降到 312 万。2020 年,的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较之上一年将减少 280 万,2030 年减少 964 万。

(2)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内部最年轻组和最老年组出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30 岁以下的最 年轻组别,2011 年占劳动年龄人口的 1/3,到“十二五”末期将下降到 31.2%,2020 年下降到 27.6%。到 2030 年,年轻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下降到 1/4。与此相对应的是,最老年龄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 年 51 至 64 岁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 21.3%,到“十二五”末期将上升到 24.0%,2020 年上升到 27.9%,2030 年上升到 32.2%。到 2050 年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将非常严重,30 岁以下组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至 22.3%,50 岁以上组的比重上升至 37.2%。

其次,相对于年轻组和老年组此消彼长的关系,31 至 40 岁年龄组和 41 至 50 岁年龄组的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未来 20 年里将保持相对稳定。在人口老龄化的总体趋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中年劳动力的比例相对稳定构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该年龄组别的劳动力不仅具有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参见图 4),他们的劳动参与率也是各年龄组的劳动人口中最高的。2011 年这两个年龄组所占比重分别为 21.7%和 23.9%,到 2020 年分别为 22.3%和 22.2%,到 2030 年分别为 20.0%和 23.0%。从 2011 年至 2030 年,31 至 50 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基本维持在 42-46%。

由于不同队列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个人特征和劳动供给行为上存在不同的特点,劳动年龄 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会对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以及队列变化效应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来观察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和质量产生的影响。

其一,劳动参与率随着年龄的变动有显著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图 4 是根据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绘制的分年龄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从该图观察到,随着年龄增长,劳动参与率呈现出明显的倒 U 型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由于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本世纪的扩展,刚刚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因为就学,只有很低的劳动参与率;而 50 岁以后的劳动年龄人口,由于接近法定的退休年龄,劳动参与率则逐步下降。具体来说,16 至 24 岁年龄组的平均劳动参与率为 55.9%1,25 至 49 岁组平均为 88.9%,50 至 64 岁组平均为 60.7%。

(3)农村就业数量过于高估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趋势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 量,或者说农业就业的认识。很多人认为,根据现有的统计,农村劳动力中仍然有近 3 亿在农业部门就业,占就业总量的 38%。比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我们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要转移。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由于统计制度的原因,农业就业数量被高估;另一方面,考虑农村劳动力的人口统计特征,尤其是人力资本特征,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要。我们在本节先着重分析第一个方面。

目前的农业就业总量统计仍然采取全面报表统计的方式。应该说,这种调查制度在城乡

明显处于分割状态、几乎不存在劳动力流动的计划经济时期,是相对可行的调查方式。因为 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是以计划为基础的,不同的群体就业有清晰的界定。 由于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基层单位统计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低,通过各级单位层层上报就业 数量也是可行的。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就业的非农化趋势逐步增强,农业就业统计遇到了巨大挑战。从 1980 年代中期的乡村工业化大潮,到随后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流动,带来了中国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加上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兼业化的就业方式几乎成为大多数农户的就业方式,给农业就业统计带来的困难就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通过逐级上报的方式统计就业数量,很难得到关于农业就业的准确统计。例如,国家统计局根据住户调查资料推算,2010 年到乡镇以外从事非农工作超过 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达到了 1.53 亿。同时,兼业化的就业方式几乎成为大多数农户的就业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清晰地界定劳动力在什么产业就业几乎不可能。在农户成为农村经济基本经营单位的情况下,农户之间存在劳动力配置的异质性。因此,以农村集体为单位,填报农业就业情况,会在加总的过程中,丢失反映农户劳动力配置差异性的信息。

(4)未来低年龄组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维持在现有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教育制度保持不变,人力资本投资维持现有水平的话,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会由于队列效应而提高。当前50至64岁组的劳动年龄人口,在改革开放以前接受教育,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很低。这也是目前农村尚有大量人口,但劳动力短缺却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可以预期的是,到 2020 年,目前 50 至 64 岁组的劳动力大多将退出劳动力市场,而目前 40 至 54 岁组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要明显高于高龄组的受教育水平,忽略各年龄组死亡率差异对各组别平均受教育水平所造成的细微影响,这样我们将每个年龄组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向下移动两个年龄组,以预测 2020 年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我们同时假定教育部门的发展维持现有水平,也就是说,未来低年龄组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维持在现有水平。

3请对上述基本观点逐一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1500-2000字)

从经济学的角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资本、技术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程度。在短期内,技术水平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即在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如下影响:

1、我国劳动力工资上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不复存在根据供求原理,动力供给量的不断下降必然造成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由于将来我国劳动力供给量逐渐下降,这就必然造成未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发生供求关系的变化,这将导致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这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吻合的。

长久以来,正是由于我国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推动了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由于劳动力的供给量下降,我国正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失去劳动力优势。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许多企业已经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例如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将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过去3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占较大比重且持续增大的历史为我国带来了人口红利期,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目前我国已经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特征,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殆尽,由此将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2、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对企业发展造成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老年

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养老保险的制度来说就是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为制度而缴纳养老保险费甩的人数将减少。人口老龄化使得企业离退休人数急剧增加,离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此外,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在退休年龄不作调整的情况下,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必然导致企业支付的养老金年限随之延长,给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巨大压力。

由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减少产生所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削弱了我国产品尤其是沿海地区制造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长期以来低成本劳动力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是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最大优势,而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势必将削弱这种优势。由于我国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和国际同类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使我国沿海出口型企业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下降又会减少企业对科技研究、技术进步的投入,导致企业竞争力迟迟无法跟上国际领先水平。从长期来看,其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巨额养老金问题、企业竞争力下降的问题不容忽视。

3、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社会价格水平,易产生通货膨胀。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速度飞快,我国劳动力平均价格和工资总额不断上升。由于我国人均工资水平的飞速上升造成了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较大的比重。例如:在采掘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高达33%;在商业饮食业中。该比重在33%左右;在食品制造业中,该比重为15%左右。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将直接影响到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到这些企业的利润水平,尤其是那些竞争较为激烈、利润空间小的中小型企业;同时,为了保持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生存空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势必带动产品的价格水平的上涨。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分布在采掘、服装、餐饮等一些关系到国民日常生活的产业中,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又将会推动人们生活成本的提高,带动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上涨;随着物价的上涨,就业人员将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如此循环下去,极易产生通货膨胀螺旋,影响社会总体物价水平,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第二篇: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其中王宽很让我感动,他是郑州戏曲圈里的一位老艺术家,19xx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他的颁奖词是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论语》读后感——百善孝为先

《论语》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今年寒假,区教体局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

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的年龄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

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

孔子主张人们恪守长辈与幼辈之礼,这种当时社会上的尽“孝”之举如今似乎逐步褪色。不少学生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社会上出现漠视父母的案例居然不足为怪。我们要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位学生的自觉行为。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为此,许多学校教育阵地慢慢兴起了“孝道”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学会感恩,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我校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至少做一项家务;过新年的时候向父母说一两句祝福的话等等。这都是学校为了点燃学生心中对父母关爱之情的点滴举措。人贵尽孝。我想,“孝道”教育是每一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论语》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而且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孔子及其学说的魅力会越真实地展示出来。对于《论语》这本书,正如编者所说的:它是一切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它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

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1122

读《论语》心得体会

——活到老,学到老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它开宗明义,使我对“学习”这个定义和这项行为,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放在《论语》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至今看来,仍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没有学习的机会,有多少人只能或者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有多少人空有一肚子学问却没有付诸实践的机会,有多少人从事的是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多少人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不去进一步探索从而提高自己??所以,能够学习,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推广所学,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那该是人生中多大的幸事啊,难怪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

曾子经常反省自己的内容之一有“传不习乎”,他不愧是孔子的高足,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前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注解,我们可否这样理解: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要进一步通过演练、实践去认证、消化,要在工作生活中去应用、提升;我们如果有幸为人师,我们传授给别人的知识、道理,也必须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甚至于实践确认为是真知的,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如果为生为师都有这样的治学态度,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以讹传讹、谬种流传的事情发生。尤其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谨严的态度显得尤其可贵。

学习重要,学什么更重要。从《学而篇》里,我们可以看出,孔门学人提倡先学为人处世:孝悌、忠信、敬事、爱人、节用等等,能

做到这些,就可以被看作“有学”“好学”之人。如果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再去“学文”,也就是说,再去学习书本知识或者说文献知识。当然,为人处世光有“仁心”,光有一个正确、良好的态度是不够的,还要去学习“礼”,用“礼”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与别人和谐相处的目的。所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还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知和易,知礼易,“以礼节之”不易呀。

说到学习,我们还会想到一个问题:怎么学?第15章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告诉我们,孔子主张,学习要不断切磋,琢磨,也就是要通过讨论、研究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告诸往而知来者”。从孔子对自贡的赞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孔子作为一代名师,鼓励学生与自己探讨,不仅显示了他阔达的人格魅力,而且体现了他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什么,从什么中得到满足与快乐?人的前半生在爬坡,需要不断地努力、付出,获得生存的各种条件;人的后半生,开始走下坡路,我们努力搏来的东西,开始慢慢地、一点点地离开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态度或者说心态,人生真的是太苦了。好在有孔子告诉我们,应当将人生看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行为、实践,完善自己,有益他人,在不断地印证体悟、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可以让我们获得成长个人与造福他人的快乐与满足。

学习之于人生,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精彩,可以让我们的生命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拓展,让我们获得人生特有的幸福体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多相关推荐: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我重点看了这本书关于近代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清政府如何在列强重重压迫下苟延残喘70年在这方面基辛格高度赞扬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中国官员的努力主要是引进各种外国力量以达到相互制衡不让任何一家独大从而避免了中国...

美丽中国读后感

美丽中国读后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题记文明的步伐像优美的草原歌把我们的青春带领来到金黄色的隔壁沙滩一粒粒金子般的黄土上叮当声演奏着灵魂的沙漠歌谣憧憬走出了山的那边看到大海的我们面对万千彩虹编织的景秀山川...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从论中国中看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论中国是基辛格先生晚年的一本巨作本书对中国近2500年来的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了解读基辛格先生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我们深刻的诠释了中国外交文化的变迁过程同时也较为深刻地解读了中国的...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篇一论中国gt读后感有一些书你一旦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有些书则需要收敛精神屏气凝神地制定阅读计划督促自己读下去这本书无疑是前者用其他人的眼光来看周边熟悉的事物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论中国作者基辛格全程参与了...

震撼中国读后感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读后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我认为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文化生活哲理的载体是先贤的经验总结要立志有所作为就必须读书要增长见识不出门就知古今天下事就必须读书要使人成...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震撼读后感褚良中国震撼的作者是张维为教授他曾做过邓小平等领导的翻译现任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他走过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过冰岛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在这本书中他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分析了中国...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

《中国史纲》读后感

读中国史纲有感张荫麟先生笔名素痴他的中国史纲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正如许多人评价的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通史因其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

丑陋的中国人 读后感

认清自己告别丑陋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吕坤题记中国一个有着丰厚的历史遗产和精神文化的泱泱大国自古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但近年来却一次次被其他国家破口辱骂被歧视鄙夷中国的历史总是被匆忙地翻去但问题...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学院英语学院班级E0801姓名尹敏婷学号21020xx101读中国大历史有感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所知的仅仅是一些历史朝代和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照着课本背一些事件的历...

《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

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假期里我在家里读了由顾镶雨柔选编的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完后深有感触它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受到不同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智慧与对生活的信念我觉得在一本书中能够读到这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本书收集...

阅读中国史纲读后感

读中国史纲后感从阅读中国史纲开始张荫麟先生影子就若隐若现仿佛就像一位指引者带着我从先秦到东汉一路走过来而先生也由陌生到熟悉由敬佩到感动本书是20世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撰写的历史教材受到学界最高称赞称之为一本良好...

中国读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