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时间:2024.3.31

品名师作品,做智慧教师

“生命是一条河流,需要流动,需要吸纳。”在假期里,我阅读了《名师课堂艺术》这本书,被名师们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所折服。

《名师课堂艺术》这本书收录了窦桂梅,王崧舟,孙双金,闫学,吉春亚等名师的经典课例,对他们的课堂艺术进行深入剖析,极富启迪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这一课。这篇文章耳熟能详,以往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对文本的解读都落在表现晏子的能言善辩上,而窦老师却把“尊重”做为本课的主线和题眼,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晏子如何赢得了楚王的尊重,以及怎样让自己的国家赢得尊重?可谓匠心独运,立意深远。

窦老师提出的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温度,广度和深度,也在本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明白了,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结合自己的风格,恰当的把握和释放,使教师外在的激情内化为一种气质,化为课堂理性。于是,课堂就会充满张力,呈现流淌的状态,使课堂丰满,厚重。所以,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做了这样的探索:在引导学生理解“笑谈碰壁”这一环节时,我插入了鲁迅先生的120个笔名的相关资料,还有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碰壁”之后》《“碰壁”之余》,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不屈不挠,与反动派作斗争的鲁迅;在学习“关心女佣”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鲁迅去世前仍坚持工作的资料,使学生认识了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鲁迅;在学习“怀念鲁迅”这一环节,我又插入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的片段,使学生了解了受人爱戴的鲁迅。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目的是使课堂处于比较宏大的鲁迅语境之下,

让课堂更加丰厚。无论是信息呈现还是人文意蕴,文本都得到了充分开掘。学生不但走进了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如果是窦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是深度课堂的魅力,那么王崧舟老师为我们呈现的则是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他在语文课堂上建构“曲院风荷”般的“精致格局”营造“柳浪闻莺”般的“和谐情韵”追求“双峰插云”般的“大气境界”,创生“雷峰夕照”般的“开放胸襟”!他的课,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如一首意境悠远的诗,让人回味无穷。

王崧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多样,形式新颖,而且常规的朗读,品读进而升华到美读的境界,更值得我们借鉴。他的具体做法是:1.抓住关键句,师引生读;2.扩展想象,添词朗读;3.创设情境,引读对话;4.排比设境,反复读课题。因此,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通过抓关键句的朗读,引导学生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师:当邻居走过来,告诉他已经没有希望,劝他放弃时,他想起了自己对儿子说的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已经疲惫不堪时,他想起了自 己对儿子说的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感觉已经支持不下去时,他又想起了自己对儿子说的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朴实的话语,是父亲给儿子的承诺,是爱的见证,更是父亲心底

一盏不灭的灯,它支持着父亲创造了奇迹,救出了儿子。

齐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我通过以情激情,反复引读,层层递升,使学生理解了父亲的执着,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感悟了文本。

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读,以读代讲,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就充分体现了创造性。《走近李白》是情智语文的代表作:

1.他创造性地设定教学专题,让学生在丰富资源的整合中领会中国传统诗文化的意义。“走近李白”的资源远比教材丰富,视野比教材开阔,但更有价值的是它所彰显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张力。2.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以“李白是仙”为主题,以李白的经典绝句为主块,用故事来串联和推进,以吟诵,想象,对比为主要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和感悟李白诗的浪漫色彩和巧妙意境,领略李白的仙风仙骨。3.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细节,表现在他对学生吟诵的反应,对关键字眼的讨论,对浪漫主义色彩的讨论,对学生“不顺从”的处理,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增长智慧。这节课精彩纷呈,孙老师创造性地教,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是情智语文之魂。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何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是我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在学习五位战士跳崖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让他们找战士们跳崖时的神态与动作,而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五位战士立在狼牙山顶峰,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他们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学会回答:“跳崖”。我紧接着问:“是不

是他们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能不能不跳?”这个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都积极地参与讨论。有的同学说:“可以不跳,只是可能被敌人抓住成为俘虏,还有活的可能。”有的同学说:“他们即使不跳,也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与其死在敌人手上,还不如自己跳崖。”最后,我总结:“是啊,五位战士宁愿站着死,不肯跪着生,他们用生命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爱。狼牙山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 产 党万岁!”学生们慷慨激昂,热血沸腾,被五位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所鼓舞。接着,我还让他们为五位壮士写颁奖词,让他们把对五壮士的崇敬之情内化为语言。这节课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名师课堂艺术》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课例,名师们对教学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感悟。“问渠那得清几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和风格,做一位有智慧,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胡娟

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第四单元写“读后感”


第四单元作文

写“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水浒传》名著读后感600字

《水浒传》这部小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它就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是让人过目不忘:高俅、蔡京等一批像吸血鬼一样的统治者;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李逵;逆来顺受,最后走上反抗道路的林冲……我最喜欢的是性格刚烈、英勇无畏的武松。

武松先是不惧生死,赤手空拳地打死了人见人怕的吊睛白额老虎,然后又用得来的赏钱接济生活贫困的老百姓。最后,为了替哥哥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这对奸夫淫妇,并去了县衙自首。这等大仁大义、英勇无畏,怎能不让人敬佩?

可如今,胆小怕事的人越来越多。比如说:有的人不小心做错了事,但却不敢承认,往往避而远之;有的人则是明知道事情的缘由,但却怕惹是生非,不肯站出来指正,造成了世界上那么多“冤假错案”;还有的人天生一副胆小相,做任何事都是畏首畏尾的……所以,我们必须发扬武松那种永无畏惧的精神,才能有所作为。

记得那一次上数学课,老师问我们正数和负数有什么不同点?我心里想:正数都大于0,而负数都小于0。但我怕说错,被老师批评,所以没举手。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了,没想到他和我的观点是一样的,老师听后表扬了他。我当时真是既后悔,又懊恼,我为什么没胆量站起来说呢?于是我下定决心下次有答案后一定立即举手发言。一会儿,机会又来了,老师问我们正数和负数各有多少个?我心里想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次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没机会了……我把握好时机,举起了手。老师见我举手,就请了我发言。我说:“正数和负数都有无数个。”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老师只是“嗯”了一声就请我坐下了。但我心里却在默默地赞叹自己:“刘教坤,你真棒!”从此以后,我就养成了积极举手发言的好习惯,所以能一直得到老师的好评。

希望大家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勇敢、自信地面对困难或挑战,不能胆小怕事,否则就连50%的成功几率都会没有的。(抓住机会,勇敢表现!)

西游记读后感600

今年夏天,收获颇丰。重读《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保尔的热情使我心潮涌动;再拾《汤姆索亚历险记》,又不禁为汤姆与伙伴们的机智所折服;读完《水浒》,忍不住为一百单八将的命运所叹惋……许许多多的名著让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想。但是我想到的感恩只有《西游记》一本真正令我觉得需要感恩。

孙悟空也许是这一部经典名著中最会感恩的人物了,它虽然只是一只石猴,但却能俯无愧于天,仰无憾于地。为求长生,它走名山,访大川,拜师学艺,终于在菩提老祖处习得七十二变化,得长生不老之术。后来只因贪图炫耀自己本领。被师父逐出师门。在临走时磕三个头,以报师恩。以后虽三番四次经历磨难,也遵师命不说出师父之名。后大闹天宫,只为报天庭羞辱之仇。被佛祖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遇唐三藏救助,逃出生天,为报大恩,它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虽有顽性,但忠心不改,历次遭贬,却又重新回到唐三藏身边。当唐三藏遇到危险,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它走三山,访四海,遍寻各路神仙,直到救出师父。其心可彰日日,其情可动天地。师徒二人虽有离隙,却始终不离不弃,终成大果。它的忠心可见一斑。

读完整部《西游记》,我满脑尽是孙悟空的感恩之情,细细想来,父母不就是自己的师父,而我不就是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吗?父母生我养我,不正是师父助悟空脱离苦海吗?细细想来,父母的每一次帮助都是一份爱,助我成功。每一次的帮助都是发自肺腑的,每一次的提醒都是源自内心的。我也才曾有几分感激,但更多的是认为这只是他们应该做的,很少真正的感恩,但小时候的有些事令我今生难忘:

那是一个风雨夜,我突发高烧,妈妈抱我拦下一辆三轮车,我当时全身发热,唯独脸被风吹的冷,妈妈把我放在坐垫上,用身体挡住风,到医院挂号,看病,拿药,做完这些事把她也累坏了,躺在椅子上睡着了。我看在心里,胸中那颗感恩的心也在跳动。那时的我小,胸中满腔感动写不出,现在的我大了,我要用手中的笔写出我的心声,父母的爱感动着我,也呵护着我。父母不管何时那灿烂的笑容,是我最感动的。他们教会了我乐观,教会了如何正视挫折。让我敢于面对,敢于承担,使我开心快乐度过每一天。细细想来,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帮助过我的人,我也应该要感谢他们。

《西游记》是一部让我学会感恩的书,我也感谢吴承恩写了这部书。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缺点是个营养不良的优点》读后感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缺点是个营养不良的优点》,读后深有感触。

文章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有个少年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胆小,为此他很自卑,没有朋友,对前途也丧失信心。后来他鼓起勇气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听后,微笑的握住他的手对他说:“这怎么是缺点,明明是个优点吗?你只是谨言慎行,这样的人很可靠啊。”少年不解,疑惑的问“那勇敢怎么变成缺点了?”医生还是笑着说,“勇敢是另一个优点,只是平时大家更看好勇敢,就像黄金和白银大家更关注黄金是一样的。所谓的缺点至少不过是个营养不良的优点。如果你是位战士,胆小显然是缺点;如果你是司机,胆小肯定是优点。”文章中的这位医生很巧妙的用微笑,握住少年的手,认真聆听这些动作,让少年对他不那么排斥,而后敞开心扉对他说出心中的苦恼。

------------------------------------------------------

看过以后,我想了很多,就拿缺点来说吧,什么是缺点,什么是优点,我们分得清吗?如果一些事情出现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比如说,孩子正在把刚买的玩具拆开重新拼装,但怎莫也拼不回原来那样,我们可能会吵孩子,好好的玩具你给破坏了,以后再也不給你买了,埋怨孩子太淘气。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孩子正是对玩具充满好奇,才这样做的,这个时期是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育的黄金时期,我们打击孩子,不是变相扼杀了孩子对新事物认知的好奇心嘛,我们怎么就忽略了这是孩子动手有动脑的优点呢?孩子玩具没拼好,本身就很苦恼,我们如果再加以指责,也许以后孩子再也不会去拆玩具了,但孩子探索求知的态度也会从此消失。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俯下身去,和孩子一起重新拼装,这样不仅加深和孩子的交流,更保护了孩子的探索欲,事后再对孩子说,想组装玩具是好事,我们能不能先了解了玩具的构造以后再去打开呢,如果有不会的我们也可以去翻阅资料,这样玩具打开以后才不至于变成一堆废铁。假如我们能以这种心态和孩子交流,我相信不用我们去吵他,孩子自己也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

      尽量放大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尽量缩小孩子的不足,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种事物看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胆小”显然是不足,是缺点,但心理医生牢牢把握住了问题的要害,先打消少年的心理障碍,把人们共识为缺点的“胆小”置换成“谨慎”,而“谨慎”则是共识的褒义词。
    少年问及关于“勇敢”的话题,看来心理医生早有准备,胸有成竹的说明“勇敢”是另外一种优点。尤其是比的例子精彩绝伦——黄金与白银。少年内心不宽慰才怪呢!
    接着心理医生又列举了巴尔扎克和李白的故事,从表面上的“缺点”实则是优点的“啰嗦”和“贪杯”,进一步打消少年的心理障碍。
    最精彩的是医生能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说明“胆小”是战士就是缺点,而如果是司机那就是优点了。
    由此看来,缺点和优点并不是非此即彼,有些的界限是很模糊的,有些正着看可能是缺点,但侧着看,可能又成了优点。
    想想我们小时候看电影常常问大人:“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很多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形成固化状态,总以为非此即彼。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实际,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复合体,很多好人身上存在着致命的缺点、缺陷,有时甚至会犯很大的错误。坏人有时也会良心发现,也知道人情冷暖,也有善良的一面,譬如,他们也会孝敬父母,对自己的亲人也会爱护有加等等。
    我们无论是老师教育学生还是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该不该学学这位心理医生?真正能客观的、辨证的看待孩子,不要总是一棒子把孩子“打死”,犯一次小错就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何不从孩子身上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呢?我们应该记得陶行知先生制止了用泥块打同学的王友后,赠送四颗糖的故事。一颗糖是奖励王友按时到了陶行知的办公室;二颗糖是奖励“我”当时阻止你砸人,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三颗糖是因为“我”调查后才知道,你砸人是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正直、善良,能够见义勇为。此时王友已经感动,后悔自己犯了错误。陶行知及时掏出第四颗糖笑着说:“你能及时认识自己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打架本是很大的错误行为,但陶行知能从犯错误的王友同学身上发现这么多值得表扬的优点,并及时予以赞扬,用真情感化了王友。
    我们是不是发现这两个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看来教育的方法到了该改的时候了!

阅读让我感动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好的一句名言啊!阅读不同的书,会有不同的心得,有的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有的书能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更多的书则是让我们感动,使我们受益一生。
    
老师常说我们知识面窄,缺少阅读。我想形成这样的原因是我们缺少耐心吧!我喜欢阅读短小的文章,因为看短小的文章花的时间少,字数多的文章我看不下去,所以那些长篇名著就不合我的胃口。可是老师的话总是在耳边萦绕着——要有选择性的看,名著要多看,既长见识又长文采。
    
但我总认为,名著很乏味,篇幅长,看了后面就会忘了前面,有时还会觉得很难懂。可是那一次我改变了想法。那天,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城南旧事》这本名著,还要求看完后写写自己的心得。虽然心中有着万般的不愿意,我还是去借了这本书。刚拿到这本书,我就忍不住抱怨起老师了,这么厚的一本书,叫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啊?可是渐渐地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名著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没有乏味的感觉,也没有难懂的地方!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对母女,她们分离十几年,当她们相认时,要一同去找女儿的父亲时,不幸的是她们发生了意外,意外带走了她们的生命。我说的或许不怎么感动,但我想信如果你也去看《城南旧事》的话,或许你会哭。你会感叹命运的不公,你会认为这对母女很可怜,让她们经历了这么多困难才相认,可又无情地夺走了她们的生命。
   
阅读,让我收获!阅读,让我成长;阅读,让我感动。

更多相关推荐:
读XX本书读后感

在我拿起这本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在我心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

读读后感

读小学生之友有感白马桥乡中心小学六班李诗琦指导老师江芳兰读书使人善于思考读书使人深刻使人睿智书给了人成长与精神的营养这本小学生之友也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示与感动谁说伟大的莫言童年是一阵欢笑呢他是一个生活贫困的人嗜...

阅读经典读后感

我心中的榜样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末年吴承恩写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有很多妖魔鬼怪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到了真经在他们师徒四人当中我...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挤出时间读点书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偶尔遭遇好书一个人与一本书之间冥冥中有一种缘份读书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

《怎样读书》读后感

怎样读书读后感看了胡适先生的怎样读书一书得到一些感悟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一要读何书这个问题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二读书的功用从前有人说书中...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

关于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

读书读后感

读书读后感篇一今天我是升旗手gt读后感升旗手也许在别人心里只是把国旗升上而已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种荣誉在暑假里我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人物情节所吸引住了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肖晓出于军人家庭崇拜英...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周旭峰暑假期间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联系自己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所触动论语的真谛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全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立身之道交...

亲子阅读读后感

亲子阅读读后感自从学校开展亲子阅读后我尽量抽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同学习根据孩子的需求或借或买有时候是孩子读我听有时候是我读孩子听有时候是我们一起阅读遇到精彩的部分孩子要求分角色朗读我们读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是...

读书活动读后感

读我的可爱的日记本有感在老师给我们借了一本阳光姐姐伍美珍写的我的可爱的日记本以后我就开始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我把握的喜怒哀乐都写在里面还记得我的可爱日记本里面阳光姐姐说的一句话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作文时写给老师看...

和家长读书读后感

我和妈妈读感悟真诚有感在假日里我和妈妈共同阅读了感悟真诚这篇文章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了真诚这个词语感悟真诚主要讲了作者想卖掉家里一副有缺陷的琴爸爸原先有些不愿意但后来还是答应了当买家来了后爸爸拿琴给她示范声音时我...

《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

读读书这么好的事感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读书是件好事我当然知道哪里用着他讲给我听但在读完一张后我才知道这本书介绍的是如何去读书从而让读书成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好事读书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读书可以决定人...

读读后感(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