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时间:2024.5.9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在上一次读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时,大家一起讨论过关于信仰、公平的问题,但其实大家不自觉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了人类不平等这个问题,而这次读了卢梭的《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更是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观点,也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些不一样的看法。

由书名我们就可以知道,卢梭在这本书里想要论述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他从原始的自然人进入主题,而他所描述的自然人是处在史前一个虚构的时代,他认为,自然人与野兽的区别不在于理性,而在于自由。野兽只受本能驱使,而自然人则是个“自由施动者”,尤其是它能够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卢梭给出了一大堆论据和推理来证明某些学者认为的自然人要更野蛮的论断是错误的。相反,原始社会的人类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过的是最自由的生活。而随后,卢梭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可供两个人使用的生活必需品,并且掌握了他人的生存手段,就出现了不平等。因此,直到有一天,私有制产生了,人人都开始考虑自己,这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乍一看,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可思议,为什么人类越进步,人类就越不平等呢?这简直就是违背我们的常识啊。卢梭认为是人类在心灵和精神告别的原始状态后得到了活跃,开始关注别人,也期待受到别人的关注,人开始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足,想改变,于是开始变得勤奋,在财富出现以后,自然也就出现了穷人和富人。而财富的先占者之间、先占者和一无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人们进入了“最可怕的战争状态”。此时,富人们相处了“一个人类头脑中前所未有的绝妙主意”。他们向穷人提出了一份联合契约,于是就产生了国家。国家不过是由富人对穷人实施的一场骗局所产生的结果,它允许富人利用穷人的力量来反对穷人,保护富人的财产。

对于国家出现的原因,我并不认为我有能力来思考清楚,但是我却很赞同卢梭关于国家间关系的一些描述。生活在21世纪,我们自诩是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文明的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常常困扰着我们,为什么文明的国家却还要引发恐怖的战争的呢?当然,高中政治书中就有答案,那是因为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我一直认为那不是真正的答案,因为,如果国家真的进入了文明状态,那么,解决利益冲突的手段应当更智慧一些,战争只能是双方的利益总和变小,共赢才应当是文明所应追求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有战争呢?卢梭告诉我们,一旦政治社会在某地形成,它就迫使邻近地区也组建政治社会来与它抗衡。这样,生活在各自社会内部的人,最终都脱离了自然状态。而各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还继续保持着这种自然状态,仅仅受到构成国际法的某些默契的约束,但这些国际法永远阻止不了民族战争。因此,人类为了消除个别的战争而创立了文明国家,但却由此频频引发更加恐怖的战争。没有强有力的约束,使得国家间充满了为了利益的相互倾轧,公平与秩序需要被建立。

另外,对于国家内部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有一点也让卢梭和我都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很多人甘愿放弃自己最宝贵的自由去做奴隶呢?卢梭认为,比起独立自主来说,人们更热衷于压迫别人,所以甘做奴隶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反过来奴役别人。无论是统治别人还是服从别人,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人也会因为声望和荣誉相互竞争敌对,最终不平等。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现状,大家总是指责的特权阶层,认为这是一种极为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在吐槽的同时,比起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消灭特权,维护平等,大家更多地却是义无反顾的拼命想进入体制内,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员。这真是一种

奇怪的现象,但或许也正如卢梭所说,大家之所以甘做奴隶,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反过来奴役别人?正是因为看到了特权,明白特权带来的好处,所以希冀得到它,所以不希望特权行使的对象消失?又或许,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关于成功前的历经磨难的描述,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正处于被奴役但是想努力翻身成为奴役他人的人的那些人的一些心灵上的安慰?

在卢梭的笔下,人类的进步史看起来更像是人类的堕落史。在文章的最后他提到:“造成所有这些差别的真正原因就在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为什么我们总是问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从不敢扪心自问。人类已经创造了这么丰富的哲学思想、人道精神和文明成果,制订了这么高尚的道德准则,可我们却只有一副徒有其名的骗人外表,再就是那些没有美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没有幸福的快乐???人的原初状态并非如此,只是社会的精神以及由社会所产生的不平等,改变了我们身上全部的固有习性。”的确,现在有太多的人为他人的评价而活,其实,我也不例外。努力读书,找到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每一步的决定,都受到外界的影响,都是因为希望得到爸妈的称誉、老师的赞扬、朋友的羡慕、社会的肯定等等。现在的我们已经越来越不明白生活的意义所在了,越来越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走在他人为我们规划好的轨迹上,完全就像卢梭说的,我们追求荣誉却丧失美德,保持理性却没有智慧,看似快乐却从未幸福。这真的是一种进步吗?当社会的人们都变成只是会完成他人要求的机器而失去自我思考时,社会这个大机器也将变得只会盲目的前进,而不辨方向的前进,也许离坠落悬崖也不远了吧。这,或许就是伯尔曼曾经说过的社会的“整体性危机”吧。

在附注中,他还提到了种种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但让我觉得奇怪,同时也是令人讽刺的是这些现象在今天仍旧存在,两百年过去了,无论是私有制社会还是公有制社会,都没有能摆脱卢梭笔下那无情的批判。

那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说老实话,我觉得实现卢梭理想中的社会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走,甚至可能比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还要长,我觉得起码我是看不到它的实现了。很多东西其实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法中,纵然这些观点能够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一丝激荡,一丝抚慰,但那也只是暂时的,我们毕竟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最终我们还是要融入这个社会,无论好坏。但是,生活也不总是暗淡无光、无能为力的。有一点是我们可以肯定,也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来活,不应该总是问别人自己是什么,该怎么做。自由是什么?它应该包含身体和精神两重自由。也许身体上我们可能无法做到自由,但精神上却可以。影片《美丽人生》中的父亲虽然被关在集中营里,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那高耸的围墙禁锢,还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也莫不是高度精神自由的智者。为别人而活,依别人的意志行事,我们一直都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问问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即使那个梦想难以实现,但我们至少也知道了自己心之所向,这总比一直浑浑噩噩、不知所谓的活着来的有意义。当然,不排除或许真的有这种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想做什么,甚至悼词都是别人给自己的评价,而自己连只言片语都没有,这真是可悲。我不想自己的结局也是这样。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不应该指望别人能记住自己,但起码应该让自己记住自己,说的真有道理啊。

既然改变现状不是一时半刻能完成的,那我们不妨先来改变一下态度。问自己,自己是什么,这需要勇气,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并且需要这样的勇气去毁掉那沉重的精神枷锁,或许这才是目前最需要我们要进行的革命吧。


第二篇: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有感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有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从而他得出结论: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人类的不平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还是源于社会?在卢梭看来:“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它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我们目前尚能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一样”。那么,原本平等的人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卢梭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把人的社会性剥掉,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才可能知道人和人的自然本性是如何在社会中一步步地演化为我们现在的这样的,才可能知道原本平等的动物界,怎么会形成了这个充斥着不平等和压迫社会。

为了区别“人为的人”与“自然的人”,卢梭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论述“自然的人”的生存状态。自然人,或者说野蛮人的需要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而能够自给自足,他们也就不用交流,也就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纽带,就像我们所见的动物界一样。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既然没有组成社会,也就自然没有社会关系。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美德、恶习,还有竞争与压迫,在野蛮人那里,都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自爱心,就是保存自己生命,维护自身的生存的本能;而怜悯即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它认为这两种情感是动物界所共通的本能,而不仅仅是人类。另一方面,原始的人类还处在自然的蒙昧状态,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社会上的各种恶习与压迫。在卢梭看来,“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由此,卢梭证明了,“自然的人”不存在不平等

现象,他们有的只是自爱与怜悯,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产生了不平等?在卢梭看来,私有制的建立是社会的万恶之源。卢梭很清楚,从原始人那种孤立而愚昧的状态,到产生私有制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人类必须获得许多进步,获得许多技艺和知识,世世代代往下传下去,并且不断地使之增长扩充,才会走到自然状态的末期”。

卢梭认为,人与兽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具有自我完善化能力。他举例说,一只猫在谷堆里肯定会饿死,而人却学会了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不仅能够采集果实,还能打渔捕猎。正是人的这种能力使得人能够学会他原本没有的本领,并成为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者(而不是仅仅靠本能生存),最终逐渐摆脱了自然状态。

在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之前,语言的产生似乎是必要的。可是语言只能产生于频繁的交流之后,各个孤立的语音符号能被广泛接受而形成语言,必须借助于长期、广泛、稳定的交流,即人类的群居生活是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正是在群居生活和人们的交流中,早期的人类逐渐掌握了语言,慢慢地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原先孤立的野蛮人是如何走向群居生活的呢?卢梭并没有找到充分的必然性,而是借助于大自然中偶然因素,以及上帝有意为之。这被认为是他本篇论文的一个薄弱点。

群居生活既然成为必要,也就意味着此刻开始在生活中需要他人。另一方面,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的大脑得以开发,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形成,人们得以在各种交流中进行比较。结果,“谁歌儿唱得最好,舞跳得最好,长得最漂亮,最强壮,最机灵,最有口才,谁就最受青睐。这就向不平等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是向堕落迈出了第一步。这些最初的偏爱情绪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心和鄙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耻心和仰慕之情”。正是在群体生活中,人们才学会了把自己与其同类进行比较,知道了什么叫自尊,也懂得了什么是侮辱,最终学会了报复这个可怕的恶习。

人的群居生活在心理方面产生了比较、偏见与自尊这些社会情感,在物质方面也使得技艺的传承与积累成为可能。此后,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很快就不是随便找一棵树栖息了,也不是简单地隐居于山洞中,他们很可能学会了自己造房子。卢梭说:“这就到了第一次变革的时代。这场变革确立了家庭,产生了一种私有财产,也由此产生了纠纷和斗殴”。在马克思那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富余产品的产生,还有随后的社会分工,才促成了私有制的产生。卢梭也同样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冶金和农业是引发这场革命的两种技艺,是铁和谷物使人走向文明,同时也让人类走向没落。技艺的进步以及生产方式的改进,使得人类可以享受到更为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人类本能的惰性,人们一旦习惯了一种舒适,就再也不觉得它有多么舒适了,相反没有它却会感到难受。有意识的、无止境的追求更高的享受的活动由此开始了,于是,人类就在这种追求中逐渐改变了模样。

在私有制建立之前,人们必须学会区分“你的”和“我的”,所有权必须得到确认。正是生产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填饱肚皮以后还有剩余产品;正是人们对未来更好的生活的追求,使得人们对多余的产品或者说财富有了占有欲。这种占有欲让人们开始强调什么东西是我的,进而也就知道了什么东西不是我的,是你的。那么人们如何能向别人宣称自己对某物的所有权呢?在卢梭看来,除了劳动,别无其它。他说:“只有劳动才能赋予种地的人对他所耕种的土地上的产品的拥有权,从而也赋予他对这份土地的拥有权,至少到庄稼收获为止。这样年复一年地拥有,也就是持续不断地占有,这份土地就很容易转变为他的财产”。

私有制、自尊心到底给原本心态平和、与世无争的人类带来了什么?卢梭写道:“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之时起,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广袤的大森林变成秀丽的田野,要用人们的汗水来浇灌,而且不久就看到,奴役和苦难也随着地里的庄稼一起发芽、生长”。

最初的人们仅仅只是在身体素质上存在差别,如力量、智力、美貌等,但是不久后,在私有制下,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因各种偶然和必然的原因,人们的财产最终会有多有少,财产的不平等就产生了。有私有制,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富人,会有穷人。穷人可能穷得无法生存,得依靠富人的财富才能生活,他们要么抢劫富人的财产,要么寄生于富人;同时富人必定会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财富,于是让一部分穷人成为自己打手。奴役便这样理所当然地产生了,身份地位便这样分开了。卢梭设想,在最初的无政府状态下,富人会凭借他们的强势贪得无厌地剥夺他人的财产,而穷人也把他们的贫困与生存当作抢劫富人的权利。“平等被打破了,接下来就是可怕的混乱。富人们巧取豪夺,穷人们盗窃抢劫,双方都怀有非常强烈的偏见,人就这样变得贪得无厌、野心勃勃、凶狠毒辣”,人类原本孤立的宁静变成了社会中可怕的战争状态。

一个人如何在斗争中取胜呢?在自身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有相似利害关系的人结盟。在社会中,斗争向来与集团是共生的。在卢梭看来,为了结束社会可怕的混乱,富人与穷人最终达成了某种契约,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这个社会由一系列的规则或者说法律维系,并产生了行政官,最终又产生了专制政府。他认为各种不平等发展的历程有三个阶段:法律和财产所有权的确立、行政官职位的设立、合法权力向专制权力的转变。“第一阶段认可富与穷的分野,第二阶段认可强与弱的分野,第三阶段认可奴隶主与奴隶的分野”。

只要有一个社会产生,别的人要么加入这个社会,要么也只能结盟来反对它。也就是说,别的社会也会跟着产生,任何人任何群体都不可避免地会建立社会。从此,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在社会内部被国家牢牢控制住,代之而起的是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规模空前的集团化战争。这样,掌握政权的那群人现在不仅要控制国家以维持自己的巧取豪夺,还要控制国家进行对外战争或掠夺,并以此为名加剧对国内人民的剥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我们看不到别的物种对其同胞的大规模屠杀,但是,“民族战争、谋杀、报复这些伤天害理的罪行,还有那些把溅洒人类鲜血当作荣耀列入美德的可怕偏见”却为人类所颂扬,“最有教养的人也学会把屠杀同胞当作自己的责任”。

另一方面,卢梭认为,在社会中的人即使没有政府的介入,人们也会因相互比较而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人与人之间声望和权威上的不平等就不可避免。他认为,人们主要用财富、身份等级、权势、个人功绩来区别各自的社会地位,并进一步指出:“虽然个人身份的不平等是其他不平等的根源,但是贵族身份、权势和功绩最终都能化为财富。因为财富最直接有益于人的福利,还可用于交换,所以能方便地收买一切”。

当个人身份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事实在每个人的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之后,当自尊成为一个道德底线之后,人就不再仅仅是为自己的需要而活了。这时的人们为荣誉而奋斗,他们“很看重世上其他人的意见,这种人自己的幸福和满足不是由自身的感觉来证明,而是由别人来证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至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已经“变成了其同类的奴隶”。“这个社会为某些人带来了荣华富贵,为大多数人带来了苦难,并为一切人都带来了不幸,卢梭要揭露的就是这一真相”。

综上所述,透过卢梭的这部著作,我们看到了他的政治思想的大致雏形,关于法律、政府、政体等,他都进行了论述。他向往民主、自由,他有革命的倾向,但是他又不敢正视人民的反抗,认为那会导致无政府状态。他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的基础问题,蕴涵着存在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又把人的本能和人的精神自由完全对立起来,时不时流露出对唯心主义的情怀。在研究不平等的发展进程时,他看到了事物前后的联系,事物正反的转化,其中包含的进步的辩证法思想就是想掩盖也掩盖不了。但是,也还是在这里,他却又时不时地借助于偶然的突发事件、机缘、偶然因素等,似乎意味着他对偶因论有一种偏好。这就是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充满了批判思想的,卢梭向我们做的自我展示的一个不折不扣的矛盾体。

“需要依赖的人不是强者”。 显然,当所有的人都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素而独立生存时,不平等的出现就是天方夜谭。而经验告诉我们对这句话做绝对的理解显然也是不对的,对于强者的界定,我们不可能完全的达到,但这个观点是有

用的,至少提醒我们在社会化程度如此大的今天,应当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分权是不对的,因为那些渴望分得权力的人是不自由的人,即不是有野心,就是胆怯的人”。权力的不可分性在卢梭看来在于权力的固有属性,即对他人的支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尽管在今天看来,分权已成为必然,然而卢梭的观点对我们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实质上结合上一观点,我认为:个人对个人的依赖导致了小集体的产生导致了分权,而个人对集体的依赖则导致了大一统导致了集权,所以权力就是绝对的权利。这样来看,我们为什么要分权呢?每个人只要行使好自己的权利就可以了。但是问题出现在权力的使用上,分权的优势太明显了,无论从效率上看,还是从监督上看,而且对权力的监督也是对权力的保障。在说白一点就是,集权是事前的保障,而分权是事后的保障,共同目的是保障权利,及保障个体自由。但集权做决定时过于不便。所以,当分歧较小时,用集权的方法还可以行得通,但当分歧大时,应采取分权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分权是当代宪政的基本理念之一。

“个体的差异只有在相比较的时候才能体现,所以当私有制,商品经济出现的时候,不平等也随之而来”。这是想说明研究问题的方法,就不平等来说体现其问题的时候在于比较,在于矛盾的产生,但是,在此之前是有一段矛盾积累时间的,这也是作为学习者的我们研究的重点。

更多相关推荐:
《人论》读后感

浅谈人是什么读卡西尔人论有感摘要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读后感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读后感读完马尔萨斯人口论大家都会知道只要在讲人口中生活资料与人口增长的问题其中他把自己所发现的人口规律归结为三点1人口增长必然被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

人性论读后感

浅析休谟论我们对于富人与权贵的尊重摘要本文根据休谟人性论第二卷我们对于富人与权贵的尊重的有关论述梳理出我们对于富人与权贵产生尊重的三个原因一是归之于他们所有的财物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令人愉快的所以在每一个考虑或观察...

《论人生》读后感

论人生读后感培根的论人生为我们展示他对人生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篇幅简短语句流利但句句富有哲理令人深思全书将现实主义同理想道德相融合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从他的书中我们也能看到...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培根人生论是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但即使放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其中的观点也使我们受益良多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居社会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

文章已删除

文章已删除

《长尾理论》读后感

长尾理论读后感长尾理论读后感本书是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新作讨论当今世界的最为成功也最令人费解的一种商业模式免费免费在20世纪还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免费派送某样东西为要创造某种需求而在21世纪却已经成为一种全...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期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也是法国资产阶级著名的法学家论法的精神是其一生重要的著作当时的伏尔泰把此书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论法的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它不...

论人民主专政 读后感

重读经典走进伟人的精神世界深切体会毛泽东缔造人民民主的理念毛泽东同志已经说得很多很全面了我就不再累述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公民民主表面上看是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民主但是三百多年的资本主义历史证明所谓的人人...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大家早上好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我读培根人生论后的一些感受不是说你每看了一本书你就会比以前更高了一个层次也不是说你看了很多的言情小说你就对爱情有更深的了解更不是说你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成功就近在咫...

人论读后感(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