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读后感

时间:2024.4.20

《马丁·伊登》中的超人形象与其超人悲剧

1.引言

杰克·伦敦 ( 1876 - 1916)是十九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是进步文学“黑幕揭发者”( Muckrakers)的重要代表,曾被称作“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对于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杰克·伦敦来说, 无论在生活遭遇和思想演变上都曾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这使得他在面对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各种思潮时毫无抗拒能力。但是,在杰克·伦敦信奉的众多思想和理论中,超人哲学对他产生了的影响极大,也成为促进他不断创作、不断超越的重要精神支柱。他的小说中 ,充满着为生活而斗争的超人思想 ,他塑造了一系列的超人形象 (包括喻意在动物身上的超人精神) ,这些超人形象是作家杰克?伦敦的信仰、知识、求和体验的艺术结晶 ,并由此形成他独具一格的哲学和美学思想 ,是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总体把握(蔡家珍,1999:65)。

说到超人哲学,便离不开尼采, 这位傲视芸芸众生的德国哲学家。在个性受到压抑甚至被泯灭的时代, 他崇拜英雄,极大地张扬个体生命的价值,主张超人哲学。尼采所宣称的“超人”是在他宣称“上帝死了,要对一切传统道德文化进行重估(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994,321)” 的基础之上,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

2.文献综述

在对杰克?伦敦感性兴趣的中外学者中,许多人对其刻画的众多超人形象进行了分析,尤其以《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海浪》中的拉尔森为甚。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世人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杰克?伦敦对超人思想的崇拜以及他本身所具有的反抗命运、超越生命的超人本质。但是这些形象都是杰克?伦敦早期创作的代表,其形象是勇猛无畏、征服自然的,很少体现杰克·伦敦的对超人思想批判的一面。其实,在众多杰克·伦敦笔下充满筋肉暴突和阳刚之气的超人形象中,马丁·伊登是一个独特的代表——一个带有悲剧性的超人形象(薛晓林,2010:41),尤其,当这个悲剧的形象是杰克·伦敦自身经历文学性的浪漫代表时,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作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的主人公,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有着深刻的原因。本文就基于前人对杰克·伦敦超人思想的研究,从尼采的超人哲学入手,挖掘出马丁·伊登身上的超人性格的表现,并探讨其超人悲剧的原因。

3.《马丁·伊登》中超人思想的显现

- 1 -

马丁·伊登开始是一位毫无大志、没什么文化的穷水手。可后来,因为命运的作弄,他认识且爱上了上流社会女孩露丝,这就给了他挤进上流社会的力量,也促使他做出了走文学创作这个让人讶异的选择。马丁·伊登接受的正规教育很少,小学没念完就离开了学校。跟露丝初次见面交谈时,他满口土话,语病百出,要是凡人绝不会产生当作家这一非分之想。然而,马丁·伊登认为他本人具有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他相信,借助自己刚毅的个性、坚强的意志,他肯定能在这个文学领域里施展自己才华。

尼采认为:人有强者与弱者之分,真正的强者,他们有超越常人的特殊意志与品质。马丁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忠实信徒,他实践了尼采的超人理论。或者更确切的说,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在马丁·伊登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丁·伊登生性坚强、刚毅,他敢想别人不敢想、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敢于挑战生命的极限(丁政,贾焕杰2005:23)。他这种超乎寻常的意志与毅力在他对往事的一段回忆中就已得到了凸显。《马丁·伊登》 中那令人难忘的斗殴是这样的:

Then they fell upon each other, like young bulls, in all the

glory of youth, with naked fists, with hatred, with desire to

hurt, to maim, to destroy. All the painful, thousand years'

gains of man in his upward climb through creation were

lost. Only the electric light remained, a milestone on the

path of the great human adventure. Martin and

Cheese-Face were two savages, of the stone age, of the

squatting place and the tree refuge. They sank lower and

lower into the muddy abyss, back into the dregs of the raw

beginnings of life, striving blindly and chemically, as

atoms strive, as the star-dust if the heavens strives,

colliding, recoiling, and colliding again and eternally

again.

God! We are animals! Brute-beasts!

然而即使每次马丁·伊登都被打得鼻青脸肿,鲜血直流,他也从不屈服,结果他终于在十一年后打垮了对方。在这么多次的交手中, 马丁·伊登和对手进行的已不再是力量的争斗,而是意志的斗争。他最后击败对手的杀手锏就是他那无丝毫动摇的意志乃至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何清,2006:81)。杰克·伦敦在创设马丁·伊登这一人物的过程中,一直在全力展现马

- 2 -

丁·伊登本人所拥有的坚毅刚强、百折不挠的男子汉气概。此种男性气概能让他在连续四十余小时不吃丁点东西的情况下还在伏案苦读,奋笔疾书。为了能尽快到达理想的彼岸,马丁·伊登一天仅睡五个小时,在经历多次挫折的打击以后依然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地执着追求。通过顽强努力拼搏,马丁·伊登在短短几年间由一位讲话时丑态百出的人一跃变为能够娴熟使用语言的文学大家,众多笔触细腻、引人入胜的作品从他的笔端倾泄而出。马丁·伊登最终成为一个让人崇拜的文学强人。

毋庸置疑,马丁·伊登是一个非同一般的超人,一个在痛楚和困难面前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体现不屈不挠精神的超人。

4.马丁·伊登超人形象的悲剧性及其原因

4.1马丁·伊登超人形象的悲剧性

杰克·伦敦对当时在美国流行的尼采的超人思想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最初他对其持肯定态度。在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和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具有超人气质的基德和巴克形象,歌颂了他们的适者生存能力和权利意志等。自从创作《海狼》以来,杰克·伦敦对被误解的超人哲学开始持明显的批判态度。他通过塑造拉尔森、厄内斯特、马丁·伊登等反英雄形象,抨击了他们的极端个人主义、无法自我超越、不能彻底地重估价值等弱点。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伦敦在批判超人哲学的同时,也在试图将超人哲学与其他社会学理论如社会主义、田园主义等联姻,力图多角度地批判超人哲学,但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伦敦试图完善超人哲学的努力过程。这一批判和完善过程占据了伦敦创作的主要阶段。直到19xx年发表的《魂游》,伦敦通过塑造斯坦丁这一超自然的英雄形象又转向了对尼采超人哲学的肯定立场。从肯定到批判再到肯定,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态度完成了回归(田玉霞,2005:1)。由此可见,马丁·伊登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作为一个超人的代表,马丁·伊登虽然完成了生命超越的使命,但他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我的毁灭,是一个悲剧性的超人。

马丁·伊登在他短短的生命中孜孜追求、努力奋斗、遭受受挫,最终获得了成功,可是随着成功而来的却是某种难以摆脱的幻灭感。这个由孜孜追求到成功最后幻灭的奋斗历程变成了一部让人感到心痛的悲剧。细品小说,人们能够发现,马丁的悲剧性在于他的孤独感以及他人生的结局。而独孤暗含在他的特殊个性和积极向上的执著追求之中。马丁性格刚烈,特有自己主见,他一旦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就会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向这个目标前进,不会以周边人的意志为导向。他就像独自来往的雄鹰,犹如单打独斗的个人奋斗者,因此他很难在身边的人群中寻到精神上的知心朋友,也很难被他人理解。他的朋

- 3 -

友送给他的礼物,只有孤独寂寞!甚至他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三个人也用不一样的方式带给他各自不同的孤独:一心一意爱护他的姐姐葛特鲁德不能理解他的生活追求,并觉得他是在做傻事,是狂妄之举,且因为这而焦躁不安而忧虑;他深爱的恋人露丝虽然也爱着他,可始终不能走进他的内心,不能和他有精神上的共鸣,最终在他最孤独无援的时候远离他而去;马丁·伊登生活中唯一的知己布瑞森登由于心灰意冷,自杀身亡,早早地撒手人寰(李公昭,2000:158)。马丁·伊登就像走进了一座孤岛,在他历经万难逃离了孤岛而走进社会上层时,那里的喧闹、疯狂、虚伪、庸俗给予他的却是更加孤独寂寞。他企图返回原来那种简单又质朴的生活中去,可是马丁·伊登却发现他已经无法融入原来的生活方式了。为了挤进上层社会,他抛弃了本属于自己的那个阶层,可是现在他难以返回。进而他有一种深深的痛苦,且最终绝望。最后,他选择了海洋,这个他在此生活过、给他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与素材,且让他深爱的地方当作他的最终归宿,在海洋那宽广的胸膛找到他的永恒(肖曼琼,1999:12)。

4.2《马丁·伊登》超人悲剧的原因

马丁·伊登通过努力奋斗,从一个极其普通人变成一位睿智的作家,在历经苦难、历经失败之后最终登上了他心中那圣洁的文学殿堂,进入了他仰慕许久的上层社会,用他沸腾的满腔热血成就了他不朽的事业,抒写了一曲强人之歌。可是,马丁·伊登的一生却是悲剧的一生,马丁·伊登的悲剧就是有知识的人的人生悲剧!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4.2.1爱情的幻灭

就美学悲剧性来看, 人的本质中就有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欲望。就自我保存而论, 在个体的生活中, 当生存受到阻碍, 情感受到压抑时, 就自然地或本能地进行抗争, 要冲决任何方式所设置地障碍; 就自我超越而论, 个体本能地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求, 即过适合自己理想的生活。人的超越的心理意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 这种超越的意识形成意志, 就会促使主体用自身行为去破坏现实境况,这便是超人意志的体现。然而个体一旦发现自己不能实现愿望,或是发现所为实现的愿望与自身的欲望并不统一, 就必然同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发生分裂与对立。如果这种冲突是生死攸关的, 相互否定的话, 那就形成了悲剧性冲突。个性的悲剧中凝聚着社会性悲剧, 社会性悲剧通过个体悲剧来体现(王艳斌,2002:34)。在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作者通过男主角的恋爱、奋斗、沉浮、死亡的描写, 为大家展示了一个自诩为超人的强者, 怎样重蹈悲剧的过程。

为了改变生存环境、从而实现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欲望, 过其认为理想的生

- 4 -

活, 马丁·伊登表现出的旺盛的生命激情和超越意识令每个人无不为之折服。而马丁·伊登生命意志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他对露丝的爱,是浪漫的心灵崇拜, 但露丝对马丁·伊登的爱却产生于肉体的吸引,这是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露丝在其心目中是一朵金色的娇花, 是一个仙灵。因此他愿意为她牺牲一切。当马丁·伊登依靠对美的向往引导自己走上真与善的追求时, 他一味想当然地认为凭借自身原本丰富地生活经历, 加之反复地写作摸索, 最终以创作的成功向露丝证明自己的爱情。而露丝呢? 起初对马丁·伊登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便是想教育和改造他。让他从贫困奋斗到成功, 成为他所崇拜的巴特勒先生式的人物。她自视为马丁·伊登的老师, 所以马丁·伊登一旦受到报纸攻击, 似乎身败名裂时, 她就觉得其无可救药, 解除了婚约。接下来, 当马丁渐趋成熟时, 露丝又已经跟他不上。甚至当马丁·伊登刻苦的阅读和写作时, 她却一心盼望其早日失败, 继而走上正道!毕竟马丁·伊登成功了。在露丝眼里马丁·伊登的飞黄腾达正所谓巴特勒先生。因此, 露丝忏悔了, 转而追求起曾经被自己唾弃的人来。尤其在夜里悄悄进了马丁·伊登的旅馆, 想向他奉献自己。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 最终使马丁·伊登醒悟过来(刘俊梅,2005:23)。原来他所爱的只是自己为纯洁爱情理想心造的幻影而已。他心目中的露丝其实并不存在。即使两者结合, 在放弃自己已经形成的信念, 无异于精神上的自杀。痛苦的奋斗换来的却是爱情的幻灭, 难怪马丁会厌倦了生命。

4.2.2价值的自我肯定

作为公认的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成书于杰克·伦敦的个人生活正处于危机的时刻,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主人公马丁·伊登正是当时伦敦最直接、最深刻、最准确的写照。

杰克·伦敦就是一位存在主义者,也是一位价值上的自我肯定者(白雪,2002:

2)。他的小说大多出现这样一个模式:早期,主人公情绪高昂,因他为信仰人有永恒价值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根据;接着,他冷静下来,因为他认识到人的局限性,人并不能征服环境。最后,他心灰意懒,向命运屈服,探索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存的本质成了伦敦许多作品中主人公的共同追求目标(李淑言,1988:301)。不可避免的,《马丁·伊登》也遵循了这一模式。

不可否认,马丁·伊登是一位超人,在巨大的困境当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斗争。马丁·伊登聪明过人、学识渊博,有文学创作天分。他渴望通过创作、出版图书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所在。可是,因为出版系统的腐败,起初马丁·伊登那

- 5 -

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根本没人理睬,被扔到垃圾桶。最后,他因为其中一篇小说的偶然发表而声名大噪,从此他那些被冷落的小说都以高价钱陆续得以发表,并获得了一致好评。原来那么多对他不予理睬、嗤之以鼻的亲朋好友、上流人士纷纷来奉承他、吹捧他。尽管他们根本不懂得他的小说,可是为了时髦,他们都竞相购买他出版的书,用讨好的话语吹捧他的小说。马丁·伊登小说的价值没想到竟然以如此这种虚幻的形式来实现。表面上,马丁·伊登获得了成功,文学创作的成功带给他了财富、荣誉与地位,可此种成功并没能让马丁·伊登本身的真正价值得到实现,也没带给他快乐,他内心经常有某种说不出来的、难以摆脱的痛楚。此种肯定不是贫穷所致,当然更不是庸人自扰,而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的某种心灵裂变。在他一直向往置身其中的上层社会里,在他看来是神圣之地的文学殿堂中,他没能找到他热切期盼的精神之美,没能找到纯洁高尚的思想,没能找到生命的真谛;他渴望的那圣洁宁静的精神之地事实上是虚幻缥缈的;且他又不肯和世俗同流合污,于是他感到孤独、失落(常耀信,1998:234-235)。他觉得在这悲苦的世界上人是没有意义地活着,要想摆脱痛苦就一定要摆脱生命。为了保存自己生命的价值,精华生命的本质,他纵身跳入海洋,他自己痛苦的精神得到了永久的摆脱。死亡并不可怕,正是通过死亡这一悲剧性的结局,马丁·伊登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4.2.3藐视同情的硬汉精神

一个作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与作家的性格相互辉映,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刘放桐,1981:245)。的确,杰克·伦敦与他笔下的马丁·伊登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这首先表现在他们身上所共同具有的蔑视同情的硬汉精神。

作为一个超人的形象,马丁·伊登蔑视同情,敢于与逆境进行顽强的抗争。然而刻苦求知地读书使马丁·伊登的内心世界上升到一种高度: 从那里他看透了上流社会的浅薄、虚伪, 而同时读书也让他和自己同阶级的朋友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可以说, 马丁·伊登的苦读和成功相反地孤立了自己。他原本认为文雅温馨的上层社会, 一经接触却发现那里为庸俗和虚伪所盘踞。在那里除了死去的布里森登这一个知己外, 再找不到朋友。同时, 他又失去了自己的亲戚。那无数翻开的书本使自己和他们之间构筑的鸿沟是彼此双方都无法逾越的。再加之出版界的浅薄与虚伪、冷漠。马丁·伊登看透了文学与文化在当时美国的处境: 无论自己怎样努力读书和写作, 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归根到底是没有多少人理解的。可以说苦苦钻研和写作的结果却使他发现自己蔑视资产阶级也脱离了自己的阶级, 落没的孤独使他最终走

- 6 -

上了自杀的路(王琼,1987:72)。包括唯一可能的退路, 就像布里林登对他说的:

I never can puzzle out why you, of all men, are a

socialist," Martin pondered. "You detest the crowd so.

Surely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canaille to recommend it to

your aesthetic soul." He pointed an accusing finger at the

whiskey glass which the other was refilling. "Socialism

doesn't seem to save you.

然而,马丁·伊登却不肯接受, 究其根本则因为马丁·伊登在灵魂里是个尼采主义者。他攻击社会党人的言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And so," he concluded, in a swift resume, "no state

composed of the slave-types can endure. The old law of

development still holds. In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s I

have shown, the strong and the progeny of the strong tend

to survive, while the weak and the progeny of the weak

are crushed and tend to perish. The result is that the strong

and the progeny of the strong survive, and, so long as the

struggle obtains, the strength of each generation increases.

That is development. But you slaves - it is too bad to be

slaves, I grant - but you slaves dream of a society where

the law of development will be annulled, where no

weaklings and inefficients will perish, where every

inefficient will have as much as he wants to eat as many

times a day as he desires, and where all will marry and

have progeny - the weak as well as the strong. What will

be the result? No longer will the strength and life-value of

each generation increase. On the contrary, it will diminish.

There is the Nemesis of your slave philosophy. Your

society of slaves - of, by, and for, slaves - must inevitably

weaken and go to pieces as the life which composes it

weakens and goes to pieces.

- 7 -

正因为他主张超人哲学 , 主张在人类社会进行天然淘汰, 所以这种理论使他迷失了方向,过分自信。使他瞧不起普通人, 拒绝了社会主义,最终在孤独与厌倦里自杀(侯睿君,1995:34)。

4.2.4超人的个人主义倾向

杰克·伦敦笔下的超人生活在西方社会,他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社会的各种印记,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这些超人都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杰克·伦敦曾说过,他自己也是一个狂妄的个人主义者,然而事实教育了他,正是个人主义使他陷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渊。杰克·伦敦创作了马丁·伊登悲剧性的结局,实际上是他对超人身上个人主义倾向的一次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包含了作者的切肤之痛(王桂花,2008:12)。

马丁·伊登毫不隐讳地承认自己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也相信捷足先登,强者必胜,为此他一直在进行个人奋斗,并且像他期望的那样,得到了金钱、名誉和地位,然而成功却给他带来了空虚和幻灭(史志康,l998:125)。马丁·伊登的理想却随着他事业上的成功而彻底的破灭。马丁·伊登的悲剧在于他受个人主义的影响太深了。马丁·伊登是一个极端的尼采式超人,我们可以从他的话语中共窥见其表现

"I never can puzzle out why you, of all men, are a

socialist," Martin pondered. "You detest the crowd so.

Surely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canaille to recommend it to

your aesthetic soul."

而与其对立的是布里希登所代表的重视社会道德的社会主义超人。杰克·伦敦将自己视为后者。后者对前者进行了批判:

〝As for me, you wonder why I am a socialist. I'll tell you.

It is because Socialism is inevitable; because the present

rotten and irrational system cannot endure; because the

day is past for your man on horseback. The slaves won't

stand for it. They are too many, and willy-nilly they'll drag

down the would-be equestrian before ever he gets astride.

You can't get away from them, and you'll have to swallow

the whole slave-morality. It's not a nice mess, I'll allow.

- 8 -

But it's been a-brewing and swallow it you must. You are

antediluvian anyway, with your Nietzsche ideas. The past

is past, and the man who says history repeats itself is a liar.

Of course I don't like the crowd, but what's a poor chap to

do? We can't have the man on horseback, and anything is

preferable to the timid swine that now rule. But come on,

anyway. I'm loaded to the guards now, and if I sit here any

longer, I'll get drunk. And you know the doctor says -

damn the doctor! I'll fool him yet."

但是马丁·伊登没有立即理解布里希登的思想,等他醒悟过来之后,他已经不

能自拔,于是他在绝望中自杀了。

5.结语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杰克·伦敦用他独自拥有的各种资源、丰富的人生历练塑造了马丁·伊登这样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把他的超乎常人思想,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其坎坷而又曲折的人生经历融入到马丁这个主人公形象的创设之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愤图强的榜样(刘娜娜,2007:48)。与此同时马丁·伊登成名后难以忍受的孤独以及其最后自杀而死的悲剧性也给我们以深深的思索。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杰克伦敦对于生命价值的评判,以及他,作为一个现实世界中的硬汉、超人精神最典型的代表,对于超人思想的深化。

马丁·伊登的悲剧是虚假的“文明”社会中一个正直、率真的知识分子命运的必然结局。不幸的是,这部带有作家杰克·伦敦自传性质的小说,竟意味着一种不幸的预言。杰克·伦敦在功成名就之后,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尽享荣华富贵;然而他经历了梦想一个接着一个破灭的过程,他的精神日益空虚苦闷,不能自拔,最后他在风华正茂的壮年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他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个悲剧的句号。

- 9 -

参考文献:

Allison,David B.2001.Reading the New Nietzsche.Lanham: Rowman&Littlefield.

Annette,Rubinstein.1998.American Literature Root and Flowe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Auerbach, Jonathan.1 996.Male Call:Becoming Jack London.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Barltrop,Robert.1 976.Jack London:the Man, the Writer, the Rebel. London:Pluto Press Limited.

Bishop,Paul.1995.The Dionysian Self: C.G Jung's reception of Friedrich Nietzsche.Berlin: W.de Gruyter,

Cassuto,Leonard &Jeanne.1 996.Campbell Reesman.Rereading Jack London.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aniels,Les.Superman :the complete history,the rife and times of the man of steel.San Francisco:Chronicle Books Press,1 998.

Foner,Philip S.1958.Jack London:American Rebel. Ed.Philip Foner.Berlin:Seven Seas Publisherts.

Jack London, 1992, Matin Ede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994,Also Sprach Zarathustra,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321

蔡家珍,1999,浅析杰克伦敦小说中的超人,《龙岩市转学报》,第4期,65

薛晓琳,2010,建平杰克伦敦描绘的马丁伊登的超人艺术形象,《福建设科教育报》,第8期,41

丁政,贾焕杰,2006,杰克伦敦与尼采式超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23 何清,2006,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郑州师范学报》第6期,81

田玉霞,2005,杰克伦敦小说中的超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第1期,1 李公昭,2000,《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58

肖曼琼,2002,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益阳师专学报》,第4期,12

王艳斌,2002,超人的悲剧,《外语学习与研究》,第3期,34

刘俊梅,2005,伦敦在其主要作品中对待个人主义的态度,《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第1期,23 白雪,2002,超越生命的选择,《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第4期,2

- 10 -

李淑言,1988,《杰克伦敦研究》,漓江出版社,301

常耀信,1998,《美国文学史(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34-235

刘放桐,1981,《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45

王琼,1987,谈杰克伦敦小说的人物塑造艺术,《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第8期,72

侯睿君,1995,浅析杰克伦敦北方小说的创作意图,《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34 王桂花,2008,杰克伦敦作品中的兽性意识和超人思想,《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12史志康,l998,《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25

刘娜娜,2008,狼与狗之间的转化:是进化还是退化?《苏州大学学报》,第1期,48

- 11 -

更多相关推荐:
马丁伊登读后感

TheAdventurerTheReflectiononMartinEdenItisreallyalongstorybutactuallythestoryitselfisnotthatcomplicatedWhenIstarted...

马丁伊登读书报告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英语系读书报告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英语系读书报告Aswecanseefromtheviewofthebourgeoisiemoneycontrolledeverythin...

《马丁路德金》读后感

为了心中的理想——读《马丁.路德.金传》有感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19xx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极具演说才能,他最有影响力且最为人…

马丁伊甸读后感

马丁伊甸马丁伊甸叙述了主人公马丁伊甸因为爱上一个上流社会的女子从一个普通的水手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知名作家的历程马丁伊甸素材基本上来自于作者杰克伦敦的真实生活杰克伦敦来自美国社会的贫困不堪的底层社会是美国著名的现...

《丁香木马》有感

丁香木马有感每个男孩女孩心灵都驻守着一个精灵在敛目扬眉的一瞬间那些心灵的低语只有精灵才听得见偶尔它会飞出来飞到那样或这样的文字里当打开彭学军的丁香木马时就不自觉的被这段文字吸引着一口气读完故事主要叙说了一个叫丁...

读《丁香木马》有感

读丁香木马有感每一处苦痛都是心灵的磨砺每一次感动都是心灵在成长甜蜜与欢乐的花朵如此娇艳是因为有爱的浇灌我们是一群走在青春路上的激情少年带着一份执着与坚强去追随属于我们的幸福和梦想题记在远离人间喧嚣的地方有一条小...

《丁香木马》读后感

读丁香木马有感每一处苦痛都是心灵的磨砺每一次感动都是心灵在成长甜蜜与欢乐的花朵如此娇艳是因为有爱的浇灌我们是一群走在青春路上的激情少年带着一份执着与坚强去追随属于我们的幸福和梦想题记在远离人间喧嚣的地方有一条小...

丁香木马(王潇玮读后感)

书香童年之丁香木马在今年寒假里我读了彭学军的丁香木马这本书书中的每个故事都生动感人装帧设计清新典雅深深地吸引住我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书的封皮一个齐耳短发的小姑娘眯着眼嘴角微笑抿着一串青藤穿起的红豆链像是在...

再读《马说》有感

再读马说有感秋枫从小就特别喜欢读韩愈先生的文章那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寓意在我朦胧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中学的时候读过韩愈先生的一篇传世佳作马说读后掩卷沉思心里总是感到莫名的压抑世上千里马何其多也而伯乐却少之又少心...

马说读后感

第一篇马说读后感马说里有这样几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刻画出一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千里马对于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谴责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年代人才需要学会表现自己我们需...

马说读后感

马说读后感马说里有这样几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刻画出一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千里马对于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谴责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年代人才需要学会表现自己我们需要伯乐...

马说读后感300字

马说读后感300字篇一马说gt读后感300字今天我读了马说这篇文章读得即认真又仔细马说的作者是我国唐代着名诗人此文写于贞元11年至贞元16年间这时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没有达成便写下此文来...

马丁伊登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