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神曲26章读后感

时间:2024.4.14

但丁是欧洲由中世纪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那个时期的文学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早年曾师从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系统学习拉丁文、修辞学、诗学和古典文学,对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推崇备至。在绘画、音乐领域,但丁也造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学和哲学,古代教父圣·奥古斯丁的思想对他影响尤深。

《神曲》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恩格斯这样评价他:“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的这一评价表明了但丁及其创作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但丁的创作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政治变革。以广阔的场景描写了他的悲哀和希望。通过诗歌语言,揭露了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从封建关系向资本主义关系过渡中的社会矛盾,对教会的腐败和虚伪进行了抨击和揭露;表现出人文主义的萌芽,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时代的最高水平。

但丁生活在13世纪后期和14世纪初的意大利,这正是意大利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者。一方面表现了鲜明的进步倾向,闪现着新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另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学和禁欲主义的观念。愤怒揭露教会和僧侣的罪行,揭露教会人士图谋私利、贪得无厌的丑恶嘴脸,遣责教会买卖圣职、敲诈勒索的罪恶行径。但丁痛恨教会的罪行,但不否认宗教。

但丁生活的时代,已不同于中世纪前期欧洲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工商业极不发达、基督教完全垄断意识形态的状况。早期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并建立了城邦共和国,取得了自治权。尽管与整个欧洲甚至与意大利其他大部分地区比较而言,这只是资产阶级取得的小小的胜利,但它却对社会现实和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丁在政治倾向上,就是与意大利的资产阶级相一致的。

但丁的这部作品采用的是中古时期所特有的梦幻文学形式,诗中叙述的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同中古时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寓意。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即人经过了迷惘和苦难,到达了真理和至善的境界。在作品中但丁通过自己的叙述或通过与鬼魂谈话,反映了中古时期文化领域内的各种成就,并说出了他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世界观。

《神曲》中写的虽是来世,但反映的却都是现世的事物,这充分显示了但丁对于现世生活的兴趣和关心。他认为人应当克服惰性,追求荣誉;应当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坚强意志,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但丁在《神曲》中还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他对古典文化也十分敬仰,并以维吉尔作为理性和哲学的化身,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

第二十六章讲述了尤利西斯的故事,无论对荷马或是维尔吉,尤利西斯都是特洛伊战争的战略家。但丁的尤利西斯故事是继续漂泊的故事。多年后,尤利西斯并未与家人安顿下来生活,而是继续漂泊,一直到赫拉克勒斯的界石,即上帝不允许人类逾越的界石那里。他的船漂泊到南半球,在中世纪被人为无人居住之地,在那儿他发现了地球上最高的山。正当他

要靠岸,一场大风雪摧毁了他的航船,尤利西斯及随从全都死去,并被送往地狱,主要罪行是欺诈,最著名的即特洛伊战争的木马。尤利西斯见到的山即净化山,但丁的旅游也途经于此并在此得救。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之旅也是靠神助,而尤利西斯则是自助。尤利西斯的旅行不是罪恶的旅行,但对但丁的旅行而言,只是为了避免旅途的危险,其最终目标与尤利西斯是一致的。但丁把尤利西斯放在地狱第八圈接受惩罚,因为他搞阴谋诡计犯了欺诈罪,但同时但丁有把尤利西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大加颂扬,这部分在整个《神曲》中占了很大比重。

《神曲》里有很多神来之笔,堪称名句格言,充满了哲学思想。例如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就像诗人维吉尔对但丁教导的那样: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还有但丁在《地狱》第二十六章中描写了尤利西斯这段神奇的经历时,尤利西斯鼓励同伴前进时讲的话, “兄弟们,你们尽力千万种危险到达了西方,现在我们的残余的生命已经这样短促,你们不要不肯利用它去认识太阳背后的无人的世界。细想一想你们的来源吧:你们生来不是位的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和知识”。这两行诗不仅体现了但丁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今天也不乏启迪意义。比方说,但丁描写的在地狱的门口的两行诗,“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来告诫要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甚至如我们一心治学的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品格,毫不畏惧,坚韧不拨.

在地狱与炼狱里,他描写人间的种种丑恶,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都可以遇到,而且是屡见不鲜。像贪色、嫉妒、欺诈、买卖官职、唆使人犯罪、阿谀奉承、叛逆等等。虽然已时隔七百多年,这些丑恶现象现实中仍有。《神曲》中的这些人物好像并不是中世纪的人物,而是我们周围就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人物。回顾现实,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但丁笔下的邪恶不仅仅是中世纪的邪恶,而是整个人类共有的邪恶,但丁只是替人们表达了一种意愿,一种心态,就是对邪恶的憎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完美的期盼。


第二篇: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这个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特点。

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首先,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如何得救的问题。

人怎么样才能得救?但丁提出了一个得救方式———这就是精神得救。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我们知道,人得救的途径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挣得财富,通过斗争获得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的方式等。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

“现实得救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方式。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鼓吹的是人的精神纯洁。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从公元4世纪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得救当成了主要的选择。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或者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主张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整个中世纪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的得救。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耶稣之死”。耶稣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耶稣作为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一个位格),换言之,他本人就是上帝,他创造一切,怎么能被钉死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为什么《圣经》的作者,特别是《新约》的作者要写他一定会被钉死?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选择,或者说隐含着《圣经》写作者们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死掉的是耶稣的肉身,不死的是他的灵魂。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在告诉人们:抛弃肉体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寻求精神得救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价值。肉身死掉了,精神才能得救。换句话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就是告诉人们:肉体、现实的生活是应该被抛弃的生活,肉体的生活属于地上之城的生活,属于现实的生活;那么,人们要想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必须抛弃现实,走向人的精神的复活。这就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但丁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在告诉人们,意大利民族要想得救,走现实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现实之路是黑暗的,无路可走的———前面有野兽,后面有深渊。从现实上走不通。如果想得救,只能走灵魂解放和精神的解放之路。应该说,但丁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道路的指明上,仍然没有脱离开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强大制约。他使用的仍旧是基督教一直坚持的解放之路,不是新的创造。因此,我们说这部作品从主旨上而言,仍然是中世纪的,是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

但是,但丁在《神曲》中又体现了新的文化要素。从这个层面而言,新的因素明显体现在作品里出现的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人物中,一个是维吉尔,另外一个是贝亚特丽采。我们知道,“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这里,但丁实际上是说,人要想灵魂得救首先要有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才能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然后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达到至高的真理。“理性”和“信仰”都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强调理性和信仰对灵魂得救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强调人的精神强盛的能力。从但丁的这部作品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把中世纪早期的“信仰的理解”的观念,已经转化成“理解的信仰”的观念了。换句话说,但丁给人指出的这条灵魂得救之路是以理性为基础、信仰为引导的路,而不是在中世纪一直鼓吹的那种盲目信从的路,被动的死守戒律的路。

具体而言,人究竟如何得救呢?《神曲》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地狱和炼狱以及天堂的情形。

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每大类错误中,又可以具体分为不同表现形态的错误———这就是又在每层中分为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沟的原因)。假如我们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人的精神文化象征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地狱篇》是自人出现以来各种错误的一部形象历史;或者说,是人类出现以来所犯的各种错误的总结和形象刻画。我们看第二层情欲的错误,佛兰塞斯卡和保罗的悲剧其实就是在讲情欲的错误,这是针对罗马晚期历史经验的总结。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其中就是来自罗马的奢华和腐败。所以基督教产生以后,就把罗马的那种淫靡的风气看成是最大的敌人。由此,奥古斯丁才告诉人们“地上之城”是罪恶之城。而对其他罪恶的展示,也都具有蛮族入侵、教会黑暗、社会风气堕落的现实罪恶所支撑。同样,从地狱的第一层到第九层,又是但丁心目中人的罪行或错误程度的划分。罪孽较轻的在上面,罪孽或错误较重的在下面。从地狱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欲错误———这个在基督教中较大的罪过已经在但丁那里变成了轻罪(在第二层),而背叛则被看成了最大的错误,犯背主罪的人、背叛罪的人被放在了地狱的最深处的第九层。这说明,但丁生活的时代,对罪孽和错误的评价,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丁的伟大在于,他没有按基督教教士们的标准来判断罪孽和错误,而是用一个古典的人物(古典的价值标准)去重新认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错误,所以他才强调理性的重要。

也就是说,但丁用古典理性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分类,重新加以了评判。

在第二部《炼狱篇》中,但丁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改正错误。《地狱篇》如果说是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的总结的话,那么《炼狱篇》指出的是人们改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改正?尽管作家写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七种具体的解决问题办法。但在我看来,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办法———即在理性的指引下,人要自觉克制情欲,把自己变成一个禁欲主义者和蒙昧主义者。这就是《炼狱篇》给人们提供的方法。

克制情欲、克制欲望也是中世纪基督教主张的最根本的方法。但是,但丁的不同在于:他所主张的克制情欲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克制,而是在理性引导下的克制。“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炼狱”的情节表明:是理性意识使犯罪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罪恶,因此,觉悟了,自己主动要去克制,主动要去改正。

而人是靠着理智来认识罪恶,来改正罪恶的思想,就使人从被动的上帝的羔羊、盲目的信仰者变成了理智的信仰者、主动的行动者。所以,虽然是同样主张禁欲主义,但中世纪教会的教士们主张的是盲从服从的禁欲主义,而但丁主张的是自觉地和理性地走向禁欲主义。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区分开。但丁在这里写作的时候,他虽然鼓吹了禁欲主义,但是他是一种自觉的禁欲主义,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禁欲主义。当理性思考进入到这个程序的时候,这就是新的思想的曙光,这就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丁在《神曲》中还认为,“理性”只能帮助人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却不能使人上天堂,上天堂需要坚定不移的“信仰”。《天堂篇》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读者: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灵魂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果不能升华,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的精神要升华,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有些学者将此看成是但丁的局限,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有怀疑精神,也不乏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但是总是处在怀疑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那么这种怀疑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怀疑。

因为理性认识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只有当它升华了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才能变成人类的认识,个人的认识价值才能变成人类价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在人的精

神和灵魂升华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换言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人要想得救,就必须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次,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中世纪特定时期对人自身的认识程度。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观念中,人是上帝的造物,因此,人也就是上帝的羔羊。在这种观念中,其实是强调或者说凸显着人的一种精神特性:“服从”。在基督教文化的视野中,人只是“服从”或者说是“顺从”精神的化身。而但丁则把对人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他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人有“服从”精神的特性的思想;同时,又对人的其他精神特性进行了探讨。

《神曲》的创作表明,但丁认为,人除了具有“服从”的特性之外,还有第二个特性“理性”和第三个特性“信仰”。在《神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人物“但丁”主要代表着“服从”精神,他听命于“贝亚特丽采”派来的“维吉尔”,跟随着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寸步不离。

他按照“维吉尔”的安排,由上而下到地狱的第九层;随后有由下而上,进入到炼狱的最高点“伊甸园”。而“维吉尔”主要代表着“理性”精神;“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精神。这样,在但丁看来,它们三者不能分割,即分别代表了人的精神领域的不同侧面,人的多种具体精神组成了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人的精神世界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其实,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发现,我们在中国此时前后出现的文学文本中也可以找到。中国明代中期出现的神怪长篇小说《西游记》,其实也是象征性地描写了人的具体的精神追求最高真理的过程。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排除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由具体的问题出发,克服各种各样的困惑,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孙悟空是“具体的精神”,如来佛象征着“思想体系”,具体的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制约。一种具体的精神可以把现实的世界打得七零八落,但冲不出思想体系的束缚和限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英雄们(如李自成等)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可以把现实中的皇帝推倒,但是推倒皇帝之后,他们还是要去做皇帝。

所以说,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就是因为具体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控制。再看,吴承恩是怎么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的。我们认为,其实《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是作者所寓意的一个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唐僧代表着“执著精神”,孙悟空代表着“战斗精神”,沙僧或者白龙马代表着“服从精神”,而猪八戒代表着“懒惰(或曰享乐)精神”。这四种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执著精神”而没有“战斗精神”干不成事。人不能天天执著时时战斗,谁也不服从谁也不行,所以人还得有点“服从精神”。中国哲学还告诉我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人还得有点“懒惰享乐精神”。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追求最高真理)的路上,谁也不能离开谁,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是由多种精神要素(具体精神)构成的,缺一不可。分离了,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完整了。所以,中西方此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但丁揭示出了人有三种精神,中国人认为人有四种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虽然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都在这一时期回答的基本问题:“人是什么”。而人是丰富的人,人是多样化的人,人是有着各种各样世界的人,几乎是共同的结论。

这样,但丁从基督教早期的人只有一个特性的人发展到人是由三个精神特性构成的,就说明,他对人的认识极大地深化了。他的心目中的人就成为了服从精神、理性精神和信仰精神的结合体。这样,但丁对人的认识就超越了他的前辈。

第三,但丁在《神曲》中还提出了什么是“终极真理”的问题。

《神曲》中描写“终极真理”的时候文字很少。只有但丁最后到了“幸福的玫瑰”,他往上一看,上方出现一个“穿白袍的灵魂”“,唰”地一闪。然后他感觉到自己沐浴在巨大的爱和幸福之中,全篇就结束了。可以说,但丁并没有在作品中多说“上帝是什么”。这里,我们必须明白,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上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假如一个人怀疑上帝的存在,那么他就是异教徒。至于上帝内涵是什么,在中世纪早期,也很少有人去解释。所以,在但丁的《神曲》

中,所以他没有多写上帝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此时仍然受着基督教思维方式的束缚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是和其他中世纪的宗教作家描写上帝的笔法是一样的。然而,当我们细读文本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个疑问:但丁真回避了回答上帝是什么了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神曲》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作品中的“但丁”的。“但丁”不论是在地狱中,在炼狱中还是在天堂里,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其实在作者但丁看来,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圣经·旧约》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故事中说上帝是用泥土捏了人,叫亚当。然后上帝吹了他一口气,使人身上有了上帝的灵,由此,人才活了。换句话说,上帝用泥土造的是什么呢?造的是一个躯壳、一个精神载体。人为什么能活了呢?就是因为上帝给了他一口气(给了他灵魂)。因此上帝与人,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是上帝的写真,在精神上感受着至善至纯。”或者说,人就是上帝的灵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追随上帝并能够不断地走向上帝,就是因为他是上帝的灵的载体。因而,追求精神、进取精神其实即体现了上帝的精神。

这样,但丁对上帝内涵的回答,并不是给了一个结论,而是给了一个过程。作品中的但丁”不断认识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以及不断进取向上攀登,最后见到了上帝的全部过程,就是告诉人们,上帝其实就在人的心中。以后,这种写作的方法,被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所继承。浮士德就是在不断追求进取中体现了上帝的精神,因此,在死后,他的灵魂也被“光明圣母”接上了天堂。并且上帝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凡自强不息者,吾辈皆能拯救。”因为凡是自强不息的人,在他的追求进取的行动中就体现了上帝的精神。换句话说,这种永不停息、不断向更高真理上升(飞升)的精神其实就代表了上帝。

可见,但丁的《神曲》在深度上表现了中世纪很多东西,可最终它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而人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口号。所以,但丁的创作在深度上也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曙光!

作者简介: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涓)

更多相关推荐:
神曲读后感

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新纪元的开端是以大人物为标志的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是但丁最的作品但丁的经验包括爱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映神曲的外壳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现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谈...

(读后感)但丁《神曲》从地狱仰望天堂

九重天无间狱在地面仰望天堂从最开始的死海文书到之后的神曲属于神的荣光照耀着文人们的笔文人们总喜欢将一切假托于神祇的名于是文字就蒙上了神圣的色彩好像这样他们所书写的东西就成为了不朽的神圣带着不朽的思绪事实上我们总...

但丁 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感篇一但丁神曲gt读后感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g...

神曲 读后感

神曲读后感前言寒假的时候逛书店偶然间看见放在世界名著书堆中的神曲好奇心让我翻开了它对于西方文学不甚了解的我神曲对我来说有种很神秘的感觉像是另一个世界充满魔神鬼怪而它又是文艺复新时期的代表作应该也有众多的宗教故事...

读但丁《神曲》有感

读但丁神曲有感初看但丁的神曲时浑然不知其所措不知道讲的是什么长篇大论这一部经典过去是自己没有勇气可以去挑战的但当自己静下来慢慢的看时不得不感慨这位不愧是被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

神曲读后感

但丁神曲读后小感初读神曲觉得有一些云里雾里有晦涩难懂的感觉觉得这个伟大的诗篇太过于梦幻所指太多又需读者充分了解当时历史但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后一下子就深深地佩服起了这个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作品中的所见所闻...

神曲读后感

神曲原著但丁编译黄晓宏哈尔滨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注由于各个图书翻译的版本故事情节的叙述不同可能无法将原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完全展现再加上个人对不同事物的理解会造成一些失误故望老师谅解地狱篇1幽暗森林书中第一...

《神曲》读后感

神曲读后感就在刚刚我用整整一周的时间读了但丁的神曲但是现在我发现一周时间读神曲确实太短了一些我不得不借助简介来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巨著神曲讲了主人公迷失在黑暗森林遇见三头犬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地狱和炼狱又在贝阿特丽...

读神曲有感

读但丁神曲有感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品也是一本值得去读的名著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国三部分但丁曾说创作神曲的目的是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在神曲中但丁通过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国...

《但丁的地狱之旅》观后感

但丁的地狱之旅观后感但丁的地狱之旅是一部奇幻动画电影基于但丁作品神曲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在英雄维吉尔的带领下穿越一层层地狱走遍地狱的各个区域最终来到地心并来到另一半球即炼狱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

阿拉丁神灯读后感

阿拉丁神灯读后感阿拉丁神灯一部经典故事读啦它你会在书海遨游这是一个幻想王国你一看这字里行间就会流连忘返阿拉丁一个从坏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的人有神灯帮忙他开始为平民着想很值得高兴阿拉丁神灯被魔法师偷走以后阿拉丁用智...

但丁神曲读后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