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稿

时间:2024.4.20

自我介绍、上课要求及考核方式、班长或学习委员电话及索要名单

绪 论

心理学what, why, how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what, why, how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算命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xx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爱因斯坦父亲讲的故事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曾经有心理学家拟出一段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准确至极。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

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在生活中,这种效应的典型反映是在算命过程中。

1、概念

A学:-------学科/科学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心理问题,揭示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2、心理现象

好了,同学们注意了,从“心理现象”说起:黑板上的白字:感知觉;认识四个字:记忆;继续问什么是心理现象,思考:思维;心理学真没意思,错过了曼联,阿森纳比赛的重播,不耐烦时的想象,恭喜,你进入了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层面。与认知过程相伴随的情绪、意志过程。情绪,与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eg:电铃:打电话/盼望下课。“哎呀,什么时候下课啊?”开会时“领导啊,尽拣没用的说”。意志,明确的目的,与困难相联系:熟人见面握手,听别人喊名字回头,都无需意志;而今晚看阿森纳的比赛,还是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知情意三者关系密切。(知之深,爱之切;“关键时刻,关键先生,1:0”“半天进不了一个球,有啥意思”)

意识和注意我们后边单独拿出来谈。心理状态。

知情意的心理过程是普遍的,但这种动态的普遍的心理过程凝结到每一个人身上,构成心理现象的另一块: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

需要:个体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今天我们单位有事,离了我不行,下一节课我不上了吧”/如果欠缺没意识到,不会产生需要。体内维生素缺乏,医生没告诉;斟酒与学礼仪。(结合学生展开)/信念:矿工的故事。(需要,动机、归因等后边谈)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为什么选美术专业?优势能力。鹦鹉/指头争老大 气质:个人生来就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脾气/秉性, 与这女孩挺有气质不一样。

性格: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与性格,气质无好坏优劣之分,但性格有:谦虚/骄傲;虚伪/正直

心理现象(动态-稳态)

心理过程(动态)

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 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

情感过程(情):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意)

心理状态(暂时状态)

个性心理(稳态)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心理的实质

三句话: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这一结论今天看来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它的得出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早期,心理活动的器官:心脏,激动兴奋——心跳加快,建立在经验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孟子:心之官则思。 当然,《黄帝内经·素问》:“诸髓者,皆属于脑”

后来,解剖学,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

大脑:形状大小/内部结构

形状大小:加尔的颅相说。书本枕出的平板头,阜阳假奶粉大头婴(诗人拜伦/作家屠格涅夫2000多克,法国:法朗士1000克):大小适用于不同种属,但不适用于同类比较。

内部结构说:爱因斯坦大脑之谜(简单说,看视频)

在教育中,我们强调后天的教育、环境和个人努力这是对的,我们能改变。

我们的观点:智力正常的人,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教育、个人努力能做到;但要成为某一方面的顶尖人才,非的遗传不行。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塞尚、梵高、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哲学)

举例:一株垂柳:我遮荫绿化/诗人“惟有垂杨管别离”/各位呢?树的色调明暗的变化,如何表现。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举例:印度狼孩,7年学会45个单词。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eg: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

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没有守恒的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eg:如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三岁半的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这并不表明他自私,只是说明他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与他不一样。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饰,说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eg:如对于“小红比小明高,小明比小兰高,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已可以解答,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这种传递推理能力仅限于具体的事物,他们还无法应付抽象的问题。如对于“A比B高,A比C矮,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往往不能正确解答。

(二)为什么学心理学

北京某高校一名教授,讲楚辞,讲的有深度,有水平,讲的津津有味、兴致勃勃,讲了几年,有一天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老师,非常抱歉打断您的讲话,请问对我们专业来说,学习楚辞有什么用呢?他对我们将来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帮助吗”,先生蒙了,教这么多年,从来没想过,实际上呢,对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似乎用处就是不大,后来这课就取消了。

那么,学心理学到底有什么用?我们先看一下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能干啥?

1、心理学的任务

总的来说,八个字:描述、解释、预测、调控。

描述:描述心理现象的本真(真实、可靠)催眠

解释:为描述的现象找原因:心理暗示

举例:催眠师,简单的语言与肢体动作。国外,麦斯麦尔,沙可,弗洛伊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刘天君博导;上海师大应用心理系,傅安球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吴任刚教授。

预测:根据已掌握的现象,判断将来发生的可能性

就像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只是心理预测还没有那么准确,外在表现不是那么明显,入学心理档案:有没有什么样的倾向。

调控:天气预报梅花台风,采取措施;心理,治疗,咨询化解

具体来说:

师范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孩子厌学心理,网瘾——华中师大陶宏开。

体育运动:20xx年泰山队连续开局不胜,心理医生:丁雪芹,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心理研究室副主任。

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举例:情侣,电影首映,钮扣。精神医学中的暗示:安慰剂。

咱美术有没有美术心理学?

当然其应用,国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外:

美国的大学课程,大部分课程都可任意选修,心理学必修课。

美国,职业心理医生,老百姓约见私人心理医生是非常平常的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被弹劾时,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和自己的心理医生交谈。

英国王妃继位后,要公布三件大事:她的私人律师是谁?她的心理医生是谁?她的慈善基金会有多少捐款?

可能你说了,我将来肯定不干教师,我学心理学有啥用?

自我心理的了解,调试与提高(观 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个性的有意识弥补),象电视手机一样,没有的时候日子照常过,一旦接受了它,就离不开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调教别人:你的同学,你周围的所有的人,将来你的爱人,孩子,如何让你的话语起作用,只要与人交往,就有心理。

总之,为什么要学,心理学能提高你的健康、成功与幸福指数。

(三)怎样学心理学

三点:重要的概念:识记

联系实际

形成一个体系。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发展

(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学科/自然科学?理论学科/应用学科?

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的性质,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的由来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说他古老长远:心理学的英文是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logos Psyche(灵魂) Logos (阐述)

原来的心理学是阐述灵魂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几乎涉及到了现代心理学所涉及的所有问题。中国,老子、孔子创立的心性之学,理学、心学。

说他年轻: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学医,但不感兴趣,志向:生理学,毕业后留校海德堡教授生理学,做黑尔姆霍茨的助手,后来想到用生理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开设《生理心理学》讲座,后因没有接任教授(戴忠恒、李寿欣),后应邀到苏黎士大学和莱比锡大学,1879年,实验室,莱比锡成为心理学的圣地。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竭力创建其心理学体系,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心理学实际用途;他的一位学生恩内斯特·莫曼转向教育心理学时,冯特认为他这是放弃这边而转向了敌方。他特别反感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而后者的心理学却更为完整,更有洞察力,更有个人特色。读完了詹姆斯极受全世界普遍欢迎的《心理学原理》后,冯特酸酸地说:“这是文学,它很美,但不是心理学。” 威廉-詹姆斯建议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教学中去。虽然赞扬冯特的实验工作,但他也抱怨说,他的作品和观点的庞杂,使他作为一位理论家的指导不能为人所用。

心理元素说:感觉(经验的客观方面)和情感(经验的主观方面);研究方法:主张研究人的意识,实验内省法,刺激情境下,对自我内心状态的一种反观。

墨菲:在冯特创立他的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生之处和一个名字。

霍尔在一次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中所说的:冯特到任何时候都将作为伟大的里程碑而永垂不朽。

世界青年166人跟冯特学习,其中34人称为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各国的心理学大师。(美国的卡特尔,霍尔,安吉尔,英国的斯皮尔曼,铁钦纳等)

完形心理学“砖瓦和泥浆的心理学”,但初生之物,其形必丑。

2、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1)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弗洛伊德,奥地利犹太人,学医,开诊所,1884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对癔症(歇斯底里,多见于年轻女性),安娜 欧进行治疗,从布罗伊尔那里学习了宣泄疗法,后来又到法国跟沙可学习催眠术。19xx年《梦的解析》,19xx年《精神分析引论》,19xx年,法西斯上台,逃亡伦敦,39年去世。

人类最基本的冲动,活动的欲望来自于其生物本原(求生/繁殖)

其理论:精神层次理论:意识/无意识(本能的冲动,被压抑的欲望)

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美善理想原则,自我作为仲裁者按照现实原则对本我超我进行有效协调:健康/心理不适(心理疾病)举例:大街吐痰。

性本能理论:19xx年,《性学三论》

释梦理论。看一下心理电影《爱德华医生》:爱德华与康斯坦斯。

“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甚至有人将弗洛伊德看作是和爱因斯坦、马克思齐名的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位思想巨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

荣格:19xx年,看到《梦的解析》(禁书),19xx年拜会弗洛伊德,畅谈13个小时,19xx年,两人决裂(荣格正式不再信仰弗洛伊德)原因:父亲式的权威;学术分歧:永远不要放弃性的理论,要像对待教条一样永远传播下去,荣格呢,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只是其中一部分。

集体无意识:祖先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文化味:东方人受到别人夸奖:那里,那里,过奖

西方:谢谢!

以及荣格的人格类型说。性格再谈。

除荣格之外,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自卑与超越》;安娜:自我心理学;霍妮,弗洛姆,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2)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19xx年《行为主义者视野中的心理学》,人是环境的产物,它的环境决定他的行为。 虽极端,但也有些道理:周正教授的例子:早上丢饭卡,晚上丢钱包,本来说第二天请女友吃饭,钱没了,头也不回的跟你拜拜了,生气、恼火阿:这女人就是把薄情,没一个好的,正路上走着呢,看一小伙领着校花,你反感,心想:我这么英俊潇洒,连个女朋友也没有,这小伙子就知道花言巧语,讨女孩子欢心,讨厌这种人,离它远点。找个墙角,蹲着哭,————可找到知音了,你擦干眼泪,不说了,买瓶小酒,互相鼓励鼓励,再不找女朋友了。

失败的人在一起会相互强化,这段时间,你感觉有点背运、倒霉,千万别再去找和你一样倒霉的人,这样你会更倒霉。玛丽莲 梦露,身世坎坷,原本并不出名,整天和一群三流四流演员在一起。有人告诉他,于是后来与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签约,跑堂、配角,后来呢,压裙子的动作,无人能够超越。

中国:孟母三迁墓地——集市——学校

要想成功,多跟成功的人在一块,环境很重要。

精心设计的白兔恐怖实验,对恐惧情绪行为进行的研究。开始时,他让11个月大的小男孩阿伯特习惯于白兔及一些带毛的东西,显得毫无惧色。然后在小阿伯特一见到白兔的时候,就播放重击铁轨发出的高声。几次之后,即使没有高声,小阿伯特也开始表现出对白兔的恐惧。并且,在对白兔形成恐惧后,他也会怕其他带毛的东西或动物,如狗、猫、刷子等。华生认为,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通过刺激作用而形成的,如对于阿伯特来说,“小白兔一出现就发出高声”这一刺激反复作用于他,他就形成了对白兔的恐惧反应。并且,这种作用形成的情绪反应还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如阿伯特对白色的带毛的东西或动物也会做出恐惧反应。

19xx年,芝加哥大学,师从杜威、安吉尔,19xx年 与安吉尔到霍普金斯大学(指导实验室和丰厚的报酬),19xx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20年,因主持性方面的研究,家庭纠纷离婚,轰动一时,后经商直到逝世。

他认为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得行为,而不是人的意识,主张S-R(stimulus-response),“假设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自己设置的环境里进行培养,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管他们的才能、天资、本能和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后来,斯金纳,托尔曼的新行为主义SOR(object)

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也就是说,白鼠在迷津试验中已经学会了迷津的分布地图,知道那条路最近,那条路绕弯,白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关于迷津的认知地图,他在利用认知地图解决问题。

19xx年托尔曼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对学习的作用。他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不给食物(无食物奖励组);乙组每天给食物(有食物奖励组),甲、乙均为控制组。丙组为实验组,开头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才开始给食物奖励。实验结果,乙组有食物奖励,逐渐减少错误比甲组快,但实验组丙自给食物奖励后,其错误下降比乙组更快。他由此得出结论:丙组在开头10天的练习中虽不其食物,但在每次练习中同样地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认知地图,不过未表现在外部行为中而已。托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潜伏学习。它的效果正是有机体在追求目的时运用已有认知的结果。

(3)格式塔心理学

维特海默,考夫卡,柯勒

观点:不像冯特的构造主义那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几个基本元素,而是强调其整体,以自己的实验说明心理不是若干个心理元素的组合,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科勒和考夫卡。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如果放映两条线的时间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缩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 a线向 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这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于它的解释则是新颖的。以前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运动知觉时,或采取眼球运动说,或采取后象混合说,或采取联想说,以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运动知觉。但是韦特海默对这些解释一一加以排除。

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不可能产生眼动的 ;其次,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混合呢?另外,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小鸡视觉辨别实验。19xx年,柯勒。分别用两张纸盖住谷子,一张是较暗的深灰色,另一张是较亮的浅灰色。小鸡啄浅灰色纸下的谷子允许吃,啄深灰色,不允许吃。做400-600次,小鸡学会拣浅灰色纸啄。此后,再把浅灰色纸换为更浅的纸,结果小鸡不是啄原来那张浅灰色的纸,而是啄更浅灰色的纸。这样,柯勒认为小鸡不是对特殊刺激做出反应,而是对整个情景下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一张纸币另一张纸颜色浅)作为反应。

“接竿问题”实验。实验时,大猩猩被关在笼内。大猩猩喜欢吃的香蕉放在笼外不远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够不着,两根竹竿接起来可以够得着的地方)。笼内有一根较短的竹竿,笼外有一根较长的竹竿。

大猩猩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较短的竹竿去够香蕉,但竹竿太短,够不到。猩猩常常将竹竿扔向香蕉,连竹竿也丢了。在用一只取名为“苏丹”的大猩猩做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苏丹为了取得香蕉,用较短的竹竿拨到了另一根竹竿。当它玩弄这两根竹竿时,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将两根竹竿接起来(用较细的竹竿插入较粗的竹竿),用这根接起来的竹竿够到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初把两根竹竿放在一起,苏丹一看到两根竹竿处于这种

关系,就能够突然地发现这种关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从而移到远处的香蕉。

“叠箱问题”实验:猩猩突然发现箱子与香蕉之间的关系,在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柯勒把这种学习叫做顿悟学习。

考夫卡的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那么,该男子的行为发生于何种环境之中呢?考夫卡认为,在他骑马过湖时,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他当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所以,在考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3、当代心理学

(1)认知心理学

19xx年,奈瑟尔《认知心理学》出版,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认知心理学诞生。

信息加工方面的研究。人对信息的感知、记忆、决策与计算机对符号的接受、编码、存储、输出十分相似。神经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的研究必将带来心理学的繁荣。

(2)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强调潜能、自我实现、人自身的价值。

马斯洛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正在威斯康星大学做博士论文,由于犹太人的背景,生活前途并不光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墨菲四处游说,为他争取职位,为此差点丢掉了自己的教席。马斯洛终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科学助理,作为桑代克的助手,他要协助桑代克完成“人性和社会秩序”这个长达五年的庞大研究计划。马斯洛深知他所得到的来之不易,桑代克是他生命中的福星,而桑代克对他的计划充满了信心,对他的助手也充满了希望。

马斯洛是一个个性非常突出的人,他在研究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继续深入的方式或内容,会坚决地弃之,他的性情决定他不能坚持做任何不喜欢的工作。在实验中,他认为桑代克的“人性和社会秩序”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马斯洛以学术的方式,给导师呈上一份备忘录,尖锐的辩驳。

桑代克很快对这份备忘录做出了反应,他把马斯洛叫到办公室。此时的马斯洛也非常担心自己被解雇。况且,再也不会有这样优越的科研条件了。然而,桑代克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首先告诉马斯洛智商测试结果是194分。桑代克向惊呆的马斯洛表示,如果他找不到一个永久性的职位,桑代克愿意资助他一辈子。但是桑代克坦率地告诉马斯洛:“不喜欢你对支配力和性行为这个研究,我希望你别继续下去了。所以我想,还是应该让你自己独立思考。这样,对你、对我、甚至对世界都将是最合适的”。最后,桑代克把自己的办公室和书桌都交给马斯洛使用,并让他以后放手去干,每个月到桑代克这儿领薪水。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见课本12页)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

(一)意识的基本概念

1、意识

到目前为止,意识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它是哲学、心理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心理学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这事我还真就没意识到”;或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堂上,尽管教师讲的是眉飞色舞,你呢没太多关注,直到下课也不知道教师讲了些什么;专心思考某一问题时,或许你根本就没听到有人跟你打招呼,走神了;你有时候感觉状态特别好,做事效率特别高,有时则恰恰相反。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不同的意识状态。

什么是意识呢?广义上与哲学上谈意识基本相同,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在这里意识与心理基本相同。狭义上,意识是个人对于内在和外在刺激,以及自我状态的觉察程度。(对心智状态的觉察;对于光和噪音等外在刺激的觉察;对自我存在状态的觉察),意识的基本标志是言语觉知。当然由于人的立场、世界观、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外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相同事物,人的意识可能不同。Eg:秀才:大雪纷纷落;官员:这是皇家瑞气;财主:下它三年何防;穷人:放屁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意识的水平(有意识,前意识,无意识,非意识)

意识的基本标志是言语觉知。当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时,这种心理活动就成为意识活动。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反映是不可能都在言语水平上进行加工的。人除了具有意识活动外,还有无意识活动。当人对现实的反映在非言语水平上进行加工的时候,这种反映活动就是无意识活动。无意识也是人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弗洛伊德认为:

a心理的第一个层次是意识,指可以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b第二个层次是前意识,通过集中注意或回忆,联想而能浮现于意识领域的心理事件或内容,是能轻易地进入到意识系统中的心理事件。Eg:舌尖现象;看完一本书后,你说你学了多少东西。只有你面临某种问题时,你会把长时记忆中的资料提取出来,唉,开卷有益,真的。韩钟文:大学的任务:读书。

c第三个层次是潜意识:意识层面以外的任何意识活动包含个人无法接受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但更多的我们谈无意识,主动地心理活动,但却在意识之外进行。人对于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能十分清楚的觉知,只能部分知晓的心理现象。Eg:自动化的技能行为;没有意识到目的的冲动(气昏了头);梦。

非意识水平:人对某些身心活动状态以及周围环境变化没有觉知。Eg:你思考时,脑电波的变化;你兴奋时,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分泌。它与无意识水平最大的区别:无意识会对我们的知觉、记忆、动机、情绪等发生影响,非意识不会。(可展开:梦:知觉;记忆;梦到六个红号,一个蓝号,会不会增强你买彩票的动机;昨天晚上做个梦,可吓死我了。)

并不能说哪一种意识水平好,无意识行为若被意识化,会变得很不自然,产生一种内在的抵抗。Eg:赵本山《卖拐》;留胡子的老人,一尺长的胡子,睡觉时是在被窝外边还是里边?

3、意识状态(在一定时空里,意识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关于意识状态有多种分类:我们简单分为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和白日梦的意识状态和睡眠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行为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以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状态。Eg:考试作弊行为。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在从事自己熟练掌握的活动或习惯化行为时,不需要投入过多注意资源就能完成的状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意识参与少。Eg:走路先迈左右脚?骑自行车?

白日梦意识状态:介于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之间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许多人都有过做白日梦的经历,一般我们认为白日梦是空想,但是白日梦能够使欲望冲动释放,带来某种程度的愉悦,甚至能激发灵感,所以偶尔的白日梦有益身心健康。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与正处于成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关系。当然,成年人过多的处于白日梦状态,就可能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有关。

二、自我意识及其形成

(一)自我意识

1、概念。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及意义的认识。“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见,并不是那么容易,东施效颦。

就自我意识最基本的结构来说,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我长大了”“我是诚实的”“我有时候做事不太冷静”。

自我体验:对自我的感觉是否满意,是否悦纳自己。自尊、自爱、自卑、责任感。Eg:叫声爹给两块糖。

自我控制:对自己行为的调节监督,“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怎么做”。自立、自主、自制等。“我要振奋(节制)自己”

2、分类

从意识活动的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知和体验,如身高、体重、容貌等。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知、体验和愿望,主要指个人对自己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力、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如争取得到别人的好感,追求名誉地位等。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人格特点、心理品质的认知、体验和愿望,如希望自己有能力、聪明、优雅、细腻等。

从自我认知中的自我概念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个人从自己立场出发,对现实中的我的认识;投射自我:个人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理想自我: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认识。其中现实自我和投射自我距离太大时,个人便会感觉别人不理解自己,因而会产生隔阂。

3、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当一个人还无法把自己与周围事物相区别的时候,是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Eg:婴儿把自己咬哭了。

自我意识是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Eg:课堂提问发言与否(小学生会与不会,统统举手,举手不会现象;我们呢?别人都不举手,就您能;问题这么简单,我举手发言显得我多没水平;我真不知道,别叫我;自我认为精辟---一点感觉,不成熟或抛砖引玉)

促进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国人骂娘的习惯/闯红灯的习惯,到国外,自我意识增强。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

新生儿不具备自我意识,通过摆弄、吮吸等渐渐区分出自我和非我。Eg:额头红点试验,6个月,摸镜子;18个月,摸自己(有些15个月,大多21个月);人称代词我的掌握,2岁的孩子,“明明,这个苹果给谁吃?”三岁后,形成人称代词我你等,学前期,eg:孩子打碎1个盘子和10个盘子。(以外部行为为评价对象,忽略动机和目的;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小学阶段,

评价的独立性和原则性逐渐形成,不但评价外部行为,也评价内心的动机和目的。但片面性还是很强,“严于责人,宽于律己”。初中到大学见课本164页。

二、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Eg:同学们注意了;我正讲课,外面某位同学,路见不平一声吼;球场上,我们指向巧妙的配合,而很少关注无球人员的犯规;/或者是讲心理学把你讲烦了,唉,看会小说。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Eg:同学们注意了,咱开班会,我宣布一下上一学年奖学金的名单 ;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越强,注意指向的范围就越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伴随的心理状态。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大街上漫无目的的走路,看见一貌似天仙的姑娘,或者一英俊潇洒的超级帅小伙-----哎吆,这么漂亮----盯着看,忍不住回头----这样不礼貌,咱也是大学生,要有绅士风度。

2、注意的分类

常常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a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Eg:正讲课呢,周赤舟院长、何丽书记推门而入,熟悉人的陌生行为;县官升堂,惊堂木一拍。

b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Eg:都说学点心理学有用,尽管枯燥,我的认真看。

C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Eg:听说《红楼梦》好啊,--- 从有意注意到有意后注意的关键:是否形成了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每个人都具有这三种主义类型,并经常处于相互转化的过程中。Eg:咱学美术,最早是什么原因走上美术的,-----哎呀,不是那回事,需要认真研究,有时候还挺枯燥的,就需要意志力-----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投身美术事业-----美术研究或美术创作的高原期有需要意志。

单独的有意注意:意志力---心理紧张----容易疲劳(外科手术),无意注意:是轻松,但工作杂乱无章。

(二)注意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无意注意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

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Eg:拍黑板擦;KTV,你吆喝一嗓子,每人注意你,会场上你试一试);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Eg:大街上,男女老少多着了,你的注意力为什么会集中到一对情侣身上,女的细高挑,男的矮胖,标枪与铅球的结合;我的初教班;姚明要访问我们美术学院或潘长江访问国家女篮那肯定鹤立鸡群,引人注意);刺激物的活动变化(为什么酒店用霓虹灯?上课我突然暂停20秒);刺激物的新异性(我天天这种形象来上课,有一天我突然理个光头,3分钟静不下来)

人的主观状态:人的兴趣需要(Eg:邮票对集邮者;酒瓶对收集者;饭局:草根饭局的核心在于饭,精英饭局的核心在于局);已有的知识经验(Eg:一部影片,音乐家容易关注作曲、音乐背景等,摄影师更关注灯光效果,我们更关注故事情节);期待(Eg: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人的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Eg:最近比较烦或者发烧39.5,我想很多东西都难引起你的注意)

(2)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A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的干扰: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安静(Eg:学校的位置,书院,教室内的颜色);尽量减少学生的上课迟到(Eg:迟到者容易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物);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慎重地处理偶发事件(Eg:上课时,某教师抽问一学生后,让其坐下,没想到该生一下子坐在地上。很显然,是他旁边那位同学悄悄移走了凳子。面对这一偶发事件,怎么办?这位教师马上走上前,扶起摔倒的那位同学,一边关心地问:“摔着了吗?”一边掏出手绢给他擦身上的灰尘。然后看一眼旁边的那位同学,继续上课。下课后,他把那位移凳子的同学叫到了办公室,说:“你想对我说什么吗?”; Eg:一中学教师在讲授《口技》时,因课文情节描绘所引,竟有一男生忘乎所以地学狗叫,顿时全班哄笑,那男生吓得屏息等待老师的惩罚,这位教师却灿然一笑:“王刚同学情不自禁地模拟了狗的叫声,这是为文中口技高超的技术所感染啊!下面我们还是继续欣赏文中高超的口技表演……”);教师教态要得体(Eg:课本99,我的初二代数老师)

B此外教学方法上尽量防止单调呆板,教学内容上切忌枯燥乏味,杂乱无章。

防范措施: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备课,三方面准备);提高教学语言艺术(声音大小;抑扬顿挫;体态动作;语言直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2、有意注意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对活动目的任务的了解(Eg:心理学,为什么要学心理学,一般来说,将来考教师的,她的课堂关注度就高);合理组织活动,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Eg:我一边上课,一边放电影);激发间接兴趣(Eg:古文教学中的笑话:在一次文言文课上,由于午后天气闷热,有个学生昏然欲睡,我就讲了一个故事:“一日课上,天闷,师寐,生笑之,师曰:‘吾往见周公矣。’翌日课上某生亦寐,师怪之,生曰:‘吾往见周公,公言昨日未遇汝’”。/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效果不一样:男女生逛街);培养学生抗干扰和分心的意志力(Eg:毛泽东经常带一本书到人声最嘈杂的长沙市南门口去读书,闹中取静。)

(2)如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习目的教育(Eg: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目标:魏书生8分的学生);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Eg: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兴趣特点与教材的处理;如何导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提问等等);意志力的锻炼。

3、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有效转换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研究结果表明,在0.1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8~9个黑色圆点,把握4~6个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以及4~5个没有联系的汉字。这证明注意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一目十行)

制约注意广度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用速示器呈现的外文字母,颜色相同时与不同时,注意广度就大或小;排成一行时注意广度就大,杂乱无章分散排列时,注意广度就小;字母的大小相同时,注意广度就大,大小不同时,注意广度就小等等。总之,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注意广度就越大。 (2)主体的知识经验。(eg:学车时教练与学员,顾此失彼;teaching的排列,学过外语与没学过外语) (3)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任务越简单,知觉范围越大,任务越复杂,知觉范围越小。见课本104页)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统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的保持不变。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成为注意的起伏。Eg:一定距离上手表的滴答声;注意起伏图形。广义的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指向上,而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发生变化。Eg:上课一会看黑板,一会----。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是注意的分散(分心),原因:无关刺激的干扰,单调刺激物的重复作用。注意稳定的时间:一、二年级,10-15分钟;三、四年级,30分钟左右。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就难稳定;如果是复杂的,活动的,就容易稳定);活动的组织安排(活动多样化,多种活动交替进行,给小学生上课);个体本身的特点(对活动感兴趣,对任务有正确的认识,就容易稳定,否则相反;意志坚强,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的人,注意能持久)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eg:一心二用;新老师/老教师:板书、讲课、观察学生;边谈话边织毛衣;打字时,书稿与键盘的分配)

注意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它的都已经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2)活动间的关系。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或通过练习建立起某种反应系统,如果同时进行几种毫不相干的活动,注意的分配十分困难;(3)活动性质。如果同时进行的活动属于动作技能,则注意的分配比较容易,如果同时进行的是两种智力活动,注意的分配比较困难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人们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存在着快慢和难易的问题,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1)原来所从事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强度大难转移,小易转移);赖在电脑前不想走,3、4节还有课。(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吸引力大就易转移,小就难)(3)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第三章 感知觉

一、感觉及其分类

(一)感觉

常用词,“我感觉心理学挺枯燥的,净概念”,在这里,感觉是认为的意思,在思维部分谈。心理学中的感觉:两瓶无色液体,一瓶白酒,一瓶白醋,如何区别?

看——视觉(视知觉)——透明

闻——嗅觉——芬芳/醋酸味道 脑子里还没形成哪是酒哪是醋时,我们说是感觉 尝——味觉——辣/酸

感觉的主体:人;客体:客观事物;关注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后面我们谈知觉:整体属性。

看课本例子:萨克斯对P博士的检查。

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定是感觉吗?eg:“昨天咱在吃的那水煮鱼片太辣了”(记忆:过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中秋节,看到月圆,想到家人团聚。(思维:间接作用)

两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尽管简单,但绝不是可有可无:他是认识世界的开端和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保障。课本感觉剥夺实验。

1954 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 “ 感觉剥夺 ” 实验。

实验中,研究者给被试准备了一个小的隔离室,被试均为自愿参加,如果愿意待在隔离室里,就会每天得到 20 美元的收入(在当时 20 美元是相当高的金额)。被试的手臂上被套上纸板筒,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在隔离室里有固定的器械,被试可以随时通过操作器械来获得食物和饮料。

实验者对实验的预期是,被试起码会在隔离室呆上几天,结果有一半的被试不到 48 小时就放弃了实验。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在实验的感觉剥夺期间,隔离室中的被试表现出了明显的紊乱现象,他们没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反应。

(二)感觉的分类(自学)课本18页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

绝对感受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两者呈反比例关系。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变化量;两者呈反比例关系。

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能够被机体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与原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常数。K=ΔI/I

其中,K为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I为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注意: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也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在各种感觉中,嗅觉、触觉、温度觉、视觉的感受性的适应最明显。而痛觉的适应性很小。原因:痛觉是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如果痛觉能够适应,将危及机体的生存。

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由明到暗的适应称为暗适应,感受性增强;由暗到明的适应称为明适应,感受性降低。

听觉的适应:舞会或KTV,刚进去/一段时间后。

嗅觉的适应:班主任早晨检查宿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味觉的适应:刚学炒菜的时候,加多少盐?连续品尝就炒成咸菜了。味觉的差别阈限是1/3。 触压觉的适应:换季时刚穿上厚衣服,不适应/配眼镜/军训的帽子。

温度觉的适应:洗热水澡/冬天洗衣服。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同时对比:黑人牙膏,黑人的牙白/作文中中秋之夜(满月与繁星)月朗星稀。

先后对比:吃完白糖后吃葡萄/喝完中药后喝白开水也是甜的。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飞机发动机的噪音对黄昏视觉的影响。味觉可因食物的颜色和温度而变化,(葡萄酒的饮用温度8-10,16-18;冷的糖水感觉比热糖水甜)。平衡觉,眩晕与视觉图像。听觉对痛觉的影响:刺耳的声音与牙疼。视觉对听觉的影响:报告的声音从哪来。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之后可由其他感觉的发展加以弥补,即“用进废退”。它是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特殊表现。盲人视觉丧失后的触摸觉和听觉,盲人“阅读”盲文,聋哑人“以耳代目”。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达伦巴赫做过盲人借助耳朵“看”路行走的实验,他们把盲人的头部用毛尼面罩和帽子盖住,盲人仍然可以走进墙壁时停下来,但若将其耳朵堵上,他就一直向前走而撞到墙上。

(3)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色觉与温度觉:(暖色:红橙黄,冷色:蓝青绿);颜色—重量联觉:即颜色视觉还可以引起轻重的感觉,同样大小的两个球,白色的会使人感到轻些,黑色重些。

3、生活实践对感受性的影响

用进废退;品酒师;印染工人对颜色的感知等。

三、知觉及其分类

(一)知觉

闭上眼睛,咬一口苹果,你能辨别出是苹果来。圆柱形,冰凉----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分类(简单看)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根据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占主导地位,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等;

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象一致,可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觉。

错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但通过主观努力几乎无法纠正。错觉包括两种:物体错觉和对人的错觉。

(1)物体错觉主要有以下几种:

时间错觉:等车的时候,一日三秋;打牌时,时间飞逝;

运动错觉:夜晚赏月时,感觉“月动云静”;

形重错觉:掂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会产生铁重的错觉;

视觉错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吗?

(2)对人的错觉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刻板印象(山东人豪爽,江浙人机灵)/投射效应(认知者从自身出发对他人进行认知的情况。过于自私的人会认为他人也是同样自私的)

四、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1、也称知觉的对象性,是指在许多知觉对象中,对其中部分对象知觉得特别清晰,其余的对象则作为背景而知觉得比较模糊。所以,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清晰;知觉背景——模糊。(我们在注意中也谈刺激物的特点)

温总答记者问,那一群记者都长什么样?教师热胀冷缩实验,水染成红色,背景白纸。 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双关图)

2、将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条件

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Eg:我们谈过姚明来我们学校。在注意中我们谈过四个方面(强度、对比度、运动变化与新异性),广告中的色彩对比、明暗对比(白加黑)、声音对比(男声、女声、成人声音、童声)留白(花钱买静默,黑上2秒钟)

注意的选择作用

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看图)

(二)知觉的整体性

1、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征,叫做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具有如下规律: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封闭律和简单化。知觉的整体性可以提高知觉事物的速度,不用对每个细节做出分析之后再作反应,符合认知的经济原则。不过同时可能会抑制对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忽略事物的细节特征。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漫画等。

2、影响因素:客观因素(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比如漫画;对象组成部分的排列特点:接近、相似、闭合、连续;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一首乐曲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演奏,都能被人们感知为是同一首乐曲);主观因素:人的知识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

1、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基本特征:用词语把事物标志出来。课本图

2、影响因素:知识经验(笑话:工程师与妇女);言语指导。

(四)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发生变化,但知觉影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亮度恒常性(煤块,石灰放在一明一暗的环境里,虽然物体的亮度取决于其反射率,但我们感觉石灰亮);大小恒常性(人越走越远,尽管视网膜上成像变小,但我们认为其大小恒常);形状恒常性;声音恒常性(雷声/敲门声)“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

2、影响因素:客观因素(客观刺激与已有经验的相似程度。知觉的恒常性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超过一定限度和范围,知觉的恒常性就会被破坏。远处匍匐前进的人,我们可能误认为是动物);主观因素(人的经验、定势、期待等)

五、感知规律在教学与其他实践领域中的应用

(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直观教具的制作

(1)刺激强度

挂图:大小,颜色的深浅;PPT(字的大小)

(2)对比规律

制作地图时,省区颜色不同,铁路/公路;国道/省道;板书时,行距大于字距,重要板书写中间,辅助板书列两边;PPT(学生的建议)

(3)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课本翠鸟例子

2、在使用直观教具时的使用

(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具

服务于教学目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方程10+20=30,10+X=30,学生从来没见过天平呢?

(2)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位置呈现直观教具

上课时,好奇/受吸引,等到需要看的时候,好奇心没了;

(3)使用教具应当适应学生感知的特点

低年级多,高年级注意典型性

(4)图像直观与言语直观有效结合

太阳与地球的距离,1.5亿千米,怎么讲?首先,呈现多媒体,光需要8分钟19秒,喷气式飞机,1000公里/小时,需要17年,步行,5公里/小时,需要3400年。

(二)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1、感受性规律的应用

课本例子:饮料雪糕的甜度不够

2、感觉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日本三叶咖啡店,颜色对比错觉的应用:红,咖啡,黄,青色,用红色,节约成本,顾客满意。商场人少时,音量适中,节奏舒缓的音乐,顾客心情舒畅,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商场人多时,音量大,节奏明快,提高购买、服务效率。

3、知觉规律的应用

见课本34页。

第四章 记忆

世界记忆竞标赛,参赛资格要求:在一小时内记住700个随意排列的数字或10副洗过的#9@k牌的顺序。韩仁生的够级水平;你看完一本书《普心》,或金庸的武侠小说,看完后-------,为什么有些事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有些东西我们最多记3天呢?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考试时自己坚信自己知道某一个概念或公式,但脑子里一片茫然,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可刚一出考场,概念公式突然进入脑海,又少得5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就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

把握几点:①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高三的班主任老师,不在眼前,但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刚入大学时,思考过没有,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可能到现在你还能想的起来;高考时的紧张情绪,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悲喜心情,记忆犹新);②我们并没有把所有过去的经验都记住,而只是记住了其中一部分:刺激----感知觉------记忆,中间都经过注意的选择(小学二年级你都做了些什么?);③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④记忆以感知为基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记忆的生理机制

巴甫洛夫的暂时神经联系说:记忆是大脑皮层上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的过程,遗忘则是暂时神经联系的消退或被干扰现象。识记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保持是经过复习和强化,暂时神经联系被巩固;在有关刺激的影响下,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又恢复起来,就是再认或回忆。

机能定位说: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大脑皮层的额叶和颞叶同记忆关系密切,而海马则与短时记忆密切相关。

记忆分子说:19xx年,匈牙利医生安加,大白鼠弃暗投明实验,脑脊液。

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词语和表象)

1、词语

一般认为,词语是客观事物简略化的记忆内容,人们经历过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经过思维加工能够得到抽象化、概括化的词语的方式在头脑中保持下来,需要时又在头脑中重新出现。对词语的记忆相对复杂,大体上来说,词语由字形、字音、字意三部分组成,这些信息进入大

脑进行编码,分别编为形码、声码、意码,编码后的记忆信息可以存储在记忆中。人们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所以人类学系语言的顺序是先学口语,后学文字。

2、表象

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所以表象又称记忆表象。

特征:直观性。这里所说的直观性,比不了感知觉的直观(潍坊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办公大楼什么样子,它前面有几根柱子),所以表象的直观比起感知觉来更具有模糊性和片段性。但有一种特殊情况:遗觉象,有些时候有些人几乎能够保持着一种同照片一样清晰的视觉形象。11、12岁儿童多见,遗觉象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八;概括性。舍去个别事物的次要感性特征,保留其常见的主要形象。春天: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夏天:骄阳似火,汗流浃背;秋天:天高气爽,硕果累累;冬天:寒风呼啸,雪花飘飘。当然,它的概括性没法和思维相比,表象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其中混杂有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思维的概括性则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其直观性与感知觉相似,概括性又与思维接近,所以说是桥梁。

三、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矛盾”,休尖尘。无论那个年龄阶段,形象记忆的效果均优于语词逻辑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面桃花”。唐代进士崔护,长安郊游,叩门求水,见一女子,一见倾心,别时,依依不舍,次年清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运动记忆:对活动的动作及动作顺序为内容的记忆。比如:太极拳: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倒卷肱、左揽雀尾-------

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指当感觉刺激停止之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影像的记忆。最明显的例子视觉后像。特点:a鲜明的形象性;b时间短暂,不超过2秒;c保持量大。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数钞票被别人打断,电话号码不重复1分钟后肯定忘掉)。特点:a容量有限(米勒实验,7正负2个组块,组块: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Eg:电话号码加身份证号;thank you very much!以及课本

例子);b保持时间短,不超过1分钟,原因课本两点;c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容易受干扰,不易恢复。所以短时记忆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并通过复述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1分钟以上。特点:a容量几乎无限,10的15次方比特,5亿本书的知识;b保持时间长。

第二节 记忆过程的规律

一、识记的规律

1、识记及其种类

(1)概念: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一环节。课本41.

(2)识记的分类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又称不随意识记。主要受无意注意选择性的制约。(“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讲个笑话、故事,你记住了;对教师行为的无意模仿,数学教师掰粉笔头)。有意识记: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好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的特点和识记时是否理解,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材料本身没有一定的联系,比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电话号码、统计数字、外语单词等)机械识记特点:效率低,易忘,准确性高。入党誓词可以机械识记。(20xx年,为弘扬民族文化,南京中小学“四书五经”教育,言必称希腊,我们的民族文化丢弃的太多。因为小学低年级和幼儿,机械识记占优势,这种优势随着儿童就学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弱,到中学,机械识记地位相对降低。但一个关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记忆材料的内容、数量)。当然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英语单词的记忆:派生、转化与合成。数字:富士山的高度12365英尺。

2、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目的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读书,漫不经心和有目的的读,一样吗?带着问题读书。彼得逊实验:16个陌生单词有目的组和无目的组当时回忆和两天后回忆的数目分别是14:10,9:6;同样识记两段难易相当,分量相等的材料,任务安排:对第一段,第二天检查,第二段,一周后检查;而实际是都在两周后检查,第一段记住百分之40,第二段记住百分子80。

活动的任务、性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韩仁生打牌,改为记数字。

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对识记效果的影响。材料的数量,看课本李昂实验。材料的性质:课本的实验:白话文、诗歌、散文。一般来说,熟练地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容易长久保持,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的慢。蔡家中学校长的检讨书。

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重复,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意义识记还是机械识记;分散识记还是集中识记(一般而言,分散识记效果要好,原因:单调刺激,大脑产生保护性抑制;大脑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但不是越分散越好,时间间隔不宜太长,另外也与材料有关。一般来说,短的诗歌,集中识记效果好;无意义的材料,分散识记好;有意义材料,集中识记好。

另外,识记的态度、识记时的情绪状态,以及识记的感觉通道(单听百分之15;单视百分之25;综合:百分之65)都对识记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二、保持的规律

1、保持是经验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2、保持的规律

(1)保持内容的变化

数量的变化。一般而言,保持量呈减少趋势。但有一种特殊的记忆的回涨或记忆恢复现象。两种假说:抑制解除说,整体联系说。

质量的变化。课本46页

(2)遗忘

遗忘是正常合理的心理现象,郑板桥:“当忘者不容不忘”。对识记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就是遗忘。遗忘有两种情况:永久性遗忘和暂时性遗忘(舌尖现象,老师的姓)

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里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期,几乎不再遗忘,即不均衡,先快后慢。

后来的研究:①有意义材料较无意义材料遗忘慢;(三国演义和记单词)②运用性记忆在充分巩固后不易遗忘;(即程序性知识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后,电脑操作,驾照)③形象材料不容易遗忘;(婚姻的后面果真是爱情的坟墓吗?)④识记材料的数量对遗忘的影响;(前面谈了)⑤材料达到1.5倍的过度学习,效果佳;⑥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系列性材料开始部分最容易记住,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容易遗忘)⑦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时间短,容易相互干扰造成遗忘;⑧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前面谈过)

(3)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消退说;

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压抑说,即动机性遗忘。(一项研究表明,在成人回忆儿童时代时,百分之30的经历与愉快情绪相联系;百分之15的经历与害怕相联系,与愤怒、痛苦相联系的经历较少。人总是想方设法忘记那些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痛苦、忧愁的往事,往往把他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线索提取失败;(演员熟悉的舞台,得心应手,陌生的地方,忘词;你小学三年级的前后左右桌是谁?复原环境呢)

三、再认和再现的规律

1、概念

再认是指重新感知已感知过的事物时能够辨认出来。(标准化考试中的选择题,他乡遇故知)再现又称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又一次在头脑中浮现或在行动上再做的过程。(主观题)

2、影响因素

再认:对旧事物识记的充分程度,保持的巩固程度;原识记事物与当前感知事物的相似程度。(选择题的易混选项)

再现:信息加工水平,加工水平越深,回忆效果越好;联想线索(举例:让被试记住20多个词:铅笔、橘子、床、狼、桌子、猫、苹果、毛笔、钢笔、梨、椅子、狗、圆珠笔、牛、桃、橱、粉笔、李子、马、沙发。被试若死记硬背,回忆效果一定不好,丢三落四,若将这些词归为四类:笔、水果、家具、动物,有了联想线索,效果好得多);回忆场景(回忆场景与当时识记时的场景是否一致,影响回忆效果。情景关联记忆,实验数据,原场景与异场景:百分之59比百分之46);回忆时的情绪状态(举手不会的部分情况,舌尖现象“欲求之而不得,不求之而自得”)

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

1、头脑清醒,无疲劳感。(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是密切相关的)

2、有能够记住的自信心。(尼克松,19xx年水门事件;白纸自信,要是舞台上一紧张,忘了台词怎么办;日本记忆专家高本重郎:人的自信力可以使记忆效果提升百分之60)

3、记忆的目的任务明确。(对我们心理学来说:学科体系与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原理的应用)

4、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许孝友;兔型学习法、龟型学习法)

二、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记忆效果

1、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中小学课堂开课时讲重难点,结课时要照应一下)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的高效:愉快教学、游戏教学)

3、重视复述训练。复述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及时了解记忆的情况,盖兹,百分之20的阅读+百分子80的尝试回忆)

4、注意知识的归纳与系统化

三、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

1、复习要适量

2、适度的超额学习

3、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结合(趁热打铁,事半功倍;学而时习之,乌申斯基:“我们应该巩固建筑物,而不是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有利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

4、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数量小,难度小的材料宜采用集中复习;数量多,难度大的材料分散复习;属于思考式的材料集中复习;总的来说,先密后疏。)

5、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6、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提问、练习、讨论操作等),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多感官)

7、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第四节 记忆品质和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良好的记忆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快)

三国演义中的张松《孟德新书》;茅以升,爷爷抄写《东都赋》;反面的曾国藩与小偷。

2、记忆的持久性(牢)

3、记忆的精确性(准)罗斯福1万个人名

4、记忆的准备性(用)对答如流,出口成章,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与两脚书橱(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二、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1、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多渠道协同记忆;记忆术(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

2、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前面七条)

3、正确的再认和回忆:课本61页。

第五章 思维

更多相关推荐:
我与心理学演讲稿

心理学是我选择你一辆正在行驶的失控火车六个正在铁轨上玩耍的孩子只有一个孩子独自在废弃旧铁轨上玩而其他五个孩子都在正在行驶的铁轨上玩这时失控的火车只有一个选择变轨还是不变轨这个问题我无法选择因为它充满了无奈我有一...

心理学演讲稿

幼儿园见习报告09心理冯玉山学号09156001见习目的到幼儿园进行见习活动观察他们的行为变现与其一些心理特点等并同他们进行一定的交流互动通过见习将专业课程的实践要求付诸于行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的理论知...

自我心理学演讲稿

埃里克森之自我心理学第八组同学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代表我的团队来跟大家一起学习这一课我所要讲述的内容是埃里克森及其自我心理学想必大家已经从课本了解到一些关于埃里克森的介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心理学家首先我们...

基础心理学讲稿

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理论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心理暗示演讲稿

关于心理暗示的演讲一般人只要相信做某件事他一定能成功那么一般来说都是会成功的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当你的思想专注一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任...

好心态演讲稿

一个蜘蛛和三个人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

心理健康的演讲稿

演讲稿把握心理健康你夜里睡觉时是否总想着明天的功课你是否听到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你和大家在一起时是否也觉得自己是孤单的一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去在意这些小事也没想过这些细节的产生原因但是正是这些细节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更...

当代心理学讲稿

心理学讲稿公共课用1当代心理学讲稿第一章心理学概览3课时教学目的1让学生总体了解心理学的概貌产生对心理学学习的兴趣激起学习的动机2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学习心理学整个内容的基础3明确教育...

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第五章感觉与知觉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了解社会认知中常见的几种效应在教育教学中能够运用感觉和知觉规律教学重点感觉和知...

法在心中演讲稿

法让社会更美好演讲稿宣传部田如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大家好我是田如意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法让社会更美好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国无法则乱民无法则贫法是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更是富...

“心理学助我成长”演讲比赛

心理学助我成长主题演讲比赛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心理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为了丰富我院大学生的生活锻炼和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

心理学讲稿之第八章 情绪和情感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第八章情绪和情感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情绪和情感的概念相互关系以及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情绪情感的表达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了解情绪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调节情绪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情...

心理学演讲稿(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