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题思想

时间:2024.5.8

生存与人性的平行、冲突

——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题思想

倘若没有那次海难,也许人性善良的一面会在优越的条件下滋补生长,但将一颗纯善的心放在恶劣的环境之下与之搏斗,便会被现实的残酷一点点腐蚀。人性丑陋的一面出于自保的本能被放大,生存与人性,可以平行却又不可避免的对立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执导的一部影片,根据扬·马特尔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极具冲击力的3D效果、隐喻颇深的镜头使这部影片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导演李安也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他也当之无愧,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观众,向观众展示了生存与人性可以平行却又不可避免的对立冲突的深刻道理。

影片中的派是一个善良的人。小时候他敢给老虎送肉,他说“动物都有灵魂,我能从他们眼睛里看到”,即使父亲为了让他知道现实的残酷送羊入虎口,告诉派“你看到的只是你的情绪”,但派仍然在心底坚持着自己的观点。派是对的,但那时的他还不懂得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直至看到鬣狗把猩猩咬死、活吃了斑马,而老虎帕克又将鬣狗吃掉,直至全家人遇海难、唯他独活与一只成年虎漂流生活7个月后,他仿佛突然明白了父亲所告诉他的那些道理。

人性与生存是不可避免的对立。就像派所说的“饥饿能改变你,即使你觉得了解自己”。猩猩、斑马、鬣狗的死反映了这个自然界与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派为了自保,7个月里,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使用海上一切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使自己活下来。所以信奉三个宗教从不吃荤的他开始杀生吃肉,尽管自责内疚,但为了生存,他没有选择。影片中的食人岛其实暗喻的是母亲,派吃了岛上的植物实则象征着食母。岛上白天生机勃勃可到了晚上,湖水里边漂着被酸水腐蚀的尸体,一颗被包裹在美丽的食人花中的牙齿令派不再迷失,离开这座小岛继续海上的漂流生活。现实的残酷,虚伪总是被包裹在漂亮的糖衣之内,一不小心,便被迷惑误入歧途

人性与生存也可以平行,人性在残酷的社会中仍可以延存。派与老虎之间的故事由一场不幸被逐渐演变成一种陪伴与守护,是因为派的善良,对宗教上帝的信仰。派可以杀死老虎,但是他不忍心下手,为了自保他必须把老虎驯服,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与老虎对话,分享他的快乐。影片中多次出现阳光从云层中射出,笼罩整片海域的场景,还有海豚,日出,这些都象征着希望、人性的光芒。在深海里,派看到了遇难的母亲,老虎看得到了死去的同伴,他们彼此凝望,有着相似的悲伤和孤独,也为彼此此刻的陪伴感到温暖慰藉。派一直相信着上帝,哪怕

是当他在最艰难的时刻准备放弃生的希望时,依然虔诚地说,“上帝,感谢你给我生命,我准备好了”。派,在残酷的现实中,他懂得了生存的规则,也亲身体验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和对生的绝望,但他依然能够维持着心中那份善良,他明白了父亲话中的道理,却也没有舍弃人性,坚持了最初所坚持的。 而帕克在登陆后毫不犹豫离去另派感到伤心,似乎一直以来只有自己把他当朋友,再一次反映了现实残酷无情,唯利是图。但却也如派所说,“尽管如此,我仍然感谢他的陪伴”。因为他仍和儿时一样相信,“动物都有灵魂,我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

李安的这部巨作,除了带给观众一场视觉上的盛宴,也给心灵以深刻的反思。现实固然残酷,但在生存与人性之间,可以是对立的关系,但也有平行的无限可能。


第二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感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能让你相信上帝的故事?

相信有动物的那个故事,和相信上帝,在本质上是一个道理的。 相信上帝并不是因为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是在事实并没有支持,事实甚至在反对这种信念的时候(日心说,演化论及其他)仍然相信,不然这就不是信仰,而是理性;相信第一个故事也是这么一个道理。

相信上帝能带来什么后果?一般我们说,获得内心的平静,把灵魂从煎熬中拯救出来。相信第一个故事也是基于同样的考量,因为你只有相信所有的一切发生在动物身上,而不是人身上,你才能稍微好过一点,不然那种残酷的事实时刻鞭笞着你的灵魂,你就无法好好活下去。

因此作者让你自己去选择,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如果选择第二个故事,这是理性的胜利;如果选择第一个故事,这是信仰的胜利。就我所知,几乎所有人都更喜欢第一个故事,所以宗教仍然会存在下去,上帝也同意他们。

在小说中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两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对神圣觉悟的词语:道德升华;持续的高尚和兴高采烈的感觉;加快拥有道德感,这让人强烈感到比通过智力了解事物更加重要;把宇宙放在道德的范围内,而不是智力的范围内;对存在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所谓的爱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有时并不能让人立即完全清楚明白,但最终必然会让人明白。”

什么叫“把宇宙放在道德的范围内”,什么叫“智力的范围内”,很简单,把宇宙放在道德的范围内就是相信有动物的那个故事,放在智力的范围内就是相信没有动物的故事。

什么叫“对存在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所谓的爱的认识”,“道德升华;持续的高尚和兴高采烈的感觉;加快拥有道德感,这让人强烈感到比通过智力了解事物更加重要”。也很简单。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副有色的眼睛认识世界的,你可以基于智力,也就是理性来看待这个世界,也可以基于,所谓的“爱”,“道德”来看待世界,这两种方式本身没有真实和虚假之分,换句话说,这两种方式都真实,或者都虚假,但是这两种方式却有好坏之分,什么是好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呢?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在做出对两个故事的抉择之时已经给出了答案了。

还有一句话:“ 困惑的智力然而却是对存在和最终目的的信任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当你基于智力方面的考量选择相信第二个故事的时候,你不是那么舒服,你迟疑了,你产生了“困惑”,这是因为你明白,人活着不是为了发现真相而存在的,存在也不仅仅是一个事实,而是怀着某种价值观而存在的,当真相和那个“最终目的”,或许是“爱”,或许是“道德”相违背的时候,你天然的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你觉得你宁愿不相信你的智力,因为你信任那种“存在和最终目的”。

基督教所谓的“真理”,其实是“道德”,这和科学里所谓的“真理”有本质的分野。基督教其实和儒家很像。它不怎么关心事实是什么,他关心的是“上帝意志”,这种上帝的意志,其

实就是爱,德行之类的东西。上帝必须存在,不是因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的存在,而是因为如果他不存在,爱和德行就无法运行,我们的灵魂就在虚无中煎熬。第一个故事必须是真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2,理查德帕克是什么,为什么理查德帕克的不回头让作者伤心?

电影中,pi对他的父亲说,老虎也是有灵魂的,我看着他的眼睛就知道了。父亲说,不对,老虎是没有灵魂的,当你看着它的眼睛,你其实什么也没有看到,仅仅看到了你自己的倒影。因为你是人,你按照人的视角去观察动物,你在动物身上看到了酷似人的特征,但动物仍然只能是动物,不可能是人。爱动物其实是爱人,相信动物其实是相信人。

小说里有一个概念叫做“人眼里的动物”。比动物更可怕的是人,比人更可怕的是“人眼里的动物”。

“这是一种“漂亮”,“友好”,“可爱”,“忠诚”,“快乐”,“善解人意”的动物。这些动物埋伏在每一家玩具店和儿童动物园里。关于它们的故事数也数不清。它们是那些“邪恶”,“嗜血”,“堕落”的动物的补充,后者燃起了我刚才提到的那些疯子的怒火,它们用手杖和雨伞对它们发泄怨恨。在两种情况下,我们都在看一只动物时看到了一面镜子。痴迷于把我们自己置于一切的中心,这不仅是神学家的灾祸,也是动物学家的灾祸。”

“动物就是动物。无论是在本质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与我们迥然不同。我两次获得到这一教训:一次从父亲那里,一次从理查德帕克那里。”

影片中值得称道的一点是保持了对人虎感情的克制。按照迪斯尼的路子,应该极力渲染pi和理查德帕克患难与共的友谊,从互相敌视到相亲相爱,最后一起配合着捕鱼,面对波涛汹涌的的大海互相依偎,在离别的时候抱做一团,哭成一个泪人。这是儿童片的典型思路,但是李安没有。即使第一个故事越唯美越好,老虎也仍然保持着它作为兽的威严和独立,你绝对不可能去抱它,除非它睡着了。老虎也不会凝视你,而只是凝视着别的地方,给你它的背影。

在电影中,老虎从来没有和pi亲密过,pi却在老虎离开时不回头而伤心了一辈子,显然伤害pi的不是老虎,而是“pi眼里的老虎”,pi把自己的感情强加在理查德帕克身上了,忘了理查德帕克终究只是一只老虎。所以他失望了。

然而第一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影射,老虎影射着人身上的兽性,pi驯服理查德帕克的过程,其实是人性与兽性的斗争。生命在人性与兽性的斗争中前进,谁也驯服不了谁,谁也毁灭不了谁,最后,谁也理解不了谁,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理查德帕克无情的离开了pi,pi伤心的哭了,是因为他企图做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却失败了:用人性去理解兽性。对所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邪恶,找到一个解释,把它们纳入我们所能理解的世界的框架之内,接受它们,然后才可以安心活下去。

这种事情我们每天都在做,例如“犯罪”。我们总是为犯罪找到一个合理的动机,不是为了金钱,就是为了爱情,如果一个罪犯既不为了金钱也不为了爱情,而是单纯的享受犯罪的

快乐,我们就害怕了,我们理解不了他们,人性理解不了兽性,这时候我们强大的脑补功能又一次让人惊愕,我们从它们的童年开始追溯,发现某年某月此人的父亲曾经打过他一巴掌,踹过他两脚,于是我们得出结论,此人确实变态,但是此人的变态是可以解释的,童年的阴影嘛。于是人性再次理解的兽性,我们又安心了,可以接着活下去了。人类不能接受理解不了的兽性。

对比一下《蜘蛛侠》和《蝙蝠侠》里的反派,就能很好的理解什么是“人眼里的兽性”,什么是“真正的兽性”。《蜘蛛侠》里的反派都是披着怪物外衣的人,绿恶魔因为被公司董事挤下台,章鱼博士因为实验失败,黑色蜘蛛侠因为被彼得帕克强了工作和女朋友——所以变坏了;而《蝙蝠侠》里的反派则是披着人外衣的怪物,影武者联盟就是要毁灭哥谭,小丑就是要上演一些“高水平的犯罪”,没有什么动机,没有什么欲求。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可以接受《蜘蛛侠》里的反派,而不能接受《蝙蝠侠》里的——你可以理解沙人,但是你不能理解小丑,那种不能理解所带来的恐惧,远远大于他们的相貌和他们的罪恶所带来的恐惧。

对于理查德帕克,pi一开始以为它是从《蜘蛛侠》里走出来的,最后终于发现它是从《蝙蝠侠》里走出来的,所以他伤心了。 “动物就是动物。无论是在本质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与我们迥然不同。我两次获得到这一教训:一次从父亲那里,一次从理查德帕克那里。”

理查德帕克终于让他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人类和动物隔着无法理解的鸿沟互相打量。

3,岛是什么?它对应什么样的现实?

在原著中,pi的第一个故事有件意外打破了原有的美好基调。一次是pi暂时失明,遇到了一个同样失明,同样在救生艇中漂泊的法国厨师,厨师承认他杀了一个男人又杀了一个女人,并且和pi讨论了一下吃人肉的问题;一次就是发现岛的真相,发现那些牙齿。日本人发现了pi两个故事里的互相配合,但是也仍然没有搞明白岛和牙齿对应了什么样的现实。

对于电影,很多人有解读,例如从岛的形状,有的人联想起毗湿奴,有的人联想起pi的母亲。

小说里对岛语焉不详,我不能肯定作者想的是什么,但是我觉得李安的理解或许真的是毗湿奴。因为他硬插进一个pi的女友的角色,这个女友在跳舞的时候有一个动作表示在森林盛开的莲花,对应着pi在岛上的发现;另外,pi把女友送的红绳系在了岛上的树枝上,这个前后呼应不可能是偶然。

按照我的理解,这里或许真的没有什么现实来配合。法国橱子确实只是因为失明的恐惧带来的幻觉,岛确实是因为饥饿的恐惧带来的幻觉。岛的特征是什么?表面上一片和谐,富饶,晚上变身食人怪物。因此我觉得这些幻觉的心理基础是,这个故事说不全了,因为逃避某些事情而生活在幻想之中,然而逃避的事情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良心偶尔被蒙蔽了,仍然不时的出来刺痛你,如同鲜花里的牙齿,道破真相。

法国橱子,牙齿,是明显的打破原有世界观的bug,这个bug在pi最虚弱的时候攻破了他幻觉的防线,是真实在幻觉的乌云密布中挤进去的一缕阳光。岛的真相,是道德鞭笞。

最后说一下pi母亲理论。有人认为岛其实映射pi母亲的尸体,pi在最后实在没有东西吃了,就吃母亲的尸体,所以pi在岛上大快朵颐其实是吃自己母亲的肉,吃到最后只剩下牙齿,而那些密集的狐獴其实是蛆。

我真的很佩服这种想象力。不过我要提醒一下,pi是在海上漂流了200多天才获救的,而岛是在获救的前夕发现的。我我不知道人体腐烂200天之后是否还能吃,还能剩下多少吃。直觉告诉我那时候还能让pi大快朵颐的尸体,只可能是毗湿奴的尸体。。。

4,pi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有种说法是,pi代表无理数,也就是pi对他的漂泊所编造的故事是脱离理性的。这是典型的过渡阐释。在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告诉你,我讨厌自己外号的原因之一就是,那个数字会一直循环下去。事物应当恰当地结束,这在生活中很重要。只有在这时你才能放手。否则你的心里就会装满应该说却从不曾说的话,你的心就会因悔恨而沉重。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我伤心。”

这是用pi来比喻一种生活经历,一件事情没有完结,永远不停的刺激你,让你感到难过。似乎是一种抖机灵性质的文字游戏,也没有说明pi这个词的含义。

我个人认为pi这个词真的没有什么别的含义。或许就和故事开头那样,是一个笑话,或许是作者在印度采风的时候获得的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法属印度的男孩在英属印度的世界里生活,因为语言的差异而备受嘲笑,最后发明一种避免被嘲笑的方法。仅此而已。

5,这个故事有第三种解读吗?

有人认为pi的第二个故事仍然不是真相,真相是坐在救生艇上的是他们一家人,最后哥哥杀了爸爸,又杀了妈妈,pi杀了哥哥,满载着一家人的尸体在大海上漂流。

他们的证据有二,第一,一家人住在一起,怎么可能最后逃生的时候是pi和妈妈与两个陌生人挤在一个救生艇上;第二,但是故事二似乎没有足够的恐怖和悲惨让pi编造一个如此美好的故事与之对抗。

这种解读或许是对的,谁知道呢。顺着他们的思路,我们可以接着解读下去,比如说,船为什么会失事?动物为什么会跑出来?是因为pi忘了关动物的笼子,动物在船上乱跑乱撞,最终造成这个事故。因此pi不但害了自己的父母,还害了一整个船的人,因此pi才会极力编制一个美好的故事来掩盖自己的困境,而片尾那两个保险公司人员来调查船失事的原因就是一个最大的暗示。

我们可以接着解读,现代科技那么发达,怎么可能救不到pi,pi一定是一开始就被救了,那200天的漂泊是他躺在医院的200天里每天冥想出来的幻觉。

我们可以接着解读……

6,为什么说不应该去“解读”电影?

因为所谓的“解读”,要么是把电影里有的东西复述一遍,要么是说一些和电影无关的属于你个人的感想,我觉得这两种行为冠上“解读”的名义都挺傻逼的。

有一些电影确实需要“解读”。它们或者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不能很好理解(例如《穆赫兰道》),或者是由于不能知晓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不能真正领会其意义(例如《白丝带》),或者是由于从智力上讲跟上作者的思路确实有点吃力(例如《黑客帝国》),而《少年pi》不属于上述任何一个类别,它完全没有被解读的必要。

另外,这些电影的解读都不能超过电影本身的含义,而只是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电影,至于所谓的“哲学解读”,就纯属傻逼了。因此本文叫做“非哲学解读”。本文可以当做一个小说的读后感,如果对电影里的任何问题有一些超于电影内容的“解读”,也并没有超越小说的内容,因此本文就不是一个解读。

有意思的是,《少年pi》这个故事本质上是“反解读”的,所有试图去“解读”的人都是丑角,故事里的急于听到第二个故事的日本人是滑稽可笑的形象,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争着去当故事里所讽刺的人。这让我想起来一个笑话,某国王说,我给人民民主和自由,谁不讲民主和自由我就把他关进监狱里去。

最后抄书上的一段话送给那些“戒毒者”:

我完全能够想象一位无神论者临终前所说的话:“白色,白色!爱——爱——爱啊!我的上帝!”——还有临终前突然有的对上帝的信仰。而不可知论者,如果他忠实于自己的理性自我的话,如果他依赖干巴巴的,丝毫不能引人激动的真实性的话,也许会试图这样解释沐浴着她的温暖的阳光:“也许是大——大——大脑没——没——没能充氧。”直到最后一刻,由于缺乏想象力而错过了更好的经历。

7,我们应该如何去期待一部电影?

很多人会说,李安讲了这么一个好故事,或者:如果只看前半部分你会觉得,这还是李安吗,只有看了结尾,你才知道,李安不满足于一个儿童故事,而是有更宏大的命题。

这是一种误解。这个故事不是李安的,故事的作者叫扬马特尔,电影完全忠实于原著。

电影是一种集体创作,一般而言,导演,编剧和剪辑师是同一个人,我们才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他的作品。像这种完全忠于原著的改编作品,我们必须强烈的分开,什么工作是什么人的,你喜欢的那部分应该归结于谁。很多人(事实上,是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喜欢这个故事,他们应该感谢扬马特尔,而不是李安。

但是我要感谢李安,因为我知道电影的本质不是这个故事,而是用镜头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个功劳是属于李安的。很多人在分析3d电影条件下的剪辑原则,例如要照顾到视差问题,而本片堪称3d匹配剪辑的教科书。至于我,在观影的时候完全沉浸在视听语言的美好之中,并没有来得及注意这些细节问题,上上一篇文章中,我还是指出了李安非常懂得

画面直接讲述和台词间接讲述之间的取舍。我知道换一位导演的话,故事还是这个故事,喜欢这个故事的人仍然喜欢,但是电影已经不是这个电影了,我也就不一定喜欢了。

我非常喜欢一个对艺术的定义,说艺术就是感情的物化。电影本质上是记录感情,表达感情的,只是它碰巧能够用来讲故事而已。讲故事不是电影的本质。那么理性啦,思想啦,哲理啦,人生啦,更不是电影所必须承载的东西。你能够期待贝多芬交响乐有什么深刻的哲学道理?你能够期待《蒙娜丽莎》讲了什么曲折的故事?那么也不要这么期待电影。

当然,人类是喜欢借题发挥的动物,他们或许真的可以在贝多芬里悟出什么哲学道理,在《蒙娜丽莎》里看到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我要说这样的期待无异于从《红楼梦》来研究药方,确实可以做到,但是糟蹋了文学,亵渎了文学。

人因为对艺术的理解无能为力,转而用一种非艺术的方法去理解艺术,确实也能获得一些东西,不过他们获得的是非艺术的东西。对于电影,我们首先要去感觉,然后再去思考。对于影评,最重要的是描述电影是什么,而不是描述我从中想到了些什么。

更多相关推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社会文化20xx12222204首映当天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自宣传以来一直想去看的电影事实证明从故事脉络叙述到3D技术运用李安导演并未让观众失望心情不错总结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今天看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所感触故作本文派是印度男孩英文名为Pi因为Pi和Pee很像别人经常把他戏称为Pee尿小时候的他就是在众人的揶揄中长大的派的母亲本来做植物园工作派的父亲看上了...

信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信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很久以前就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电影觉得这是一部很有哲理的影片看完后让人意犹未尽暑假逛书城是恰好看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书于是就决定看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原作小说中的描述其实与电影差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500字

小编导语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个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印度家庭的少年派在经历一场暴风雨中派的神性一面终于跟神作了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丧失拷问人生的意义这时候的老虎早已吓得躲避在角落里他的自我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据说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刀心中有刀所以究竟是一人一虎还是有人无虎已经不重要了就像片中主人公派说的那样关键在于你愿意选择相信哪个版本派是个怪人搁古希腊这名字的数学含义就会让他命丧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及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要看懂少年Pi奇幻漂流记的不可不知看电影之前的预告片让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新的魔幻大片但是等到观影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么漫长的铺垫为什么多次强调好好地告别为什么在结尾要留下另一个故事我们先不要纠结哪个...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心态决定成败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风吹过的地方是否有人留下的痕迹沙走过的地方是否有你我的身影穿梭在城市的道路中是否停下匆忙的脚步想想这是不是属于我的地方题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最近有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班里盛行我便找过来看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去加拿大过更好的生活然而就是在前往加拿大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00字

我得承认这是李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最后的解答可以让普通人心满意足也获得足够的安慰一个完全沉溺在信仰中的教徒估计会一笑而过一部电影动摇不了他任何东西真正会受到伤害的是那些依然在信与不信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李安影片中的...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生存的意义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最近我同爸爸妈妈有幸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毕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与生存的意义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少年派与他的亲人由鳊移民西班牙的途中船在大海上航行时不幸沉没他的父母与哥哥都遇...

观后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观后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从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就迷上了这种小精灵狐獴如果你也喜欢它的话就跟着我来了解它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去加拿大过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名导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是一部色彩明亮鲜艳视觉效果出众却处处充满隐喻和象征的电影即便你是那个看完电影只会评价喔真好看的人都会觉得票价很值在电影中每一种动物都是一种象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少...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后感(5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