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时间:2024.4.20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心中的猛虎、我的猛虎是什么、我的猛虎还在不在。

之于李安来说他一直给所有人的印象都是温和的人,但是他的电影,就是他心中猛虎的转换。他是一个很有天分的人。他知道锐气很容易伤人,但是他可以将其转换成为电影,用镜头去将他的性格一一表现。对于我来讲,对他最深的电影是《饮食男女》1994.起初就是因为有点年份而不愿观看,而且时长很长。但是当我开看,我变觉得不可收拾。就像看杨德昌的作品《一 一》一样。我觉得这两个导演都很能够把握社会关系,把握生活中的点滴,以至于让看片的人都能在他们的片子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映射。《饮食男女》《一 一》至于我来说都是印象深刻的神作。中国导演特别是细腻的导演才能将生活的复制变得不那么枯燥。同样是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面,但是他们用镜头用蒙太奇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看到了家庭生活中那微妙的难以处理的关系,让我们审视自己。所以,我才同样的那么喜欢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至今也让我挥之不去的那根饭桌前的镜头,饮食男女,一 一同样如此。从这点我必须再提下许鞍华的近作《桃姐》同样给我感动,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经历过的无数的保姆。无数保姆带给我的感动,至今我还记得当年那个姐姐走的时候我哭得多么厉害。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这些导演的原因。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有些人说我喜欢的片子方向让人难以入眼,就像《集结号》可以让我共鸣哭到撕心裂肺。所以我说我一定要看《1942》相较于张艺谋在镜头色彩画面基调的华丽处理来说,我更偏好于冯小刚对人的描写。就像《金陵十三钗》太多华丽的装饰,那一扇七彩的教堂玻璃张导的锱铢必较,也让他拢获不了评委的心。反而去年奥斯卡大放异彩的是黑白片,最佳外语片是《一次别离》,早早的就看了一次别离,也是讲诉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也许评委和我一样偏好对生活的复制。但是却带给大家事后的久久不散的一种影响。当然还要提一下《雨果》相对于在技术上和镜头上的高超远远超过了十三钗。也难怪十三钗也没得视觉效果奖。

回头聊聊《少年派》看完少年派,我便思索是不是第二个故事更为导演想要给大家传递的真相,电影散场一对父子在我身后讨论,儿子说“我觉得第二个故事虽然残忍但更真实”父亲说“你先回味,我回去给你讲这本小说”以至于半夜三更说完晚安之后我上了豆瓣看了一篇解析,了解了真相。果然,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就像影片中父亲在少年派小时候上演了一幕血淋淋的课。让儿子们亲眼所见老虎将山羊吃掉的戏。当时这幕观众都在起哄说是怎样将山羊拖进栅栏之中,我只回答了一句:导演安排的。这种镜头不需要大惊小怪。需要的是你有没有体味到导演的用意。而不是去计较能不能在现实搬演的可行性。在看影片的时候我很沉浸于那些空镜头,3D的惊艳效果确实美得让人陶醉。大海,是一个符号。不管是在符号学行为学还是心理学,大海都是一个心理未知困难的符号。但是人的挑战欲望却让人们都对大海拥有无穷的好奇心,我第一次看到大海感觉平平,靠近陆地的大海很安静,像只家猫,当坐上船穿越到大海中央才能感觉到那书中所说的气派,产生那敬畏。柴静对李安少年派的采访虽说有点不如意,但是也能让我有些收获。虽然学电影让我早就在看片的时候就给涛大说“可惜这些壮观都是后期,就在摄影棚用绿幕拍摄的”果不其然是在一个大水池室内拍摄,只是我没想到那老虎也是后期做的,赞一个国外的后期。

在镜头上打动我的不是那一幕幕大海的平静,后期做的加这水母泛着蓝光,或者是那头鲸鱼冲出水面的震撼,或者是那降格镜头。都不是,打动我的是那派与老虎的相处。以至于当派将老虎的头放在腿上那幕让我很想落泪。不管是平时生活、学习、工作中,我慢吞吞的性格总会焦躁起来,急躁的想去完成每一样。那就是我的“老虎”了吧。不过没有“老虎”我也不会将事情完成得那么满意。把少年派看完我很较真的去回忆了一遍又一遍,涛大说我肯定还要看2遍,我说我不得,因为少年派的结尾让我的感觉是,残忍。如果就像我预言的那样明年奥斯卡少年派大满贯我就再看一遍。相约3月份。

推荐每个男生去看少年派。推荐喜欢李安的同志去看。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


第二篇:6篇较好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评论合集


一.

『』 [电影众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纠结香蕉问题的进来看真相(有图)

点击:4108 回复:21

作者:Esam_Chan 发表日期:2012-11-26 1:43:00 回

香蕉究竟能不能浮起来?

记得小时候,我看到过小孩子坐在浮在水上的香蕉树杆。连结一捆香蕉的那根茎也是可以单独浮起来的。记忆中好像单个的香蕉也是可以浮起来的。为了确定,我 特别去买了几个香蕉回来放在水里,确实是能浮起来的。也就是说,香蕉浮起来没有问题,坐在用网包住的几大捆香蕉浮在海面上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图片看下面。

我并非想说明什么,毕竟少年派说第二个版本故事时,他母亲也是坐香蕉过来的。

(题外话,香蕉摘下来时一般是生的,因为熟了再摘会被老鼠和蝙蝠吃掉,就算没被吃掉也容易断裂。摘下来的生香蕉是不轻易断的。市场上的卖的多个连在一块 的香蕉我们称之为一疏香蕉。一棵蕉树只长一捆香蕉,一捆香蕉大概有十疏(音)左右。摘香蕉是用刀具一次砍下一捆,每捆再割为一疏疏香蕉。)

另外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写的关于少年派的日志。

2012-11-25

前天上午在地铁上看到一部电影的广告海报,海报上画着海上有一艘小船,船上站着一个少年和一只老虎。电影的名字叫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导演是李安,居然还是3D的。很有意思的元素,应该挺有趣吧。没想到下午我就进了电影院。

原以为只是一个故事,和以前看过的电影一样,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粒沙,转身就会忘掉,没想到,真没想到??

先从电影内容开始说起吧。一位作家想写书,听说有一个叫派的印度人,他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听了会让人相信上帝。于是作家找到了派。派是一个同时虔诚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派:“故事我来说,相不相信上帝由你来选择。”接着变开始回忆他的故事。

派出生在一个开有间动物园的家庭。从小听母亲讲故事,成为了印度教徒,后来遇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又成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六岁的派同时信仰三个宗教。 他相信动物是有灵魂的。有一次偷偷跑去喂老虎,被父亲及时制止。父亲为了给派一个教训,让他亲眼目睹了老虎是如何咬死羊的。派的生活从此失去了色彩,就这 样平淡地成长。

在派十六岁那年,遇到了派的初恋。而此时家里却因为经济问题决定搬离印度,坐船去加拿大。船上还有要卖到北美洲的动 物。半夜里的遇到一场暴风雨,船下沉了。派侥幸一人上了一艘救生艇。救生艇上还有一只斑马、一只鬣狗、一只猩猩和一只老虎。后来鬣狗咬死了斑马、接着杀死 了猩猩。而老虎咬死了鬣狗。经历了危险和困难之后,派在小船上最终和老虎相处了下来。派捕鱼喂老虎和自己。素食者的他痛哭:“感谢神,化身为鱼救了我 们。”派还用救生艇上的过滤器和雨水,避免了渴死。派在海上的狂风暴雨中遇到了异象,觉得是神迹显灵,而老虎却恐惧的趴着。派对天大吼:“我失去了家人, 失去了一切,你为什么还要吓它!”派和老虎都晕掉了,船漂到了一个奇幻的浮岛。但派和老虎离开了浮岛,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最终漂到了墨西哥。老虎头也不回 走进了丛林。派也获救被人抬走时泪流满面。

切换镜头。作家面前的成年派已泪流满面:“我流泪并非因为得救,当然得救也高兴。而是因为与老虎的永别。我以为老虎会回头,耸耳吼一声向我告别,但它始终没有回头,就走进了丛林。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可最痛心的是,我都还来不及跟他们好好道别。”

故事到了这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有趣的和感人的故事。而故事还没有结束。

切换镜头。日本船务公司派来两个调查员调查沉船的原因。调查员不相信这个故事,他们要做一份让同事相信的报告。少年派便流着泪口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救生艇上有佛教徒水手、肉食的厨师、派和他的母亲。厨师杀了水手并对他做了“一些事”。派的母亲给了厨师一巴掌,然后被厨师杀掉。派杀死了厨师,并对他做 了他对水手做的事。最后派独自一人漂过大海,到了墨西哥。

第二个故事很快说完了。日本人感谢派并祝福他就离开了。但是他们的调查报告上的结尾写着:漂过了海洋,了不起的派,还有一只老虎。(大意)

切换镜头。说完第二个故事的成年派是很安静的,没有眼泪。作家:“斑马

是水手,鬣狗是厨师,猩猩是你母亲,而你,就是那只老虎。”派问作家:“你更喜欢哪个故事?”作家想了想:“我更喜欢第一个,因为它有只老虎,更精彩。”“所以你跟随了上帝。”

电影的最后是派的妻子及儿女回来了。派介绍给作家认识,派的妻子名字并非他的初恋。电影结束。

说说我的感受。在电影中途,我被老虎扑过来的画面吓了一下。是真的吓到了一秒钟,也许是3D太逼真的缘故,我本能的惊叫了一声。但直到看完第一个故事 时,我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觉得海洋安静时的景色好美好美。我原以为电影马上就要结束了,却没想到最后的十几分钟才是电影的高潮。别人怎么想我不知 道,我觉得太突然了。在少年派开始口述第二个故事时,我心里惊讶的问:“难道第一个故事是他编的?”当电影放完到最后一刻,我困惑了,因为我要面临选择, 到底哪一个才是派的故事?看完第一遍电影时我选择了第二个故事。我没有宗教信仰。

走出电影院,我不断的思考和回忆。电影中在看到派和老虎相处的某些场面时,我自然的流下了眼泪。流泪很平常,以至于我都差点忘了。我很困惑,不是因为流泪。

我不断的回忆电影的细节。后来又在网上看了别人对这电影故事的想法。有人相信第二个故事,也有人相信第一个故事,各有各的说法。电影的本意究竟是怎样 的?如果两个故事是分开的两个电影,我想就没什么困惑了吧。就像看普通故事一样,看了就忘了。但两个故事放在一起,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于是昨晚加班回来,我去了IMAX影院,又看了一遍电影。IMAX 3D比普通的3D还要逼真,不过当然我没有再次被老虎吓到。

当我看完第二遍电影,我想想一些东西,于是便有了这篇东西。

这只是一部电影,是根据一部小说拍的。如果纠结哪个才是派的故事,也就是纠结电影的本意。电影的本意是派因为信仰得救?还是用残酷的现实来“讽刺”宗 教?还是别的什么?我想电影的结尾是开放式的,众生各取所需。有宗教信仰的人看到了“真相”,无宗教人士看到了“现实”,而小朋友看到的是故事。有宗教信 仰和无宗教信仰的人,还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间的某些价值观是冲突的。所以“事实”和“真相”也是冲突的。

这部电影就是一面镜子,各自看到了自己的内心。

说说看电影时的疑问。

1)派父亲给六岁的派一个教训,将羊栓在铁栏外面,老虎从铁栏里扑过来,这时转切了镜头,镜头转回铁栏时,老虎已经在里面拖着死羊了。羊是如何进入

铁栏 的?铁柱之间的宽度小于一只羊。这只小羊不算大,而老虎的力是很大的,咬住往里拖,羊身体变形被拖入铁栏里是有可能的。

2)第一个故 事时,鬣狗咬死斑马和猩猩前,老虎是不在场的。之前有看到老虎上了救生艇,但过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派在船头醒来时,老虎是不见了的。鬣狗是从救生艇的船舱出 来的。咬死鬣狗的老虎也是从船舱里跳出来的。何故之前在船舱里什么动静都没有?直到派说第二个故事,我才隐约找到了答案。

3)派的第 一个故事,画面是猩猩坐着用网捆住的几捆香蕉漂过来,然后上救生艇的。一个日本调查员质疑香蕉不能浮起来,另一个日本人不太确定,但都不相信浮岛离奇的事 情。于是派便说了另一个故事。少年派是口述第二个故事的,他母亲也是坐着香蕉漂过来上船的。问题来了。香蕉究竟能不能浮起来?并且能承受猩猩或派的母亲? 记得小时候,我看到过小孩子坐在浮在水上的香蕉树杆,连结一捆香蕉的那根茎也是可以浮起来的。记忆中好像单个的香蕉也是可以浮起来的。为了确定,我今天特 别去买了几个香蕉回来放在水里,确实是能浮起来的。也就是说,香蕉浮起来没有问题,坐在用网包住的几大捆香蕉浮在海面上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说说电影里的“幻象”。

在派的第一个故事里,老虎背对派看着海洋,派想知道它在看什么。派低头看着海面,画面呈现的却是一个老虎头像(我是看第二遍时才发现的)。紧接着看到深 海里的食物链,还看到斑马等动物,最后是他的母亲和沉船。派说,漂在大海的他已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象。虎头、食物链、斑马、母亲、沉船,让人联想 到第二个故事。电影永远不告诉你Yes no or what,它故意留下“伏笔”或者“漏洞”,让你想象。

浮岛也有幻象的嫌疑。我 不知道有宗教信仰的人是怎么想的,我“揣测”他们是这样的想法:在电影里浮岛是真的,并非派的幻象。我的想法是,浮岛上的奇异有可能是存在的,因为我不能 证明它是不存在的。但是电影中,派离开浮岛时,看到浮岛的形状就是派小时候遇到的印度教的一樽神的形状,而电影在开始时说过,印度教认为众生皆是那个神的 梦境。梦境,让我联想到是否是派就快支撑不下去了,在梦里遇到了浮岛。正是老虎的启示,派知道了浮岛其实是食人岛,岛上白天虽美好,晚上却摧毁了美好,而 且在岛内派是孤单的。在梦内派离开了食人岛,派才在电影的现实中离开了死亡。

说说沉船的原因。

第一个故 事,在遇到暴风雨的那个半夜里,派兴奋的起床爬出去享受风雨。他是从下面低层客舱爬到最上面一层甲板的。他打开了客舱的门,但并没有关上。也许海浪就是从 那个门打进去的。也许是,也许不是。沉船后,派独自一人对着大海喊:“爸、妈,对不起!”原因可能是他认识到或者怀疑是他的疏忽造成沉船。这个原因,与电 影的结尾成年派对作家所说的矛盾:“两个故事都不能

解释沉船的原因。”有可能派是对父母的死感到无能为力而对不起。

该说到老虎了,老虎才是我的“正文”。

看完第二个版本的故事,我的本能反应:老虎就是派。极度残酷与悲剧让派心中的猛虎“破笼而出”。猛虎派做了少年派不可能做的事。猛虎派究竟是什么?原始、兽性、残忍、无情、求生、本能、愤怒??

六岁的派对父亲说过:“我在老虎的眼里看到了灵魂。”派父亲:“老虎没有人性,它不是你的朋友,在它的眼里你只看到自己的倒影。”派的父亲将老虎关在动 物园里,不让派靠近。猛虎一直关在派的内心深处,派远离猛虎而成长。在残酷的环境下,猛虎在派的内心深处冲了出来。派一分为二:少年派与老虎。

少年派恐惧老虎,老虎要吃掉少年派。

少年派用浮垫自己漂在救生艇的旁边,与虎隔离。老虎饥饿难忍,跳到海里要吃少年派。少年派反而逃上了救生艇,而虎却无法上艇。少年派拿起船上的斧头,想 向趴在艇边的老虎挥去,看到老虎看着他的眼睛,转念之间,又改变了注意,将木板用绳子拴住船然后扔下船以便老虎爬上船,自己却跳下海呆在浮垫上。

少年派为了老虎不再吃自己,不得不捕鱼杀生喂老虎。而自己为了生存,素食者的少年派也不得不吃生鱼。

少年派:“既然要和你生活,那就要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少年派试图驯服老虎,而老虎是不可以驯服的。既然不可驯服,少年派改为用马戏团的方法训练老虎。老虎被训练有了条件反射。这样少年派终于能和老虎相处,而不是相互残杀。少年派说:“没有老虎,我早就死了。”

第一遍看这些情节的时候,不是记得很清楚。当明白派就是老虎,老虎就是派,在看第二遍电影时,我不断的想,派到底怎样才能和老虎相处。

少年派信仰神,当他见到“异象”认为是神显灵而欢呼的时候,老虎恐惧到颤抖的趴着。少年派对“神”大吼:“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一切,你为什么还要吓 它!”看第一遍电影的时候,我并没有注意到老虎的恐惧。看第二遍时,我才注意到,老虎并非没有害怕的东西,它惧畏神。原始的人类对未知的东西是敬畏的。对 完全无法控制的未知,原始人只有敬畏。

看到这,突然想起这一幕:派父亲曾对他说:“短短几百年,科学改变了世界。你怎么可以同时信仰三个宗教呢?我并不是一定要你接受理性,我只是想让你知道,什么都全盘接受,还不如选定一个方向走下去。”派的母亲告诉他另一面:“科学是改变了世界,却改变不了人的内心。”

派抱住倒在船上昏昏的老虎,轻轻的对“神”说:“来吧!我已经准备好了。”派睁开眼醒来时,发现船靠在了一座浮岛上。在浮岛,少年派看到老虎在

夜晚来临 前会跑离浮岛跳上船从而避开死亡。第二天少年派决定离开浮岛时,派说:“我知道老虎是一定会跟我离开的。”他吹起了哨子,老虎从白天到处都是食物的岛里跑 了过来跳上了船。老虎给了派启示。老虎拒绝了死亡,派也拒绝了死亡和孤独,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

经过漫长的漂流,派和老虎终于到达大 陆的海岸。派精疲力尽趴在沙滩上,看着老虎朝旁边的丛林走去。老虎停了下来,看着眼前的丛林,然后头也不回的走进了丛林。派疼哭,不是因为得救,而是老虎 的离开。老虎看着丛林的那一幕,让我想起它看着大海的那一幕。它究竟在看什么?少年派想知道,我也想知道。丛林是否也像大海一样,是一面镜子。它在看它自 己。丛林才是属于老虎的地方。派回归到人的社会,不得不与老虎离别。人类社会的文明和道德容不下原始的本能。

小结。

成年派说完第一个故事时让我想起父亲和初恋。正如派所说: “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可最痛心的是,我都还来不及跟他们好好道别。” 第二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派放下并且离别了老虎。

??

派有少年派和老虎。

人有自己和自我。

老虎就是原始、兽性、无情??

自我就是本能、欲望、情绪??

老虎没有人性。

自我没有灵魂。

把老虎困在笼子里,不去靠近,虽然没有危险,但一旦它冲破而出就会很危险。

把自我困在内心里,不去靠近,虽然很安全,但也生活也会失去了色彩。

在孤独的大海漂流,如何与老虎相处?

在孤独的人生阶段,如何与自我相处?

老虎不能被驯服,但能被训练。

自我不能被磨灭,但能被引导。

在绝境中,如果老虎死掉,派也活不下去。到了彼岸,老虎回归丛林。派也有了自己新的家庭。

??

(花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来看电影,花了一个晚上和一天来思考,花了一个通宵来回忆,花了半天来睡觉,花了半天来记录,花了一个晚上来整理,得出以上文字。又该睡了??)

二.

《少年pi》: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鸿爪 发布于: 2012-11-22 06:06

在《少年pi》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我最爱的导演是李安,因为他的每一部电影都直达人内心的欲望。

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在《少年pi》中,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1

从片名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冒险风格的影片,从故事层面看,它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在海难 之后如何与一只同船的猛虎结伴同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通常情况下会被笼统地归纳为“成长”或是“友谊”的主旨。更何况影片还动用了3D技术以及灾难类型的 时髦元素,这就很难不让人进入到商业片的逻辑体系中去理解。

李安的电影都是剧情片,所以在故事接受的层面上,从来就不设门槛,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 经验和需求提炼情感因子。但是,要想真正走进李安的电影世界,却非易事。在各种场合,我曾完整地看过不下几十几遍的《卧虎藏龙》,也许对迷影群体来说,这 个数字都不值得拿出来说事。我想表达的是,即使如此,当我在研读李安的自传以及徐浩峰对《卧虎藏龙》的解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卧虎藏龙》的门口 逗留,根本没有走进去。一部好电影一定是超越了浅层故事,抵达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状态。《卧虎藏龙》的玄妙之处

我就不做多说,大家可以参看徐浩峰在他的影 评集《刀与星辰》中的解读,真的非常独到。

在我能够理解的层次来看,《少年pi》中,一个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闭性的空间调度、瑰丽的视觉影像、虚实相间的手法,提炼了高度隐喻的人生: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2

为了把故事尽量交代清楚,《少年pi》的叙事上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pi向一 个小说家讲述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夹层中的是成年pi的画外音。但是,影片峰回路转,虚实相间的地方在于:当作家和观众都以为pi的 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终结时,成年pi又提供给我们另一个简短的故事,不同于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和老虎,第二个故事中的主要是全部以人物出 场——水手、厨师、妈妈、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下,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而少年pi居然是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

李安在此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把想象交给观众。我没看小说,故而不知道这神来的一笔是否出自原著的精神?其实,不论哪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少年pi与老虎帕克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李安一直在探讨的。

Pi与帕克的第一次见面在父亲的动物园中,天性善良的pi凝视着帕克,坚信它不会伤害自己,但 pi给它喂食的举动被爸爸以及全家拉住,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pi,“你在它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pi与帕克多年前的一次交流以帕 克惊慌逃窜中断。在那汪洋中的一条船上,pi先后看着豺狼把斑马和猩猩吃掉,但任凭外面野兽厮杀,帕克都一直没有从船里走出来,当这些动物都死了之后,老 虎才叫嚣着从中跑出,它为什么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出来?当少年pi和帕克奇迹地漂流到有如阿凡达一般奇幻的“食人岛”上,在岛上经历了白天的桃园仙境与夜晚 的死亡之谷的对比,少年pi决定放弃长居此地的打算,并坚信帕克在自己的一个哨声之后便会跟自己再次同行,在一段让人紧张的等待之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 ——帕克果然从远处欢快地向他奔跑而来。但温暖的时刻马上被他们抵达生存之岛时被击碎。少年pi倒在沙滩上,帕克从船上跳下,在少年pi的注视下,帕克径 直地走向森林入口,稍作停留,却不回头??

影片终结于pi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骨瘦如柴的帕克径直地走向了森林,依旧没有回头。这一刻,我突然想哭,因为联想到《断背山》结尾,恩尼斯对着杰克留有血迹的衬衫说的那句台词:“jack,I swear??”,戛然而止,却将悲伤留给观众。

3

李安提供了两个故事供我们选择。重新缕一下:一个是少年和老虎的漂流之旅;另一个是作家推断出来的厨子吃了水手,杀死妈妈,然后pi杀死了厨子并吃掉厨子 的故事。成年pi没有否认小说家的推断,只是问他喜欢哪个故事,得知对方喜欢第一个故事时,成年pi说对方看见了上帝。

我是不信上帝的,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探讨哪个故事是真哪个是假显得匠气了些,我只能说,因为有了第二个故事,我才更喜欢第一个故事。如果第二个故事是少年pi的真实经历的话,那么老虎显然是不存在的,它只是pi的另一个自己:当 他遭遇船上的人性屠戮之后,为了战胜恐惧,心里不自觉地幻化出一只老虎,之所以出现了老虎,这更多地是跟他童年时期与老虎的那次近距离的接触有关,同时, 他的多种宗教信仰混合在一起,很容易让这种幻想得以成立。本片高明的地方便在于此:把一个杀戮和复仇故事转化成一个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少年和老虎的友 谊故事。探讨的是人如何战胜恐惧,战胜自我,如何与自己相处。

李安的电影一贯对细节铺设比较讲究,处处设置机关。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或许可以证明pi与老 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影片中少年pi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问他:“U must be thirsty”,pi回答:yes。其实这句问答一语双关,thirsty不仅是口渴的意思,也是老虎的本名。我们知道,老虎是一个叫帕克的人在湖边发 现的,当时老虎在喝水,就给取名thirsty,结果送到动物园的时候,工作人员误会地写成他主人的名字——帕克。

再往深处说,本片同时又探讨信仰、神性与人生存本能的一种抵牾。据说第二个人吃人的残忍故事就 是源自一出真实的海难故事。几个成年人吃了一个叫帕克(本片老虎的名字)的未成年人进而生还。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解释出,当船外的豺狼撕咬斑马以及猩猩 的时候,为什么老虎一直躲在船里不出来,因为那个人正是少年pi,当他看到母亲被厨子杀死,内心被激怒,童年时代的老虎的凶狠的样子让他产生了勇气,进而 杀死了厨子。这似乎让我想到了《杀死比尔》中,冷血杀手刘玉玲的角色在她童年时代的遭遇——躲在床底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在面前被黑帮所杀,继而唤起内 心的仇恨进行复仇。

插播一句:电影通过奇幻景观蕴含了极端复杂的隐喻,非几句话能说明白。从剧作角度来说,之所以让pi拥有三种宗教信仰,还在于宗教的神秘力量可以提供人在极端环境下产生幻想的依据以及各种极端行为的理由,为影片提供一种可信度。正如《一次别离》中,女佣因为受制于伊斯兰教而不敢撒谎,观众便可以认可人物的行为选择,而中国很多电影让人觉得虚假,很大程度上因为缺少一种类似于宗教这样的力量,不管是银幕上的角色还是银幕下的观众,一句话就是:我们缺少信仰。

回归正题:内心被唤醒的老虎让少年pi在那场灾难中生存下来。所以当他漂流结束,可以回到正常社会生活中去的时候,理性开始恢复,自己的兽性一去不复返,所以pi悲痛欲绝,因为正是这种野性让自己生存了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住一只老虎,散发着原始的野性,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被社

会秩序所驯服,才更加理性。前 天看到一个说法:小时候,我们摔倒了,要是身边有人,我们就大哭,要是没人就自己站起来,等我们长大了,再摔倒的时候,身边有人,我们就站起来,要是没 人,就可以大哭一场。可能这说得有点远了。当我们已然被驯服,《少年pi》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一种发现最初自我的方式,这就是电影和一切艺术存在的 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依着这个逻辑说开来的话,那么少年pi与老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就是一段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我 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考验和诱惑,内心也由此而分裂成阴暗与光明、争斗与放下的两面。每一个诱惑和考验就像一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 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在他的电影中,那些主要的人物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伦理与秩序利益 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他们是《喜宴》里的高伟同、《饮食男女》中的老朱、《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与玉娇龙、《断背山》中的恩尼斯和 杰克、《色戒》里的王佳芝和易先生。李安最擅长的是处理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而《少年pi》在奇幻冒险与灾难复仇的商业外衣之下,包裹了宗教的力量,把人 物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两面中来。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服自己如何与世界和他人相处。

4

对于李安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他曾大致说过这样一席话:每拍一部电影 都是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很喜欢这样,但同时又非常恐惧,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的念想?既想把内心的大门敞开,让别 人进来做客,但又怕别人进来之后发现屋内隐藏的另一个自己。所以,好的电影匠人与电影大师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电影只是提供视觉张力或者心理刺激,而后者的电影以人性深处的欲望为导向,提供独特的想象和价值观,让人们看到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从而让我们去探究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钟爱李安,钟爱他的电影。在我的经验系统中,他是唯一一个让我可以守在零点 看首映、午夜三点驱车到家、在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时候为他再写三个小时感想的导演。提到李安,最多的词是“儒雅”,但我一直认为,李安有一颗比任何导演都坚 硬的心。我每次都会跟学生和朋友推荐李安电影以及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只要看看他的那本书,你就会明白,永远不要通过一个人的外表去判断他。将 《少年pi》与李安做一参照的话,可以发现,老虎离开少年pi的时候决绝地没有回头,pi伤心欲绝,这其实也是李安的一次顾影自怜。李安在采访中谈的最多 的就是自由,他一生也在追求自由,又总是被家庭和社会压抑,其实,他想说的是,我的内心也住着野兽,它无时无刻不在咆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或许可以说到其中的一二。

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的第三部“双故事片”

方聿南 发布于: 2012-11-24 21:05

《少年派》结尾抖开大包袱,四座皆惊(由此也看出原著小说人气还不够旺),这叙事技巧,让人想起《第六感》、《蔷花,红莲》等“所见未必所得”的悬疑 片,但后两者是有一个确定真相,而《少年派》缺乏一个“官方”事实,因而更接近《全面回忆》《禁闭岛》以及《盗梦空间》的结尾部分玩的影像游戏,即一个故 事的表象下,隐藏着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故事,再添上一抹开放式尾声,令整部影片衍生出两种势均力敌的可能,无论你采信哪种说法,总能找到大量细节佐证,足以 叫观众陷入苦思,难得其解。

李安并不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双故事片”,《卧虎藏龙》仗义行侠的叙事下,隐藏着寻欢不成的哀伤,《绿巨人》冲破枷锁的战斗中,也暗含着蛇蝎女 的隐喻,加上《少年派》,可以合称为李安的“双故事片三部曲”。巧的是,这恰是李安最注重视觉效果、最具商业卖相的三部作品,分别充满了令人振奋的特效, 《卧》是打破传统的飞檐走壁和武打,《绿》是高科技军事装备和怪兽搏斗,《派》则有海上灾难和奇异美景,还是3D呈现,无不洋溢着浓郁商业气息。也许是担 心最拿手的人文表达被掩盖在极具冲击的动作特效中,李安才选择用双故事的手法处理这三部作品,这是他作为一个文人,自然而然的创作诉求。

比较起来,《卧》和《绿》更贴近《全面回忆》,即用一套影像系统讲述两个泾渭分明的故事,而《派》囿于原著,两个故事反差极大,无法照搬该模 式,只能让其中一种诠释只存在观众想象空间。但影片仍做了不少努力,让观众在内心描摹那些未看见的场景时有据可依,两个故事的细节如齿轮般咬合,登船动物 与幸存者的一一对应,动物不同寻常的举止,主角对猴子问“你儿子呢”,神秘岛的属性和形状对“人食人”的暗示,老虎显而易见象征了主角内心的恐惧。如果观 众采信“现实版”故事,影片堪称完美的展示了人类思维强大的主观力量,可以将事实扭至如此偏离,仍能自圆其说。可想而知,那可怖的同类相残相食惨剧,何等 触目惊心,一想起就令人浑身发抖,强烈反感下依靠潜意识的“美化”将其淡忘,是最自然的生理反应。

“双故事片”三部曲都由原著改编而来,有趣的是,《卧》小说并没有兜兜转转的暧昧叙事,也从没听漫画读者如电影般解读《绿巨人》,而《派》的 原著小说虽也有两套事实阐述,但对第二种有更多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在心理上更容易偏向现实版的残酷遭遇,那是作者的立场:信仰激发的正能量是对抗冰冷现 实的有力武器,但毕竟不能取代现实,绝境逃生后,真相得到了还原。电影减少了第二个故事施加的心理砝码,这一方面是基于影片分级的需要,《派》虽然没有定 位成阖家观赏,但暴力场面十分温和,兽类厮杀、人虎搏斗都用镜头语言点到为止,强酸池中群鱼葬身、树果中惊现人齿,非但没有一丝血腥,反而唯美如梦境。 “奇幻版”尚且如此,“现实版”当然更是精炼越好,将之弱化

的直接结果是,两个真相势均力敌,诞生一部工整典型的“双故事片”。当然,李安作品大都不是本 人编剧,但我相信剧作的脉络走向,是他积极授意的结果。

奇幻故事大行其道,顺理成章的端出许多如诗如画的海洋仙境,有人对其总出现在波澜平静时表示不满,其实这是剧作需要,试想狂风暴雨时,主角忙 着求生,与自然搏斗,哪还有精力编织白日梦呢?将闪电看做天启,已是最大发挥了。盛赞本片的卡梅隆一定是“现实版”的笃信者,有什么比天马行空的幻境更适 合用3D来表现呢。我猜想老卡一定觉得,《阿凡达》再牛,描绘的仍是外星球上的“实景”,比起本片的以3D造梦,倒像是杀鸡用牛刀了。老卡大概也不是个 “上帝的孩子”,否则他不会喊出那句著名的“我是世界之王”。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老虎跃入丛林隐没,画面故意停留了几秒,似乎预示着它将回头一望,但终究只是个玩笑。沐浴在家庭温情中的派已从恐惧中逃 离,已完成了人生的考验和放下,细致讲起时也会动情落泪,但也有“发生就发生了,问那么多意义干嘛”的台词。然而作为观众却无法不进一步追问和思索。片中 作家一角等同观众视角,经历了听故事全程。大部分时间他做的十分称职,这故事前戏较长,又由于埋藏许多线索、前后照应而不能舍去,他还在观众嫌闷时适时来 句“你已经讲了名字的来源,登上了去加拿大的船”,替大家抱怨派不快点入正题。但故事讲完,他作为角色必须有所抉择,因而偏离了代表观众的职责。他选择相 信第一个故事,但并非所有观众都有信仰,或有基于上帝的信仰,理解出现了分叉。

《全面回忆》等烧脑电影讲究逻辑推演,还原真相是理科生的俱乐部活动,而李安的双故事片看重感情依托,讨论起来,酷似文科生上研习班。《卧》 的真相取决于观众对道家文化的诠释,《绿》的阴谋论来源于观众对两性关系的态度,《派》归结于信仰,都不是光靠事理逻辑就能说得通的,互持异见者也不大可 能用辩论说服对方。说来说去,还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等老话的一次重新演绎。执着的捍卫自己认同的解释,固然是一种乐趣,但笔者看来,又何 必非要有个结果,对世界的认知保留一份朦胧,也正是许多积极乐观者采取的人生态度,也许这是李安拍摄双故事片的初衷吧。

文/方聿南

四.

相信第二个故事,就不难理解猴獴的隐喻。斑马是吃肉汁伴饭的中国人,猩猩是派的妈妈,狗是厨子,而老虎是少年派的另一个自己。而猴獴就是尸体上的蛆!

李安用唯美梦幻的童话故事讲了一个血淋淋的同类相残的事实。

老虎名字理查德帕克,决不是巧合!

“1884 夏海难,4名英国船员救生艇逃生,包括17岁的孤儿理查德帕克。最初三天,遵照人类文明社会规则平均分配食物,第4天打海龟,此后8天无进食,帕克病。第 19天,船长建议抓阄定生死,一船员反对。次日,船长做祈祷,与另一船员合谋以袖珍小刀割帕克喉,三人分享,又支撑4天。后被德国船救,后开庭审判引起争 议

狐獴其实是针对于老虎(即派的兽性)而存在的。之前海上漂流时派说过,没想到一块荫蔽带给我这么大的愉悦。说明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一点点的满足于舒适都 可带给人意想不到的喜悦。整个食人岛是个人形,其实这个岛就是派母亲的尸体,派因为极度饥饿而吃了母亲的尸体,尸体自然不会反抗。仔细看派登上食人岛之 后,他掰下植物的根吃了起来,植物不会反抗,同时代表他身体里兽性的虎也开始吃狐獴,注意其他狐獴也只是呆呆站着没有反抗。食人岛侵蚀的其实是派的人性 (即吃人),为了重生,所以派要离开(即重新振作起来漂流求生)。抱歉真相太残酷了,请看我的独立留言。

五.

电影的主人公派并没有因为命运的捉弄与残酷的磨砺而放弃信仰,反而坚定了他的信仰,这个没有答案的宏大问题似乎在派身上没有起效,接踵的灾难与家庭的厄运证明了救世神明的 不可靠性,但是在主人公的身上,这种强力打击却只能让他愈挫愈勇,其实这种坚定根植于派幼年时的经历,耶稣基督的受难牺牲与上升的价值体系根植于他幼小的 内心之中,猛虎于心,恶的一面也是可以驯化的,因为他选择了从善,现实苦难中的所犯的原罪让他内心长期斗争纠葛,这种纠葛与斗争也便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恶 是一种适应极端恶劣条件下的生存法则,但它在派心里已然被强大的善之信仰所驯服,而意象化表达便是与虎为伴中的相互适应和驯化了。宗教信仰是种让人又爱又 恨的东西,它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寻找内心世界的宁静,善待世界,但从不那么干净的历史上来说,它又是一种奴化人内心的工具,它让你忍耐,让你驯服温顺, 忍受各种压迫且安于现状,但是可笑的是历史的巨轮往往又是一群不安分的反抗者所推动的。总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融合了各种多元的文化,汇总出来的却是一 股普世之驯服温顺之意,这既可以说是大多数向善者的必然选择,也可以所是一种变相的屈从,毕竟信仰这种东西没有固定的答案,相由心生,怀疑论者永远存在。 结尾蜻蜓点水似的抛黑看上去画龙点睛,其实却反映出了这部电影深层次上的简陋和生硬,这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案板之肉初看惊喜,但之后细细品起,觉其熟的太透 太急,硬且失嚼头,结尾作家对故事意象解读的平白台词真的略显多余,另外前半段背景部分的铺垫略显冗长,还有那个充满狐獴的食人岛让人略为匪夷所思。总而 言之,“宗教信仰胜利了,善之纯真也胜利了”,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绝对是 一部够格的优秀商业片,排除这算是精彩的故事,就是那美轮美奂的特效已然值回票价,在目前的一轮腐烂院线之上,派同学的优质真算是鹤立鸡群了,特别是在这 片没有什么信仰的土地上,它带来了一点值得期待的东西。这源于内心的猛虎虽是生存法则上的胜者,但它需要善象的指引与驯服,不然它便会吞噬一切美与善,和 自己内心的另外一面斗争需要时间和毅力,而学会放下和成长更需要毅力和时间,每一次的放下便是一次成长蜕变的过程,从放下亲人到放下心中的猛虎,派经历了 接连的两次成长与蜕变,而这缺失的道别,权可当作成长中的一把辛酸吧。《少年派》特效画面美丽的惊人,3D效 果也很优秀,李安极好的用视觉效果深化了这个故事灵魂,相比于目前很多商业电影以故事服从视觉的潮流,李安对“器”的把握和运用是非常恰当

的,它帮助更好 的叙事,却没有盖住故事本身的光辉,善用器者得天下,善用器的导演得票房和掌声。故事中澄净的海和天空其实映照出的便是主人公派的内心世界,相由心生,你 的内心有多澄澈,你看到的海水便有多透明,这一切源于你的内心。

最后引用一句里尔克的诗作为结尾:我们都像是花岗岩的纹理,在上帝坚硬的慈悲中。

回复:

“结尾作家对故事意象解读的平白台词真的略显多余,”不同意,我恰恰认为就是这段长镜头台词让影片升华了 “另外前半段背景部分的铺垫略显冗长,”不同意,前半段的每一帧都对应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没有一个多余镜头。

“还有那个充满狐獴的食人岛让人略为匪夷所思。”不同意,这个解读起来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了,推荐你看豆瓣前几名的影评都有详细解读。 “总 而言之,宗教信仰胜利了,善之纯真也胜利了,理性科学主义者早已葬身大海,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最不同意的就是这句,少年派这本小说是有点反宗教的,影 片虽然相对与小说来说更温和没那么重口味,但是这部电影本身的相反的,片头他父 亲对科学的诠释恰恰帮助了主角的逃生,而根本就没有出现但科学同样重要!

杯具的裤兜

2012-11-25 10:59

我 觉得你说的蛮有道理,信仰固然重要,但科学同样重要。不过我觉得楼主应该不是指科学主义葬身大海, 而是枯燥、狭隘的现实主义葬身大海。其实我认为这部电影不是反宗教,宗教本身和派的父亲以理性角度的忠告都是派迈向考验,并坚定信仰的途径。而在梵天、安 拉、基督之中,我认为派选择了基督(因为派只对教堂的神父,提出问题,并为后续考验中产生的疑惑做了铺垫),并以此作为精神指引,消去自己内心的负面,贪 婪、愤怒、恐惧(孟加拉虎的影射)。当乌云间发出光芒,并电闪雷鸣的神迹降临之时,孟加拉虎和派已合二为一。如同派所说“上帝会在你精疲力尽时让你短暂的 休息,休息好了,又会让你面对考验”。食人岛成了最后的考验,帮助派脱离危险的是狐獴、孟加拉虎、清醒的

自己、以往的经历以及上帝的指引。而最后日本保险 员身为现实社会的代表学着恶的版本,而加拿大造访者和派一样选择了充满奇迹梦幻的善且真实的版本。 --------------------

2012-11-25 13:49

大 哥别误会,我没说这电影是反宗教,而且我认为这电影绝对不是反宗教,事实上我再想想它也没无视宗教,它是肯定宗教的。同时它也不是反科学的。针对小说来说 小说里面有大量的逃生细节描写,那些东西都是科学的,所以在两年前看小说的时候我就认为这是一本有科学精神的小说。那回到电影它肯定不能颠覆小说的主题。 所以在楼主说“理性科学主义者葬身大海“的时候我觉得挺不能理解的。

--------------------

从起点开始,一直走。不到终点不要停下来。

六.

現實不等於真相

6篇较好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评论合集

2012-11-22 20:48:38 来自: Dreckding (紅玉烏鴉嘴)

Life of Pi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评论

6篇较好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评论合集

6篇较好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评论合集

6篇较好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评论合集

6篇较好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评论合集

6篇较好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评论合集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要看懂《少年Pi奇幻漂流记》的不可不知

看电影之前的预告片,让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新的魔幻大片,但是等到观影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么漫长的铺垫?为什么多次强调好好地告别?为什么在结尾要留下另一个故事?

我们先不要纠结哪个故事孰真孰假了,从电影一开始的铺垫说起吧!~

我们故事的主人翁Pi 出生成长在印度。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上宗教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印度地处东西交汇之地,从古代起就被雅利安人征服过,之后还遭遇了亚力山大东征等大小战争,直到后来19世纪的英国殖民。加上这期间的贸易往来,东西两种体系的文明在这里交织碰撞。

我们今天很少有人会将印度和“希腊化”这个词联想在一起,然而“希腊化”这个词就是指的被西方征服过的东方,这种文明所呈现出来的“混合主义”;最初就是在宗教上得以体现的,既“泛神崇拜”和“诸神的混合”。

于是Pi的成长经历也自然面临了印度这种混合主义的环境,母亲用故事启迪的“传统”(神话、宗教)以及父亲教育给他的“新派”(理性)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这两种矛盾一直蔓延到他们的餐桌上,究竟用什么才能看见真相?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电影中,被用两种不同叙述方式描述的一个故事一样。 一个是真相,而另一个是事实。

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发明了逻各斯(Logos)、抽象的概念,推理体系,理性主义。古典的希腊人认为世界是完全的秩序与理性,整个世界与奥秘都可以被理解与述说。

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则是非概念化的,神秘的。通过神话和象征主义来表达,将智慧隐藏在神话、仪式和歌舞中,而不是通过概念来表达。

当古代东西方文明,最初开始交汇碰撞的时候,西方理性主义为东方的神秘灵感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压抑、蛰伏,之后转变为表述上的解放。东方开始试着理性地述说,将观念变成概念和理性的形式。现代化的宗教开始萌芽,东方文明从精神层面上迎来了新生,同时滋养了西方的世界。

我们今天流行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都爆发于那个时代。

在印度,宗教和神话也像今天的科学那样是不断发展、演进、修正的。从梵天到毗湿奴,从早期的佛教到后期的佛教,其神学思辨之精密绝伦,寓意表达之优美可谓是叹为观止。

如电影中提到的那样,晚期的印度教认为在世界开始之前,未经出生便存在的生命,被称之为毗湿奴。世界由他的睡梦开始,在他的沉睡中,从肚脐长 出了金色莲花,莲花中诞生了梵天,再由梵天的梦、无知、欲望和妄想创造出其他的生命。而梵天所处的世界被称之为摩耶女神,她是毗湿奴的妻子,宇宙,大幻 觉。

这是基本典型的印度系世界观,世界是虚妄的,梦境的。

而电影是什么?电影就是关于梦的艺术。电影和宗教不谋而合的地方就在于,它们都是西方体系(理性主义)和东方体系(神秘灵感主义)的交汇。

在这一部电影中,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的冲突与交融成为主题呈现给我们。

现代社会是被西方理性主义的体系所主导的,东方精神被分化成了表层和表层之下的暗流,而这股表层之下的暗流才是东方精神最纯真的,最本能的倾向。

少年Pi 的名字“π”,圆周率,是一个无穷无尽、永无规律、永不重复的小数,即“无理数”。无理数的发现和之前所谓的“合理存在的数”产生了对立,在历史上被称为 “第一次数学危机”。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集政治、学术、宗教为一体的组织,他们信仰宇宙万物象数学一样是绝对的理性和秩序的。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 的,以理性和秩序为主张的宗教。

而当这个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的时候,这个学派中的其他人恐慌地将他推入海中处死。罪名类似其他宗教中的“渎神”。

如果这个世界是绝对理性的,为什么又会有无理数的存在呢?相比起以理性为主张的宗教,承认无理数存在,承认了理性的局限性的我们才能够藉由这种无穷无尽、永无规律的数字达成对宇宙的理性认识。

这里对应了母亲在餐桌上的那席话,首先承认了父亲所说的,科学发展的成果;而后说,但那是让我们认识外在的世界,但没有办法穷尽我们的内在。 我们可以确知圆的周长与直径,无论圆的外在条件如何改变,但圆的灵魂:“π”,是一个无理数。

Pi的初恋女友,跳舞的阿南蒂,是被李安安插进来的一位人物。

歌舞在印度有特殊的地位,是从印度历史上最古老的经典,四部《吠陀》经就奠定下来的,其中之一的《娑摩吠陀》,如果把拼音文字写出来大家更容 易理解“sāmaveda”————人类文明、文化中以歌舞娱神或通灵的巫术魔法皆秉承了“娑摩”之名——萨满。这里的萨满是一种泛称,并不是专称萨满 教。电影中也是特别在舞蹈课中强调了,她们要通过舞蹈将自己的能量和神灵进行接触和沟通。所以舞女也是巫女,萨满。

阿南蒂是典型的东方传统,她和接受新派教育的Pi 的差别,在动物园中显现出来。Pi 认为老虎爱表现,就像舞蹈者一样,而阿南蒂则说,牠是在用心聆听世界万物。老虎没有那么肤浅,而舞蹈也是一样。

因此,一位萨满女巫为即将远行的Pi系上红绳,也容易被我们理解了,这是一种巫术、祝福,或者用更直白的说法:护身符。

这里顺便揣测一下“阿南蒂”的名字,但仅是揣测,并不确切。“南迪”是印度舞蹈之神湿婆的坐骑和宠物,神明的伙伴,印度“圣牛”的代表。传说中每只圣牛的背上都有湿婆神的化身注视着人间。但是“阿”的发音却一般是否定的意思,但也不完全。

阿南蒂的伏笔一直埋到后面出现的“食人岛”。

我们的主角Pi在饭桌上说他想要洗礼,然而海难却让他真的脱胎换骨。 之前还在为大自然的壮丽而惊喜欢呼,马上又陷入大灾难的惊恐中。Pi在长期的漂流中说自己已经分不清梦幻与现实,而其实在面对大灾难的时候,主角内心深处的神秘灵感主义已经被焕发出来。

动物被关在笼子里,为什么一遇到海难就全都跑出来了?斑马为什么会从没有开门的走道里面游出来?还是因为他们其实都是船上人物性格和灵魂的拟象呢?

让我们试着按照第二个故事之后,加拿大作家的总结对应一下:

随喜的佛教徒水手,只吃肉汁拌饭,吃的是“荤边素”,在海难时跳上救生艇摔断了腿。是草原上被捕食的斑马。如果要问为什么正好是斑马,而不是野牛的话,那么想一想海员穿的海魂衫就知道了。

品德败坏,没有肉食就算不上饭的厨子,是草原上恶劣的土匪强盗——鬣狗。 而作为植物学家,又不放弃信仰的Pi 的母亲,是森林中慈祥的智者——猩猩。

唯有老虎理查德·帕克 和少年Pi 是同时出现的,为什么呢?

在英国诗人西格弗利·萨颂 的名诗中:“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审视

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才是你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两面,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只猛虎,代表人原始的、内在的、本能的的一面。而虎穴之外蔷薇丛生。

古代的基督教一直被一个“恶的难题”所困扰。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上帝是我们所声称的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祂所创造的世界和人类也必然是全 善的。祂必希望也必能够消除罪恶与苦难。可是世间仍然充满苦难,人间也依然有罪恶,而人又如此愚钝。上帝为什么对世界和人的苦难与罪恶无所作为呢?不是自 相矛盾的么?

对这个问题后来的解答引申出了各种“神正论”:上帝对人的创造并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正在进行的。在炼狱中拣选属灵的灵魂。如果世界毫无苦难 与罪恶,而凡人的善念、正义、勇敢、坚毅、慷慨、聪明和知识也没有了意义,这样的安逸的世界让人没有了目标,无法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所以,为了让凡人参与 到上帝的神圣事业中来,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具有意义,为了成全人的自由,上帝必须是绝对的自律、自我约束,以致于祂看上去完全无所作为,这样凡人自身 的责任才有了意义。

而人对上帝这种自律、自我约束的模仿,就称之为理性。人的内心深处是一只猛虎,出于自律,虎穴之外长满带刺的蔷薇。

而Pi 又是这个故事的诗意(寓意)表达者。老虎是他内心(原始、内在、本能)的意象一语双关。

如果明白了这个隐喻,那么少年Pi在救生艇上的故事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缺席的老虎会在猩猩(母亲)被杀之后一越而出。为什么他又和老虎敌对 成这样,因为他的理性和他的本性是矛盾的。他是宗教徒,现在却杀了人;他是素食主义者,却需要捕鱼吃肉;他在海难中失去一切,茫然无际的大海上,他本能地 倾向绝望、自暴自弃,甚至可能自杀。于是他要警惕自己的本能,同自己的本能决斗。为了活下去,他又要学会与自己的本能共处,帮助自己的本能,驯服自己的本 能。

Pi将食物绑在救生艇外的小木筏上,也是担心自己毫无节制地吃。但是却被突如其来的荧光鲸鱼所掀起的大浪打翻在海中。这一则小插曲表示什么呢? 还记得刚开始Pi 捕鱼,抓到“鬼头刀”,他惊慌失措中将鱼敲死后,鱼身的荧光瞬间熄灭。他哭诉说:“对不起,对不起”同时又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拯救了他们。

印度教的神话中,毗湿奴经常化身为各种各样的形象拯救人类。而第一个形象就是化身成鱼,在洪水中拯救起了人类的始祖。

毗湿奴还有一句名言:我是时间,万事万物的毁灭者。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头鲸鱼的形象,一只座头鲸,拥有大口,巨大的翅膀,突如其来的出现,庞大的身躯代表了不可抗力。离开时在海面上画出的曲线和身体的旋转,这些都符合时间的拟象。

可以说毗湿奴的这两次“显现“,一次是用鱼为食物挽救了Pi的生命,而另一次则是漫长的海上漂流,时间的流逝和海上的意外消磨Pi的食物,磨砺Pi的意志,精神上的成长。

Tiger vision ——老虎的视觉。Pi在问牠看什么,然后自己也试着象理查德·帕克那样注视水面??随后,大海一层一层地被视线穿透,最先看见的是少年Pi能够用理性和既 往知识想象得到的事物与景象,而后是纯粹的想象力,最后,是他内心深处最不可忘怀的记忆??

海上再次的暴风雨,Pi一无所有,奇异的天象显现,让他感觉是上帝的显灵。如同《约伯记》当中约伯对上帝的质问与祈祷,而《约伯记》中的上帝 也在旋风中显现。面对这样的胜景时,Pi 如同第一次狂喜,却又有所不同,这一次的他经过了苦难的洗礼,内心没有嬉戏的成分了。当他把帐篷打开,想要让老虎理查德·帕克(他的原始、本能)也看一看 这样的胜景时,理查德·帕克却无限地惊恐畏惧,不能自持。他最终还是要躲在帐篷中渡过难关,理查德·帕克(内心)却留在外面的暴风雨中,直到暴风雨结束才 回来依靠着Pi。

暴风雨过后,少年Pi 身体虚弱,理查德·帕克也是一蹶不振。他哀伤地对牠说:“我们要死了”。他将老虎的头安放在自己地腿上,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和老虎如此贴近,垂下眼睛,仿佛静待着死亡。

画面忽然融化到“无人岛”。在这里我有三种解释,可是自己也不知道选哪个好。都说出来,让大家选择好了。

第一个解释:岛屿是阿南蒂巫术的神秘守护和少年Pi的梦境的结合。 这个解释的理由是:我们之前提到少女阿南蒂的身份是萨满女巫,在Pi的远行前为Pi系上了护身符。少年Pi 在暴风雨之前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分辨现实于梦境了。他感觉到自己要死了,在我们提到的,他将老虎的头安放在自己腿上的时候,少女阿南蒂给他系的手绳有一 个不经意的特写,和老虎的头接触在一起。这个时候画面才开始融化到了“无人岛”。

但此时,“无人岛”食人的一面并没有显现出来,此时的岛屿是一座救命的岛屿。他们从“垂死之际”变得有能力登上岛屿,这里有充足的食物,少年Pi的苔藓和树根,老虎理查德·帕克的狐獴,还有淡水和风和日丽的天气。足够他们在这里恢复元气。

少年Pi对这座岛心生感激,将自己身上唯一有意义的物品,阿南蒂给他的手绳系在了这座岛屿的树根上。

那么这是不是由于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在神秘灵感上的应验呢?这样的祝福和守护也不是完美的,只能是一个临时的居所,提供暂时的安息。

假设这个说法是成立的,那么从远处看,漂浮的岛屿象一位平躺在海面上的女人也就好解释了。萨满、巫师在追求神秘灵性能力的本质是让自己贴近 神,模仿神,而巫术又是巫师身上能量的流溢,因此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也带有她身上的特质:女性的、印度的。因此岛屿的形象是一位女人,而又是对漂浮在无因 之洋上,毗湿奴的模仿。其次阿南蒂的印度特质和Pi对印度的记忆也使得岛屿带有印度社会的拟象,岛上的狐獴是印度社会大众的拟象,白天黑夜的不同面目也是 印度社会的不同面目。电影在开始的时候也铺垫了,Pi的一家,也是因为“社会黑夜”的来临而离开。

就在Pi休息的地方,触手可及地在莲花状的果实中发现了岛的真相。也如同他对阿南蒂有关的记忆:莲花隐藏在森林里。森林通常是一个危机四伏的 意象,莲花的寓意有很多中,这里适合的是代表着有关于宗教性质的灵性的新生。例如最典型的故事:哪吒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最后用莲花代表的纯净与灵性组成 了新的身躯。没错,哪吒的故事源头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是这样的解释毕竟牵强,Pi 的灵性提升并非是在这座岛屿上完成的。

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个解释的原因在于,少年Pi发现这座岛是个“噩梦”的时候并没有立马“惊醒”,而是准备了充足的食物,得到了充足的休息之后才离开了岛屿,似乎梦境中有冥冥的引导力量。

一般体验过这种神秘守护梦境的人在醒来之后,会感觉到身体能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那么和Pi在岛上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之后才离开。让他能够在海上继续坚持一段时间是比较吻合的。但这只是一种解释。

第二个解释是:岛屿是少年Pi的临终梦境体验,但还是有阿南蒂的守护作用。

人在临死前的衰弱状态中会进入各种各样的临终体验,这些体验大部分都是梦境化的,并不一一例举了。而梦境免不了是欲望的满足和记忆无序的重构。因此,是少年的Pi的欲望和记忆构筑了这座岛屿。

但是,如果人沉溺在这种满足欲望的临终美梦中,会安逸得失去求生意志而导致真正的死亡。

同样是少年Pi 出于对岛屿救命的感激,将阿南蒂给予的手绳系在岛屿的树根上。并在附近的树枝上扎吊床休息。而这之后,岛屿夜晚的诡异开始显现。Pi在夜间醒来,正对此困 惑的时候,随手可及的地方就摸到了一个莲花状的果实,而果实内是之前有人遗留的牙齿,提醒他这是一个食人的岛屿。为什么会这么巧合呢?

首先少年Pi休息的地方就在他系手绳的不远处。其次,莲花在这里的意象则适合解读为:两个不同层面的世界,就像水下和水面之上的穿越和沟通。并不是说阿南蒂这个时候知道了Pi的危机为他传来信息,而是阿南蒂的祝福与守护在这个梦境世界中的显现方式。

但是在少年Pi发现这是个噩梦的时候却没有马上“惊醒”,却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

第三个解释:岛屿只是少年Pi虚弱晕厥后的梦。梦境是欲望的满足和记忆无序的重构。此外没有任何意义。

登上海滩的Pi,匍匐在沙滩上虚弱地喘息。感受沙滩象上帝的脸庞一样温暖。而理查德·帕克却头也不回地慢慢走进丛林里。出现了现在被热传的那段台词:“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好好地与之告别”。 在原著中,Pi说:“我最讨厌我的绰号是个无尽的小数点。把每件事情都做个妥当的了结,这是生命中的大事,唯有如此你才能松手,否则你会永远都有该说却未说出口的话,你的心中充满懊悔。”可是生命中并不是总有机会做个完美了结的。

电影中首先是针对阿南蒂的——不记得有没有道别,其次是记得海难时对父母兄弟来不及道别,以及记得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走。

据说,这是李安先生因为有同样的,来不及与父母道别的感触,被特意加入并强调的。

关于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消失进森林里,我想问问大家,大家所熟悉的猫猫狗狗,如果遇到相似的情况,依据你们的直觉,牠会回头么?不说看看主人翁Pi,就算看看大海呢?

关于这里的真正的过度解释网络上有很多。例如:“老虎的头也不回代表了父亲一开始对Pi的教育,老虎是没有灵魂的,你在牠眼中看见的只是自己 的影子。老虎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与你做朋友。”或者是“他跟随着神的指引,乘着小船,向着脱离兽性的彼岸。但此时,他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兽性的一面,载着老虎 继续出发。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进了丛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厉害,因为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而当人无限的追求并接 近神性的时候,兽性会在不被察觉时离去了。”

这里我只想给出的解释是:记住老虎代表的是Pi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能。并不是真实的老虎,而人的本能也不能被简单地判定善恶,或是“需要脱离 的兽性”。本能是任何人都无法剥离的。用一位网友在评论的话说:如果是要战胜或割除自己的兽性,然后获得上帝的拯救,那么将变成一个杀死老虎的剧情,而不 是学会与之共存。

老虎的离去,走进深林中,并不是简单地离开。深林中有什么?隐藏的莲花——新生与层次的升华。回到Pi 内心隐伏的深处,不再象海上漂流那样需要那么明显地与理性之对立。并不是真正地离去或是割除。

经历过海难和海上漂流的Pi,他的本能不会允许自己再回头望一眼,只是这么简单。

当我们回到了与日本人说第二个故事的时候。你们倾向于哪一个故事呢? 第一个故事是东方体系神秘灵感主义的,不可思议的事件和(或)象征化(寓意)地表达。

第二个故事是西方体系理性主义的,经得起逻辑与经验的验证。

电影中,故事的讲述者皮辛并没有问作者,你觉得哪个故事是真的,而是问,你更喜欢哪一个?

我们是不是也要注意到这个细节呢?不用去问哪一个故事是真的,而是问自己,更喜欢哪一个?

因为,真实并不是电影要讨论的主题。甚至,可以巧妙地说,一个是用灵感领悟的真相,而另一个是用理性审视的现实。

理性和理性建立起来的知识是有用的,象皮辛说的,可以帮助人在艰难的逆境中活下去,但这仅仅是辅助的作用,支撑人活下去的依然是人的本能。只有人的这两种能力同时发挥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警醒的时候,才是主人翁Pi活下来的真相。

皮辛在作者选择了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所以你追随上帝。”

为什么呢?前面提到过:现代宗教是理性主义与神秘灵感主义的交织融合。现代宗教既不是纯粹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神秘灵感的。它需要你具有理性的选择,也需要你具有本能的感悟,不可偏废。

电影虽然铺垫穿插了许多宗教的元素,但电影本身的主旨并不是讲宗教的。就如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信仰不等同于宗教。事实上,在大海里漂流,完全不能上教堂,不能进庙宇,人世间宗教的仪式被完全剥离掉了。”

最后讲老虎理查德·帕克的名字。因为实在害怕容易被人误解。

1884年,“木犀草号”(Mignonette)游艇沉没,4个幸存者坐上了救生船,被困大西洋,除了船长Thomas Dudley、大副Edwin Stephens、船员Edmund Brooks,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的17岁男仆,他同时是一位孤儿。因为不听劝阻,饮用了海水而身体虚弱。其余的三个人经过两次谈论,是否要杀了其中一个人而使得另外的人活 下去。其中第一次他们选择了抽签的形式,由于帕克非常虚弱,没有参与抽签。但是当抽签结果出来的时候,却遭到了中签者的反悔。他们经过第二次谈论,选择杀 死虚弱到濒死的理查德·帕克,被其他人吃掉,因此,救生艇上的其他人得以生还。这就是后来伦理学与法学上著名的“女王诉杜德利与史蒂芬案”(R v Dudley and Stephens)。——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法官宣告被告犯有故意杀人罪,驳回他们的紧急避难抗辩。被告被判处绞刑,但在支持起诉的哈考特爵士的建议 下,最终被维多利亚女王赦免。

于实事,船上的三个人参与谋杀了理查德·帕克,无可辩驳的死罪。然而出于海上的特殊情况,寻求女王的赦免,也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宗公案。也是典型的理性和感性结合的例子。

另外“理查德·帕克”还出现在其他的海难和海难故事中。《Life of Pi》的作者认为这个名字带来的巧合一定有其意义。所以将这个名字给了故事中的老虎。

很多人以为老虎的名字暗喻了主人翁吃人的事实。但我认为这才是一种过度解读与逻辑的滑坡~事实上,在原著中,主人翁Pi也曾一度想要杀死老虎 理查德·帕克,并且还为此设想了许多种方法。所以,作为一个在海难中,曾经差点要被谋杀的对象,老虎叫做理查德·帕克,也是实至名归的。

更多相关推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社会文化20xx12222204首映当天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自宣传以来一直想去看的电影事实证明从故事脉络叙述到3D技术运用李安导演并未让观众失望心情不错总结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今天看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所感触故作本文派是印度男孩英文名为Pi因为Pi和Pee很像别人经常把他戏称为Pee尿小时候的他就是在众人的揶揄中长大的派的母亲本来做植物园工作派的父亲看上了...

信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信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很久以前就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电影觉得这是一部很有哲理的影片看完后让人意犹未尽暑假逛书城是恰好看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书于是就决定看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原作小说中的描述其实与电影差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500字

小编导语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个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印度家庭的少年派在经历一场暴风雨中派的神性一面终于跟神作了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丧失拷问人生的意义这时候的老虎早已吓得躲避在角落里他的自我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据说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刀心中有刀所以究竟是一人一虎还是有人无虎已经不重要了就像片中主人公派说的那样关键在于你愿意选择相信哪个版本派是个怪人搁古希腊这名字的数学含义就会让他命丧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及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要看懂少年Pi奇幻漂流记的不可不知看电影之前的预告片让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新的魔幻大片但是等到观影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么漫长的铺垫为什么多次强调好好地告别为什么在结尾要留下另一个故事我们先不要纠结哪个...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心态决定成败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风吹过的地方是否有人留下的痕迹沙走过的地方是否有你我的身影穿梭在城市的道路中是否停下匆忙的脚步想想这是不是属于我的地方题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最近有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班里盛行我便找过来看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去加拿大过更好的生活然而就是在前往加拿大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00字

我得承认这是李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最后的解答可以让普通人心满意足也获得足够的安慰一个完全沉溺在信仰中的教徒估计会一笑而过一部电影动摇不了他任何东西真正会受到伤害的是那些依然在信与不信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李安影片中的...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生存的意义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最近我同爸爸妈妈有幸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毕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与生存的意义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少年派与他的亲人由鳊移民西班牙的途中船在大海上航行时不幸沉没他的父母与哥哥都遇...

观后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观后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从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就迷上了这种小精灵狐獴如果你也喜欢它的话就跟着我来了解它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去加拿大过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名导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是一部色彩明亮鲜艳视觉效果出众却处处充满隐喻和象征的电影即便你是那个看完电影只会评价喔真好看的人都会觉得票价很值在电影中每一种动物都是一种象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少...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后感(5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