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时间:2024.5.5

少年派毫不奇幻的残酷漂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听来是奇幻冒险的视觉大片,看过了则更是感叹大饱眼福。这并非3D效果运用的最好的一部电影,但炫目的视觉效果, 使整部电影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做作缀余之感。整部电影叙事虽无太大的情节波动,但其情节之间的起承转合并加上绝妙的摄影及特效依然让人十分震撼。

Pi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随后剧情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 派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Pi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难。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

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是如果这部《少年和老虎海上历险记》情节发展到此为止,确实只是乏善可陈的无力写一篇影评了。但是直到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让我们先从电影的结尾说起。当派与两个日本的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并希望派讲出一个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鼬的真实故事。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但是当采访Pi的记者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当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此刻导演担心观众不能联想到其联系,还让采访Pi的记者此时发问以一一对应: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也许可能你还不能接受第二个残酷的故事,但是导演在讲述第一个故事发生的过程中已经数次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是发生的:1、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跳进了救生船。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2、当Pi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3、 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帮助下上船。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这与第二个故事中Pi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Pi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 如此看来,我们知道了第一个故事就是现实的隐喻,它含有两层:一是对真实事件的隐喻,二是经过自己的感悟而升华出对人性思考的隐喻。这第二层便是电影的核心,也是导演和主人公想要表达的核心。

先说说PI这个名字。它代表了无穷数位的无理数。当他在最后一节数学课上写了整整三个黑板的π值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们都在欢呼,每增加一个数字都代表了一个成就,而这就是人类的衡量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他父亲所说,科技带领人类在这几百年取得的成就抵得上信仰于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成就。而在这个成就之上,影射的则是人

类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π值的无穷尽一样。与此处对应的隐喻还有Pi小时候听到的那个神话,那个神张开嘴就是整个宇宙。这个隐喻同样出现在他看到了鲸鱼吃水母,看到了老虎的嘴,看到了幻境里鱼类的相残和张开的血盆大嘴。

Pi年幼是信仰多种宗教,印度教(家庭背景)、基督教(跟哥哥打赌去教堂里喝圣水,从而和牧师交谈)、伊斯兰教(被伊斯兰教的诵经所感染)。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其实主人公Pi就是全人类的象征,无论哪种信仰,哪种宗教,作者和导演就是要在这里引起全人类对于信仰的反思。此处的隐喻是:1、在船上吃饭的时候,母亲因为是素食主义者,想跟厨子换全素的菜品。厨子先后指着肠和肉汁说: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随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并险与其大打出手。2、饭桌上一个中国水手前来想要安慰这一家人,解释到: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3、Pi在饿极之后为了一条大鱼与老虎进行了殊死搏斗,全然不顾自己先前素食主义的信条。4、当Pi找到了那个小岛之后,饿极了的抛开地上的土寻找的植物的根茎满足的吃着。而老虎上岛之后看见大量狐鼬之后则是一顿猛抓猛吃,奇怪的是其他的狐鼬居然没有逃跑而是直立而视,这场景与Pi吃植物何其相似。

也许这是对素食主义以及素食主义者的一种讽刺的暗示。万物皆由造物主所创,动物与植物皆为生物,并无本质区别,所以老虎吃狐鼬就像吃一般。而此素食主义(或宗教信仰)则是建立在物质条件相

对丰富的情况下,如果人在物质匮乏食不果腹境地就会放下束缚,正如在船上佛教徒会吃肉汁,Pi为了吃鱼肉不惜与老虎搏命一样。 与前面人类欲望无尽的隐喻相联系,则是暗示人类盲目的信仰,却同时做着违背神性的事;有着无穷的欲望,始终无法脱离心中的兽性。正如在饭桌上,爸爸教导Pi的这个桥段:一个人不能同时信仰这么多宗教,如果你什么都信就代表什么都不信。然后又告诉Pi,希望Pi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老爸信的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也许观众或许认为影片在批判宗教信仰而宣扬绝对理性,神在危机的时候没有向Pi深处援手,正如在暴风雨来的时候Pi跪地长啸“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对神的质疑。 但个人认为影片向我们真是传递的信息恰恰是与上述相反的。还记的这前后两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就是主人公,那么故事中的Pi又是谁呢?传递给我的是一个明确的答案:心中的神性,在现实中引导人类的无形的神。它既独立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在很多时候抛弃了他,却又在关键的时刻接受他的指引,渡向脱离兽性的彼岸。在第一个故事中,老虎就代表着Pi甚至是人类罪恶和兽性的一面。当漂流初期的时候,老虎生猛无比,对Pi寸步不让;后面老虎因为饿极了之后又受惠于Pi食物的赏赐渐渐被驯化;一个最重要的桥段是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Pi看见了穿破乌云从天而降的圣光,高呼神迹并极力要向老虎展示,但老虎畏惧不前,充满畏惧的蜷缩在角落里。

主人公在岛上获救,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干净的淡水,以致于

他钟情于这个小岛,不想离开,因为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让他想在这个岛永远生存下去,他甚至将女朋友送给他的红绳系到了那棵树上表达了他的依恋。然而黑夜降临,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开始吞噬鱼类,那深不可测的湖水在吃着自己养育的动物,同时他又看到了那个仿佛莲花的树叶,一层层剥开后看到了人类的牙齿。白天和黑夜,馈赠与索取,吃和被吃。这就是此岸。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生存的残酷。 人不信了神了吗?你抛弃了我了吗?还记得影片前面Pi跑到教堂里与神父的对话吗?PI问神父,神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世上,让他为人类受尽了苦难,这叫爱吗?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爱我们。电影的结局也回答了这个问题:神的儿子带领拯救了人,脱离了自相残杀的苦海,一步步消除兽性,这就是上帝的爱。

Pi毅然的逃离的那个小岛,因为他不想继续活在过去,吃着同类生存下去。他跟随着神的指引,乘着小船,向着脱离兽性的彼岸。但此时,他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兽性的一面,载着老虎继续出发。直到最后,那只老虎走进了丛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厉害,因为人类的兽性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刻生存了下来。而当人无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时候,兽性会在不被察觉时离去了。他告诉作家,在老虎的眼里看到了另一个灵魂。而父亲告诉他,在老虎的眼睛里,你只能看到自己。父亲没有错,兽性没有情感和怜悯,与神性是毫不相容的。起初Pi并不相信,但是在漂流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白了,这两者是不可能融汇调和的。“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了。也许父亲说得对,它根本没有把我当成朋友,

但我非常确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绝对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

影。它就那么头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内心深处,它永远与我同在。” 让我对上述推断深信不疑的是这个真实的故事:“理查德?帕克”原是历史上真实吃人海难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这部影片讲述的不是一个美的令人发指的奇幻故事,也不是纠结于宗教信仰和理性思考的一个拧巴的人生选择。原著作者和导演委婉而又明确的向观众用近乎疯狂而又含蓄的手法讲述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是对生活的悔悟、信仰的拷问,和人性的反思。

因为这部影片真的不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 < Life of Pi >。

最后想说的是李安导演的功力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无论观众看懂与否出了电影院都会精神亢奋的竖起大拇哥并说一句“牛逼!”。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第二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精神和信仰


影评知识

前段时间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影院上映了,我看了3D版的。

先来说说电影画面吧。

画面非常清晰,漂亮。使人眼前一亮,3D效果也非常不错,给人触手可及的感觉。尤其是主人公派在船上漂流的那段,非常不错,海下的动物真的很漂亮!

再说说电影的内容,我不知道别人,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开头有点过长了,看了那么长时间还都不知道电影要演什么呢!还以为跟电影的名字一点关系都没有呢!个人认为应该在开头减少一点,别弄得那么长,容易让人看不下去!电影内容的真实性不是很强,感觉太假。但是从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信仰非常不错。最令我佩服的是,电影主人公为了改自己的名字,还把圆周率给背了下来,这体现了他的坚强和韧性!!呵呵。在海上漂流了200多天,这真的是一种精神和信仰在支撑着他啊!否则一个人是很难在那种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感觉派还是挺睿智、聪明的,在那个食人岛上,发现那颗人的牙齿后立即想要逃出去,继续漂流在海上。

那只老虎和派的感情我不知道,但是派和老虎的感情真的是非常深厚了,在派的眼里,是老虎陪伴了他度过这些痛苦而艰难的日子,当老虎走的时候,派才明白,“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这句话也是电影里的经典台词。也照映了电影的开头,派和她的初恋情人的分别以及在暴风雨中和家人的分别。但是最终派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积极的生活。

观看地址:http://dy1979.com/detail/?.html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更多文章/ mxdwk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

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

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

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

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

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

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

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

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

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

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

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

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

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更多相关推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社会文化20xx12222204首映当天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自宣传以来一直想去看的电影事实证明从故事脉络叙述到3D技术运用李安导演并未让观众失望心情不错总结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今天看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所感触故作本文派是印度男孩英文名为Pi因为Pi和Pee很像别人经常把他戏称为Pee尿小时候的他就是在众人的揶揄中长大的派的母亲本来做植物园工作派的父亲看上了...

信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信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很久以前就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电影觉得这是一部很有哲理的影片看完后让人意犹未尽暑假逛书城是恰好看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书于是就决定看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原作小说中的描述其实与电影差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500字

小编导语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个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印度家庭的少年派在经历一场暴风雨中派的神性一面终于跟神作了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丧失拷问人生的意义这时候的老虎早已吓得躲避在角落里他的自我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据说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刀心中有刀所以究竟是一人一虎还是有人无虎已经不重要了就像片中主人公派说的那样关键在于你愿意选择相信哪个版本派是个怪人搁古希腊这名字的数学含义就会让他命丧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及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要看懂少年Pi奇幻漂流记的不可不知看电影之前的预告片让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新的魔幻大片但是等到观影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么漫长的铺垫为什么多次强调好好地告别为什么在结尾要留下另一个故事我们先不要纠结哪个...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心态决定成败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风吹过的地方是否有人留下的痕迹沙走过的地方是否有你我的身影穿梭在城市的道路中是否停下匆忙的脚步想想这是不是属于我的地方题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20xx年10月12日星期天我观看了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人公派的勇气和耐力让我深深折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讲叙了印度一名叫派的少年父亲开了一个动物园养了很多动物其中有一只叫...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影评

香蕉与水中幻影在影片的结尾为什么有日本调查员质疑的对白出现呢大家喜欢争论香蕉是否会浮在水面这个已经被证实过了确实可以浮在水面且有可能载重我认为影片设置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为了单纯的引导观众去跟随调查员去质疑第一个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大学文化与创新课程论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姓名学号系部专业班级任课老师成绩年5月日20xx23摘要李安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扬马特尔畅销700万册同名小说一个16岁的少年一艘救生艇加上一只饥肠辘辘的老虎要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最近有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班里盛行我便找过来看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去加拿大过更好的生活然而就是在前往加拿大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00字

我得承认这是李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最后的解答可以让普通人心满意足也获得足够的安慰一个完全沉溺在信仰中的教徒估计会一笑而过一部电影动摇不了他任何东西真正会受到伤害的是那些依然在信与不信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李安影片中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后感(5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