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观后感

时间:2024.4.13

基本剧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预告片

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也结束于蒙特利尔。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拉菲·斯波 Rafe Spall 饰)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伊尔凡·可汗 Irrfan Khan 饰)的传奇故事。派的父亲(阿迪勒·侯赛因 Adil Hussain 饰)开了一家动物园。因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苏拉·沙玛 Suraj Sharma 饰 )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

主人公派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使得他从小就很了解动物的习性。在后来举家迁往加拿大时,在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里的一些动物,因为父亲打算把它们趁机以高价卖掉。然而货船中途沉没,派的家人全部遇难。

日本货轮失事,派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马砸进海里,他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于是,他开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由于动物园管理人员的失误,这只孟加拉虎注册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斑马,咬死了猩猩,理查德·帕克又杀死了鬣狗。接着,17岁的少年派海上生存的故事便这样开始了,他由最初的与理查德·帕克相互提防,想要杀死对方的心理逐渐变为相互依赖,也变成了派生存下去的一种动力。

老虎的名字

理查德·帕克是一桩真实吃人船难故事中的17岁主人公的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务人员,还有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男仆。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理性泯灭,杀死了帕克,分食他求生。

在英语一些语境下,“理查德·帕克”常和海难联系在一起,意味着漂流、自相残杀。[8] 故事寓意

影片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影片上映之后即在内地掀起了观影热潮。而关于片末少年派给出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漂流故事”孰是孰非的激烈讨论更是引人思考。

成年派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各版海报(8张)

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

作家马伯庸在影评《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派的三个故事》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实第一、二个故事都存在破绽,第一个故事太虚幻而不真实,但是第二个故事也有自己的破绽派在逃避关于母亲的去向问题。故马伯庸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个故事”:派其实吃了自己的母亲。[9]

第一个故事:人与虎的漂流是虚幻的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派与老虎之间的 “漂流奇事”,在影片中也是花费了大量手笔进行描写的。

派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在派举家迁往加拿大的途中,他们所乘坐的轮船遭遇了暴风雨并且在海上沉没了。在这场灾难中,派的家人全部遇难,而派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只剩下派和老虎相处。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派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在他们历尽各种挑战和磨难后,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如果这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情节发展到此为止,确实是乏善可陈了。但是直到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厨子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派忍无可忍同样地杀害并吃掉了厨子,最终活了下来。往复的镜头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细节都成为了伏笔,整个故事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和谐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派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9]

第二个故事:母亲的真实下落被隐瞒

第二个故事的过程:派、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派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派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情截图(26张)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老虎=派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当派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派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香蕉在现实里能否漂浮,并不重要。在电影的世界里,保险调查员指出香蕉不能漂浮,这代表了一种常识,它的功能是用来牵出派讲的故事里反常识的地方,内在逻辑是自洽的。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著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9] 第三个故事:是派吃了自己的母亲

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派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派看。一次是电影中段,派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派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

电影中出现的獴哥 [9]

花。在派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派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第一个故事是派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派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派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关于母亲的下场还有一处暗喻。影片前半部分,派的童年时期,母亲曾向派讲述印度教克利须那神(亦称“黑天”)吃泥土的故事中讲道:黑天的嘴里“含着整个宇宙”。电影中段,派与老虎一同俯瞰海底,鱼和水母、珊瑚不断变幻,状似宇宙,然后形成莲花,又变成母亲的容貌以及沉船。这不仅是吃下了母亲的意象,沉船似乎也代表派认为自己未为了生存吞噬了整艘船的生存机会,有一种对兽性反思的意味。

马伯庸在影评的最后说道:“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得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派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莫衷一是是电影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9]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西格夫里萨松

最近,如果你问别人,去电影院看什么电影好,大多数人只会回答你一个字:派!

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上映立刻成为焦点,大众的关注度立刻从大片对垒,转移到对《少年派》的解读上——上一次出现这样的解读热潮,还得追溯到20xx年的《盗梦空间》与《让子弹飞》。

丰富的细节,玄妙的暗喻,奇幻的场景,两个故事的心理抉择,《少年派》的确提供了很大的解读空间。而事实上,根据时代背景、科学原理以及原著相关描写,的确指给观众一些探索真相的路径。

李安在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拍摄者,对一切他心中都有明确的答案,但他绝对不会说出来。这或许就是他的邀请函,上书:请与我一起探寻。

两处细节:派与理查德·帕克然,这也许只是两处有趣的巧合。

少年派离开印度前,坐在桥墩上看书,书的封面正是一个少年与一只老虎;派跟哥哥打赌后去教堂偷喝圣水,神父出现后的第一句台词是:“Are you thirsty?”——而后来与派一起漂流的孟加拉虎,如果不是阴错阳差弄错了,原名就该为“Thirsty”。更有意思的是,片头上动物们陆续登场,只有老虎以倒影形式出现,导演李安的名字此时同步显现。

在片中,少年派管老虎叫理查德·帕克,派的由来在片中有明确的解释。π,一个无穷无尽的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有关派的命运意味深长的象征符号。派在背出π数值这件事上展现出的倔强与韧性(原著中并没有,李安加入的细节),为其最终生还埋下了伏笔。

理查德·帕克可能更有意思:1884年,“木犀草号”游艇沉没,4个幸存者被困大西洋,除船长、大副、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他因为不听劝阻,饮用了海水而身体虚弱,其余三人选择杀掉濒死的他并吃掉得以生还。这就是著名的“女王诉杜德利与史蒂芬案”——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法官宣告三人犯有故意杀人罪,判处绞刑,但在支持起诉的哈考特爵士建议下,维多利亚女王宣布赦免三人。

另外,在爱伦·坡的长篇小说《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也有叫理查德·帕克的海难食人故事。在西方语境里,这个名字,常与漂流、食人、自相残杀等暗喻联系在一起。

四只动物:鬣狗、斑马、猩猩与老虎

词典的解释是——鬣狗,食用兽类尸体的腐肉为生,凶悍异常;斑马在非洲草原上,最易遭鬣狗和狮子追捕;猩猩在成年后,雄性会独立游荡,而雌性则依旧扮演着母亲的形象。

如果派说的第二个故事为真,电影里其实做足了铺垫:随喜的佛教徒水手,在斑马跳入救生船时,不停用中文大喊“斑马!斑马”;当派问猩猩“你的孩子呢”,猩猩充满了悲伤。派的父亲告诉派,你在老虎眼中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倒影。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什么老虎在鬣狗杀了猩猩后,才从帆布内一跃而出杀掉鬣狗,不少人相信此刻的派受刺激释放了心中的恶。

值得一提的是,不足1分钟戏份的厨子,扮演者是杰拉尔·德帕迪约,法国国宝级男星,以饰演《大鼻子情圣》享誉世界。

一个执念:老虎,代表了什么?

网友的解读,主要集中了三种情况:一是代表派的兽性与恶。在母亲被厨子杀死后,派释放出了心中的老虎;出于从小的信仰,他对这种兽性与恶感到恐惧,但兽性与恶让他延续了生命。

二是派的另一个自我化身,他幻想出来的恐怖密友,在心灵里陪他度过孤独与绝望。原著里有这样的自白:“让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有时我因为理查德·帕克的存在而高兴,我心中的一部分不想让理查德·帕克死去,因为如果他死了,那么我就会独自在绝望中生存,而绝望是比老虎更可怕的敌人??是他让我没有时间多想我的家人和我悲惨的境遇,是他强迫我继续生存,我因此而憎恨他。但是同时,我也因此而感谢他。”

三是恐惧与绝望本身。派的漂流过程就是成人与找到自我的过程,驯服老虎的过程,就是战胜恐惧与绝望的过程。

N种真相:李安想表达什么?

主流说法一:你选择相信什么,就是什么

第一个故事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不可思议的事件、象征化地表达。第二个故事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经得起逻辑与经验的验证。电影中,派并没有问作者,你觉得哪个故事是真的,而是问,你更喜欢哪一个?我们也同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故事。

主流说法二:确实看见信仰的力量

这种说法认为,因为有信仰的支撑,派能独自度过漫长漂流的227天,而当他经历过一切苦难后,还能回到正常生活中,并且放走心中猛虎,也是有信仰的缘故。

主流说法三:冷酷的李安与赤裸裸的人性

也有人认为李安此片将人性揭示得畅快淋漓。老虎是人心中的兽性,宗教是人心中的理性,本能兽性让生命在漂流中得以延续,当理查德·帕克离开时,派既惆怅又痛苦,这才是真正的人之常情。可以想象,经历过这一切的派,需要多努力才能为自己编出这样一个绚丽奇幻的故事,好让自己继续活下去。

非主流说法:或许,真相是派在找自己?

这种说法认为,故事一与故事二都是骗人的,真相就是平淡无奇的海难幸存者的孤独漂流。老虎是派内心的另一个自己,每次与老虎的搏斗,事实上是他选择继续活下去还是死。最终他将老虎抱在怀中,他不再需要与自己抗争。人生与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相处的。

科学考证派的提问

提问:老虎是怎么将羊叼进栅栏的?

网友A:老虎劲儿大,生拉硬拽弄碎了羊的骨骼!

网友B:镜头扫到栅栏最下面有很大的空隙,羊从那儿被拖进去的。

网友C:不是说头能穿过的地方,身体也都能穿过么?

网友D:看电影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提问:海上为什么会有苍蝇和老鼠?

在望不到边的海水中漂流一段时间后,确实很难想象会有苍蝇聚集、有老鼠出现。但这“两害”众所周知生命力极强,很可能是救生艇上原本就存在的,只是在适合的时候才出现。

提问:老虎真的吃鱼、吃老鼠、会游泳?

各种搜索网页和百科网页显示,在通常情况下,老虎并不吃老鼠和鱼。除了二者体积都太小外,老鼠生活在洞里,鱼生活在水里,与老虎的捕猎范围都不符合。不过,老虎确实是天然的游泳健将,它们有天生的游泳能力和愿望。

提问:香蕉真的可以浮起来吗?

广大网友已经快速做了实验,表明:随手扔的一根香蕉,可以在自来水和淡盐水中毫无压力地漂浮起来。果壳网的实验表示,如果将香蕉皮与香蕉肉剥离开,香蕉皮会浮起来地更快,而香蕉肉则会迅速沉入水底(下图为网友坂田乌米叔实验截图)。但一捆香蕉是否能够承载一个成人或猩猩的重量,暂无更科学考据的结论。

延伸阅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哲学解读:一部人与人类信仰的奇遇记

2012-11-24 21:19:24 来自: 哲不解 (哲学家解释世界,问题在改变世界) 的评论

看完电影的第一时间,我突然想起了精神分析中那个著名的心理测验:有一个年轻人去旅行,他带了五个动物,分别是:狮子、猴子、马、牛、羊。在他途经沙漠时,不幸被沙尘暴吹走了所有的粮食,此时他急需要杀死动物来获取食物,那他杀动物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在这一测试中狮子代表了爱情,猴子代表孩子,马代表事业,牛代表父母,羊代表配偶。

李安的这部电影的主题当然不只是寓意深刻的精神分析,也不仅仅是通过那美轮美奂的3D效果而显示出的人与自然的神奇交响乐。所以,如果Pi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没出现,这部电影只能称之为精致,却格局不大,充其量是海洋版《荒岛求生》,人虎版《泰坦尼克号》,印度版的《鲁滨孙漂流记》,而在Pi讲述完第二个版本的故事后,电影情节急转直下,人物故事豁然明朗,草蛇灰线全部浮出水面,好比观众品了甘醇的酒,潜伏的酒劲此刻终于上脑,大家直呼后劲十足畅快过瘾。这部电影的叙述风格和艺术效果在我眼里像极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直到最后一刻你才从作者精心构造的迷宫里走了出来,真相恍然大悟,你却意犹未尽。

没错,Pi的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是Pi自己虚构出来的,而第二个版本才是真实发生的一切,而正是这两个版本的冲突与一致,使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了复杂深刻的哲学解读。这里面出现的哲学元素有:理性,欲望,宗教,克尔凯郭尔宗教的人,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科学,人的本质……

————————————以下会有剧透————————————————

如果,从第一个版本的故事层面解读这部电影,这又是李安讲的一个关于孤独的情感故事。大多数人都感觉李安的故事细致缠绵,缓缓而来,但却容易忽视他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极为相似的背景:孤独。 《断背山》里两个粗鲁又细腻的牛仔在贫苦质朴的断背山牧场里放牧,远离人类文明,日子孤苦无聊,现实社会的历史经济背景早已湮没在断背山的暮色与山峦中,一切于是就那么自然的发生,两人相爱。 《色戒》里菜鸟间谍王佳芝本欲刺杀汉奸易先生,却对易先生因性生情,最后刺杀失败,身份暴漏,丢了性命。尽管影片是抗日的大背景,但王佳芝由于被易先生金屋藏娇,自己的对自己间谍身份越来越感到模糊,抗日背景渐渐被抽去,女刺客在孤独的极端环境下爱上了自己的行动目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在不太平的太平洋上,一人一虎孤苦相依,敌对却又共存。

三个故事的大背景都极为重要,但在极端的小故事背景下却显得微不足道,人性的复杂在极端的小背景下被无限放大激化。于是,有且只有李安能够细细琢磨打磨这份关于这份孤独的故事,当然,这一切和李安的经历不无关系。李安当年蛰伏多年,在家做饭带孩子,他曾忍受着事业的默默无声,忍受着亲朋的不理解——一个男人竟靠女人养。这份孤独带给李安莫大的痛苦和压力,却在另一层面不自觉地带给他孤独的甜蜜来,一份在孤独中开出的花儿。终日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是没有功力拍出一部精致的深刻的关于孤独的电影来的。同样,情感粗狂的观众有的仅仅被这份故事轻微地搔了一把痒,而另外一些或曾排斥

或曾享受过孤独的人却敏感地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多种哲学角度拆解下这部电影的象征意义吧:

少年的Pi信奉多种宗教,他的父亲曾一语道破: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此时的Pi貌似是宗教信徒,但严格意义上讲,他不是宗教信徒。他不过是看似虔诚却又一无所知循规蹈矩的人。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眼里,这些人说到底不过是遵循着教规和仪式的伦理阶段的人,而宗教阶段的人,都是体验着人生的莫大痛苦,当痛苦到生活对他毫无意义,上帝就会降临。真正宗教的人,是“信仰骑士”,惟有信仰才能在荒诞偶然的存在中,仰天大呼“啊,请赐予我力量吧!”。在Pi遭遇了海上的一系列磨难后,他从理性的人变成非理性的个体,他的内心生活痛苦神秘,终于,当生活对他而言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另外一个意思上的神终于出现,Pi最终获救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宗教的人。电影里少年的Pi吃饭时会祷告,中年Pi吃饭还在祈祷,这份祈祷和信仰却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一次升华。

在电影中,

猩猩代表着着:Pi的母亲 (有个镜头专门给猩猩乳房一个特写,猩猩是母的)

斑马代表着:船上吃肉汁拌饭的水手

豺狗代表着:凶狠的厨子

老虎代表着:Pi的欲望、人性的恶、无理性无道德的本我

食人岛代表着:宗教的看似完美的彼岸世界。

在影片里这个宗教的彼岸世界特指的是印度教。食人岛是印度神毗湿奴的化身,在印度神话中,世界早期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毗湿奴肚脐中长出了莲花,莲花孕育了梵天,梵天创造出世界。片中的小岛是浮在海面上的孤岛,而小岛的形状是躺在大海上的毗湿奴。Pi童年时,Pi的父亲带他与哥哥一起参加看宗教祭祀活动,父亲曾指着毗湿奴语重心长地对Pi讲:“有些东西看似繁华绚丽,实则是虚幻。”另外,Pi少年时曾跟踪他暗恋的那个跳印度宗教舞蹈的女孩,被心上人逮到后,仓皇之中Pi为了掩饰尴尬,询问女孩舞蹈中莲花的手势,以及莲花怎么在森林里,Pi举家移民加拿大和告别时,女孩送了Pi一根手绳,而Pi在上了食人岛后就将手绳系在一棵大树上。于是,我们抽丝剥茧,食人岛的象征涵义逐渐清晰:

当Pi和老虎在大海上将死不活时,他们遇见了这个救命般的充满生机和绿意的小岛。小岛看似完美无瑕,有无数份满足老虎的口粮——狐獴、有食用类植物、有淡水天池。Pi欣喜若狂地以为自己找到了人间乐土,于是将女朋友送的手绳绑在树上,决定在此安顿。晚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狐獴上树老虎上船,天池的水夜间泛酸腐蚀鱼类,而Pi打开一株像极了女朋友嘴里森林里的莲花时,莲花却包裹着一颗人类的牙齿。真相大白:小岛白天是天堂,夜间是食人地狱。宗教所谓的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绮丽的梦终归是虚幻,于是Pi带着老虎再次起航。(食人岛上的狐獴我感觉像是在象征着古往今来无数前仆后继的,受苦受难却麻木的印度教信徒,狐獴很多,多的已经消失了独特性和唯一性,老虎随口就是一只狐獴,狐獴却麻木地压根不知道逃跑。)

当然电影里对宗教看似不敬的细节很多,Pi早期信仰基督教不过是和哥哥打赌敢不敢喝圣水。这样看起来,李安貌似是在某种意义上反宗教,实则李安是反宗教的宗教,反信仰的信仰。因为,电影结尾处,一个对于宗教无可无不可的信徒,尽管已经知道彼岸的极乐世界不复存在,但却在磨得九九八十一难后取得信仰的真经来。

电影中,Pi与老虎在海面上敌对又共存这一段,Pi其实就是老虎,这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哲学解读,

比方说Pi代表着人的理性,老虎代表着欲望与恶;我们也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Pi代表理性与常识的自我,老虎代表无道德无理性的本我,当人类恶的化身豺狗厨子吃掉斑马水手,杀死Pi的猩猩母亲后,Pi心中的恶被无限激发,他杀死厨子也吃了厨子。在此之前,Pi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类个体,影片中曾讲到过他小时候曾伸手喂老虎吃肉。而这之后,Pi的兽性以绝对优势地压倒了人性。但当Pi踏上陆地终于获救的那一刻,老虎头也不回的跑进了山林,这寓意着回到正常的人类社会,Pi心中的兽性也随之消失,他的理性回归,本我再次复活。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善?恶?理性?欲望?我想李安试图告诉大家:人的本质不是善恶,人性中善与恶,理性与欲望并存,在某种关系下理性凸显,在某种关系下恶复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过是一系列关系的总和罢了。在片中,Pi与老虎,或者说人类的理性与恶经历了多个阶段:

一:童年时的Pi意识不到老虎是恶,Pi此时还不代表理性。因为对于Pi而言,一个尚未接受人类教化的儿童身上自然性仍然占据主导,理性尚不显露。之后,Pi的父亲教育Pi,人类文明的痕迹在Pi身上越来越明显,Pi趋向于一个理性的人。

二:救生船上, Pi扔下救生圈准备救漂浮物,却发现是老虎后,并不打算救老虎,于是片中出现Pi拿起船上的竿子打老虎,老虎却借助竿子的力量自己跃上了船。此时,理性对于恶是十分戒备的,理性拒绝着恶。

三:当猩猩斑马豺狗都死去后,老虎曾一度掉下水,Pi打算用锤子阻止老虎上船,却不忍下手,最终拆下船上的木板救老虎上船。此时,理性与恶的界限开始模糊,理性与恶开始共存。

四:Pi借助在动物园学习到的本领试图驯服老虎,理性控制驯服恶。

五:暴风雨后,老虎奄奄一息,Pi也穷途末路,Pi抱起老虎轻轻安慰,此时,理性与恶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密不可分。

六:上岸后,老虎离去,恶、欲望、兽性在人类的文明社会是被压制和掩饰的,Pi的理性回归,但是这个理性早已不是受人类文明教化的理性,所以Pi会为老虎的离去而伤心无比。

总体而言,Pi与老虎,理性与恶经历了

无界限——界限——敌对——共存——驯服——依赖

电影中有几个片段意味深长:

轮船遇到海难,船上的动物四处逃窜,Pi曾大声质疑:谁打开了动物的笼子?其实并没有人打开额笼子,当人类遇到危险,体内的动物本能或者说体内的恶自觉地从理性与自我的掩盖下逃逸出来。

在海上漂流的救生船上,闪电暴雨等瑰丽神秘的自然奇观曾吓坏了老虎,动物性在自然面前是低头的,动物性理解把握不了自然,Pi尽管了解这些自然奇观,但依旧为之倾倒,人类借助科学可以征服自然,但科学史不过二三百年,它尚未解释清楚一切自然现象和规律,对于我们不能解释的,我们要心怀敬畏。 当暴风雨中Pi的求生手册兼日记本被吹跑后,Pi和老虎的关系开始从敌对紧张走向依存共生,求生手册以及上面的文字代表着人类的文明和常识,求生手册提醒着Pi他是人,老虎是兽,而求生手册的的消失,人类文明的痕迹越来越模糊,人与兽的界限不清不楚,在此时,人就是兽,兽就是人。

中年的Pi有家庭子女,Pi此时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通的个体,个体在类中再次获得本质。

电影结尾处,Pi询问记者更喜欢哪个故事,记者回答说第一个版本,保险公司的日本代表尽管十分怀疑第一版本的真实性,却最终在报纸上刊登出了第一个版本,故事孰真孰假已经不那么重要,版本的对立也消弭于看似不可一世的人与科学的无能为力中。

至此,《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完成了两大哲学主题:

理性的人——非理性的人——理性的人;

信仰的存在——信仰的迷失破灭——信仰的重建;

在这次奇幻漂流中,人与人类的信仰遭遇了一次奇遇,完成了一次升华。

PS: 电影中很多细节的摹写凭借着记忆,难免有失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解读体现着解读者本人的世界观,故而每个人的解读不尽相同,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个观影角度。

关于一些疑问的解答:

1:关于版本的选择。很多同学留言说感觉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才是真的,其实选择哪一个版本并不重要,因为电影并没有明确交代,而开放式结尾提供给观众无限的遐想,再通过线索整合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罢了。李安在访谈中也表示自己更倾向于第一个版本,通过第一个版本可以表达人类是如何慢慢失去纯真的。我想李安是不会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倾向于第二个版本,因为这部片子的大多数观影者还是西方的观众,第二个故事不自觉地在有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对宗教的不敬,承认Pi经历了奇幻漂流之后的信仰更加纯粹更加彻底,那无疑在说Pi之前是宗教的局外人(有观众看到片中pi在选择了3个宗教后,出现了加缪《局外人》这个镜头),信仰于pi是可有可无,循规蹈矩。而李安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去得罪西方观众的。

观众也可以不选择,两个版本正是对世界的两种解读,而选择哪个版本,又意味着观众在镜中映出了自己的立场世界观价值选择而已。但无论如何,选择第一版本,要知道还有第二个故事的存在。

2:关于食人岛到底是pi母亲的尸体还是毗湿奴?我个人更倾向于毗湿奴,电影中的任何物件的象征意义应该就是一个,猩猩已经象征着母亲了,小岛应该不会浪费,又再次象征着母亲。另外,如果食人岛是母亲的尸体,那影片中关于毗湿奴的镜头,以及Pi女朋友跳宗教舞蹈,Pi询问莲花,森林,以及手绳的镜头就毫无意义了。在印度教中莲花就是毗湿奴的武器,毗湿奴的肚脐眼里长出了莲花,小岛的天池与其说是尸体的胃酸,不如说是毗湿奴的肚脐眼。

小岛是肉体没错,小岛浮游在海面,植物盘根错节形成岛面,Pi食用的植物也像极了血管肉体,而这一切却更能体现出小岛象征着毗湿奴,寓意着宗教看似完美的彼岸世界并不美好,现实世界充满了罪恶压榨人吃人,而宗教的彼岸世界也不过是另外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3:老虎上岸后的离去,并不是理性战胜并压倒恶与欲望,若是这样,pi就不会为老虎的离去而伤心了。片中也精巧地安排老虎是隐入丛林,因为回归人类社会,人类之间的交往法则还是理性,恶必须被掩盖压制隐藏,但Pi经历了磨难,早已接受了恶与欲望,并深深依赖于他,所以,才有Pi后来更加纯粹的信仰。

更多相关推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社会文化20xx12222204首映当天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自宣传以来一直想去看的电影事实证明从故事脉络叙述到3D技术运用李安导演并未让观众失望心情不错总结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心态决定成败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风吹过的地方是否有人留下的痕迹沙走过的地方是否有你我的身影穿梭在城市的道路中是否停下匆忙的脚步想想这是不是属于我的地方题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今天看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所感触故作本文派是印度男孩英文名为Pi因为Pi和Pee很像别人经常把他戏称为Pee尿小时候的他就是在众人的揶揄中长大的派的母亲本来做植物园工作派的父亲看上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当我看了将近40分钟的铺垫时我都在想我是不是进错影厅了quot怎么和我看的简介不一样quot在正题来临的时候我个人觉得是相当棒的3D效果的确是不错的但当我看完这部片时我苦苦思索了一晚上我觉得剧情是更加的吸引人而...

信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信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很久以前就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电影觉得这是一部很有哲理的影片看完后让人意犹未尽暑假逛书城是恰好看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书于是就决定看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原作小说中的描述其实与电影差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500字

小编导语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个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印度家庭的少年派在经历一场暴风雨中派的神性一面终于跟神作了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丧失拷问人生的意义这时候的老虎早已吓得躲避在角落里他的自我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虚幻与现实人性与本能少年Pi的奇幻漂流观后感Pi一个普通瘦弱印度男孩多年以前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动物园但在一次事故中Pi失去了他的家人许多年后一名作家为寻写作灵感来访故事于是在Pi的讲述中开始这是一个伤感残酷曲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的第三部双故事片来源少年派结尾抖开大包袱四座皆惊由此也看出原著小说人气还不够旺这叙事技巧让人想起第六感蔷花红莲等所见未必所得的悬疑片但后两者是有一个确定真相而少年派缺乏一个官方事实因而更接近...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观后感(英语)

WatchLifeofPiClass17Grade7JiamingMaoIwatchedafilmcalledLifeofPiinthiswinterholidaysIthinkthatitmustbeagreatfilmPiis...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影评

香蕉与水中幻影在影片的结尾为什么有日本调查员质疑的对白出现呢大家喜欢争论香蕉是否会浮在水面这个已经被证实过了确实可以浮在水面且有可能载重我认为影片设置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为了单纯的引导观众去跟随调查员去质疑第一个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大学文化与创新课程论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姓名学号系部专业班级任课老师成绩年5月日20xx23摘要李安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扬马特尔畅销700万册同名小说一个16岁的少年一艘救生艇加上一只饥肠辘辘的老虎要在...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20xx年10月12日星期天我观看了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人公派的勇气和耐力让我深深折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讲叙了印度一名叫派的少年父亲开了一个动物园养了很多动物其中有一只叫...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观后感(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