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_余华_读后感

时间:2024.4.13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小小的一本书,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的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朋友,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如果说龙二的死,春生的死告诉他人生的无常,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那么当他亲眼目睹他的亲人: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他而去时,他从悲伤到麻木,又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他就以平常心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但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我要活着!”

我想: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一旦人们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才可延续。


第二篇:爱与死亡的矛盾同源——余华《活着》读后感


爱与死亡的矛盾同源

——读《活着》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xx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xx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xx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以上引自百度百科)吴凯

一、内容回顾

如上所示,余华的《活着》在出版之后,获得了各地的好评,摘得了许多奖项。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让本书如此受人欢迎?首先让我们先对本书来做一个简要回顾。

地主儿子福贵作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典范,吃喝嫖赌,不务正业。被赌客龙二出千算计后,福贵将所有财产都输掉了。父亲被他气死后,他终于幡然悔悟,准备好好过日子。然而,福贵又被国民党抓丁去打仗了。几经周转,侥幸活着做了共 产 党的俘虏,成功回乡。此时,他的母亲已经死了,女儿也哑了。后来,他的儿子有庆为县长妻子输血过多而死,本要报仇,阴差阳错之下发现刘县长就是以前的战友春生,不了了之。之后,女儿凤霞嫁给了搬运工万二喜,却生儿子大出血死了。祸不单行,后来妻子家珍也死了,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夹死。最后,福贵和孙子苦根相依为命,过着穷苦的日子。好景不长,苦根也吃豆子胀死了,只留下福贵一人,他买了一头老牛,一人一牛,继续生活。

二、文本分析

《活着》的主要内容,一言以蔽之,见证死亡。福贵从土财主儿子到兵丁到贫农的过程,始终在见证死亡。父亲、母亲、战友、妻子、儿子、女儿、孙子等人一个个都在小说中凄惨的死去。在作者冷峻的笔触中,似乎不带一点个人色彩。作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记述这个故事,虽蔓延着淡淡的苍凉,但是却不是太过悲戚。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特点,让我们不禁继续追索。当然,不悲戚并不表示没有同情

与怜悯之情,但我向来不认为同情与怜悯有多高尚,同情与怜悯永远是上对下的。所以,我在这不准备复述福贵多么多么可怜,而我是多么多么同情。这些话对于这个故事来说,无疑已经是老掉牙的东西,并没有太大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许多读者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福贵能够一次又一次走出死亡的阴影,以一种近乎超然的心态继续生活下去?以至于最后全家就死剩他一个,他依旧坚强地存在于世。

我们先从原文来进行简要分析。

(1)家人的温柔与宽恕

在对家珍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部分:

“家珍从不顶撞我……”

“家珍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心里对我不满,脸上不让我看出来,弄些转弯抹角的点子来敲打我。”

“家珍也哭了,她一边替我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家珍用牙咬断了线,看着我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作为福贵的妻子,家珍虽然是出自有钱人家庭,但是一点也没有富家女的娇惯之气。她事事为福贵着想,在福贵嫖赌的时候都不曾对福贵大动肝火。她就像一汪温柔的水,逆来顺受,接受一切不幸。福贵败光了家产,她只是一句“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并甘愿同福贵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被父亲接回城里后,她生完孩子后就急忙带着孩子回到了乡下的破屋。另外,她勤劳能干,甚至在死前软骨病极其严重时,依旧想着为家人缝补衣服。如此一个顾家的女子,谙习相夫教子,可谓是德貌双全。

家珍在小说中,就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天使,始终给不幸中的家人以生存的动力。福贵早期能够面对由富到穷的极大落差,并在人生道路上面对一个又一个困境,家珍无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另外,小说中的另外一个女性角色,同样值得注意。

福贵的母亲,她在小说中的笔墨并不多。但是作者的寥寥几笔,却将一个温柔的母亲刻画得很清楚。

“我对爹说:你别犯愁啦,我儿子会光耀祖宗的。”……我娘听了这话吃吃笑,她偷偷告诉我,我爹年轻时也这么对我爷爷说过。

还是我娘知道我们男人心里想什么,她对家珍说:“男人都是馋嘴的猫。”

我那副模样让她信了,我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抹着眼泪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啊。”我娘到那时还在心疼我,她没怪我,倒是去怪我爹。

我们从文中很容易就可以推测,福贵的母亲在年轻时由于福贵父亲的恶习也受过委屈,所以她在对待福贵时,对他的恶习有一种近乎溺爱的包容,还会劝说家珍。她相信福贵最终也会和他父亲一样走回正轨。有这样一种伟大的爱,浪子回头可想而知是理所当然。

至于凤霞、春生、二喜等人身上善解人意、对他人的关怀也让福贵获得了许多温暖,这些都是活下去的动力。

(2)战友的激励

在文中,在对待生死当面给福贵最大影响的,或许不是家人,而是他在被抓壮丁之时意外结实的战友——老全。老全当了六年兵,中途逃了七次,但是都被抓回了部队。在被围困之时,眼看包围圈越来越小,食物也没有了,春生出现了沮丧的情绪。这是,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

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尤其是那句“老子死也要活着”,在逆境中透露出的强烈求生欲望,简直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给了福贵和春生莫大的勇气。在后来的人生岁月中,这段被抓壮丁的人生经历以及老全所说的这段话,无疑给了福贵生存的动力。

三、爱与死亡相伴的人生悲剧

在梁文道的《我执》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拉丁语系传统中,爱(Amor)与死亡(Mors)具有矛盾同源的关系,与Mortal(血肉之躯,凡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个说法与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谋而合。福贵拥有了母亲、妻子、儿女、战友的爱,却总是面对他们的死亡。

众所周知,心理学上有一个常识,人生来对死亡有一种恐惧,或者说是一种对未知(死后的世界?)的恐惧。这种原生恐惧贯穿着人的一生。

当人首次或是前几次面对死亡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角色代入,“我以后是不是这样憔悴地死去”?然后对死亡的恐惧就悄然蔓延。这样一种焦灼会始终潜伏在人的意识中,直至被某个事件激发。

而死亡与爱往往是形影相随的,当你拥有爱的时候你永远都笼罩在这样一种阴影中:我的爱会不会突然消失?

这样就陷入了困境,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凡人在拥有爱的时候同时也就拥有了死亡。这种死亡的威胁永远存在。

福贵不断失去生命中珍爱的人,不断体验死亡。然而,他为什么没有陷入一种苟活的状态?我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福贵的“缺心眼”,在小说中不难看出福贵的思维是比较简单的,想得少的人或许容易受骗受伤,但也最容易从伤痛中恢复过来,想那么多干什么?一如浮沙沉戟,文物的碎片借代正证明了历史的真实存在,而爱的断裂与失去则正代表了其曾经的真实。既然拥有过,又有何伤?干好活,让鸡变鸭,鸭变猪,猪变牛才是正事。这样一种简单的经济奋斗思维让福贵得益匪浅。另一方面,在不断见证死亡的过程中,富贵也是渐渐在熟悉和习惯对死亡的原生恐惧,当人习惯死亡的时候,不会害怕活着,也不会害怕死去。

看破生死不会汲汲于名利,也不会主动去求死(这是害怕活的表现)。这就是“为活着而活着”。不是为活着可以不择手段,而是因为活着,所以还在劳作。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更多相关推荐:
余华《活着》读书笔记

余华活着读书笔记一位走过历史的普通老人娓娓从容地到来他的一生活着里的故事便在老人平淡的声音里像是静静的河水般流淌出来没有哀泣也没有呜咽讲述者老人没有刻意煽情可是波澜无惊的语言里蕴含的故事震动了读者的心不禁对老人...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作业结合活着的阅读谈谈对张福贵形象的理解文章首先从一个去民间收集歌谣的我遇到名为福贵的老人展开进而引出一系列关于福贵的故事老人一直在和老牛说话念叨着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作者在此塑造了一个暮年...

余华《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班级机械101学号08030510139姓名徐新强摘要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关键词活着善待人生再次翻开余华的活着一种莫名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

余华 活着读后感

有关活着与幸福读活着有感一活着的深意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

《活着》 余华 读后感

读活着有感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小小的一本书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在活着中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一余华活着gt读后感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活着是作家余华创作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余秋雨曾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暑假里放松了平日的紧张闲暇之时坐下来捧着余华的活着感受那个时代的跌宕起伏活着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余华先生的作品活着在读完之后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并让我深刻的思索活着的意义余华先生赋予了这部作品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活着通过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了一生的经历凄惨的不可...

《活着》读后感

我们感激我们活着读活着有感我很久没有独自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了看一本如此纯朴的小说是余华的作品十万余字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感触很深或许有种刺痛的感觉活着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故事讲的是一个地主的儿子叫福...

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看完余华的活着已有一段时日总想着要写些什么却又不知如何下笔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

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东湖双语学校郑静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

余华活着读后感(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