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诚勿扰》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时间:2024.4.20

论《非诚勿扰》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郭颖 新闻学09级二专 0826210616

【内容摘要】如今,各大电视台勇争收视率,力求吸引观众的眼球,纷纷制作了婚恋交友类的节目。本文以《非诚勿扰》为例,就婚恋节目的出现、定位、被观众接受的心理、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以及对媒体制作理念上做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非诚勿扰 背景 表现形式 定位 接受心理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制作理念

一、《非诚勿扰》出现的背景

20xx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非诚勿扰》,由孟非主持,在每周

六、周日晚21点20分播出。大热之后,各大电视台的周末的强档节目也都跟风推出了婚恋节目各档婚恋节目。例如,《我们约会吧》、《爱情连连看》等等。 婚恋交友类的节目这个创意,其实并不算新鲜。之前在中国就出现过《非常男女》、《玫瑰之约》、江苏卫视本身的《欢乐伊甸园》。但这新一轮的婚恋热,不仅让人们对五花八门的节目应接不暇,不经也让传媒思索这些节目火原因以及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二、《非诚勿扰》的表现形式及定位

《非诚勿扰》的制片人王刚说:“过去的交友节目是男女数量相等的,一 配对,节奏会很慢。但是我们的节目是在男女人数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 可能是一个男的面对二十四个女的,那么这个里面就会有一个戏剧冲突的效果,节奏也会很快,会是5分钟进行一轮配对,比较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百度娱乐,2010)

除了节奏和戏剧化效果之外,《非诚勿扰》的另一个看点是真实的体现出现代人的婚恋观。比方说,在节目环节设计上,由多位男生轮流上场,每人展示5分钟,场上24位女生,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关对待同一位男生,期间,女生亮灯表示愿意继续,灭灯表示不愿意。一男多女的情况下,女嘉宾可以考虑是否接收男嘉宾。每过一关就像打擂台一样,要闯关第一印象得给得好;在24位女嘉宾的挑逗诱惑、刁难拷问中得拿捏得好;同事朋友对自己的评价也得好。大难不死闯到第三关男生权利,就可以从亮灯的女生中挑出你心仪的对象(前提是你心仪的对象在经过三关之后还仍然为你亮着灯),要不然你还是得遭受独自离开的命运。在如此具有挑战性和自由性的选择中,年轻人的婚恋心理,无疑的表现出来。房子、车子、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等,都是年轻人考虑的因素。 让年轻人自主选择之余,《非诚勿扰》也会采用专家团提意见这种形式,讨论现在网络上和社会上非常流行的切合实际的话题。比如,性格色彩专家乐嘉以其犀利的言语、精准的性格分析、记忆力超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但清楚的记得往期嘉宾的名字,而且对他们当时的表现已可以回忆出每个细节。虽然语言的辛辣甚至被众网友们冠以“残忍”、“毒舌”的称号,(网易娱乐,2010)他一直认为如果点出来的问题被男嘉宾重视,远远比上来领走一个女孩子要重要得多。(乐嘉语录)

《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则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原《零距离》的名嘴,一个新闻面孔来主持这档节目,的确是有点让人惊讶。但是制片人想传达的理念原本就不是那种肤浅庸俗

的恋爱结婚,而恰恰是成熟稳重有内涵的孟非所适合的。“有阅历,对情感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能在讨论中有观点。”制片人王刚说。

“非诚勿扰”四个字不经让人联想到冯小刚的贺岁片, “剩男剩女很多,像秦奋那样不断相亲、不断失败的情况‘很正常’,节目里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但是设置这个节目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寻找到幸福。”(网易娱乐,2010)讲究的就是一个“诚”字。在现在这样大家都因为忙而缺乏交流的社会,确实是可以让人在娱乐中找到幸福感的。这种约会玩法既很潮,又是有内涵的。用制片人王刚的话说,就是“落点会很深”。

三、观众的对《非诚勿扰》的接受心理

观众对《非诚勿扰》节目传播有着一定的心理,简单分来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心理。

1.正面的心理。

(1)观众的求知心理。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而《非诚勿扰》作为一种特定信息的传播方式,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非诚勿扰》的播出可以为观众提供信息,答疑生活情感中的解虑。比如,乐嘉以及他的“性格色彩学”就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

(2)观众的群体意识。《非诚勿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新鲜事物的展示。美女对试婚、同居、男友经济实力考核评价,都在不知不觉中探讨着当代社会生活所有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价值观的思考。观众看节目的时候,不仅仅看到节目中当事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在思考、验证自己和亲朋好友的价值观,他们一边看节目,一边讨论的不仅仅是节目中那些人的观点,同时也会交流自己和身边人的观念和态度。他们不仅仅是在配对恋人,同时也是在让所有观众探讨婚恋爱情的观念与态度。(徐培汀 谭启泰,1988)

2.负面的心理。

(1)对《非诚勿扰》炒作的逆反心理。《非诚勿扰》开播后的宣传与炒作一浪接一浪,江苏卫视倾全台之力打造这个节目。节目组利用大量网络传播形式进行炒作,包括在5月特定的一天用谷歌中国网的LOGO换成《非诚勿扰》等。非与湖南卫视当年快女、快男的炒作,非诚勿扰的力度无过之而无不及。国家广电总局随之加大对相亲节目的整治力度,人民日报、央视也纷纷撰文批相亲节目炒作、造假、宣扬拜金主义等不健康的价值观。在重压之下,《非诚勿扰》也停播一个星期。

(2)对《非诚勿扰》先入为主的成见。从《非诚勿扰》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许多的质疑声,从男女嘉宾的真实身份、家庭背景、相亲动机等等。无论其说的多么真诚与客观,都不能让人摆脱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因此妨碍了观众对《非诚勿扰》的信任和接受。

四、《非诚勿扰》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1.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爱,有爱就表达出来。

由于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压力大,希望从周末放松的娱乐活动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与释怀,恰恰是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让人在放松的同时审视自己的内心??网络时代的来临,人反而变得比较孤单,人们无很强的情感需求。现正在是对物量的过多关切,而更必要指导人们关切情感,能够增添一些幸福感。

2.心理学专家指出出,婚恋节目至少能揭示三种当下普遍存在的心态。

(1)拜金。其中又不得不又提到一个女嘉宾的名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

坐在你的单车后座上笑。此语一出,迅速掀起对“拜金”的热议;与金钱相关的,是“出身”和“背景”,当一个自称怀揣600万元存款的“富二代”上台来,又一轮新的谈资出现了;与“富二代”相对应,则是所谓“农村人”,沈勇妈妈那句“我儿媳妇不要是农村的”刺痛了很多观众敏感的神经;再回顾节目,“男主外,女主内”、“AA制”、“全职太太”、“吃软饭”、“婚外情”等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层出不穷。

(2)浮夸。婚恋节目中,面对形象好的男嘉宾,不少女嘉宾立即流露出惊喜甚至是疯狂,在对对方还没有了解几分钟的情况下,就表现出强烈的好感,毫无矜持可言,而男嘉宾为了博得某个女嘉宾的欢心,更不凡许下山盟海誓,用尽各种计量讨好。这背后无疑是一颗浮躁的心。在征友的男嘉宾中,屡屡有人摆出:宝马、房产??这些条件。甚至有人上台就显示自己是“富二代”,嫁给他可以“尽情享受”。

(3)语言粗暴。在一期《非诚勿扰》中,某位男嘉宾戴着墨镜、鸭舌帽,穿格子外套,背对着大家出现时就遭到女嘉宾们的群体攻击,如“很恶心”、“像小偷流氓。”

五、《非诚勿扰》对媒体制作理念的影响

《非诚勿扰》经历一番风浪后近期均匀收视仍维持第一名3.586的高位。从它的成功可以看出,能满足观众心理需求的节目内容、能调动气氛的优秀主持人、善于表达的优质节目嘉宾、具有代表性或关注性的话题、强大的宣传炒作力度等,是综艺节目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传媒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其传播的技巧和方式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本文也仅仅提供了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OSO问问-什么非诚勿扰对社会既有影响又有经济效益

2.网易娱乐-《非诚勿扰》乐嘉:对嘉宾不残忍就是对观众虚伪

3.百度娱乐-江苏卫视《非诚勿扰》

4. 乐嘉语录

5.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 = Outline of journalism psychology》,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6.徐培汀 谭启泰:《新闻心理学漫谈》,新华出版社,1988

7.唐晓玲:“电视广告传播中心理噪音的产生与控制”,载《声屏世界》20xx年第1期。


第二篇:《非诚勿扰》火爆背后的受众心理契合性分析


《非诚勿扰》火爆背后的受众心理契合性分析

作者:徐文娟

“非诚勿扰”这个名词第一次出名是因为20xx年的贺岁电影——名导演冯小刚,名演员舒淇,葛优的黄金组合,注定“非诚勿扰”要成为当下的热词。“非诚勿扰”这个词走向巅峰凭借的是一档江苏卫视的综艺娱乐节目——20xx年1月15日开播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时隔一年,当人们再次想起“非诚勿扰”这个词时,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印象恰恰是那档节目。就像你在百度搜索引擎里敲下“非诚勿扰”这个词组,第一页显示的几乎都是关于这档节目的链接,你只能在页面下方看到一篇关于电影《非诚勿扰》的内容。先不论对该节目印象的内容是褒是贬,能做到对广大观众如此高效率的后来者居上的文化渗透,《非诚勿扰》无疑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非诚勿扰》节目本身不过是“旧瓶装新酒”——将古老的相亲方式经过华丽包装后摆到舞台之上。基于湖南台的一档《我们约会吧》婚恋交友节目的早些问世,《非诚勿扰》在很多网民的眼中只是江苏卫视对湖南卫视的一次抄袭(湖南卫视还将其告上了法庭),但这样的栏目却获得了如此多观众的厚爱。据统计,自《非诚勿扰》20xx年1月15日开播以来,截止6月6日,共播出34期节目(其中3月13日一期为往期经编回顾),并从3月13日起改为一周两期。共取得30多次同时段第一名,同时包揽20xx年前23周中的15次全国卫视周收视率总冠军。自3月13日改为一周两期以来的12周中,更是连续12周夺得全国卫视周收视总冠军和亚军。非诚勿扰的成功来源于它对现代社会受众心理的高度把握,然后辅以满满的用心,终于将受众的注意牢牢抓住。

参与主义——让受众享受掌控者般的存在感

1.低门槛的嘉宾挑选原则让更多人由跃跃欲试到走上舞台

相亲节目好不好看,关键的是嘉宾。嘉宾的表现是节目内容的来源,是节目预告的噱头,是受众情感判断的基础。作为贯穿全节目的女嘉宾,她们衣着光鲜,妆容精致,让人赏心悦目。她们气质各异,职业各异,价值观各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在嘉宾挑选中提供了多样性,造就了低门槛的可能,增加了观望者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非诚勿扰的嘉宾当然也不可能都是秦奋之流,说起多元化,他们中论年龄最大的是56岁的赵树城)。论地区,港澳台的男士层出不穷,ABC,外国朋友不定期出没。论长相,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帅哥,也有稍显抱歉的中下水准。再论经济水平,有一穷二白的理想追逐者,也有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其节目负责人表示,在每期5个男嘉

宾中,必然有一个形象不错的,有一个职业不错的,一个曾经有过丰富情感故事的,还有一个敢于表达某种价值观的,这样会让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可看的内容。

就像今天,《非诚勿扰》的主编李政独家揭露的节目组选人的三大原则:“第一,是适龄的,有相亲意愿的人,这是最根本的原则。第二,是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项基本的原则。第三,是要‘有故事、有主张、有个性、有话题’,这是节目组最期待的原则。”

要让跃跃欲试的人真正参与到节目中来,除了低门槛的选择标准,方便广泛的报名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非诚勿扰》节目组共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五个城市设置了报名点,除了现场报名,网上报名和电话报名,短信报名也为有意者提供了便利。可以说,《非诚勿扰》对现代媒体的充分运用成就了它方便快捷的报名渠道。

而上台前的人性化服务也加强了其吸引力。对于女嘉宾的形象,打造女嘉宾们的服装大部分都是自己准备,偶尔有女嘉宾需要节目组提供服装,这种租借是完全免费的。整个化妆团队大约有十多个人,每个化妆师负责一个女嘉宾,每个女嘉宾化妆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还有很多女嘉宾自己就非常会化妆,她们都会带妆来上节目。除去化妆以外还有一个造型团队,各种造型工具可以很快地打造各种发型,力保让她们美美地上镜。对于男嘉宾,除了补贴来回的车旅费,节目组还会在负责男嘉宾着装外,上下场前还负责安抚情绪。如果配对不成功,还有专门的心理医护人员进行开导梳理。

2.独特的运作模式为受众打造囊括范围光的代言人组织

电影《非诚勿扰》里的相亲只是男主角秦奋自我认识的辅助工具。他的归宿不是他在相亲过程中接触的数量庞杂,形色各异的女子中的一员,而是他早已认识的笑笑。这种兜兜转转的爱情捉迷藏,让观众更像一个局外人去欣赏别人的爱情。电影的主角本来就不像宣传时所言“关注现代的剩男剩女”。而男主角秦奋更是典型的钻石王老五兼新好男人形象,这一切都降低了电影《非诚勿扰》在引起观众共鸣方面的力量。当然,我们不是批评电影《非诚勿扰》,毕竟作为一部说故事的电影,让观众走进电影院才是最主要最本质的目的。相比起电影,娱乐节目《非诚勿扰》需要的不仅仅是观众去看一期节目,而是让观众在固定的时间驻守在电视机前,在非播出时间内依然以讨论的方式牢记《非诚勿扰》的存在。这种目的要求节目组必须在受众参与感的提高上下大工夫。

当一位嘉宾走到非诚勿扰漂亮的舞台,来自四面八方的闪光灯早已将其围得水泄不通。场上的24位女嘉宾,她们个性迥异,评价各异,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话语权。除了褒贬程度

不同的女嘉宾的意见,场上两位标志性权威人士——主持人孟非和特约评论人,心理学家乐嘉老师犀利的眼神,量少而意无穷的话语让各位男嘉宾难以招架。这种1对26的战争模式,其背后是1对整个受众群。每一种受众都可以在这26个人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阵营,听着她们表达意见,仿佛自己的心声正在传递出去。人总是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的,尤其是决定终身大事的分析评论,在这种失衡的运作模式里,受众的心理得到了巨大的满足,这种参与的真实感比3D技术还要来得亲切舒适。这也是继《超级女声》之后,观众再一次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了一会创造者的热忱——而两者的区别在于,超女制造的是明星,非诚勿扰缔造的是爱情婚姻。

3.场内话题与受众“反炒作”的矛盾成为其制胜法宝

当非诚勿扰的舞台上马诺,马伊咪嚣张的话语层出不穷,当“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再自行车后笑”的名言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当号称“圈内最美化妆师”的闫凤娇清纯亮丽的背后隐藏着丑陋的艳照门,非诚勿扰的知名度以火箭发射的速度冲上了顶峰。炒作现象本身已经不是新闻,但是炒作永远都能获得巨大的轰动效应,这是因为它们恰恰迎合了人们内心深处丑恶的窥探欲望。情色,金钱至上是人们理性深处的禁忌,但是太多人习惯一边谩骂,一边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以闫凤娇的艳照门事件为例,又是艳照门,卖肉永远能吸引最多人的眼球。在这一事件上,性冲动成为人行动的指挥棒。人们疯狂下载那些艳照,迫不及待地分享流传。先不论这件事到底是《非诚勿扰》节目组有意为之,还是女嘉宾为了博上位的铤而走险之举,总之,在这种屡见不鲜的暴露策略中,闫凤娇以及其发光发亮的平台《非诚勿扰》再次成为各大新闻的头版头条。诸如此类的话题太多太多,面对这些让稍微理性的人都感觉很疲劳的炒作策略,却仍然有数以万计的大众心甘情愿地走向它的宣传末端。在敏感话题的对待上,人之本我让太多人难以说不。

对《非诚勿扰》节目组来说,更大的一个好消息是这是一个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不断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流行人肉搜索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走向计算机网络,太多巧合组合而成的话题变得不再寻常——至少在很大一部分网友看来它们就是赤裸裸的炒作。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炒作现象的泛滥已经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这种愚弄受众,侮辱民智的做法必然会受到来自受众的惩罚。所以,当现代网络社会里“扒皮”帖,“真相帝”横空出世,当论坛里“揭秘”的“知情人士”的身影越来越多,我们知道,我们进入了一种“反炒作”时代。有时候,只要发生了稍微引起受众关注的非常规性事物,我们会像触电般

条件反射地判断,“炒作”!像《非诚勿扰》这种火爆得如此突然的节目。当然不会逃过“反炒作”大军的法眼。

于是,天涯社区里一篇名为“史上最全《非诚勿扰》嘉宾扒皮贴,持续更新ing”的帖子被重发转发n遍,当百度贴吧里“雷人,《非诚勿扰》嘉宾素颜照曝光”的帖子成为过万高楼,当新浪微博里关于男嘉宾自曝参加《非诚勿扰》经历的文章数量不断增加,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中国网民很聪明,尤其是团结一心去揭露背后的故事时,“反炒作”大军的力量比任何一家大媒体公司都要恐怖。同时,我们要看到的是,《非诚勿扰》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依赖于“反炒作”的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人们知识面的不断拓展,每个人都开始相信自己是聪明的,睿智的。正是基于这种超级良好的自我认识,让我们习惯于从反面去分析事物现象。好像只有在光明的背后看到暗箱操作的黑暗才足够表现我们的智慧。但是人总是具有感情性的,所以当我们在观看节目时被节目“牵着鼻子走”,时而为“约会失败”感到惋惜遗憾,时而为“牵手成功”感到兴奋快乐,甚至为追回前女友的真情告白而泪流满面时,我们沉浸在节目里。但是电视机关掉后,我们的理性思维,批判性分析方式涌了上来,我们鄙视自己的愚昧天真,所以我们会自己创造抑或是通过赞同别人的揭秘解析重拾我们的理智。

炒作还是巧合?谎言还是真实?谁在乎呢?你可以选择辱骂,选择批判,但是你不能阻止其收视率一路飙升的步伐,你不能阻碍它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无论你是谩骂还是赞扬,节目组都会向你表达诚挚的感谢,感谢你加入了其数量庞大的参与军团。

快节奏的节目流程符合当代人高效率的理性认识

1.短周期的相亲过程增强了节目的连贯性

《非城无扰》持续时间大约是75分钟,除去广告及开场,真正的相亲净时间大约为65分钟。根据一期节目上台5个男嘉宾的节目政策,平均每个男嘉宾的寻找真爱的时间为13分钟。在这十三分钟里,他要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和“爱之终决选”三个短片展示自我,在此之前,他要在24个女人里挑出他的心动女生。除此之外,每一段短片播完后,他还要接受女嘉宾和主持人等的连续轰炸。在这些过程全部完成后,要看还有没有两位以上的女嘉宾为他保留灯(超过两位由男嘉宾灭到只剩两盏),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再加上他的心动女生(当然如果那个女嘉宾也为他保留灯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他要和这三个人进行简短的相互之间的沟通,最后做出选择。这样一个看似复杂,实则操作简单的流程,节奏快,效率高。13分钟,男女之间要衍生出好感;13分钟,男女之间要能从原本的不认

识发展到可以讨论爱情婚姻的关系。没有拖沓,很少犹豫,果断坚决,每一个特点听起来都让人欣赏万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中国,火车提速不断,物价飞涨不断,人们追求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利用最少的资源,发展最大的福利,也就是经济学上“效率”的标准定义。

2.单个相亲过程的短暂性减少了观众的流失可能

每一位上台的男嘉宾不可能会被电视机前,网络上所有的受众接受。有些受众喜欢搞怪幽默,有些受众却把这看作是轻佻浮躁。对于以嘉宾为主要基石的《非诚勿扰》而言,嘉宾引起观众不满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换台和拒绝关注。可是,因为每一位男嘉宾上台的时间都很短,所以即使有受众对现在这位台上的嘉宾感到很反感,以至于不能忍受,但是基于这种快速的交接转换,而且上文也提到男嘉宾类型的多样性,受众可能会选择多忍受一会,以免错过接下来她可能喜欢的男嘉宾的节目内容。可以说,短暂的个人阶段节目让更多动摇观众选择守住基地,从而保持相对平稳且高的收视率。

而每一位男嘉宾上台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整个过程很完整。因为切入直接,节奏快速,所以即使有观众特别喜欢的男嘉宾,她也依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他获得较为立体全面的认识,不会感到仓促,突兀。

3.高效率的相亲过程降低虚伪夸张形式出现的可能

高效率理念的深入人心必然带来务实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务实主义讲究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就减少了空想家,大话家生存的有效空间。自吹自擂,空头支票在相亲对象慧眼如炬的注视下早已没有生存的可能。在务实主义的支配下,最好的答案不是最完满的回答,而是最真实直接的回答。那种相亲对象一见面就要相互吹捧几小时,敏感话题难开口的时代已经过去。就像《非诚勿扰》节目里男女嘉宾永恒的第一个交流问题,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开门见山,类型摆出来,然后各自进行自我比对判断,相符则前进,不符则撤退。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大的礼貌是“不要耽误别人的时间”,最不可饶恕的是虚与委蛇的奉承。

对于敏感话题的交流也因为时间上的短暂而变得不那么敏感。人的意识是理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作为一种保护者存在,这一点在面对具有攻击性或危险性的问题时表现地尤其突出。敏感性的话题往往是对当事人具有攻击性的,因此在回答前人需要调动自己的意识去组装最安全的答案。但是由于这种短时间内高强度的敏感性问题的作答,意识的活动空间的一部分被潜意识代替,潜意识作为人内心本我的显示往往会给予最真实的回答。这就好比娱乐节目经常使用的“快答100问”对挖掘嘉宾猛料发挥的巨大作用,快速的回答让嘉宾更大可能暴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契合性上的比对。

价值观矛盾引发的文化迷思的新兴舞台

1.价值判断的矛盾是引起人性对自我的精神分析

一个普通观众在观看《非诚勿扰》时,当涉及对其中某一个嘉宾的评价,他可能会发现他的意见不是绝对化,模式化的。他可能一部分同意1号女嘉宾的价值判断,而另一部分则与13号女嘉宾不谋而合。这看似矛盾的价值判断实则是由人本身的心理性质决定的。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综合体,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理有感性原始的潜意识(本我),也有理性控制的意识(超我)。尽管我们不断潜抑潜意识,它依然在我们对事物进行分析评价时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人具有毁灭趋向(死亡冲动)和保护趋向(生殖功能)两种心理功能,这些人性的矛盾本身决定了个人价值判断的多方面性。

所以,当我们看到拜金主义的典型马诺发表只爱宝马的宣言,叫嚣着“我的手只给我的男朋友握,别人没有20万年薪不准握”的朱真芳,我们一面斥责她们畸形的金钱追求,为这浓厚的铜臭味感到恶心时,另一方面,当我们稍稍冷静下来,仿佛也感觉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苟同的意愿蠢蠢欲动。毕竟,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不劳而获,不是吗?

所以我们看到在铺天盖地的骂声过后,各大论坛的回复里出现了一些新鲜的内容。堂而皇之的宣扬拜金实际上是说了别人不敢说的;原来的无耻低俗变成了直率可爱;谩骂变成了欣赏,批判变成了祝福。这些回复在肯定话题女王们的同时说明一场关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反思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关于人性的精神分析渗透到越来越多人的世界。

当《非诚勿扰》引起的话题上升到人性问题的分析层面,它已经超越了一台综艺娱乐节目可能的范畴。其实这种争论没有必要,两种都具有一定的理性,但是两种观点恰恰都是过度强调了人性一种方面的力量。抛开这个争论的最合理结果不谈,只关注由《非诚勿扰》带来的分析热潮,我们不得不说,其在嘉宾的选择上的煞费苦心正是基于对人性的了解所做的正确判断。

2.现代传媒对社会价值的引导作用再一次成为讨论焦点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麦克卢汉也曾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对于媒介作用近乎科幻般的描绘,现代媒体越来越多地被看作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其作用越来越大,而这种不断膨胀的作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术家的思考,他们担心我们会成为媒介的奴隶,造成心灵的退化。

《非诚勿扰》被摆到风口浪尖,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其在广泛运用各种媒体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价值可能引起的影响。这种影响大部分是不利影响。

非诚勿扰作为电视节目,它背后有强大的网络支撑。从报名方式来说,网上报名你可以通过注册百合网,珍爱网,留下个人信息。从演播方式上来说,在它的官网上直接有一栏节目库,每一期节目的高清视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而自从20xx年4月2日开始,它更是推出了非诚勿扰网络版,选择网友看视频最集中的时间段播放,内容上有电网共享版,也有网络独家版。网络版最大不同就是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海量化和相对透明化特性,增加男嘉宾人数,提供更加详细的嘉宾信息。从后续讨论来说,它更是直接在官网开设“参与讨论”频道,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新的相关新闻,分享别人的观点,畅谈自己的想法。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非诚勿扰》节目制作组在每一期节目的制作上也是煞费苦心。除了华丽的灯光,音效好的音响设备等技术支持,他们也注重运用各种符号,包括嘉宾肢体语言的提点培训,内容的原生态化结合后期剪辑时的合理处理。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在配乐方面的良苦用心。根据现场不同的情况变换歌曲,但同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固定性,例如配对失败时响彻全场的《可惜不是你》,其本身也已经成为该档节目的鲜明符合,深深渗透在每一位观众的意识里。

所有这些良苦用心在其话题不断的背景下变成了别有用心。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批评它是公然宣传畸形的婚恋观,迎合现代人的浮躁低俗。更有人认为,这对于青少年是一种毒害,当“女人结婚只为钱,男人结婚只为性”成为主流价值,青少年的未来堪忧。还有人说,这根本就是某些女嘉宾的成名跳板,她们通过毒舌攻击别人,忽视他人的自尊自由。

在《非诚勿扰》对舆论制造社会影响的同时,舆论也给它致命一击。20xx年6月12日央视率先批评了相亲类节目“拜金、涉性、低俗,宣扬偏离大众的价值观。时隔不久,6月24日,央视再批相亲节目,由节目中走红的经典女嘉宾马诺的大名从央视主播口中念出。很快,《非诚勿扰》该走温情路线,甚至被人说,改版后的《非诚勿扰》是春晚的翻版。与之相对的是收视率的小幅滑落。

如何挽救颓势,在发挥社会功能和获得轰动效应中寻求最佳平衡点成为《非诚勿扰》关注的主要方面。生存还是毁灭,昙花一现还是华丽转身,我们只能在等待中获得答案。但在非诚勿扰过去一年的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传媒对社会价值的引导作用已经被放大到草木皆兵的地步。

3.《非诚勿扰》引起文化迷思的蝴蝶效应

非诚勿扰的负面话题很多,拜金主义的庸俗,人身攻击的刻薄,还有女嘉宾艳照的色情,

让它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客观来说,作为一个才持续了一年有余的综艺节目,与其说是它的负面效应造成它内容上的负面,不如说它更像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也就是说,这些问题正是社会上固有的顽疾,只不过《非诚勿扰》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将它们放大般地展示出来。因此,迷惑后的反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这台节目,甚至不能仅仅限制在媒介本身,而是应该从不同的领域去观察分析,对症下药。

比如说教育的失败。我们的教育只教会了知识,而缺乏道德的培养。素质教育有名无实。其中要着重指出的是女大学生傍大款和小三的泛滥。比如闫凤娇的艳照事件,为什么艳照事件一出必火,人们一方面谩骂,一方面疯狂转发,这不正是教育在道德培育上的失败吗?

再如社会的金钱至上,对待婚姻的畸形观念。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婚姻一是满足性的需要,二是经济的欲望,三是满足生育的欲望,四是教育的需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现代社会阶级分化的严重性,第一个和第二功能被无限放大,以至于成为唯一的标准。在生存压力下,人只能让情感让步。

诸如此类的讨论分析比比皆是,在这里作为分析《非诚勿扰》火爆的心理动因就不必要大作阐述了。我们要明确的是,正是这些领域反思的活跃再一次增强了《非诚勿扰》的关注度和吸引力。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些跨领域的迷思分析增强了《非诚勿扰》的深度,将其上升到社会问题的高度。

小结:《非诚勿扰》的火爆来自于它对于人性心理的高度把握,这种人性心理不是呆板的模式化理论,而是结合当今时代特征进行揣摩分析后的产物。具体而言,它把握了当代社会背景下这几个主要的大众心理特征:

一.

二.

三.

四.

五.

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下人自我认识的肯定化 现代传媒飞速普及下“反炒作”心理的反射 市场经济条件上务实主义的主流化 人性对价值观特有的矛盾反思性情结 互动的强大力量(包括舆论与节目的双向关系,受众与节目的相互作用)

更多相关推荐:
非诚勿扰观后感

对现实的思考摘要这部影片以小品式的语言和戏剧卷轴式人物出场形式讲述三无海归秦奋葛优饰网上征婚所发生的一系列搞笑事引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思考关键字非诚勿扰海龟朋友爱情和谐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去看冯小刚导演的08年贺岁...

非诚勿扰2观后感

非诚勿扰2观后感记得以古希腊有个民间故事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的时候装上了两只口袋一直口袋放着别人的缺点一只口袋放着自己的缺点遗憾的是他把装别人的缺点的口袋放在了前面所以人们总是先会看到别人的缺点而不是自己的这个道...

非诚勿扰观后感

连看了两期非诚勿扰感受还蛮深的4月7号那期那个为李悦嘉来的那个男嘉宾真的给人触动很大其实真的很难想象他会陷入这样深其实是真的很感动很感动他的感情还有因为一个人他改变的那种把这个人作为自己的信仰一样刻骨的东西我想...

非诚勿扰观后感

我观非诚勿扰现在世界上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人们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性别结构不平衡等原因使单身群体越来越大同时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机会使人们能够找到满意的伴侣如同类型的社会服务电视节目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还有很多的...

《非诚勿扰》观后感

非诚勿扰观后感作者符中建深圳市注册执业中医师台上24位美女的一次次闪亮登场令人欢欣鼓舞但是一次次的全部灭灯又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是一次失败的见证也是又一次希望的开始不管是失败还是希望对错无绝对评价无意义最重要的还...

[20xx暑期征文]诚信的快乐《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

20xx暑期征文诚信的快乐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我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领略外出旅游的新奇品尝夏令营的快乐体验小伙伴的友情感悟读书的美味可当我反复诵读着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一好书时心灵振撼受益终身书中每篇都有不同的主...

《诚信与感恩》读后感

诚信与感恩读后感我的家庭属于经济困难家庭读了12年的书已让家里负债累累在高考完后当时的我面对两条出路一是外出打工而我是进入高校再学学习第一条路意味着以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萃取务工在茫茫打工大军中没有明星的优势去...

[20xx暑期征文]诚信的快乐《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

20xx暑期征文诚信的快乐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我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领略外出旅游的新奇品尝夏令营的快乐体验小伙伴的友情感悟读书的美味可当我反复诵读着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一好书时心灵振撼受益终身书中每篇都有不同的主...

[20xx暑期征文]诚信的快乐《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

20xx暑期征文诚信的快乐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我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领略外出旅游的新奇品尝夏令营的快乐体验小伙伴的友情感悟读书的美味可当我反复诵读着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一好书时心灵振撼受益终身书中每篇都有不同的主...

《做人,必须诚信》六1班《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读后感

《做人,必须诚信》六1班《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读后感,内容附图。

关于诚信的读后感1

关于诚信的读后感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为一诚字因有了诚信二字百年的老店得以顾客盈门刘邦的约法三章得以千年传为美谈诚信似乎永远属于那个诗意而华丽的时代属于英雄的...

诚实守信读后感

以诚实守信为政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读后感近日阅读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此书通俗易懂通过对一些传统的诚信名言展开评论和剖析使我受到启发诚就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就是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

非诚勿扰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