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

时间:2024.5.4

一、 什么是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 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三、 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四、 聚合交叉研究:是一种在纵向研究中分段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

五、 儿童心理学正是成为科学是从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学)艺术的出版,是心理学第一部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 六、 20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答:(1)儿童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3)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4)儿童具有主体性;(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发展潜力;(6)幼儿才能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7)儿童本质是积极的;(8)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9)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

(10)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建议:记忆5条即可

七、一个四岁的孩子,母亲认为孩子是由遗传决定的,,于是为其提供各种环境,很少关心关注孩子,少强迫孩子去学一些什么东西,分析父母对发展基本理论的看法

答:该母亲陷入了遗传决定论的误区,认为孩子将来成为什么,都有遗传决定好了,护士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等人为干预对孩子的可能性。虽然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其过分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是错的看法 1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而真正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父母需要多与孩子接触,提供给其适当的教育,毕竟儿童心理朝那方向发展,决定于教育与环境

2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教育儿童必须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

七、 研究离异的五岁儿童,适合采用哪3种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旨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然情境中被试的反应:不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让其表现出最真实的自己,会观察得到更加真实的结论。

2、访谈法:对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手机其心理和行为数据。可以获得更有用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因为其父母离异,比较敏感,所以最好要先与其家里良好关系在进行,地点选择在他热为安全的地方,恰当提问。

3、比较法,

八、简述新生儿的反射

1.抓握反射: 2、吮吸反射3、强直性颈部反射: 4、巴宾斯基反射:

5、 摩罗反射(惊跳反射) 6、游泳反射:7、踏步反射:8、降落伞反射,

九、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原则

婴儿动过发展遵循三个原则:头尾原则、远近原则和大小原则。(1)头尾原则:即头、颈、躯干和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脚动作的发展。(2)远近原则:躯干和肩膀动作的发展先于手和手指动作的发展。(3)大小原则:大肌肉动作最先得到发展,然后是小肌肉动作

十,幼儿几年才能握笔写字,分为三个阶段

答:答:三个阶段,1、涂写;2、模仿和临摹;3、流畅书

十一、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为什么儿童的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P160)

答:第一,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

第二,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

第三,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十二、试分析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P228)

答:(1)朋友是社会能力的促进者;

(2)朋友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3)友谊促进角色采择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4)友谊促进建立、维持亲密关系能力的发展。

十三、试分析电视对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P231)

答:(1)媒体暴力的影响,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或反社会倾向;(2)电视对家庭互动的影响,家庭其它休闲活动如游戏及全家人出外旅游的时间减少了;

(3)是社会刻板印象的来源;(4)通过广告影响幼儿的消费行为。

三、论述分析题

1、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所以,她为孩子提供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他们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监督孩子。请分析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P9)

答:这位母亲是遗传决定论者,认为遗传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由基因决定;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是辅助性的。因此这位母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并不强迫和监督孩子。

2、如果研究者试图研究经历了父母离异的5岁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什么样的方法将最为适用?为什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发展? 答:(1)观察法、临床法和个案研究法较为适用。

(2)因1为观察法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可借助自己的感官,也可借助于仪器设备(如摄像机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观察;

2)临床法与访谈法相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并用;

3)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此外,其他方法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心理物理法等。

3、9月份,年轻的芳芳老师刚刚接手一个“全托”的小班。她应该怎样安排孩子中午的午睡和晚上的睡眠?请你给她一些建议。 11-12小时

晚上9点半到早7点半 10小时 午睡1点到3点 2小时

答: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可以引导他们选择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书、串珠子等,使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卧室环境要保持安静,温度适宜,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安定幼儿的睡眠情绪,使幼儿较快入睡。此外,在幼儿快要醒来时,播放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防止幼儿突然醒来而引起的不快或惊吓。对于实在不想午睡的孩子,也不必勉强,可以允许他们躺一会儿,或在非睡眠区域安静地玩。

至于晚上的睡眠,上述方法也适用。另外,建议在睡觉前安排一些睡眠“仪式”,让孩子睡觉前经常有顺序地经历一些相同活动,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知道“该是睡觉的时间了”。睡前千万不要让孩子情绪激动,否则孩子就很难安然入睡了

4、“豆豆14个月时会当着很多大人。。。为什么豆豆的行为会有如此的改变?对此,豆豆父母应采取怎样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式?

答:(1)从2岁开始,豆豆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到要对自己边唱边跳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时,他就会产生诸如羞耻感、窘迫感之类的自我意识情绪,“并且用手遮住脸”。(2)一般而言,成功会使儿童表现出自豪感,失败会使儿童表现出羞愧感,这些表现都依赖于父母的反应。对此,豆豆的父母应该进行更多的积极评价:在孩子成功时进行表扬。那么,豆豆就在成功时表现出更多的自豪感,而在失败时表现出较少的羞愧感

5试分析同伴交往重要性。(

一、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

好、积极方面发展。

二、 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三、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基础。

6、嘟嘟5岁了,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会不会影响嘟嘟的自我评价和同嘟嘟的评价?

答: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会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

1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处于“他评”阶段,所以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就会成为儿童对自己评价的重要来源。

2同时,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反应或评价,也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声望,进而间接的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

3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有重要的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消极评价可能导致孩子被同伴拒绝,而在幼儿园或小学入学初期被同伴拒绝的儿童,可能会延续他们“被拒绝者”的地位,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遭遇拒绝,并由此产生各种适应问题。

所以,一方面教师必须对有破坏性的行为做出必要的反应,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尝试使用行为矫正的策略而非批评、责骂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消极行为予以矫正,并及时称赞这些儿童合宜的行为。

7、为什么幼儿中期常常出现“告状”现象。

(1)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2)中期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为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3)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8、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9、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10、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B )。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11、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D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12、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3、(四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14、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总趋势。

(1)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

(2)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3)从思维反映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应未来事物

15.儿童学习语言发音最容易的年龄阶段是(B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16、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

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

(三)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

17、影响亲子交往的因素

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涉水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关系状况等,通过父母一方简介地影响亲自交往的状况。

3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是影响亲子交往的另外一重要因素

4受到家庭以外的许多因素影响。如:邻里、社区的风气、舆论,民风俗习惯,以及托儿所幼儿园的要求和教养方式等。

19、造成口吃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如何矫正?

生理原因:由于2—4岁儿童的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

心理原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从“思想”转换成言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更好的表达形式而感到焦急,也可能会因为发音的速度赶不上思想闪现的速度而造成二者的脱节。会使儿童处于紧张状态,而这种紧张可能造成发音器官的细微抽搐和痉挛,出现了发音停滞和无意识地重复基本音节的情况。经常性的紧张便成为习惯,以至于每次遇到类似的词语或情境时,都出现同样的“症状”。

模仿,幼儿的好奇心强,爱模仿,班上某个孩子偶尔会出现“口吃”,会使他们觉得有趣儿,“好玩儿”而加以模仿,最后不自觉地形成习惯。 矫正口吃的重要办法是消除紧张,成人应和颜悦色地提醒他们不要着急,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讲话,对生活在幼儿园集体中的儿童,教师则要教育其他幼儿不要模仿,更不要讥笑

20、 幼儿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是___早期学习___、_劳动_____ 和 _游戏______,其中___游戏____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21、智商在(D )之间称为超常。

A.90—110 B.110—130 C.70分以下 D. 130—140

22、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D )。

A. 1岁半—2岁 B.4—5岁 C.5—6岁 D.2—4岁

23、自我意识萌芽的时间( C)。

A.5岁 B.4岁 C.3岁 D.2岁

24、为什么幼儿中期会告状?

道德感是有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4—5岁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5、亲子交往:主要是指儿童与父母(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26、幼儿::”说谎”想象和现实分不开?

1)这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了起来;

(2)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

(3)由于认知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27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1)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用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

前提作用。 (2)双生子T和C在不同年龄学习爬楼梯。T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训练,每天练习10分钟,连续6周。C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每天练习时间相同,仅训练两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

28、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左右:5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正确上下左右

29、 婴儿发音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 2、___连续音阶段;________ 3、______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_____________。

30、youerqi 幼儿期(学前期)的心理特点

1、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

2、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知识刚刚开始发展

3、从这个时期起开始形成最初的社会性倾向。


第二篇: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 20xx年3月 由于专业的需要,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

(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

(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

(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三、此阶段的幼儿情绪作用大。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四、此阶段的幼儿爱模仿。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还应该多给自己充

充电,多看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学性,适宜性,使自己更能走

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帮助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

宋会军《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 20xx年4月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读了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如何处理一些突发状况。幼儿心理学从幼儿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情绪、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这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幼儿发展过程中的趋势和年龄特点,让我们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进步和成长。现根据自身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精选了几方面来学习,帮助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扎实理论基础。

第五章 幼儿期心理发展概述

(一)幼儿(三至七岁)期

(1)进入幼儿期后,儿童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他们经验和能力水平有限,因此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游戏活动就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方式。

(2)这个时期的儿童,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感知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且能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讲解来认识更多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他们不但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

(3)游戏、早期学习和劳动是儿童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在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

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在想象中完成的一种实践活动,是想象与现实的特殊结合。游戏不同于劳动,它不产生物质财富,游戏不同于学习,它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游戏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

游戏不仅是适合幼儿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幼儿心理发展的特殊矛盾-----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活动与经验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幼儿只能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而不能以学习或劳动为主导活动。

(4)幼儿的学习

幼儿的学习与三岁前儿童的学习不同.在三岁前,儿童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 不全面的.到了幼儿期,由于儿童身心的发展,有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幼儿的学习和学龄儿童的学习不同。学龄儿童的学习是正规的学习,它与游戏严格分开,学习对学龄儿童来说,既是社会义务,也是主导活动。幼儿的学习不是正规的学习,它是儿童进入小学从事正规学习的准备。幼儿的学习与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幼儿是在玩中学。

幼儿学习的独特性,主要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幼儿期的学习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小班儿童的学习是在游戏中进行的。他们总是把作业的任务当作游戏来完成。在作业中,他们感兴趣的是活动过程本身,而不是作业的目的和结果。比如:小班儿童喜欢绘画和手工,是因为笔能在纸山划出各种痕迹;泥团在搓捏时能变成各种形状,以至于要画成什么或塑造成什么,他们并不关心。

中班儿童,在教师的知道下,开始能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尽管他们仍喜欢用

游戏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但他们逐渐懂得在做作业时不能随便游戏。

搭伴儿童的学习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已经能够学会根据学习的目的来支配自己的活动,开始能有意的注意的听讲,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当活动本身并不吸引他们时,也能坚持去做。

幼儿有很大学习潜力,他们在成人特别是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引导下,学习能力迅速提高,身心获得很大的发展。

(5)幼儿的劳动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但幼儿的劳动与成人的劳动不同,起意义不在于生产多少财富,而在于通过劳动使幼儿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初步掌握劳动的技能、技巧,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及爱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幼儿的劳动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具有突出的作用。教师应利用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爱劳动,指导他们学会劳动。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与教育

1、四至五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活泼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好动的。幼儿好动的特点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的骨骼比较柔软,有弹性。脊柱的弯曲还没有定型,肌肉收缩力差,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就会是有关肌肉群负担过重。各种活动交替,可使骨骼肌肉各部分有张有弛。活动还可以使骨骼肌肉系统得到充分的血液供给,得到更多的营养,促进其发展。另外,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机能发展相对教差,因此,他们难一安静的坐着。 活泼好动的特点之所以在四到五岁儿童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是因为:

1、入园的四至五岁儿童经过一年的集体生活,对生活环境已经比较熟悉,也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制度。未入园的儿童一般也掌握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经验。遇事不象三四岁儿童那样胆怯了。

2、四至五岁儿童在生理上进一步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兴奋过程的增强,使四至五岁儿童不象以前那么容易疲劳,精力更加充沛;抑制过程的增强,使四至五岁儿童动作比以前灵活、准确,而且有条理。

3、五至六岁儿童由于皮质抑制机能的进一步发展,已能够安静下来进行一些动脑筋的活动,他们没有以前那么活泼好动了。

(2)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三至四岁儿童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四至五岁儿童则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以计算为例,三至四岁儿童只能通过对眼前实物的点数来进行思维,四至五岁的儿童则凭借头脑中有关物体的具体形象来计算物体的数量。

四至五岁儿童的思维,虽然已能摆脱感知和行动的束缚,但是却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经验。

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不仅反映在四至五岁儿童的思维活动中,而且也反映在四至五岁儿童的记性、注意等心理活动中。比如:幼儿记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象记性占优势,语词记性逐渐发展。

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都带有具体形象性,只不过这种特点在四至五岁儿童身上表现的更明显,更典型。

(3)开始自己组织游戏并结成同伴关系

三至四岁的儿童喜爱游戏,但他们还在太会游戏,他们游戏的独立性、计划性和创造性都还差,他们常常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动作。四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四至五岁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够自己确定主题,自己分配角色,自己选择材料,自己组织游戏。不仅如此,在游戏中,他们还逐渐结成伙伴关系,。他们不再象三至四岁儿童那样,总是跟着成人,而是更多的与小朋友相处、共同游戏,共同活动。尽管这种同伴关系还只是初级形态,结伴对象还不稳定,但它却标志着从四至五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从主要是和成人的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开始向同龄人过渡。

2、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至五岁的儿童活泼好动,他们的活跃主要表现在身体的活动上。五至六岁的儿童不再满足于通过直观的感知和具体的操作去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与联系,他们开始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他们的活跃开始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这个时期的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遇事爱问个为什么,并渴望得到满意的答复。当得到一件新异的物品时,他们常常先是看一看,摸一摸,来回摆弄一会儿,然后就要东拆西卸,以便能从外到里看个明明白白。这样一来,他们的探索活动有时就难免会带来一些破坏性。对次,成人应该注意多加引导,避免粗暴的斥责,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儿童的求知欲。

(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五至六岁儿童的思维虽然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已开始明显的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这主要表现在他们能够根据概念进行分类(如:按水果、家具、交通工具等概念进行分类)。开始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包涵关系,对事情的因果关系能够有所理解,并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

抽象概括能力的萌发,不仅表现在思维上,而且还表现在观察、记忆等方面。例如:五至六岁的儿童在观察图片时,已能根据图中任务的穿着推断出图画所表现的季节,还能根据图中人物的体态、表情、行为举止等初步推断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在记忆具体事物时,会自动的将材料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五至六岁的儿童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还是想象和思维,都开始有了一定的方法。比如,在观察图片时,五岁后的儿童已不再是胡乱的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向依次扫视;为了有效的集中注意,他们能自觉的把眼睛盯在注意对象上,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或用双手捂住耳朵防止杂音干扰等;在进行有意记忆时,他们会采取边听边跟着默念或边看边做各种联想等目的、有条理性的作画;在解决问题时,他们能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等等。

(4)个性初具雏形

五至六岁的儿童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有所显露。这时,他们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和外露性逐渐减弱,稳定性和内隐性逐渐增强,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开始持续较长的时间。这些表现说明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形成系统。从此,儿童的心理活动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总是在心理背景下的活动。

(三)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注意分析和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

及各种复杂的表现,要善于针对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区别对待,要多给幼儿一些自由和自主权,要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幼儿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及性格方面的积极因素。幼儿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虽有所差异,但每个幼儿都各有长短,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扬长避短,以使每个幼儿的身心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幼儿期的教育还应当注意:

第一,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教学形式游戏化。

第二,启迪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第三,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第四,扩展幼儿的生活范围,培养广泛的兴趣。

读了本章不仅学会了很多关于幼儿的专业知识,而且对幼儿的教育有了宏观和微观的了解,知道幼儿成长在心理方面是有阶段有层次的,有不同的发展关键期,而并非单纯的生理成熟。这样身为教师能够在不同年龄阶段,及时培养幼儿最佳的技能技巧,使幼儿获得事半功倍的发展,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最重要的是学习幼儿心理学能让我们快速的熟悉和成长,在突发的事件中,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这样能避免事件处理不当所带来的麻烦,也不会伤害到幼儿。因为了解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就会站在幼儿的角度处理教学中的问题,不会以个人的角度判断幼儿的对错,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吸引幼儿的注意。

宋会军《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 20xx年5月

第六章幼儿注意的发展

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无意注意在新生儿时就已经开始出现。到了幼儿期,达到了高度发展。幼儿的无意注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强烈的声音,鲜艳的色彩,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或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凡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也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随着幼儿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能否发现许多新奇事物和事物的新颖性,即与原有知识经验的不符之处。在整个幼儿期,新颖性对引起无意注意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的各种品质不断发展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幼儿期注意的品质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不断发展。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同样清楚的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量。注意广度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如:对于同样颜色的客体,要比不同颜色的客体的注意广度大一些,有如,对于排列成一行的字母,要比分布在不同角落上的字母的范围大一些。由此可见,被知觉的对象愈集中,排列愈有规律,则注意范围就愈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的已有殴打经验或知识领域。经验愈多,知识领域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并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来加一认识。因此,要扩大注意的广度,就必须增加人的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以同样强度在一定对象上或一定活动中所维持的时间而言。维持时间愈长,注意的稳定性愈大。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性质有直接关系。注意对象简单无变化,则注意的稳定性较小,注意对象复杂而变化多或注意对象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则注意维持的时间就长。比如:幼儿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时,其注意维持的时间较长;而在枯燥的课堂上,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就较差。

(三)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能够有目的的把注意从某一对象及时的转向另一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是指主动的转移, 不是被动的转移。被动的转移叫注意的分散。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强度,以及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原来的注意越强烈,而新事物或新活动又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则注意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

(四)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实践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但是,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至少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自动化的、无须意识来控制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一边弹琴(自动化了的),一边组织全班

幼儿活动。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一套系统。如:幼儿刚开始排练舞蹈时,身体各部分器官的活动很不协调,经过一段训练后,就能边跳,表表演,边唱,真正达到手足舞蹈的程度了。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所掌握的熟练技巧较少,因此,注意的分配也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注意的分配是在各种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也可以创造条件,给幼儿安排有多种器官参加的活动,在熟练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幼儿注意的分配。

三、注意规律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及其应用

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于作用于我们的各种事物本身所直接引发的。因此,它是一种被动的注意。在幼儿期,刺激物的物理特征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鲜明、直观、具体形象,以及刺激物的突然物、显著的变化都会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应该多运用颜色鲜艳和可活动的形象和能变化的教具。

感受: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次也明白了,蒙式那些教具之所以那么吸引孩子,也和教具颜色吸引孩子有关系,直观、具体形象,同时教具是多种玩法,孩子感兴趣。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及其应用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幼儿期,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起来的。儿童在幼儿园,必须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完成各种任务,对集体承担一定的义务。所有这些都要求幼儿形成和发展有意注意,使注意服从于任务的要求。

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成人的指引,而成人的指引又应该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 感受:有意注意对于小点的孩子来说,是有些难度,因为这也与他们的心理发育有很大的关系,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进行有意注意,引导的时候也要和孩子的年龄相适应。

(三)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及其应用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幼儿的任何一种活动动需要两种注意参加。单凭无意注意,幼儿的活动就会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而单凭有意注意,由于需要紧张意志努力去维持,因而容易引起疲劳。幼儿的活动也不能持久,教师应针对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发展有意注意,并正确正我这两种注意的特征,引导幼儿两种注意的相互转换。

感受:我们平时在和孩子做智力游戏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孩子的有意注意不会主动的去做,持续时间短,我们可以开始用话语或游戏引导孩子走进有意注意中,既让孩子集中精力的掌握一些内容,又不引起孩子的疲劳和紧张,两种注意综合运用。

宋会军《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 20xx年6月

第八章幼儿想象的发展

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第一节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想象中,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

(一)幼儿的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简单的、初级的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以无意想象为主,小班儿童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幼儿想象的产生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其想象并不指向一定的目的,仅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看见汽车想当司机,看见注射器想当护士。如果没有什么玩具可玩,幼儿可能呆呆的望着,头脑中并不进行想象活动。在绘画中,幼儿想象的主题常随别人绘画或言语的暗示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画意愿画时,邻近的小朋友其想象也经常是相同的。如果在后动之前就要求幼儿进行想象,他们往往不能做到。一般说来,幼儿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才想象自己的作品的意义。如“当交给幼儿一团橡皮泥时,他只是高兴的玩起来,问他想做什么,往往不会回答,知道他捏成一个方块形时,才会回答”我在做巧克力块。”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过程往往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因此,想象的方向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如:幼儿正在用积木造大楼,忽然发现别的小朋友有带动物头的积木就改变了主意,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就改搭动物园了。

3、想象的内容零乱、无系统。由于想象的主题所有预定的目的,主题不稳定,因而幼儿想象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象的形象之间缺少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时在一张画面上既画自己喜欢的梅花鹿,又画上小人、三角形、大船等等,这显然是一串无写列的自由联想。

4、想象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如:一个幼儿画了一只小山羊,要求老师过来看看,老师要他等一会,幼儿不高兴的说”现在不来山羊会生气的。”等等老师过来时,小山羊的脸被涂的黑黑的,真好象生气一样。幼儿对他们感兴趣的想象主题则反复进行。 总之,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需要意志努力,意识水平较低。

(二)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下,随着言语的发展,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包括: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如在游戏中先商定玩身,再根据主题分配角色和明确游戏规则;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如在遍故事是,可以不离题的一直遍下去,直至全部遍完,有一个结局为止,并且为了实现主题去克服一定的困难。幼儿晚期,儿童的想象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想象过程,而是开始服从于一定的木的,达到目的时,想象活动才结束。自然,与年长的儿童相比,六岁前儿童有意想象的水平还很低,仅是初步的。况且这还只是在游戏条件下,而在非游戏条件下有意想象的水平更低。

有意想象是在成人的引导和培养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组织的各种有主题 的想象活动以及在活动中适时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儿童最初的想象都属于再造想象。幼儿期,儿童仍以再造想象为主,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一)幼儿再造想象的发展

1、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幼儿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其内容基本是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已描述过的情节。具体有:

(1)幼儿的想象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如果其一内容只有图画或图画而缺乏应有的语言描述或提示,则幼儿的再造想象就会受到限制。如:在玩娃娃家的游戏中,年幼的幼儿可能完全不会想象,只是抱着娃娃呆坐着。当教师过来提醒,“娃娃应该出去散步了”时,幼儿的想象才开始活跃起来。稍大一点的幼儿想象的内容尽管会比年幼的儿童复杂些,但仍然容易受教师的语言描述所左右。

(2)幼儿的想象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实际行动是幼儿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这一特点在幼儿初期最为突出。在游戏中,幼儿之所以能比较容易进行想象,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游戏提供了可操作的玩具。玩具是一种直观的物体,它可作为幼儿提供现成、丰富的想象。有了表象这一素材,幼儿的想象就更容易展开了。

2、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再造想象之所以在幼儿想象中占主要地位,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再造想象同创造想象相比,是一种发展水平较低的想象。从上面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正由于再造想象独立性、创造性小,所以它更多的被认知水平低,经验少、创造性和独立想还未发汗起来的幼儿所采用。

第二、幼儿生活需要大量的再造想象。幼儿期,儿童主要依靠再造想象来理解间接知识,再造想象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教师在讲述中直接出现“笔直的大路”一词时,幼儿往往不能理解,但当教师引导幼儿去想象“一条大路象铅笔一样又长又直”时,利用再造想象,“比直的大路”就被幼儿理解了。再造想象在幼儿时期非常重要,它是孩子今后创造想象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保护孩子的最初的这个想象力。只有这个最初的再造想象发展的好了,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增强和经验的增多,孩子会逐渐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内容。

(二)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

1、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创造想象主要是指能够独立得从新的角度对旧有表象进行加工,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幼儿期是创造想象开始发生的时期,它具有以下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

(2)幼儿创造出的新形象与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只有很少的变动。如:原型是四个正方形,幼儿的创造是五个正方形。

(3)幼儿创造出的新形象,情节逐渐丰富,不仅从原型散发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了,而且能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则的相似。

三、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喜欢夸张。这种夸张主要有两点表现:

(一)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幼儿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如:一个男孩画一张想象画,画面上画着两个小人,人很小,但每个人的一只手都画的特别大,超过

了小人两倍,其中一个小人的手有六个手指头,而另一个小人的一只手只有4个手指头,大人问他画的是什么,他指着3个手指头的小人说”他向他(四个手指头的小人)借了一个指头。“幼儿喜欢童话故事的原因之一,就是童话的内容极度夸张。有巨人国,还有拇指姑娘等等,它们都极大的满足了幼儿的想象。

(二)想象容易容现实混淆

想象同现实混淆是指幼儿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的东西,把自己想象的事当成真实的事,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例如:一个幼儿告诉小朋友说,他妈妈给他买了一架特别漂亮的钢琴,而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回事。幼儿混淆想象与现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是在说谎,并予以严厉的责备,这是不冷静的做法。一旦有这种情况的发生,成人要耐心了解,弄清真相。假如真是由于想象和现实的混淆,成人要耐心的指导儿童,并帮他们分清想象和现实。

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任意做他在现实中不能做到的事情。

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及认识能力的逐渐提高,到了幼儿中、晚期,儿童已经能够区分真的和假的,向往的和真实的,逐步开始合乎现实的逻辑。

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逐步发展为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理解:孩子很容易把想象和现实混淆,把自己想象的当作是真的一样,这是孩子年龄段特有的特点,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这种想象力,帮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而不是以我们成人的观点来对待孩子的想象。

第二节 幼儿想象的培养

一、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二、在游戏及各种社会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想象与现实的特殊结合。因此,游戏也是发展幼儿想象的重要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建筑游戏等等)发展幼儿的想象有着重要作用。其他活动,如音乐想象、手工制作等,也都有利于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有计划的运用好它们。

三、通过专门训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一)补画与意愿画

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力不高,可向他们提供一些分别画有物体某些部分的图形要求幼儿来补画。

意愿画则只适合于有一定绘画能力和想象力的幼儿。虽然意愿画是让幼儿自由作画,但并不等于不要成人的启发和引导。儿童的想象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的,而是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培养的。

(二)听故事来遍结尾

幼儿最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喜欢富有想象的童话。童话构思新器、情节有趣、夸张的描写做能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给孩子讲故事时通过悬念,让孩子去想象故事结尾,续编结尾可以遍一个,也可以编很多个。

(三)鼓励幼儿亲自参与各种创造活动

创造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先决条件,因为,参加创造活动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不仅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我们还要做些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孩子的想象力会越来越有深度。

更多相关推荐: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以前学习幼儿心理学时不够深入理解通过暑期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谈谈我与书...

《幼儿心理学》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幼儿心理学》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

幼儿心理学 总结

第一章绪论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可以说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恩格斯把心理现象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心理显现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1动机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

幼儿心理健康讲座学习心得

幼儿心理健康讲座学习心得在这段上暑假我参加了一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始向我们讲授幼儿心理与教育知识从幼儿心理学定义入手渐进的讲述了心理学的分支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幼儿发展的特点等专业知识老师边讲边分析并举例拓展...

14春幼师《幼儿心理学》教学总结

14春幼师幼儿心理学教学总结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徐婷婷这一学期我主要是担任14春幼师1班和幼师2班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教学进度适中并通过一个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本书的教学内...

发展心理学学习心得

发展心理学学习心得正文开始gtgt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我所学到的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成长...

幼儿心理学考前准备资料

幼儿心理学概述关键词o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岁至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幼儿心理发展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幼儿心理的年龄特征是...

幼儿心理学练习题

幼儿心理学练习题第一编幼儿心理学的一般问题填空题1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2心理的实质是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3环境就是指它包括和4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说有等其中最...

幼儿心理学复习资料总汇[1]

注重点内容用下划线标出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识记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另外它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被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

幼儿心理学教育学重点

幼儿园教育新纲要解读一辨析题1赏识教育就是要高频率使用你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性鼓励语言错答此说法不正确表扬过于频繁会降低或失去作用这种笼统的口头表扬手段使用频率过高幼儿就体验不到愉快感表扬的作用也削弱了因此使用鼓励...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幼儿心理学学习心得(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