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画的新精神》一文有感

时间:2024.4.20

读《中国画的新精神》一文有感

■瀚 薇

最近,在《美术报》上读到林逸鹏教授《中国画的新精神》一文,颇有感触。初看,就发现这是作者的用心之作,文章逻辑清晰、丝丝入扣、文法严谨,时时有独到之见,令人深省;细读后,更能领会出作者作为画家和学者对中国画新精神所作的深入思考。

作者在论述了中国绘画的传统审美模式、包括傅抱石在内的几位二十世纪前半叶传统型大师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演绎、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缘起及在当下的困境、现代 科技之于现代社会等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对环境的爱护、对和平的追求”应当是人类当前和未来最迫切的共同任务,“只有改变和减少文化中的对立因素,才能从 源头化解现实中对立所带来的灾难”,而“对立的改变和减少除了依靠相应的文明规范,还要依靠人类心灵深处的、感性的、超越思辨的善的能量”,由此推断出“ 中华民族对善与和平的理解和追求,就是未来中国画的新的艺术精神”。

这种新的精神与传统中国画的精神相比,首先,它不是完全传统的,它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必然选择和应用”;其次,它是积极的、入世的,不是消极的、出世的。

不难看出,作者在这里通过跨学科式的探索隐含地将艺术置于与科学、法律等相关部门可相比拟的位置,提示出艺术可能爆发出的无可替代的能量,而且全文的基 点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与时代中的某些精神相契合。不能不说,这是一篇很有启发性的文章,它引发我们去思考“中国画的新精神倒底是什么”这个具有时代意义 的命题,对人人都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又眼见中国画逐渐式微的当下,意义尤其重要。事实上,这也是很多画家十分困惑的问题。当然,日后对“善”和“和平”另 做一些观念史上的梳理也是必要的。

对我个人来说,中国画发展之今日,填充新的内容和精神已成为必须,但我常想它们应该是多方位的,可以 是善、和平,也可以是赋予文化内涵的人文精神。我们需要以敏锐之心、纯真之眼感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以往的特殊之处,当然也要洞悉“源头之水”里被验证为至 理的清澈与永恒。就像一个人,无论如何,我们身上都携带着一些难以改变、不可逆转的基因,我们应该正视它们、理解它们、运用它们、克服它们,并在后天的成 长中,逐渐把自己培养成有独特个性和人格、且能为当代人和后人理解和接受的一个鲜明的个体,也许有一天,我们长成了一个似乎脱离了固有“基因”的人,但那 只是现象,成长的艰辛和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基因”就是中国画的“源头之水”,后天的努力就相当于中国画在现世中的发展。这其中的道理,我相信是 不言自明的。 透过文中的字字句句,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赋予自己的责任和蕴涵其中的艰辛。此文带给我们的思考揭示出了它本身的价值,尽管每一个结论都要等待时间做最后的裁判。

我的寥寥数语旨在表达读《中国画的新精神》一文之后的感受,其中我对中国画发展所写的只言片语有不合意之处,可废而不观。


第二篇: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学校: 南马小学

姓名: 李文静

职称: 中小学二级

完成日期: 2015 年 4 月 15日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神。本文通过我对中国画的学习和理解,从对用笔用墨以及写生感受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感受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用笔;用墨;写生感受;

目 录

一、概述 ······························································································································· 1

二、通过大师感受笔墨 ······································································································· 1

(一)笔法的体会 ··········································································································· 1

(二)墨法的体会 ··········································································································· 2

(三)气韵的体会 ··········································································································· 2

三、笔墨写生感受 ··············································································································· 2 注释 ······································································································································· 4 参考文献 ······························································································································· 5

一、概述

刚开始学习中国画我对它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被众多精彩的作品所吸引,感觉笔、墨、水结合会产生很美的意境,觉得非常的神奇。最初学习国画对笔墨的用法掌握不好,老师总会想出很多方式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先让大家在生宣纸上用笔随意转动,使用点线面相互叠加渗透,自由发挥,感受一下笔墨浓浓淡淡的变化,轻松地表现出几种不同的造型,把大家引入微妙的遐想当中。同学们都对这种无声的语言有很大的兴趣,用尽心思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感觉是很美妙的。教室悄然无声,只有用笔尽情挥洒的声音。

中国画笔墨技法千变万化,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这种丰富的绘画艺术语言体现出了笔墨无尽的情趣。我们通过吸取前人的绘画经验,归纳出新的知识点,去学习、实践。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及动手能力。

二、通过大师感受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掌握好笔墨的运用是最关键的,怎样用笔用墨作为初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要求我们从起步就要正确学习笔墨的运用,不能落入俗套。因此,刚学画画,我们主要以临摹效仿古人佳作为主,学习古人的用笔用墨。我很喜欢吴昌硕 、郑板桥的笔墨,他们是中国画坛的巨匠,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对他们的画法也进行了一些学习,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笔法的体会

吴昌硕作画来自于石鼓文,他曾说过“且凭篆籀笔,落墨颇草草。”[1]他的画风带有很明显的石鼓气息,他是用石鼓文的笔势来作画的,这首先让我感到学好书法对自己作画是大有帮助的,元人赵孟頫所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应知书画本来同”,[2]所谓书画同源此时才有真正的体会。吴昌硕的艺术,是从篆刻开始,由于长期的磨练,他的腕力功夫得到了锻炼,这种功力在他的用笔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笔力是靠腕力表达出来的,手腕功夫不好很难表现出有分量的线条,这在作画过程中是有感受的,长时间不练笔,就觉的画出的线会颤抖,没有分量感,吴昌硕的用笔有“钝刀硬入”之语,就像他的篆刻,腕部力量很大,几乎要把笔用秃,这种笔法有种开张拓展的笔意。吴昌硕擅长画花卉蔬果,都是他家乡常见的画材,表达着他对家乡的深爱之情, 而他画的画充满了很浓的金石气味,似乎也像是一幅篆刻作品,很有大气感,即使是画一幅小的作品也气势不凡。所以,我感觉情感和运笔是相互联系的,用笔的力度表现出情感的变化,如果对事物没有足够的情感,只是靠刻板的描摹和无意的挥洒是表现不出事物的实质的,所以必须在平时 1

多练习,多用心体会,才能在行笔上运出具有强大力感的线。

(二)墨法的体会

墨和线相比而言,线条主要是勾画轮廓,来表现物象的形体,墨不仅可以造形,更能表现出物象的质感、起伏等。笔墨不仅能达到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是用墨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气氛,表现人的心理感受。例如郑板桥画的《墨竹图》,[3]是他的一幅构思巧妙的作品,画面主要描绘竹竿和竹节,而竹叶只画了几片,墨色的描绘浓浓淡淡,干湿兼并,恰到好处。笔墨变化丰富生动,竹子画的虽然细但丝毫感觉不出微弱,而是坚韧挺拔,富有弹性,很有力度。画中将竹叶画的很肥,青翠感十足,使人能充分感受到竹的劲节,画面神完气足,神采俱佳,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水的功能和作用,使整个画面富有情致,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的气势。郑板桥之所以有这种创作体会,既来自于他数十年创作实践心得,也与他对传统名家仔细揣摩学习有关。这和画家高尚的修养,人品和见地息息相关。郑板桥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4]从中可以看出他坚韧倔强的品性。可见墨法的运用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和作者的修养是密切联系的。

(三)气韵的体会

古人作画很注重画面气韵的表现,老师也曾说过我们画画是要画出空气,让人看了画感觉空气在流动,给人以舒服的感觉,但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让别人在画中感受到这种气的存在是一幅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吴昌硕作画之前,心中已经有这种“气”存在了,等到画的时候,则能一气呵成。他用气推动笔,落笔大胆肯定,能够掌握全局,做到胸有成竹。等画即将完成时,他便开始调整,大胆落笔,小心收拾。他对整幅画布局的安排很到位,尤其是对气的把握,通过诗书画印的安排使整幅画活起来,气韵十足。例如他晚年做的一幅作品《葫芦图轴》,在写意花鸟课上我也临摹过,这幅画泼墨大叶草隶悬藤,满幅金黄色大葫芦次第而生,有些地方密不透风,有些地方却很疏松,信笔自如,气势旺盛。画的左下边有一行题款,左下角有一印,右上角再盖一个小印,这个印虽然小但相当重要,关乎整个气局。右上和左下相互辉映,左上角和右下角则空白,对角气贯全幅,全局皆活。吴昌硕这种独特的构思,诗书画印的巧妙安排将中国画的气息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我们在作画中应该学习的地方,在作画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态度,然后要对所作之画有全局的意识,把握好整幅画的构图,诗书画印的安排都要事先想好,需要别具匠心地去想去琢磨,不能草草了事。

三、笔墨写生感受

通过学习大师的画让我深有感触,首先他们对中国画的热情是无可比的,我从大 2

师的画作中对中国画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技法。中国画的发展至今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奇观,用笔墨作画最能抒发作画者的性情。在大自然中,只要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即使是一颗小草,一滴水,一块石头,一存土地都是有生命的,中国画那种浓浓淡淡的韵致足以表现世间万物的微妙变化,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不断的尝试,创造和开拓,中国画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表现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如不同的季节,风霜雨雪,晨雾暮霭,湖光山色等都可以通过水墨的变幻,生动地加以表现,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感受着笔墨精彩的世界。

我们处在一个新的环境,接触着新的事物,就得用一种新的眼光去认识大自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在画纸上。写生的目的就是要增加我们的阅历,认识大自然,深入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山石树木的结构与生长规律,以便更好的表现它,为我们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古代很多画家通过对自然的写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技法。董源擅画江南景色,他的披麻皴便来源于对江南风景的描绘,形成了江南画派平淡天真的风格;北宋范宽对甘陕景色写生,创出了点子皴法,此后的马远、夏圭对杭州钱塘一带景色颇为爱好,因此从古人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必须深入到大自然中,真真切切的去观察去体会才能将物象的神态掌握于心,在创作时才能游刃有余,达到物我交融。 例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早春图》,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景色。这幅画表现了寒冷的冬天刚刚过去,大地开始复苏,事物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阳光照射在尘雾弥漫的山谷间,涓涓溪水在山谷间奔流,河面已经解冻了,画面点缀了渡船、渔夫和行旅的活动。画面充满了一片生机,笔、墨、水的结合创造出了这么一幅千变万化,意境深远的作品,画面墨色富有生动的层次感,圆润的卷云皴将雾气升腾,阳关浮动下曲折蜿蜒的山势表现的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北方山野的景色,让人如同身临其境,看了怎能不受吸引。在欣赏之余我也感受到画家那种熟练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画家肯定是深入的体察了生活,对真实的山水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能捕捉到自然景色的微妙变化,最终获得深切的感受,才能绘出这么真实而独特的画面,学习中国画这长时间,发现自己对这种水墨意趣的兴致也越来越浓。

外出写生好多次了,去了不少地方,但不论去哪,都会让我触景而动,有感而写,积累了很多的写生体验,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尤其对山水画的写生实践感受颇深。那些地方有潺潺溪水,层层叠叠的山峦,雾气升腾的村舍,小桥流水,让人的心因大自然而感动。有些好的作品和灵感只有在当时当地才能画出来,这是特定的时空、环境与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情绪构成了某种审美契机,大家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美,在这种环境中作画,是最有诗意不过的事了,同时对形象、线条、构图、用笔用 3

墨以及画面意境都需要在写生中不断的观察,思考,反复提炼概括,才能画出一幅好的画,写生培养了大家善于捕捉自然景色微妙变化的能力,持之以恒,不断的在生活中练手,练眼,练心,创作时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自由境地。因此作画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如果只是模仿古人的形式,那就只好当古人的墨奴了。[5]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很注重教学理念和绘画技法的表现,引导我们不断探索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上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规律,使我们对国画有了新的明确的认识。从用笔用墨、笔法的变化,笔触的组合、画面的构图布局、浓淡干湿、虚实远近关系等要素,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大家对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理解,学习的过程让我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弹指一挥间,我已经工作近两年了,对中国画的感情也逐渐加深,教学中我把自己学到的,体会到的尽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成长。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是深有感触,笔墨就好像人的一生,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的是万紫千红的多彩世界;当笔墨在画纸上一步步描绘,历经千难险阻,最终才能修成正果。但决定这幅画成功与否的是自己对待作画的态度及自己的文化修养,笔墨情趣,就是人生的写照。

4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北宋郭熙《早春图》 晚清吴昌硕《葫芦图轴》

注释:

[1]丁羲元.中国画家名家作品真伪之吴昌硕 .上海出版社,2008,第9页.

[2]陈航.传统笔法论.国画家,2002.2. 第53页

[3]舒士俊.水墨的诗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第288、289页.

[4]张书珩.中国名画快读.北京:远方出版社,2006.9,第276页.

[5]姚治华.丹青意趣.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第244页.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舒士俊.水墨的诗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重庆:西南出版社.1993

[4]丁羲元.中国画家名家作品真伪之吴昌硕.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

[5]姚冶华.丹青意趣.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感受中国画的笔墨

5

Feel the Brush of Chinese Painting

Summary: pen and ink i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Chinese culture. This article by me on the painting of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from the pen and ink sketches of feelings of realization, feel the unique art of Chinese painting.

Key words: With pen; With ink; Sketch feeling;

6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西方曾经有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但不可以不看辜鸿铭辜鸿铭185719xx名汤生号立诚别号汉滨读易者近代学者翻译家辜鸿铭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早年留学英国德国自称一生四洋即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观后感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的著作辜鸿铭先生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他长达14年的游学经历不仅是他深谙欧美文化的精髓期间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而且也造就了一个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外语...

读《中国人的精神》后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之后感西方曾经有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但不可以不看辜鸿铭辜鸿铭先生精通十几国语言他是一个语言大师同时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更是在当时就轰动全球后来因政治原因才使其在国人的心中逐渐模糊就是现在很多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寒假作业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院别新闻传播学院专业班级11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姓名张晓日期20xx0123摘录在我看来如今要想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不是其...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

中国人的精神 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近日拜读辜鸿铭先生的大作ltSpiritofChinesePeoplegt中国人的精神或者春秋大义感慨颇深这部书主要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由儒家思想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人格和生活...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西方曾经有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但不可以不看辜鸿铭辜鸿铭先生精通十几国语言他是一个语言大师辜鸿铭先生不像其它学者一样抨击我们中国人说我们的国民陋习说我们的国民如何不争气如何在世界上丢人现眼而辜...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

中国人的山水观 读后感

中国人的山水观随感中国有句古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老祖宗对山水的热爱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诗赋中那层出不穷的山水田园诗里最能看出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流连于中国山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静谧这...

《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

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梁晓声的文字是厚实的这种厚实里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气浪读来总有一种令人坐卧不安的感觉此书从多个维度分析现实社会的走向中国人的群体状态把当下的迷惘偏执急躁功利浮华条分缕析的形诸文字客观的说作家不是悬...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