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潘园园

时间:2024.4.20

在国学经典里且思且行

——读《国学经典读本》有感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国学中更应该身先士卒,借中华传统魅力的精华,提升自己,滋养学生。

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人生幸福的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弟子规》三字一平仄,教导我们一些如何做人的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这样的道理,于己于人都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

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勤奋读书很重要,乐于学习更重要,而让孩子主动快乐地学习最重要,愿我们以此为目标,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路上,多学多思多探索,让孩子们在教育天地里更好更强更快乐!

班主任: 潘园园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三日


第二篇: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

目 录

《论语》选读 《学记》选读

《大学》选读 韩愈作品选读

《传习录》选读 黄宗羲作品选读

该读本凡有“※”号均为必读文段

考试以必读选段为主。

第一章 《论语》 (一、原文选读)

※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注释】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顿、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来”引申为归服;二为“正”。

【大意】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用刑法整顿,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教化,用礼制来整顿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注释】性:指先天素质,即天赋人性。 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各种环境的影响,才拉远了差距 ※ 4.“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注释】女:通“汝”,你。 居:坐。 愚:受人愚弄。

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贼:害。 绞: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大意】孔子说:“仲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 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

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注释】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逾,越过;矩,规矩。

【大意】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能站得住脚;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大自然运行规律;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注释】躬自厚:重责自己即严于律己。

【大意】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 1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大意】孔子说:“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仿效着去干;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的。”

※14.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注释】何有:有什么(困难)呢,“何难之有”的省略。

【大意】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连自身都不能端正,又怎能使

别人端正呢?”

※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大意】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 18.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注释】抑:只是。 云尔:如此。

【大意】孔子说:“如果要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但为此而不满足地追求,并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就可以说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学到的啊。”

※ 1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注释】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 悱: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角。

【大意】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知道一个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个角,也不再教他了。”

※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大意】孔子说:“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智力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了。”

※ 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yu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大意】孔子说:“学过了又定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 2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大意】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又不断吸取新知识,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

※ 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注释】罔:迷惑。则:那么。殆:危险。

【大意】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

※ 2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注释】以: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去”或“用以”。

【大意】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哩。”

第二章 《学记》(一、原文选读)

※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大意】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完美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 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意】虽然有佳美的菜肴,不经过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经过学习不知道它的奥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实践,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困惑,然后才能加强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 4.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大意】因此君子对于学习,心怀学习之志,不断地进修学业,休息时,游观时(也不忘学习),能够这样,才能巩固学习而又亲爱教师,喜欢学友而笃信所学的道理,因此即使离开师友也不违反师道。

※ 5.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豫:预防。 时:及时。 孙:循序。 摩:观摩。

【大意】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萌发就注意防禁叫做预防;在学生可以教育的时候及时进行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越阶段而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叫做顺序;互相观察学习而提高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使教育兴盛的方法。

※ 6.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大意】坏事发生了然后加以禁止,就抵触而难以奏效。过了上学的年龄然后学习,就勤苦而难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搞坏、搞乱教学秩序而不可整饬。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学识偏狭浅薄而见识不广。不尊敬朋友就违背师教。闲逛不学好就荒废学业。这六个方面,就是造成教育失败的原因。

※ 7.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大意】君子既懂得教育兴盛的方法,又知道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做人的老师。因此君子教育学生,加以诱导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加以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把话说透。诱导而强不牵着学生走,就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就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开导而不把话说透就能启发学生思索。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易于接受而又勤于思索,可以称为善于教育了。 ※ 8.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大意】学生容易犯四种过失,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狭,有的失于见异思迁,有的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心理各不相同。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从事教育的人,就是发扬人的长处而挽救人的过失的。

※ 9.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大意】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老师的语言简约而明达,含蓄而精妙,少用比喻而明白易晓。可算是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 10.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注释】博喻:此处不是修辞上那个“博喻”,而是指广泛地因材施教。

【大意】君子懂得了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做老师。

※ 11.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大意】善于提问的人,如同解劈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解树节坚硬处,时间长了,各部分就相互脱离分解开了。不善于提问的人正好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如同撞钟,用小槌叩击就发出小的鸣声,用大槌叩击就发出大的鸣声,待钟声从容鸣响而散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恰恰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识的道理。

※ 12.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大意】预先记诵书本的内容(以备学生提问),这样的学问不足以做老师。必须待学生提问而后加以解说,或者学生的才力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加以解说;解说了仍然不能理解,就暂时不讲解也是可以的。

第三章 《大学》(一、原文选读)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意】多多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达到最美善的道德境界。知道应达到的道德境界而后有确定的志向,志向确定而后能心静不躁,心静不躁而后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而后能虑事周祥,虑事周祥而后能达到最美善的境界。

※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意】古时候想把彰明内心美善本性推广到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招致自己的良知。招致良知在于格除物欲,

物欲格除而后良知到来,良知到来而后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好自身,自身修养好而后家族才能整顿好,家族整顿好而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统一地都是要把修身作为根本。

※3、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大意】《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治学要像加工骨器象牙那样切磋;修身要像加工玉、石那样琢磨。

※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臭,如好(hào)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意】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欺。如同厌恶恶臭,如同喜好女色。这就叫做自求快意满足。因此君子必须在独处的时候也十分谨慎。

※ 7.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意】因此君子自己具备的,而后才要求他人做到;自己不沾染的,而后才能禁止他人。

※ 8.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意】商汤的《盘铭》说:“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自新。”

第五章 韩愈作品选读(一、原文选读)

《师说》选读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注释】受:通“授”,教授。

【大意】老师,是靠他来传授儒道,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大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大意】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注释】读dòu:句子的停顿。不fǒu:通“否”,不向老师学习。【大意】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就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看不出那人是明智的!

※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大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术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进学解》选读

※ 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大意】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 2.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大意】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原毁》选读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注释】重:严格。周:周密、全面。 轻:宽容。约:简少。

【大意】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就乐于做好事做好事。

※3.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注释】廉:少,低。

【译文】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善事儿。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身的收获就很少。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

【注释】修:进修,求上进。

【译文】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就。

第六章 王守仁《传习录》 (一、原文选读)

※ 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大意】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大意】认识达到了真切笃实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认识。认识与实践工夫,本来就不可以割离开来。

※ 3、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

【大意】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好比是一棵树刚刚生出萌芽,只浇些水就够了,萌芽稍长,便多加些水。从拱把粗以至长到合抱,浇水时,都是随着树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增加的。假若是些小萌芽,把一桶水尽情倒去,就把树浸死了。

※ 4、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 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 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大意】教学生读书,贵在量力而精,则不让其厌学,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中,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就会达到知行合一,逐步变得智慧起来。

大意】学习需要独立思考,才有收获,才能像有舵的船一样,不失去方向,不然就没有效果,达不到目标。

第七章 黄宗羲作品选读 (一、原文选读)

《明夷待访录?学校》选读

※ 1.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大意】设立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然而,古代圣王设立学校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养士,还一定要使治理天下的方式方法都出于学校,这样设立学校的意图才算完备。

※ 2.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大意】所以,养士只是学校的功能之一,学校不是仅为养士而设立的。

《明儒学案》选读

※ 8. 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

【大意】教师通过学习、钻研自己总结出来的学问就是学习的要义,也是学生能很快入门,激发他求知欲望的关键所在。普天之下的学问无穷无尽,尚且不能用几个字进行限定,又怎麽能够让我的思想受到约束呢?所以教师讲学贵在阐明宗旨,如果不能阐明宗旨,即使讲得再好,也是像没有头绪的乱丝。学生学习却不能获得教师讲学的宗旨,即便读书也就会像汉代张骞初次赴西域联络大月氏那样无功而返。

※ 9. 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大意】学问的真谛就是自己能真正用得上。凡是依靠门户,依样画葫芦的学习者不是随大流的人就是把做学问当作混日子的人。真正做学问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创,甚至会对前人所见持相反的看法。学习者就应该研究那与众不同之处,这样才能百花齐放。一味去附和别人,就像用水去帮助水,哪里是在做学问啊!

※ 10. 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

【大意】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

※ 11. 盖见道之难如此,学者慎毋轻言悟也哉!

【大意】所以真正领悟宗旨是很难的,做学问的人应该慎重对待,不要轻易地便说自己已经领悟到了啊! ※ 12.先生之学,刻苦奋励,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

【大意】先生学习勤奋努力,是多次熬更守夜,辛辛苦苦换来的。

※ 17.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大意】道理没有固定的体系,学习贵在适用。

※ 18.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大意】有小的疑问就会有小的领悟,大的疑问就会大悟,若没有疑惑,自然就不会有所领悟。 ※ 19. 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

【大意】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

※ 20. 天下之最难知者,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天下之最难致者,一时穷之而未尽,千百年穷之而无不尽矣。

【大意】对于天底下最难弄懂的事情,单凭一个人去求索是无法有收获的,如果有许许多多的人一同去探究就不会没有收获。天下最难招集的东西,要想在一时半会搜完是不可能的,若长久地坚持下去就总有搜完的时候。

※ 21. 发先儒之所未发者,尝十之而三焉。

【大意】通过刻苦钻研能够有所创见的人,曾经少之又少啊。

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面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明儒学案》

大概是说:做学问的道理,应该以有自己的见解,用得着才算是真的。

凡是人云亦云,依样画葫芦的,不是流俗之人,就是研治经学书呆子。我这一篇所列的文章,有自己的偏见,有跟别人不一个的论点,学者们在不一样的地方,更要用心理解体会,真理只有一个,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在水中再加水,雷同附和,哪里是做学问的?

这段话是撰者判断各人思想的标准。他认为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者,无足轻重。每个人的思想都应有其独到的地方。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才能有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

更多相关推荐: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在国学经典里且思且行读国学经典与教育有感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这一阶段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是啊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这个寒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是相关理论学习心得体会20xx年3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相关理论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及优秀的古诗词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临城县第二小学五年级一班李静垚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一次我在学校举办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同时...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使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此书具有针对性的挑选出了国学经典书丛里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其中选自论语阳货中的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

《国学经典》读后感受

国学经典读后感受经典的语言常常伴随我们成长诚恳的语言常常打动我们心灵成长动世人的语句都是从国学经典中得到的几千年前的中国历史文化出现了许多的名人盛世从他们的言行举止里能体会出名人的思想名人的气质国学是中华我们民...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暑假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高三应化学组徐文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

国学经典之读后感1

国学经典之读后感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详识国学经典让我...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却从中透射出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

国学经典教育读后感(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