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箴言

时间:2024.3.27

养生箴言

1、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

2、名过伤肺,色过伤肾,财过伤肝,食过伤脾,睡过伤心。

3、肺病者宜逃名,肾病者宜戒色,肝病者宜散财,脾病者宜节食,心病者宜减睡。

4、减食以助药,增睡以节耗。舒以养体,缓以却劳。

5、无病时以劳动养阳,有病时以安静养阳。动能生阳,亦能散阳。静能伤阳,亦能敛阳。

6、病有百药不痊者,当静室问心,知因达果,可以无惑。治法宜在忏悔中求之,体力不足,辅以心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云: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治病亦如是。

7、子曰: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言少年人也。少男在卦为艮,阳气在外,阴体未成,最忌阴气感召。是以遇少女则为损,遇长女则为蛊,遇老女则为剥,皆阳损阴伤之象也。当以师友之道导之,使进于学,则遇中男为(开)蒙,遇长男为颐(养),遇老男为大畜(存),皆阳生阴长之象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之谓欤?

8、肺病者宜逃名,名人每多言,言多则损肺气;肾病者宜戒色,色鬼每亏精,精亏则损肾气;肝病者宜散财,财主每使气,气盛则损肝气。脾病者宜节食,食客每多纳,纳多则损脾气。心病者宜减睡,睡虫每多眠,眠多则损心气。

9、雨,天气之降也,过降无疏泄之途,则发为涝,在人为水肿,治当温升地气,宜真武汤之属;云,地气之升也,过升无敛降之路,则发为旱,在人为气胀,治宜凉降天气,宜生脉散之类。肿胀关乎阴阳升降,天地交通,宜于根本处求之,不可见肿但言利水,见胀惟知破气也。万病皆当作如是观。

仲景伤时论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格物解

格,木各也,木四立而中空为格,可间断,可封闭,可令物井然有序。

于思维中对事理建立井然有序的逻辑秩序,形成自我的思想认识体系,足以自圆其说不相矛盾,此形下之格物也。格格不入即是各自封闭相互间断不相往来的自闭状态,也即各自保持自己的独立状态与外界隔绝。思想家往往如此,常人更是难出此格。

物,即自我执着之外的一切外界存在。格物,意在自我与外物的对立中重建不相矛盾的统一秩序。所谓自他不二,物我同元,此形上之格物也。唯觉者能出此格,出格即是入不二法门。知物我不二即是自知,即是知物,即是觉醒。故云:致知在格物。

知致而后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所谓极乐世界庄严国土者,物随心转也。

(转帖)扶阳学派是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任何一种事物的生长都是从其内部进行的,即使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也要有选择性地将其转化成能够融于自身的养分,才能使其完全融于自己的机体。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固然不会例外,其理论的创新必然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进行的,这种创新就是对传统的一种拓展,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完善,而不是一种对传统的肆意否定和替代性的抛弃。就在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下,一些中医学界人士怀着一种文化自卑的心理走向西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用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去改造中医和创新中医的工作上时,真正的中医理论框架内的创新并没有停止,发源于四川地区、由清末名医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就是其最好的例证。

中医理论创新与个性化诊疗

纵观中医的发展史,中医自身的发展在历史上一直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中医队伍的组织建设和规模的扩大,一个就是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完善。前者是中医政策所主导的,而后者则是中医理论自身所蕴含的理论展开,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自发进行的,不是随着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那些西化的中医人士在以西医的发展为参照标准把更多的怨气撒在中医理论身上时,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中医理论在临床疗效上并没有弱化(比如中医治疗现代艾滋病和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等疾病就具有很好的疗效)而需要革新,倒是中医队伍的规模正在减少,这才是中医真正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危机。

中医理论的创新有两条路径,一种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创新,这种创新的可能性在今天是很小的,因为那些基本理论在《黄帝内经》里就已经基本完善,这是上古医家对人体和疾病认识的高度总结,今人难以出其左右;而中医的另一条创新之路却在历史上一直进行着,这就是针对疾病在既有的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诊疗方案,即中医的个性化诊疗体系。每一位中医在临床中都可以发展出一套符合自己个性的诊断、辨证与治疗用药的特色,使得中医的技术水平在相应的领域达到不断被超越的境界,继而不断地提高疗效。事实上如果某位中医家自己创建的个性化诊疗体系在治疗某一类疾病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卓越的疗效,那么它就会被有效地传承下来,形成一个学派。中医史上曾出现了众多的这类学派,比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金元四大家中的易水学派、河间学派等。中医学派的形成往往能够提高相应的诊疗领域的疗效水平,同时能够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传人来,这就是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中医发展史上,每一个学派的产生都会推动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今天中医学术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我们就更需要新的中医学派来刺激中医学术的进步。

扶阳学派的个性化诊疗特征

扶阳学派,一般称为“火神派”, 其创始人为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有医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传于世。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当代也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等。

扶阳学派之所以能够以一种学派在现代著称,就是以郑钦安为首的几代医家形成了不同于中医史上出现的其他学派的个性化诊疗特征。

首先,在疾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上,该学派重视人体元阳和阳气的作用,比如“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郑钦安语);“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卢铸之、卢永定语);“故善养阳者多寿,好戕阳者多夭。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祝味菊语) 其次,在辨证论治上,该学派以阴阳辨证为纲,尤善辨阴证。比如郑钦安认为“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因此“认证只分阴阳”。由于重视元阳的作用,所以该学派的医家尤其重视在临床中辨别阴证所体现出来的症状,诸如“少神或无神”,“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m卧恶寒,两足常冷”,“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语声低弱”,“唇色青淡或青黑”,“痛喜揉按”,“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小便清长,大便通利”,“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脉微或浮大而空”等,皆归于阳气虚衰的阴证。既然把阴证归于阳气或者元阳不足,那么治疗这类阴证必然采取温补法。

最后,由于扶阳学派擅于治疗阴证,借鉴《伤寒论》的经方用药,形成了重用附子、干姜、桂枝和肉桂等补阳药物的特色。在临床上该学派的医家多能大胆使用此类药,屡起沉疴,让世人折服。长期的阴证诊疗经验,也使得该学派的医家对相关补阳药物的应用颇有心得,比如“附子一药,辛以润之,致津液,通气化,可使肾中五液蒸腾敷?眩?阳生阴长,此即阳中求阴生化无穷之理”(李可);“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桂枝法已经不是单纯的解表法。用在外证,她可以起到解表的作用,用在内证上,它可以协调阴阳”,“四逆法的运用那就太广了,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回阳救逆,还在于温肾纳下,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从这个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说这个法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而其他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达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治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难的”。(卢崇汉语)

由此不难看出,该学派立根于《周易》和《黄帝内经》对自然和人体的基本认识,效法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诊疗特征,且代有传人。比如属于这个

学派的现代有名的医家就有李可、卢崇汉和刘力红等人。目前这个学派的影响日益剧增,已经召开了首届扶阳论坛学术会议。

扶阳学派拷问中医标准化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后,西医的发展模式和理论形态就一直在消极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学界的一些人士接受了西医教育,在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力图按着西医的标准来改造中医,比如要像西医诊疗理论那样把中医诊疗理论建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即中医的标准化研究。

中医的标准化研究完全是不顾中医在历史上发生的规律和理论特征,对中医进行的一次扭曲的改造。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掩盖了中医各家学派存在的客观事实,也违背了中医个性化诊疗特征的存在。不仅严重浪费了我国的科研资源,也扼杀了中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中医理论的平庸化。

我们知道中医不仅针对每一个病人进行个性化的诊疗,每一位中医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特色的个性化诊疗体系。一个中医在自己的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个性化诊疗体系,是该医家针对每一个病人进行个性化诊疗的前提。每一位中医个性化诊疗特征的形成,取决于该医家所面对的疾病分布特征、自己的个性、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它是每一位中医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不断超越现有的中医医疗水平的途径。

比如扶阳学派,就是基于中医基本理论形成的一套在诊疗上具有重阳特色的学派,该学派在治疗属于阴证的疾病领域里代表了目前中医学界最高的水平。如果从中医的标准化来看,扶阳学派无论是从疾病诊断上还是用药上,都不符合既定的标准,但该学派的医家取得的临床疗效是这些标准化的中医理论所做不到的,因为他们的理论是首创的,并没有包含在既定的标准里。

扶阳学派的兴起为中医学术发展提供借鉴

扶阳学派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完全是基于深厚的中医基本理论在中医理论框架内发生的,它是对已有的中医诊疗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这才是符合中医理论发生规律和文化特征的理论创新,也为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必然是对传统的一种继续和完善,中医理论的创新必须像扶阳学派那样,把自己的根基牢牢地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之上,然后在中医理论框架之内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未来的中医发展,不仅需要不断地壮大中医队伍的规模,更需要众多的像扶阳学派那样的创新学派之间的争鸣。我们期待着中医学界能够出现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将是中医在新的历史时期真正繁荣的标志!(王世保)


第二篇:调气养生箴言


调气养生箴言(一)

-

调气养生箴言

一、学术源流

箴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战国·《管子》)。

语译:精是什么?精就是气的精华。调气使合乎养生之道者则可久生,气生乃有思维意识,正确思维可使知调气的重要,有此认知则调气延寿的道理全在掌握之中。

评述:两千多年前,在古代气哲学思维的影响下,古养生家已认识到,气是人体三宝(精、气、神)的始源和精萃,由气生精、精源气、气生神,故气是人体生成和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源泉,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箴言: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战国·《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

语译:人的真气怎样形成的呢?它是受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与降生后后天的五谷饮食的谷气精华合并而充斥于全身的真元之气。

评述:《内经》中早就指出,这种先天与后天结合形成的真元之气充满全身,内养机体,外御疾病,至为密切地关系着人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古人所称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指的就是此种与生俱来的真元之气。

箴言:真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战国《内经·素问·生气通天》)。

语译:真气对人的重要性就相似于天地与太阳对人的影响一样,如失去了它,人就将天寿而无法健康地生活。

评述:因此,古养生家亟力推崇调养真气,以期能却病延年。

箴言:强弱寿夭皆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王充《论衡·气寿篇》)。

语译:人身体的强弱和寿命的长短,都是以能否活至百岁为评判的标准的。其未能活到百岁的人,是真气不足的缘故。

箴言:阳者生之本??顺阳者多长生。(《中藏经》)。

语译:人的真气为纯阳之气,是人生命的根本??如果能顺利地摄养此阳气的人,常多能健康长寿。

箴言:??调气法??和神导气之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调气法》)。

语译: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专立了调气法一篇,记载和转述了调气、导气的方法。并谓,如果能坚持行气和调摄真气,多可强身固本,益寿延年。

箴言:万物壮老,由气盛衰??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修真之士,以导引为先。(宋·《圣济总录·导引》)。

语译:世界上万物的健壮和衰老死亡,都由其真气的荣盛或衰弱而决定??人的有其体形和生命,也是因真气之盛而健壮,因真气之弱而生病??善于调摄真元之气的人,都是以摇肢节、动筋骨的导引术为首要方法的。

箴言: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金元·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

语译:人禀受天地的先后天之气,乃有体形性命的诞生。所以,人的体形只不过是其生命的寄托,而真气才是生命的源泉,精神意识则是生命的制约。人的体形是有赖于真气充实的,真气损耗则体形发病;精神意识是有赖真气创立的,故真气充盛、精神意识才得以保存对形体有效的调控。

箴言:人由气生,气由神住,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邹铉《寿亲养老新书·保养》)。

语译:人是由真气化生的,真气亦由于神气的支持而发挥其主导作用,故调

养真气、固护神气者,才是真正掌握了养生延寿的人。即使是在不同的人体生命中,所需优先保养的首推元气的调摄。

评述:本节虽提出了“气由神住”,然又明确阐述了“人由气生”,“凡在万形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等注重元真之气的主张。只不过,新增了气与神的关系是“生与住”的关系,间接指出了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哲学思维,此点也表明古人在认识“三宝”的过程中也是不断深化和全面的。

箴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金元·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篇》)。

语译:当人诞生后,元气的充足,都由于脾胃后天所给的谷气(营养成分)功能没有伤害,因之能使元气得到不断的滋润和供养。但若人生后其脾胃的功能本就不健强,则尽管每日饮食量加倍增加,因脾胃的功能本来就弱且因增食而更伤其消化功能,故人的元气也无法得到充实,因而各种病痛就常会发生了。

评述:真元之气由先天精气与后天谷气合并而成,人生后,先天之气已定,其形体的供养,均赖后天经脾胃所生的谷气来补充。脾胃气弱则易伤,谷气难增,而真气自难充实而多病。故李呆强调脾胃气盛则真气盛,真气盛则病少而延寿,此论是有其可据的道理的。

箴言:夫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神气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太虚,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①。可不畏哉!(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

注释:

①机息:指人的生命之机熄灭。

语译:神气是什么?神气由元气生发,故神气即元气。故元气完美充实则神气自能昌盛,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元气衰减或虚弱,则神气也就随之而虚衰;如元气虚衰过度,则神气自无由得生而丧失。如神气全消失,那人的生机也就熄灭了,这一现象是多么可怕呵。

评述:前文已指明,神由气生,气为神住,对生命而言,此二者互生相长,

缺一不可。本节则进一步表明,元气是生命的根本,神气虽重要,但无元气之本时,神气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生命也因而告终。

箴言:人生以气为本,以息①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②不炽,百骸③之病自消矣。(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

注释:

①息: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

②七情:喜、怒、悲、忧、思、恐、惊为七情。

③骸:音hai读海。骨的总称。百骸即指手足首身人之整体而言。

语译:人的生命以真元之气为根本,以呼吸气息为首要,以心神的活动为根基,以肾气的先天为纽蒂,??人的呼吸贯通心肾,则气血自然顺畅,元气自然充实,七情不会反常而亢进,形体身心的病也就可防止和消除了。

箴言:故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须,全在摄养。(明·高濂《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

语译:故人的生命,精神依托于形体,形体依赖于真气,真气存在则生命荣盛,真气衰败则生命殒灭,而形体与真气是互根互须的,此关系的维持全在摄养适宜。

评述:本节明确指出了,生命在于形气相须,而此相须的维护,端在于摄养恰当。此认识是唯物辨证的整体观反映。

箴言:胎息①为大道根源,导引乃宣畅要求。(高濂《遵生八笺》)。 注释:

①胎息:为古代道家的一种养生法。习闭气而吞之为胎息;习漱舌下泉(注:指舌下的津液)而咽之为胎食。故道家认为,“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养生之道有成”。

语译:胎息是修养长寿的根源,而用导引操作则是宣通畅达气血的要求所需。 评述:此节明确提出了,用吐纳、导引调气养生延寿的方法措施。‘

箴言:终生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明·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语译:终生没有病痛的人,直待人体自然衰老了真元之气耗尽后才会死去,这种死就是享受了自然长寿而老死。如果元气有伤损,则有的人虽患病不重也可死亡。

评述:这节体现了古代名医徐大椿所提出的独重元气的观点,他认为元气对人是亟为重要的,人寿命的长短、疾病的轻重都直接与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故他还主张对元气“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这一忠告,对善于养生者而言是不可忽视的。

二、理论特色

1.气是生命之本

箴言:??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张介宾《类经,卷一》)。

语译:宇宙间生生化化的万象杂呈,都是以气为根本,天地间的万物纷纭都是由于气所使然。??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完全是有赖于气的转化。

箴言:??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方①”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

注释:

①三方:三方指天、地、人。立天之道为阴阳,立地之道为柔刚,立人之道为礼义。

语译:形体是以气为主的,气还是心神的母,也是天地人三方的根本、世间万物的原始,天地间的规律也是气的变化。

箴言:大道无形,非气不足以长养万物。由是气化则物生,气变则物易,气甚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元阳子解《清

静经》)。

语译:天地间各种变化规律是无形的,但如果没有气就不能使万物生长摄养和变化。由此可看出,有了气的变化才有物的生成,有了气的转变才有物的变易,气强盛可致物硕壮,气虚弱可致物衰败,气正常可使物平和,气紊乱则物将发病,气耗竭则意谓着物的死亡。

箴言: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金元·李东垣《脾胃论·省言箴》)。

语译:气是心神意识产生的始祖,精是气所产生的儿子,故气是精与神生发的根基,故气的作用甚为巨大。精是气的积聚而成,精的积聚就可使心神健全。能这样,人就清静安乐而无病痛,运用这种积气以养生的稳妥方法,就可使人健康长寿。

箴言:人生天地间,虽可见者形,所以能长久者气。(《养生肤语》)。 语译:人生活在世界上,虽然可见到的只是他们的形体,但这形体之所以能长久可见,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气的生发。

箴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

语译:人如果有健常的真元之气充实于体内,则病邪是无法来干扰人体的。

箴言:善养生者,保守真气,外邪客气不得而干之。(《寿亲养老新书·保养》)。 语译:善于养生的人,都会时刻保护和守卫着真气的健康,这样就可使外来的病邪之气无法侵入人体而为病。

评述:以上本节诸文均强调了真元之气对人体健康的首要防卫效用。

箴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①,司开合者也。(《内经·灵枢·本脏》)。

注释:

①腠理:腠音cou读纣,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腠理指皮下肌肉间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语译:人的卫气有何作用呢?它是气的一种主要防御外邪入侵作用的元气。它可温煦肌肉、充实皮肤、填满肌隙和皮肤纹理,管理体表毛孔汗腺的关闭和张开而致外邪难以侵人人体为患。

评述:此节已由前述的真元之气,进而谈到人体卫气的功用和分布生理。如卫气完善,则人的腠理致密、肌肤充实、外邪无从进入,因而可防病延年。

箴言:《经》谓: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是卫气者保护营气之金汤①也;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是卫气者出纳病邪之喉舌也。(喻嘉言《医门法律·营卫论》)。

注释:

①金汤:为金城汤池的省称。金以喻坚,汤以喻沸热不可近,犹言被保护得至为严密,万无一失。

语译:如果人体的卫阳之气遭致破损散失,则营阴之气必被削弱甚至耗尽。所以说,卫气是保护营气的铜墙铁壁。所以说,能先观察到百病的发生首由于卫气的强弱使然,这是因卫气确实是能否挡住病邪入侵的重要关卡。

评述:所谓卫气者,实质上指的是保卫人体免于生病的正气,它外拒邪气,内守阴营,故能调和营卫,防病患于未然,有利人体的健康长寿。

2.元气定寿夭

箴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注:实指元气)有余也。(《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语译:黄帝问道:有的人已活至老年却仍能生育子女,这是何缘故呢?他的臣子歧伯回答说:这是因为他(她)天然的寿命较长,气血通畅,而先后天之气(也即是真元之气)充盛有余的关系。

评述:此说明,元气既决定人寿命的长短,元气盛者寿长,衰则寿夭;且元气盛还可使老年人仍具生育的功能。

箴言: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王充《论衡·气寿篇》)。

注释:

①渥:音wo读屋。浓厚、盈盛。

语译:如果一个人的真元之气禀赋充盛则身体强壮,体强则寿命长久。若禀气薄弱则身体亦弱,体弱则寿命短夭,寿命短则病痛多寿命短。

箴言:元气固藏,富贵寿考。(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元气五行稽考》)。

语译:一个人如果真元之气固盛内蓄,则多富贵、长寿命。

箴言:人之寿命??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语译:人的寿命长短??当他有生命之时,即已因为其元气的定分盛衰而决定了。

评述:本节徐大椿承王充崇元气决定寿命长短之说,进一步认为,人之寿命是由元气限定的:善于保养元气的可使寿命符合其长久之数,不善于摄养元气的则其寿命减短。

3.气贵运行不息

箴言: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战国·《内经·灵枢·脉度篇》)。

语译:人体诸气的运行是周流不息的,好似水流不断,日月巡空不止。

箴言: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子华子·北宫意问》)。

语译:人体营卫两气的运行,总是不会丧失它的流动本性,因为它能协助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六腑以消化吸收五谷营养、津液的正常输布,故能使生命长久而不致减弱。

箴言: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天。(《医学入门·保养说》)。

语译:包括营卫三气在内的人的真元之气如能周流不息运行者,则寿命长;

但元气如运行阻滞或减弱者,则常多夭寿。

评述:上二节明确指出,包括营卫诸气在内的真气如运行通畅则人寿,如受郁阻则因病而多夭。故元气在人体内应是升降、上下流动有致的。

箴言:出入废则神机①化灭,升降息则气立②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人无器不有。(战国·《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

注释:

①神机:中医指心神或神妙的机关脏腑。

②气立:指气势、气机。

语译:如废掉了真气的出入运动,则人的身心活动也会尽灭;如气的升降运动止息了,则人生命的气机也就衰弱濒危了。故没有气的出入运动就没有人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没有气的升降活动也就没有人生命中的生长、转化和新陈代谢等生化阶段。所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在活着的人体是决不能没有的。

箴言: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金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

语译:人的眼、耳、鼻、舌、身体、意识、精神感知等之所以能发挥作用的,全都是由于真气通畅健利的升降出人运动所导致。如果真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闭塞不畅,则上述的有关人体生命活动都不能表现出来。

箴言: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常欲四时匀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生不降亦病焉。(金元·李杲《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语译:当所进的饮食人于胃后,其消化吸收所形成的营养精华之气先输至脾再转入肺,经脉上行而如春夏提供生长、生化的时令一样,将营养成分滋润全身,这就类似清气的上升于天。此精华清气转输周身后,由先升而继下降致浊气下输

到膀胱,这就如同秋冬提供收割与储藏的时令一样,将新陈代谢后转化的糟粕浊气下降至前、后二阴而排出体外,此一过程颇类似浊气的下降于地一般。??这亦如春夏秋冬四季清气升于天、浊气降于地一样须均匀平调而无偏颇胜衰则天地与人生得以平安;不然,就会损伤脾胃,使真气衰减。如果清气下降而长时间内不能上升,这就好似四季中有秋冬而无春夏一样,只有收杀而无生长之气,势必百病丛生。相反,只升不降,有进无出,则亦可因浊气过甚而常致病。

评述:上二节着重表明人体真气的升降上下、出入进退相似于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各主生、长、收、藏一样,必须出入有序、升降平调,决不能有升无降、有人无出,反之亦然。观此,故古今养生家提出,调节气机,关键在气的升降出入必须平调均衡,这样才能维持人体的生命之正常功能,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调气诸法

1.习吐纳,行导引

箴言: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食疗》)。

语译:非仅是老年人须知道饮食、生活起居呼吸和生活节制均衡的养生方法,更须首要知悉调节身心、按摩、肢节运动等导引行气的养生法。

评述:导引和吐纳都属于古代的调气养生法。吐纳法是以吐故纳新、调整呼吸为主要形式,导引法则是以摇肢节,动筋骨为主的方法。吐纳和导引,在后世统称为导引法。二者均有调理气息、畅通气机的效用。故视为调气养生的必备方法。且适用于老、中、青多层次年龄组的人养生行气。

箴言: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导引按(“跻”去齐改乔),所以调其气也;平气定息,握固凝思,神宫①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②,济用水火,所以交其气也。(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注释:

①神宫:心神之宫府,心眼视物。

②坎离:坎中满,离中虚,道家用指水火、肾心、女男性器官。

语译:吹嘘呼吸体内外之气、吐旧气纳新气,如熊之随步鸟之伸翅,行导引按摩推拿等,这些都是用来调节正气的;平调安定气息,把握固守、凝聚思念,调心内观脏腑、使五脏洞彻明视等,这些都是用以固守真气的养生法;此法依天地四时的气变而应,随阴阳的盛衰而调理,使心肾水火交合互济,这些都是使内外气相交济的养气方法。

评述:这节指明了调气、守气、交气的三种养气延命的有关吐纳、导引的具体调气方法。读者可参阅《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呼气六法(吹呼嘻呵嘘呬)”及《导引经》的“导引法”等书篇有关内容。

2.谐七情,少言语

箴言:人有五脏化五气①,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战国《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

①五气:此指五脏所生的情志,中医认为:心生喜,过喜伤心气;肝生怒,过怒伤肝气;脾生悲、思,过悲过思伤脾;肺生忧,过忧伤肺气;肾生恐、惊,过恐、过惊伤肾气。故实际上五脏可化七情。

语译:人有五脏可化生七情(喜、怒、悲、忧、思、恐、惊),如喜、怒等七情太过则可伤元气。

箴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战国·《内经·素问·举痛论》)。

语译:过怒则气逆而上升,喜则气行迟缓,悲则使气消减,恐则气多下坠,过惊则气行紊乱,思则多有气郁结。

评述:七情过甚,多影响气升降出入失常和数量多寡的逆乱而致病。故七情宜正时适行,反差时令行乖乱而常罹病。

箴言:戒暴怒。夫气贵顺而不贵逆,顷则百脉畅利,逆则四体”违和。(清·《红炉点雪·痰火禁忌》)。

注释:

①四体:一谓人之首身手足为四体(即人的全部身体);一谓人之双手双足为四体(即四肢)。应以前说为是。

语译:善养生的人应戒免过甚的发怒。因为人的真气运动宜顺气而切忌逆气,气顺行则各条脉络畅利通顺,气如逆行时则人体常感欠安和伤病。

评述:此因暴怒则气逆而上行,使真气不顺之故,且常暴怒气逆而伤肝。

箴言: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故道家最忌嗔心①。嗔心一发,则气强而不柔,逆而不顺,乱而不定,散而不聚矣。(明·袁黄《摄生三要·养气》)。

注释:

①嗔心:嗔音tian读滇。大怒、生气。

语译:人的真气应是柔而不强,顺而不逆,安定而不乱失,积聚而不离散的。故道家养生最忌怕的是暴怒动心,因为暴怒之心一起,则气变得强而不柔,逆行而不顺序,散乱而不安定,离散而不聚结,这样就会引起疾病。

箴言: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焕然冰释。(曹庭栋《老老恒言·戒怒》)。

语译:人是依靠元气来充实他的身体的,故平时应善于养气。而养气最忌怕是发怒。只要怒从心上起,则气逆行而不顺序,滞涩而不舒通,如伤了我身的元气,就足以伤损我的身形。年老人当遇某事当要发怒时,应当先衡量下身体与事究哪样重要些呵!只要有此一个念头,那再值得发气的事也就如同溶冰一样的可放下心来了。

评述:此二句箴言都指出了发怒、特别是暴怒伤身形伤元气的明显危害性。曹庭栋在本句中更强调老年人息怒的必要性和止怒的诀窍,确为经验之谈,值得重视。常见古今不少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常于暴怒、大怒时突然昏厥、甚或骤死,这都是气逆伤心之例。按现代医学来说,患高血压、冠心病、高心病、心力不足或衰竭的人不少是死于暴怒而突发脑心血管意外(如脑溢血、脑血管痉挛或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而死亡或昏迷的。故养生者当以此为戒鉴。

箴言:忌忧郁,夫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故曰喜则气缓。然缓者,固有徐和畅利之义,但不及太过,皆能致息愆期,而况忧思郁结,宁不滞其气乎?(《红炉点雪·痰火禁忌》)。

语译:善养生的人应尽可能不发忧郁,因真气贵舒畅而不贵郁结,真气运行舒畅则人身心感舒畅,如气郁结则血脉经络均不平和安适。故《内经》说,人多喜悦则气行平缓徐和,有利于身心健康。不过,虽然气缓有徐和畅利的含义,但也不能相对太过和不足,因为这种太过和不及也能导致气行延迟变慢,更何况忧思郁结常使真气凝滞迟行,那就更易损身而病了。

评述:本文虽只提出怒与郁可伤身伤心,此只不过是述其首要为病的二情,但其他五情(如喜、悲、思、恐、惊)也不可太过和不及,不然,也可伤身心、夭寿命。

箴言:少语??多语则气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语译:养生要求尽可能少说话??因多说话可引起真气减弱和疲乏。

箴言:省语以养气。(金元·李呆《脾胃论·远欲论》)。

语译:尽量减省言语可对养气有益。

3.防过逸,戒过劳

箴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战国·《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 语译:过多的睡卧可伤元气,过多的坐着不动可伤肌力。

评述:明代张景岳对此句曾诠释说:“久卧则阳气不伸,故伤气;久坐则血脉滞于四体,故伤肉。此证久卧、久坐的过逸行为都能逸伤气血造成身心痿废不能胜任艰辛。

箴言: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养性延命录·食诫篇》)。

语译:养生长寿的方法,不要吃饱食后就睡,也不要整天坐着不动,这些久逸的行为和习惯常可造成气血肌肉痿废而伤损寿命。

箴言:人至中年,肾气日衰,加之逸欲,便成虚损。(明·李梃《医学入门·保养说》)。

语译:人活至中年后,肾及命门之气日益衰微,加之年岁大了好逸恶劳和多淫欲,则易造成虚损而伤元气。

箴言:劳则气耗。(《内经·素问·举痛论》)。劳则阳气衰。(李呆·《脾胃论·脾胃将理法》)。

语译:过劳可耗伤真元之气。过度劳累可因损耗脾、肺等脏气而使阳气日衰。

箴言:思则气结。(《内经·素问·举痛论》)。心有妄动,气随心散。(张景岳《类经·卷一第三》)。

语译:思虑过度则气血郁结。心本思虑之官,但心思过度,亦可使人元气因心思妄动而气耗散致病。

评述:以上几句说明,养生则人须劳动,但过劳因耗脏腑之气而伤身;心之官则思,但过思则气随神住而留止不行,甚易导致气机郁滞而成病伤身。故劳与思对养生虽很重要,但太过或不及也都能伤身天寿,养生中的这类辨证法颇多,不可忽视。

4.顺四时,慎起居

箴言: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失之则内闭九窍①,外壅肌肉,卫气散解②,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注释:

①九窍:中医称人身的双眼、双耳孔、双鼻孔、口、前阴(生殖泌尿孔)、后阴(肛门孔)合称九窍(或曰九孔)。

②解:此字在此同懈,耗伤也。

语译:天地间的外气,如四时清净无邪,寒热适度,且人能随四季的变化而顺应之则阳气固密。虽有外邪伤害,也不会成病,这是因人顺应四时交变的气候之故。如人对外界气候不能顺应时,则外气可导致人的九窍不通,肌肉壅滞无力,

卫阳之气耗散。这就称之为自伤,是元气已自被削弱了的原因。

评述:此节阐明了,人生活在自然界,天地之气常影响着人体,故人体应适应外界时序寒热的变化,才可使卫外的阳气坚固,病邪无法入侵。若违背了四时的变化,则阳气耗损、卫外无能,常易感病。

箴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语译:人的阳气,每日昼夜都是顺应对外气的变化的,清晨太阳出人气也上升,中午太阳当顶时人阳气最旺,至日落偏夕时人的阳气也因而虚减,此时人的气门乃关闭使身体不受外气干扰。这样,人才能筋骨不受干扰,雾露也难入侵。如人的卫阳之气的强弱,与上述日出人的三段时间相反而不能顺应,则人身形就会感到困倦单薄无力。

评述:此节进一步引伸了上句的涵义,即人不单要顺应一年四季的外气变化,还要顺应一日三个阶段(即平旦、日中、日西)的外气变化而调整自身卫阳之气的强弱和启闭。否则也可耗阳而致邪人形伤。

箴言:养卫者,服天气而通神明,??每至日西,身中阳气之门乃闭,即当加意谨护,勿反开之。(清·喻昌《医门法律·营卫论》)。

语译:善养卫气的人,应顺从一日天气的变化而作相通的对应,??应知每日傍晚日落时,身体中与外交通的阳气出入孔已关闭,即应当谨慎防护而切勿反开孔门让外邪侵入致病。

评述:日落时,人体阳气渐衰,此时卫阳之气与外沟通的门户关闭以防阳气外泄,这样才能避免病邪的入侵,并保持阳气的完固。

箴言: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语译:因冬季天地间的阳气衰减,人亦因之气血宜伏藏于体内,切忌此时过劳出汗而耗泄卫阳之气,否则将损人致病。

箴言:伏阴在内冬三月,切忌汗多阳气泄。(《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 语译:冬季的三个月,人应该顺应时令气候的变化,将气血伏藏于体内,故切忌在此时多劳出汗以发泄卫阳之气。

5.调饮食,和五味

箴言:五味人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语译:辛、甘、酸、苦、咸各类饮食进人人胃后,消化吸收并进入与其性味相应的脏腑形体,渐久地增加人的气血精华,这是人正常养生及新陈代谢的物质变化。如果饮食不调、偏嗜偏食则会产生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足而导致病损,从而反变成了减寿损生的原因。

箴言: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顿成疾患。(《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

语译:年纪已老大的人,其真元之气多已损耗衰弱,五脏也已亏虚,全靠每日所进的饮食营养以提供气血运行的所需,如果饮食的生冷没有节制,时饥时饱饮食配合不恰当,且对之调节无方,则可突然发生病痛。

箴言:不欲过饥,饥则败气。(《彭祖摄生养性论》)。.

语译:善于养生的人,其进食时不可过于饥饿,因为过于饥饿时则常易败损真气。

箴言:太饥伤脾,太饱伤气。盖脾借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脾虚;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滞气。故先饥而食,所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老老恒言·饮食》)。

语译:人如过度饥饿则可伤脾胃。过度饱食则可伤元气。因为脾胃的功能是有赖于饮食五谷之气来维持,如过于饥饿,则脾胃无以发挥其运转而脾气虚乏;谷气是转输于脾胃的,进食过饱则脾胃因过于饱实而发生脾气运行呆滞。故善于养生的人,总是在感到饥饿之前就进食,这样多可使五谷的精气为脾胃吸取和运

用;也不会使脾胃的气滞而伤损,这才是善养脾胃谷气的做法。

评述:以上几节表明:调气养生家自古即认为调理气机,还须对饮食五味勿过饥过饱,勿偏嗜,尤其是勿偏嗜辛辣,饮酒太多,并须节制肥甘生冷以养脾胃元气。这几节还阐明了过饥过饱都可伤脾害气,且五味偏嗜,酒肉过进都能伤气滞气,因而须予防止的道理。

箴言:人生食用最宜加谨,以吾身中之气,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饮酒则气升,多茶饮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堕,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耳。(陈继儒《养生肤语》)。

语译:人对生活中的饮食是一件最应加倍谨慎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身形中的元气,都是因为饮食而影响其升降、聚集和耗散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此是因,如饮酒过多可使元气上升,饮茶过多可使元气下降,进肉类或五谷饮食过多可使元气滞涩,食辛辣饮食过多可使元气耗散,进咸味饮食过多可使元气懈堕,吃甜食过多可使元气积压,进酸味饮食过多可使元气郁结,进苦味饮食过多可使元气抑瘀等。故善于养生的人,他之所以能平衡调理五脏的功能,使身心情志通畅,多全是有赖于能节制五味饮食,对酒茶饮食能适当摄取,都以适可而止决不过量为原则。

评述:此节较系统全面地阐明了在饮食方面调气养生的一些具体注意事项,总则是对任何喜好的饮食都不宜过量,以适度为准则。当然,过少或过频、过饥也不宜。此只是对饮食调气的一些方法原则,因限于篇幅,此处所介绍的有关箴言,只不过是略举例证而已,读者还可从本书其他章目,如养性、聚精、气功、运动、按摩、导引、房事、食养、起居、天人相应等方面多元结合,深悟旨趣,持之以恒,则保健长寿的目的是不难达到的。

更多相关推荐:
养生名句

一保健养生名言录百条一悟1追求健康长寿是二十一世纪新的主旋律2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社会第一资源国民第一素质3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保健养生的重点4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

养身的经典名言

不生气歌人生就像一场戏相扶到老不容易因为有缘才相聚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心地和...

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 上 养生之理

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遵从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保健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中医药医疗保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科学发展在健康需求和对中...

养生名言2

养生名言1乐观是养生的一大秘法常常忧思和忿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得衰弱而有余屠格涅夫2世上最高级的三个医师节食博士安宁博士快活博士史威夫特世上最好的医生是饮食有度保持平安与喜悦的心情史威福特英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

养生名言.谚语

养生名言谚语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朱震亨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

养生名句

一保健养生名言录百条一悟1追求健康长寿是二十一世纪新的主旋律2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社会第一资源国民第一素质3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保健养生的重点4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

养生格言

養生格言20xx1102111436转载标签杂養生堅持走路寬心笑之歌增夀歌過好古稀生活舜出收集1基本吃素坚持走路遇事不怒劳逸适度毛泽东2人生不过几十年成败荣辱在眼前是非恩怨莫在意健康快乐最值钱王文启3树老怕空人...

养身名言

健康经典名言一养身1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2一日两苹果毛病绕道过3一日一枣长生不老4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5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养生不健康6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7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8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

养生箴言总论

养生箴言总论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

养生格言、

1吃饭七成饱穿戴适当少耐点饥和寒益寿又延年这就应验了千古之名言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2有的人活着为了吃饭贪图享受贪图好吃有的人吃饭为了活着即好吃味鲜又要注意营养保健健康长寿多给祖国做贡献3早饭好而少午饭厚而饱八九...

养生名言:养心胜于治病!

人的养生养心胜于治病只要宁静处世不为世俗名利所动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健康对症下药自然能药到病除唐代著名禅师无际大师91岁无疾而终生前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

关于健康养生之道的名人名言

关于健康养生之道的名人名言1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孙武2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

养生名言(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