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时间:2024.5.9

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 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振奋党心、振奋军心、振奋民心。全会的这一号召,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

首先,科学发展需要建设文化强国。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文化的发展。科学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毫无疑问,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空前地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是科学发展。《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次,人民幸福需要建设文化强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直接关系民生幸福。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我们讲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公平公正,文化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我们讲幸福指数,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我们讲生活质量,文化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再次,国家强盛需要建设文化强国。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文化软实力突出地表现为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传播能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竞争力。当前我国的文化已较以往有了很大发展,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文化上仍然是“西强我弱”。文化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要想国家强盛,一定要建设文化强国。

最后,和谐社会需要建设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让人民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丰富人民的精神内容,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全会要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继今年“七一”讲话后党中央突出强调的又一重要思想。您如何看待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首先,文化自觉,是文化觉醒。文化觉醒,就是要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文化是政治,不抓文化发展,就是不讲政治;文化是形象,衡量是不是落后,经济是一个指标,文化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文化是环境,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环境;文化是生活,文化本来就是人的生活;文化是经济,一是文化能推动经济发展,二是文化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有鉴于此,近来我特别强调确立“文化经济”这一概念。

所谓文化经济,就是以文化的生产、流通、消费形成的一个专门经济门类,涉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大众文化文化消费这三大方面。文化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等之后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经济部门。

其次,文化自觉,要求责任担当。责任担当,就是把文化觉醒付诸行动,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

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是文化自觉最重要的含义。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要有高度自觉的文化担当。从一个党来说,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这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为此要着力破除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错误观念。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同样重要的硬任务。必须把文化建设列为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硬任务,抓紧抓实。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估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最后,文化自觉,更要求头脑清醒。抓文化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尊重客观规律。想当然,拍脑袋,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条件,乱上文化项目,是一厢情愿,是盲目蛮干,是可怕的“文化大跃进”。文化发展,拒绝头脑发热。

抓文化发展,要有自己的创意,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抓文化发展,要珍爱资源,要立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拒绝破坏文化和自然资源;抓文化发展,要重视内容健康。

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文化人,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此,您如何理解?

要讨论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了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建国以来,文化一直是作为事业对待的,特点主要是,单位是事业单位,职工是国家职工,资金是政府投入,效益上不计投入产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

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划分时,本应由政府埋单的,财政投入不足。本应市场运作的,又长期依赖政府,造成文化发展缓慢。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能明确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职责和作用。

文化教育人、引导人。以文化人。关于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者说,文化建设的目的和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丰富群众生活。这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二,调整经济结构。文化也是经济。从国际经济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包括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

第三,提高文明水平。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对人类发展来说,文化是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全会指出,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如何增强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一是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建立适应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运行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走向市场;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

二是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这方面,我们的改革力度大、成效好。一是完成了新华书店系统的转企改制。全国3000多家新华书店全部转制,走上了市场竞争的道路。二是完成了出版社的改革。到现在为止,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已基本转制成企业。三是报刊的改革不断推进。时政类党报党刊的49家集团现已全部组建了报业集团,下一步的改革重点是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的问题。四是影视制作机构改革。五是文艺院团改革。

三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比如组建大型出版集团。重点打造三大国家级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已经在几年前组建,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前不久刚刚挂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也已于20xx年7月成立。

四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内需拉动尚且严重乏力,对外文化贸易是进口远远高于出口。《决定》指出要扩大文化出口,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政府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主导,但不是包打天下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那么,政府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什么样的责任呢?

毫无疑问,政府在文化建设中责任重大。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如何,关键看政府。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应当集中在:主导和指导,规划和规范,推动和推广。

一、主导和引导。首先,政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政府要始终走在文化产业的前头,牢牢掌握和用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动权。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把文化大省变成文化强省,把文化产业变成扶贫攻坚工程、旅游发展工程,就是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税收、金融、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调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政府的主导作用。

文化建设是政府主导,但不是政府包打天下,需要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引导责任,就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建设。引导的手段要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比如政策引导,规划引导等。

二、规划和规范。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规划,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同样需要规划。规划集中体现政府的发展蓝图和发展思路,引导全社会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实施。

文化建设过程需要规范。即规范政府行为,规范文化产品质量、规范文化市场。

规范政府行为,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二是要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三是要从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而面向全社会转变。

规范文化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原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自觉服从社会效益。但是,当文化产品在符合社会文明建设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大,它的社会效益也就越大。

规范文化市场。包括扫黄打非,查处假冒伪劣,制定文化产品交易规则,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市场秩序,使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在规范中繁荣。

三、推动和推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广就是从试点到展开。推广也是宣传推介。在文化建设中,宣传推介的作用极其巨大,需要重视、需要认真策划。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正确处理三种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30年来,开放的格局、思变的心态、快速的发展,引起我国的文化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多层、多样的表现形态。文化格局这样一种特点,就使得文化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乃至千奇百怪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党和政府作为文化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如何看待、对待这些文化?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向应当是什么样的?

文化建设有个方向问题,这就涉及文化价值观问题。当前在文化价值观上有三种现象值得我们反省。一是模糊。有相当一部分人,分不清文化的是非、善恶、利害、美丑,把各种文化现象看作自然的社会存在,听之任之。二是错位。有些人不把健康有益的文化现象作为好的来提倡;不把颓废没落的文化现象作为不健康的东西而加以制止。三是颠倒。这种文化价值观,把美的当成丑的,把丑的当成美的;把利当成害,把害当成利;把善当成恶,把恶当成善,完全颠倒了价值判断的标准。

这三种类型的文化价值观,严重阻碍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使某些人、某些领域的文化生活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局面,凸显出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部门某些干部的文化价值观在导向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应引起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文化价值呢?

判断文化的标准主要有两条:第一,能不能构成有益的社会生活?能够构成有益的社会生活的文化就是好的;否则,就是有害的。第二,能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就是好的;反之,则是有害的。

当前,要科学对待、正确处理三种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

第一,正确对待娱乐文化。这里所说的娱乐文化主要指日常的消遣娱乐,比如打#9@k、玩麻将、上歌舞厅等,这是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要注意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不可泛滥、沉迷,更不能走向消遣娱乐的反面。

第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善于要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但现在有些地方、有些人热衷于过洋节,热衷于宣扬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盲目宣扬西文的文化和传统,这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当前的西方文化,以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作为后盾,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竞争中处于一定的优势,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这就更需要我们明辨是非利害,维护好我国的文化安全。

第三,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深厚,有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发掘利用。同时,由于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在我国的影响很深,遗留的糟粕也不少,也需要我们坚决地剔除。在对待历史文化上,虚无主义或复古主义的态度皆不可取。当前我国的文化娱乐界有一种对历史文化无批判的、过分宣扬的不良倾向,电视屏幕上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反映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数量很少。各级领导应当加以重视,加以引导。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文化改革发展不仅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任务,是全社会的任务;文化改革发展不仅仅是吹拉弹唱、写写画画,而是内容丰富,直接关系到政治、形象、环境、生活和经济建设;文化改革发展不仅要靠体制内,更要调动

和依靠体制外。我们要迅速扭转对文化改革发展的一切不正确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辛 鸣

20xx年11月15日10:39 来源:《辽宁日报》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E-mail推荐: 享 分 纠错

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

进,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必须回答的方向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出发,基于对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高度自信,承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 产 党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

充分体现了四大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相辅相成,共荣共进,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与缺失都会严重影响其他建设的成效,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在经济建设方面,年均9.6%的发展速度为世界罕有,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达到满足,整个社会总体实现小康;在政治建设方面,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在社会建设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社会

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的社会服务与管理新格局已然成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经济政治大国必然是文化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当在已有的成就与基础上提速提质。

更进一步看,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有勃勃生机与强大动力。所以六中全会特别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清醒回应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文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应该说,六中全会对于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认识是清醒而深刻的。这些问题在国际国内发展大环境的凸显下尤为紧迫。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文化携其经济军事优势进行文化扩张,甚嚣尘上的“普世价值”就是最为明显的征兆。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捍卫我们的文化尊严,阐明“中国道路”的必然与必须,说明中华民族复兴对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赢得世界的理解与认同,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和谐世界环境,我们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国内情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文化式微、道德滑坡、价值紊乱的情形并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群众关注的社会心态问题,像老人倒在地上不敢去搀扶,小孩被车碾轧后没人去救助??所有不应该、不健康、不理智的心态及行为背后其实仍然是文化问题。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解决社会大转型大变革过程中价值导引、意识培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迫在眉睫。

凸显了对文化现代社会功能的深刻认知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巨大。

首先,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家园”。究其根本来讲,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 “基因身份证”。 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黑眼睛黄皮肤,更有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这也就是六中全会强调文化是一个 “社会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的原因所在。

不仅如此,文化还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以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现在国际社会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在和平发展背景下更不直接表现为军事的竞争,而是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任何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占领制高点,首先要取得文化上的优势,要占领文化与价值的制高点。曾经有位政治家讲过一句话,输出产品的是三流国家,输出技术的是二流国家,输出文化的才是一流的国家。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也必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实现新的伟大复兴,并反过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社会不仅要为世界经济政治作贡献,更要为世界文化发展作贡献,为世界贡献我们的价值观,为和谐世界作出我们的贡献。

最后,文化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同的文化观念会产生出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为什么中国社会能有这么多年来持续的高投资经济发展模式,这与中国社会先劳动后消费的文化习惯有很大关系。这种文化习惯导致中国社会有让现代西方国家羡慕不已的高储蓄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拯救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喊缺钱而中国“不差钱”的原因。

更进一步看,随着现代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像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 GDP的 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75%。就算中国社会在 “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比重提高到5%,这也意味着每年将拉动经济增长1到1.5个百分点,这在目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衰退,经济增长点匮乏,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大转型的背景下,实属难能可贵的发展动力。

这一奋斗目标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与要求

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 产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 产 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不是仅仅写在文件中的一句口号,而是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相连的现实目标。

这一目标有着激动人心的宏伟蓝图,需要中国共 产 党带领全国人民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去努力、去奋斗。这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出共有精神家园,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这一目标又有着脚踏实地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这就是到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xx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将宏伟蓝图与务实要求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既会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境界的强大动力,又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生活的享受和文化权益的满足。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作者:cfly67 于 2013-02-22 15:22 发表 只看该作者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

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我国

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目标相承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

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中国共 产 党人必须承担的庄严历史责任。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必然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

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

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

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文

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凝聚起全社会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位置,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综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更多相关推荐:
十八大学习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八大学习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讨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调查报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飙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高,这些成就无不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和政府的勤劳和智慧。原本我们应该高声庆贺这可喜的成绩,但可惜的是,我们不能。原因是我们的…

20xx届高三文化生活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复习小结(20xx年新版)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指导、基本特征、本质和核心)?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依据)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怎样建设文化强国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转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必须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善于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坚持中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20xx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xx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中...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认识。

问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

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贡献

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贡献摘要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考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是什么作为背景了解即可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九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一项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相辅相成是我们国家我们党未来的发展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 产 党成立100年时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时政热点导学案热点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导学案班级组号姓名评分要求自主学习背景材料通过学习背景材料思考其所体现的思想政治原理背景材料十八大报告报告表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现在的中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然而身处这样一个急行军时代我们的精神家园应当如何安放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坐拥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却为日韩欧美的文...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心得(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