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时间:2024.4.20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还记得是培训前的最后一晚,也就是6月14那晚,大约10点多钟,于盼老师在群里发了这本《西方哲学史》的链接,说这是我们培训第一周要看的书,当时我鼓捣了好一会儿,没有一个小时也有50多分钟吧,我才把它给下载下来并且转换成能看的那种形式。可是,当我看到这本书上下两册一共1000多页(手机里保存的格式)的时候,我瞬间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貌似天崩地裂。心里面一阵狂风暴雨般的嘶吼之后,看了一眼手机,已经11点多了,心想算了吧,明天第一天培训,早点儿睡,这样明天的状态才能比较好,毕竟明天是大家的第一次见面。可是,谁知,或许是睡前看了一眼《西方哲学史》的缘故,那一晚我竟然失眠了,迷迷糊糊的天就亮了。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西方哲学史》时的真实感受。

已经培训2个周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只有第一天培训上午的自我介绍是最轻松的,从下午开始,我们就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不断的做题、批课、考试、分享,所以我几乎拿不出任何多余的时间来看这本枯燥无味的哲学书,更何况我对哲学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但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多,我想着我还有一段时间是大多数人没有的,那就是坐公交车的时间,在公交车上既不能做题,也不能备课,但是可以看书,用手机看书,所以我每天一坐上公交车就拿出手机来看这本天书。毫不夸张的说,光这本书的两篇序言我就看了不下两遍,因为看不懂,就像一个汉字连着一个汉字一样,根本连不成语意相通的句子,所以我只能一遍一遍的看,那种感觉就像小学三年级

刚学英语,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

一直记得于盼老师说的最后能通过培训成为真正的新东方人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要把每天的任务做。所以,为了初心,我必须硬着头皮看下去,即使自己再不喜欢。拿到这本书,首先看到了作者——罗素,不禁心想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他的大脑的构造是不是和我们很不一样?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我上网查了一下罗素这个人的资料: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的哲学家。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xx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这个介绍是在百度百科上搜到的,当时一看,心里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可是他却可以研究的如此透彻。不仅如此,除了哲学以外,他还涉及数学、逻辑学方面的研究,而且影响深远,有时真的猜不出他是否有自己的空余时间像我们现在这样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或许哲学等学科就是他毕生的爱好,无从得知。虽然罗素在这些方面很值得人崇拜,但是有一点我不认同他的观点的,那就是他倡导试婚和离婚从简,对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恋持宽容的态度。或许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孩子,我希望将来

自己的家庭是自己一步一步搭建的,而不是试出来的;我也希望将来彼此忠诚于对方,不仅是肉体上的忠诚,更是精神上的不背叛。所以,这一点,我与作者罗素的观点不同,这也算自己了解完作者背景后的一点儿体会吧。

了解作者之后,我便开始看书了,一开始是按部就班的一页一页的看,可是看了没多久,真的看不下去了,但是又不想浪费时间,怕我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不完,所以第二天我就不一页一页的看了,浏览了一下目录,挑选了一些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看完了。因此,我所写的这篇读书笔记并不是这本书的全部,只是就我看过部分的一些摘抄和心得。

首先,我看了第一篇的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我觉得开头第一段话写的很好,所以不禁想摘抄下来和大家分享: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了,又从那里传播到四邻的国家。但是其中却始终缺少某些因素,直等到希腊人才把它们提供出来。希腊人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大家熟知的,但是他们在纯粹知识的领域上所做的贡献还要更加不平凡。他们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他们最先写出了有别于纯粹编年史的历史书;他们自由地思考着世界的性质和生活的目的,而不为任何因袭的正统观念的枷锁所束缚。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如此令人惊异,以至于直到最近的时代,人们还满足于惊叹并神秘地谈论着希腊的天才。然而现在已经有可能用科学的观念来了解希腊的发展了,而且的确也值得我们这

样去做。我之所以喜欢这段话,是惊叹于希腊人从无到有的思想,羡慕于希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其实,这段话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大家都习惯于吸收已有的知识或者资源,而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新的想法或观念,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大多数人随波逐流,听之任之,这也无可厚非,只是如果有更多的人可以拥有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这种思想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还会是现在的样子吗?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反省的问题。

其次,给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第二篇中的三个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被后人称为“古希腊三贤”。书中一开始介绍的是苏格拉底,说后人对苏格拉底的认知是从他的两个徒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描述中得知的,然后便分别分析了两人记录中的苏格拉底到底是怎样的人。在这里,我更倾向于色诺芬的描述,因为柏拉图除了是哲学家外,还是一个具有伟大天才与魅力而又富于想象的作家。没有一个人会设想,就连柏拉图本人也并不认真的认为他的《对话录》里的那些谈话是真像他所记录的那样子进行的。

对于苏格拉底,我想说的是他的教学方法。他有一句名言: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

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借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问,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我想,以后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第一,是他的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第二个,是他的理念论,它是要解决迄今仍未解决的共相问题的开山的尝试;第三,是他主张灵魂不朽的论证;第四,是他的宇宙起源论;第五,是他把知识看成是会议而不是知觉的那种知识观。对于柏拉图,除了书中所说的这些以外,我还想说两点:一是他的教学思想;二是众所周知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对于教学思想: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

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他的著名著作《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和“沉思”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像我们老师讲一个新的知识点,通过已有的事物或者知识可以推导出未知的事物或者知识,这不失为更佳的教学方式。对于“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一对恋人或者夫妻,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可是肉体上的接触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怎样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演化呢?所以,单纯的崇高的精神交流不是爱情的象征,只有精神交流与肉体接触两者共存时,才是完美的爱情。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个人认为是感性),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

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以上是我所针对《西方哲学史》上册我自己看过的部分总结的读书笔记;下册书中我想就以下方面来简单地写一下自己的总结与感想:

首先,在创立科学方面,有4个不同凡响的伟人: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哥白尼的“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无疑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不可信的,不可理喻的,但是正是因为哥白尼这种大胆的假设,才有了新天文学的产生。书中说新天文学除了对人们关于宇宙的想象产生革命性影响以外,还有两点伟大价值:第一,承认自古以来便相信的东西也可能是错的;第二,承认考察科学真理就是耐心搜集事实,再结合大胆猜度支配这些事实的法则。因此,没有任何知识是一成不变的,知识都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的,我们要时常更新原有的知识,当有疑问产生时,大胆地想象,而不是禁锢自己的思维,要勇于并敢于创新。从哥白尼的“地心说”到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还有牛顿的三定律不仅揭示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与兴盛,同时也非常深刻的启示后人科学没有边界,只有善于发现,精于总结,从生

活中的小事入手,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成功的巅峰。

其次,我想说的是高中时期所学的达尔文。在《西方哲学史》中,对达尔文的描述是这样的:达尔文之于十九世纪,犹如伽利略和牛顿之于十七世纪。达尔文理论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有进化说,主张各样的生物全是由共同祖先逐渐发展出来的;另一方面,他相信自己发现了进化的原因,即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这一方面理论不禁让我想到,现实太残酷,要想获得更高的位置和收入,就不得不逼着自己不断地进步,不断的完善,在夹缝中生存,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不会沦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最后,我想写一下除了书中内容之外的这两个周的一些感悟。我想于老师之所以让我们看这么枯燥的一本关于哲学方面的书可能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看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以前可能根本不知道的一些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培养我们缜密的逻辑思维;第二,想让我们的静下心来,看进去,不要那么浮躁,这么枯燥无味的一本书如果可以看下来的话,那么以后看稍微有情节的书便会甘之如饴。的确如此,一本书看下来或许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慢慢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日积月累,有一天便会发现,自己已经早已远离了起跑线,人生可能也会从此与众不同。这两个周的培训,虽然强度很大,身心俱疲,但心里是幸福的,每天都是进步的。因为自己是新老师,所以与其他有经验的老师相比,不仅仅有知识点上的差距,更有教学经验上的差距,心里难免会有落差,自然有时也会失意。但是每每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自己不倒

下去,这种无形的力量或许就如一本沁人心脾的书耐人寻味吧!尽管前方道路荆棘密布,但是我不会气馁,我会不断地丰富自己、沉淀自己,只待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第二篇:读书笔记:罗素《西方哲学史》之绪论


让我们暂时弃顾唐吉坷德式的历险和那间小屋——虽然我更赞同是王家卫式的——耐心地读一本书。

让我们暂时弃顾昆德拉的原因正是我近来常常思考的——关于什么才是好的文学的问题。我的感受是:好的文学,或是我欣赏的文学更多的都必须含有一种哲学上的意味,这是文学展现人类存在可能性与多样性的决定性根基,那种依靠百科全书式的宏章巨作,或是凭借个别字句的灵巧隽永,在我看来则如同嚼腊。

将如你所见,这是一篇形式上传统的读书笔记。 二

绪论中的罗素就给人一种视角鲜明、叙事宏大、用笔精炼的印象,短短数页,上下五千年的纵横,快哉。

罗素首先将哲学置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某个位置,在他看来,科学是一切确切的知识;神学是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这或许是我们认识他和他的哲学的钥匙之一。

最先让我感兴趣的是罗素对教会与世俗国王之间争斗的论述。事实上,每每论及西方文明,总能令我萦绕心头的问题就是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以及因何演变的历史进程。东方是如何走向政教合一的?西方又是如何迈向政教分离的?教会是如何拥有力量与世俗国王争锋的?又是如何竟然占有上风?坦率的说,我对西方历史知之甚少,只能凭借罗素的阐述适当发挥我的想象。罗素提到,“一直到公元1300年以后,

教会在与世俗统治者的斗争之中通常总是胜利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不仅是一场教士与俗人的冲突,同时也是一场地中海世界与北方蛮族之间冲突的重演。教会的统一就是罗马帝国统一的反响。”这段描述给了我如下的启示:如之前罗素曾提及的,基督教是吸收了后希腊时期斯多葛学派的一些教义,如果说罗马统一是依靠法律与军队的话,那么在精神世界上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义了。基督教宣扬天国一统的观念正迎合了罗马帝国统一的现实,成为了罗马维系统治的一个支撑。基督教也成为罗马掌控民众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掌控那些受到过希腊文明熏染的民众。同时这也成为罗马抵抗北方蛮族侵入的重要力量。

罗素接着描述到,“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在国王这方面,然而教会还是胜利的。”这是一个多么有趣和违背我们思维的现象阿,其中的原因罗素认为,“教会获得胜利,部分地是因为它几乎享有教育的独占权,部分地是因为国王们彼此经常相互作战;但是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主要却是因为统治者和人民都深深地相信教会掌握着升天堂的钥匙的权力。教会可以解除臣民们效忠的责任,从而可以鼓动反叛。教会还代表着足以代替无政府状态的秩序,因而获得了新兴商人阶级的支持。尤其在意大利,这最后一点是有决定意义的。”

这是一段相当重要的论述,它基本上可以解释以上看似怪异的现象。在我看来,享有教育的独占权是其中的要害。即便

国王的彼此征战造就了一个统一的帝国,如罗马帝国,但世俗国王仍将依靠基督教会协助其统治万民,这一方面是因为民众相信教会掌握升天堂的钥匙,一方面就连国王们也对此深信不已。教会拥有的独占权竟能说服民众解除效忠的责任,这无疑对国王们是一种胁迫。因此,依仗其对民众的有效控制,自身拥有足以胁迫国王的力量,教义中倡导天国一统的秩序观念,从而受到新兴商人阶层的支持等等因素促成了教会的独立。而在这诸多因素中,我仍坚持认为独享教育权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但,紧接着仍有一个问题困扰我,为什么在西方教育的独占权为教士阶层所掌控?东方的情形又是如何?这算是留给我的一个课题吧。

罗素接着描述,“当中古哲学存在的时候,它具有一种整齐而又玲珑完整的性质,这个体系所论述到的任何一点都是和它那极其有限的宇宙中的其他内容摆在一个非常精确的关系之上的。”这段论述让我想起最初罗素先生描述的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比如在中古时代那个极其有限的宇宙——面临暂时的相对的停滞的时候,哲学的这种对应的精致安排为它赢得了神化的地位,当然那个时候神学与哲学也是互通有无的。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什么在西方教育独占权为教士阶层所占用,因为那个时候这种神学和哲学上的精致几乎让所有智者帖服,当然也就惶论

民众了。而东方的哲学更多的不是寻找与宇宙间的关系,而是寻找如何贴近自然,贴近社群,前者如老庄,后者如孔孟。但是否如此,我并没有信心。

中古时代习惯地被我们称之为黑暗时代,但这个时代却是如此的统一,世俗的统一,思想的统一。直到宗教大分裂、宗教大会运动以及文艺复兴的教廷终于导向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摧毁了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性以及经院学者以教皇为中心的政府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认识文艺复兴才真的是有意义的认识阿。

罗素写到,在政治理论方面也发生了“秩序的崩溃”,如同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这是一个道德暂时缺失的年代,虽然这种缺失是因为统一性的瞬间崩溃。罗素的以下论述很精彩,引证如下:

“在希腊的伟大时代里出现过的事,再一次出现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传统的道德束缚消失了,因为它们被人认为是与迷信结合在一起的;从羁绊中获得的解放,使得个人精力旺盛而富有创造力,从而便产生了极其罕见的天才的奔放;但由于道德败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的无政府状态与阴谋鬼诈,却使得意大利人在集体方面成为无能的了,于是他们也象希腊人一样,倒在了别的远不如他们文明、蛋不象他们那样缺乏社会团结力的民族的统治之下了。”

宗教改革无疑在西方历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罗素写到,从

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思想史便以宗教改革占主导地位。宗教曾是征服欧洲北部的力量,但“民族的动机、经济的动机和道德动机”结合在一起,格外加强了对罗马的反叛。“天天主教会有三个来源:它的圣教历史是犹太的,它的神学是希腊的,它的政府和教会法,至少间接地是罗马的。宗教改革摒除了罗马的成分,冲淡了希腊的成分,单大大加强了犹太的成分。它就这样和民族主义的力量展开了合作。这些民族主义的力量正在摧毁着最初由罗马帝国而后又被罗马教会所造成的那种社会团结的成果。”从以上的这段话中,我们看到罗素先生将宗教改革所释放出的个人解放放置于社会团结和个体自由互动的范畴内考量,此路径殊值注意。

罗素对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阐述道,“这一变化所起的作用极其重大。真理不再需要请权威来肯定,真理只需要内心的思想来肯定。于是很快发展起一种趋势,在政治方面趋向于无政府主义,在宗教方面趋向于神秘主义。这和天主教的正统体系始终是难于适应的。……都有着一种不断加深的主观主义;起初这是作为一种从精神奴役下要求全盘解放的活动,但它却朝着一种不利于社会健康的个人孤立倾向而稳步前进了。”

罗素先生对宗教改革对后世,尤其是对当今社会的后续影响的分析仍未脱离他对社会团结与个人自由之间互动的考察范围,他担心这种源起于宗教改革的主观主义倾向,个人孤

立倾向有可能会动摇社会团结的必要根基。姑且不论这种担心,但这种对事物运行保持的必要审慎却是值得赞赏并遵从的。所谓过犹不及,这的确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审慎考量的。

在对近代哲学发展的阐述中,罗素向我展示了他严谨精炼的概括能力,成为我对近代哲学发展总体印象的很好参考依据:“近代哲学始于笛卡儿,他基本上所肯定为可靠的就是他自己和她的思想的存在,外在世界是由此而推出来的。这只是那个通过贝克莱、康德知道费希特的总的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到了费希特遂认为万物都只是自我的流溢。这是不健康的;从此之后哲学一直在企图从这种极端逃到日常生活的常识世界里去。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和哲学上的主观主义携手并进。早在路德在世的时候,就有些不受欢迎又不被承认的弟子们已经发展了再洗礼的学说了,这种学说有一个时期统治了文斯特城。再洗礼派摒弃一切的法律,因为他们认为好人是无时无刻不被圣灵所引导的,而圣灵又是不可能受任何公式的束缚的。从这个前提出发,他们就达到了共产主义与两性杂交的结论;因此,他们在经过一段英勇抵抗之后终于被人消灭了。但是他们的学说却采取了更柔和的形式而流传到荷兰、英国和美国;这就是历史上贵格会的起源。在十九世纪又产生了另一种形式更激烈的、已经和宗教不再有联系的无政府主义。在俄国、西班牙、以及较小的程度上也

在意大利,它都有过相当的成功;并且直道今天,它在美国移民当局眼里还是个可怕的怪物。这种近代的形式虽然是反宗教的,但仍然具有很多的早期新教的精神;它的不同点主要就在于把路德针对着教皇的仇恨转过来针对着世俗的政府。主观主义一旦脱缰之后,就只能一泻到底而不能再被束缚于任何的界限之内。新教徒在道德上之强调个人的良心,本质上仍是无政府主义的。但习惯与风俗却是如此之有力……个人主义的信徒们在伦理方面仍然是按照传统所认为的道德方式来行动,但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十八世纪的‘感性’崇拜开始破坏了这种平衡:一种行为之受到赞美并不是因为它有好的结果或者因为它与一种道德教条相符合,而是因为它有那种把它激发起来的情操。从这种态度就发展了象卡莱尔和尼采所表现的那种英雄崇拜,以及拜伦式的对于任何激情的崇拜。浪漫主义运动在艺术上、在文学上以及在政治上,都是和这种对人采取主观主义判断方式相联系的。亦即不把人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而是作为一种美感上的愉悦的观照对象。猛虎比绵羊更美丽,但是我们宁愿把它关在笼子里。典型的浪漫派却要把笼子打开来,欣赏猛虎消灭绵羊时那幕壮丽的纵身一跃。他鼓励着人们想象他们自己是猛虎,可是如果他成功的话,结果并不会是完全愉悦的。针对着近代主观主义的比较不健康的形式,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反应。首先是一种能够折衷妥协的哲学,即自由主义的

学说,它企图给政府和个人指定其各自的领域。这种学说的近代形式是从洛克开始的。……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纪律主义分子宣扬着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并且因此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就不得不仇视科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他们几乎总是教训人说,幸福并就是善,而惟有崇高或者英雄主义才是值得期望的。他们对人性中的非理性的部分有着一种同情,因为他们感到理性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另一方面,则自由主义分子,除了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外,都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而反对激情,并且是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的敌人。这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希腊存在着了,并且在早期的希腊思想中已经十分显著。很显然,在这一争论中——就象所有经历了漫长时期而存留下来的争论一样——每一方都是部分正确的而又部分错误的。社会团结是必要的,但人类迄今还不曾有过单凭说理的论辩就能加强团结的事。每一个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一般说来,重要的文明都是从一种严格和迷信的体系出发,逐渐松弛下来,在一定的阶段达到了一个天才辉煌的时期;这时,

旧传统中的好东西继续保持着,而在其解体之中所包含着的那些坏东西则还没有来得及发展。但随着坏东西的发展,它就走向无政府主义,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新的暴政,同时产生出来一种受到新的教条体系所保证的新的综合。自由主义的学说就是想要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的一种企图。自由主义的本质就是企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而外,不再以更多的束缚来保证社会的安定。这种企图是否可以成功,只有未来才能断定了

更多相关推荐:
西游记读书笔记猪八戒的婚姻生活

第十九回这一回我们来说说猪的那些事。猪八戒,法名猪悟能。作者赋予了八戒这个角色很鲜明的特点,他好吃懒做,小肚鸡肠,而且特别好色,几乎平常人身上有的缺点在他身上都能找到。可以不夸张的说,整部书所有的角色中他与人类…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共4篇)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共4篇)《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一)我喜欢看《西游记》,特别是书里的《三打白骨精》。那是唐僧取经路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其中孙悟空一次又一次地打死了由白骨精变的村姑、老太婆、老头,一…

西游记读书笔记怎么写

西游记读书笔记怎么写字号T20xx0708084138出处网友投稿T导读西游记读后感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上...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大全

西游记读后感范文大全西游记读后感范文大全中国有四本书非常有名它们是四大名着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西游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西游记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西游记读后感一这本精彩有趣的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大家应该都...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也读过不少书但我对西游记的印象最深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吴承恩的高超写作技艺让我赞叹不已他笔下的人物更是生动形象唐僧心地善良不愿气累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都马马虎虎沙僧诚恳...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读书笔记600字一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与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并驾齐驱的西游记这四本书合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作者是吴承恩他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情景塑造出一个个令人叫绝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四个主人...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此巨着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

西游记读书笔记(修改)

书名西游记一好词1卧鱼将脚2飘扬翠袖3摇拽缃裙4玉笋纤纤5金莲窄窄6柳衰谷秀7托男挈女8拱伏无违9喜不自胜10合契同情11千峰开戟万仞开屏12烟霞散彩日月摇光13体段峥嵘14乌云敛伏二好句1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一小时候只要爸爸一有空我就偎依在他的怀里让他给我讲gt故事爸爸总是喜欢给我讲西游记中的故事每当讲到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时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总...

读书笔记【西游记】

读书笔记读西游记有感小时后最爱看的是那西游记的连环画身着袈裟的糊涂善良的唐僧挑着扁担憨厚勤劳的沙僧浑身雪白默默无闻的白龙马肥头肥脑又贪吃好色的八戒与顽皮可爱的孙悟空为我的童年勾画出了一幅幅美好的图画那时的我总爱...

西游记读后感1000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先生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泼猴和唐三藏及师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本书我虽然看了一遍但是以这本书编辑的电视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让人看了就喜欢上了它这本书...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

西游记读书笔记300字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稀奇古怪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作者吴承恩主要讲述唐僧和三个徒弟千辛万苦地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读书笔记(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