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时间:2024.3.31

古代文学学习心得

从大一到现在学习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的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与其他的像现代汉语、英语之类的课相比 ,我还是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诗经》或其他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抛开心中的一切烦恼 ,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让自己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去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百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古代文人们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体验到爱情的纯美;从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知道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豁达。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读魏晋文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了解了一代枭雄曹操“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的雄心壮志。 明白了竹林七贤内心的苦闷和狂放不羁;看到了王谢世家的繁荣与衰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文学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把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生活中古代文学的渗透也随处可见。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中国风歌曲无不充满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宛然烟雨朦胧,微风中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便是古代文学赋予它的隽永的魅力。还有最近兴起的国学热,说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热。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红楼?这些讲解不仅是讲解单一的某个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解我们的古代文学。

学习古代文学不仅仅要掌握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第二篇: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一、名词解释

1.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P1077)

2.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P674)

3.传:解说经文字詞、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毛亨对《诗经》的注释称为毛传。

4.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5.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P678)

6.孤平拗救:整句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但孤平可以救。救的办法就是把本句中的第五个字由仄变平。(P1091)

7.粘:所谓的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8.对:所谓的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特

别是双数字和句尾要求严格)

9.《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令编写。历时六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收字47035个。体例:这本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二百一十四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它释字的体例,也是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不足:错误較多。(67)

简答题

一、什么是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清,钱太斤《十驾斋养新录》,上古时期声母只有重唇音帮,滂,並,明。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后代非,敷,奉,微,分别从上古重唇音中分化出来。

二、许慎对六书的解说

(1)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2)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3)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4)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

(书上的总定义)

所谓的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1、在形式上跟主动句没有区別,但在意义上又表示被动的句子。 (1)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記·屈原贾生列传》)

(二)古汉語常见被动句式

1.“于”字句

(1)在动词谓语后面,用介词“於”引进主动者,使主语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 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2)去“于”则变为主动句。古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构成主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3)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語+谓语动词+于+行为主动者。现代汉语“被”字句式:受事主語+被+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穷者常制于人。《荀子·榮辱》——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別人支配。

(4)“于”字被动句,其形式结构跟表处所、时间的“于”字句完全相同,故后来被“被”字句所取代。 孙嘉聘于齐。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为字句

(1)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使主語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道术將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2)为字句的受事主語往往可以省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3)“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可以省略,直接把“为”字放在动作的前面。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为”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不能认为是省略了行为的主动者,而应该看作“为”字表被动的另一种形式。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介詞,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表被动的助动詞。

“为”字同“于”字一样,本身沒有表被动的意思,只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且还有很多別的用途,易产生歧义,故后来被“……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

3.为……所

(1)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助表示被动。 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2)有时,“为……所”式中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現。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4.见字句

(1)助动词“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2)“见”字用在动词前一般表示被动,但是,汉代以后也有不表示被动的。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3)“见……于”式被动句是將“见”字和“于”字結合起来运用,用“见”字表示被动,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5.被字句

被字句在战国未期出現,汉代用得较为普遍,但还是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只是一个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3)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如例(1)“被攻” ,其动词性很强,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2)“被谤”与“见疑”对举,其被动意义明显一些;例(3)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该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汉末,“被”字可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被”是介词。

(4)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魏晋以后,用‘被’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例子越來越多,口语里完全取代了其它的被动句式,就是在仿古的文言文中,“被”字句也常常被使用

四、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式

(书上总定义)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者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者不属于某一类。

(一)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根据是否用“者”、“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不祥之器。”)

4.主语,谓语。(“夫鲁,齐晋之唇”)

(二)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詞,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

(1)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2)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同上)

可见,“是”同“此”。“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是复指上文出现的内容。

“是”作判断词,汉代就有了。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19xx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在当时既用作代詞,也用为判断词。如:

是是帚慧。

是是苦慧。

(三)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1.为——“为”是普通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意思,不是判断词。即使在判断句中可理解为“是”,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運用,不是判断词,因为先秦“为”表判断的句式不多见。 下例勉强算是。

余为伯儵(shu),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2.维(惟)——“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实际上它是句中语气

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

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

3.乃——“乃” 经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判断词,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4.即——“即” 经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判断词,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詞,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梁父即楚將项燕。(《史记·项羽本紀》)

五、 人 定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最后一句(“教”拗“鹦”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最后一句(“在”拗“岐”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湖”拗“水”救)

三、分析题:

鞌之战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

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译文:逢丑父乘机同齐侯互换了位置。将要到华泉,骖马被树木绊住不能再跑了。头天晚上,丑父在栈车里睡觉,一条蛇爬在他身子下边,他用手臂去打蛇,手臂被咬伤,却隐瞒了这件事,所以今天不能推车而被韩厥追上。韩厥拿着拴马的绳子站在齐侯的马前,拜两拜,然后稽首,捧着酒杯加上玉壁献上,说:“我国国君派群臣替鲁、卫两国请求,说‘不要让军队深入齐国领土。我不幸恰巧遇上你们兵车的行列,没有逃避隐藏的地方,而且怕因为逃跑躲避会给两国的国君带来耻辱。我不称职地当了个战士,冒昧地向您禀告,我迟钝不会办事,只是人材缺乏充当了这个官职。”冒充齐侯的丑父叫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喝。郑周父驾御副车,宛筏为车右,载着齐侯逃走而免于被俘。韩厥献上丑父,却克准备杀掉他。丑父大喊道:“从今以后再没有替代他国君受难的人了,有一个这样的人,还要被杀掉吗?”却克说:“一个人不把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看作难事,我杀掉他是不吉利的。赦免他,用来鼓励侍奉国君的人。”于是不杀他。

华佗传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翻译: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沛国相陈硅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任职,他都不就任。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灸疗,

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请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填空:

1.说文解字:

大徐(徐铉)本

小徐(徐锴)本(《说文解字篆韵谱》) 清代四大家说文注本: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说文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

2.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 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內容:取材于先秦到元代,內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

缺点: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內部体例欠严密。

(2)《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 体例: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十卷。

內容: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后的一概不录。

缺点:所使用语法术语与今不同,对虛词分类不如現在科学,收字太少。

(3)《词诠》 (杨树达著,19xx年出版)

体例:按注音字母順序排列。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后释义,再列举例句。

缺点:分类过于琐细。

3.“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時,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圍或比喻映

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P679

4.编年体:《春秋》、《左传》

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史记》

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5.《史记》三家注

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前四史: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6.否定副詞

PPT上的[不、弗]

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不” 既可以否定动詞,又可以否定形容詞。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詞,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詞。

(1)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2)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3)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在秦汉以前,“弗”字后面的动詞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这是和“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3)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愛上)

[非、否]

“非”和“否”是特殊的否定副词。“非”所否定的不止是动詞,而是后面整个谓語。

(1)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毒)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1)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2)否定叙述句的谓语,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

“否”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相当于“不”或“不是的”。

(3)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许行)

“否”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

(4)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左传·襄公30年)

(5)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李斯·谏逐客书)

书上的:

不:既可以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

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也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 弗:只能跟及物动词,且动词后面不带宾语。 毋用法同不,勿用法同弗。

“非”所否定的不止是動詞,而是后面整個謂語。

7.古注就其特点而言,主要可以分為传、笺、疏、章句、集解五类。

8.陈彭年《广韵》:声母36个,韵母206个,声调4个。

9. 轻唇音:非,敷,奉,微。

重唇音:帮,滂,並,明。

舌头音:端,透,定,喻,泥。

舌头音:知,徹,澄,甲,娘。

10.(1)《左传》作者:左丘明

注本:《春秋左传注疏》 作注:杜预 作疏: 孔颖达

(2)《史记》作者:司马迁

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裴骃 《史记索隐》司马贞 《史记正义》张守节

(3)《三国志》作者:陈寿 作注:裴松之

(4)《论语》作者: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 注本《论语注疏》何晏注,邢昺疏

《论语集注》朱熹

《论语正义》刘宝楠

《论语释注》杨伯峻(较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5)《孟子》作者:孟子弟子

注本《十三经注疏》作注:赵崎 作疏:孙爽 《四书集注》朱熹

《孟子正义》焦循

(6)《诗经》作者:

注本《毛诗正义》(毛亨传, 郑玄笺, 孔颖达疏) 《诗集传》朱熹、

《诗毛氏传疏》陈奂 ,

《毛诗传笺通释》马瑞辰

(7)《战国策》作者:刘向 作注:高诱

10.词典:

(1)《说文解字》:许慎,第一部系统完整。

(2)《尔雅》:古代最早

(3)《康熙字典》:张玉书,收录汉字最多

(4)《辞源》、《辞海》:大型综合性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古代汉语心得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学习古代汉语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古代汉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我们从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初高中六年的文言学习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在接触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后我发现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

古汉语学习心得

古汉语学习心得通过对古汉语的学习我学到了好多知识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从时间上看在五四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即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算也有了三千多年关于汉字的形...

谈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谈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历时一个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考研论坛文学资源共享古代汉语学习总结帖专用古代汉语学习总结南京大学高小方的方法一牢牢抓住八条quot四到quot法眼到繁体字一笔一画看仔细只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不行如quot寿壽quotquot刚才纔quot的q...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一课程简介作为对外汉语的专业选修课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是在系统学习语言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该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词汇专题和语法...

学习古代汉语知识教程的感受

ltlt古代汉语知识教程gtgt学习感悟09秋汉语言文学0965001251583于姗这学期开设了ltlt古代汉语知识教程gtgt课我很喜欢这门课因为我们一直在接触经典品评名作学习四书领悟圣人先王之道虽然少了点...

古代汉语心得

古代汉语心得rootstock版本古代汉语心得之前有人写过古汉的心得我看了觉得写很好原没有再写的必要不过后来我又觉得我的方法和别人读法有很大的区别我是基础特别差的人读法因为这点区别所以略写一下给和我一样没有古文...

如何学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在开始的时候手头必须备有几部参考书已尽量压缩1古代汉语四卷本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xx1614212374元此书拥有无上权威乃是古代汉语教学领域经典名著尽管王老已经仙去但这部书却是无数古汉语入门者的乳汁我们现在见...

学习古汉语的感受

谈谈古代汉语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随着我国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增多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其中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它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歌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言能力的培...

现代汉语学习有感

学习现代汉语有感现代汉语即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义地说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只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学习现代汉语通论的一点感想

学习现代汉语通论的一点感想中文一班杨雨晴大一的上半学期就这样过去了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对于现代汉语通论的学习我也有很多感想首先是学习态度上的转变经过一个散漫的假期我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加上现汉一开始有点生疏难懂我的学...

现代汉语复习心得.doc

1跳转到倒序看帖打印字体大小tT发表于20xx832131只看该作者我的考研经验政治篇政治英语想考140分以上的进来我的考研经验政治篇政治英语想考140分以上的进来又来到这个地方了真是备感亲切感谢各位版主感谢所...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