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 静悄悄的革命 读后感

时间:2024.5.18

润泽的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 吴晶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摘录:P3前言

小林先生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菜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

随感:

一直以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老师都认为:只要公开课拿得出手,就能一俊遮百丑。在许多公开课上,我总能看到台前的教师眉飞色舞,媒体制作运用可谓异彩纷呈,可讲台下的学生却似乎对这难得一次的“法国大菜”难以下咽,或许是平时的营养不良,一下子要吃这大餐时,无法调动起已经萎缩的消化功能吧!教师挖空心思的自认为构思巧妙的教学设计,终因“曲高和寡”而遗憾告终。

看到书中的这一段文字,让我产生共鸣,我也正想表达这么一层意思——教学的过程固然重要,但循序而渐进,厚积而薄发,学生的培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1

摘录:P20

“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

随感: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花朵的芬芳。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

摘录:P27

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是不为过的。 2

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结果,仅仅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

随感:

许多老师将自己的课成功与否的衡量定位于“顺利与不顺利”,即一切按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的课、学生发言“正中教师下怀”的课、铃声响时正好完成教学计划的课。为了实现这种顺利,教师在课堂上请学生发言,无非是想借学生的口过渡到自己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至于学生发言的实质内容,教师根本是漫不经心,或者只是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

学生回答问题时先会考虑,老师想要我们说什么?然后投其所好。精于此法的学生就好比是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捧球手套状况的学生。

摘录:P13

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

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摘录:P32

首先看“學”字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的遗产的交往,下面 3

的一个×表示学生之间交流的样子。那包着×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學”字上部的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对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

随感:

学校学习不是一种个体孤立的活动。它是在老师的介入下,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努力构建一种课堂中“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环境。“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因此,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的儿童的主体性是和“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等一切毫无关系而独立起作用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并创设条件,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

摘录P35

服装剪裁,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应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

随感: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当教师的不能脱离这一实际,盲目地要求学生“齐步走”,并在这一过程中,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鲜明的特征,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表现着不同的发展趋势。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老师,视学生为工厂制作的零件、模子,他们努力地想使每一个在他们教化下的孩子能有整齐划一的表现。说这批老师不认真、 4

不努力也实在是冤,但他们努力的结果往往会使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工作缺乏乐趣,他们照样“生产”着“次品”,“生产”着一群不自信的“教育产品”。

当我们把自己教师职业的角色功能定位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时,我们就会换一种目光,换一种心情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会寻找一切机会为学生量体裁衣,我们还会创造性地建议或是“为学生提供不同质地、颜色的面料的选择。”这样的结果,应该相当美好、诱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选择,每一个学生都会展示自己最合适、最闪亮的服饰;每个教师在为学生“量体裁衣”的过程中也会有美好的憧憬——从裁缝成为服装设计大师。

或许我们还有许许多多不能“量体裁衣”的理由,诸如,班级人数太多,学习时间与空间缺乏,都会让教师选择“流水线”操作而放弃小作坊式的精雕细刻等,但至少我们都已觉醒,认为这样做是错的,应该改。只是一股巨大的惯性还将使这种改革实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摘录:P18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摘录:P59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

倾听这一行为,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5

随感:

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精华、有糟粕。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

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这本《静悄悄的革命》确实是一本能给人启发、令人深思的好书。学习的感悟和思考还有很多,如佐藤学先生对“主体性神话”、“学习共同体”、“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的精辟阐述和深入理解??在此不能一一讲来,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多多交流。

6


第二篇:《静悄悄的革命》摘要


《静悄悄的革命》精华摘要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如果感到教学空洞虚假的话就不行……”小林老师用谨滇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教学的挑战。他认为:“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作为一年来进步的成果,那就是,小林老师“看自己以前的教学录像时,感到痛苦!要不喝酒的话都看不下去了”。他还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就不再觉得痛苦了。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然而在完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哪个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室却极易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趋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培养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与这一神话不同的是,在欧美,神、自然、国家、真理、民众的意志等,由于成为超越了自身的从属者,而被认为获得了“主体性”。学习的“主体性”要求的“谦虚”正是源于这样的“主体=从属”的思想根基。不过,在我国完全没有“主体等于从属”的思想方法。我国“主体性”的意思,可以说,是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

由,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这样的“主体性”不成了“我行我素”了吗?进一步说,这样的“主体性”难道不是丧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了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吗?

更多相关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七台河市第二小学刘淑阳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青年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曹志英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20xx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打开静悄悄的革命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且行且思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当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下根的时候我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我发现相对低中年级而言高年级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教室里能自...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中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我强烈的感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连夜写了一篇读后感那该是一个怎样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本很有指导性值得认真阅读的书认真阅读这本书会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室自己的课堂从中去找存在的问题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这是日本教授佐藤学先生的著作他所描...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叶丽娜刚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时心中十分害怕因为类似于这样的教育学著作往往有许多深奥的理论和生僻的术语很难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可当我粗粗地翻阅了一下后却惊喜地发现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和教学叙事生动浅...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一直对学习共同体这个词比较敏感它给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平等互助式的学习方式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是在几年前看的教师博览上面的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关于教师之间要建立学习共同体运用多种形式共...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日常生活是我们的栖息之所它的平凡催生我们令其变得伟大的念头它的稳健催生我们骚动的欲望它的例常反复催生我们叛逆的精神它是如此强大而弥散另我们难以逃逸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构建一书通过对一...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沈爱梅一拿到书看到封面的设计和作者的的介绍东京大学的名教授又是专搞教育理论的权威我的即刻反应就是又是纸上谈兵的超现实理论吧我能读得懂吗怕是费半天劲读了也派不上用场吧总之心理是各种排斥可是当我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读后感原文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的读后感一小林老师的初衷有感第一天读静悄悄的革命被一句话打动每位都是富有个性的彬彬有礼的诚实的教师细细品味这句话的分量真的有些涩涩的味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个性已经成为一个人的缺点好像不符合中国文化中...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