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4.4.2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一直对“学习共同体”这个词比较敏感,它给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平等、互助式的学习方式。

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是在几年前看的《教师博览》上面的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关于教师之间要建立学习共同体,运用多种形式共同分享个人教学和专业成长中的学习收获,记得当时我还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我们组的成员学习过。

这次读《静悄悄的革命》又看到这个词。左藤学教授指岀:“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左教授在书中举出了进行“学习共同体”实验学校三年来发展变化的例子,这一变革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同时也培育了家长参与学习的热情。

正是有这种共同学习的理念作支撑,在这本书里特别提出几点令人思考的现象。

1.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用我国的现象来描述就是,小学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这个热闹的背后,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并没有在同一个层面进行融合,而是各行其道 。特别是教师,总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模式行走,学生的思维在何处,如何指引他行走,比较模糊。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在一些展示课上这种教学形式主义表现尤其突出。那是一种想放手却又放不了的场面。为什么有这种两难的境地呢?一方面是不是我们对学生还是不太了解呢?另一方面是不是因为我们自身专业素养还是不够精深呢?让我们无法做到快速反应,重构知识脉络呢?

2.倾听。左教授指出:“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这一行为,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环顾我们的课堂,几乎成了教师表演的独角戏。我们的教师似乎是不需要倾听的,唯我独尊。而我们的学生几乎整堂课都在听,这种不对等学习方式,最后产生的效果是两败俱伤。

3.“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

4.“在迄今为止的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都是以这种“目标.达成.评价”的单位的活动单元构成了“阶梯型”课程,通过这种课程使有效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为可能。然而,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阶梯型”课程的学习经验必然是狭隘的、划一的,评价必然是简单的、一元化的。......今后,学校教育的单元有必要设计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在这种模式中,要创造这样的学习,即设定作为教学内容核心的主题,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相互表现和共享学习的成果。”

课堂的改革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只有敢于面对真实的问题,树立目标,小切口深入,沉下心去研究,不为虚荣所惑, 坚持他个三年五载,整个学校的教育才会有所改观。而个人,想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也需要个一年半载,潜心学习研究,持之以恒,方可有所改善。


第二篇:1112323574-embed-《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梅陇第三小学赵燕

最近,有幸选读了一些外国名著,其中《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阅览之后,对此也深有感触。我们说,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是教学的四大要素,在当今社会之中,我国教育界反复强调,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果真如此吗?其实有些课上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从表面上看是达到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其实在本人看来,那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虚假的主体性,不过是走过场的教学上的形式主义。近阶段,我也观摩了几堂示范课,以往,学生在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满堂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因此,合作、探究互动的 学习方式唱得如此之响,学生果真在学习中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吗?不见得,有些老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甚至出现了怕讲,少讲,不讲的现象,他们认为,新课程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仪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在旁人看来,课堂上弄得热闹非凡,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那么,教师的“活动”又到哪里去了呢?,因此,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阅读指导和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在教学中,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把教学作为一种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过程。新课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继而转变为探究性的学习,南京的孙双金老师上的一堂课就突出了这个理年,上课时,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的意想,然后带着各自的意想问题选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教学以及请大家提出怎样上好课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发现文中的大疑,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更表现了自主表达的写作要求。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和谐的 ,学生的学习热情始

终是非常高涨的,另外,孙老师那贯穿于整堂教学中的激励性的话语,如1、你真会评课,就像个小老师,讲的话比老师的水平还高。2、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为你感到高兴。3、给点掌声。多美的话呀!真令人佩服。在孙老师的热情如火的话语激励下,学生怎么会不乐于参与、合作探究呢!总之,课堂上多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自主。

其次,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改中特别提出,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 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的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语文学习,它不像数学、英语学科那样,答案比较单一,比较标准,语文学习,,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间较大,语言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人的个性 、经验、表达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见解。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其阅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近义词,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今年9月13日,正逢我们学校轮到督导检查,我尝试了一堂《惊弓之鸟》的实践课,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对更羸射箭的不同感受,一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只惊弓之鸟的身上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从小就要培养自己经受挫折的能力,而不能像这只大雁一样,只因为被箭射伤过,后来一听到弓弦声响就惊慌失措地坠落到地上。我们班不是有的同学曾经因为考试不及格而受到家长的训坼,现在一听到考试就心慌吗?这个学生由惊弓之鸟谈到了当前的一个学生的热门话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经受挫折的能力,这个答案参考书上从未提及,令我大吃一惊,我也带头为他的独特见解而鼓掌。有一女生说:“我觉得更羸的所作所为不值得称赞,因为他缺少人道主义,他明明知道这只鸟受伤了,但为了在魏王面前显

示自己的技术高超,故意拉动弓箭,使那只大雁受到惊吓而摔落在地,,大雁是鸟类,而我们不是经常从环保的角度在宣扬,鸟是人类的朋友,理应得到保护,这位女生的见解突然从保护鸟类的角度出发谈了自身的感受,这样的感受也让老师和同学始料不及的,且研制有理地谈了自身的感受,这样她再一次的到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样语文课就上得有滋有味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最后,我觉得学校应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我们说21世纪的学校应当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一个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随着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祖国变得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一个学校要发展,一个学校要进步,作为教师,也要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教师也应该边从事教育边相互学习,甚至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市民也要学习和提高。在学校中,必须要有相互的目标,教师间要形成一种合力或凝聚力,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教师间在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中促进大家的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既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更是终身教育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总是沉迷于以往的教学中,对以前的辉煌成就感到很自得,对于新课改的课程目标不加以学习,研讨,那么,她的知识水准、专业水平就会停滞不前,那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无从谈起,她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那种灌输式、程序化的、刻板的教学模式。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的一、二年级的全体教师积极向家长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通过精心备课,设定了教学观摩的时间,向家长发放观摩的通知,让家长到自己孩子的所在教室去听课,随后再到其孩子的教室去参观班级的教学板报展示,最后发放问卷调查,教师和家长共同交流教育的状况,从而建立了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的创造学校教育的关系。,家长参与了这次活动后,了解到了自己的孩子梅三小学的上课表现、课堂上参与讨论、学习的动态,也从中知道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做到紧密配合。同样,去年大队部进行了“弘扬民族文化,做合格的小公民”的少先队主题活动,老师积极彩排了如《小伦巴》、英语小品《小红帽》劲舞、课本剧《培培的脸又红了》等精彩节目,在展示的同时,把节目推上社区舞台,让更多的市民来领略学校的风采,了解学校的艺术成就,从而谱写学校的历史新篇章。

我想:《静悄悄的革命》是根据当今历史条件下的一场教学改革,这场改革是发挥学生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促进教师自主性、创造

性的一场革命,学校要宽容、平和、耐心地去教育每一个学生,让我们在静悄悄的课改大环境中共同促进新课改的成功和发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世纪的课该将会走进一片更加灿烂的天地。

更多相关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七台河市第二小学刘淑阳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青年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曹志英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20xx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打开静悄悄的革命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且行且思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当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下根的时候我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我发现相对低中年级而言高年级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教室里能自...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中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我强烈的感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连夜写了一篇读后感那该是一个怎样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本很有指导性值得认真阅读的书认真阅读这本书会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室自己的课堂从中去找存在的问题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这是日本教授佐藤学先生的著作他所描...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叶丽娜刚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时心中十分害怕因为类似于这样的教育学著作往往有许多深奥的理论和生僻的术语很难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可当我粗粗地翻阅了一下后却惊喜地发现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和教学叙事生动浅...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日常生活是我们的栖息之所它的平凡催生我们令其变得伟大的念头它的稳健催生我们骚动的欲望它的例常反复催生我们叛逆的精神它是如此强大而弥散另我们难以逃逸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构建一书通过对一...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沈爱梅一拿到书看到封面的设计和作者的的介绍东京大学的名教授又是专搞教育理论的权威我的即刻反应就是又是纸上谈兵的超现实理论吧我能读得懂吗怕是费半天劲读了也派不上用场吧总之心理是各种排斥可是当我读...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读后感原文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的读后感一小林老师的初衷有感第一天读静悄悄的革命被一句话打动每位都是富有个性的彬彬有礼的诚实的教师细细品味这句话的分量真的有些涩涩的味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个性已经成为一个人的缺点好像不符合中国文化中...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近来在我校成了热门书籍该书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这是一本没有大理论大叙事的小书作者与别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教育的真理佐藤学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看过数不清...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