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4.13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笔者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1 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如:苏教版必修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其延伸内容出现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2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化学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和学生一起总结: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教师进一步指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10-9 ~ 10-7 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我们结合我们福建省特别是我们南安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从介绍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入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3 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4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

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高一化学教学反思(多篇 可参考)


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一化学教学的探究与反思

河南省内黄县第四高级中学 张静静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笔者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教材研究 教学模式 课堂效率 学习兴趣 有效途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高一化学教学做了下列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 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如:人教版必修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其延伸内容出现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研究探索 寻求最佳的教法

新课改促进新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我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将化学学科知识内容设计成有准确结论的格式,以主宰者的身份,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基本上是按照“听、背、练”被

动接受。学生获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片面强调了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兴趣被抑制,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鉴于此,能否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的、以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为核心的、以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化学教学模式。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序。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化学教师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绝对权威地位,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我转变了单一传输化学知识的角色,而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创设化学教学情景,依据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结构进行化学知识和技能内容的构建,并向学生解释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变成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促动力。学生依据所创设的情景产生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按照引导将兴趣变成渴求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推动力,主动地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

三、挖掘激发 学生非智力因素

从高一新生入校,我就加强了对学生的了解与沟通,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

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

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常出现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高中课堂教学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部分相关知识在初中没掌握好或没学过,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好奇心比知识更重要”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以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出发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教给学生巧记化学概念、实验现象的方法。如在设计鲁科版必修本第一册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判断的,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在这类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和学生一起总结:

得氧——化合价降低失氧——化合价升高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找出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

由教师进一步指出: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

最后,总结出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可记为:失——升——氧——还,得——降——还——氧。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循序渐进,设置知识阶梯,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完成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在研究教材、探索教法、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理解层次等非智力因素多一些关注,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在高中学习阶段取得更大进步。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

反思才会明理,反省才会明智。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燥;多一点实在,少一点花招;多一点主见,少一点盲从。这样的教师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这样的课堂

才会更开放、才更有活力,潜心探求新课改的精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展示才会更积极,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更高;教师才能从容体味成功的喜悦。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戴南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笔者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1 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如:苏教版必修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其延伸内容出现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2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化学

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和学生一起总结: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教师进一步指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10-9 ~ 10-7 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我们结合我们福建省特别是我们南安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从介绍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入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3 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

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4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 游学志

今年实行新课改,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设置等均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在教学中我感觉正确把握好教材的使用是教学开展的第一步。下面是我在几个月的教学摸索中几点感受: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调整角色的变化,我认为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园丁而是泥土,学生是鲜花、杂草或小草。

二、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课改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一)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新课改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是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如:激励学生的技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技能、社会活动的技能、开拓教学资源的技能、评价的技能等。

(二)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 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配

合。

(三)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如: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等。

(四)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在使用新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采取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

评价、实验评价、纸笔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维目标的老路。在备课时要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景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实验学会基本操作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并获得探究的乐趣;通过思考和问题讨论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联系其用途,了解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全面了解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比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离子反应”,要求学生知道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要求知道有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科书中不是在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

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面临了新的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与同仁们探讨。

一、 教学中“度”难以把握。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材中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轻松,进度也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有前面知识的积累,经验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应折中处理,对于高一年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必修1、2的学习,修完4学分,能够顺利通过会考,圆满毕业,而对于知识难度要求,可在文理分科后再根据考纲要求进行拓展、深化。

二、 教学条件难于达到新教材的要求。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新课改推行探究式学习,实验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基础,如果实验条件不具备,那么探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整个教学就难以顺利开展。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对于如此高要求的实验条件,对于一所重点高中都觉得难以实现,更何况是农村普通高中呢?

三、 知识衔接不好,一些知识点出现比较突兀。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着教着就会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识点,而这是学生前面所未曾学过的。因而教师不得不大费周折对此进行解释说明,比如说物质的分类中出现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而这两个概念直到物质的分散系中才会学习。另外,对于一些知识的说明讲解经常让人感觉是欲言又止。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重大变革,是一件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成长的要事,也是一个逐渐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课程改革这一伟大事业中,作为课程主力军----教师,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我觉得自己应该勇于探索,积极研究,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建议学校在能力范畴内,创造好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设备,更新实验室的建设,为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多给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能经常的走出去看看,对老师观念的更新更有帮助。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全新的感觉和挑战,需要老师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20xx年6月30日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漳浦三中 蔡安享

今年实行新课改,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设置等均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与同仁们探讨。

一、 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材中以实

验为基础,通过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轻松,进度也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有前面知识的积累,经验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应折中处理,对于高一年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必修1、2的学习,修完4学分,能够顺利通过会考,圆满毕业,而对于知识难度要求,可在文理分科后再根据考纲要求进行拓展、深化。

一、 教学条件难于达到新教材的要求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新课改推行探究式学习,实验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基础,如果实验条件不具备,那么探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整个教学就难以顺利开展。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对于如此高要求的实验条件,对于一所重点完中都觉得难以实现,更何况是农村普通完中呢?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根本难以达到此种要求。

二、 知识衔接不好,一些知识点出现比较突兀

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着教着就会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识点,而这是学生前面所未曾学过的。因而教师不得不大费周折对此进行解释说明,比如说物质的分类中出现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而这两个概念直到物质的分散系中才会学习。另外,对于一些知识的说明讲解经常让人感觉是欲言又止。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全新的感觉和挑战,需要老师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一.就我们数学学科而言,我想新课改是成功的,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不在是以往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一堂课下来教师累的筋皮历尽,学生听的是一塌糊涂,课堂效果及其不理想。而现在的教学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色,教师只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和点播者。真正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去主宰课堂。另外,我们现在的数学知识的呈现是通过举大量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去总结。换句话来说,现在我们新课改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去体现去经历这个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知识怎样产生的,而不是让学生去背知识。

二.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体呢?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呢?我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把我的做法简单说一下;我认为数学就是要教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简单单教会学生做几道题。我经常给学生讲,数学题我们是做不完的,我们关键是领略题的魅力所在,在体会中去欣赏数学的美,其时这样做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不赞成学生在数学上搞题海战术,去猜题,去押题,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方法更不可取。在一道题出来时,我不会上来就给学生讲解,写过程。而是找学生回答这道题要考察哪些知识点,怎样去捕捉信息,如何去突破,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

然后在去分析解答这道题。我仍然重视学生思考这道题的过程,而不是我给他们讲出来。我想时间长了,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想法,建立一种很强的数学思维。

现在新课改下,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我们说的数学知识实际话,生活化。学以致用,真正让我们学的东西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时这也是一种数学建模思想。这部分知识在大学数学系的学习中要求是比较高的。而我们的学生似乎对这部分知识有点陌生,因为确实想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数学模型不容易。主要是学生一看题有一两百字的文字叙述不知所措,不会把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当时这部分知识我也很困惑,到底给学生怎样讲,怎样讲学生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后来我就某道题,给学生介绍方法,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自变量所代表的含义,因变量代表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试着写解析式把这两个量搭建起来,这样我们的函数模型就建立起来了。不断的学生也能慢慢掌握这种方法。

新课改中,我也有很多困惑,把握不准教材的难度,教浅了怕学生吃不饱,教深了怕学生接受不了。总而言之,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成长。新课改的春风正在向我们吹来,必将在教学中给我们带来新的气息,相信在我们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把新课程改革做的更好。

面对课改现实,面对教材的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将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感觉本套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对于刚上高一新生来说,不会感到对教材很陌生的感觉,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与同仁们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点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 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

二、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

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 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需要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面对课改现实,面对教材的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感觉本套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点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 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

二、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三、如何处理背景知识、应用材料等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内容丰富了!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在例题中尽可能贴近生活,重要的定理不仅有清晰简明的推导,更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应用知识的拓展,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记得刚开学,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说数学是科学女皇头顶上璀璨的皇冠。”我以我个人的理解给他这样的解释:“因为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数学这门学科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应用都非常紧密,许多学科重要的定理和发展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学严谨的推导证明。”而这些,在原来的教材教学中体现的并不明显,学生无法充分了解。而在新教材中,做了很大的努力来实现这一点,

例如模块一P32的例题二中,就要求学生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去证明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还比如P41把函数图像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到一起,还以实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现这些要求无疑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数学讲数学,一点扩充都做不到。对数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数学史的了解都应当进一步的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很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新课程会不会有新高考?

新课改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这些要求确实不容易,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靠的决不是几堂公开课,几次做秀的研究性学习。但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渗透新课改精神,教师很难做到,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新教材相对就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同事都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复练习,因为时间不够,大部分的教师都感觉一直是在赶进度。有些老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学,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练习还是要跟上,因为考试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应该说只要高考的压力存在一天,教师和学生就一天无法摆正心态,真正彻底全面地实施新课程。这其实还是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看得到这场新课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在翘首以盼第一场新课改下的高考。

五、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在模块二的教学,第一章的内容我全部采用多媒

体教学,因为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让学生更直观深刻的学习掌握。而且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空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高一教学反思

走出校园,踏上工作的岗位,我已有了两年半的教龄。上个学期,我又重新回到高一,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在上学期初就下定决心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教学上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经过了一个学期,我对教学工作有了如下的感想:

一、认真备课,既备学生又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程教学,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的预先考虑到,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小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整理每一章节的知识要点,为学生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名新教师不断努力的目标。我追求课堂讲解的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努力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教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认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师傅在平时的指导中多次强调让我一定要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而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在教学上做到有疑必问。

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给自己不断充电,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并常请备课组长和其他老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的过程。为了做到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常常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让学生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分析、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评讲,并针对反映出的情况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

在担任高一(5)班的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是高一(10)班的班主任,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这样就势必影响了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追求让学习充满挑战,。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而5班虽然没有做他们的班主任,但大部分同学对数学都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但有个别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过分自卑,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我也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免费辅导。经过了这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以上几点便是我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

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以便尽快的提高自己。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高邑一中韩洪波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高要第一中学化学科组莫若婷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中进行反思一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益终生把解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临澧一中化学组曾毅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戴南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笔者把在教学实践中的...

新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反思

来现代中学工作已经有一个月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高一的化学对我来说并不难,但是现在要教学生,那么工作就得做到细,比起自己会做…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初高中衔接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初高中衔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逐渐向...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初高中衔接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初高中衔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逐渐向...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初高中衔接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初高中衔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逐渐向...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初高中衔接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初高中衔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逐渐向...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山丹一中魏学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5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