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笔记

时间:2024.5.2

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

1. 新教伦理及其和马克思的传播观的关系。

新教伦理:新教教义所涵盖的基本的伦理观念:(1)因信称义。(2)信徒人人皆可成为祭司(3)《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关系:(1)马克思主持的《莱茵报》的编辑方针之一就是传播新教精神。马克思深谙宗教传播的彼岸特征和传播心理,加上新教的天职意识和求读意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传播观。

(2)天职意识在马克思论述报刊和传播职责式的分析:对自由报刊的社会作用的分析;论述报刊首要职责的观点;马克思关于报刊内在规律的论述: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物质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

2.“交往”的概念在马恩思想体系中的解释。

(1)包含“交往”两词全部所指,可以指个体、团体间的物质、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传统。(2)他们将物质交流、信息交流合二为一的考察,获得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理念。(3)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等同,交往关系的内涵更为广阔。

3. 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特征

(1)他们服务的报刊绝大部分是在社会上公开出版的,即使是党的机关报;

(2)更多为之撰稿的报刊不是党的报刊。这涉及到如何筹得启动金和创办后如何维持经营;如何保障经营的消息来源和新闻时效;如何选择宣传内容和确定策略保障政治上的成功。(3)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而达到经营上的成功,是他们主张办党的报刊的基本思想。

4. 马克思、恩格斯人生与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关系。

他们同生于资本主义较为发展的地区,他们在论证问题的思想特征上总是以现代“世界”的概念为前提,并且“交往”的观念始终是他们唯物史观的游记组成部分,他们投身社会后,几乎一致从事新闻工作,他们服务的报刊绝大部分是社会上公开出版的,于是他们更多考虑到要如何面向大众。

5. 不同背景下报刊和“人民”的关系。

人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泛指当权者以外的所有人。不像现在中国使用中赋予它一定的阶级含义。一般情况下,社会要求报刊与公众保持密切的关系,以获得公众、受众的支持,报刊反应民生;在具体的政治、经济利益上,报刊就会忽略人民的呼声,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保持密切联系,人民是报纸营利来源

6. “一般的公正”?

报刊从政党报刊过渡到商业报刊确立了客观报道的原则。这个原则之所以能够得到承认在于当时的英国报刊早已失去了政府的津贴,它必须订户的支持,这种无形的约束来自订户,当然要求报刊报道要公正客观。common fairness[一般的公正]也同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新的争议时,报刊所能保持的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特点:陈述事实;若有倾向,流露隐蔽自然;不造成直接对读者施加观点影响的印象

1

7. 世界”概念构成的基础及原因

( 1)安身的必要条件----所生活的环境。居无定所以及流亡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获得了世界公民的精神归宿,而世界公民的身份背景致使他们丧失了祖国,但也摆脱了祖国相对狭隘的文化影响,特别适于研究传播这类人类社会共同现象。(2)立命之要件-----所持的意识形态(现代工人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代表的现代工人阶级,其阶级的共同利益远远高于自己所在“祖国”的民族利益;当时他们持现代工人阶级意识形态;工人阶级无国籍、无生产资料以及鲜明纪律性的特点,决定他们具备不分国籍和以全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特征。(3)修身之要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他们是欧洲(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继承者,更是欧洲文艺复兴依赖所有启蒙思想的全面继承者,从而构成了自我的知识结构。

8.马克思、恩格斯论媒介的作用

马克思:“报纸是工人生活的必要资料”。(1)报刊作为面向社会的信息传播的中介,构造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直接感知的现实世界有所区别,它是根据于现实世界的“观念世界”。(2)大众媒介作为连接个人与世界的纽带,或成为将物质冲突转化为思想斗争的杠杆。(3)报刊是国家的统一和复兴的必要条件。(4)报刊人们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事务的中介。(5是社会意见的集合体.。

(6)报刊是纸币,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9. 交往的社会作用?

(1)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合剂。(2)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平日孤立状态下需要几十、几百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社会矛盾,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而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3)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10. “历史视角上新闻与旧闻的贯通

(1)历史上的旧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新闻;(2)新近变动的事实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考察,一定程度上它可能是历史的再现。(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11. 马克思关于报刊“有机运动”

也被译为生气勃勃的报刊行动。马克思认为报纸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为各位记者从不同角度、依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的总和,每篇报道可能会是片面的,甚至有误差,但是后面的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误差。马克思指出: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的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

12. 论述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阶段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个人感受谈谈交往异化。

交往的物的形态是指15世纪末世界地理大发现以后逐渐形成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它最终成型于18~19世纪。主要特征;它使人们摆脱了各种人身依附关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在物(商品、资本等)面前取得了平等和自由。具体表现在资本的意义和交往的异化。

交往异化是交往矛盾的结果,关于交往异化的性质马克思用三句话来表达:

(1)物的社会性质离开人而独立;(2)社会过程第二次表现为同个人相对应的社会联系;(3)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别人的普遍异化。

13. 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后现代意义(后现代产生的背景:麦克卢汉的“地球2

村”)

14. 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社会精神交往的特征。

交往特点:交往是有限的,市场是狭小的,生产方式是稳定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绝的,地方内部是团结的,人生依附关系世俗的生活政治化。这种关系表现为上层等级对下层等级的权力和下层对上层的义务,具有政治生活的世俗化。于是,人民生活与政治合一,政治又与宗教合一,整个中世纪的精神交往极为贫乏、单调和没有人性。这是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中最没有生气的一个历史阶段。

15. 交往异化与媒介的发展

交往异化使人们不断发展传播业而企图消除它们,正是这种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循环往复,促使知识产生经济,媒介努力延伸着人的欲求,刺激着传播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就是这种欲求物的表达。然而,异化本身很难在已有的交往体系中被完全克服。

16. 描述人的全面发展形态阶段的交往特征及其与共产主义理念的形成关系。

交往特征:交往的个人全面发展的形态的物质前提是消灭生产的私人占有,同时还有人本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马克思对未来人的全面发展形态的特征描述为: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自由时间成为社会财富的标准,统治阶级的消亡。

这种交往形态即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的共产主义社会,其特征主要在交往方面:(1)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2)作为目的本身的发展是人类能力的发展,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自由王国的主要特征;(3)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表现在两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自由时间增加,可以进行以阅读为主的精神活动;二是自由时间是衡量社会财富的标尺。(4)高级的精神交往不断占据主要地位;(5)未来社会交际方式发生变革。

17.阅读《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后谈马克思对新闻自由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马克思认为涉及新闻出版的立法或作为审判依据的案例、习惯法,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这种法律不是预防性的,预防性法律没有范围,因为为了预防自由,它应当同它的对象一样大,即不受限制。(2)这种法律必须与党派的认同相区别。(3)法律规定应当是明确的,而不是含糊的。(4)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马克思从理论上做了以下概括:“新闻出版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

第二,马克思吧工人阶级争取新闻出版、言论和结社自由,看作是争取“水和火”(必须的生活条件)。

第三,马克思指出,自由这一人权一旦和政治生活发生冲突,就不再是权利,而在理论上,政治生活是知识人权、个人权利的保证。

第四,马恩现实地看待现代新闻出版自由政策,支持在当时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保障人民自由的那些政策,而不是用未来共产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现实。在认识上,他们反对简单地将自由竞争的观念奉为一般的权利的观念,也反对简单地将新闻出版自由仅仅视为一种行业自由。在马恩看来,消灭阶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使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才是实现真正的新闻出版自由的真实条件。

第二部分:列宁和斯大林的新闻传播思想

3

1.列宁思想评价的特殊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时期就是闻名遐迩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他们晚年的时候就被他们自己和追随者、信仰者所评价、解释,因而评价是客观的、全面的。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重要的国家领导人;十月革命后迅速成为革命的领军人物,思想的代言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挥者,国家的领袖,他像一个超负荷的机器一样,没有精力去总结、评价自己的思想。加上他的早逝,是列宁思想的评价成为后人的权利,后人又多是苏联党内继承人,以党的名义进行评价,往往带有党利益。

2.为何说列宁的新闻思想就是其党报思想

列宁的新闻观主要涉及党报党刊的工作原则:(1)列宁在党报上所发表的文章,均不是新闻,几乎全部是政论,或涉及党内斗争,或涉及正面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或是批判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报刊的论点;他所写的小册子,也是关于党内斗争或国际形势分析方面的。(2)列宁创办的报刊,全部是党报党刊,总数有四十多家,数量上远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的要多。他为之撰稿的报刊,也大概是这么多家,还有几家第二国际各国党的报刊。(3)列宁主要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活动家和党的职业编辑,他面临的具体问题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得多,他只有较少的机会从世界角度探讨问题,诸如帝国主义问题,大多数时间要与各种党内的派别进行斗争,与沙皇政府进行斗争,与其他政党和派别进行斗争,因而讨论的主要是俄国社会民族工党、俄国各种党派和俄国自身的问题。

3.论述列宁关于西方出版自由的评价。

十月革命前,列宁对西方的出版自由是有很多的赞美之词,但那是就当时俄国极端的专制制度而言的,当时俄国谈不上什么出版自由。而十月革命后,俄国出版自由摆脱了多方面的因素,俄国基本出版自由得以实现,再加之,西方资产阶级又存在有意无意地攻击新生政权,鉴于西方媒体对苏维埃俄国的全面诽谤,列宁这一时期关于西方出版自由的论述,不得不以揭露和批判为主。

从政治上看,列宁当时必须揭露和反击西方媒体对苏维埃政权的诽谤,这是捍卫新生政权的必要措施。从思想上,列宁对西方资本统治媒体这一基本实质的认识,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使在十月革命前,他也谈到过,只是当时的侧重点不在这方面,论述较少而已、

4.影响列宁的两个参照系及其对列宁特殊党报思想的形成。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由于长期生活在自由国家,列宁获得了在自己的祖国无法想象的广泛的活动自由,特别是新闻出版 自由和通讯自由。正是这些自由使得列宁有可能以国家为稳固的基地,领导国内的革命斗争。

对两方面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使得列宁有可能对比不同的政治环境,得出适合不同环境的政治斗争策略。他在比较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斗争环境时就指出,在前者,可以展开“广泛民主原则”,其特点有二:(1)“完全的公开性”(2)“一切职务经过选举”。而在后者,只能艰难第存在秘密组织,“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义而且有害的儿戏”。

4

5.罗莎?卢森堡与列宁、托洛茨基关于苏维埃国家交往政策的批评并评价其启示意义。(书P470)

(一)、卢森堡的基本观点:

(1)在任何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实际上关系到社会主义政策的最有价值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基础。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探索,它不能由少数人锁定,必须要让人民群众能够通过进行使各项自由权利的途径参与这种探索。

(3)恐怖统治和专横独断会对社会起腐化作用。他赞同苏维埃建国后所行使的对资产阶级的必要镇压。

(4)绝对公开的监督是必要的。否则交换经验就只限于新政府的官员的排他的圈子之内。腐化不可避免。

(5)不能将“专政”与“民主”对立起来。

(二)、列宁对卢森堡的基本态度

他没有看到卢森堡有这样一部手稿

评价:

“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个思想,曾是关于卢森堡思想讨论中的一个焦点,卢森堡的这段话是她的一个深刻的政治信息。(德国研究者伊林?费洽尔在20世纪70年代这样评价)抛开一些具体的事实认识上的差误,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基本思想是很可贵的,一位惨遭敌人杀害的女革命家,最早共 产 党创始人提供了观察十月革命后交往政策的另一个近视角。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不是对“正义”的狂热,而是因为政治自由多于一切振奋人心的消息。没有普选,没有不受限制的出版自由和集会自由,没有自由的意见交锋,任何公共机构的生命就要逐渐灭绝,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生活,只有官僚仍是其中唯一的活动因素。

6.斯大林的党报思想评价

(1)、 创办全国性的起领导作用的报纸:

站在错误的立场上,小地区领导人的立场上看待党中央,党在国外出版的党报,充满了地方党组织领导人狭隘、认识面窄等问题。并且有一点以自己的经验自居,沾沾自喜的问道。

(2)党报的组织作用: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其一,在十月革命前,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因为当时的党报是公开的领导群众运动的机构,如《火星报》、《真理报》,都曾经承担过这一特殊职能。其二,十月革命后,这一观点就发生了矛盾,因为报刊的职能随着革命的成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建设党的工具,党中央已具备完整的组织机构。

(3) 报刊是“第六强国”、“精神导线”

形象生动,强调的是报刊的通道作用,核心是表达报刊应当是“交谈”的,既是双向传播的。阐明了报刊在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4) 关于工农通讯员的作用

直接反映我们建设工作中的缺点和晴雨表。

(5)、 党的利益高于形式上的民主。(导致苏俄的解体)

(6) 关于报刊的批评

(7) 关于出版自由:

理论上延续了列宁的出版自由。实践上,他完全背弃了理论。“肃反”运动,阶级斗争激化论,使民众甚至党员连生存自由也丧失。

5


第二篇: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


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

更多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心得_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心得近日参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笔谈”的活动,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学说及其对我们所从事的新闻宣传的指导必要性,感悟颇多,认识颇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心得通过这次台里学习我深切的认识到做为一名新世纪的青年新闻工作者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建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心得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心得1以下为观看了L总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的视频第一部分的个人心得体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除了贯彻中央精神,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心得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心得2培训第二讲,雷总就中新社的具体战略地位及海外华文媒体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思考第二问,我们是谁?我们要做什么?首先雷总就华文媒体的国际舆论角色进行了分析,以“平衡国际舆论的前沿、维护民族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思考摘要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新闻观关于新闻媒体基本理论的批判基础上吸收与借鉴了其优秀合理的成分并结合自己的理论见解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 产 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 产 党指导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方针随着当今中国的高速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暴露的问题也尤为突出这更需要赋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略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略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学说是迄今为止最新的也是最高的成就它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的思想武器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涉及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其新闻观便是这一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

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作者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是指其科学的普遍性任何实践都能验证这种新闻观是真理并永远被实践所证实它的唯物主义自由精神和忠于真理的菁华永远不会过时每个观点构成彼此制约的纵深...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陈力丹著20xx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20xx年由我国宣传领域的几个部门在三项教育学习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一向是党领导的新闻传播业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从幼儿园违规服用处方药事件浅谈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石志勇吴昊陕西西安两所幼儿园近日被发现违规给园内儿童集体服用处方药病毒灵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事件所暴露出来的监管漏洞无疑同样令人心惊幼儿园长期...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2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把握那些方面的内容答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要坚持把正确舆...

资料: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如何看待它20xx年10月27日2137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吐槽洗脑本文源自人民日报记者史江民在20xx年写的文章刊与人民日报第一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