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培训心得

时间:2024.4.27

构建“精干的队伍”系列之

——20xx年秋季外出学习、培训、听课心得

二零一三年元月

以“整体的”方式走近“名师团队”

(代 序)

近年来,作为一种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名师群体”纷纷以一种“团队”的方式在全国各地播撒传奇、传授经验。受益于此,农村基层的教师,走近名师、学习名师的机会也日渐增多。这当然是件让人欣慰的事,但如何把这等好事办好,办得更有实效,却是颇有讲究的。

在历次组织参加教师参加各级各种学习、研讨、培训、听课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逐渐注意到:用“整体的”方式走近“名师团队”,走进“名师群体”,效果会更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组织相关教师参与20xx年秋季学期的各种外出学习培训听课活动时,就有了更为整体的思考、准备和安排,最终的效果也较为令人满意。

一、应以“整体的”方式走近“名师团队”

每一次名师荟萃、聚焦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都离不开主办单位“用心良苦”的策划与组织,他们自然希望能让所有与会者从中获益良多。那么,基层组织者的组织、发动工作就显得颇为重要。

1. 明确要求,精心组织

每次教研活动都有一定的主题与方向,因此参加活动的对象,务必精选,必须做到“因活动而选择对象”。

一方面,我们要选择那些平时在相关学科主题方面有所用心,有所积淀的教师。这样的对象,学习的积极性高,产生的共鸣多,学习的成效当然也较大。如果选派的人文不对题,那就有可能造成活动现场的“鸭子听雷”、曲高和寡,造成与会教师的一次走过场,研训活动走向低效从而失效。 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挑选精兵干将参加活动。受限于活动场地,基层学校的参与名额有限,机会十分难得。所以,要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就应当尽量选派中坚、骨干的师资力量。而且,确定对象后还要对参与者提出明确的任务与要求,保证其听得投入,学得用心,钻得进去,还要带得回来。根据多次组织参加活动的经验,我们一般先让学习对象在活动之前当好“侦察员”:根据主办方的安排的主题、主角(与会的名师),在参加活动之前组织教师进行预先了解,或者鼓励教师对主题进行先期研读、探讨。这样的做法使得每位参与活动的教师都能做到“精心备课、潜心备研”,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活动中。如此一来,活动中教师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全局意识,会更有收获,也就更能实现活动成效的最优化、最大化。

2.前后呼应,整体见效

除了选好对象,明确要求在前之外,活动后的呼应工作也很重要。我们力主让外出学习的对象回来后充当“二传手”:要求与会者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整理,然后再进行反馈、反哺,将学习的成果在学校以个人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心得体会或者做课的方式进行二级培训。或者也可以让学习对象回来后充当“鼓吹手”:组织与会者在小范围内进行交流、讨论、碰撞,然后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写下来,用文字的形式,以单位简报、网络博客或专题汇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教师群体中传阅、传播。通过以上方式方法,就能把一个人或几个人外出学习的经历,转化为整个学校多数人的资源共享,达成共同提高。这便是我们所谓的“整体的”方式的第一要义。

二、应以“整体的”方式走进“名师群体”。

真正的名师总是将深博的人文情怀、深厚的教育素养、广博精深的学科素养及灵动的教育教学方法浑然无间地融为一体,是人格力量、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完美的演绎。人们热衷于不远千里奔波于各种研讨活动现场,正是源于一种对名师的敬仰与追寻的心理与热情。可是,纵观身边众多一线教师,在走进名师课堂之后,往往会自叹不如,望而却步;抑或奋起效仿,煞费苦心却又收效甚微。“名师效应”过后不久,一切又回复风过水而无痕。为此,在组织参加第四届“智慧?互动?成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特意与所有参与教师明确了两个问题:如何真正走近名师?如何真正走进名师?

1.要“整体地”看待名师:成长——成熟——成就

当我们为名师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折服时,不应只看到其“功成名就”的荣耀一面;在为名师光芒四射、挥洒自如而赞叹不已的同时,我们更应追问: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追寻每一位名师的成长历程,我们无一例外地发现:名师的成长离不开前辈、同辈甚至是后辈的哺育,更离不开自身的苦心修炼——“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潜,“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十年磨一剑”的专注、雪藏。所以,我们看名师不仅要看“风景这边独好”,更要看到他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追求。正如,“智慧?互动?成长”活动现场最为娇艳的玫瑰——窦桂梅老师就是一部最为丰富而深刻的《名师成长史》:从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到对“主题教学”不懈探寻与实践;从在第三届“智慧、互动、成长”活动现场为大家展示的《宋定伯卖鬼》一课,对自身、对过去的不断超越,到第四届“智慧、互动、成长”活动现场以清华附小名师团队的方式实现对个人成长、对个人研究的更大的超越,让我们对名师的成长、成熟、成就有了更真切的认识??还有王崧舟、武凤霞、虞大明等在活动现场魅力四射的名师、大师,哪一个人成功的背后没有曾经的艰难跋涉、不懈追求呢?

2.要“整体地”学习名师——一课、一路、一生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读书乐并引》中写道:“夫读书论世,古多有之,或见皮毛,或见体肤,或见血肤,或见筋骨,然至骨极矣!”实事求是地说,在学习名师课堂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只学其皮肉与体肤,能学到筋骨的很少,至于深及精髓的则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只是照搬照抄或简单地复制与临摹,仅学一些招、术、法、式,而失却精、气、神、韵,可谓小学大遗,有形无神。

我们认为,如何学习名师课堂,如何走进名师课堂,决定了最终的学习成效。因此,在组织的过程中,我们明确要求与会者要高姿态地走进:要审问、慎思、明辨名师的课堂,而不是盲信、盲目、盲从、盲动。活动中,参与教师必须冷静地看待名师的课堂——“窥一课而知全程”,从一堂课看出名师的一种风格、一路追寻,甚至一生的追求,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解读与学习名师课堂的精彩,不能只为课堂教学实践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所迷醉,而应去探究这美丽的内在精髓。我们必须学会有智慧、有思想地透视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所蕴涵的思想、理念、原理、规律等内在的机理。一句话,名师之学,学之在“明”。这便是我们所谓的“整体的”方式的第二要义。

各级各种学习进修活动为我们的老师呈现了众多名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为我们搭建了充满活力的互动平台,也为许许多多的教师点燃了成长的激情。通过组织老师们参加这些活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名师研讨活动前后,有意识地采用“整体的方式”或者以“整体的意识”来组织和发动,确实能达成活动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本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福建教育》20xx年3月)

20xx年秋季外出学习、培训、听课人员

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学 20xx年10月11日

老师培训心得

前言:在“智慧、互动、成长”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学习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修订组核心成员雷实老师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与小学语文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雷实老师的发言高屋建瓴,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尤其是他对语文教材文本的富有针对性和思辨性的的分析与评点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与思考——

教材文本:价值取向与多元创生结伴同行

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学 陈道东

362141 189xxxxxxxx

语文教学实践中,精选的教材文本在读者的多元解读与多维思考面前经常捉襟见肘、尴尬无措。文本的价值取向能否与读者多元的解读与创生结伴同行呢?

一、老教材遇到新解读

在活生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知多少次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处境:老教材遇到新解读。

1、文本真实遭遇打假。刘发建老师在执教《尊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对教材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道理是对的,故事是假的”虚假文本。文中主人公哈默尔是世界上著名的石油大王,也是享誉全球的“红色资本家”。哈默尔在20多岁的时候就是亿万富翁了。而文中所谓的哈默尔逃难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哈默尔的第一位妻子是沙俄皇帝的一位公主,而不是文中捏造的镇长的女儿。刘发建老师致电给作者李雪峰求证文本真伪,作家的回答是:“作家只管写作,其他不关心。”事实证明了这篇文章的虚假。还有一些教材文本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纯粹是作者为了说明或表达某种观点或道理杜撰而成,编者没有经过慎重查证就编入教材,实际上根本无从考证。作者面对质疑同样无解,那么,教师该怎么教呢?

有文献资料证实《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董存瑞在拉响炸药包最后喊出的一句话是:“快卧倒!” (对着附近的班长郅顺义喊的)而不是作者为了“英雄化”董存瑞而编的:“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教材中类似的做作或虚假的文本问题并不少见,试问:为何要用假的文本来教给孩子真的道理呢?

2、文本情理面对质疑。

人文学者张文质先生早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不合情理的地方提出了质疑。如,他曾对《王二小》颇有异议:固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这样的民族大义怎么能让小孩子去担当呢?他认为,我们决不能用“狼奶”来哺育我们幼小的心灵。虽然说,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要注意从小熏陶,但如果一味的操之过急,那么就会是揠苗助长。就如肖川博士语出惊人:有些事从娃娃抓起,娃娃就可能被抓死!虽有偏颇之嫌,但如果我们从对生命的深情眷注的角度来审视,《小英雄雨来》、《刘胡兰》、《刘文学》、《王二小》等教材的意蕴的确值得深思。

3、文本价值迎接挑战。

“有一千颗童心,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总会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揠苗助长》一课,我们的孩子提出了要肯定农夫的敢于异想天开而且能大胆尝试的精神。《东施效颦》中,东施虽然做法可笑,但其爱美之心不应讥讽。人们对东施这样的天生貌丑的人不仅没有同情心,反而那样的鄙弃实在是不该!《小猴子下山》一文,孩子更是语出惊人:“小猴子不是三心二意,而是在不断地追求更美好的东西!而人生不就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永远追求的过程吗?

人文学者张文质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窥视了潜隐寓言背后的可怕的人文缺失。乌鸦生就丑陋,多么渴望有人来赞美,有人来安慰,甚至是一点点美丽的谎言对它都是那么重要。狐狸趁虚而入,赞美乌鸦一番,讨得乌鸦的欢心,乌鸦一陶醉,嘴里的肉就被狐狸骗走了。乌鸦的人生是多么不幸,可千百年来人们不仅没有丝毫同情,反而极尽嘲笑之能事。这是多么可怕的看客心理啊!

在教学中,在文本、孩子甚至我们自己的思想面前,类似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见得还少么?我们的语文教材怎么了?我们的语文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办?我们的语文教师怎么办?

二、小问题引起大思考。

执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文时,一个孩子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这篇课文写国王为了选择一个诚实的孩子做接班人,故意用一些煮过的花种子让一些孩子去种花,结果只有一个孩子捧着空花盆来见国王,其他的孩子都造了假。于是,国王就选了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学完课文,张晓东同学大声的问:“老师,国王喜欢诚实的孩子,可是他自己却不诚实啊!他自己不是也在骗人吗?”这个问题实在厉害:国王用不诚实的做法来挑选诚实的孩子,要推崇诚实的品质。可做法本身就不诚实。如果,国王提出不选那些手捧鲜花的孩子当国王的理由是他们不诚实。那么,那些孩子完全可以质问国王:“你自己不诚实不也正当着国王吗?”

这真有些悖论的味道。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成年人对待、教育儿童的时候,常常会像国王一样自作聪明的用成人的思维、手段来教训、考验孩子。可我们常常忽略:我们一开始的方法、方式就已经给孩子布下陷阱、划下“邪线”!从而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结果。正如文中的国王用不诚实的方法,迫使那些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了当上国王,而学会了不择手段的造假、欺骗!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孩子会选择不诚实,而只有一个孩子选择诚实!这里蕴含着人性的重大课题。可想而知,许多孩子会在结果揭晓时困惑或提出质问:“只允许国王欺骗小孩,就不许小孩欺骗国王吗?”

其实,孩子更是在质疑国王选接班人的办法。这个办法的确不够理想!是啊,要是没有一个孩子捧着空花盆来见国王,那该怎么办?这让我想到,我们的教材文本的价值取向问题:我们的编者经常也像这位国王一样,带着美好的价值引导取向,却在活生生的教学实践中,被我们的可爱的如“张晓东”那样的读者触痛、揭穿、抨击、质疑!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问题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从作者、编者的角度一开始往往是单一的,但一千颗童心,总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却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单一价值取向的文本,能否应对、如何应对读者的多元解读、种种生动精彩的创生与升华?这真是个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

三、文本的单一价值取向 vs 读者的多元解读创生?

1、正视文本的单一价值取向。应该说,教材文本都是经过大浪淘金的,都具有一定的的导向价值。但,这种价值取向又不可避免的具有单一的局限性。溯本追源,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躲着一个人——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即作者。每一个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是想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一些精品往往是作者在某种时刻的“神来之笔”、“如有神助”的成果。文章在诞生的那一刻,就是作者的人生顿悟、生命体悟的瓜熟蒂落。所以,文本的最初的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价值取向,因而它不可避免的具有单一性。但这种价值取向值得推广、能够符合引领大众化、社会化的导向功能,于是文章被选入教材作为教育的文本中介了。所以,我们必须科学、理智的尊重并且准确把握文本的这种价值取向,正确的把文本价值有效地转化为教学价值。这样看来,文本本身的局限并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本瓶颈。

2、透视读者的多元解读与创生。

读者只是读者自己,不是作者本人。就是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于是多元解读、多维思考便是不可回避,应当肯定的。因为,读者不在作者的当时情境里,而只是活在当下,读在当时,想在当前。读者面对文本的时候,是在自身的文化积淀、思想意识、生活体验的当下背景里的阅读——个性化的解读文本。所以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说,才会有鲁迅先生所谓的:“同是一部《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家见淫,才子见缠绵,流言家见宫闱秘事,革命家见排满??”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价值被引导的同时的再创造。成岭成峰各不相同就因为它贯注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那么,我们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就应当取宽容的“大价值观”,对孩子的读书应取宏远的“大阅读观”。今天的阅读,只应该是对他心灵的某种触动,对他价值的某种点化,而不应该在此时此刻,就定格于某种价值与方向。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每个人都要用

时间、生活、成长来不断的阅读、思考。我们在面对文本的时候,不应被他的单一价值取向所囿限,也不必自己划地为牢。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多元的,绝不是单调划一的??”这不正意味着文本价值允许多元解读、多维思考,精彩创生,绝不是单调划一的吗?。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应尊重文本的普遍价值,也应尊重孩子的个人体验、精彩创生,尊重自主建构。否则,必将限制教师的眼界与思考力,束缚孩子的个性与灵性,也必将扼杀语文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由此可见,面对文本的的单一价值取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导是个中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教师必须注意在价值引导的时候不可倚轻倚重,否则容易失之偏颇、以偏概全。而应该以兼容并蓄的心态来对待并积极促进价值生成。从更高的角度来说,教育对生命的点化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促使价值的创生与增值。这正是黄克剑老师所提出的:转知为识,转识为智,转智为觉。迷则凡,觉则为圣。正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从中也可探得教育的根本旨趣:教化育心,他的终极目标显然在于价值引导——即点化或浸润生命!

3、在单一与多元之间找到平衡。

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还是落实到教师的身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文本”与“人本”并重,找到单一与多元之间的平衡点,适当把握好深与浅、分与合、收与放的度。该如何做到这些才适合呢?窦桂梅老师在“智慧、互动、成长”第三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大会上执教《宋定伯捉鬼》一课时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与说明。她在课前对文本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斟词酌句,揣摩文意,研究语法,挖掘训练点均做到极致。她不仅读透课文而且读懂原著《搜神记》,读懂作者的思想背景,更读与本课相关的《聊斋志异》以及相关的“鬼文化”、“羊文化”等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实现了老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宋定伯的机智勇敢与鬼的老实弱小;人有善恶鬼也有好坏;人生的智慧、生活的智慧??窦老师在课上的“用文言的方式、古代的方式”让学生在短短的两节课里学文得言、学言悟文,实现了从文本到文言到文学到文化到人文的经典课堂效果与境界。窦老师在课上如何做到将文本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如何把握单一取向与多元解读的平衡度?文本的原意是要肯定宋定伯捉鬼的机智勇敢。所以窦老师在“走近宋定伯”这个教学环节上通过宋定伯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让学生读懂了人物的机智勇敢。但教学并非到此为止,窦老师又设计了“走近鬼”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从鬼的语言、动作、行为上体会到这个鬼的实在、并无害人之心。窦老师从鬼被宋定伯捉住的时候“化为羊”这个细节,引导学生发现鬼的善的一面:轻易相信人的话,没有心机,实话实说,就是在被捉住的时候也没有化身为猛兽害人而只是化身为羊让宋定伯给卖了(这是得力于老师在备课时对“鬼文化”、“羊文化——善”的“先读之明”。)。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打得很开,体会到人有好坏,鬼也有好坏以及种种人生体会生活体悟??多元的解读、多维的思考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当然已经超越了文本,又似乎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其实不然。窦桂梅老师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是有所侧重、有所倾向的。从老师的角度,她在引导对宋定伯的机智勇敢的认识体会费时、费力较多;对鬼的理解发散费时费力较少,而且老师在对文中的主人公宋定伯的立场是有所倾向的,对鬼的态度是点到为止的。按照窦桂梅老师的话来说:“之所以对宋定伯的价值引导更加用心用力,这其实是要做到教师在孩子多元解读、多维思考的过程中把握好恰当的主导作用。毕竟,我们的主流的传统文化中,人是正面的、光明的;鬼是反面的、阴暗的。毕竟孩子需要我们的恰当的引领。” 窦桂梅老师的把握,充分体现了“教师——平等的首席”在课堂历程中的作用:有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多维思考、深入浅出的统领,有对孩子的独特体验的充分理解和尊重,既准确而又最大化的实现了文本价值的教学价值,又不偏离主旋律,真正做到了人本与文本的并驾齐驱、协调共进、融会贯通!从窦桂梅老师的这一堂课,让我对“文本价值与多元解读与创生的平衡点”的思考有了答案:教师是文本价值的光源;是文本解读的起源;是多元解读、多维思考的动力源。教师的主导是单一价值取向应对多元解读、多维思考的均衡器!

所以,教师要有良好的文本理解力。教师应当具备能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文本的正确价值导向,

并且能在文本解读时实现多元解读的能力。这样,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才能把文本的价值最大化,而且能做到胸有成竹、胸有丘壑,才会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从容与大度。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判断力。教师在课堂应当具有对问题的敏感捕捉力、对语文学科的一些文学欣赏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拥有这样的专业知识与判断力,教师进入课堂才不至于开口千言,离题万里。才会善于慧眼识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化平淡为绚烂,在学生不知何去何从时善于指点迷津。拥有这样的专业判断力,在课堂上面对纷至杳来的信息、智慧的火花、课堂的生成才不会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心无存贮、胸无成竹,就会自然而然随波逐流。良好的专业判断力,是引导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杠杆。有了这种综合实践智慧,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挥洒自如,甚至妙手回春,从而实现“顺水推舟”的教学艺术、智慧。教师要有高超的执行力。提倡个性化的理解、创造性的阅读、多元的解读、多维的思考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甚而走火入魔。教师应当在执教之前对文本价值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教学有一个科学高效的建构、预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的发挥“长善就失”的点化之力、启发诱导之功、春风化雨之效。执行好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执行好教学的目标与环节。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看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实则是对学生引导职责的放弃;看似信任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实则是放任自流;看似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实则是纵入歧途。教师要在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中融入学生但绝不该淹没于学生。而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判断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给予学生个性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从学科的特性出发,从教育教学的长远意义出发来顺势引导。这样的课堂才会是无限风光、无限意蕴、精彩纷呈、灵性跃动。

说到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必须是一潭活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人——以窦桂梅老师为榜样,不断地学习,广泛的涉猎,增加自身的厚度;不断地实践,不停地探索,积蓄专业的高度;不断地超越,勇敢地创新,提升智慧的深度;幸福的投入,快乐的行走,散发生命的温度!

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感受

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学 邱月珠

11月14日至16日,我有幸前往厦门参加“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的观摩,

此次观摩会,众多优秀教师聚集于此,每天都是精彩纷呈,让人久久回味。名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令人赞叹不已;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让人豁然开朗;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关注和独到点评让人佩服不已;他们的文学素养让人敬佩,也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文化底蕴,知道了什么是教学的从容与淡定,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本视域下的本真语文课堂教学”。下面就我印象较深的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在我所听的这16节课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导入,印象最深的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赵昭老师,他执教朱自清的是《匆匆》。课前他教学生背首小诗:早晨是上眼睑,晚上是下眼睑,两眼一眨就是一天。正月是左脚板,腊月是右脚板,两脚一跨就是一年。人生如此短暂,人人都是利箭,在追求的箭靶上,你射中了几环。一节一节教学生背,接着这样导:这首诗让你明白了什么?生说,接着他说,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这首诗的名字叫人生,人生的名字叫遥远,遥远的名字叫

等待,等待的名字叫岁月,岁月的名字叫匆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匆匆》。还有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贾宁老师,他执教的是人教版《圆明园的毁灭》,课前他先自我介绍,接着与学生玩游戏猜字谜,出示:象形水、山、行、旅,让学生猜字,猜完后让学生连起读,就是水山行旅,接着问学生:你们去过哪里旅游?生说,等学生说后,师介绍一处莫高窟,介绍这里的美景和宝物被掠夺情况,接着说:在中华两件这样的事让我们痛心,一个是这里,还有一个是圆明园。

二、巧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悟情

语言文字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了解内容、领悟情感,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也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了解内容,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把课文读懂读清楚的。而词句是语言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如:江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起凤街小学王端端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王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要读通读顺,遇生字把它划出来,多读两遍。生读后出示三组词语,问:这三行词语在写谁?分别请学生说说每行词的小故事,说清三个故事后,王老师问:再读词语,读后有什么感受,生说感受教师出示相对应的句子来理解课文。比如随学生但感受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飞蛾求生的欲望?(挣扎、极力、鼓动、跃动)有问:能换词比较,.“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的幅度更大,更能表现出飞蛾奋力挣扎的情景,表达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强大的生命力。)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生读)

整节课就围绕着这三组词语进行教学。

又如:甘肃省兰州市西周区福利第一小学徐英强老师执教的《搭石》

师:你们从哪些词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能不能从书上找出句子回答

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

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

─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

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些词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⑴ 宽:不狭窄;

⑵ 宽裕:富裕;

⑶ 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 生: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

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

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

读这两个词语。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爷爷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那么你觉得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此时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赞美、欣赏、陶醉、快乐)

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指导:该强调哪些词?强调不一定是重读,也可以是轻读。

三、朗读训练实实在在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否扎实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黄婷婷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调之后,一步步调动起学生的朗读激情。黄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表演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想象朗读、全班齐读等。

1、表演读 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时,黄老师抓住“善哉”这个词,学生理解“善哉”就是“好啊”的意思后,问道: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这时一生很有韵味地展示了他的朗读。黄老师又立即创设朗读情景:谁还想再称赞一下伯牙?这时又一生激情朗读。

2、男女生分配读 当学生眼前展现出巍峨的泰山、宽广的江河的时候,黄老师要求男生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一句,读出泰山的巍峨。女生声音细小,就读“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一句。这样的朗读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

3、师生对读 学生深刻感悟到了知音情深,钟子期不仅仅懂伯牙的琴声,更懂得他的心声。这时,老师和学生配合着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读伯牙的句子,一个读子期的句子。一遍读完后交换角色再对读。这样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

4、想象朗读 补充资料: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怎样的画面?生独自想象,后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学生自然就读出了伯牙悲怆的内心。

5、课堂结束时,黄老师这样说道:同学们,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黄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全班齐读第一句。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男生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女生齐读最后一句。 今天,就在这节课上,我们六(2)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全班齐读,会背的可以背。 最后隐去全文,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在音乐声中生再次激情背诵课文。 总之,在教学时,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朗读灵活多样,朗读过程有层次。

四、老师魅力深深折服

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学习美术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词穷的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如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贾宁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生动,他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贾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 “——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 “——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 “——老师都被你感动了。” “——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 “——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 “——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 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在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的同时就会产生积极表现自我的欲望,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这样形成的。可以说,准确生动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在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中,只要老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就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使每个学生都会比原来做得更好。如: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小学的林佩菱老师 “——你说得对极了,掌声送给你。” “——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来,让我们对对大拇指。” “——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进步真大!” “——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 ??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两市镇三完小刘娅妲老师幽默的教学语言,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调,应富于变化,幽默诙谐,这样更好地调节师生的情绪,激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在教学《田园诗情》时,以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欧洲田园的美”读出来。课堂上笑声此起彼伏,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快乐。真是“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 生:(读)“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底地”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田园中去了?(学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田园的边上是不是(笑声)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一名学生再读,但更为逊色) 师:进去了吗? 生:(齐笑)没有。 师:是没有,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田园的边上,这位同学又领着咱们出来了。(生大笑) 师: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师范读、领读)往前走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这些课共同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理念: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没有多余的花里胡哨,而是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小到一个字、一个句,都落实到了实处。强化

读,关注听,引导说。优秀教师的课不再是“高高再上”、“触不可及”、“完美无瑕”,他们敢于把学

生的认知冲突、矛盾呈现在课堂上,然后进行引领,让我们完整地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

语文到底是教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语文应该是品语言,学得优秀语言的写法,学会运用;语文应该是修养性情,体悟人生,学会感受;语文应是培养一种语文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反省,学会领悟。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语文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教,但务必讲求实效。

总之,通过本次观摩学习,我开拓了教学视野,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今后我要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好好把握新课标,认真挖掘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

“真实、朴实、扎实”

——听贾志敏老师的课有感

东岭中心小学 张丽

听了不少老师的课,尤其是贾志敏老师的语文课,让我感受颇深——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下面就谈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一、课堂教学讲究“实”

听了贾志敏老师的课,感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是整节课的灵魂。从整堂课来看,他们都特别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开始的读题、词语书写,一直到后来的朗读、说话、写话训练,他们都要求严格,耐心引导,给学生充足的训练、思考时间,没有一点不实的感觉。在语文课上做到了教师用语的真真实实,教师风格的朴朴实实,学生学的扎扎实实。

上好语文课并教好语文,就应该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说话,学会写作。这样的语文课才会上的有味,有语言味,使语文课堂真真正正做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实”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上,没有多余的教具辅助,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他们用那清新质朴的语言去和学生进行交流,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课堂教学讲究“新”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它的知识覆盖面比较大,延伸的内容比较深,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在听贾老师的作文习作课,首先让我感到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那种融洽,那种默契,是那样的心灵合一,老师在课堂中所体现的驾驭能力是如此的洒脱。再次就是让我感到语文课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的灵活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融入课堂,用自己喜欢的和学生喜欢的方式去共同获取知识。

三、课堂教学讲究“活”

只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充满活力趣味的教学课堂,才能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品味这一节课。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朱熹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师首先就要不断地去读书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有一溪活水,并且要用这一溪活水,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孩子们都喜欢新鲜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也都想去尝试,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努力去做。周益民老师的课就是这样,在教绕口令及颠倒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记忆,他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可以用快板的形式说,可以用歌谱的形式唱,还可以用家乡的方言讲,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去向往,我想,这样的课堂也会让孩子们终身难忘。

所以,语文课不应是严肃的,应该把欢笑留给孩子,留在课堂。要想让孩子在童年留下最美的回忆,教育就不能枯燥。让孩子的每一天都过得不一样,让欢声笑语充满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石”也能激起“千层浪”

——也谈阅读教学的导语设计

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学 张素云

在阅读教学中,导语是每节新授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它在一课时中占的比例很小,往往被敷衍了事,甚至一语草草带过。在教学实践中,我却深切体会到它的独特作用不容小觑。

如果把语文课堂比做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那么老师投下第一块石头能激起多大的“浪花”呢?精彩的导语可使学生感到神奇,对新课产生兴趣;可让新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可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导语设计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成效的好坏,使用恰当、巧妙,这块“小石头”也能激起千层的浪花!

一、巧设悬疑,引人入胜

小学生的心灵和思维处于成长阶段,因而自己的情绪、心理时常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上课伊始,学生或为前节课某一问题纠结,或回味课间快乐的一幕,或正与同桌谈天说地??悬疑的导语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转移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一个苹果》时,老师一开始就向学生发问:“苹果十分平常、普通,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苹果”为题呢?而且只有“一个”?文章通过微不足道的一个苹果表现什么呢?”一连串的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审视“一个苹果”所引发的一番感人的经历,体会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的思路有了正确的导向,强烈的求知欲望迸发出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体验情感提供良好的前提,下面的教学也便水到渠成了。

二、巧引趣事,以旧启新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小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以趣事引入课题,使一些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了,使枯燥的内容变有趣了。如教《郑人买履》一课,前一课是《刻舟求剑》,我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导语前后互相沟通、对比:“话说《刻舟求剑》一文中楚国人闹笑话之后,一直愤愤不平,一心想改变自己留给后人贻笑大方的形象。这天,他佩戴一把木剑过江。说来也巧,木剑也掉进江里去了,他却一阵狂喜:哈哈,天助我也,挽回脸面的时候总算到了。于是他脱衣解靴,不管风急浪高,一头扎进江里找了好一阵子。可却老找不到,他不禁纳闷了:为什么呢?”生答:“木剑浮在水面,风早把它吹走了。”师:“事情都发生变化了,他还用老办法肯定行不通了。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有个郑国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郑人买履》”。“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新课内容。这种以旧启新的过渡,自然顺畅,一下子扬起了学生的思维灵感,探索的热情也油然倍增。

三、巧创意境,感同身受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感情真挚,文笔优美的文章,有描写祖国壮丽河山、歌颂大自然神奇瑰丽,如《雅鲁藏布大

峡谷》《巩乃斯的马》《观潮》;有对生活中平凡的人、事的叙写,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某种感悟,如《荔枝》《秋天的怀念》《我喜欢》??对此类文章,要细细地研读,用心地品味,把准文章所表达的情韵、意境,精心设计饱含情感的导语进行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如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课。课前他教学生背首小诗:早晨早眼睑,晚上是下眼睑,两眼一眨就是一天。正月是左脚板,腊月是右脚板,两脚一跨就是一年。人生如此短暂,人人都是利箭,在追求的箭靶上,你射中了几环?接着他这样导入:这首诗让你明白了什么?生答。他说:“这首诗的名字叫人生,人生的名字叫遥远,遥远的名字叫等待,等待的名字叫岁月,岁月的名字叫匆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匆匆》这篇课文!”教师缓慢、深沉的语调,富含哲理的语言缓缓地流淌着,像一块磁铁般紧紧吸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学生感同身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随着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文本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刻、独特了。

做有幸福感的班主任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学 张月萍

在所有的词汇中,我最喜欢“幸福”二字。作为一名母亲,我希望我的家庭是幸福的;作为一名老师,我希望我的工作是幸福的;我希望我的学生是幸福的;我希望和我相处的同事是幸福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当一名幸福的班主任而勤奋工作着.在这期间,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真是辛酸与幸福并存啊!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也越来越丰富,当然问题也越来越多,而班主任是一群与心灵打交道的人,面对这些创造力丰富的学生,我们的班级工作中也更要与时俱进,富有创造力.这次班主任培训,听了几位名师的讲座,也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觉得作为班主任应该有幸福感.下面结合这次培训谈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的一点心得:

一、抓细节,搭建阳光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把班级日常规范的细节落到实处.试想一下,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不可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一个卫生都不打扫的学生,学习往往缺乏合作的精神;一个看见老师不愿打招呼的学生,难以拥有良好的心态.因此,要想拥有良好的班风学风,一定要在班级管理的细节上下苦功夫.针对本班的实际,我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完善班级管理的各项具体制度,将学生在校内外的和行为加以具体规范,从早读、听课、作业、卫生、安全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有效的要求,并监督和落实到位。

细节也彰显魅力.我现在所任教的班级是我一年级跟上来的,我和他们相处将近四年了.在这期间,我发现班级里有部分学生,身上有不少特长.于是,我寻找各种机会,给他们搭建一个阳光平台,让他们展示自我的风采.班里的张羽田是个较全面发展的学生,曾获县级书法大赛二等奖,海西杯绘画、写作三等奖,学区奥数一等奖,学区400米800米第四名、第六名,吴乐菲、张心悦获县恒青杯一、二等奖,程蕴茵学区朗诵一等奖,许铭挺学区奥数一等奖,张梦绶也在我的极力推荐下,参加学区歌手一等奖.相对于这些特长生,张金祥却是个令我头痛的人物,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也较懒散,可有一个小细节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那次,因为搬新教室,多媒体的铁架的轮子掉了一个,任凭我使出十八般武艺也装不上去,这时,张金祥走过来,胸有成竹地说:"老师,让我来."说完,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这下,我对他可是刮目相看了.于是,我给了他一个平台,让他负责中午的纪律,卫生.在他的努力下,我们班也获得了几次的流动红旗.给学生搭建一人阳光平台,他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幸福.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要有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提高,但不求同步提高;每一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

二、调心态,搀扶学生平安前行

“刚柔相济”是很多班主任都会运用的法宝.如何做到刚柔相济.我认为班主任要有阳光,威信的心态.试想一下,当我们带着积极的心态.走进教室,面带微笑看着每一个学生,就能感染学生,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和灵感,使他们更加自信,拥有幸福感的老师才能教出拥有幸福感的学生. 阳光的心态不只是微笑的感染,也是对学生的包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运用悄悄话,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当学生在课堂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时,我会走过去悄悄地提醒他;当他们犯了错误,处在惶恐或愧疚之中,我会悄悄地批评他;当我的学生缺乏信心时,我会寻找适当的机会对他们说一些悄悄话;当他们出现骄傲自满,虚荣自私等消极心理时,我会悄悄地给予打预防针。 阳光的心态,它让我们的孩子感到老师的可亲,但在班主任工作中,除了可亲的一面,还应有可畏的一面.这就需要老师要拥有威信的心态.如何树立威信的心态,可以做到以下两点:其一,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课任老师,千万不要因为班主任事务多而疏忽了精心备课或者说班主任到班机会多而随意去为自己的课打"补丁",那将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其二,班主任还要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在一本杂志上,曾看到一位老师这样教育学生不乱扔纸屑:在班会课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澳大利亚的照片,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林萌大道,街上看不到垃圾桶,草坪看不到半星纸屑,然后告诉学生说:澳洲被称为现在世界唯一的一块净土,想不想到那里居住?同学们当然想,而后又告诉学生说,但是现在澳洲对移民限制非常严格,特别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的卫生习惯很差,然后给他们看了一些国外的公共场合用汉语写的“不随地吐痰”的提示牌,让他们谈感受,这位班主任说这是专门给中国人看的。大家应该跟看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样感到羞辱吧。所以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素质和民族形象的问题。做到以上二点,学生自然会对你敬佩,班主任威信自然就树立起来。

三、重合作,开创高效赢新局面

大家知道,一个班仅仅靠班主任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把整个班级管理好。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我和每个科任老师都相处得很融洽。印象最深的是和林主任搭班的那一学期,林主任对我说一句话,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月萍,在所有的搭班的老师中,你对我的工作最支持。”其实,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和谐相处中,我觉得也可以从细节做起。如家长会上,我会把林主任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成效隆重地介绍给家长,树立老师的威信。课后,我会鼓励学生拿着数学的“疑难杂症”向他请教。我想,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莫过于他的学生积极地向他请教。借此机会,我要向现在的科任张小燕老师说声谢谢。上次的歌咏比赛,我因家里有事,是你义不容辞地帮我组织这次活动。这次培训,又是你帮我承担了许多功课。在工作上,你就是我的“左右臂”,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一个温馨幸福的家——401班。

四、重沟通,开好每一次家长会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学校――-家长―――学生”缺一不可,家庭教育应与学校工作积极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很多同事,都说我所带的班级家长非常支持老师的工作。我觉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开好每一次家长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成功的家长会是让你的家长不愿错过你召开的每一次家长会。每一次家长会前,我会花很多心思,把教室精心布置一番,让家长看到你的诚意。而后,我会精心准备每一次家长会的内容。下面我就这几年召开的家长会与大家共享一下:

一年级,我把第一次的家长会的主题定为“我们一路同行”,孩子刚上小学,老师和家长都比较陌生,怎样找到切合点,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使其配合老师的工作?我想,孩子是最好的切合点。我告诉家长, 我也是一位刚当上妈妈的老师,对孩子的未来,我也有许多美好的憧憬。至于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这就需要家校紧密联系。这样一来,家长会觉得老师和我们一样对孩子都有很多期待,交流起来就亲切多了。大家知道,二年级时,我们家长自发组建了多媒体教室,可关于多媒体

的作,很多家长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召开了一次“感谢有您相伴”的主题家长会,在会上,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教学课件,还事先有相机录了一段学生参加活动的视频,下载了一段专家讲解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此次家长会, 家长们都觉得组建多媒体教室有所值。在二年级下学期,我开了一次“进步与成长”的家长会,开之前,我把孩子一年当中的绘画、作业本、写话本、数学日记编号放在座位上,让家长们一到教室就能看到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而后,又请班里的特长生,在家长面前展示朗诵、唱歌、书法、钢琴等特长,让家长们看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孩子在课堂的情况,可家长到学校听课的机会却非常少,于是,在三年级时,我开展了一次“聚焦课堂,展我风采”的公开课,此次,我给他们上了一课《失踪的森林公园》,家长们都非常认真倾听,也看到了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一些表现,此外,我还开展了“健康阅读伴我成长”“平平安安上学,快快乐乐回家”等家长会,都取得了不借的效果。

幸福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牵挂你的亲人和朋友,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是口渴时的一杯清水,希望在班主任工作中,学生能是我生病时的一生问候,口渴时的一杯清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福建省第二届小学语文素养大赛观摩有感

东岭中心小学张晓红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接触小学语文素养大赛的点点滴滴。八个多月了,虽然已经卸下了一身的紧满心的忐忑,但还是感慨万分。这次,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心中不免有一丝丝的小窃喜!我想:唯有好好倾听,认真记录,归纳总结,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学以致用。

今天我用南宋诗人朱熹的这两句话做为我观摩感受的题目,因为我认为这两句话最能代表我此次观摩学习后的心声。

本次大赛分为“朗读展示”、“书写比赛”、“才艺表演”、“课堂教学展示”及“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五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语文教师的综合语文素养进行考查。两天的现场观摩,众多选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一个个怒放的生命,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一、朗读的艺术

首先是朗诵展示,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真切动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本的价值,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参赛的选手们都是提前十分钟抽签选择所要朗读的文章,当场朗诵。经过短暂而有效的准备,选手依次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朗读技巧,用充沛的感情、悦耳的声音、抑扬的语调,带领现场听众一次次走进投入的聆听状态。他们每一位老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朗诵给我们这些现场观众以美的享受。福建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文佳在点评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她说:“我不得不说,我们电台的很多主持人还不如这些选手!”

二、书写的艺术

五分钟时间,一幅幅粉笔字展现在大家眼前,或娟秀端正,或遒劲有力,充分展示了选手们的书写功底。同时,专家也对此进行点评,同时还指出粉笔字不同于其他书写,它更具有示范性,希望我们每位教师都要重视粉笔字的书写

三、表演的艺术

最吸引观摩老师眼球的莫过于第三项内容——才艺表演了。才艺表演,是最具观赏性的环节。在观摩代表的热切期盼之下,选手们各显其能,各展所长,利用限时5分钟的表演机会,依次向专家及同行展示小语教师的才艺水平,给我们献上了一份异彩纷呈的文艺大餐。书法、歌舞、古筝、

电子琴、京剧、黄梅戏、故事等,形式丰富多彩,真是让大家大饱眼福。很多参赛选手同时向大家展示了两项甚至三项才艺,在场的我们感叹选手的多才多艺,感慨选手的精心编排,真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看着各位老师的精彩表演,我的内心又是为之一震,精彩纷呈的舞台展示,显示了选手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雅的生活情趣。作为观众,我忍不住要感叹:要想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真的要有一手拿得出手的绝活才行呀!

四、教学的艺术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拥有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更是必需品。第四项内容便是重头戏——课堂教学展示了。该环节是整场比赛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是选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知识储备、现场应对等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展示的一个部分。三十分钟,参赛老师与孩子们搭建了一条多彩的语文大道。在这一环节中,各位选手化一方舞台为三尺讲台,倾力打造了各具魅力的课堂。尽管面对的是素昧平生、未经磨合的学子,但是选手们各施巧计,在执教过程中诠释的理念和迸发的智慧也可圈可点,从细微处彰显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每节课都各有特色,与众不同,但在这几节课中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为我们观摩的教师都留下来深刻的影响:

1、学习字词,夯实基础,

这11位选手都十分重视字词教学。学字释词,选手不吝时间,更难能可贵处,部分选手在短短30分钟的展示中,关注书写指导,比如在教学重点生字时,老师们采用了板书示范法,在黑板的田字格中一笔一画的范写,让学生随老师一起书空,然后让学生练写,将生字教学贯彻到底,有效达成生字教学目标。

2、注重朗读,读中体味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11位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教师都紧紧围绕课文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读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

3、学习习惯,从小培养

我们评价一堂的课的成功与否,不光只看老师的表现,还要看学生的表现,在这些课中我们除了为教师们的表现送上了热烈的掌声,更为那些同学的出色表现送上了更热烈的掌声。特别是在几节低年级内容的授课中,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观摩的一千多名教师毫不吝啬的送上了一阵有一阵的热烈掌声,当老师要求同学们准备写字时,学生做着标准的动作,挺直了小身板的标准姿势。我们既看到了老师们在平常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认识到低年级对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五、博学的艺术

大赛的最后一项内容是知识素养现场答题。知识素养答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5道,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视听题等。考察的内容为小学语文教师根据专业要求应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现场抽签选题,在规定时限内现场答题。这些语文素养试题,它时时刻刻存在我们的身边,热爱生活正是积淀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选手们充分调用了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多名选手在客观题答题中取得满分的好成绩。

在电脑前一个一个码字的同时,感觉还有许多东西横亘在脑中,因为语言的贫乏,无法言表,实在惭愧。自己也深知与这些顶尖高手的差距之大。“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才能弥补自己的种种不足。我也希望自己乘着这次大赛观摩的东风,策马扬鞭,在语文教学的天地中不断探索,也能开辟出自己的一个小“春天”!

新课标教师培训心得

东岭中心小学 张琼菊

20xx年10月20-21日,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精讲解读与名师优质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学习,学习中我聆听了几位老师的报告,仔细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开阔了眼界,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愉悦的学习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通过培训,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1、新课标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更加全面和科学。首先“双基”变为“四基”,在原实验课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样不但全面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还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同时要求教学时以学生为本,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在感悟、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知识领域的表述更加系统和规范。把原实验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表述改为“图形与几何”,这样表述与“数与代数”不但形式上更加一致,内容上也更加科学、规范。因为“数与代数”中的“数”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对象,“代数”是研究的方法,同样的“图形与几何”中的“图形”是研究的对象,“几何”是研究的方法,与实验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的“空间”、“图形”都是要研究的对象,同时两都又是并列的关系,显然新课标的表述更加科学。

3、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从实验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增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而当前教育中学生急需提高的素质,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体现。

4、新课标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数学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学习的程度,特别是对学生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做了具体的描述。如对课标要求的“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索”等的基本含义作了规定,并说明了与之同等程度的同类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贯彻和实施

5、调整了一些学习内容。对各学段的数学学习内容作适当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适当降低有些学习内容的难度,如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删去了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内容。

6、实例选择更具代表性。新课标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实例,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就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奇妙有趣的事情,进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可持续发展。评价一节课的好坏要从多维度来考评,将我们观课的重心更多地下移到学生身上,观察孩子的上课表现,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关注孩子们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等等。毕竟在孩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侯经历过程与收获结果相比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千里之行始于?

东岭中心小学 许亚萍

随着一曲千古绝唱《伯牙绝弦》的落幕,14省市32校研讨会也接近尾声。一位步履略显蹒跚

的老者,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落座。主持人动听的声音响起:“这位老人就是贾志敏老师,是这次活动的发起者。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顿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教师为何千里迢迢地来此?”我不禁为之一震。带着不解与思考,我开始认真聆听一位老前辈对语文的解读。在贾老师朴实的语言中,蹒跚的步履中,我听到了,看到了,一个中国语文老师对祖国语言的深深热爱。是的,这一次次的千里之行始于何?我找到了答案。

爱之深

“在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有心酸的泪水,更有甜美的甘露。我付出不少,但得到的则更多。我爱孩子,爱给孩子上课,我爱这一份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我更爱这项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贾老师用一生的时间践行自己对教育的那份挚爱。

读也真。

众人问:“汝取得成功秘诀为何?”答曰:“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贵学也。”

贾老师自己酷爱读书,家有藏书十三柜,古代的,现代的;天文的,地理的;国内的,国外的。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他说:“不是什么人皆可以当好老师的。教师是个文化人,除了要有爱心外,还要有点书卷气。”和书作伴,以报为侣,是贾老师的嗜好。弟子遍天下,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是贾老师一生的财富。在贾老师的影响下,他的众多学生喜好读书,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身教”。当我们抱怨孩子不爱读书时,我是否看看自己,“你读书了吗?你爱读书吗?”因为“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影响”。贾老师用对孩子真切的爱在书中不断的汲取营养,也用自己对书深入骨髓的爱影响着孩子。

教也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贾老师强调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晓古今,需有“知学”。他在拿到课文之后,总要先读上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个句子。遇到困难,他一边查字典,一边请教同事、同行,乃至学生。他说:“教师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是正常的,不用回避。可怕的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教给学生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贾老师强调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读懂课文。文本时教学的材料与载体。对文本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属主流的、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把握,毫不含糊。

徐峻老师说:“因为喜欢,所以擅长。”贾老师之所以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被众语文教师所推崇,是因为他对语文教学是矢志不移的热爱,孜孜不倦的追求。

责之切

贾老师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真实、朴实、扎实”,与于永正老师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有同工之妙。听过于老师的《爱如茉莉》,朴实真切的教学语言不乏幽默,扎实认真的语言教学不缺感动。虽无缘真正听贾老师的课,但从一些实录、录像能感受到贾老师语文课的“真实有效”。观二老,高山流水不过尔尔。

阅读贾老师的《我与老于》,当看到他俩的对当前语文课堂的忧虑时,我着实震惊。“老贾,你信不?”“你不说,我咋信?”“全国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学生不会读书??”这是真吗?我有“井底之蛙”之感。随即,继续阅读。

贾老师认为,事实却是如于老师所担忧的。许多时候,我们无目的地瞎忙。照着课文分析来,分析去,将立意拔得高不可攀,把内容挖得深不可测。到后来,连作者都不敢认同。这不像在教儿童语文,而是像在对着成年人分析作品。

症结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然而,也出现过忽视工具性的倾向,以致影响了语文教学之有效性。

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注重形式,忽略教学效果;关注教师本身,漠视学生主体。大多老师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是“讲课文”而不是“教语文”。还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超量资料补充、过多媒体演示、频繁小组活动,目迷五色,而乱八音。这种“讲肿了的语文课”,累了老师,苦了孩子。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仿佛成了一种奢望。

思之殷

掩卷,沉思,教语文简单吗?

简单。我们学的是母语,我们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国人能不会说汉语吗?中国人能不会写汉字吗?

于贾二老对于语文教学的看法几近一致。“‘简单语文’不是一个流派,它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是冷静思考后的沉淀。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是简单语文的核心理念。(三实:朴实、扎实、真实)”

简单吗?良好的语言环境,朴实的教学步骤。是,简单。

不简单。简单的语文却需要不简单的老师。汉语历史悠久,经历不断的演变,音、形、义都发生了改变。每篇诗文都演绎着作者的情感、写作目的,承载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因此,做一个语文老师,既要有上课的技巧,又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简单吗?不简单。

“把学生教好了就是好老师。”贾老师用朴实的一生诠释着“好老师”。我们看见花白头发,蹒跚步履的他正走在我们前头,为我们斩荆除棘。我们有不努力的理由吗?“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简简单单教语文

——十四省市32校小学语文联合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东岭中心小学 徐端

日前,有幸到聚龙小镇外国语实验学校参加十四省市32校小学语文联合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所见所闻所感可谓妙不可言。

聚龙外国语学校,去之前也曾了解过,原以为就是学校大一点,人多一点,当真正走进了学校大门,内心的感叹无法用言语表达。山庄似的校园,园林式的设计,大学里才有的400米塑胶跑道豁然呈现在眼前,放眼望去,教学楼、生活楼、食堂、会务楼毅然挺立在远处的山坡上,聚龙山脚下,聚龙湖畔的聚龙外国语学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一词在这里得到了最好诠释。说实在的,你想逃也未必逃得了,出了校门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难得见到一辆私家车的公路,不得不让你安下心来认真参与活动!

听了好多课,闲杂感想充斥脑中,如星罗棋布的珍贝,来不及拾掇整理,陈列刚刚退潮的沙滩。几日过去,几经潮起潮落,大浪淘沙,留下的便只有最深刻的几抹记忆。

这位人称“贾志敏派”的掌门大师,修炼的是返璞归真的功法,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课堂反对用任何光电设备,他说:学习语文绝对不是提高视觉和听觉能力,而是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提出不因电设备破坏了学生对于语文的感受,使本来完整而美妙的语文变得支离破碎。这个理念,让平素喜欢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我,恍如梦醒。

怎样教语文,才更符合规律,切近本质?这是一个十分深奥的问题。我虽然不完全认可贾大师的“一棍子打死”地不用多媒体的做法,但对他倡导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感受颇深!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心理学家??总之,是个杂家。”——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如是说。贾老师指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展示、太多的演示展现、太多的讨论进行??课堂变成了舞台,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的表演,因而语文课成了常识课、活动课、表演课、讨论课??总之,

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色。令我顿悟的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来这里上课的老师们,追求的是一个“真实”。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应通过“简单化”,尽力摆脱形式的东西。在制定教学目标要简约。比如教学目标预设要遵循删繁就简、抓住本位的原则,从基础性目标、理解性目标和运用性目标入手从简、务本地预设。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要简明,应以读为本,尤其是阅读教学一定要以读为本,因为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换一个角度说,读,既是目标,也是方法。一篇课文,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指名个别学生带着大家读难读的长句子,分较色度、分组读,检查朗读,默读课文,浏览全文等,反复读。第二课时,可以交流体会,朗读还原,讨论分析,总结提升。如此教学,看是没不靠谱的方式方法,简单真实,恰恰让语文教学实现返璞归真。

也许是考试的误导,我们常常把完整的课文大卸八块,让课堂揪住一些问题不放。也许是功利思想作祟,抢分的意识,让我们更注重解题,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也许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真的要静下心来,想想什么才是语文这个深沉的问题!

妙哉!简简单单教语文,何不矢志一试。

识字,让快乐相随

——培训随笔

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学 张雪云

感谢领导这次让我参加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工程的培训,走出去才知道原来世界是如此精彩,才知道原来我已经当了那么多年的井底之蛙。听了几个专家的讲座,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东西,其中有一位老师讲了这样一句话:“你别问孩子,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应该问孩子,你今天学得快乐吗?”我对这句话感触很深,我反复问自己我们的孩子是否每天都过得快乐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培训感悟谈谈识字的教学。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21世纪是信息社会,而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要想大量阅读,必须做到大量识字。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而要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关键的因素还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花很大的功夫,想很多的办法。心理学指出完整的记忆过程,必须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教师的教学如果符合学生记忆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其教学效果就好,不然,就将是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我觉得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设计成学生在识字时让快乐相随:把形式多样与内容相结合,在生活中、课堂内外、交流时进行有趣的识字。

一、激发兴趣——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第一次指导学生识字就给予学生强烈刺激,使学生对识字感兴趣。利用声音、图象、动作、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让学生对所识生字的第

一印象强烈、深刻。例如教学与水果有关的生字时,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水果的资料,还可以将水果带到课堂上,并让学生给水果贴上标签,通过看看、摸摸、读读、认认,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教学效果就会有所提高,学习兴趣也随之调动。

二、以“演”促学

表演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何不恰当地运用这一教学资源。在教《特殊的考试》一课时,我将课堂变成了课本剧表演的舞台,让学生自由找搭档,许多孩子为了表演得更精彩,便不厌其烦地朗读课文,认真识字,还动手做了许多漂亮的头饰,在表演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全身心的投入。表演一结束,我便组织学生评价:“谁的表演最出色?谁的语言更动听?”整堂课中,我完全成了一个配角,但学生读起课文却游刃有余。

三、自作卡片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老师让学生制作的生字卡片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识字的方式。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多样化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生字是一项愉悦的活动,在做卡片的过程中,可以抄写,可以剪贴,也可以配插图,勾花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人手一套的生字卡片便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合作学习。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小卡片,可以自己拼读,可以让同伴欣赏,也可以当小老师拿卡片来考考小组内的同学。可见,这小小的识字卡片真是为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插上了翅膀。

四、生活处处皆学问

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重复记忆,让所学的字无数次的重现于学生眼前,只有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处处把字识。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例如上街去买东西,一路上店铺鳞次栉比,商店里、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店铺的招牌,商品的名称,商品的说明书等,认出自己学过的字,加以巩固所学,对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起去上街的同伴或亲人,也可以记下字形,回家去问家长或老师,也可以请出不会说话的老师——字典公公来帮忙。又例如认识了同学,记住他的姓名,全班的小朋友的名字都记住了,一百多个字也就认识了。如在家看电视时,要求学生多看上方或下方的字幕,张嘴读一读这些句子,认一认你见过或学过的字,加深对所学字的记忆;过年时家家贴上的春联,认一认,抄一抄,记一记??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留神,让识字与生活同步。

五、在“玩耍”中学习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的结合开展游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如在理解“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含义时,让孩子们“搭一搭”、“演一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六、教给学生方法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学生一旦对于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到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与识字技巧以后,不仅课内注意识字,课外也会利用各种形式识字。在课外识

字中可以让学生用上“识字袋”,用#9@k牌或卡通片撕去一面制作而成,在上面写上新近认识的字,并注一拼音。也可以自制“识字剪报”,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还可以附上同学、老师、家长的评价。另外课外阅读书籍当然是一种经典的学习方法,识字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阅读更多的书籍,增长更多的知识。我们可利用文学名著、自读课本、校本教程进行课外识字。也可以开展各种识字竞赛。成就动机是低年级学生课外识字的最大内驱力。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的愿望,而班里举办的“识字大王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谁在识字活动中认的字多、记得牢,就能被评为“识字大王”、“故事大王”。

小小汉字,蕴藏着无穷的奥妙。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和活动范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积极地快乐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实践证明,只要学生有兴趣识字,并且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再通过少写多认多复现进行巩固,他们就可以轻松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识字要求,为阅读和作文奠定良好基础。

听课反思

东岭中心小学 龚雪蓉

20xx年11月24日和25日这两天,我与几位同事踏着清晨的薄雾来到了惠安的世外桃源 ------聚龙小镇外国语学校聆听多位来自各省市名师的教学观摩活动。此次听课,我深深地被这些名师的教学风采与独具匠心的设计及各具魅力的教学机智所折服。这些名师的课堂有着浓浓的语文气息、语文韵味。每个人都在为课堂的本真而努力。努力摒弃以往课堂的浮躁虚高,致力做到课堂教学的实效:真实、朴实、扎实。

回顾几位名师的优秀课堂,可以看到每位老师各自的特色。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如阮君老师的《燕子专列》;有的老师基本功扎实令人眼前一亮,如徐俊教授的《伯牙绝弦》;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如钱娟老师的《北大荒的秋天》;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令听课的老师们连声赞叹,如郑勇老师的《伯牙绝弦》。我觉得先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光从老师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教学的多样与精彩。

下面,我想说说自己这两天的一点收获:

一、教师特有的语言魅力。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教师的评价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如“你读得很亲切!”“你读得很努力!”“哇,这位同学说话特完整,老师特喜欢。”“有的同学能边读边写,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也指导了感悟的方法。

二、着力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集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应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的方法,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即可逐渐学会表达。如,刘默晗老师的《假如》让学生读得入脑入心时相像读,再设计练习: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还会画什么?学生佳作连连,令人震撼。再如,钱娟老师的《北大荒的秋天》在学习“流云”是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接着分析如何写,进而拓展说话到背诵最后迁移运用,让孩子结和生活来写一写:聚龙小镇的花争奇斗

艳。孩子们兴致盎然、才思敏捷,写出来的文字令人赞叹。如,聚龙小镇的花争奇斗艳。美丽的山茶花在随风起舞,菊花长得像有黄色花边的小太阳。等等??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两天,在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时时都能感受到。比如,“让孩子静静地读书、做笔记。”以及“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找工具书。”特别是郑丽老师的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铁罐对陶罐的奚落时,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很是精彩。“让学生边读边圈画,抓住称呼上的不同、神态的不同、语言的不同,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铁罐的目中无人。”

以上几点收获,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感悟。在这次的听课学习中,我充分地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己,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非常感谢学校这次给我外出学习的机会。谢谢!

去浮存真,本色教学

东岭中心小学柳丽蓉

当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感受着他们在课堂上挥洒自如,随机应变;感受着他们那令人拍案叫绝的教学方法;感受着他们那快速让学生投入感情的引导技巧;感受着他们那对教材独特深入的理解??无一不让我震撼!贾志敏老师的朴实,戴建荣的幽默,梁艳的机智,郑勇的潇洒,无一不触动着我的神经。大家很少使用多媒体,大部分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完成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和名师的接触是一次理论的进修,也是一次实践的思考,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思考我的语文教学,我问自己怎样教语文?

一、 本本色色教语文

贾志敏说:“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道具,把课堂当作舞台,要为学生服务。”他强调,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爱课堂、爱读书,踏踏实实,本本分分,从一字一句入手,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文教学最该真实、真诚、真情、真切,要本本色色教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

纵观每节课,教学目标都非常简单,教学的重点是识、写、读、作;重中之重是读、写。每节课都读和写的指导,特别是写,以前在公开课上,很少看到写字方面的指导,但这次活动,写字的指导成为重中之重,教学方法也非常多样,既有细节的指导,又有儿歌的辅助,让写字教学成为课堂的亮点。

二、做个有智慧的老师

本色语文要求教师要有智慧,“吃透教材”,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到老师修养、人格、知识、举止、语言??都是有深厚功底的。他们的书写、朗读、表达、调侃、激励、批评、应变??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如梁艳老师在执教《我看见了大海》一课时,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当学生概括有偏差时,老师及时鼓励学生想说、敢说;当学生语言不精炼时,通过老师简短的评价,暗示学生语言表达要精炼;当学生概括得比较全面而精炼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说法。通过老师不露痕迹的点拨,学生的概括越来越准确了。梁艳老师凭着自己的巧妙引领,让孩子在课堂中参与畅谈、辩论;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利用pk来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整个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充分体验思维发展的全过程。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这样才能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本真、本色!要增强把握教材的能力、把握教材的意识,这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浅谈对几个核心词的理解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东岭中心小学 王雪峰

这次新课标解读培训超出我的预期,专家们层次高,专业性强,培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效性强,含金量高。下面我就培训中涉及到的内容和自己的几点思考谈一谈,希望能够得到前辈的指点。

1、数感的培养

我非常认同徐斌老师对数感的阐释,数感就是对数和数量关系的感悟、感觉。既然是感觉就有清晰和模糊之分,数感的培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学生从开始建立数感,增强数感,交流数感到最后提升数感,正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这个过程才是数学教学的意义所在。数感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学生对数和数量关系的驾驭能力上,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基础的认识,能够简单的理解分数的含义,具备对分数初步的感觉,此时学习分数的意义,是这部分知识的再提升,学生意识到分数不仅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能表示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数感进一步增强,此时课堂上通过面积、集合、数线等各类模型让孩子描述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感的进一步体验,并且能够简单的运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最后学生能够解决分数参与的运算和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对分数数感的再提升。

数感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

2、数学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就是根据对研究对象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践经验,归结成的一套反映其内部因素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逻辑准则和具体算法。用以描述和研究客观现象的运动规律。

数学模型源于生活,数学是如何产生的?是前人在生活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来的,可以说现在学生学习的数学都可归于模型的范畴。正如俞正强老师所说,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就是有数字参与的加减乘除运算。

原始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其乐无穷的,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才是最大的乐趣,然而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的数学模型却感觉枯燥无味,此时,让学生体验数学模型的来龙去脉显得尤为重要。王晓萍老师在讲解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时也谈到了这一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正是由生活模型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比如学习“对称”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大量图片,体验轴对称现象的存在,此时学生只是有初步的感受,并不能具体描述什么是轴对称,此时提炼数学模型恰到好处,学习完轴对称和对称轴以后,学生能够辨别图形是不是轴对称的,当然数学模型最终还要为生活服务,让学生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既能加深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又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

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那一次,厦门之旅??

——“智慧·互动·成长”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有感

东岭中心小学 张定标

每一次外出学习,每一次聆听名师的艺术讲学,都可谓是一种心灵的期待,一次智慧的互动,一则灵感的启迪,一种幸福的成长。也可说直视灵魂深处积污纳垢的懒散与惰性,显得如此苍白。仿佛时光穿梭回到走出青青校园,满怀激情燃烧的岁月。

就说那次的厦门之旅——“智慧·互动·成长”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名师们精心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言语,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无不令人啧啧称赞,历历在目。尤为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肖绍国老师的“诗画语文”和孙建峰老师的“享受对话教学”更是让人受益匪浅。

肖绍国老师的“诗画语文”依托言词,感悟文本文字和朗读频率的变化演绎丰富的想象画面让学生在画面镜头的推进、拉长、聚焦中感受阅读的奇妙之旅。

他在《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形象生动地把课文中出现的场景喻为“照片”,让学生们通过想象去捕捉一个个场景,“拍下”一张张“照片”,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图画来展开课堂教学,设计出了“老人亲亲喂海鸥”、“老人亲亲唤海鸥”、“海鸥飞飞啄食物”、“海鸥飞飞送老人”等几个画面,并在这几个画面中相机指导学生学会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会文字的疾风骤雨、平平滑滑;去感悟翠湖边喂鸥老人和海鸥相飞共生的生命姿态;去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该怎么样和谐共处。不得不说,肖老师是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他能将文字跳跃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的课让学生聆听文字的声响,把握文字节奏,触摸文字温度,实现了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实现了诗画语文与言语节奏的美丽之约。

孙建峰老师的“享受对话教学”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过程,一种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实实在在对话的过程。他在执教《目送》一课充分通过对话及空白补充将人世间的大彻大爱,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深地感动其中,情感的共鸣喷薄而出。

【画面一】:在讲授文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非常深奥,孙老师就设计了这样一段补白来引导学生体会:幼稚园的毕业的毕业意味着_____________;童年的毕业意味着;黑夜的毕业意味着___________;眼泪的毕业意味着____________;愚昧的毕业意味着___________;春天的毕业意味着___________。(幼稚园的毕业意味着小学的开始;童年的毕业意味着少年的开启;;黑夜的毕业意味着白天的开始;愚昧的毕业意味着智慧的开始;冬天的毕业着春天的开始)然后让学生感情诵读,没有任何的评论,再进一步设计:____________意味着_______________;

学生们有的道出了:生的毕业意味着死的开始;今天的毕业意味着明天的开启??

【画面二】:在讲授“父亲”弥留之际我目送父亲时,孙老师出示了龙应台先生写的《教他学走路》、《为他清眼屎》、《帮他擦稀屎》这一篇篇小文章,更是让上课的学生和台下听课的老师都为之动容。让人觉得鼻子是一阵阵的酸。特别是他出示了“死别,是人世间最寻常的遭遇,是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传的伤逝和哀痛。痛定思痛:“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才明白:_____________(死亡是生命旅途之中完成的一次无法言说的孤寂体验);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才明白:________________(死亡的本质就是不再有任何可能性了);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才明白: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就成了孤儿。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他的来路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才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父女母子一场,不管是偶合的,还是修来的,那是千世万代才能换来的佳缘

啊!);

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才醒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你站住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那是一条自古以来人人都要走的驿道啊!那是一个有去无回的地方啊!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孩子不必追!2、你站住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那是一条后亡人把先亡人送走的不归路,这条路上从来都是一路号哭,一路泪雨啊!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孩子不必追!3、你站住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孩子不必追!)

同样也是让学生们深情诵读,读中去感悟,读中去升华。然后加插入了一段录像:是一个男孩子从出生到最后入坟墓的快速过程,展现了人生的过程。从而出示了另一段补白:生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一个生命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启,生命就是这样匆然而来,飘然而去:今生既相遇,就好好相聚,今生既相爱,就好好相待,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冥冥感动之中明白了:父女母子的情分,只在今生,得好好珍惜。别等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才追悔莫及。

“五百年,沧海桑田,依然是痴心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蹉跎了岁月,激荡了情怀??”这是孙猴子被压五指山下时的插曲,体现的是一种宿命,语文教师,一生与言语约会,一生与言语的节奏约会,这是一种职业选择的宿命吧。

是谁,在敲打我窗

惠安东岭中心小学 张双云

空气中低低迂回着的,可是桂花的香气?是那样温婉而灵动。在十月的空气中淡淡弥漫。而我,在氤氲的香气中,分明闻到了故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渐行渐远的年轮的味道。在城市的边缘。

感谢道东,让我能有厦门之行,近距离接触先行者的足迹。感谢孙建锋老师,让我与我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最直接,最诚恳的对话。

舒缓柔美的钢琴曲,或熟悉或陌生的人们的脸在眼前穿梭。连日来,耳畔不绝响起的,总是龙应台先生在历经落寞,孤寂,乃至疼痛之后迸发的生命感慨——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生命稍纵即逝,所有时光里的事物,都会慢慢消失。是的,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终止的契约。你我相伴的日子,只在一程。而在彼此相伴的时日里,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彼此的接纳,珍惜。

孙老师,欣赏您,您完美地诠释了龙应台先生想要告诉人们的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叩问。

您有思想,有非凡的勇气。上课对您来说,不仅仅是任务而已。而更像是布道者为弘扬善旨而所做的道义选择。上什么课,怎么上,为什么要上这样的课,您都是有思考,有质地地考量过的。《目送》并非教材中的内容,是龙应台先生的一篇散文,关于亲情,关于离散,龙先生的笔触,抚摸到了生命中最深刻的疼痛与荒凉。她的文字,曾经无数次地感动过我,您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以她的文字为载体,让我一下子就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两千多字的文章,您让学生一读再读,是实实在在地,逐字逐句地读,说真的,这花去了很多时间,在我以往听过的公开课中,我从未见过哪位老师曾如此真实完整地让孩子经历这样漫长的读书过程。在历经层层深入的阅读中,孩子们的认知在逐渐深刻,“目送谁”,“怎么目送”,“为什么目送”的答案渐渐清晰。我不知道别的听课老师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觉得很过瘾,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连环画的过程。一遍一遍,其义自见。

您有悲悯情怀,教会人们直面不堪,学会欣然承受。当读到龙应台先生因照顾父亲而沾染了一

裙粪便的时候,孩子们都不愿意大声地读出“粪便”二字,是您,率先大声地读了出来,并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书写“粪便”二字,并且告诉孩子:这是临终的父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最后的礼物。因为当他不在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再有。孩子们的心打开了,他们再次朗读的时候,声音是那么响亮,那么坦然。是的,是您,让孩子们知道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也可以欣然受之,这是生命赋予的责任与荣耀!让孩子们知道了,要用柔软言行、悲悯心地,垂顾我们年已渐老的父母双亲。

您成功地点燃了共鸣,让所有人的情感在同一时刻实现共情。“一个人,无论他在多大年龄上失去父母,他都成了孤儿。”当屏幕打出这一行文字的时候,我泪雨滂沱,在蒙眬的泪眼中,我分明看见了已逝父亲愁苦而无助的脸,看见了我和姐姐为重病的父亲用姜片洗脚的场景,看见了儿时也是小学老师的父亲教我吟诵《蝶恋花》的画面,我还看见了,我和父亲之间,不曾为关山所阻隔的血缘,在夜夜思亲的南柯梦里绵延不绝。我想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我想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不舍;我还想到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所有的情愫在瞬间崩塌。“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父亲,您,还记得吗?当年您就是这样教您最爱的小女儿吟咏诗词的。

成行之前,道东跟我说,孙建锋老师的课值得期待。他所言非虚。听说孙老师是江苏人,都说江南出才子,应该是那一方灵秀的水土滋养了他的才气和见地吧。

听他之后,我想到了,有那么多美妙的却不存在于教材里的文章,是可以拿来与学生共赏共读的。比如,张晓风的《初绽的诗篇》、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等等等等,太多了,太多美妙的文章让我无法一一传述,我想,凡是曾经打动过我的,我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告诉我的孩子们,我甚至还可以带领他们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诵读李白的《将进酒》、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或者,在微雨的黄昏低唱马致远的《秋思》、李清照的《声声慢》。我甚至还可以告诉孩子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或者“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天啊,太幸福了。我感觉到自己仿佛就要飞起来了。听他之后,我更明了,所谓“读书”,就是“读书”。简洁明了,层层深入,体验深刻,升华情感。足矣!听他之后,我更了悟:单个文字本身并无特别,但是在经过奇妙的组合之后,会迸发无穷的美感与力量。我渴望带领孩子们在诗一样优美的文字中徜徉。我还想告诉孩子们:就算无路可走,你还有诗和远方。真是美哉!妙哉!!

厦门归来,有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情绪都沉浸在无法平复的思索中。的确,有些眼界,是需要用高度来支撑的。当我洗却一路风尘,聆听大师们的时候,我仿佛为自己打开了一扇久久不曾开启的窗,在寂静的夜里,窥见了满天的星光月色,那样的幸福于我,无法用言语形容——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比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寻找一种幸福

东岭中心小学 林雪红

20xx年10月27日,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厦门!一路欣赏厦门满目的新绿,车水马龙的街道,清新的晚风。突然想起一句很没有逻辑的话:厦门,你真的很夏门!此刻用来形容我的心情,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一座空气中都飘满人情味的城市,纵然有太多的现代感,仍抵不过心地本源的温婉??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寻觅语文的生命与意象,表现与存在,真是一种幸福。

2天,7节课, 4个讲座;每天从8点至12点, 2点至5点30。活动是考验体力的,正如讲

座的雷实老师说,“我向在场的每个人说声谢谢”。然而,我们更应该向所有的授业老师致敬,前沿的理念,淋漓尽致,畅快无比。

作为听课活动,高潮出现在会场每一个角落,一千多人可以鸦雀无声;又不约而同可以掌声四溢。从阅读教学到识字教学,从绘本教学到古诗文教学,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这是新课程课堂的应然和可操作性。从新课标的理念解读到重、难、亮点突破;从识字教学的科学化到习作的核心素养培养;从教材的价值问题到基于学生心理的有效课堂,这是理念的更新换代。会场的每一次触碰都是高潮。

邱小莹老师的《学弈》,彻彻底底的颠覆传统的一节语文课。我看到了一个吟诵的践行者。很难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这节课,除了教学“学弈”的“弈”与“奕”的区别并辨之以理之外,什么字词解释,什么句子理解,一概皆无。这似乎让我想到了“素读”的经典呼喊。在学生阅读过、实践过之后,不失时机的收又是亮点,让学生明晰了何谓诵读,怎么诵读,似乎既是一个回环,又是一种强化。最后,配乐吟古文,让学生走进了古文的背后,感受到了古文的情感内蕴。当最后,听着课堂中回荡的孩子们的古文吟诵声的时候,我发现,老师的引领式多么重要,把读的权力和悟的权力给孩子,是多么重要。

肖绍国老师的《老人与海鸥》诗画般的一节语文课。课文背景下的“诗画”是什么?以肖老师自己的话说,“诗”乃文字,“画”乃画面,“诗”与“画”的互现,或者说“文字”与“画面”的互现,是他“诗画语文”课堂的理想与信念。整堂课的走向让我看到了熟悉的“诗画风”。从“心灵照相机”的呈现引领学生找出课文中印刻心灵的画面,然后巧妙地将这些画面进行概括,整理出完整的词语。构建好词语的框架和顺序后,方透过词语点醒画面,整理出“老人亲亲喂海鸥”、“海鸥飞飞啄食物”、“海鸥飞飞送老人”的三幅画面。课,行走至此,“诗画语文”的影像已在轻轻悄悄间立于课堂。文本顿时有了梳理的依据,变得薄起来。这便是“诗中有画”,诗即是文字,画便是画面。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喜好,先行引出“海鸥飞飞送老人”,通过朗读、感悟、提领、点化,让学生感悟出文字中的疾风骤雨、哀鸣声声。然后,画面快速切换到“海鸥飞飞啄食物”,通过与第三画面中词语和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出文字中的平平滑滑、舒缓惬意。此时,文本有了延展的空间,变得厚起来。

捆扎精密的诗与画,清清然的一段弦!

这根弦弹奏出诗画语文的节奏感,跳动出文字与画面的特有韵律,文字背后的画面通道被完全打通,人鸥共飞的画面背后,其情其景,曼妙萦绕。

诚然,课堂有出彩与不出彩,但个中心血,冷暖自知,每位授课的老师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万千教师,为学生成长,为语文本身!对于我们这样的学习者,让我们了解了语文的新课改走向,看到多么轻松的课堂,多么惬意的对答,那是多么有意思!

心 得 体 会

东岭中心小学陈庆伟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始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同样如此,从建国前的注重学校体操教学到建国后的八次体育课程改革,足以显示国家相关部门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

从建国以来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进行的七次体育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xx年开始的第八次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则是在继承前七次体育课程改革的优良传统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诠释中小学体育

教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改革毕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体育新课程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

1.通过体育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

2. 注重体育教学的安全性,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3. 设计各类游戏活动,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

4.更加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型体育项目的学校体育化

5.加大学生自主性,给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 发展多元体育学习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不知不觉,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已经走入了第九个年头。这期间新课程经受住了各方面的严峻考验,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总体状况是令人欣喜的。

20xx年秋季

悟真情 学语文

——致“那年我们一起追的梦”

惠安东岭中心小学 庄小红

“语文老师”,应该是个多美的称谓!似乎字里行间都氤氲着诗文音韵的美感。但是,钱梦龙先生却说过: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是啊,当语文教学背负诸多人为的压力时,当轻松的欣赏变成充满使命感的讲解时,原本富有内涵的语文变得面目全非了。语文,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当我们沾沾自喜陶醉在得到的冰山一角时,却在茫然无知中失去了冰山的根基。语文老师,还记得当初执教语文伊始所追求的梦吗?也许,你和我一样——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但是,那年我们一起追的梦,却在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可望而不可即?

语文,究竟怎么了?

语文,到底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并且将它贯穿在阶段目标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的确,语文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程则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

语文,应该怎么教?

两位特级教师肖绍国和孙建锋的课堂,给了我深刻的启迪。

如诗入画意悠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照相机,肖绍国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用心中的相机记录下最美的瞬间,捕捉生命中令人感动的时刻。《老人与海鸥》为我们留下精彩的一刻。看看,一篇长文被拍成了两个温馨的画面: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而接下来老师所出示的三组词语则都是围绕着这两幅画面使细节更加细腻生动感人。透过语言的表面,深入文字的骨髓,细细咀嚼品味文字、画面所传达的情感,于是学生一点一点寻找到了感动。你瞧,开始还是或抑或扬、亲昵、变调的“独脚”“灰头”“老沙”“公主”??多么有趣,多么真切淳朴!学生笑了。镜头切换至“海鸥送老人”图,再次闭上眼,拿起心中心爱的相机,你看,那不就是“老沙”吗?那不就是“公主”吗?睁开眼睛看看,它们都怎么了?相信此时此刻,在场的许多人心中都洋溢着别样的感动,那是一种人与动物之间似亲人一样的暖意在温暖着你、我、他。情至理顺,心到佛知,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火不能点燃?我相信,这样充满智慧的感悟,一定能使学生精神生命的历程中开出净化心灵之花,结出陶冶情操之果。诗画语文把语文课上出了诗的意境,画的色彩,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言一语总关情

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言语的本真。在《目送》一课的学习中,孙老师以精彩的阅读教学对话形式展现了文章的“情”如何落脚,又如何延伸,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世界,共同感悟人生大课。我认为,被孙建锋老师借上《目送》的这一班孩子是幸福的,孩子们的家长更加幸福!因为,在这一堂课上,老师确实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人生的大课。人生是什么?“生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一个生命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为感动了,孩子们说出了这样的话——失去才懂得珍惜,也便有了这一幕:孙老师让一个孩子说他的感悟,请这个孩子上了前,站到椅子上。老师:“他为什么比我还高?”多么含蓄而又深刻的赞赏!是的,孩子的领悟从里到外上了一个台阶,相信他对生命的感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切过:两代人、三代人的“目送”浓缩在短文里,用声读、用情读,乃至用心读,他读出了“目送”的含义,读出了作者、编者与老师的良苦用心。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孩子们跟随着老师深厚的情感,奠定基调,深化感悟。

20xx年版的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孙特的课堂正是把握了有效对话的真谛,切切实实地演绎了师生与编者、文本之间的扎实对话,是一种切实抵达心灵的对话过程,令人百听不厌,越听越入味。还记得他说过这样美丽的话:生命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今生既相遇,就好好相聚;今生既相爱,就好好相待。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总领了全文的思想境界,博得满堂喝彩![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始终是生长着的,流动着的,变化着的,起伏着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有过这样比喻:“就语文教学而言,没有情感的课堂,如同没有清流的溪涧,没有清香的荷塘。”还怕孩子们的作文单调枯燥,缺乏真情实感吗?正如孙老师夸孩子:“你是个真性情的人”,崇真知、上真课、育真人,语文教学中,坚持情感教育对人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调控学生的审美情感,打开学生内在思维的情感闸门,用文字去敲击他们的心灵,叩响心中那根情感的弦,我们就可以看见智慧火花的碰撞,感受得到心中情感河流的涌动,流出笔尖的便是那最最难能可贵的“情”!

激发学生的情感是达到“披文以入情”的关键。但愿每一节语文课堂,都有情感的暗流涌动,但愿每一个语文人,都是真性情的人!

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她是优雅从容、轻松自由,不可以被强制;她是高山大海春风秋雨,不可以被规划;她探讨灵魂、包容宇宙,不可以被定义。

让语文更像语文,让学生更爱语文,那年的梦不会太远!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东岭中心小学 张双云

今天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夏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

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感动源自于有情

——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目送》有感

东岭中心小学 刘月英

一直欣赏孙老师的课,课堂教学扎实、灵活、创新,常常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给听课老师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今日有幸欣赏到他执教的《目送》,对此有了一些感悟。

一、紧扣题眼,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漂亮方可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基调好才能扣人心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孙老师以音乐《想你时你在身边》为背景和同学们聊聊“一家三口”的话题,这种方法使人倍感觉亲切,有利于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给人水到渠成之感。这样的导入好比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课未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师生聊天创设了愉快

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课始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立即阅读,而是从远处着手,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在不知不觉中引入正题。板书课题后指名读课题,多名学生读出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心境不一样,读的感觉就会不一样”,顺势引导学生围绕着题眼,层层设疑,步步设障,抓住“谁目送谁?为什么目送?怎样目送”进行教学。

二、老师与文本对话,处处以情引情。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重要特点是“情”,情感十分丰富。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孙老师的整堂课从情入手,激情飞扬,真可谓一个“情”字了得!课堂上在老师全情的感染下,学生切身体会,感同身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景中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指导学生学习“机场送别,我依依不舍”时,屏幕出示“与其说我的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不如说我的目光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与其说我的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不如说我的心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与其说我的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不如说我的思念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与其说我的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不如说我的灵魂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这样的补白层层加深,孙老师满腔激情的导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的“凝望”中的依依不舍和儿子的不回头。而这种凝望在目送父亲时达到高潮,“望着父亲留下的骨灰那该是怎样深深、深深的凝望啊,”“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才明白,死亡是生命必须完成的一次无法言说的孤寂体验;死亡的本质就是不再有任何的可能性了??”此时,会场已经发出抽泣声,大家被渲染的热泪盈眶。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有情有趣是教育,没有情趣的教学是苍白的,是空架子,不能打动人、感染人、陶冶人,是一个空壳。”浓浓的情感是学生从认知到行为的桥梁,是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 三、学生与文本对话,处处以情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产生共鸣,则教师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对于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孙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孙老师就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全心投入,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指导阅读感知,自读领悟的基础上,巧妙点拨,围绕课文内容,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学习完“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出示“ 毕业,意味着 的开启。”让学生练笔,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精彩极致。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留下的从“黑烟”到“粪便”到“骨灰”时,那深埋着的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哀痛”。学生的心震撼了,屏幕适时出示练笔:“父女母子一场,不管是偶合的,还是修来的,那是千世万世才能成就一次的佳缘啊!我才醒悟 。” 学生的答案让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如此精彩的内容延伸,情感升华,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的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只有了悟生离死别的奥义与妙谛,学生才有可能懂得惜生、惜物、惜缘、惜福。”??

孙老师把情发挥的淋漓尽致,毋庸置疑,学生只有在情感得到熏陶的情况下才能识其道,感其情,动其衷,明其理。正如孙老师所说的:“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 “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心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涓涓而流,心门徐徐洞开。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

更多相关推荐:
20xx新教师培训心得

20xx年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xx年年x月x日至8月x日,我参加了全县新教师入职培训。通过3天的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次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怎样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如何做…

小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前几天,有幸去呼和浩特参加了为期五天的教师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听取了来自各地共十位专家老师们的讲座。讲座从法律,心理,养成教育等方面分别对教师工作进行科学分析,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该如何…

张文娣老师培训心得

张文娣老师培训心得伊旗四中窦旭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每一次的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我有幸参加了5月15日我们全旗的数学老师有幸进行了培训上午听了2节初三的专题复习课和下午张文娣教授的专题...

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成长

在理想的路上成长——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理想是什么?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明的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中央电视台一位出色的主持人说过,理想不是我们儿时作文里的想象的美好职业。当有…

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

入职教育心得体会走出大学校门,我很荣幸地成为桂林市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征程。四年大学生活的磨练和学习,使我们储备了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可我们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市教育局为了使我们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

教师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和平学校王华经过计算机培训学习过程,我感到了学习的快乐,也尝到了成长的快乐,这就是学习并快乐着吧!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

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铜城中学这次,我能够参加市级历史骨干教师培训,十分荣幸。通过学习,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一、感受名师风采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深深体会到聊城大学领导、老师的热情,感受到学员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马场镇中心学校郭小燕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在职新教师进行学业相关水平的培训此次培训主要分两个...

20xx 特岗老师老师培训心得体会

20xx特岗老师老师培训心得体会在20xx年的3月15日至17日连续两天半的时间我参加了剑河县教育局组织的特岗老师培训通过两天半的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前辈们的讲座的讲话也为我将来的工作初...

20xx年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师德

20xx年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师德专题培训体会在20xx年的10月1日至10月16日连续三个星期的周末我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通过6天的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加速专业成长发挥骨干引领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二完小滕骥金秋七月相伴锦江我有幸参加由市教育局铜仁学院铜仁教师培训基地联合举办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员心里特别兴奋因为这这次...

青年教师培训心得

破茧成蝶完成高校教师的华丽转身20xx年青年教师培训心得艺术学院XX回想儿时曾有段时间我对美丽的蝴蝶充满了好奇几乎洞悉其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珍珠一般的卵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于寂静之中的蛹最后羽...

老师培训心得(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