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0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近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1 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 “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

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3 对物理教学前概念教学的反思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

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 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物理组 金正山

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必须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沿用传统模式,课堂有教师主宰,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学习更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的过程,因而应该彻底改变原来的授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变成学生参与和展示的舞台,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有可能有质的飞跃。

二、进行课堂改革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切不可邯郸学步。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无疑是适合他们自己实际情况的。 教学内容量少,并难度不大。学生通过努力研究探讨可以解决一大部分问题,课上老师占用的时间很少。这一点和我们高中有明显区别。就我们物理科而言我们要学十本教材,而且难度很大。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多少,难度的大小及学生的预习情况适当调整课上老师占用时间的长短。

杜郎口中学地处农村,周围都是田地,学生受外界干扰很小,学生单纯、善良,刻苦耐劳。这是他们在学生素质方面的优势。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有网吧,有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影响,学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少了一份单纯,多了一些世故。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有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有抛弃了提高学习成绩这个宗旨,单纯挣分数的情况,也有抄袭学案的现象。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多做思想工作来扭转。

三、检查测评应该及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测评和检查相对滞后,会造成学生的惰性抬头。所以我们必须及时检查学案,测评学生的掌握情况。

1、学案的检查,不见得每次都全体学生都检查,可以采取抽查的形式。

2、抽查时不要让学生摸索出规律,不要让他们预先估计出你要抽查到谁的学案,也不要给他时间让他们临时补学案。因为我发现有的学生自己的学案没有写好,就把别人的借来,写上自己的名字。也有的学生急急忙忙补学案,然后再交给老师。我建议教师走到学生面前,直接要求他交学案。

3、尽最大努力做好阶段性测试。课堂改革后的气氛活跃,并不一定代表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至于是好是坏,最好还是应该通过测试来评价。对物理科来说,题型应该包含解答或证明,时间应该长一些,否则会检验不出真实准确的情况。

四、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合理安排。我们现在的教学内容、顺序都基本是固定的。课堂改革后由于时间紧,我们可以把不太重要的内容压缩课时,甚至于舍掉不讲。当然这一点要慎重!这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多钻研考纲,多分析我们辽宁的高考动态。 五、教师应该抓两头带中间。新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但最容易忽略尖子生。因为我们要把机会近似均等地分给每个学生,尖子生解题、讲题的机会相对以前会减少,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比如检查教案时着重检查成绩好的学生,再比如临时安排一些习题,要求最先解答出来的同学到黑板前给同学们讲解等。 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灵活多样,不必要求整齐划一。不同的科目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风格,因而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提倡百花齐放。我们没有必要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杜郎口模式,只需要看是不是适合自己所交的学生,是不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切首先要看是不是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课堂改革我们才卖出了一小步,以后的路更长。我们要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摸索规律,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我坚信当每个教师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之后,我们学校也就找到了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了,教学成绩也就有可能产生质的飞跃了。

教学反思2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物理组 金正山

高一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

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我们在研究教师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应当怎样学习。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就得设计具体的学法。二、在实施教法之中教授学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是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而教师熏陶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另方面就要考虑如何教给学习的方法。(1)教学生学会听课。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听课是他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获取各门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这一形式。所以会不会听课。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哪些特点、某个物理教师的讲课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应如何抓住其特点适应他的教学。听好他的讲课。就更少有人研究了。通常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讲。遵守纪律。但我们却常12常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脑子正常、智力不错。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但就是学习成绩上不去。每每提问。则一问三不知。仔细推敲。

曲线运动--教学反思3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物理组 金正山

高中物理新课程提倡物理教学方式多样化,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理念,对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预期目标与教学实际所达成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感觉教学设计思想与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那么完美一致,现对《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教学过程较好的地方

1、让学生以主编的身份进行对第五章进行内容编排设计,这样使学生对第五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中也能获知物理学习的思维顺序:是什么?(物理概念、规律);为什么?(物理研究方法)、怎么样?(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变老师要教为学生要学。要求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整节课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迷线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用多媒体及“教学资源库”的动画、视频辅助教学,如砂轮、链球等视频,以提高学生的感知视野,同时以提高教学效率。

4、为加强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不能仅从现象得出结论,还要进行理论证明,为此在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教学过程增加了运用极限法证明一般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5、让学生动手动脑地参与学习,设计了一个随堂小实验,对演示实验也作了一定的修改,比如演示曲线运动条件的实验时,斜槽改为用半圆,让学生同时能看到小球在半圆运动过程小球是从切线出来的,后受磁铁引力作用,导致小球做曲线运动。

6、设想在引导学生观察过程,对实验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不同的地方,以期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理解对比方法。

(二)教学过程不足之处

1、教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够明确。因为是第一次使用教学案,学生不懂使用,若问题设置得当,要新授课教学案还是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

2、课堂中的随堂小实验,没有明确先让学生设计方案,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目地的乱玩,而且实验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若改用半圆做实验效果会好些。

3、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过程不够紧凑,致使后来无时间进行目标达成的检测。

4、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空间不足,老师提示太多,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太少,没能充分体学生的主体地位。

5、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投影出来,或写到黑板上,致使学生同学所提的问题不能明确与记下,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6、学生分组实验过程,组员分工不明确,没有指定谁负责什么?导致学生小组实验,小组讨论时效率不高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4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物理组 金正山

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探究。结合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重要环节:

一、 提出问题

二、 猜想与假设 评估与交流

三、 设计实验 分析与论证

四、 进行试验

为何进行探究性物理数学?探究性物理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法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师擅长讲授,讲述得好,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性教学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想,但运用不好的话,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是不允许的,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总体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需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去探讨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宇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盎然生机。同时还应注意五个原则和四种变化。“五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2、面向全体学生;3、重视探究过程;4、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四变”1、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3、变只重视掌握应用为重视探究过程;4、变被动评价为主动评价。

下面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来看自主探究物理课教学的具体应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 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教育。(2) 必须破除教师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

(3) 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

(4) 坚持纠正前科学概念

(5) 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6) 实施探究性物理课教学的注意事项

(7) 学生是实施探究性物理课教学的主体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具有的认识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认识和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总之,要想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而言,尤其适合选择探究式教学模式,而探究式教学模式本身也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不论怎样改革都始终要把学生作为培养对象要把教给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代为探究教学的参与者,而教师应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5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物理组 金正山

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三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为此,我选择设计了几个的演示实验:烧杯倒水冲刷叶轮转动和竖直上抛小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并作了适当的拓展:由以上演示实验联想到东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的水车磨坊和现代大型的水力发电站;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物理教学提倡实验、观察、思考的特点,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演示实验新颖,操作顺利流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

教材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的教学设计,利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要求学生自行独立分析并推导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备课时,我参考了人教版物理必修2的相关章节的内容,从而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当年伽利略摆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能量的观点其实早在牛顿之前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从而将物理学史的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并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表面上看来没有关联的概念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多联系。这样让整个推导过程上升到一个追寻守恒量的探究高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演算推导。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论推导过程用时应该较长,教师应该细致观察学生的推导进度,掌握好时间。这过程的处理还是稍显仓促,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算推导略显粗糙,有部分同学没有事先选取零势能参考面,所以应当提前强调这一点。我觉得必须要给课堂适当的留白,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分析和推理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通过自学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和规律为主。课堂不是长篇累牍的讲解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起的是引导的角色,所以必须要做到内容上有所取舍并千方百计地精益求精,教学设计重质而轻量,这样才能够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安排。

学生通过自行推导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和交流,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这一阶段是前面理论推导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万不能够粗略带过,必须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部分我选择以讲授为主,重点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两

种表达方式的物理意义:

即:增量式 -Ep=△Ek/△Ep+△Ek=0;总量式EK1+EP1=EK2+EP2

增量式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在第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的, “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总量式则体现了前后两个状态量——初末状态机械能之间的守恒关系。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会根据适用条件判断具体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这是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这部分内容是

整个第一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我的教学安排是在顺利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后,仍借用伽利略摆的模型和弹簧振子模型,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摆球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得出: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在巩固训练环节中,我选取了常见的实例,第一组习题是重力势能和动能间的转化,第二组习题是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的转化,让学生判断各个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每安排一组判断性习题之后,我会适当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思考:只受重力与只有重力做功有何区别?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正确理解“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的真正含义是:1、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2、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或代数和为零。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学生能够判断一些简单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不足之处在于,所举的实例难以涵盖所有的情景,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展开讲解。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的形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基本和最朴实的物理思想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中易混淆的概念---教学反思6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物理组 金正山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当然就谈不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更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一.力学部分

?

?

?

?

?

? 合外力、向心力、回复力 区别: 合外力是指物体所受所有外力的矢量和 向心力是指圆周运动物体所受到的沿半径方向上的力 回复力是使物体回到平衡位置所需的力 联系:

A.匀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完全充当向心力;变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沿半径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

B.弹簧振子所受的合外力完全充当回复力;单摆所受合外力沿切线方向分上的力充当回复力,沿半径方向上的分力充当向心力

(3)延伸理解:平衡状态与平衡位置

平衡状态:在共点力作用力,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平衡位置:做简谐运动的物体,所受回复力为零的位置

?

? 功和冲量 功表示力在空间积累的效果,其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其夹角余弦值的乘积。求功时必须注意A、明确是哪个力对应哪个过程的功;B、定义式中位移是力的作用点相对地面的位移;

C.功是标量,求多个力的功,可以先求出每个力的功,再求代数和;D.恒力功可用功的定义式计算,而变力功一般通过动能定理计算。

? 冲量表示力在时间积累的效果,力F与其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这个力F的冲量。求冲量时必须注意:A、明确是哪个力、哪段时间内的冲量;B、冲量是矢量,求同一直线上的多个力的冲量和,可以规定正方向后,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C、恒力的冲量可直接作用定义式计算,而变力的冲量一般通过动量定理求解。

三.电磁学部分

?

? 电势、电势差和电势能 电势差U:将电荷q从电场中的一点A移至B点时,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WAB与电荷q的比。 U= WAB /q 。电势差是一个标量。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计算时要注意“+,—”符号。电势差U只取决于电场两点位置,与W、q等无关,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无关,。

? 电势φ:将电荷q从电场中的一点A移至无穷远时,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W与电荷q的

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能量。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比。通常取大地与无穷远处为零电势点。电势的大小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 ? ?

增加。

?

?? 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电势与电势能的关系: ,正电荷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大;负电荷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小。 瞬时值:正弦交变电流的电动势电压和电流随时间不断变化,不同时刻有不同的值,叫做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变化规律为: ,。在计算通电导体或线圈所受安培力或力矩问题时,应采用瞬时值。 ?? 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也称峰值,反映的是交变电流大小的变化范围。在考虑交流电路中电容器耐压值时,应采用最大值。并且要注意只有正弦交变电流的最大值才等于有效值的 倍。

?? 有效值:如果让交变电流和直流电流分别通过同样的电阻,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热量相同,这个直流电流的数值就称为该交流电流的有效值。通常所说的交流电流、电压的数值,各种交流电器设备所标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数值,一般交流电表测量的数值,都是有效值。在计算通过导体的热量、电功率及确定保险丝熔断电流时,应采用有效值。

?? 平均值:交流电动势的平均值是交流电动-时间图象中波形与横轴所围面积与时间的比值,其数值可以用 计算。在计算通过导体的电荷量时,采用平均值。

四.原子物理部分

?

??

??

??

?? 衰变、原子核人工转变、裂变和聚变 衰变: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放出 粒子或 粒子后,转变为新核的变化 原子核人工转变:用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原子核,产生另一种新核的方法 裂变:重核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的核反应 聚变: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的核反应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8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物理组 金正山

一、教材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上课所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力的分解”是该教材

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教学目标为:

(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4)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和正交分解法。(5)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求分力。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二、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

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对于陈述性知识,我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对原有陈述性知识采取回忆、再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回顾旧知识、掌握新授知识,为学生建立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结、对新授知识的加工和组织奠定基础。

程序性知识: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的方法。应用几何知识计算分力,应用力的分解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采用体验、实验的策略,让学生动手实验,直接观察获得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对作图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程序性知识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师生对话共同总结归纳的策略,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中的指导思想

(1)设置真实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而不是只聆听教师的讲解。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1.用一细绳悬挂一铁球,当细线的夹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细线断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2.在班级找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同学上台进行拔河比赛,再成鲜明对比

地请一位个子小的女同学上台交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即要求她一个人拉动两个人。教师指导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都被拉动了。一名弱小女子能拉动两名大力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内在的探究兴趣。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接触的新情境或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不一致时,会打破学生原来的认知平衡,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迫切希望把新情境、新知识同化与顺应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在学生的心目中,大车是不容易拉动的,而教师单手拉动了大客车这个情境就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学生会急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3)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通过设问、实验、练习环节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课设计了小实验:观察斜面上物体的重力的作用效果、拉橡皮筋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简单易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实验的习惯。

(5)引导学生合作、观察与体验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探究的快乐。

(6)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改要求要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为了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特点,因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力的分解的大量事例,如盘山公路、行李箱、幼儿园的滑梯、现代化的斜拉桥等,这些事例不仅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更能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深刻理解科学的价值,感悟科学的魅力。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特点:既注意科学性,又注意与生活、专业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激发其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9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物理组 金正山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三、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内涵加以深化。

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的,当然另外还需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并着实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将活的规律变成死的公式。

四、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比较精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但是对于我们地处较偏的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素质,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本节课要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有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通过定律的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个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

本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充实,在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层面上对学生要求较高,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驽课堂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轻文字的现象。数学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否则就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

教学反思10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物理组 金正山

今天的教研活动我讲了一节《摩擦力二》的复习课。上完后深切的体会到要上好一堂复习课比上好一堂新课难度更大,一方面是因为复习课本身的特点,例如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学生缺乏新鲜感;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从而造成复习课上的起点大不相同,为了上好这堂复习课,我在课前花了一些工夫,课后,对这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对备课过程的反思

高三第一轮复习双基性强,我在准备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在设计上,《摩擦力》这一节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针对的是基本概念的落实,今天讲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运用。安排的具体内容是水平面和斜面上叠放的两个物体在静止、加速、减速等不同运动形式下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的有无和大小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设计还比较合理,重点比较突出,内容也比较丰富。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下降。在这点上,我觉得本节课做得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力实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感态度方面,我觉得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还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听讲中教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学生都能非常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回答问题,可见,他们对物理学习还是有兴趣的。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譬如,在讲“平面叠加模型中匀速运动时,说上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我花了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还是有学生在这部分出错,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后来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总结里,我看到了不少学生说老师在此“惜墨如金”,他们没有真正的搞懂,此时自己才恍然醒悟。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

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物理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解题(特别是计算题)需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尤其是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规范的好习惯,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特别是课堂解题板书,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再让学生模仿,最后在作业中严格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物理,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深化知识,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填鸭式”,创设一种问题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吸引学生去思考,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发现”新的知识,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教师代表不了学生,学生的能力必须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目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习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垃圾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

五、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两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11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物理组 金正山

通过本次赛教课自己认识到了自己三年来的进步,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更加明确了自己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只有自己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下面对本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做一个反思。

本节内容是高考中的的热点问题,在高考中大多以选择题出现。这部分的问题都是围绕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这两大思路设制的,因此本节知识技能就是掌握学生对这两大思路的理解,这是本部分问题解决的关键。

本节课我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设计的。教师仅起知识点的复习、强调、问题的设制、思路的选择、课堂节奏的控制、点评、引导总结规律、考点的训练等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考点内容的基础上,在解答讨论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万有引力定律问题中两大思路的应用,从而很好的达成目标。

学生在解答例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大体有:

(1)不列原始方程,而是直接把课本上推导出的结果写出来,然后代入数值求解,因此,在此要特别强调列出原始方程,变形推导后再代入数值求解。

(2)数学计算错误,由此可知学生在大数字(或小数字)计算能力不够。所以在此因特别要求学生计算出最终结果,并点拨关于大数字(小数字)的计算方法。

(3)学生在解答时,不画情景示意图,导致乱用字母而出错。在本章中字母混淆是学生常见的错误,而画出情景示意图并标出相应字母,是解决的最有效方法。

⑷学生对轨道半径,高度及相应的参量容易混淆,不能把各个物理量一一对应起来。

⑸在题目中基本伤害大部分的已知量都是已字母的形式给出的,在处理问题是往往需要对未知量的假设,所以最后不注意题目中物理量是否已知。

自己在课堂组织当中存在的问题:

⑴首先在课堂中的语速过快,对一些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需要减缓语速,给学生一定的反应时间和理解时间。

⑵在扩音器的应用上将扩音器的声音调的过于大,影响了声音的效果。

⑶在语言上需要更加的精炼,学生引导的时候,由于长时间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导致在问题的引导上生怕学生听不懂,所以导致自己在语言上不更精炼,比较啰嗦。

⑷在引导学生方面还有待加强,还没有更好的将学生会的气氛、兴趣完全吸引过去,导致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沉闷,回答问题比较被动,举手发言显得胆怯。

⑸在思路的强调自己觉得有的太模板化了,虽然自己这样设定的原因,是为了体现对学生对两个思路的选择、理解,但是有时候对思路的选择还是比较容易的,这部分就应该可以稍微精简下,为后面的知识内容腾出些许时间来。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生已经会的就可以一言慨之。

⑹在有的问题的计算时应该给学生留稍多的时间去思考。式子会列,那么关键的地方便在于去计算,这也是解题的重要环节。

⑺对于时间的把我还是有点欠缺,最后设计的习题还有一道没有解决。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新课程标准对于本节的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不像以往教科书按一种金属一节进行描述,而是将钠、铝、铁、铜等几种重要的金属作为一节进行介绍。本节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是对初三的回忆和复习,同时又高于初三的内容,这样编排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同时联系第二章学过的离子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内容的安排上,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三部分 金属通性复习部分:通过思考与讨论,归纳提升,承上启下。 钠与氧气的反应部分:通过学生实验,自主合作达到教学目标,侧重学生主体性。 铝与氧气的反应部分: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师生互动,体验探究达到教学目标,侧重教师引导性。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变形金刚》电影片段,在角色扮演中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生经历对铝与氧气反应两次失败后才成功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并且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 和生活问题作出解释,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本节课学生做实验、讨论的时间达到25分钟。 5、在设计和实施上特别突出了交流、实践、反思和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6、实验改进效果出色。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一直是让教师头痛的问题,依照教材所给实验步骤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多次实验研究,最终找到了最佳方法。学生对该实验的现象及原理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还需修改和补充: 1、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影响,铝与氧气反应的科学探究还不够充分,以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尽可能的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学生实验前,对一些基本操作强调的不够仔细,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注意强化。 3、对课堂的调控和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肯定和鼓励做的不好 4、有些学生的思维火花没有被深刻地挖掘出来

《金属与水的反应》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金属与水的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 的一节内容, 主要讲述金属钠、镁、铁与水的反应。

我觉得 主要优点有以下的几点: 1、教学语言与教态 从教学语言与教态上看, 语言准确规范、清晰完整,音量适中,讲课有节奏感,讲到重点时有节奏或语调的变化,也有感情色彩的变化,身体语言自然,整节课听下来都比较舒服与容易集中精神。 2、教学观念 整节课安排得内容很流畅,条理清晰,内容充实,既有实验探究也有教师的专业讲授,还有同学的思考与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 课堂注重创新,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与讨论等。 课堂大致包含了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导入,解释,实验探究,分析等等,导入环节以两则新闻导入,吸引学生眼球,并能完美过渡到新课内容。 3、在金属纳与水的探究反应中, 实验现象分析得很精彩。 先 让同学回忆并讲述实验现象,同时 在黑板上写出实验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透彻地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纳与水的反应。 4、实验有几个创新的地方。第一个是在纳与水的反应中, 用装有大半瓶水的塑料瓶,挤出空气,用插着大头针的胶塞插一小粒金属纳,伸进上述瓶中,然后可以观察到有瓶中有气体生成,并且可以用收集的这些气体来验证其种类。第二个也是证明有气体并验证其是氢气的实验创新, 用肥皂水冒泡泡证明有气体,并直接在肥皂泡沫上点火验证该气体是氢气。在同一节课中, 用两种方法不同的方法来收集验证氢气,避免重复,很有创新性,能使课堂内容更丰富多彩,更有吸引力,同时学生也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与创新思维。 5、在做铁与水蒸汽反应以及镁与水反应的实验时, 请同学上来同时进行两个实验(因为两个反应都咬加热,所需时间较长),并让同学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这点可以学习,不过要注意把握两个实验的现象出现先后时间。 6、 在授课时也很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比如讲到写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物时,就能提醒同学注意联系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 7、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在课堂的最后,让同学起来总结这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自己总结一下(可惜她的时间不够,不然这一点可以做得 更好)。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值得借鉴,改变我们平时授课总是老师一个人总结的做法。个人认为让学生总结有两个好处:一、让同学主动思考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果;二、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起来回答的内容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内容的大致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下节课授课内容的调整等。

不过人无完人,每个老师每节课也都会有一些缺点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在 这节课我亦发现了一些个人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在课堂的第一个实验——钠与水的反应, 讲完实验步骤后就说实验开始,但不往下看,并不知道她是让学生做实验还是自己做实验。而且这个反应比较剧烈,有一定的危险,我觉得 可以在实验开始前提醒同学要注意安全等。2、课件做得不是很好。一个是课件上课题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开始讲课时却说“今天来学习金属与水的反应”;第二个是:我觉得镁与铁的反应 可以在课件上展示出大概的实验步骤,这样有利于同学更加了解整个实验及操作过程。第三个是:这个课做了很多 实验,但是 只在黑板上写出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其它实验的现象都没有展示出来,我觉得应该把实验现象再现,重复一两次,让同学区分并熟记。第四个:新闻导入中的图片没有图片说明,应该简单添加一些文字。 3、 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小错误:忘记即时熄灭酒精灯。

《铁与水蒸气反应及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这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新课,我对这节课的目标定位有两个,一个是知识认知培养,培养学生从分类观和变化观认知新物质,另一个是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从反应原理分析,设计实验装置和完成实验步骤的能力。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来完成这个两个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一:用分类观复习金属的通性。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问金属具有怎样的通性?让我觉得难以接受的是,学生还是从一些金属代表物来回答金属性质,而且回答也比较零散,似乎上一节的教学并没有能够改变他们对物质性质的认知角度。这些回答让我觉得,必须再花时间让他们再次了解分类观。本来打算5分钟完成的教学环节,花费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

反思这个环节,学生要形成某一思维习惯或模式,是需要反复建构的,而且教师在帮助他们建构这些思维模式时,需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思维模式带来的好处,从学习动机上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从而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教学环节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理分析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什么生成氢气,利用变化观指导学生认知;第二部分是实验验证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氢气。第一部分的分析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在刚刚学完氧化还原反应后能够较快地学会从价态变化分析铝作为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只有氢元素的化合价能够降低,且降低到0价,从而得出产物为氢气。第二部分进行实验探究时出现问题,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不懂思考氢气该如何检验,导致大部分学生没能成功检验氢气,而后的补充指导又花费了大量时间。

反思这个环节,有两个地方值得思考的。第一,初中教学过于功利,学生只是死记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氢气,而没有思考如何根据氢气的性质分析,得到检验氢气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我的教学设计预设没有做好,没有在这个环节中预先做好实验指导,下次的教学中应该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何检验氢气,再放手让学生探究,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环节三: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在这个环节中,我直接给出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方程式,让学生结合这个反应方程式思考进行实验所需的仪器和实验装置的功能。刚开始学生并不清楚思考的方向,可能学生不太习惯自己分析实验,平时学习的依赖性太强。经过教师的引导,逐步能够答出所需的仪器和各装置的功能。由于前面教学花费的太多时间,导致这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受到挤压,没能让学生画出实验装置图,而是直接要求学生结合课本50页图3-8来分析,并且请学生上台完成实验。

反思这个环节,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通过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迁移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设计,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一些设计细节的问题。

整一节课下来,我还是觉得应该单独把这一个科学探究单独作为一个课时进行探究,可以很充分的从实验原理到实验装置,再到实验步骤等完整地将制备过程探究完成。另外,这节课还是暴露出我对课堂教学环节时间掌控的能力不够,有待加强,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较好地控制时间,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本节课中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发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本节课多处创设生活情境,以Na2CO3、NaHCO3溶解实验的探究发现其结晶、放热及碱性的实验;以气球膨胀显示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剧烈程度的实验;以人们在制造苏打饼干、焙制面包时,常往面粉中掺进小苏打粉的事例引入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这些都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二)重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好Na2CO3和NaHCO3的物理性质,我特地事先准备好Na2CO3和NaHCO3。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后辨认两种试样。而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的解释是让学生提出假说、设想、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并对实验中的特别现象(先变红后褪色)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得出反应产物,同时明确过氧化钠的漂白性。(三)保证重难点内容的突破。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如从棉花投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燃烧等违反生活常识的情境引入,实验设计探究、问题解决与拓展来层层深入落实相关重点,突破难点。(四)在本节课里注重于对学生进行把握已有经验,并从此出发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通过试验得出过氧化钠与氧化钠性质的异同、碳酸氢钠与碳酸钠性质的异同。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深怕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过多,使得探究的深度不够,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基本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还很不够。 2、由于本节课是借班上的公开课,师生之间比较陌生,所以课堂的气氛还不够活跃,有点拘谨。这也可能使个别善于质疑的学生不敢真正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没有闪现学生的智慧火花,作为一节实验探究课,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3、本节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如果能在课后让学生也进行教学反思,这样会使该课更完善。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能等方面是否得到了进步与发展,有助于达到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本节教学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四个特点:(1)整节课我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重视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比如关于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几个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去归纳氧化铝的性质;对于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我是通过探究活动“氢氧化铝能用氢氧化钠和氯化铝来制得吗”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并由学生自己做实验来验证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另有一点得到认可的是我整节课紧紧地联系生活,从铝锅煮水、胃舒平等事例来引入知识,突出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也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认识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以及制备方法这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对每个活动都力求让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把以往的机械操作变为活的思维过程。(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上课期间,遇到某些同学回答不出来时,我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怎么去引导他(她)学会表述,怎么去鼓励他(她)有信心学下去,因为我重视的是这堂课之后学生都能有些收获,我希望除了知识他们还能有其他的进步,比如提高表达能力,会用化学语言来描述现象等等。(4)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中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反映出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从学法到知识的全方位收获,同时也感到参与的乐趣。

从反馈中也不难看出:学生注重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将结论直接灌输给他们,他们希望老师的讲解能够使他们充满了继续研究和探究的欲望。这也印证了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议》一文中论述的“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这一教学理念,我想这也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共鸣。我们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应只关心学生对某些具体的过程、某些结论是否记住,而是利用我们学科的特点去引导他们的思维,做到在课堂上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力求做到让学生想学、乐学,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铝的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在课堂上对铝三角进行教学时,我原先采取的教学过程为:

1、先做实验:①往三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②往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的实验;③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三氯化铝溶液的实验;④往盐酸溶液中滴加偏铝酸钠溶液的实验;⑤往三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的实验;⑥往偏铝酸钠溶液中充入CO2气体的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和学生共同分析写出以上六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将方程式配平。在此时共能写出12个化学方程式。

3、根据实验现象和方程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①氢氧化铝能溶于强酸和强碱,但不能溶解于弱酸(H2CO3)和弱碱(NH3.H2O);

②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全部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时,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③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正好完全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时,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④偏铝酸钠和盐酸正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时,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⑤氢氧化铝沉淀和盐酸正好完全反应生成三氯化铝时,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⑥偏铝酸钠和氢氧化铝能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且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3:1;

4、在总结了上述结论后,引导学生画出上述六个实验中,沉淀量与索价药品的量之间的关系图。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讲解后,原认为学生应该对铝三角的原理完全掌握了,并且也能理解清楚他们的有关图像了。然而在与学生座谈和询问后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不好,认真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

1.反应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太多,在课堂上的学生根本记不住各个反应中物质的量之比各是多少,以致学生感觉到内容太多,思维混乱,掌握不了。

2、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联系不起来。学生根本没有养成从原理上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

3、思维迁移能力差别很大,有很多同学仍然不能总结出铝离子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中,偏铝酸根离子只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铝离子和偏铝酸根离子不能同时共存。

鉴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将教学过程加以改进,即在做完实验后,直接引导学生得出铝离子、偏铝酸根离子、铝单质间能够相互转化,并板书如下内容:

Al—Al(OH)3需要三个负电荷,即三个OHAl — AlO2 需要四个负电荷,即四个OH

好。 3+- 3+-- 按上述形式进行总结实验现象,并将上述形式写为三角的形式。然后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效果很

《铁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本节课是化学必修一元素及其化合物模块中重要一节,学习思路应该是从氧化物到氢氧化物,最后是盐。由于学生基础较薄弱,所以本节课学习任务设置较轻,只完成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学习即可。

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如下:

1、提纲挈领式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思路是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课本线索清晰,学习对象明确。

2、归类学习。本节课的归类学习法,作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从全章的把握上要知道,钠代表特别活泼的金属,镁、铝、铁代表中等活泼金属,铜代表不活泼金属。铝代表化合物具有两性的金属,铁和铜代表变价金属。②从本节的把握上知道铁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所具有的通性,而水溶性和大多数金属氧化物一样不溶于水。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和其他金属的氢氧化物一样,用可溶性的盐与碱反应。而性质也和其他氢氧化物一样,具有碱的通性,不稳定性也和大多数不溶于水氢氧化物一样,受热可以分解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和水。

3、对比学习。本节课对铁的三种氧化物,两种氧化物的学习和检测都以对比表的形式呈现,学习效果显著。同时,课堂上不断和已经学过的钠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铝的化合物对比使旧知、新知都得以巩固。

4、大胆推测、质疑、辩论,提高认识。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答疑解惑,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存在的疑惑,学生在本环节提出的问题有:①四氧化三铁的归类及铁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②氢氧化亚铁受热分解吗,如果能产物是什么?③氢氧化物的制备可以用弱碱吗,可以推广到其他氢氧化物的制备吗?④想要制得氢氧化亚铁该怎么做呢?这些问题通过课堂上的辩论、推测都得到解答,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5、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的观察,感受化学魅力,培养实事求是精神。本节课所学习的对象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通过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1、知识前学后忘。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知识不扎实,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比如,氢氧化亚铁被氧气氧化的反应中,氢氧化亚铁的性质为还原性,学生不能快速而准确做出判断。在以后教学中要重视复习。

2、思维拘谨,怕错。学生思维拘谨,不能充分应用通性做出推测。制备氢氧化物用的是强碱,当有学生提出可否用弱碱时,大部分学生第一反应是不能,后通过教师带领分析氢氧化铝的制备后才认为可以。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大胆推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3、教师在课前只是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学生的预习方式就是读课文,预习效果不好,如果能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提纲或设置几个问题,带问题进入预习,效果或许会更好。

《铁的重要化合物》(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由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引入,由蓝黑色墨水写字久置变色设疑引入新课,进行探讨。在教学安排上,先列出了一些常见的铁的化合物,让学生尝试进行分类,让学生感悟分类在学习中的应用。然后,本堂课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制备氢氧化亚铁、制备氢氧化铁和一个探究性实验,即由白色沉淀转化成的红褐色沉淀的检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之后,交流汇报,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

对铁的氢氧化物的教学,我运用开放性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独立操作,成功地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他们的创新,要使学生经常意识到,独立的有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它不是表现在结果的新异上,而是表现在形成思想的基础以及思考过程的个性。创新的思维,总是在经历挫折后才形成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保护他们积极求索的感情而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动手实验时,让学生先制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再制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受定势思维的影响,用常规操作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则以失败告终。教师导疑Fe2+有什么性质?学生顿悟,重新操作,但生成白色沉淀很快就变色。教师再问,成功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关键是什么?还有什么好办法吗?个别学生想到用煤油隔离空气,再将滴管伸入液面下操作,实验效果非常好。这节课的难点是在失败的实验中找到灵感而取得成功。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保障。用自己的智慧,实现化学实验中的反应美。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和解决一些相关实验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问题,还要提高实验能力、实验成功率,使知识不易遗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堂公开课下来,我受益颇多。

一、本节课的优点: 1、整个教学过程较为流畅,学生较为积极。 2、课堂导入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3、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二、不足之处的深入反思

1、为什么实践的教学过程离预期的教学效果存在很大的差距?我想还是由于自己在课前的备课不充分。整个教学设计还有很多值得推敲揣摩的地方。 2、课堂容量大,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不够,那么在这堂课中如何进行时间的优化? 铁的氧化物的知识由于有了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内容也简单易懂,只要将表格的内容简单订正答案即可,可以不必多花时间细讲。铁的两种氢氧化物的制取的演示可以同时进行,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能增强实验的对比,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3、课堂驾驭能力欠缺。 一是自己的语速应更慢一些,个别地方学生反应不过来;二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操之过急,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抢话,要及时的评价,如多表扬等等。 对于自己能参加这次青年教师课堂竞赛,我感到十分庆幸。感谢教务处能给我这样一个既展示自我才华又寻找差距不足,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机会。也很感谢高一年级化学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与支持,是你们的无私帮助给了我前进的不懈动力,我会更加努力不负你们的期望。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节的知识点相对较少,如果因为课时紧张将本节课省略,这是很不应该的。教师应该尊重新教材的编排规律和特点,将新教材的所有功能发挥出来。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应该有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做得不好,极有可能将本节课上成一节科普课,使学生忽视本节课中的重要内容。所以这是一节能够完全体现新课标思想的课。

一、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课堂教学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大量的图片,不仅展示了金属材料在中国使用的历史,还有现代中国使用金属材料造就的辉煌。通过提出相关的讨论,学生自己小结出合金的定义和特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冶炼方法。整个过程中教师根本不用多说什么,只要起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小结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知识的接受过程在教学主线(金属的使用历史)的指引下显得很自然。

三、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课堂纪律。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和独立学习习惯,还要养成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的习惯。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思考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角色以及与学生的关系,探索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得到能力训练的学习方式。

《二氧化硅与硅酸》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时位于教材的第四章第一节,重点介绍二氧化硅和硅酸。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贯彻sts教育的观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体来看,本课时在初高中化学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温故初中已学过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必修2》的元素周期律、《选修化学与技术》中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和应用、以及《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化学键与物质性质的学习创造条件 。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又都乐于展示自我。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另外,从教材内容与初中的衔接上看,初中《科学》中已学过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生能知道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并能熟练书写特征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温故而知新。

a. 新课引入.用北京奥运奖牌作为引入,形式新颖,能引起学生关注,吊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出生活化教学.

b. 这节课的围绕着二氧化硅和所对应的硅酸盐及硅酸展开,线索连贯,结构完整,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衔接流畅.比如,由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过渡到它与烧碱生成对应硅酸盐,直接就引出硅酸钠,再由硅酸钠的用途是制硅胶,引出硅胶.让学生能自发形成知识网络.

c. 对于本节内容的重要知识点有较好的落实.如: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典型的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由此引发的两个问题:二氧化硅是什么类型的氧化物?如何区别未贴标签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

d. 实验探究.设计变色硅胶的实验,供学生探究,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得他们对化学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因为该实验简单易操作.且与探究性教学环环相扣,使得学生的新旧知识有良好的过渡

《氯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在课前首先展示了学习目标: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2.了解氯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4.了解次氯酸的性质及漂白粉的制备。5.了解氯气的用途。

本节课重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是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从氯气的重要用途引入,使学生明确氯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现象和氯气的性质实验,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并让学生展示氯气的物理性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度等。

观察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视频,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氯气与钠反应看到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充满白烟。让学生讨论此白烟是什么?在氢气与氯气反应中,观察到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让学生分析该白雾是什么?进一步区别烟和雾的不同。

观察氯气与氢气反应现象,可以见到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分析白雾的形成,并且讨论工业上盐酸的制备,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氯气和铁的反应,有棕褐色烟生成,分析烟的成分,实质上是三氯化铁,而加水以后,溶液呈黄色。也可以进一步检验Fe、Cl,通过实验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氯气和铜的反应,有棕黄色烟生成,说明氯化铜固体是棕黄色,加入水以后溶液呈蓝绿色,这是由于水合氯离子呈蓝色。

关于HClO的漂白性,着重做好几个实验,一个是鲜花和HClO的现象,一个是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的蓝色布条反应的现象,还有就是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的红纸现象。通过几个实验加深了学生对HClO的漂白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漂白是HClO而非氯气。

本节课由于实验较多,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气氛也非常活跃。这也启发我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这也符合新教材教学理念。 3+-

《氯离子的检验》教学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逐渐体会并践行新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初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教学宗旨。

本堂课尝试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选择确立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课件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上完成自主学习,教师课堂中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自主学习方式。

在复习讲课的过程中分为三部分内容:常见气体的检验,常见离子的检验及物质检验过程中的依据、原则、步骤和方法。气体的检验比较简单,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离子的检验学生掌握不是很好;物质检验过程中的依据、原则和步骤学生总结的比较多,也比较散,由我来最后归纳总结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知识;“方法”以三部分的题型:无试剂、一种试剂、不限制试剂,并用一定量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思维的进度和考虑问题的不完全,而且为了让学生充分的讨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着一个矛盾:课堂进度与自主时间的安排。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如何进行引导,是直接告诉答案,让学生去逆向思维;还是逐层的分析引出答案?在自主学习总如何把握“度”也是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

归纳完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再联系实际要求学生鉴别物质!学生仅仅简单地了解了碳酸根、硫酸根、氯离子等的检验方法,对物质检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化学知识是比较欠缺的,而物质检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点。

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一、开放式教学思想。本课一开始,从天天接触到的合肥空气质量报告着手,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就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之上,并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运用多媒体暂时硫等的图片、视频演示实验和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感。最后在介绍二氧化硫漂白性时让学生回归生活,解决疑难。这样既加深了二氧化硫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本课时教学也有不妥之处,我的教学设计仅从我们学校的学生学情入手,教学中就显得拓展不够。因为从高中化学新课程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必修模块的内容涉及面广,但要求相对较低,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不强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形成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铺垫。但对一中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加大点教学的难度,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是我只考虑到在必修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只需更新观念,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没有必要求大求全求深,毕竟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和积累基础之上的,在不同阶段,学习的重点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侧重,不能一步到位。而没有考虑我所面对的是基础较好点的学生,也就是我学情分析不够。

三、本课时内容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视频中实验现象明显,教学效果较好。本节中实验操作比较简单,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但是由于条件问题,因此未能实现。以后教学中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中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较好,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牢记“以实验为基础”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新教材尤其重视这一学科教学特征。“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发现的乐趣,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它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而不是直接给出规律),因此,在本节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本节教学将会更加完美。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课时课后反思

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化学组 王春荣

学生对于NO和NO2应该说是很陌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氧化物。那么,如何能使同学们对课程并不觉得陌生,而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通过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思考,我设计了以下这条思路:“雷雨固氮”化学原理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通过 “一场雷雨一场肥”引导学生讨论:“雷雨所产生肥料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它又是如何生成的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达成了一些共识:雷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了硝酸盐,也就是产生了氮肥。但是同学们对N2是如何转变成硝酸有不同意见,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转化中间有无产生氮氧化物,如果有是哪种氮氧化物?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必须要了解氮氧化物的性质。

二、设计实验探究NO和NO2的性质。本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弄清NO和NO2的性质以及转化。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思路: 关于三个实验: 演示N2与O2反应的录像 ,演示NO2与H2O的反应 。演示NO与O2的反应。告知学生在放电条件下,两种气体发生反应,这样,学生对在雷电条件下,强化了学生的印象,加深了学习的兴趣; 对于NO和NO2,设计了在针筒中用Cu和稀、浓硝酸反应,然后将反应后的残余液排出,一是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两种气体色、态等物理性质,二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NO和氧气的反应,只需要针筒再往外抽入空气,现象是颜色变红,很明显有NO2生成;而NO2和水的反应,用针筒抽入水,观察到颜色变无色,溶液也变无色,而且通过针筒上的刻度,我们会发现抽入水后的体积占有原气体体积的1/3,我们可以和方程式联系起来,说明生成物中的气体只是反应物的1/3,而为了论证生成的产物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取溶液验证其酸碱性,然后通过化合价的变化去推导其他产物,提出假设;二是为了验证剩余气体产物,则只需再抽入空气即可。

三、 含氮氧化物的污染 。 氮肥的生产、金属的冶炼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等,使大量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其中的二氧化氮不但能形成酸雨;在日光照射下,二氧化氮还能使氧气经过复杂的反应生成臭氧,臭氧与空气中的一些碳氢化合物发生作用后,产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对人体的健康、植物的生长等都有很大的危害;另外,还能破坏臭氧层。

更多相关推荐:
高 中 物 理 教 学 反 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物理组:赵丽梅多次经历探讨周,听过数次探讨课后,让我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又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可以说,在学习的这些日子里,每一堂课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李灵伟高一的物理学习是中学物理学习的转折点在我高一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其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次测验考试的成绩低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对学生进行交流访谈和教育调查时很多学...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肖增服开学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在具体教学工作中高一初始阶段我注重了初中高中知识的衔接现将我的实际工作反思如下一教材及学法分析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我对高中物理的教学体会引言谈谈我对现阶段高中物理学习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谈谈个人教学的反思背景回顾我的教学生涯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在我从教高中物理13年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学生跟我说怕学物理焦急的问...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张辉)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对日常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反思是面对问题和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主要标准高中...

高二物理教学反思

高二物理教学反思陈新传上学期我带高二2班和9班两个理科班的物理教学任务高二的物理学习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转折点在我高二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每次的考试成绩低下讲过多次的题目还是...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会昌中学王明发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迁安市体育运动学校李晓娟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近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会昌中学王明发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篇一高中gt物理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近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再谈高一物理学习重要性由动量教学而引发的思考邯郸市第四中学王华静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的作用而作为知识的继承者学生应该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建...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