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自然辩证法后的收获

时间:2024.4.27

学习自然辩证法后的收获

——科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新认识

通过前一段时间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主要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宇宙物质发展史,人类诞生和走向文明的历程,中西方科学发展观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对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概念有了重新的理解,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新的全新的认识,同时引发了很多新的思索。本文中主要从认识,收获和建议这三个方面谈谈对自然辩证法中科学精神的内涵的一些浅显的理解和对中西方文化的一点新认识。

认识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19 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 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 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部未完成稿,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是作为科学的哲学,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极为抽象的层面上深刻地关联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而且还从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非常具体的层面上倾注了恩格斯对于人类极为浓厚的现实关怀。恩格斯在撰写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不仅广泛地涉猎了当时的自然科学,而且在他留下来的未完成的自然辩证法手稿中也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的论述,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这些零散的内容已经被许多学者进一步发挥成为系统的科学技术观或者科学技术论,它们对于人们理性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作用,从而又被作为科学时代的科学技术学原理。

首先, 恩格斯论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他指出,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15 世纪下半叶, 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欧洲许多国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在生产力的推动下, 自然科学普遍发展起来。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兴起, 使自然科学开始冲破神学的禁锢, 快速地发展起来。其次, 恩格斯论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的必然性。早期自然科学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既成的东西, 用孤立的、静止的方法去研究, 只注意事物之间的区别, 而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便形成了形而上学自然观。到了18 世纪中叶, 自然科学的发展冲破了形而上学的束缚。恩格斯写道: “整个自然界, 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 从沙砾到太阳, 从原生物到人, 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 处于不断的流动中, 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最后, 恩格斯深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并描绘了整个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 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 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 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收获

谈到学习这门课的收获,首先使我明白了应该如何去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教科书中把自然辩证法归于具有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并称之为“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当我翻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会刊--《自然辩证法研究》时,我看到了一篇又一

篇关于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的论文,看到了有关振兴企业与市场经济方面的学术动态,我感受到自然辩证法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它不仅仅部分属于哲学,而且部分属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已经日益扩大了。我从自然辩证法里学习到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1、普遍怀疑的态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对事实相对正确的判断,因此对一个理论和一种判断一定要知道他的约束条件,知道观察者是从那个角度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在运用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种观点或理论的判断, 不能依靠书本或者权威人物所提供的现成的结论, 更不能仅凭倡导或宣扬这种观点或理论的人的表白, 而应当严格审查该观点或该理论的根据,经过缜密思考, 独立做出判断。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儿极力倡导普遍怀疑的态度, “要想追求真理, 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爱因斯坦也说: “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 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持一种怀疑态度, 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

2、远都要保持对研究对象的敬畏之心.永远都要谦虚,人类是有很多局限的,我们观察了解到的事实永远都是对象的一部分,即使是我们最熟悉的对象,对很多的对象我们了解的要比我们以为我们了解的要少的多。对待研究对象,我们在积极探索的同时,也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不夜郎自大,不强以为知。

3、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比如当前对我国改革的讨论,两派观点争锋相对,但在我看来都有道理,都说出了部分事实,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不同,对对象的认识也不同.既然真理即不是存在于那一个聪明的人所独有,对同一个对象的真理性的认识也不只一个,那么人们要获得对一个对象的全面的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对象的不同层面与不同侧面.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是要营造一个大家能够畅所欲言的环境,要鼓励别人说话,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要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力.只要这样才能掌握对象的更多信息,这样做出的决策才可能少犯错误。

4、逻辑思维原则。以归纳和演绎作为基本的思维方法, 坚持特殊蕴涵普遍, 普遍管辖特殊。尊重事实却不局限于事实, 眼见不一定为实。对于事实要勇于提问: 它是否合乎逻辑? 是否和已经确定的普遍真理相符合? 如果不合, 原因是什么? 总之, 既尊重事实, 又在事实面前不放弃理论思维的权利。

5、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的生命, 用于解决前人未解决过的问题, 努力为人类知识大厦添砖加瓦。同时, 与伪科学随意否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做法不同, 创新精神主张高度尊重他人和前人的成就, 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专业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大胆创造革新。

6、精神明晰的表达方式。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通病, 不仅力求概念和命题含义明确、无歧义, 而且重视定量研究, 在有条件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把概念和命题间的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时代的发展, 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 提倡科学精神的倡导和培育, 加强文化生产力, 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二、对中西方文化的新认识

过去我一直以为人类对事务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即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学习了自然辩证法课程后才知道事实上人对事物的认识应该分为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去漏掉了重要的知性认识。知性认识大概对应于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而过去我们一直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哲学思想批判。事实上知性认识正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阶段,并且知性认识在认识的发展中起做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对感性认识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得出新知,同时知识认识又构成理性认识的基础,脱离了知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就会空洞苍白,甚至沦为庸俗的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学问。人类的完整认识是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的综合,缺一不可。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缺了知性思维,不经过所谓“形而上学”的自然科学洗礼,是绝对不行的。用康德的话讲,单纯由“感性-理性”是得不到新知识的,认识水平是在原地打圈,不会提高,一千年如此,两千年也如此。 乐于探索知性认识,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正是希腊文化渊源流传至现代的宝贵的气质,这种气质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断。这种气质就是康德说的知性精神,一种不断求索、追求概念严格化、努力探索论证方式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的重要土壤。 而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没有这种气质。中国人太早熟, 中国人太聪明,中国人太实际。中国人喜欢于整体性思维,喜欢感性、悟性,而不愿意分析和严格论证,如果从认识的三阶段来看,我们不太重视中间的知性环节,不愿意在知性认识上花功夫。中国人等不到“知性”阶段的张力充分展开,就急于“理性”辩证综合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 感性、理性团团转。中国近代科学没有兴起,可能与此也有关。在一些人看来,知性活动是笨人的工作,是教条式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枯燥的工作,是带有各种片面性、固定性、僵化性特点的工作,是可以轻易在思维中超越的阶段,然而事实上不是, 没有知性的基础,那里会有理性的深刻。

建议

我只想从两方面说说我看到的一些问题,谈不上什么建议。首先是对这门课的一点看法,自然辩证法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究竟如何更好的教学现在也没定论,但是“术业有专攻”,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教学应当有所侧重。比如对于我们工科生,是否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实践研究,而不只是泛泛的介绍一下自然辩证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其次是我对现在科研的一些看法,也许与自然辩证法课本身关系不大,但我想还是应该提出来。

第一,我们需要认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德国人对实验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一个异常的实验数据都不放过,而我们呢?现在有些研究生、博士生做实验,对实验数据马马虎虎,有些人为了跟别人的理论数据一致,甚至杜撰实验结果。搞科学研究最讲究实事求是,很多新理论其实就是从这些异常的实验结果中产生的。自然科学是讲究客观的一个领域,那么从事自然科学的这支队伍应该也是非常客观的。

第二,我们的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育上的问题。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决定了他后来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等。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局限于传授概念、规律的表面意义,局限于教授一个逻辑性严密的知识体系本身,好像这个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而不去说清楚为什么要建立这些概念,为什么能发现这些规律。学生体会不到其中的思维方法,体会不到其中凝结着多少智慧的光辉。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可以学到参加考试得高分的知识,但是没有把知识里的基本价值掌握。老师应该学生鼓励大胆的猜测,仔细求证。例如讲万有引力定律,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一个公式而已,而是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再讲解,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创新的精神。 第三,我们科研体制的问题。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中国的青年科学家真正有了发言权的时候,中国的科学也就上去了。”现在很多人要求反对学术腐败,有一个倾向认为科学腐败主要集中在抄袭,其实对同行的压制也是一种学术腐败。因为发现抄袭可以惩罚,而对压制则无惩罚。学派之争是很自然的,也只有在争论中才能把理论加以完善,没有非常开放的学术空气要取得优秀成绩是很困难的。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与医学学习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

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医学教育的整体观21 世纪已经到来, 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 面临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 医学教育对社会的 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 因此, 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

素质的整体提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 现代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 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 现代免疫学的兴起和 生物医学工程的产生, 给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整个医学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 基础医学已从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发展, 生物学研究从分子水平到量子水

平, 并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阐明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阐明疾病与疗效的机制。第 二, 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引导下, 研制出多种高效安全的疫苗和 新的预防药物, 进行立体化和多方位的社会预防。第三, 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

技成果, 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 诊断、 治疗设备和手段。 第四, 医学将向整体化、 综合 化、 多元化方向发展。整体化即要求医学研究必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 把人与自然、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把健康与疾病置于该整体之中探讨医学的规律。 综合化即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 工程技术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相互融合,产生新的综合性、 边缘性和交叉学科。多元化即医学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实验、 理论、 微观、 宏观、 个体、 群体多元研究的趋向。第五, 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转变为群体保健、 预防和主动参与模式。这标志着未来医生的任务已不单纯是在医院里坐等病人, 而是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社会和家

庭服务,从诊治疾病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治疗扩大到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关注为个人、 家庭、 社区提供综合性、 整体性的“ 全球医学” 的医疗保健服务。系统论认为: 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 层次性、 动态性和最优化等特点, 而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首要原则[ 1]

。 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 课题教学——实验室教学——临床教学” 模式, 是先基础后临床的“ 三段”式教学, 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并使教育脱离于社区与社会。而医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 对外开放的大系统,现代医学教育强调“ 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 三阶段的连续统一, 在校医学教育只是基础阶

段, 是为毕业后接受进一步的医学专业培训作准备的阶段。 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医学的新特点, 全方位地开展教育, 应同未来医学人才的智能结构趋于一致, 并向德、智、 体、 美多维结构整体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及社会学科、 自然学科向医学领域广泛渗透的特点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反映,应重视重组新兴的边缘性的学科课程和前后期融合交叉的课程, 积极吸纳医学科技的新成果, 及时引入反映医学模式、 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 新知识和新技能, 纳入老年医学、 信息学、 社区医 学、 卫生管理学等综合化、 社会化学科的内容,引入卫生质量、 效果、 效率、 评价、 费 用、 风险、 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 养,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 融合的课程。增强医学 生的预防观念, 在以医院为中心的专科医治的同时, 扩大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促

进、 疾病预防、 常见病诊治和康复服务相结合的群体医学内容。 加强培养学生智能 和发展潜能, 要加强方法论课程和技术性课程,如科学方法、 医学文献检索、 医学统

计学、 计算机、 外语等。人格心理学认为:个体作为一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永远处于一种绝对的非平衡状态与相对的平衡

状态的转化之中, 非平衡状态是个体发展

的主要矛盾, 平衡是相对的、 暂时的,非平

衡是绝对的、 永恒的[ 2]

。在教育观念上要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

“ 以问题为中心, 实践为手段, 社区为基

础” 的实践课程教学中, 培养学生具有创

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以及培养他们开展社区工

作、 社区活动等多方面的能力。

2 医学教育的平衡观

现行教育模式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以学生毕业后迅速适

应特定的岗位为目标, 强化医学专门知识

与技能的教育, 重专业知识,轻个性发展;

重身体素质, 轻心理素质。导致长期以来

我国医学教育办的是单一性的院校,突出

的是知识水平的教育,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 84所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 5 年 制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查(按在校 4 年

计, 第 5 年实习除外) , 结果为: 平均总学

时数为 3600 学时,其中理论课为 2242 学

时, 实验课为 1358 学时, 二者比例为 1∶

0. 6; 公共基础课(含政治、 数理化、 外语

体育、 生物等)为 1208 学时, 占总学时的

33. 58%; 医学基础课为 1013 学时,占 28

14%; 医学专业课为 1317 学时, 占 36

57%; 任意选修课仅 17所高校列有,平均

62学时,仅占1. 71%。人文类课程为 33

学时, 占总学时的 9. 27% ; 计算机 88 学

时, 占 2. 44%; 预防医学 117 学时, 占 3

25%。 在医学人文类课程当中,仅 44 所高

校开有医学心理学, 平均仅 30 学时;而医

学伦理学仅 19 所高校设置, 平均 16 学

时; 临床专业课与预防医学课的比例为1

∶0. 098。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医学课程与

自然、 人文科学课程之间、 临床医学课程

与预防医学课程之间严重失衡[ 3]

。 过窄的

专业教育, 忽视复合知识的传授, 局限了

学生的学科视野; 过重的功利导向, 只重

视知识的积累, 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实践能

力受到影响; 过强的共性制约, 只重视平

均发展, 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

足, 培养出的医生面对患病但具有不同鲜

明心理特征的社会人, 只能用生物的眼光

去审视他们, 遇到复杂的问题就显得束手

无策, 不能作出全面的分析治疗。

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表现为分

化与综合两种基本趋势的辩证统一。20

世纪以来, 在科学、 技术、 生产走向一体化

过程中, 各自然科学之间、 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 并形成了许多新的

边缘学科、 交叉学科、 横断学科。 这些新学

科创立的同时, 也就架起了某些学科之间

的桥梁。世界的激烈竞争, 决定了医学教

育必须把人才素质培养放在首位,谁掌握

了面向新世纪的医学教育和科技,谁拥有

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谁就能争得了 21 世

纪医学科学中制胜的关键。 一位优秀的医

师除了必须有精湛的医技外, 还必须对心

理学、 社会学、 人类学、 生死学甚至宗教学

有基本上的认识, 要有良好的医疗伦理判

断水平, 并尊重病者以促进医患关系。倘

若一位医师精专业医术, 但却缺乏恻隐之

心, 对人性的复杂、 生活的紧张压抑无动

于衷, 则绝不能成为一位好医师。 显然, 要

塑造良医, 有关的自然科学和医学人文科

学绝不能在医学教育中被忽略。

医学课程必须与自然、 人文科学综合, 以培养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人才, 促进医学的发展。教育模式必须适应“ 复

合培养模式” ,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究

会提出: 未来人都应掌握 3 本“ 教育护

照” : 一本是学术性的, 一本是职业性的,

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

的[ 4]

。 医学教育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这些教

育的价值观。现代社会健康观察的变化、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技术的发展、 生命

意识的转移、 医学目的的深化、 保健体系

的改变、 医学人际关系的变化、 卫生制度

的改变等等, 要求拓宽基础和专业教育的

界面, 进行均衡的学科教育。跨世纪的医

学人才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过硬的能

力素质、 正确的思想观念、 宽厚的理论基

础、 敏捷的观察能力、 缜密的分析能力、 准

确的判断能力、 实际的操作能力、 独立的

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 成为知识、

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3 医学教育的发展观

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暴露往往需

要一个过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受

到时间、 空间、 思维能力、 客观条件及认识

水平的限制。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认

识, 才能一步步向真理逼近。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不

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 人们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我们必须深入到事

物的本质中去, “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

此及彼, 由表及里” ,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和求实精神, 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揭示

事物的本质规律。 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

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类的认

识是不断进步的。医学知识在不断发展

人类认识疾病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医学教育也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 信息化社会的

来临, 医学教育亟须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

育并重,并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从 1534

年近代实验医学的诞生, 到 1972 年 CT

的发明, 以科学发现为主体的实验医学时

代已转入以技术发明为主体的技术医学

时代。 我国现在无论从经济体制还是从经

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方面, 都发生着根本性

的转变,它对医学最为直接的影响, 表现

为医学产业化趋势的凸现。21 世纪有巨

大经济潜能的、 能改变整个医学面貌的医

学计算机软件产业、 生物信息电子探头技

术、 医用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等高科技领

域, 其所形成的医学计算机软件、 生物信息探头、 医学纳米器件、 个体基因图谱等 技术产品将走出校园、 医院,进入社会、 家

庭, 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生长点, 也同时

成为医学科技发展的生长点[ 5]

。 围绕信息

高速公路出现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将使远

程诊断和全球会诊成为现实, 计算机诊断

网络将覆盖全球。 届时, 任何一位医生,随

时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 利用诊断网络装

置, 通过医生个人便携型计算机, 接通医

院的诊断中心网络, 为病人作出诊断甚至

治疗[6]

。 未来 30 年,科学前沿主要集中在

信息产业领域, 这同样是医学科技的主战

场之一。面临这种机遇与挑战, 医学不仅

是治病救人的事业, 同时也是振兴经济的

新型产业。医学教育必须紧跟医学的发

展,不仅要继续培养“ 学院式” 、 “ 个人技能

型” 人才, 还要培养能够把握市场经济形势的实践型人才。 这种人才需要具有科学 家的创新气质与创新能力、 工程师的工艺

设计和实验水平、 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商

人的营销策略, 对其人文素质也有更高的

要求。不仅有优良的医疗技术服务,还要

有完好的心理咨询服务; 不但要有健全的

医院内医疗服务, 同时要发展社区保健服

务,从而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

树立医学教育的发展观, 尤其应注意

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科学不仅需要理智,

而且需要想象。 人们把科学家和艺术家在

创造过程达到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富有

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叫做灵感。 而想象是指

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

设想和组合, 创造出新形象或引起联想、

猜想的思维活动。 灵感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从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和认识医学

创新中的灵感和想象,对于开发智能、 提

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泰

勒认为, 对创造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有

三: 智力因素、 动机因素、 个性因素[ 7]

。而

目前我们的医学教育恰好在这三个方面

都重视不够。 我们应抓住创造性思维的培

养, 鼓励学生探究问题, 提倡广泛的学习

和打破常规的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 “ 想象

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美国物理

学家廷德尔说: “ 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测

作为研究依据, 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

论的设计师。 ” 只有在尊重客观实验结果

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

学研究才会有所发明创造。尊重客观事

实, 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创新是

科学研究的灵魂。 要创新就必须在重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 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并以此来指导

自己的科学研究。

21 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

时代, 知识经济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

术、 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创造性的应用和广

泛传播来发展经济, 信息和知识成为最重

要的资本, 它正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

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并深刻影

响着医学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在这个过程

中, 无论是过去、 现在、 还是将来, 自然辩

证法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

更多相关推荐: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论文题目:浅谈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院系: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生姓名:学号:20xx年x月x日1前言本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体会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讲我来交大上课已有半年之余了,各个课程的老师严谨负责和认真的态度给了我太多的感触,最近我们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结束了,童梅老师在讲台上认真的态度,生动的把自然辩证法给我们从…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学习心得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门类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论说题:(4题选2道,需要结合自己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加以发挥)1、结合实际,说明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2、结合科研实际,说明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3、结合实际阐述我们如何来遵循科学的社会规范,根治学术腐败…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体会自然辩证法,这是一门哲学学科,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对于刚刚接触此学科的人也许会觉得这是多么的抽象和难以学懂的学科,哲学,往往是以高度抽象…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收获与体会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已经结束回想这一段的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通过学习对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历程主要观点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对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概念有了重新的理解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新的全新的认识...

学习自然辩证法之后的心得

学习自然辩证法之后的心得时间飞逝一眨眼就快期末了自然辩证法课程也快结束了刚开始实在听不懂可能因为是学工科的平时这方面的知识接触的很少所以实在乏味啊上了大概5次课之后慢慢地发现了这门课程中的奥秘与乐趣它与我们的专...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一摘要时间飞快转眼间自然辩证法课程就结束了感觉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我们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与我们学习...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时间飞快转眼间上了一学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就要结束了这学期通过武英老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

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使我了解到它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并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让人记忆的知识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的发展科技发明乃至宇...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心得体会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我们使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提高我们的能力开阔我们的视野但是要深入的研究这一专业的知识并开阔这一专业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有所创新我们必须对这一专业又更广更深的...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