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史记

时间:2024.5.2

《史记》今读今论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富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的古典史学名著,它叙述了上起尧舜,下至武帝的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网罗“六经异传”、“百家杂语”以及“天下放矢旧闻”,并以一个真正的史学家的“考信”和“实录”的可贵品格,终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一部开启纪传体记史先河的“史家之绝唱”,司马迁所著之史记不仅真正的完成了其先父之夙愿:“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为后世世代代所称赞和学习,成为后人研究先祖事迹的宝贵资料;也真正实现了司马迁之理想:“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书中所述之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游侠隐士,非胡乱堆砌,然有意为之,让人读来时而激昂,时而伤悲,时而笑而不语,时而掩面沉思,顿感哲理之丰富。由此原因,我一直想好好拜读一下这部“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巨著。

由于时间不多及考虑到自己的古文基础薄弱的原因,我读的是老师推荐的韩兆琦编著的《史记》,该书只是史记的选本,选取了史记中部分非常精彩经典的篇章,但也足够让我感受到史记中所述人物的纷繁复杂,特点各异;并且我在品读史记的过程中,总感觉到每一个人物身上总或多或少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及其最终结局,都让我或感上天不公,嫉贤妒能,或感理所当然,本该如此!所以我以“《史记》今读今论”作为此读书心得的标题,以述我今日读史记之收获。

五帝本纪中知官员任免之事

《五帝本纪》记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圣明的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本书中选取的是尧、舜的故事。众所周知,史书应以“不虚美,不隐恶”为原则,要如实著录,而有关上古帝王的事迹大多“荒诞离奇”,只是因民间广为称赞而代代流传下来,其中许多神话传说实无可考之处,可司马迁为什么还是以史学家的身份将五帝传说中比较“可信”的材料选取出来,记述在史书中,并作为史记的开篇?拙以为五帝一直被世人称为“圣人”,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品格和道德修养非常人所能及,其美名特别是尧、舜“禅让”的故事更是被后世传为佳话。尧、舜两位古代帝王,无疑是《史记》中最使司马迁尊崇的大公无私、毫不为己的理想帝王,所以司马迁之写尧、舜,实则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自己的君王能如尧、舜般贤明。

读该篇,知舜帝乃“盲者子,父顽,母嚚,第傲,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犹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种品格在当今社会可谓是少之又少,而舜帝却能处糟糠之中保持自身之清高,不同流合污,没有囿于世俗,实乃不易,向舜帝这样从极度困境中发迹的贤人在史记中数不胜数,在现代社会中却有时难觅诸人,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身处困境之中却不能继续保持自身品德,继续努力,而去悲天悯人,做出一些违背良心,有悖道德之事呢?实为生计苦哉?环境逼迫乎?吾不得而知。

该篇中,尽管舜帝品格高尚,世人称赞,但尧帝并没有完全听信旁人之言,就妄然将帝王之位传与舜,而是“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交给他一系列管理天下,改风易俗的重任,在舜将其都完成的比较令人满意之后

才放心的把天下交给舜,也才有了后来的天下大治,四方之夷皆来臣服的胜景。上古之任人即如此之谨慎、严苛,作为当今社会的官员任命理当如此,虽不说硬要派这么多的人贴身监视他,不必硬要做出可歌可泣的成绩,但必须要任人唯贤,要对他们有一定的考量和观察,而不能仅凭一人之言或以沾亲带故之原因就排挤某人或重用某人,如此对天下百姓必有弊而无利。

楚汉之争见知人善任之重要性

项羽本非真正当上帝王,而司马迁却将其列为帝王,作《项羽本纪》,以无限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地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但对于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由于政治思想落后,政策方针错误,以及他个人性格上的种种缺点所导致的最终失败,则寄予了极大的惋惜和同情。史记中对刘邦和项羽的叙述,既有英雄的伟大: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刘邦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都无不表现出了项羽和刘邦的年少轻狂,胸怀大志;也有普通人所常有的弱点:项羽的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刘邦的阴险狡诈等,让此二人物栩栩如生,血肉丰满。

但是当聊及项羽的最终悲惨结局时,总不免让人扼腕叹息,然细细一分析,项羽之灭亡确应是必然,虽项羽和刘邦同为楚怀王共事,都各有优缺点,甚至可以项羽之于陷阵杀敌之功夫远高于刘邦,两人都起于贫困,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称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而刘邦是从市斤之徒发迹的。然而为何最终是项羽身陷垓下,楚歌四起,自刎乌江旁,“不肯过江东”呢?从他们用人策略和对待士卒的态度中就可以得出答案,项羽虽然力能扛鼎,勇气过人,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干的人,这样他就不过只有匹夫之勇,胜人如暴虎冯河;并且项羽对待士卒不能赏罚分明,对于有功之臣不能及时赐封,任人唯亲,且“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此项羽之所以失民心,败垓下也!而刘邦之“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一语道破梦中人!

由此可见知人善任的重要性,这在当代社会中表现的就是团队合作的问题,“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天,我们不能也不太可能完全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我们要能礼贤下士,各尽其能,才能做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况且辅佐刘邦之辈哪里是什么臭皮匠,由此可知项羽之悲剧命运的必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是如果我们能扬长避短,与人和睦,各相互补,便能成大业;反之,如果处世随性,偏听敝明,则必然会落得个四面楚歌的窘境。

从商鞅变法中论当今之改革

史记中《商君列传》记述了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得秦国空前富强的丰功伟绩。读此传,确实收获不少处世之道:“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的确如此,无论何时何地,有人钦羡你的才能就

必然会有人憎恨和嫉妒你的能力,所以为人处世应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过于锋芒毕露,也不必完全保持沉默,当取中庸之道,随机应变;还有从“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这句话中更是提醒了我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关变革之事,商鞅说:“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点确实是这样,就拿中国的各种改革来说,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的遵循过去的旧习俗,老体制,还是不愿接受新的思想,那么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如此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不会有各种体制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也就不会有从过去的计划经济过渡到现在的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不会有从过去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故如商鞅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更何况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全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能达到便国利民的政策和方针是可以认真考虑后实施的,阻碍我们发展的旧规陋习该舍弃的应该坚决舍弃,在这一点上,现在中国所实施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与商鞅的思想是不谋而同的。

以上乃改革变法之初定阶段,然而至于实施阶段,不仅秦代时,就连现在也会出现“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的局面,何为?然“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每一项变革或新法的颁布,或多或少都会触及一些位高权重之人的利益,他们的从中作梗,以致改革不能真正落实到位才是改革没有见到成效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今社会的众多变革及政策一定要设法保证其能真正落实到位才能最终收获像商鞅变法之后“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应有的成效。

信陵君窃符救赵—其真世之美谈乎?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一直为信陵君能不畏强秦,机智的窃取兵符最后率领军队打破秦军的壮举而感到敬佩,以为世间美谈。然而在真正看完了史记之后我不能不说我对此有了自己的见解。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昭王进兵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信陵君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魏国本想救赵,但由于害怕强秦的报复一直未敢出兵,然而信陵君却仅因担心的自己的姐姐会受苦就出此“窃符救赵”的计谋,最终大破秦军,同时也与秦国结下了仇恨。单从窃符救赵这件事来看,确实体现了信陵君的不畏强秦,有勇有谋的品格,但理性分析,这件事信陵君做的不是很妥当,是其以一己之私心,而置魏国君王于不顾,“于魏则未为忠臣也,”这是一种做事没有考虑后果的做法,由此使得魏王大怒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然而后来秦果然日夜出兵伐魏之时,信陵君却没有主动想到要前往救魏,由此吾窃以为信陵君之举实不可取也。

也许我的看法可能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但从我自己的层面来看,我认为我是从原著中找到根据的,是在根据史料的叙述中得出这种看法的,尽管司马迁在书中可能更多的流露出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赞美和敬佩;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对同一件事件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尽相同,一个开放民主的社会应该是能允许这种纷繁多彩的思想的存在的,不能因为某一个人提出了一个与大家想法都不相同的点子就不加分析的就一票否决,这显然是不利于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

《游侠列传》—平凡之中见伟大

《游侠列传》是司马迁专门为汉初以来社会上存在过的“布衣之侠”所立的类传,对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的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难,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表现了无比的钦佩;对他们的不幸结局表现了极大的愤慨。此钦佩,此愤慨,其实也是司马迁对自己遭遇的自怜和愤懑,自己就如同这些游侠一样仗义执言,才招致极刑之祸。所以司马迁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为此类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歌颂了广大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此种叙述才应该是史学家应当做的事:不仅著录伟人之事,亦需言平凡之人的事迹。因为从这些平凡之人的身上,我们也能见其伟大之处,只因时运不济,奸臣当道,才使得他们不得翻身,常被人误解,然“要以功见言信,狭客之义又何少哉!”我们不能否定他们的作用,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以此观今,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游侠之士”呢?他们或默默无闻,时时刻刻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在村官的岗位上劳累至死;或不求回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扎根穷乡僻壤,只为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受一点教育;或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诸如此类的“游侠”,数不胜数,每一个都足以让人称道,足以感动中国!

《太史公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读《太史公序》,不能不让我对司马迁的一生生发诸多感慨,在他身上,苦难、挫折、天道酬勤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他本为一介平民,也曾过着耕田和放牧的生活,后因家父司马谈为宫中史官,自己也有幸能呆在皇帝身边游览各地,然而至武帝封禅大典之时,作为史官的司马谈却因病重没能亲自参加,“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行,是命也夫,是命也夫!”他看到了孔子死后,至今四百多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等应该论述的人物,他作为一个太史而没有去论述,废弃历史事业,甚为惶恐。于是司马迁受父遗命,“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开始了漫漫著史之路。然命运有时总是会戏弄人,四十八岁的司马迁,仅仅由于他的良心、直言和公正,为李陵辩护,便遭到了牢狱之灾,惹来杀身之祸,汉武帝时代,犯死罪的人,根据两种旧例可以免死:一种是拿钱赎罪,另一种是受“腐刑”。而司马迁官小家贫,肯定无法走用钱赎罪这条生路,如此,要么受腐刑,要么选择死。命运如此残酷,竟逼的一个肩负重任的、理想未成的人走到了悬崖边上。

“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徙徒则心惕息。”这是一场内心的战斗,司马迁被推到浪口尖头,选择死:则一命呜呼,生前所有事,都付烟云中,然自己著作未成,家父遗愿未达,“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选择活:则苟且偷生,忍辱负重,然或可以“死有重于泰山”,赢得身后名。他想到了“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历史上的这一系列人物,也都是在遭遇了不幸之后,发愤著书,以鸣其不平于天下后世的。于是司马迁终于选择了忍辱含垢,坚持自己的著作理想,“就极刑而无愠色”,

从此之后,他的写作得到了更大的力量,他的余生只为完成这部史学著作。终于,在历经种种磨难与不幸之后,他留给了后世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家之绝唱”。这不免让我想起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日”一词道出了大鹏鸟的开始的忍气吞声,暗自努力的艰辛,只为等到时机一来,便一飞冲天。司马迁也正是如此,他的悲惨遭遇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史、伟人史。

作为在当今竞争激烈,尔虞我诈的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司马迁的这种在极度困境之中仍能坚持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经历应该可以让我们明白有时放下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一时之忍气吞声是为了成就大业,现在的所有拼搏与付出是为了将来能看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丽景观! 后记:其实读这本《史记》带给我的收获与感慨远不止这些,本读书心得只是叙述了我感悟最深、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正所谓“读史可以明鉴”,今日一看,确实如此,这些史书文献虽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里面的人物描写和蕴含的道理在今日看来依然熠熠生辉,活灵活现,让人感慨万千。所以不管你是身处物欲横流之中,整日忙忙碌碌也好;还是能享受生活之欢愉,偷得浮生半日闲也罢,我们都应该抽出一点时间,安静的在史书之海中畅游,读一读这些文化之瑰宝,掩卷沉思,收获意外之惊喜!

参考文献:

【1】《史记》(中华经典藏书)司马迁著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

【2】《司马迁》(大家小书)季镇淮著北京出版社2002


第二篇:《史记故事》阅读考查题


?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更多相关推荐:
阅读经典读后感

我心中的榜样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末年吴承恩写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有很多妖魔鬼怪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到了真经在他们师徒四人当中我...

国学经典 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浓缩着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的凝聚力和向心性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构成了东方...

经典诵读读后感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

经典诵读读后感

经典诵读读后感五年级高永盛随着铃声我们又进入了经典诵读的陶醉中在课前我们接受着教育也了解了许多的知识和道理在古代人们教育子孙非常严厉我也忍不住向老师要了一本有关经典诵读的书我回到家里仔细地翻阅了这本书在每个字里...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双庙明德学校邵兴华以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载体的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开展了几个学期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项活动的开展并科学运作不仅拓宽了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课程资源更给教育改革...

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近段时间一直在拧一些乱乱的文字看得乱流突袭开始发觉在生活中讲话都失去语感于是产生了懒惰情绪不愿意再在艰涩晦深的问题中继续停留转而回身读一些小时候所看的东西第一本看的便是简爱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

国学经典读后感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暑假来临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暑期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利用假期这段难得的空闲时间学习国学经典随着时间的堆积我和儿子一起学会背诵三字经我还阅读了更多的国学经典都说书本可以武装一个人我觉得学习了国学经典...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论是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上共进晚餐还是老师和学生相聚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促膝谈心这将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卷然而我们并不常这样表达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许久没有感受过这样...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高港实验小学郁当兰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

国学经典之读后感

20xx年中华诵经典诵读征文国学经典之读后感平定县阳胜中学八年级68班张晴联系电话6126938邮编045200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心得渝北区龙溪小学蔡玲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

经典阅读读后感(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