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心得

时间:2024.4.5

陶艺课心得

我们这个学期的陶艺课一共分成两部分——理论课和制作课。理论课主要介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史,让我们了解到中国陶瓷是如何出现,为何出现;怎样走向鼎盛时期;现在又是处于怎样的状况??

下面就让我从两个部分分享我从这门课所学到的全部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陶瓷发展史

老师说,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而需要器皿去乘装。粮食的丰富使得人类开始追求口感与口味,开始追求更多元化的烹饪方式。由此促使陶瓷的出现。原始村庄的出现,使得人类不再过游牧生活。居所固定是陶瓷出现的又一必要条件。因为人类生活地固定了,人们才有可能去建造烧陶的窑。

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彩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xx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距今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红陶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黑陶与白陶。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同时,商代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这个时期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唐代的唐三彩即属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时代的三彩器、明、清至今的紫砂壶和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别具一格且倍受人们所赞赏。然而陶器终究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再次发现,原来某种特定的泥巴经过高温烧造以后,就会变得更加坚硬、细腻、漂亮和实用,于是瓷器也就应运而生了。由于瓷器的坚固耐用,洁净美观,不易腐蚀,又远比金、银、铜、玉、漆器造价低廉,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因而发展迅速,很容易便成为了人们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瓷。因此可以说,瓷器的产生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有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能够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

条件在距今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便已经基本达到成熟期,从瓷窑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观

察,一般都具备着较为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当时已普遍采用脚踏碓和水碓的情况,所以这

时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和生产效率。在上虞帐子山东汉窑址的发

掘中,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这种轴顶碗内作臼状,壁面施以均匀的青釉,

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镶嵌在轮盘的正中部位,加于轴顶上,一经外

力推动,即可使轮盘作快速而持续的旋转。这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与熟练的拉坯技术的紧

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规整而功效大大提高。这说明,浙江成为我国的青瓷发源地不是偶然

的。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

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萤润光泽,清澈淡雅,

秀丽美观。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

青瓷。在工艺技术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

闪亮的黑瓷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从西晋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

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北魏开始农

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

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

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

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

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黑瓷的原产地在南方,东晋之后,北方开始了黑

瓷的烧造。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唐宋北方

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带有较浓重的

北朝色彩。随着南北的政治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合流和交融,开始了一个新的

时期。

这一新时期体现在制瓷工艺上有二个方面:

第一,在隋以前,烧瓷的窑场都主要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今四川境内,北方没有发现值

得重视的窑场。但入隋以后,改变了这个面貌,瓷业在大河南北发展起来。这是未来唐宋瓷

业大发展的先导。

第二,青瓷虽说仍然是隋代瓷器生产的主流,从河南、陕西、安徽出土的白瓷来看,与

北朝相比,有较大的进步。胎质更白,釉面光润,胎釉均无泛青、闪黄的现象。

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其中邢窑白瓷成为风

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

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虽是事实。有人说唐

诗有所谓盛唐气象。陶瓷艺术最能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则是唐的三彩釉陶。唐人烧出了高质

量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也为宋代名窑的出现准备了工艺条件。 五代时期,白瓷的生产

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窑址,大多仍在继续烧造,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

荣时期。宋代瓷业的繁荣,一方面是宋代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又是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反映。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

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

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

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造型比较秀气,胎色瓦灰,胎质颗粒较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

胎中黑点少。

二、釉层青绿发翠,有的略带暗黄色。

三、瓷器烧成的温度较低,一般为1200℃左右,甚而还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出现过烧现象。 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比较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

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学组成接近于质量差的粘土原料,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四、瓷器烧成温度较高。如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烧造温度下还是生

烧。

宋代瓷窑体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同异,根据它们之间的同异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窑体系有六: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定窑系以定窑为代表。定窑始烧于唐,它的白瓷是受邻近的邢窑影响,当时邢窑盛名满天下。但后来定盛邢衰,至宋时人们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而定窑系诸窑到北宋时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并为各窑所仿效。定窑系产品以白瓷为主,釉汁比较莹润,釉色白中发黄,常有泪痕。胎料加工很细,胎质坚硬,胎色洁白。器物造型稳定,装饰工整素雅。早期的产品以划花、刻花为主;北宋晚期以印花为主。花纹布局严谨,题材丰富多彩,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其中又以牡丹、莲花为多,菊花次之。其余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也有一定的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在北宋中期则出现了覆烧工艺,即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这种装烧方法的优点在于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样的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缺点是有芒,即口部无釉。

钧窑系以河南禹县的钧窑为代表,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继续烧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采的窑变釉色。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天青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汁肥厚润泽,极为美观。此外还有月白色、天蓝色、海棠红等。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结晶的发达,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方法之后,产量倍增,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极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青白瓷窑系。

??

以上的瓷窑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上和某些工艺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们又大大不同于唐瓷。它们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还使得一代名窑如邢窑与越窑从此都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各个瓷窑间都有竞争,不论是一个瓷窑系之内,或一个瓷窑系之外,竞争的结果就是名瓷名窑的出现。 宋代名窑中的官窑是专为宫廷生产的。它的产品不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似乎与瓷业市场竞争无关。但官窑的工匠却是来自民窑。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无可为例,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现提供了榜样。定瓷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犀利潇洒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窑白瓷与越窑千绿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见、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仪态和风范。 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沈静雅素一路,钧

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属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其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官窑及龙泉青瓷经多次施釉,利用釉中微小气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唐人称赞越窑青瓷的“如冰似玉”,还只是修辞学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人烧造的龙泉青瓷和青白瓷却是巧夺天工的实际。宋瓷的这些作品都是我国陶瓷历史画廊中的杰作与瑰宝。它们的仪态和风范也是后世陶瓷业长期追仿的榜样,千载之下,至今仍然使我们赞叹和倾倒。

辽、金战乱繁多,造瓷业并无很多可圈点之处。

元朝的统治只有九十余年,而且又连年混战,所以从整体上看,元代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除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没有太多发明。但仅就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而言,在元朝却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一个原因是景德镇地处皖赣边区,受战争影响不大,社会经济状况较为安定;二是当地原料丰富,开挖使用较为便利,技艺上博采众长,产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三是因为宫廷重视,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再一个原因就是出口量增大,从另一个角度刺激,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近东、日本等到国,最后传到欧洲。而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与其他品种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原料的不同,它所使用的是长石瓷土和长石釉料,经过高温烧制后坯釉结合良好,所描绘的图案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时。

在东非的伊斯兰教地区,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青瓷被镶嵌于宫殿、寺庙或其他纪念性建丽上,视同珠宝,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还开始出现分室龙窑,这种窑依山而建,倾斜度为12──22度之间,长度近60m,宽2──3m,分窑室17间,这种分室龙泉窑为以后的阶梯窑打下了基础。这种窑炉的特征是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同时烧成,在窑室的前、中、后部不同的窑温下放置不同的产品;这种窑适合以柴为燃料,升温快,冷却也快,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热量。元未明初,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葫芦型窑,之后演变为蛋形窑,这种窑形延续使用至今。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自唐宋以来,瓷器已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到明代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前代所不及。当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质量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变革始于明。建国伊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巩固政权,安定局面,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加强扶植手工业和工商业。洪武年间,太祖下旨仍沿用景德镇窑场为皇家御窑,承担宫廷御器和政府对内对外赐赠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烧造,往往是“千里择一”,不计费用多寡,只求精品。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这种半脱胎瓷器胎壁极薄,釉面莹净。也叫“填白”,是指在白瓷上可填绘彩饰,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为杰出。以后历朝皆有烧制,但都比不上永乐时期的产品,到清代亦有仿制,更非永乐

甜白可比。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器形是“压手杯”,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标有“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制”字样,字体小篆。到宣德年间,技术上又有所改进,釉里红在元代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所制釉里红鱼纹高足杯在当时就已盛名天下了。宣德瓷器的另一个特点是落款部位很多,不仅出现于底部,也有书写在口、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为另一个陶瓷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短短三代五十六年当中,宫廷和民间艺术匠师们创造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嘉靖一朝的官窑瓷器,产量巨大,是明朝烧造量最大的一个时期。由于铜红釉的烧成难度较大,自嘉靖朝起改用低温铁红,因此,这一时期的矾红制作极为发达。在景德镇官窑以外,各地民窑也在蓬勃发展,其中以江苏所产的紫砂为最有特色。紫砂这一品种的出现,上溯可能很早,各种说法不能一致。真正以紫砂壶的完整形象出现,是从明代正德朝以后。 紫砂壶的原料,产于江苏宜兴,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五百年间,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见新,工艺愈加精美,成为海内外著名的陶瓷品种。 紫砂壶的出现,与饮茶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明人已不再时兴“斗茶”,改烹茶为沏茶,对茶具的要求相对提高。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紫砂壶泡茶味道仪表隽永醇厚,而且壶体能吸收部分茶汁,使用愈常,泡出的茶味越好。加之陶质的紫砂壶无釉无彩,正适合文人雅士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从此便风行天下,制壶高手们也应运而生。 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被认为是紫砂早期鼎盛时期。外形简洁、线条凝重、体积浑厚、比例协调,泥质颗粒较粗,更显质朴大方。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这一时期的产品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比前代还略有进步,所以有人认为清代的陶瓷,应从康熙时期开始计算。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

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嘉庆时期,珐琅彩已停烧,粉彩装饰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称“万花锦”。单色釉比以前也减少了一些品种,风格上与乾隆朝瓷器相同。

清朝统治,至十八世纪末叶明显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

咸丰时期,国力衰败之极,连年兵变,百业俱废。咸丰末年,景德镇官窑厂被损毁,陶瓷业被破坏无余,清代瓷业之败落,莫过于此。

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地,“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算是比较繁荣的时期了。为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昇平”、“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

宣统是清代最后一朝。宣统瓷器量少,但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体选料上乘,胎壁轻薄均匀,坯釉结合好,烧结程度较高,叩击声音清脆。从技术角度而言,宣统瓷器的工艺水平较高,具有现代陶瓷工艺的特征。

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也有为我们介绍各种制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的细节,并讲解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定,比如为何一定要刮底等。这一方面为我们的制作课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第二部分:陶艺制作

我们的陶艺制作可以共分6次课,第一节课是徒手捏制,第二、三节课是拉坯,第四、五节课是修坯,最后一节课是上釉。很不幸的,因为有班会我未能参加第三节课,最终导致我的作品数只有两件。

第一节课上,我们欣赏了各种形态、各种题材的徒手陶艺作品,比如盘条或砌砖的花瓶、笔筒、水杯??学习各种辅助小工具的用途,比如擀杖、齿纹擀轮等的用处、用法与注意事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陶泥在手中的感觉进行熟悉,并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陶艺作品。其中我对老师说过制作一头猪的注意事项印象特别深刻,也解开了我对陶瓷玩偶为什么下部一定要有一个大孔的疑惑。原来陶瓷玩偶一定要掏空,而且掏空了一定不能封口。这与物理中的热胀冷缩原理很有关系。此时我也体会到,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成,不仅仅是创作与捏制的事,我们还要考虑到作品完成后是否具有进窑的可能性,是否能安全完成烧制这一工序。所以说,陶艺并非玩泥巴这么简单的事??虽然到最后我的徒手作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但在制作的过程中我还是感受到很大的乐趣,也经历过困难。盘条看似简单实则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泥条搓长了容易断,放久了容易干;搓的时候很容易用力不均匀,导致盘的时候忽高忽低;盘条必须下粗上细,反了就容易倒;底盘想做到厚薄均匀适中也并非易事??我想,要是我的作品能保留下来,应该还是比较美观与实用的吧?当然这只是我的假设罢了。

第二节课开始,我们有两节课都要进行拉坯。拉坯就要用到拉坯机。机器这种东西总是特别麻烦,于是老师就一再强调使用机器时注意事项,为的就是保护我们的安全的同时也延长机器的寿命。老师很耐心地为我们讲解拉坯前要对陶泥进行的处理,比如揉泥。另外还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教我们如何摔泥和扶正,只有当陶泥扶正了以后,我们才可以开始拉制各式

各样的陶艺作品。老师还教我们如何用“剪刀手”在取下碗或杯子的同时留下一个较厚的底为之后修坯所用。我很专心地听老师讲解,很认真完成每一步工序,最后,终于一个小杯子出来了,虽然它拥有着很厚的壁与很厚的底??

悲催的第三节课,我缺席了。

第四、五节课都是是修坯课。修坯,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之前的作品(主要是指拉坯完成的作品)进行修饰。因为拉坯出来的作品通常壁比较厚,壁身不光滑,最最重要的是——没有竹圈。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我们使用的碗还是杯子,通常都会在底部有一圈凸出来的,我个人觉得这是与我们在端碗的时候不会被烫到有关系。而从审美的角度上看,有了这么一圈竹圈,在视觉上器形就变得更为修长和轻盈。老师还介绍了许多用于修坯的工具的具体用法,示范了握碗的手势,同样地强调了注意事项。然后我们就开始动手了。修坯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在课上,我不断听到“呯、噹”的作品的碎裂声,紧接着就是主人“啊、呀”惨痛的叫声。就以与我同桌的两个男生为例,他们本来都有三四件拉坯作品,可是一堂课下来,只剩一桌子碎片了??我的杯沿不知为什么就缺了一个口,而且由于壁太厚,导致我修啊修的,当我下课的时候,一桌子泥灰(还好??),还有那只右手就一直抖啊抖的。助教学姐巡堂的时候看见我从杯子上刮下那一大堆泥灰,顿时侧目??幸运的是,经过两节修坯课,我已初步掌握到用劲的方法,而且,我的作品也没太大的损坏,就是杯沿的缺口也被我刻了一条小鱼做装饰,化缺陷为缺陷美。我看着自己修好的作品,回想它原本的样子。哈!真看不出来。

第六节课是最后一节制作课了,也是我们的作品要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上釉的时候了。老师先给我们讲解如何为自己的作品补水擦灰,然后介绍釉的分类。一类是彩釉,在补水后就可进行,不需进行再多的修饰;另一类是彩绘加透明釉,用点、线的绘图方式在陶艺作品上进行修饰,然后再施以透明釉,这样等作品烧制完成后就会拥有描绘的图案与光滑的表面。但这两类上釉方式在这次陶艺课里是不能重叠的。上釉完毕后,我们又要进行高难度动作——刮底。刮底很重要,因为把底面的釉刮干净能保护陶艺作品与窑板不被损坏。但同时在刮底的过程中很容易损坏陶艺作品,因为此时的作品是湿的,硬度降低,容易变形、开裂??这又需要我们再一次屏住呼吸。这次我决定为我的杯子进行彩绘。首先,我把杯外壁刻的小鱼加深刻痕,再用红色颜料勾边;接着在杯子内壁缺口处画一片破损的荷叶,旁边再饰以半开的荷花;最后,在杯外壁勾出一条水波纹。这样,一只夏荷鱼口杯就初步成型了。最后上一层透明釉。但由于我的补水工序完成的不好,所以在杯子表面出现一些小气孔,有碍美观了。

六次制作课结束了,我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学习陶艺制作。但此时,先祈祷我的孤品可以顺利出窑吧!

更多相关推荐:
陶艺心得体会

陶艺之旅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

大学陶艺课心得

学习陶艺课的心得与体会工业设计122韩20xx09这个学期我学习了陶艺课在上这个课程之前我对陶瓷艺术的接触和了解几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通过老师的讲述与一些相关资料视频的观看也让我对这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让我认...

对于陶艺课程的一点心得

很早开始就向往着陶艺课了大一在金石滩校区没能修读这门课感觉很遗憾这个学期开始两个月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陶艺课经过两个星期的陶艺课的上课过程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对陶艺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理论方面首先是技法其次才是...

陶艺课的心得体会

转眼间一学期就要结束了当初我心心念念的陶艺课也到了尾声了回想起来选课时的兵荒马乱还历历在目周日的选修课我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并且容易过关的课程琳琅满目的选修课究竟要选哪一门我为此头疼了很久陶艺课通俗来说就是玩泥巴...

陶艺课学习心得

陶艺总结心得通过几个月时间的陶艺课的学习我开始对陶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慢慢地了解到老师所说的陶艺就是玩魔术深深的体会到陶艺的魅力很幸运选上这门陶艺课程当我们来到老师的陶艺工作室觉得会有一种震撼原来陶艺可以是这样这...

陶艺心得体会

浅谈陶艺心得桑柳经过学校组织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陶艺这门课不仅仅是玩泥巴它包括很多的方面从最初的碎石经过和泥...

陶艺设计课程心得

陶艺设计课程心得摘要通过六周的学习我们在叶双贵老师的带领下从理论到实践深刻的了解了陶艺这门艺术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在的叶老师所教的课程中的运用我们都被这么一门课所吸引同时也相...

陶艺心得体会

综合材料创作陶艺之旅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男孩子的我们在小时候就有爱动手的习惯但那在大人眼里...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

陶艺制作心得体会盘条个性绽放陶艺制作的第一节课就是盘条其实说实话我根本没准备用那些细条条去盘出个什么茶壶碟子来带着只是玩玩的态度我开始了制作课第一堂课老师没按我们自己揉泥貌似是嫌我们太嫩还是怕我们劳累呢既来之则...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姓名学号班级专业陶艺学号20xx1225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目录一前言概述二陶艺作品欣赏1奴隶制社会陶艺的发展2战国以及大一统秦国的陶艺发展3隋唐时期陶艺技术的发展4宋元明清的辉煌灿烂5台湾莺歌...

陶艺总结心得

陶艺总结心得通过四周的时间里上的陶艺课我开始对陶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慢慢地了解到老师所说的陶艺就是玩魔术深深的体会到陶艺的魅力陶艺是一种兼跨容器和雕塑实用与非实用工艺装饰和纯艺术等不同范畴艺术形式它通过揉泥拉坯盘...

陶艺心得

陶艺心得半周的陶艺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于那些只为了学分的人来讲这门课不过就是一门玩泥巴课而对我来讲它是一门可以真真切切的学到知识的课程陶艺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它在让你不断的接触陶泥的同时也让你...

陶艺课心得(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