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第八(8.4)详解及心得体会

时间:2024.5.4

论语泰伯第八(8.4)详解及心得体会

8.4【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注释】:

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动:作,这里指整肃。

暴:粗暴无礼。慢:懈怠不敬。

鄙:粗野。

倍:同背,背离,不合礼仪。

笾(biān)豆:祭祀用具。

有司:主管某方面的官吏。

【译文】:

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来探问,曾子说:“鸟快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君子所重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让自己的容貌从容恭敬,就可以避免粗暴无理;让自己的脸色严肃起来,就可以得到信任;言谈优雅,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谬。至于祭祀和礼仪方面的事,自有主管这方面事情的官吏在那里管理。”

朱熹《论语集注》:

言道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学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者也。若夫笾豆之事,器数之末,道之全体固无不该,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重矣。程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尹氏曰“养于中则见于外,曾子盖以修己为为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

言行和道虽然无处不在,但是被君子所看重的就是这三件事情。他们都是修身和执政的根本,学习的人应当仔细审查自己,不可以随意颠倒是非和违背它。对于祭祀的事情,有具体事务的官员负责君子不应该太过于将重心放于此。程子说: 动容貌,就是言行举止。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们应该远离它们。对人态度不妄自菲薄,这样接近诚信。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野无礼。这三样是不能从外面求到的,所以说祭祀的事情有具体事务官员管理。

张居正讲评:

孟敬子是鲁大夫仲孙捷。昔曾子有疾,孟敬子往问其疾。曾子将有言以告之,恐其忽略而不加之意。故先发言说道:“大凡鸟之将死,恐惧迫切,故其鸣叫必哀。人之将死,本然之良心发现,故其言语必善。今我既将死矣,有言则善言也,子其听而念之哉!”

贵是贵重。道是道理。暴是粗厉。慢是放肆。信是信实。辞是言词。气是声气。鄙是凡陋。倍字与违背的“背”字同。笾是竹器,豆是木器,都是祭祀所用的。

有司是执事的人。曾子因孟敬子平日好琐屑于细务,而忽略了大体。故告之说:“道虽无所不在,然有紧要的,有可缓的,不可以泛求也。吾观君子于日用之间所贵重的道理,只有三件。三者何?盖人之容貌彰于一身,易至于粗粝放肆,此所以多失容也,惟君子不动容

貌而已,才动容貌便雅饬恭谨,而远于暴慢。人之颜色形于面,对人多勉为端正,而中心不然,此所以多失色也。惟君子不正颜色而已,才正颜色便表里如一,而近于信实。辞气宣于口,易至于凡陋背理,此所以多失言也。惟君子不出辞气则已,才出辞气便成章顺理,而远鄙背。此三者乃修身之要,为政之本,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顷刻违背,故君子所重在此而已。若夫用笾豆以供祭祀之事,如此类者,不过器数仪文之末,则自有执事者司之,君子亦何用屑屑留心于此哉?”盖人之为学,贵识其大,大行既无不善,而小节亦无所遗,固为全德。若舍其大而务其小,则大本既失,小者亦不足观矣。况于帝王之学,又与士庶人不同,则凡正心修身以立天下之极者,又岂在于仪文度数之末哉?有志于圣贤者,当知所务矣。 南怀瑾讲评:

这里前后三节是紧密相连的。也就是曾子有病,快要死的时候,鲁国的一个大夫孟敬子来问他。问什么问题,书上没有说明。可是曾子答复的话我们看到了。再从下文连起来看,可知孟敬子所问的,并不是前面曾子所讲的这三个问题。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猜想得到,孟敬子这位鲁国的大夫,一定问他,对于处理国家大事,还有什么秘诀?而曾子不管那些,把问题撇开了,只教他作人做事的道理。因此下面一句话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所谓“笾豆”是古代的祭器,用竹制成。在这句话里代表了“执政”之事。曾子在这里是告诉孟敬子,我只能贡献你作人处事的修养。至于你所问的政治司法上的事,不必来问我,自然有管理这些事的人在那里,你可以去问他们。后来汉文帝问丞相陈平天下钱谷出入方面的某些问题,陈平对以“有主者”;以及汉宣帝时的“丙吉问牛”都是同一道理。由此可知孟敬子所问的是笾豆一类的事,而曾子所答复他的,还是在教育他,要他注重作人,从内心基本的道德修养去做。学问好、德行高以后,不论从政或者做别的事,都能得心应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有关技术问题可以去问那些专家。

【个人理解】:

这句话的背景:前面一则是曾子临终之时对学生的一番告诫,而这一则是对孟敬子的告诫,孟敬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仲孙捷。当年孔夫子临终之前,鲁哀公专门前去看望了孔夫子;这次曾子临终之前,由于鲁国的国君已经被执政大夫赶到国外流亡了,于是由执政大夫之一的孟敬子前来看望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之大老,就是国之大宝,就应该爱护和尊重。曾子也是国之大老,鲁国的大老继孔子之后就非他莫属,他的门人已经看了他,当然作为执政者也要去看望他。

曾子见到孟敬子后,便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家对这句话都应该非常熟悉了,可以说《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当一只鸟陷入绝境时,它所发出的哀鸣声让人听上去非常悲哀。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就总想把心中的有些话交代出来,此时他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勾心斗角了,也不会躲躲闪闪,而是将自己心中的大事、后事老老实实的倒出来,这时所说的话一般都是善意的,也会流露出真情,即使是凶残大恶之人,在临死之前也希望子女不要步自己的后尘。有时候看到媒体采访那些即将被处以死刑的犯罪分子时,那些犯罪分子大多都是请记者给自己家人孩子说自己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现在感到非常后悔等等,这些言语也是“其言也善”。

人之将死的时候,肯定会真情流露,之前很多不明白的东西,在面对死亡的瞬间可以说是洗得干干净净。到了死亡之时,一切利害、是非、得失,乃至金山银山,不管是上至皇帝还是下至平民百姓都没有任何办法留得住,都会被死亡组成的滤网过滤得干干净净,此时能剩下的就只有“老实”二字了。在大道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任何人都必须老老实实、规规

矩矩,任何障眼手段、虚假不实的东西在大道面前都将无所遁形,所以此时只可能“其言也善”。

曾子作为君子,面对的是鲁国大夫,他说这两句话是为了提高后面几句的分量,以引起孟敬子的重视。“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什么是君子所贵之道?我们该如何表现君子之道?取自《尚书》“洪范”一篇,该文是周武王克殷以后,非常谦虚的向箕子请教为政之道,箕子这才把历代政治兴亡的关键——洪范九畴,即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献了出来。其中第二条是“敬用五事”,貌,如何展示我们的外部形象;言,如何正确使用语言;视,如何使用我们的眼睛;听,如何使用我们的耳朵;思,如何使用我们的心,从里到外,对自己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要想成为一个圣人,成为一个有为的国君,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这需要从方方面面对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面地进行一番调理。

在曾子看来,认为君子之道有三条,其实与《洪范·九畴》如出一辙。第一条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一定要使自己整体的精神状态振作起来,要庄重自己的神情,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轻慢。面对一个庄重的人,任何人都不敢随便冒犯。如果一个女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说不定就会引来狂蜂乱蝶般的轻薄汉子;反之如果打扮得很庄重,那就能大大减少甚至避免这样的是非。面对身穿执法制服一脸庄重的人,有谁敢去打歪主意。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心理表现确实就是如此。因此“动容貌”,就是要对自己整体的精神,包括衣着、形象、举止都要有一番整顿,这样别人才不会轻易侵犯你,欺辱你。

第二条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人与人打交道,其相处关系必然是直接相处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维系的根本基础就是信。大家在面对面的时候,就要正颜色,它同样是一种庄重的表现。前面说动容貌是就面对比较广泛的各种各样的人群而言,而正颜色是就一对一而言。在面对面交往的时候,如果你能够神情庄重,那么就会比较容易取信于人。如果此时你眼睛游移不定,言语油腔滑调,面色不正,不管是坐是站都是吊儿郎当的,那么别人肯定会认为你并不打算认真讨论事情。

第三条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言辞和声调,大家一般都比较喜欢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的声音,那听上去是堂堂正正,没有插科打诨、市井俚语一类的语言。如果是小品相声,那大家肯定经常都会哄堂大笑,而且不管是坐是站都会比较随意,甚至前仰后合,但是当我们听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声调时,精神大都会为之一振,不会乱开小差。当我们把语言和声调摆正了以后,就可以避免鄙陋,一方面别人不敢轻易冒犯你,另一方面由于你在堂堂正正地传达自己的信息,那么这种信息同时对你自己本身就会有一种约束性。比如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端正自己的言辞和声调,那么就能透出一种力度,就可以影响与你一起处事的人,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警醒。

当我们处在一种端正的语言形式之下,反而能使我们的精力得到一种清理。当我用端正的、堂堂正正的语言说话时,自己心里面的种种杂念和妄想自然就放在一边了,就不容易闪现出来,进而也就慢慢的销声匿迹。因为此时精神的正气和言语举止的正气必须是相辅相成,如果精神中没有正气,那么堂堂正正的语言和思路就不可能维持下去,以至于根本就出不来了。但是既然堂堂正正的语言和思路得以展现,那么其他的杂念和妄想必然就会得到抑制,就如同森林中的狮子一旦出来巡视,那所有弱小的动物就会四处逃散,找地方躲藏起来。 曾子这段话是对鲁国大夫所说的,他非常慎重地将这些事情交代给孟敬子,要他对此一定要留意。那曾子想交代什么呢?就是在面对一国的民众时,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形象和语言。“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笾豆之事”是指礼仪上的事情,笾豆指祭祀时候摆一些干果来祭祀祖先或神灵,做这些事礼宾司自然会料理,你不用去操心,你只需要把自己的仪态、容貌、语言把握好就行了。

虽然曾子这段话是对身为鲁国大夫所说,但是对于我们个人又该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有

的人不会说话,漫无边际,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说了大半天都是不知所云。总之如果我们要想树立自己的威仪,要使别人信服,就应该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言有言相,要把握好曾子这里所说的“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尺度。


第二篇:谈论语


读于丹《论语》心得

卓赛余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而今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发现《论语》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教授在这个时侯给我们解读《论语》,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碗心灵鸡汤。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养性。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越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有闲暇时便捧起书来读,读后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专科毕业,对于《论语》也是知之甚少,想学也无从学起。于是在我的心中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

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能纠缠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

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的《读论语》,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

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触最深的还有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于丹教授解释说:君子心里面时刻装着法律法规,说话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而小人则无视这些,心里老是想着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实惠。

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纪守法,礼让谦和,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违法乱纪,横行霸道,不讲公德,鸡肠小肚,阴险奸诈的人应当是小人。在工作单位上,那些遵守纪律,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关心他人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无视纪律规章,自私自利的人应当是小人。

然而,纵观历史,横览当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难分清的。芸芸众生,攘攘生灵,模样都差不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所谓的君子细察其言行,偶尔也现“小人”之迹;所谓的小人观其言行,时常也有“君子”之举。这又应验了我们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都是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3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总是会想,那个那个我也可以做,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工作呢。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在我们毕业后的同学聚会中,也常常听到朋友们这样的牢骚。刨去青春傍身,年轻气盛,我想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我们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利对比,不能心平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是啊,书中写的多好,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读书心得我第一次知道《论语》是在初中课本上,我们学习的是简单但很有哲理的论语十则。当时我刚开始学习古文,还不是很能理解难懂的古句,但论语让我对文言文开始感兴趣。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被他…

浅谈论语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个月读书、实践、成长活动的学习,使我增添了几分自信,几分沉稳。回想刚走上村官岗位时心里的胆怯、迷茫、浮躁,真的好了很多。记得刚看完于丹《论语》这本书,心灵就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其实《论语》的…

论语学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伴我健康成长五二吴子昂论语一本具有我国几千年文明的书籍一本教我做人的书籍一本带给我快乐的书籍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我还在跟父母学说话的时候父母便开始教我读论语但我那时还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论语心得体会

杨镔钰20xx13000523《论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不能够用三言两语来回答的,总的来讲,《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

读《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学习体会学习《论语》,特别是“学而之道”,我对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对己。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用什么来要求自己。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读《论语》心得体会

花墙子小学续得前一直以来不断在提醒自己要挤时间看看书,可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牵绊,直到前些日子,才终于拿起了放在枕边的被搁置多时的《论语》。读着这些熟悉的文字,一种淡然浮上心头。《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南桥小学校张大维随笔之一南桥小学校张大维随笔之一南桥小学校张大维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南京市汤山中学言景祥论语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两千年里为人们信奉传承它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自己使自己更丰富更经典同时也为一些人利用不免受到某种思想的渲染使原来的色彩有所变化而...

论语学习心得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冯艳萍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一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相信一提到论语这两个字我们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从口中背出其中一些比较经典的语句可见论语对我们的影响之深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

论语学习的心得体会

论语学习的心得体会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诚信这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孔子发自肺腑的呐喊身处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职场上人际关系上的尔虞我诈相互猜忌在生活上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诚信我们能遗忘...

论语心得体会(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