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环保漆:20xx年中国创业报告

时间:2024.5.2

3A环保漆:20xx年中国创业报告

日前,3A环保漆发布2012—20xx年的中国创业报告,此份报告调研与撰拟时间长达半年,并且采用不断更新信息的方式,使得所有数据均保持最新状态。

报告显示,在20xx年到20xx年4月,全国新增私营企业大概超过50万,从数量规模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接近4000万。在新增企业中,以互联网创业、加盟代理创业为主,而制造业、农业、工业等领域,私营创业者占比很少。 据3A环保漆的样本统计数据,80%以上的中小型私营企业有融资或贷款需求,仅有10%左右的企业获得了天使投资或者风险投资。

在所有的创业型企业中,超过70%以上的创业者是通过个人积累或亲友借钱创业,大部分创业者结识投资人,或者吸引外部投资的渠道仍然狭窄,不过大概仅有20%以上的创业者在吸引外部投资上付出了切实的努力,大部分创业者仅有此想法,或者浅尝辙止。 几乎80%以上的创业型企业都认为市场机会增多,面向的消费群体庞大,并且购买力庞大,但成功机率变小,创业难度正在增加。

在3A环保漆的组织的受访者中,大部分创业者倾向于采用自己的资金创业,而且90%以上的创业者要求自己掌控公司发展,占有控股地位。仅有极少数创业者认为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值得注意的是,争取政府资金逐渐成为一些创业者的选择,不过对于创立不久的企业来讲,成功率极低。

在适合创业的城市方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宁波、成都、佛山等经济发达城市仍然被视为最佳选择。在创业活跃度方面,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位居前列。可以看出,一向执经济发展牛耳的省市仍然有天然的创业优势,而经济欠发达、政策欠开明的地区,在创业活跃度方面继续落后。

报告认为,以互联网为纽带的创业仍然是最活跃的领域,比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云存储、手机游戏、社交图片、网络教育、移动钱包、O2O、网络软件等,均是比较热门的领域,而且都可能产生有潜力的新锐企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领域是,加盟代理仍然是不少创业者的选择,尤其是一些新型产品,或者一些有潜力的品牌的空白销售区域,都吸引了极大量的创业者加盟。在这一创业领域,家居建材、餐饮美食、服装饰品、汽车养护、洗衣、美容美体等,均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同时了解到,报告发布方3A环保漆属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涂料品牌,包揽中国环

保漆第一品牌、中国驰名商标、涂料十大品牌等荣誉,其在20xx年的创业网评中入围最热代理加盟项目排行榜,在积极为创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创业扶持方面颇受好评,旗下拥有爱宝贝漆、优耐净漆、银离子漆、生态星漆等多款热卖产品,率先通过欧洲标准检测,代表着国内最高的环保涂料水平,今年成功中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冯玉祥旧居”的外墙翻新工程,引起学界、家居建材、文物界的广泛关注。


第二篇:20xx年中国创业趋势


本期我们直接选中八个细分领域:大数据、页游转手游、“软硬结合”、B2D、新药研发、影视娱乐、建筑节能。请扎根业内多年的创业者谈谈明年迫在眉睫的转变,请投资人聊聊这些诱人的生意之间有那些“跨界”机会。为此,我们特意为每个细分领域列举了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公司。新时代即将开启,它们在此抢占先机。

20xx年,你会在这里寻找机会吗?

创业趋势——节能:技术与服务

对清洁技术领域的创业和投资者来说,20xx年喜忧参半。被业界称为“下一个四万亿”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4项直接归属清洁技术范畴。相关部委已分别就太阳能光伏、LED、污水处理、节能减排等细分行业出台了一揽子目标、细则、管理办法,未来3年~5年的方向、做法、补贴力度越来越明晰。不光制造,下游服务的机会也开始显现。

但与此同时,以光伏、LED、风电为代表的曾经的明星行业却都在“血海”中洗牌,以智能电网等领域作为代表的建筑节能,是最有希望产业化的热点。

建筑节能将开创能效管理新市场

口述 | 弥亚微电子董事长熊泉

“弥亚微”创办初期,我们发现虽然还存在致使通信不稳定的技术缺陷,电力线载波通信(PLC)芯片已经在意大利被广泛应用。智能电网在中国也势在必行,作为基础配备的智能电表的核心通信部件,PLC芯片必然会释放巨大需求。而且,由于中国的电器等用电设备没有严格的电特性标准,导致噪音特别大,抗干扰能力弱的进口芯片无法正常工作,意味着中国公司坐拥巨大市场空间。目前,我们已经自主研发出了中国惟一符合国际标准、能在复杂电力环境下稳定通信且拥有成本优势的PLC芯片Mi200E,成为国家电网6家PLC芯片提供商之一,在智能电表行业批量产业化应用。

这是一个庞大而稳定的市场。至20xx年,全国智能电表大约还有7.9亿只的招标量。以每只电表175元计算,就是上千亿。预计未来3年~5年,我们的业务量将以每年6000万只表的速度增长。

但是,其中存在不确定性:合作省份的年度预算会有起伏。现阶段电网强调读表成功率,对其它技术指标有时无暇顾及,意味着有些技术可以通过加大功率、提高频率来保证达标,埋下电磁污染、频率冲突等隐患。

相比之下,坚持国际标准的我们就显得比较“迂”。除了大力发展出口,我们也在寻找其他应用的增长点。目前看来,有两个方向会在20xx年重点开拓:建筑节能、分布式光伏发电控制。

“十二五”规划及细则明确了对建筑节能的要求:财政部、住建部将划定10个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信建部提出要将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重点城市15%,中央财政补贴每平方米20元。

不仅是用电总量,电力、照明、空调等都有分项计量指标。相对于无线、宽带,基于电力线的PLC技术是实现各供电管线分别监控的高性价比、易于推广的选择。配合软件、云计算技术,即可用手机、pad等智能终端实现远程控制。基于以上原理,我们开发出了根据人的行为调节供电的“智能楼宇节能管理系统平台”,可节约能耗30%。

另一个重点方向则与光伏产业休戚与共。太阳能屋顶产生的电力接入电网,对电流质量、电能都必须进行监控和计量,PLC芯片便是控制工具之一。截至目前,弥亚微在该领域已有10万片PLC芯片应用,全部为出口,但很快国内市场也将打开。有机构测算,20xx年中国光伏内需市场将达7GW,年增长率有望达150%。我们非常看好其潜力,已经在与相关部门开展关于此领域技术标准、系统方案设计的讨论。

清洁技术企业提升“服务”的一年

口述 | 青云创投合伙人李立伟

我认为20xx年清洁技术领域的创业和投资会出现两个明显的变化:首先,心态上降低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即使补贴还没有直接减少也会把突然骤减的可能性及后果纳入考虑,更注重项目自身的经济性;再者,“制造”要素热度下降,“服务”升高,机会从上游向下游走。

以光伏产业为例。服务方面,屋顶资源整合,微网、离网发电需要的关联服务,比如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PLC)技术的发电、用电数据采集,值得细细发掘。去年一年,大家都在积极寻找屋顶资源。因为涉及与工矿企业、商业机构乃至个人业主谈判签立长期合同,过程注定是漫长的。又因为资源高度不对称,有人有屋顶没钱,有人有钱没屋顶,呼唤专门提供资源整合服务的开发商角色出现。

在这方面,美国公司Solar City发展得相对成熟,中国同类公司还在雏形阶段,可借鉴其思路但不能照搬,因为中美政府补贴方式、银行贷款和保险制度大不相同。相对于制造领域,大型国企对服务业务的参与不会特别多。换言之,这会是民营第三方公司的一片天。

用PLC芯片采集光伏电力数据,则是半导体通讯技术在监控并提高能效方面的跨界应用。这种芯片最基本的应用是将人工读数的老式电表升级成自动计数的智能电表,是国网、南网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部分,有非常庞大的市场。不过,在我们看来,未来这项技术应用于光伏微网、离网发电控制、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的能效控制以及电力光纤会更能拓宽行业的外延 。

太阳能光伏是2012整个清洁技术领域的重灾区,无论国内、国际,都是一个长期依靠政府补贴发展起来的行业。在最近一两年窗口里观察,挑战艰巨。然而放眼10年、20年,目前全球安装量60GW,平价上网后市场容量500GW~1000GW,还有十几倍的增长空间。等过剩产能被消化掉,供应链重新理顺,这依然是一个朝阳产业。

换个角度看,这一波危机虽然残酷,但也有好处。晶硅价格大幅下跌迫使整体成本下降,催促业内期盼已久的平价上网加快了进程。原计划是在20xx年、20xx年,现在看来今年、明年就能实现。与之相关联,截至去年年尾,一系列

“十二五”详规从不同角度明确了中国政府将力推分布式发电的光伏发展思路。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主角不再是大规模电站,而是太阳能屋顶。

未来几年,我看好的是传统晶硅和三维光伏、有机光伏等下一代技术,一般薄膜则由于成本优势丧失、效率低、规模小等局限很难成为主流。对还活着的晶硅企业来说,提升供应链、财务管理能力,降低制造成本,确保不要负债率过高以至周转失灵,同时稳步改进技术,为可能出现的与20xx年相似的疯狂上马潮流做好预案,就有机会分享到市场回暖的红利。

至于新技术,除了用于大规模发电,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与消费电子、太阳能屋顶的结合。国际上,三维光伏的转化率已经突破了30%,还处在小批量生产阶段。有机光伏的转化率也超过了10%,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就有商业化产品面市。

创业趋势:影视娱乐

国内首家娱乐产业及旅游产业信息咨询服务商“艺恩咨询”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文化娱乐产业或突破1322亿元,并预测未来三年中国文化产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游戏、电影、动漫、电视剧及音乐等五个主流文化娱乐形态,形成百舸争流的态势。

在文化产业里的影视版块,20xx年走平民路线的小成本电影制作、对非票房领域市场空间的开发、新型导演及结合3D、IMAX的大制作电影被业内人士所看好。

小制作与非票房领域充满想象空间

口述 | 艺恩咨询研究经理刘翠萍

影视方面未来的一个趋势是,动作、爱情片、喜剧、科幻依然是大部分观众喜欢的电影类型。从院线方看,3D,IMAX每年的市场份额很大,20xx年,占比

应该超过50%以上了。另一个趋势是,类似《泰》这样的中小成本的影片,会带动一批喜剧、爱情片、惊悚片的出现。这些影片投资少,但可能带来高回报率。

此外,一些新的导演将拥有更多机会。华谊、光线还有博纳这些业内的大公司,每年会推出6、7部电影,那么冯小刚的电影可能只占其中的一部。而那些做内容的创业型影视公司,需要专注于哪些内容是长项,这样才可能和大公司形成竞争差异。

影视版块,大家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票房。它延伸出来的空间,即非票房这一块,还是一个探索阶段。可以去开发,其实市场一样广阔。我认为影视行业,让它快速发展形成规模的话,这个方面会有所表现。

例如,和版权有关的传播,比如网络、无线、电视这样的播出平台与版权的商业关系。出售版权的价格是不是合理?从网络传播去年一年的表现来看,它其实已经逐渐地在进入相对规范的一个过程之中。还有就是海外票房,因为我们现在的影片出口,更多的是直接把版权全卖了,一次性收费。这些是我们未来可能更多去拓展的领域,当然,前提就是有一个很好的影片,才能延伸、支撑它这些周边的产业,包括一些相关产品的开发。

二是在影视产业链上的细分领域,做广告植入的这类公司会有发展机会。回过头看,20xx年伴随冯小刚的电影,就有一些给电影做广告的公司出现。冯小刚的影片植入是自己做,然后自己去招商。它内部有这样一个团队。但还是有盈利的公司出现,如万达银幕等等。这个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20xx年大概在18到20亿左右。20xx年,我们还没有做预计。

电影内容可以辐射周边很大的一个领域,涉及到上下游,还有对相关设备的需求、研发。它的触角非常大,如果能够把触角更深入地扎下去的话,那么,它会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规模。

平民市场是引爆点

口述 | 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朱艺恺

《泰》一下子爆破出来。你可以看到,老百姓对接地气的娱乐渴望太强烈了。说句实话,它看看也就这样了,但是它有那么多票房,说明这个市场多么贫乏。第二,就是说小投资会有大爆破,我非常看好中青年导演,特别是这种更加接近老百姓,而且真正能走市场化道路的人。现在拍国产大片,你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市场能不能接受。整个影视行业,有点儿像在赌博。我觉得走平民化、市场化的这种片子会大量出来。它可能会形成一个趋势。一下子火起来。

文化产业太广了,今年会怎么样、明年会怎么样,很难讲。比如突然引进一个国际大片,就可能带动了整个产业链,所以很难用一个固化的思维,去判断它的发展曲线。但我觉得影视这个行业,今年肯定火。特别是小电影制作。《泰》的成功,刺激了一个平民市场。

中国真的太缺少娱乐,老百姓对这个的渴望程度非常高。有人会说,这个市场娱乐片原来不是也拍得多了么。我觉得真的不完全是这样,老百姓太希望有好的东西出来。《泰》成功,运气是一部分。但本质上跟王长田的风格有关,他对底层生活的了解,可能比同行更深。真正了解老百姓在做什么,喜欢什么。从这个层面上看,他跟冯小刚还是不一样,冯小刚讲的是老百姓的幽默,同时相对追求一种艺术性的东西,他不完全是一个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这个跟《泰》有蛮大的一个差别。

《泰》留给人一个很大的启示。你有很好的创意团队,就有可能成功。影视行业不是说有华谊兄弟、光线这样的大公司存在,以后创业型公司就没机会了。它和传统的电子商务、互联网行业完全不一样,有巨头在其他人就不能玩儿了。但在艺术创作这个行业里面,封不死你的路。哪怕院线不能放我的电影,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放,可以在老百姓中间传播。所以说这个行业我认为,属于星星之火永远可以点燃。

但这个行业的风险极大,一点都不比互联网低。大家都认为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成功概率很低。实际上你回过头来看,在影视行业里面,成功概率并不高。你看不到什么。今年你成功了,不代表明年成功。但对于草根(创业者、服务草根市场)来讲的话,它的这个发展空间可能比互联网更大。因为互联

网对创业者的准入门槛、及竞争越来越厉害,已经很难再找到这种(低成本投入,高回报)的大东西。这是机会。

互联网和文化产业不是两个完全隔绝的行业,实际上可以融通。如果有人今天聪明得能够把这两个行业结合起来,我相信一定有东西出来。文化行业里面缺什么东西呢?技术、人才,特别缺经理人才。

大部分的文化创意产品都是放在那里,根本没人知道你。商业人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间,是很关键的一环。但互联网行业不缺这个,如果谁能把互联网行业有影响的人结合起来,说不准这个产业就真的令人产生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整个技术推动了以后,比如说移动支付、移动识别、标签等等,它一定会跟文化产业越来越结合密切,所以它会推动这个文化产业的科技的含量。原来这个产业说句实话,大家都觉得没有科技含量,和科技的关联度太小了。

创业趋势:新药研发

2012,在卫生部新年献词中被定性为“深化医改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办医的“新36条”细则出台,民营医院将可以像公立医院一样参与评级、作为非营利机构经营,公立医院可以转制为民营;20xx年末中央财政为“重大创新药物研制”专项下拨的400亿重金,去年又再追加750亿;针对20xx年起5年内全球600多个专利药到期引发的仿制药过热,年末又出炉了新的药品质量要求和梯级定价方法;全球最大医疗设备制造商美敦力(Medtronic)以8.16亿美元收购“康辉医疗”,释放了中国医疗器械将登上世界舞台的积极信号。

众多机构宣布布局医疗,已经或筹备成立行业基金的就有君联、德同、软银中国、高特佳等。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就处在大爆发的前夜。

新药和医疗服务是重点

口述 |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杜莹

在做投资之前,我从事新药研发大概有20年。就我个人观点,中国大医疗健康产业最缺同时也最有机会的是新药和医疗服务。具体来讲,创新药、高端生物仿制药和医疗卫生系统改革是我在20xx年最关注的领域和方向。

欧美真正有实力的医疗公司,都是以研发创新药为主。一个市场很小的药拿到新药证书就值十几亿美元,市场大的药收益可达上百亿美元。从投入、回报的比例来看是值得的,一些针对疑难疾病的新药往往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靠专利保护雄霸市场。

但是在中国,仿制药充斥市场,自主创新药少有创业者涉足,也鲜有投资人关注。说明在中国,有领导全球新药研发成功经验的创业者少,真正懂新药研发的投资人更少。

创新药可以是针对全新靶点的新药,也可以是对现有药物的优化和改造。去年,浙江贝达药业的抗癌新药凯美纳(Conmana)上市一年就有两三个亿的收益,这就是一款针对已知靶点的创新药。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在国外有新药研发经验的科学家纷纷回国,想要在中国大展身手,但都面临了非常大的融资困难。今年,我个人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寻找从欧美引进优质新药到中国来开发的项目,因为这样可以极大缩短开发时间、降低早期风险。

仿制药领域,我认为值得关注的是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 drug)。化学仿制药(generic drug)由于进入壁垒较低,中国药企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明显优势。但生物仿制药的全球市场才刚刚开始。

除新药以外,去年政府向民营资本办医院伸出了橄榄枝。民营资本办医,开展得比较早的是建眼科、齿科、体检、医美等专科医院或诊所连锁经营。对综合性医院,又有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

ROT(Refurbish-Operate-Transfer,更新-经营-移交)、产权收购等不同切入方

法。我最看好的是医疗资源不错、经营理念亟待市场化的既有公立医院通过ROT模式转民营,卫生系统将医院的经营权委托给企业,企业自负盈亏。

中国需要改革的公立医院太多了,ROT模式的优点是投入资金较少,只要建立起一套先进的管理方法,就比较容易扩张。而如果要收购医院股权,扩张速度就会比较慢。至于专科医院,医疗人才短缺是当下无解的瓶颈,但在一些对病人资源、管理模式、药的投入需求多过基础设施的细分领域还是有机会,比如:精神病院、康复中心、儿童医院。反之,心血管病这类需要大型设备的医院,机会就比较渺茫。

生物药在中国还有20%的市场缺口要填

口述:信达生物制药总裁兼CEO俞德超

“生物医药”,在中国政策、行业、舆论各个层面的话语中通常泛指整个医药工业,即作为中药、西药(即化学药)、生物药三种不同类别药物的统称。我要讲的和我自己在做的,是狭义的生物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具备生物活性的药物,而且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生物药。

生物药在中国医药工业中的比例非常之低。三组数字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第一,美国23%的国民医药消费是生物药,全球平均值是20%,中国只有不到2%,也就是说美国人1块钱药费里有2毛3是生物药,全球平均2毛,中国只有2分;第二,新兴国家韩国的生物药生产规模都达到了50万升(生物反应器体积总和),而中国举全国之力还不足10万升;第三,国产生物药出口依然为零,尚未突破。这是因为自19xx年第一个国产重组生物药面市至今20多年,上市了30多种药,全部是仿制而且是低端仿制药,质量远低于国际标准,也还没有一座生物药工厂能达到国际标准。

但是,也许用不了10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老龄化加剧和消费升级,2%~23%之间的空档就需要有人填上。包括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 drug)在内的高端生物药,在中国都归属于“一类创新药”,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

重大专项的重点扶持方向,又坐拥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可以说无论创业、投资都很有机会。

这个机会不是人人都能抓住的,有很高的进入和技术门槛。首先,中国法律规定生物药不允许代工,这就意味着必须自建工厂,投入需要1亿~2亿美金之巨,考验融资能力。再者,其涉及的技术除了药品开发还有工业生产,要求核心团队拥有双方面的综合经验,即必须在海外大药企研发成功过生物药,同时还要懂得运营、管理国际标准化工厂。

我们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是在美国从事生物制药行业20年以上的海归,很幸运地拿到了全球最大基金公司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 Group)、世界10大药企之一美国礼来制药集团亚洲基金(Lilly Asia Ventures)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共同投资。对于产品,我们的定位很明确,只做高端生物药,尤其是拥有全球专利、不仅满足国内市场而且能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品种。以生物药平均开发周期为6年~8年计算,我们的产品面市时间大约会在2015或20xx年。

展望20xx年,有两件事我认为会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件是我前几年开发的全球专利生物新药“康柏西普”(Conbercept)将完成临床实验审批正式面市。这是一种治疗眼底病的生物药,能使因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其上市将有望引发不输于凯美纳(Conmana)的市场震动,并带动各方对生物制药的新一轮投资热情。

另一件是美国生物仿制药法规可能付诸实施,会促使国家药监部门改进药审制度,推动中国生物仿制药法规由调研进入到起草阶段。如果中国的药审标准还像10年前一样什么药都批、一个药批几十家,质量要求和技术门槛低,这一拨生物药热潮势必也将走回老路:低端重复投入,低价恶性竞争,一家也做不大。如果去年国家公布的一系列医药行业利好政策能全面落实——全面提高药品质量标准、限制审批低水平仿制药、以梯级定价估计创新,中国的生物药产业必将迎来真正的大爆发。

创业趋势:移动医疗领域的小生意与大机会

口述|丁香园创始人 李天天

20xx年年底,我在美国华盛顿参加“2012 mHealth Summit”大会的演讲标题是“大机会,小生意(Big Opportunity, Small Business)”,讲述了我个人对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的一些观点:中美医疗体制截然不同,不能将美国的成功模式简单类推到中国;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和政府对移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还需较长时间进行引导和教育;中国在移动医疗/健康领域的App虽然数量不少,但能够满足用户刚性需求的并不多,赢利模式还不够清晰??貌似泼了一些冷水。会后,一位听众建议我修改标题的顺序,将其前后颠倒一下,变为“小生意,大机会”。她认为任何生意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只要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再小的生意也有做大的机会。

从语法角度看,“移动医疗”一词是偏正结构,“医疗”是主体,“移动”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首先,中国的诸多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对各种移动应用可谓青睐有加。他们希望通过移动应用来管理自己的医药代表、向医务人员传递产品信息、在会议中增进参会者互动、甚至通过App直接辅助临床试验。企业的产品经理们迫切希望利用移动应用打开新的推广渠道,为现有的“学术营销”之路增加新的“传播利器”。从全球趋势来看,各大跨国医药企业也纷纷开发相关的移动医疗产品,或侧重内容,或侧重工具,或侧重客户管理,而且预算充足,出手大方,确实是一块不小的蛋糕。但是很容易干着干着就成软件外包公司了,又陷入了拼价格、拼关系的怪圈中难以自拔。

其次是对医疗机构,相对现有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移动医疗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监测、分析、管理和共享数据,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医疗的可及性和患者的安全性,是住院患者电子病历系统的有力延伸。数周前,美国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商AthenaHealth(ATHN)公司以3亿美元代价收购著名移动医疗服务提供商Epocrates(EPOC)公司,也暗合了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的新趋势。

但问题在于,中国绝大多数公立医院信息系统不开放、数据不共享、格式不标准、各服务商之间不良竞争??不多说了,成“不不不”派了。

再次,是针对医务人员,目前中国医生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非常高,大家经常使用的App也和专业高度相关,毕竟医学本身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一般来说,医务人员对于用药指导、疾病知识、新闻资讯、专业工具等类型的App格外青睐。除了医务人员,医学院的学生群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群。根据笔者手头的一份美国哈佛医学院调查,美国94%的医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他们对于网上课程、继续教育、经典教材、医学图片等App非常喜欢。而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则对疾病知识、医学工具等App比较感兴趣。

医学生普遍对记笔记和加注释这两类应用比较关注,所以类似Evernote、GoodReader的安装率和使用频率非常高。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迥异,需要对医务人员工作流非常熟悉,才能打造成功商业模式。

最后是面对消费者。和上面提及的住院患者电子病历系统相比,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兴建的居民健康档案则更加侧重社区居民的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理论上具有潜力更大的市场,毕竟住院患者还是少数,而且他们出院之后的长期跟踪随访、健康数据采集等更需要移动服务的大力介入。在这方面日本已经走在了前列,早在去年7月,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和欧姆龙健康医疗公司合作宣布成立DoCoMo健康医疗公司。该公司将致力于将移动用户的智能手机同欧姆龙的医疗仪器如血压计、睡眠监视器等连接起来,帮助用户更方便地收集整理这些信息,并能够基于云计算实现相关信息的管理。

收集数据并不难,存储数据也只是技术问题,难的是如何有效动员医务人员根据这些数据为消费者提供长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以上四个方面,在国内都已经有一些先行者在努力探索了。虽然目前来看还是不折不扣的“小生意”,但从国内外的趋势分析,未来都具有较好的可成长性,由此可以扩展的商业机会也有很多。在诸多挑战中,笔者认为政府的管理政策是

最难被突破的,但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个别地方先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广东、浙江。

做移动医疗和做社交、做游戏、做电商有显著不同,这个领域关乎健康,关乎性命,关乎良心。很多时候看起来没那么时髦,没那么好玩,会很苦很累很受伤。但这就是医疗的本质:大医精诚,救死扶伤。

创业趋势:B2D服务

20xx年是移动互联网最“平易近人”的一年,众多创业者数量选在此地掘金,而送水工的价值呢?有人提出了B2D(Business to Developer)概念。这类企业针对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上线前后的各类需要提供在线云服务,既包括存储这样的基础服务,又包括各种解决单一问题的“模块”。在美国,它们已经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关注B2D公司,现在正是时候。明年,这个领域会出现多少玩家?

这类应用会像一个个小模块,越做越专

口述 | 经纬创投分析师庄明浩

去年第二季度时候后我关注过这类B2D公司,美国很多家公司融资,中国零散地出现了一些。

20xx年会是它们发展的好时机,因为整体经济环境并不太好,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会考虑免费的—细分服务。这个逻辑虽然比较浅显,但我想在这里可以说得通。

专业化分工、纯靠技术解决问题是美国人的思路,在美国你开发一个App,只需要关注你的核心功能就好。中国有很多行业都是看老板之间、销售之间的关系,没法做专业化分工。在比较新、比较纯净的行业倒可能推行开,移动互联网算一个。

很多开发者还没有意识去使用这类服务。其实它们可以帮你节省的成本,不仅是资金,还包括时间和人力。如果是自己去做,维护成本往往是越来越高的,比如做数据统计,需要根据内容分发不停做分包,开发者需要改很多次,非常繁复。

B2D领域比较明显的几种模式,在商业化方面还需要摸索:针对移动开发者的云存储,离钱比较近,我想明年可能出来几家比较好的;“引擎”是很成熟的商业模式,相当于收licecce费用;数据统计,我们投资的友盟是最早做的一家,目前转到广告来变现;做测试,其实收费方式并不太明晰。这类服务,最理想的状态是,作为基础服务方,可以按月或者按服务量收费。

还有一些新的服务,比如“转码”,例如在Android和苹果之间的开发转换工具,但我对效果存疑,也许“转换”会降低个性化成分;可以直接加到App上面的“支付模块”也很有需求;云测做的是产品发布前的测试,国外有做产品在用户端的测试,也不错;“社交分享模块”,把你的内容一下分享到多个网站;还有客服模块,解决与用户沟通的问题。

这类应用会越做越专,很多新业务会像一个个模块一样,覆盖在移动互联网上面一层。

我想在这个领域,每一个小业务都会出现几家公司,未来可能剩下一两家,而且还可能是大公司来做的,比如百度就在做数据统计、转码等业务。这类公司如果得到开发者的信赖,可以在原有业务上不断增加新业务。

B2D领域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模式

口述 | “云测”创始人王军

我把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为开发者提供的服务分为五块:第一部分是为“开发”环节的服务,例如第三方的开发架构、跨平台开发引擎;第二部分是“连接”,就是把App与SNS、云数据库或者其他产品进行连接,现在做开发不可能

是在自己独立环境里面,都需要有接口;第三部分是“测试”;第四部分是“管理”,例如发布、升级、代码管理;第五部分是“分析”,做一些数据的统计挖掘等。

“云测”专注于测试环节。当时我们团队做PICA时候,最麻烦的事情是兼容测试,因为各手机终端的差别太大,当时测试团队30人,200个手机,非常希望可以自动化完成。这种需求是所有开发者都有的。专业化分工是趋势。

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有不同的地方,前者的生态链中存在不同的运营商、操作系统、机型,在使用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带宽环境。除了测Bug之外,我们会模拟真实环境,为手机进行极限测试。

也正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特殊性,我相信,与PC互联网相比,针对移动开发者的服务,会有很多新的服务类型。20xx年,这个行业会多出很多选手。

20xx年,我想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情况是,看上去不错,其实还很严峻。这个行业还没有对实体经济还没有太大影响,先谨慎乐观吧。我们这些为开发者做服务的公司,首先,还不能着急盈利。产业链还没挣钱,你这边不可能赚得盆满钵满。从云测的角度,基本服务都免费,除非你的服务变成了“空气和水”,否则就算收不了费,也可以收税,未来不用发愁。

当然,整个产业链也没有一定免费的规矩,我们是该挣钱还是该免费,这要看各家的策略,以及各家粮食有多少、弹药有多少。云服务,以及一些分析类服务,一开始就能挣钱。

其次,我们这些企业目前提供的服务还不够深,明年主要的精力是给开发者全方位,更方便的服务。

再次,20xx年将持续“大数据挖掘”这个大势,我们需要给开发者提供更深层的数据分析,不是采集而是加工,挖出更新、更深入的商业价值。所有开发者都需要在保证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商业门槛、竞争优势。

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国际化。我们现在英文版已经完成了,很快要做海外的服务,会专注于兼容性测试,这是云测最擅长的,也是用户不可或缺的环节。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普遍建立在云环境中,服务的提交不以时间、地点为限制,是24小时的,所以可以往海外发展。

全球化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我们的领域将会有更多竞争。我们产品出来半年后就有几家大公司效仿,只能自我保护,对方要赚钱那我就免费,进军海外,也是提前做好部署。

另外作为第三方公司,本身也要熬时间。移动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为止,所有的从业人员、包括用户都担心,到底数据安全不安全。我们这类公司需要花时间得到开发者的信任。

创业趋势:软硬结合

在20xx年10月期《趋势模式》中,我们写到了手机外设产品。紧接着,小米在11月推出智能机顶盒,医疗类外设开始被IT圈内人所熟知,与Fitbit类似的产品也出现在国内市场,果粉家中陆续安装上Apple TV(尽管只能在海外或香港地区买到,使用前还需简单“越狱”)。

如果将“软件与硬件结合”作为一个大的主题来看,这些新产品有望深入百姓家庭,辐射中老年用户,但你可能只是听说过,并没使用过。20xx年,它们是否会来到我们身边?

Android的开放会创造更多新产品

口述 | 红杉资本副总裁曹毅

我个人比较看好“软硬结合”。20xx年只是刚刚开始,往后它会成为主流的产品模式。

以前的“信息化”主要是以PC为中心的,现在变了,最典型的代表是手机,原来是通讯工具,现在是计算和上网工具。我认为软硬结合就是指硬件和网络结合,提供和原来不同的新服务。

投资人角度,我最看好的是医疗健康方面,血糖仪、血压计这些产品的增长量很多,作为一个新事物,在行业里面已经挺成熟了,结构也搭起来了,应该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出成绩。

Nike+ Fuelband这类产品的兴起,和消费升级、大家重视健康的大趋势有关,美国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我想长期来看,在美国火爆的多数产品,在中国也会火起来,只是会有个滞后性。

智能家居类也是很大的市场,包含大家所说的“物联网”。只要你愿意,用手机可以控制任何电器。家用电器的市场本身就非常大,而且软硬结合后,对消费者的好处会非常明显。电器厂商在智能化方面做了很多年,希望产品往这个方向转,有了软件之后,也可以统计用户的使用数据,厂商还可以更了解用户行为。

智能电视是焦点,确实有广电监管等特殊难题,不过民营企业也有自己的做法,比如在产品形态上变一下,想办法规避内容方面的问题。我觉得逻辑上可行,但是短期有瓶颈,很难赶上美国的规模。

创业公司也可以考虑做的“轻”一些,做一些App。但要看你能否找到好的切入点。和视频结合的App,我想最主流的是游戏类。我们可以对比来看国外XBOX和WII等产品,每家都在做自己的一个封闭生态链,花很多钱让开发商在自己的平台上做产品。因此,如果智能电视上面都是Android系统,还要看游戏开发商是否愿意针对电视做开发,而且这些游戏也未必适合放在电视端,运动类游戏也许合适一些。

最后说到系统:苹果在智能电视方面的部署可能会比较封闭,在配件领域会给出接口,产生一些机会;Android的开放会创造更多新产品。

智能电视领域,革命还早

口述 | 香港翱瑞众科有限公司董事汪智沛

其实“软硬结合”是一个表象。所有既需要智能内核,也需要硬件外壳的产品都是软硬结合。我个人觉得,软硬结合的“软”指的是人,重点是和人的结合,苹果iOS、Android系统在掌上设备里应用会比较人性化,加上硬件比较给力,所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才会这么火。似乎所有设备都可以变成电脑,从桌面到掌上,再到更大的屏幕——“智能电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互联网电视这个概念还没起来,我们就开始做“智能电视”方面的事情了。我的看法可能会得罪一些人:20xx年会有很多做智能电视或者智能机顶盒等产品的公司,我认为智能电视市场相当于五、六年前的智能手机市场,短期内做法五花八门,但很难让人眼前一亮。真正的革命还早着呢。

苹果和Android很适合掌上设备,而目前的智能电视就是把手机上的系统生搬硬套到电视屏幕上。所有电视的界面几乎是一样的,加上智能系统,操作起来根本不好用,屏幕不能触摸,输个用户名还要外接键盘。所以用户不买帐。

开发者不知道在智能电视上怎么部署,各种“盒子”又不好用。问题出在操作系统上。微软很早就做Windows Mobile,希望在手机上部署智能系统,但真正的革命者是苹果,它既做硬件又做软件,当时这种做法在其他公司眼中是异类。

智能电视领域,今年会有“产业链”上各个位置的公司出现。但是,智能电视的基本用途做不好,上面那些App的激活率也不会太高,电视上弄个“愤怒的小鸟”,你说怎么玩?你看iPhone的发展,一开始并不是直接有App的,也是一点点演化的。今年会发布我们系统,里面不会有任何App。如果电视的基本职能做不到,就不要拖着其他应用。

这个行业是否能有人赚到钱,是否能成为新产业还不一定。中国人酷爱“布局”,因为怕失去位置,产生“恐慌”而做产品,但是大的产品变革并不是所谓的“布局”来完成的。电视厂商在推新概念赚快钱,因为它们即使一年卖100多个亿,净利润才1亿,不推新概念就垮了。目前这些厂商的研发者都很不爽,

号称“做了第一代不做第二代了”,这就像多年前诺基亚拼手机抗摔、像素高一样。

至于其他安装智能系统的产品,比如最近听说有装上Android系统的微波炉,我并不看好,有点“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而不是因为需求而驱动。同样属于反面案例的还有“智能手表”,还包括在手机上加一个红外把手机变成遥控器的产品,反而用起来很费事。

安装Android系统的“游戏机”,我觉得会有需求,因为在手机上玩游戏不方便,有时会怀念操纵手柄,肯定有游戏玩家会尝试;“老人特制机”,按住一个键就和子女通话,也是好的软硬结合。在细分市场有需要,但不会是iPhone这样的大众产品。市场有多大还很难讲。

医疗类配件我非常看好,由配件来收集信息,把信息反映在手机屏幕上,例如测到的血压,在血压计上面只是个读数,放在手机上可以看到日常波动,还可以转给家人和医生。收集到的信息会因此大大增值。

创业趋势:页游转手游热

20xx年“全民偷菜”引爆了页游市场,这之后页游凭借小而轻的模式受到创业者的追捧。随着多年的发展,国内社交网络渐趋成熟,渠道巨头们完成了跑马圈地,在分成比例上压榨游戏开发者。页游产品浩如烟海,同质化竞争激烈,赚钱的产品寥寥,这种状况在20xx年尤其惨烈。

相比页游,手游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也并未形成规模,过去页游厂商看不上手游,觉得盘子太小,但随着移动互联爆发式的发展,再加上页游增长放缓的大势,手游市场无疑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成为游戏市场新的突破口,因此不少页游厂商纷纷在保有原产品的情况下向手游转型,占领市场,20xx年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

手机游戏有些像端游 需要做得更精品

口述 | 顺为基金副总裁孔毅

我去年投的都是手游。页游基本上是增长趋缓了,大的开发商和运营商也已经形成了,这个市场对小创业者来说没那么赶时间了。手机游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各个巨头的势力分布还不清晰,渠道分布没有形成。20xx年,手游市场规模大概在10多亿到20亿之间,月收入上千万的开发商有五六家,不会超过10家。

所以说,手游市场还处于早期。现在国内一个月的手机出货量是1500万台,手机用户的红利很高,缺的就是优质内容。去年手游市场规模20个亿,今年有可能达到40个亿,按照100%的增速来算,到了20xx年就是160亿。160亿是什么概念?只占中国整个游戏市场的1/3。所以我觉得只要踏踏实实做产品,就会一直处于大势之上。

国内渠道是一直挺强势的,比如页游基本是三七分,甚至有的是二八分或者一九分。对于手游而言,市场盘子比较小,分成比例相比页游还高一些。对于页游而言,比如说要登陆腾讯,腾讯是不会付版权金的,因为产品太多,但是对于手游,渠道愿意付这个钱,因为开发商如果活不下去,渠道也没法赚钱,所以现阶段对手游开发者还是挺好的。

任何的类型的游戏都有可能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得足够好,不管是RPG、策略,还是休闲类的小游戏。做页游比作客户端要浮躁一些,因为客户端的周期长,页游给人的感觉就是投入没那么多,开发周期比较短,用户的短期行为比较多,流失率比较高,像速食品一样,用户玩一玩就走了,总是有一些弹出的广告。

但是手机游戏算是软件,需要安装,肯定比页游难推广,在某种程度上就像端游,感觉又回来了,需要做得更专注和精品一些,因为App需要面临更多的把控。另外,手机用户玩游戏的时间更为碎片化,如何吸引用户是很重要的。如果开发商想通过一个模式去刷用户,这种页游上做的事的概率要小很多,因为手游不像页游推广起来有很多入口,用户一刷就会有。

对于盈利方式而言,未来手游内主流的仍然是游戏内道具内置付费。广告也走得通,不过将会是很小众的,因为对于游戏而言,广告十分影响用户体验,对于赚钱的游戏,他们不屑于广告的那点收入,对于不赚钱的游戏,广告商不屑于那点流量,所以广告不应该是手游行业未来主要的来源。

手游目前泡沫期,提前进入了白热化

口述 | 热酷CEO刘勇

页游增速明显变缓了,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些革新性技术出现的话,这个市场是有天花板的。首先来说,现在的竞争可以说是红海竞争,同质化严重,很多公司都是给同一款产品不停地换皮。另外一个致命的原因是页游厂商的分成比例太低,普遍为30%,受渠道公司压榨,即便这样,很多渠道公司也不赚钱,最后只能压榨用户。

比如一款产品用户本身只会付10元,现在要压榨20元,提前预支了用户,用户在下一款产品的时候必然会少付一些钱。或者说产品的生命周期就会减少,一款本来生命周期为一年的产品,现在变为了半年,对页游公司而言,如果要维持增长,就需要半年出一款精品游戏,这个难度是很高的。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开发商之间的恶意竞争,比如过去存在独代费用,所谓的独代费用也就是渠道商花200万到500万覆盖开发商早期的研发成本,以取得独家代理资格,现在一些开发商为了迎合渠道,把这个独代费用一降再降,最后价值链就这么断了,这些原因导致了页游厂商寻求新的发展。

手游从分成比例上讲,iOS上开发商占70%,Android联运的话开发商普遍能占到50%到60%,个别能达到70%,也就是说比页游上分成比例更高。但是手游也存在问题。首先,渠道分散,这就意味着成本增加;其次,手游市场相对较小,目前处在泡沫期,提前进入了白热化竞争,资本多、公司多,许多大公司都进来了。

手机游戏上的特征就是百花齐放,什么类型做好了都能成功。作为页游公司往往擅长的是休闲游戏,也就是轻度游戏,这类游戏研发成本低,受众更广,在微信这样潜在的渠道,我认为肯定是休闲游戏可以获得成功。我们这类公司实际上更适合去做中度游戏,所谓中度游戏,就是既不是重度的,也不是非常休闲的,它和重度游戏一样具有一定盈利能力。

重度游戏在PC和手机上差异很大,一些需要动作精准的游戏,比如射击类的游戏,在手机上不一定能控制那么精准,同时赛车又不能做得太精准;一些需要多人同屏操作的游戏,也很难在手机上实现。最好就是一只手,横屏、竖屏都能玩的游戏。另外,很多手游公司过分看重单产品,不注重系列化和品牌化,其实游戏完全可以做成和电影一样,我们做社交游戏出来的很擅长做这个事情。

页游往手游上转是很有利的,因为手游上的用户特征有四个,时间碎片化、离线交互、社交化、国际化,这四点和页游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用户习惯的变化,比如用户在线时长的变化,在PC上用户一次玩5到10分钟,在手机上可能玩2分钟就不玩了,但一会儿又回来继续玩。另外用户覆盖人群也发生了变化,手机可以覆盖到更多有付费能力的高帅富人群。

女性用户开始活跃起来,在热酷的一款产品中,女性用户已经超过了50%。在手游市场,小公司只要有创意同样有机会。我预计20xx年是建立手游市场良好生态链最关键的一年,尤其是分成比例,要避免出现页游上开发者只占30%的情况。归根到底内容为王,开发者需要做的就是踏实做出精品来。

创业趋势:大数据

20xx年美国硅谷投资的最热门主题就是大数据。20xx年至今,IBM、EMC都花了超过一百亿美金投资于这个领域。

什么是大数据,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使得数据量似乎陡然变“大”,而云带来的计算能力的革命,使得处理这些体积大、种类繁多的数据成为可能,也使得云计算有了新的商业价值

落地方式,一个更大的市场正等待IT从业者去挖掘和探索。Amazon在转型,新公司如Opera都在基于数据本身来创造价值。那么,在20xx年,大数据会驱动哪一块业务,衍生出哪些新的业务模式?创新者要怎么利用这些新数据和新价值?

大数据领域:未来的商业化落地方式

口述 | 天云科技副总裁雷涛

大数据的核心在于“自动化”,而非大多数人认为的“分析挖掘”。当所有的效率都达到最高的时候,你的核心的竞争能力在哪里呢?是数据本身。怎么通过IT能力引导业务,企业数据将会成为企业的一个核心能力,靠数据本身的价值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来获取巨大的盈利空间。

大数据跟企业本身有什么相关性呢?第一个能力是识别。比如超市,发会员卡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为了给你打折,而是了解你的行为喜好、支付能力等,进而将用户差异化。第二个是感知,通过对个体用户的识别,快速感知整个市场的变化。第三,有了这个对于个体的识别和对整个市场的感知,就可以做到干预。

传统的BI(商业智能)是做一个统计、分析,数据更多的是做探索与发现,它发现一个规则,再把这个规则实施在条例里。大数据本身就是企业的智商。

什么样的服务形态会成为在主要的大数据里落地的应用方式?可以分成三个类型:数据能力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

数据能力服务,比如数据的长期保存,还有面向大企业的专业维护,容灾的能力。

信息服务,即大数据的检索和交付。传统的企业对于历史数据多采用备份或导出到链接的阵列或磁盘阵列的方式,这样既不节省成本,历史数据的获取成本又比较高。大数据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知识服务,就是数据融合催生一种新的知识服务。它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时间维度上,长期持续的积累数据可以使数据本身更具价值;第二是,数据的广度方面,数据不仅服务于我,同时可以服务于更多的企业内容,属性和特性更为丰富;第三,数据模型,随着数据本身的积累,在某一个行业领域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就会越来越深,同时会对行业本身形成一个干预。知识服务实际上需要三方面的能力获取。第一个,数据融合能力;第二,超强的处理能力;第三是更多的创新应用。

自动化的数据获取、分析处理和反馈是大数据的核心能力。这些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有极大的匹配度,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落地大数据。

2013大数据创新路线

口述 | IDG资本副总裁牛奎光

对于开发者来说,云计算是省钱、省力的事儿,但最终要赚钱靠的是应用,还得在数据上多琢磨。云计算平台是盖电厂的活儿,这是互联网巨头们才能干的事儿。可能会有个缝儿,但小的开发者能做的非常有限,比如也就挣点系统集成的钱。更多的机会还是在应用上,但最好这些应用同时又跟云相关,能把数据收集起来。数据相关的云,会给出小公司从小到大成长起来的机会。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数据本身会逐渐变成应用的一个壁垒,迭代也会比较快,这是一种更新、更先进的模式。简单的部署类应用以前就有,但那只是演进,不是革命。

要做大数据相关的业务,首先要有数据。大数据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与早期互联网乃至IT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是类似的,一定会发生,但相对会慢。在中国,现在能自由拿到的数据还是在互联网上,但是互联网领域产生数据最多的地方还是在巨头手里。于是,应用开发者只能根据巨头的开放政策确定自己的创业体系。所以,要跟平台维持一个比较好的关系。有人提到了防止数据垄断的问题,但是这个可能挺难的,谁来防止呢?

在应用层面,其实许多需求很早就有,只是由于制度、技术等原因,没有被迅速释放出来。比如出租车应用,现在能够掌握打车人和出租车的位置,利用这个做供求的匹配。这就是非常直接的以数据为基础的应用。

大数据应用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但对企业发展来讲,以后的发展重点就在于如何利用数据。围绕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也就是数据的生态系统,从存储开始,到处理、检索、分析、可视化,都存在着不同的需求。

综合目前国内外在大数据方面的商业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种:利用很强的数据处理专业能力建造数据集市;使用社交平台数据做分析应用;数据使用从专业人员使用向普通人员推广;垂直数据集成(多通过API发布)。

目前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创业企业比较多,如个性化推荐和舆情分析。相对来说,在大数据的处理平台,如Hadoop,非结构化数据库等技术型企业比较少。

我认为在大数据相关应用开发方面,未来会有几个趋势:第一,通过个性化推荐来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换句话说,当一个广告打扰你的时候你觉得是广告,但当它是你需要的内容的时候就很容易被接受;第二,平台在竞争加剧下更加开放;第三,传统数据挖掘的价值跟外部社交数据和移动数据结合;第四,包括政府便民数据,这些垂直的数据集成分享会越来越多。最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数据布局不一样。中小企业可能更适合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影响企业里做分析的个人,从而使得他们这样的分析方式能够渗透到一个企业的组织里去,影响流程。

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在20xx年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Hadoop越来越成熟,将得到更多支持;其他的NoSQL数据库应用增多;数据分析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开始;可能会有创业企业在数据可视化领域开始尝试。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创业生态报告(中文版)

中国创业生态报告中文版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规模巨大13亿人口655亿城市人口gt50485亿能上网超过135亿在网吧上网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共有8亿手机用户GDP自19xx年以来增长了445倍预计在20xx年超越美国...

中国创业报告发布 揭晓全球创业竞争力排行

中国创业报告发布揭晓创业竞争力排行日前3A环保漆发布最新一期的中国创业报告这份报告对创业项目的竞争力创业城市竞争力创业人群竞争力创业企业竞争力创业年龄竞争力等进行了最新角度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份颇具研究价值的排行榜...

《中国创业报告》: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创业环境

中国创业报告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创业环境导读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小投资创业项目的机会而中国无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许多投资者和创业者都在研究中国的创业环境研究中国创业点子成功案例以便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更好地理解...

3A环保漆发布《中国创业报告》

3A环保漆发布中国创业报告初夏的炎热穿透大地气温已经在30度左右摇摆李耀开车从城东城南一绕到城西城北这个正大兴土木的城市每一个角落都步满了他的车辙印用将近一周的时候他到每个开工修建的楼盘都走了一趟就在上一个月他...

20xx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报告

20xx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报告研究范畴本报告将围绕以下方面对20xx中国创投市场进行研究分析本报告主要研究中国创投市场所关注的创业投资市场主要限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极少部分事件可能涉及澳门台湾地区本报告将按依次...

全球创业观察报告20xx

全球创业观察报告20xx20xx年1月29日清华大学微博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在清华经管学院发布了全球创业观察报告20xx这次发布的报告主题是中国青年创业报告这是该中心自20xx年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研究以来发布...

创业报告

钟爱一生情侣装专营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的生活品味提高了都市情侣们互相赠送服装表达情意已成了生活中的平常事可就是这平常的事却让相爱的人们颇费脑筋尤其是在如下日子到来之前倍感烦恼情人节结婚纪念日亲密爱人的...

盖博伟中国创业报告

中国创业报告盖博伟20xx年11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创业者BoweiGai上个月来到中国研究当地的互联网创业景象看看有没有适合硅谷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机会日前他发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创业公司报告他认为在中国钱...

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xx

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xx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冯中圣受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xx编委会的委托我就创投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作个简要解读为促进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状况与问...

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xx解读

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xx解读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冯中圣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受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xx编委会的委托我就创投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作个简要解读为促进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创业...

20xx中国互联网创业报告

中国创业公司报告TechWeb报道11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创业者BoweiGai上个月来到中国研究当地的互联网创业景象看看有没有适合硅谷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机会日前他发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创业公司报告他认为在...

中国年轻人创业难

中国年轻人创业难问题是资金还是创新美国华尔街日报称缺少投资使中国年轻人难创业绝大多数中国创业者是从父母和亲戚那里获得的资金本科生为80职业院校生为82而绝大多数西方年轻创业者依靠的则是天使投资人和公共资源如政府...

中国创业报告(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