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小结

时间:2024.4.27

文学作品阅读小结

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指代意义。指在一篇文章中某些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语境意义。指词语在阅读材料提供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而非词语在词典中的含义,这一点要格外注意。

考查题型例析: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8题②、08四川卷《我爱水》14题。(略)

训练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解释“痛苦的死亡”和“快乐的死亡”。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咯而不议。快乐的 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痛苦的死亡: 快乐的死亡: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包括:

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表达作者深刻的情感体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②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或是用了特殊修辞手法的句子;

③从作用上说,指那些点明主旨的语句,或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如文段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 ④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考查题型例析: 08年全国卷Ⅱ(季羡林《马缨花》)第15题、08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15题、

08山东卷《歌德之勺》19题、08四川卷《我爱水》16题。

总结: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一)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二)、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三)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

1. 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 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

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训练2、阅读下面文段,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4分)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

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的现象。

训练3、阅读苏叔阳《春天的梦》(19xx年2月3日春节前夕于北京)选段,解释文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xx年的春天。

训练4、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美哉,书卷气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

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

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有删改)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

3.本文结尾一句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这句话含意丰富,请写出两点。

11、 《新诗鉴赏辞典》序言(节选)

公木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它是 2

既多曲折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文中的三个比喻①“九曲黄河”②“黄河之水天上来”③“奔流到海不复回”,分别比喻什么?(3分)

11、①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

②新诗继承与发展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传统;

③新诗汇入了“世界文学”的汪洋。(简析: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还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比喻的构成,找出本体是关键,如①对应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一道长流”这句话,且句中有比喻词“好像”,但本体是“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还是“民族传统”?就需要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形上加以区分了,通过比较可得出:奔流的九曲黄河还是跟传承的民族传统能够更好地对应,即可确定答案,其他两个也是如此)

12、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 归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0字)(4分)

答:

12、中国不需要对长城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观点。(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形象性语言的再表述”能力,句中的“孟姜女”是借代“控诉长城的人”或“控诉建筑长城的人”,泛指“对长城持否定观点的人”)

考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试题指令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所谓“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筛选的信息可能比较多,这时候就需要考生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去掉次要信息,合并重复信息,使得信息更加合乎题目的要求。

筛选、整合信息应注意:

1.提取信息要准确。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

2.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这是从筛选的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 ,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

考查题型例析: 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第14题、08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14题、

08年全国卷Ⅱ(季羡林《马缨花》)第14题、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第16题。 训练5、作者在行吟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呤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 3

血脉债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绒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

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返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届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竿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训练6、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

考点三、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就是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把握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的框架,看出作者组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意的走向,弄清文章是怎样渐次展开和步步推进的,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表达。

1. 梳理内容。内容主要包含理清结构和理清语脉两个方面。理清结构,就是阅读文章时把握住它的框架。理清语脉,就是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

2. 步骤与方法。步骤:第一步,粗读全文,整体感知;第二步,细读各段,标示段意,显露文章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握全文的结构。常用方法有借助过渡段、借助承递性词语、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借助文章标题等。

分析结构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应注意明确结构分析的目的。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事实上,高考试题直接考查结构分析的试题并不多见,而需要凭借结构分析来正确回答试题的频率是相高的。

考查题型例析:08年全国卷Ⅱ(季羡林《马缨花》)第16题、08年湖北卷(季羡林《雾》)第19题、

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第17题。

训练7、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xx年的一次俄国旅行》片段,完成试题。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树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 4

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新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l)

文段共有八句,用“/”画出是对该段层次结构的分析和图解。

(a) (b) (c) (d) (e) (f) (g) (h)

训练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杨柳(节录)(丰子恺)

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儿。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持着几

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一)

①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②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棵大杨柳树。③它不需

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和美丽。④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⑤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⑥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⑦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⑧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观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缘故。⑨杨柳不要吃人家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做?贱?的。(二)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

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而千万条细柳,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亲吻。杨柳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三)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题材。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

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杨柳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东君的势力而拼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 。(四)

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一时兴起的感想。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边上的杨柳。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处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西湖似乎太高贵了,反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五)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杨柳“美丽可爱”的?

2.段(二)句⑨是对哪些话作小结?(只要写出序号)

3.段(四)说,杨柳“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与这个意思相照应的具体描写的语句子是

4.段(三)与段(四)“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中的“贪婪”照应最紧密的一词是5.在段(四)末尾的空格中加一个短语,使全句成为对全段内容的概括。这个短语是4字)

6.本文由五段组成,已标上序号。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应该划分在哪里?

(一) (二) (三) (四) (五)

考点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而概括中心则是就整篇文章的分析概括。

1、具体要求:①概括的角度要与概括的要求一致,同一问题的概括前后角度要一致; ②辨别信息主次,筛选出有效信息; ③修饰限制成分恰当,语言表述精炼;④不能想当然,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作者的观点。

5

2、步骤与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3、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考查题型例析: 08年全国卷Ⅱ(季羡林《马缨花》)第17小题、08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16题、

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20题、08山东卷《歌德之勺》20题。

08浙江卷《乌米》20题、08年湖北卷(季羡林《雾》)第18题

训练9、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阴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训练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6

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

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

答:核心是指 (不超过10个字)

文学作品阅读小结

考点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表述因文体、风格、表达需要等的不同,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间接表现(如运用比喻象征手法);有的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要抓住一些议论抒情性语段。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主旨句等)要分析事例,引文,从主要内容突破。不过,需要把握“通篇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的原则,以免断章取义。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1.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2.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考查题型例析: 20xx年湖北卷(季羡林《雾》)第17小题、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第17题。 训练1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节选)

(19xx年8月11日) 朱自清

十五年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氏主办的。

《诗镌》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武装别人。闻氏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用比喻,又喜欢用别的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锼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另一面他又是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

但作为诗人论,徐低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陈西滢氏评他的诗,所谓不是平常的欧化,按说就是这个。又说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饶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制缠绵的风趣,那正是他老在跳着溅着的缘故。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作

7

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但这完全是新的东西,历史的根基太浅,成就自然不大——一般读者看起来也不容易顺眼。闻氏作情诗,态度也相同;他们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梁实秋氏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心,他们是要创造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西洋诗了。这种情形直到现在,似乎还免不了。他也写人道主义的诗。

(据《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散文精品》,略有删改)

1.朱自清认为,闻一多诗歌风格的特点是

2.在朱自清看来,徐志摩诗歌风格的特点是

3.闻一多和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上既有相同处,又有相异处。相异处主要是:闻一多作诗徐志摩作诗 。

4.下列对闻一多,徐志摩的比较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闻一多、徐志摩都有志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诗,然而都不能摆脱西洋诗歌 的影响。

B.闻一多、徐志摩都凭借想象写作情诗,然而成就都不大。

C.闻一多、徐志摩写诗,在技法上都考究运用比喻,给人的感觉都是活泼的、鲜明的。

D.闻一多重视新诗理论的探索,徐志摩重视新诗体制的尝试,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

E.闻一多几乎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惟一的爱国诗人,而徐志摩是一名吟咏爱情的爱情诗人。

考点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是指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何特殊意义。

鉴赏人物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1.从作品实际出发。这就是从作品中具体人物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具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解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2.对人物性格应有简要分析。这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考查题型例析:08浙江卷《乌米》18、21题,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第15题。

二、鉴赏语言

是指①、语言的表现力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优美、华丽、淡雅、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③、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鉴赏语言应注意的问题:1.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作分析。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鉴赏语言最忌讳的是就语言谈语言,往往用“生动、形象、强调”这一类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2.要分析语句的组合关系。所谓组合关系,包括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譬如,分析动词的表达作用,一般结合着它所带的宾语作分析;分析形容词、副词的表达作用,就要结合着分析受它们修辞、限制的中心语作分析。有时某种语言技巧是因完整的句子来显示的,就要作结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提高鉴赏的正确率。

考查题型例析: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9题、08年安徽卷(史铁生《我与地坛》)第16题。

三、鉴赏表达技巧

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材料安排、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鉴赏表达技巧主要应注意下列两点:1.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2.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

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归纳起来说,有下列几方面: 1、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叙事和议论。

2、表达方式——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8

①、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②、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③、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④、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叙述方式

顺序: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地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描写的技巧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如08浙江卷《乌米》19题。)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如08年湖北卷(季羡林《雾》)第16题)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5、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①比喻:将平淡、深奥、抽象的事物描写得生动、浅显、具体。

②比拟: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③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④夸张: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

⑤对比反衬: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突出作者的感情。

⑥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定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⑦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⑧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或让写景抒情感染力更强,或承上启下,层次分明。

⑨引用:用之议论更能充分地证明观点;用之抒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典雅。(如08全国卷《阳关古道苍凉美》16题、08山东卷《歌德之勺》21题。)

⑩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⑾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

①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或作对比。

尾句: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9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②线索:作者选材、描写、记叙或议论的脉络,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

③举例或列举:议论散文中的举例或列举的作用是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7、表现手法

①、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②、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如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第18题)

③、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④、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⑤、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⑥、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⑦、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⑧、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如08山东卷《歌德之勺》22题。)

⑨、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⑩、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四、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训练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0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去已经是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被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位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象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到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在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欢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有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吞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在神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着绢绒船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着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受了。

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石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到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阒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1、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

2、“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3、本文最近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考点七、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 11

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

一、评价角度:

1.对思想内容(主旨)的评价。即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释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感情能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认识、分析、判断等。进而对文章的思想做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通过文章的语言来把握一句、一段的重要话语或全文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二、评价的步骤:

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回答评价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等。

2.注意检索,确定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检索、寻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分析区间体现的个性特点,分析在思想观点态度上的特点。

3.理解意图,深刻分析。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对评价题的解析,要分析题干的要求,分析文章的信息。

4.总结分析,组织答案。认真思考自己的分析,概括自己的思维,按题干的要求组织语言,写出明确的答案。对答案的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三、评价的方法

1.学会体会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的形象涉及到人物的个性、景物的特征、事物的特点等,表现出作者的主张、思想和感情等。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蕴涵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否丰满,是否有典型性,与生活中的人和事贴近与否,这些都是形象的问题。

2.筛选文中信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写人、记事文章还是对事物发表的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3.分析文章题目、作者、注解、写作背景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4. 评价要求。一是要立足于把握整体,切勿断章取义。二是要有理有据地评价,要具体、充分,不可含糊笼统。三是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凭空想象,主观臆测。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解“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四、考查题型例析: 20xx年福建卷(《吟风》)第13题。

训练13、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族更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是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其中国突然冒出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 12

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1.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2分)

2.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3.“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4分)

4.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4分)

5.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6分)

文学作品阅读20xx年湖北卷错答原因透视

第16题题目为: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满分为4分。本题满分率达到8%,均分2.86分,难度值为0.71。本题参考答案为:?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从评分的角度看,第一问只要答出模糊、遮蔽、朦胧三点中任意一点或与之意思相近即可得2分。第二问有三个要点: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具体);行文生动活泼(形象),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以上三个要点,答对两个即可给2分。第二问中,如果考生回答“为后面的联想和议论作铺垫”,也可视为答对一个要点。

典型错误答案示例:

①作者写关于鲜花与动物从主旨上看是为了暗示作者对雾的喜爱,以及揭示作品主旨。模糊性、朦胧性特点。表达效果:作者运用描写的手法,衬托出雾的美,以及模糊美,朦胧美。(该答案只能得3分。考生答出了雾的主要特点,但是细节描写的作用却只答出了一个方面。)

②表现了雾可以让一切模糊,可以表现出雾的美丽自然。(该答案只能得2分。考生答出了雾的 13

主要特点,但是细节描写的作用却没有扣住要点回答。)

③鲜花是表现雾的近景,是可以看见的。但是远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连参天古树、崇山峻岭也看不见,动物则表现了雾中看不见却听得见的特点,而且在雾中什么声音都听得很清楚。(该答案只能得1分。雾的特点完全未答出,细节描写的作用也只勉强答出一个方面。)

④特点是很浓、多、厚。作用是衬托出了雾的浓的特点,更鲜明、准确。(该答案只能得1分。虽然能从“特点”角度作答,但是只看到了雾的表面特征,没有能够扣住其实质,所以答错。而细节描写的作用也因缺少一个方面而被扣掉1分。)

⑤细节描写让我喜欢上了雾。(该答案只能得0分。雾的主要特点完全没有涉及,细节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均未答出。)

第17题题目为: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满分为3分。本题满分率5.13%,均分1.4分,难度值0.46。本题参考答案为: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从评分的角度看,回答本题要注意三个要点:生活、科学和模糊性。答出“生活”“科学”有“模糊性”给3分;答出“生活”有“模糊性”或“科学”有“模糊性”给2分;只答出含有模糊性且与作者观点相符的其它判断给1分。字数超过3字(含3字)扣1分。

典型错误答案示例:

①生活中大量东西有模糊性。(该答案只能得2分。没有提到“科学中的模糊性”这个要点。) ②承认事物的模糊性这个事实,很有好处。(该答案只能得1分。未能从“生活”和“科学”两个侧面进行概括。)

③无法否定东西的模糊性。(该答案只能得1分。提到了模糊性,但是不能从 “生活”和“科学”两个侧面进行概括。)

④在人类社会中,有的模糊的东西其实并不模糊。(该答案只能得0分。虽提到“模糊”,但考生概括出来的观点与作者观点不符,作者根本没有提到什么“模糊的东西其实并不模糊”。)

⑤人生在世,有太多的看不懂与不明白。(该答案只能得0分。考生脱离第⑤自然段内容的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引申,所以三个要点均没涉及。)

第18题题目为:“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满分为5分。本题满分率相对较低,只有2.86%,但是均分3.22分不算低,难度值为0.64。本题参考答案为: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从评分的角度看,本题理由①2分,理由②3分;第一个方面就是作者的观点,第二个方面是对这个观点的阐发。所以这第二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侧面,一是与清晰的东西比较怎么样,二是激发想象,三是增强审美情趣。每个要点意思答对即可得1分。

典型的错误答案示例:

①月下观景,视线不够好;雾中看花也很模糊,这两者都给作者朦胧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发挥想象,不必拘于事物本身如何,在朦胧中感受自己创造的意境,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所以说别有一番情趣,关键在于随心、随性。(该答案只能得3分。理由①作者的观点“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未答出,理由②三个要点虽不是原话,但是它有比较,有激发想象,也有审美情趣,根据采意给分原则给3分。)

②在月光中看景物,在雾里看花,这种朦胧模糊让事物更显得美。观赏者有自由的想象,不会被惯性思维束缚;事物的模糊,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客观,更严谨,更全面。(该答案只能得3分。它答出了理由①的要点给2分,但是理由②只答出了“自由的想象”一个要点,给1分,缺少另外两个要点,扣2分。)

③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该答案只能得2分。理由②完全未涉及, 14

扣3分。)

④在雾中,作者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该答案只能得1分。理由①未答出,扣2分;理由②暗含“激发想象”一个要点,缺少另外两个要点,扣2分。)

⑤“我”陶醉在模糊想象中,雾虽不会说话,但呈现出美妙而神秘的面貌,它了解模糊给人们的美。(该答案只能得0分。它完全没有按照题干要求从筛选信息的角度切入,无法回答“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的理由这个问题。)

第19题题目为: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满分6分。满分率1.03%,均分3.64分,难度值为0.6。本题参考答案为: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从评分的角度看,本题有四个要点,这四个要点的先后顺序不能够改变,第二个要点如答出对加德满都雾的描写及其喜爱也可,如只答出对加德满都雾的描写给1分。第三个要点如答出作者思考的具体内容也对,答展开的联想也可。第一、四要点各1分,第二、三要点各2分。

典型的错误答案示例:

①由不喜欢雾到雾中看景到喜欢雾赞美雾,引领到模糊数学和大自然中的模糊观景的美好,只有模糊才能更好的幻想,才能更好的认知世界的美好。(该答案只能得5分。没有答 “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这个要点,扣1分。)

②本文以“雾”为线索,作者由过去从来没有喜欢过雾转变为懂得在美丽的山城中欣赏浓雾,进而努力去观察雾,体会到雾的那种朦胧、模糊的美,使作者加深了对雾的赞美之情。(该答案只能得4分。没有答“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这个要点,扣2分。)

③文章以写雾赞美雾的朦胧美,作者赞美它的神秘面貌。(该答案只能得2分。严格地说,这里答的是内容而非思路,和第二个要点沾点边。)

④作者以“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给文章留下悬念。(该答案只能得1分。这里答的是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和第一个要点沾点边。)

分析这些错误答案,可以发现其失误的原因相当复杂,主要是个方面:

一、挂一漏万,漏答要点。

无论是筛选信息,还是分析综合,抑或是赏析评价,无论答案有多么复杂,在阅卷时,给分点都是以要点的方式呈现的。这里所说的要点,实际上就是该答案能够得分的几个要素。我们看到,从16题到19题,每道题的答题要点少则二三个,多则四五个。而绝大多数考生却总是漏答要点。

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我们很痛心地看到,考生在试卷上张冠李戴,答非所问。题目问的是“思路”,他回答的却是“主题”;人家问的是“特点”,他回答的却是“方法”;人家要求概括“作者的观点”,他概括的却是“自己的想法”;人家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他却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概括。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考试审不准题意,是很多学生的通病。要养成分析题干成分、明确题干要求、确定发问角度、准确回答问题的习惯。

三、浮光掠影,断章取义。

比如16题第一问,要求从本文的主旨的角度,概括这些细节描写表现的雾的特点。很多考生归纳雾的特点时,只看到雾的浓、大、厚等自然现象,未能结合全文主旨深入分析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虽然很精炼地概括出“雾大、雾浓、雾白”等特征,却只能得0分。不能说这样的考生没有概括能力,为什么仍然出这样可笑的错误?原因在于平时的阅读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缺少主旨辐射意识,不是从文章的主旨出发去理解文意,而是把答题区域局限于眼前的几句话,焉能不错?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一定要强调首先把握文章主旨,然后依旨会意,依旨答题。

文学作品阅读小结训练题参考答案

15

训练1、“痛苦的死亡”指作家由于遭遇苦难、自我消沉,不能再创作作品的现象;“快乐的死亡”指作家忙于抛头露面、交际应酬,却不再创作作品的现象。

训练2、(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的 词语选得对而前后不衔接的扣1分。) 训练3、【答案】 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从写作时间(19xx年2月3日春节前夕)和前文“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可以推知这里的“吹开了故都的城门”的“春风”是解放的春风,“心灵上的迷雾”是原先对前途的迷茫。

训练4、1.【要让书为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服务,而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作者是在阐述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引受默生的话的,该句的后一分句从反面作了说明。引用后作者还有评说)】

2.只积聚物质财富而不读书会使人精神贫乏。(“沦为乞丐”是比喻性说法;要注意分号后一句话)

3.【答:(1)精神财富使人弃实而自豪;(2)希望人们多读一点书,多一点书卷气。(“头抬得高高的”表明精神充实而自豪;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的象征,分句间是因果关系。末段与开头相照应,隐含着“希望”之意)】

训练5、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训练6、【答案】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本题可以依次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训练7、这是高考全国卷的一道试题。这道题指导段内层次分析和思路分析结合在一起考查。按标示的序号,全段共8句话。(a)句总说对托尔斯泰墓的感受,(b)(c)两句介绍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d)句以下用“他的外孙女跟我讲”作转接,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直至埋骨于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全段分三个意群,即三个层次。可见本题答案为(a)→(b)(c)→(d)(e)(f)(g)(h)。

训练8、1.①杨柳枝条在春风中飘来飘去的样子可爱;②生命力强;③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④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本题实际是要求分析意群)2.⑤⑥⑦⑧(句⑨“因此被人看做?贱?的”同句④“因此人们说它?贱?的”相对应,不是对全段的小结)。3.【首段第二句:“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飘出许多弯率微微的S线来”。】

4.贪图(“只贪圆自己的光荣”便是贪婪)。5.惟(只)有垂杨。(“别的树木……拼命向上”,故用“惟(只)有”;杨柳的姿态和品格的“美点”都是“下垂”)。(只能4个字)6.【(一)/(二)(三)(四)/

(五)(首段以“觉得……非赞它一下不可”作领起;中间三段是赞美杨柳;末段首句“这是我……的感想”概括上文)】

训练9、这是20xx年春季高考卷的第23题。试题所说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

训练10、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3.①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②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训练11、1.繁丽严谨。请注意对《红烛》、《死水》的评论。2.热情奔放(要注意“他是跳着溅着不含昼夜的一道生命水”的比喻意义,还要注意“又如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饶钹”一句)的。3.重理解控制;重感情抒发。

4.【B、D(文中没有论及“民族特色;C项的第二个“都”不含文意,“活泼、鲜明”只能用于徐志摩的诗;E项“当时中国”之说不合文意,本文只论及《诗镌》的诗人)】

16

训练12、1.①期盼回家和回家后亲切温馨的感受。②生命(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注意结合全文去把握文章使用的材料,如事件、事物、景物、场面等。通过分析这些语言来体味作者对所写对象的感情。如本文“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这一句中的“快乐”与“拥”就生动表达了羊群期盼回家的心情,传递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场景的喜爱,再结合家代表着“温暖、温馨“就可以概括出第一点答案。2.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3.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中的形象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塑造的形象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一是这种形象在文章内容、结构上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形象特征及它与周围形象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这种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理解形象在文章结构内容上的作用。4.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题的关键是找出描写的句子,然后归类,再结合全文来分析。

训练13、1、(2分)即使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2、(4分)(1)铺垫作用(2)对照作用 3、(4分)(1)趋同化(2)①生活空间的一致②生活方式的相似③思想感情的相近 4、(4分)(1)不可以(2)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5、(6分)(1)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2)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①辨证的态度②时代的眼光③深刻的反思

17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阅读推荐书目 文学作品 1

小学五年级阅读推荐书目文学作品1三毛流浪记张乐平2稻草人和其他童话叶圣陶3小兵张嘎耀4三寄小读者冰心5列那狐的故事法玛阿希季诺著6我要做个好孩子黄蓓佳7草房子曹文轩8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米歇而9三国演义罗贯中1...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1有注音的读本如浙江省少年出版社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名著系列中爱丽丝漫游奇境柳林风声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等2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3日古田足日一年级大个子和二年级小个子4所有图画书如日矢...

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思考

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思考江苏省高邮市车逻镇实验小学居继顶225606摘要小学语文教材篇目属于儿童文学作品居多便于小学生去阅读作为阅读教学必须努力创设小学生阅读感悟的理想空间为学生提供遨游于文学作品的服...

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作品推荐目录

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作品推荐目录皮卡书屋中国小布头奇遇记孙幼军春风文艺出版社20xx小猪唏哩呼噜孙幼军春风文艺出版社20xx调皮的日子上下注音版秦文君春风文艺出版社20xx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任溶溶浙江少儿出版社...

小学生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100题1在先秦作品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诗经2诗经收录的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共多少篇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哪部作...

小学生文学常识大全

小学生文学常识大全1现代著名作家艾青原名蒋海澄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黎明的通知艾青诗选巴金19xx原名李芾甘创作了爱情三步曲激流三步曲等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大师学过课文春蚕海上日出鸟的天堂海上日出充分体现了...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

小学生必备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课外拓展1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杜甫字子美世称诗圣诗史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2宋词一般分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

冰心文学大赛作品:如果我是一阵风

冰心文学大赛作品如果我是一阵风如果我是一阵风如果我是一阵风你猜我会做些什么春天我会坐在绿油油的大柳树上看柳条像小姑娘一样跳舞听燕子欢快地歌唱仿佛在欣赏一场迎接春姑娘到来的音乐会夏天我会悄悄地吹进教室抚摸老师的脸...

小学生作文评语

小学生作文评语集锦1你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的捕捉一个个有意义的瞬间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2文章的语言很流畅也写出了老师的感受你是老师的知音希望我们共同切磋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的一束3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

小学生必知的文学知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

2.互动对话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

互动对话主题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探讨选录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法等结合不同的儿童文学体裁有针对性地讨论儿童诗歌童话寓言和儿童散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小标题1教科书选录儿童文学作品的情况2...

小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专题讲座第一章小语教材中文学文本名家名篇特点第一节文学文本的功能定位文学文本不同于文章体文本它有远功而非实用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它以理想主义精神丰富的情感高雅的审美烛照人类世界唤醒人类的良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观照...

小学生文学作品(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