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读书报告 10301035 岭院 经济 郁江昕

时间:2024.5.8

中国近现代史读书报告 10301035 岭院 经济 郁江昕

浅谈毛泽东同志的建国之路和强国思想

中国共 产 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严重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改变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开辟道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共 产 党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中国人民为之奋斗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梦想,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强国创造了首要前提。这既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真正启动作出的最突出的历史贡献,也是他关于强国构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认为,革命本身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和中心的现代化运动的发端,为强国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现代化发展在经历了百年曲折之后,终于能在独立的国家中自主地进行和展开,而这正是强国的首要前提。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逐步形成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在19xx年,毛泽东就从保障民族独立,免受外敌欺辱的角度,宣告"共 产 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国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构想,在毛泽东一系列涉及未来国家建设前景的论述中,他念念不忘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在毛泽东看来,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须先解决"工业化"的问题,即强国的问题。因为"工业化"程度低,国力就弱,就必定要挨打,主权就要沦丧,经济就没有办法搞,人民就不可能发家致富。19xx年6月,毛泽东尖锐地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称之为"大仁政"。在毛泽东眼中,强国是第一位的,富民是第二位的,不强国,就不能富民,强国是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所在。在强国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第

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随后,在19xx年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毛泽东"两步走"的强国的战略目标,号召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 党人首次向世界宣布中华民族强国的战略目标。从此,在中国人民心中树起了一面为实现强国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旗帜。

19xx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事实就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 产 党人对中国前途的探索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思想: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强国创造先决条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强国开辟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二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公有制经济,以便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国家和增强国力。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概念。他对于强国与社会主义内在关系的认识和实践,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强国的发展思路是毛泽东和中国共 产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强国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强国的思路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被修正的思维体系。毛泽东对强国的探索起初是着力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探索,尤其是对资本积累方式的研究。毛泽东指出:"我国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19xx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为了实现强国目标,毛泽东还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探索,设计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方式,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这种政治体制特别适合处于"赶超型"起飞阶段的中国国情,能有效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建设国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虽然毛泽东的强国思路有要求过高的偏失,但在当时对凝聚国人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毛泽东还将战略策略巧妙地运用于强国实践中,主要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不要四面出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分清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解决当前最主要问题;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真正强大的力量是人民。这些战略策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强国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在中国共 产 党人的精神风貌上。中国共 产 党人的精神最早起源于毛泽东倡导并率先垂范的井冈山精神,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首创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用毛泽东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创新气概;"艰苦奋战而不溃败"的优良作风;"为主义而牺牲"的奉献精神;"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众观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其中最本质的特征和精髓是"从斗争中开创新局面"的创新气概。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才使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 党人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中,井冈山精神穿越时空,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共 产 党人特有的精神风貌,那就是: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回顾建国史,可以看出,毛泽东所倡导和培育的这些精神,与强国有着必然的联系,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在强国战略目标下体现出来的精神,中国共 产 党人的精神也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国力竞争表面上是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竞争,是民族精神的竞争。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 党人以强国为己任,倡导和培育强国的精神风貌,构成了民族精神的灵魂,它能持续转化为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奋力拼搏,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

参考书目:

胡锦涛: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xx年12月26日) 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19xx年9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xx年2月27日)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大纲 读书报告


河海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

学生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中国近代史大纲》 姓名、学号: 郑铁恒 1004010625 专业、班级: 土木工程 6班 联系电话: 152xxxxxxxx 指导教师: 陈静漪

20xx年1月4日

中国近代史大纲读书报告

摘要:蒋廷黻先生写的《中国近代史大纲》尽书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观感,书中论述主要围绕于近代中国的对外邦交。邦交是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倘若中国大胆接受西方近代文化,敢于革新,那么专治到民主共和的过度期就不会那样漫长。近代史舞台上,站在不同立场上开展救亡图存运动的近代历史人物也被作者剖析得轮廓分明。读毕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视角变得更加理性。

关键词:邦交 革新 近代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大纲》是一部民国时期的学术著作,内容从鸦片战争写至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这小小的,才五万余字的一本书,尽是作者思虑贯通后所得的精粹,说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一点都不为过。与我之前误读的一本由龚书铎和方攸翰主编,由北大出版的教科书《中国近代史纲》的论述风格迥乎不同。后者的论述中规中矩,通篇是各种注脚和引用,编写组的观点也被政治立场和教育意图所规范,所写所述除了比其他书详细一点外也并无可究可考之处。

《中国近代史大纲》这本书读到后面,你也就可以发现作者的政治立场是亲国民党的。像书中所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 [1],还有书中最后一节“蒋总裁贯彻总理的遗教”,其论述多少有失公允。读者好歹要有点批判继承的态度,结合史实,不难发现其论述的偏颇之处。 作者简介

蒋廷黻先生一生留学十年,执教十二年,从政三十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是一位近代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担任过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作为近代史研究的鼻祖,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曾师从于他,这才有《中国剑桥晚清史》这本著作的问世。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

中国人的守旧性

综观近代史,许多革新之所以不得行还要归咎于广大民众的愚昧和劣根性,未能积极配合正确的主张。开明而有预见性的人本在少数。革命若是没有健全的群众基础作为后盾,那是注定要失败的。孙中山的“训政”便是考虑到“国民程

度之低劣,国民经济之困难,军队之缺乏主义认识” [2],知道从专制到共和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时人不信他,不了解他的思想。所以辛亥革命之后迎来的并不是“宪政”,而是军阀割据的十五年。再往前点说,戊戌变法之中的废八股,提倡实学这一新政便遭到大多时人的反对,要知道读书人都希望通过八股取士升官发财,这要遭废,那么那些读书人不就前功尽弃。所以康梁的维新派难免遭忌。至于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其封建愚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代史人物评价

蒋廷黻对人物评价客观而全面,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非黑即白。他认为:“林则徐实在有两个” [3]。林则徐是清廷剿夷派的代表人物,他禁烟雷厉风行,坦然无私,洋人都敬他三分。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竭力引进西方的军械,派人翻译外国的刊物,魏源的《海国图志》便是由此而来。林文忠是最清醒的,他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他即深知“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理,却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以“上邦”自居的清朝一直睡在梦里。“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4]

关于清末海军名将刘步蟾的评价,作者则是持贬义的,这有悖于各种官方的说法。在黄海大战时中国的北洋舰队本强于日本海军,却败于战略战术上。刘步蟾实胆怯,在海战中下令倒置了原先的“人”字阵势,让自己坐镇的“定远”舰居后以图自保,如此一来阵线混乱,船员慌惧,这才导致了全线的溃败。

对于曾国藩守旧与革新之间的权衡作者分析得面面俱到。曾国藩是立足于封建传统的人物,是孔孟的忠实信徒。这就注定他要忠君,要匡扶清廷。所以他的湘军是屡败屡战,最终灭亡了太平天国。但满清之腐朽曾文正公也是清楚的。适逢同治年间清朝呈现出一股中兴的气象,他觉得清政府尚有药可治,所以他决意革新,学习西方文化,这也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始。他的这种改革是有局限性的,是在保有旧礼教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来对付西洋人” [5]。洋务运动在作者看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在中西文化的抉择间尚趋保守,此后的第二方案——戊戌变法,第三方案——辛亥革命中革新所占的分量不断加大。可见,有识之士在探索西方的道路中不断地迈出坚实的步伐。

对于李鸿章,作者对他的评价甚高,认为李氏是“中国19世纪最大的政治

家” [6]。李鸿章的眼界确实深远于常人,他领导洋务运动求西学以图存;他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初年就看清了日本日后必成中国大敌;他改革前清的科举制度,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文化;他主张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于沿海的国防及腹地各省的开发以保国家大势。李鸿章是治世之能人,无奈他是站在懦弱腐朽的清政府的立场上,所以他为清政府所作的一切无非是这个没落的王朝的垂死挣扎。 近代史新辩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他的眼界不同于常人,其中有一个观点是我在各种历史书刊中不曾读到过的,确令我首肯心折。在读近代史时多数人往往愤慨于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痛心疾首于割地赔款和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万恶的原始资本积累才是罪魁祸首。但在作者看来,中国近代的祸患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无法阻止西洋科学和优势势力不到远东来。”[7]对于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一般人会注解为对华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对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冲击,加重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但是“中国近代的邦交是我们的大困难,也是我们的大机会。”[8]外国资本的侵入不一定于国有害,资本家固然得了好处,只要我们能吸收消化于己有益的成分,也一样可以健康茁壮。日本在不也是在美国黑船叩关后觉醒,这才有的明治维新。相对于日本,中国人的反应确是的偏慢了。近代中国的受西方列强剥削压榨是一种必然,若是听之任之,不图振作,不图改革,那么我们写在书上的就只有积怨了。

总论

中国近代史其实是这样发生的,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尚在夜郎自大,西方国家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发展了科技和生产力。在西方文明开始蛮横入侵的时候,那种以“上邦”自居的思维惯性让国人的忧患意识不能及时觉悟,我们的洋务运动相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足足迟了20年。觉醒过来的总是少数人,先是在朝的林则徐、李鸿章等人,后就是在野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林则徐干脆不吭声,李鸿章的自强运动不彻底,到了康的维新、孙的革命就直接见血了。守旧派、顽固派对历次改革造成的阻力都是巨大的,革命得越彻底,代价也就越大。无以血祭,哪成革命!!!

在对外邦交这一层清政府即使受欺,尚有回旋局地。自《南京条约》以后,清政府理应抚夷,西学东渐,利用邦交,利用外来资本以图发展。无奈在朝者目

光短浅,屡惹战祸,甚至对八国宣战,最后只能失信于国人。

守旧是我们发展的阻力,而邦交恰是我们发展的机会,若是能早点看清,那么中国近代史也就不用上演那么多出闹剧了。

备注:[1] [2] [3] [4] [5] [6] [7] [8]均摘自原著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专业临床医学一系xx班学号139800xx在中国近代史的吴炜老师推荐下我拜读了由张鸣前辈写的书重说中国近代史该书语言诙谐让本来稍带点枯燥无味的历史带上了趣味性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一直...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 产 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 产 党的努...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是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在这段曲折而苦难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劳苦大众饱受压迫的现实看到了这个泱泱大国在欧美坚船利炮下无助的景象还有曾经的统治阶级在面对国...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利用了将近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本身对历史感兴趣而这本书作为作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阐述也将十九世纪的国家的地位局势面临的各种动荡危难屈辱及为之的各种探索努力等进行了分析使我对近代...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但也是一段不得不提的过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出发客观详尽的展示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的一段历史全书脉络清晰理性辩...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160020xx中国的奋斗读书报告同其他学者写就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不同徐中约所写的中国近代史因作者为海外华人所以书中对于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史发展进程的看法的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有感11121607机自学院摘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主要写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本书在一开始就从中西的对比入手指出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插图本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乡土社会的变与不变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自从岳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推荐了麓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之后我便从校图将其借阅出来...

近代史纲要 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报告姓名吴优学号1120xx0802班级03411001摘要本书共分为二十章各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以时间顺序布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主线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开始着笔深刻剖析封...

在路上--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在路上读血色浪漫有感回想一下第一次看血色浪漫还是初三的时候那时在中考前两个月突然从朋友那里看到这本书结果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硬是用两个星期将整部书好好的看了一遍这次借着写读书笔记的机会我又再次重温了这部经典血...

中近纲读书报告

13121616肖箫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有感我是一个理科生当初选择理科就是因为对于历史政治不太感兴趣但是我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学历史对于一个人思想精神方面的影响是深刻的一个大学生如果说除了专业外还有什么是必须掌...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书报告读中国近代史有感因为这本书不厚便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最大的感触就是与高中历史课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有很大出入不管是时间的陈述还是评论事物的眼光和深度就拿甲午战争来说历史课本上只告诉我们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并宣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