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4.5.13

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研报告

目录

第一章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综述... 1

一、基本定义... 1

二、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综述... 2

三、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趋势... 5

四、中国软件服务外包模式的转变... 6

第二章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的特征... 8

一、人才结构的“金字塔”特征... 8

二、知识储备的复合性特征... 9

三、职业技能的实践性特征... 10

四、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国际化特征... 10

五、个人素养的职业化特征... 11

第三章 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13

一、办学目标、专业设置的弊端... 14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尚不健全... 16

三、各类实训模式均有明显不足... 16

第四章 解决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 19

一、面向市场调整高职专业设置... 19

二、优化高职院校评价管理体系... 20

三、财税结合推动校企合作... 22

第一章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综述

一、基本定义

软件服务外包(Software Outsourcing)是指软件开发商(简称“发包方”)将原本由企业自身提供的基础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给其他专业的软件服务提供商(简称“接包方”)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利用外部人力资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软件外包业务按照业务层级由低到高,主要可以分为ITO、BPO和KPO三种外包形式。其中,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提供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咨询、信息系统的设计和运维、测试评估、软件的开发与运营、容灾服务、电子商务管理、数字内容加工处理等在内的业务;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则提供基于信息技术的流程外包服务,包括业务流程经拆分后的数据信息采集、集成、分析业务,还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等;而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则是服务外包的高端形态,主要提供技术密集的、以知识劳动为主的行业知识流程外包,包括专业策划、培训、调研,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规划等。ITO、BPO和KPO是目前软务外包的三种主要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无缝联合服务,在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同时,也逐步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由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外包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降低劳动成本的一种手段,而是优化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提高企业的灵活、应变能力的一条捷径。虽然在我国的软件外包服务中ITO和BPO占据着主要的业务份额,利润的高端占有模式KPO大部分掌握在国外软

件开发商的手中,但ITO、BPO的阶段不可跨越;因为从ITO、BPO到KPO的转变不仅代表着利润从低到高的演变,更是软件企业从低端代工到高端创新的过程,ITO、BPO的奠基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综述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全球服务外包。

目前,全球服务外包行业已经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正处于产业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印度2010财年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行业出口额达到500亿~570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加13%~15%,该行业国内市场营业额为7,610亿~7,750亿卢比,增幅为15%~17%。同时,20xx年第四季度的TPI指数显示:20xx年全球服务外包的年度收益达到93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1%;仅20xx年第四季度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合同总值就达到216亿美元,环比增长了30%[1]。

Gartner[2]公司在其对全球市场的分析及预测中指出:在2008至20xx年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12%以上,到20xx年估计可达到9,75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约占53%,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亚太地区在2008至20xx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在2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市场。IDC[3]公司按年度对全球BPO市场规模和全球主要水平业务外包市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中“主要水平业务外包市场”包括采购、财务会计、培训人力资源、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预计20xx年市场容量将达到2,500亿美元[4]。

(二)发包方与接包方。

目前,全球软件服务外包的发包商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服务外包发包市场,其发包量占64%以上,欧洲约占16%,日本约占10%,其他国家占10%[5]。

至于接包方,从发达国家来看,服务外包承接大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加拿大等国国内服务外包行业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发展优势,但是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人力资源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明显落后。从发展中国家来看,拉美、亚太地区的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极为迅速,正在成为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服务外包投资地,中国、印度、菲律宾承接了全球服务外包60%以上的份额。

(三)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情况。

20xx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行业增长速度超过35%,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其中,BPO业务发展速度继续高于ITO业务,国际外包业务迅速恢复,迅速扩大的内需市场成为外包企业的关注点[6]。

目前,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仍然以ITO为主,BPO为辅;以对日外包为主,欧美外包为辅;以外资企业为主,本土企业为辅。其中,BPO逐渐成为中国发展软件产业的主要方向。IDC预测未来5年该市场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将保持22.6%的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并有望于20xx年达到29.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7]。IDC认为,未来增长潜力较大的BPO市场领域包括客户服务、培训、财务、人力资源以及采购这五个职能的外包。

(四)中国与印度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比较。

中国与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近年在软件服务外包领域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印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凭借其英语优势与雄厚的软件开发实力,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与服务外包提供国,承接全球65%的软件外包市场业务和46%的服务外包市场业务,俨然成为服务外包产业的世界领导者。下面将从四个角度对中印两国的软件外包行业进行对比。

(1)市场空间。

印度软件产业是出口导向型的软件产业,它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国外,预计20xx年将达到800亿美元。目前,印度软件已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软件出口第二大国。不过,印度国内的软件企业发展缓慢,市场销售额较小,这表明印度的软件外包行业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中国软件服务业与国内产业有着紧密联系。中国软件企业在承接国际业务的同时,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把部分或全部软件业务外包出去成为了一条必由之路,从而形成了本土化的市场需求。出口部分主要业务对象为日本,大约占日本市场份额的65%。

(2)企业规模。

20xx年印度信息业产值达到1,030亿美元,印度拥有2,000多家软件外包企业,5,000人以上的软件外包企业就有30多家,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员工280人[8]。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拥有10万名雇员,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印度几大软件公司规模不断扩张,均实现了承接国际大公司大额合同的能力和软件外包的规模经济。

中国软件产业的总产值20xx年增长到13,364亿元,短短10年增长了近18倍[9]。截至20xx年6月,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共6673家,从业人员121.5万人,累计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42.4亿美元。

与印度相比,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创期,不仅在人员规模上无法和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相比,在经营规模上也同样如此。由于中国软件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大多是低端业务,利润率并不高。大量中小企业在人力、资金、资源、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等方面处于劣势,很难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单独或牵头接下一个完整的国外订单。

(3)人力资源。

印度IT产业的高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其合理的高中低搭配的金字塔形人才模式,其中包括兼具IT高端架构技能和商业运营能力的高端人才,也包括从事设计与项目管理的中级人才,更有大量从事基础工作的熟练的程序员。

反观中国,不仅高端人才匮乏,中级人才不足,即使是基层程序员,虽然数量庞大,但也远未达到印度那种熟练程度,也就缺乏进入企业后立即发挥作用的能力。中高层人才的培养当然无法单纯依赖于教育机构,而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成长与提高,但基层程序员的培养完全可以由教育机构完成,而印度大量的职业教育机构和成熟的职业教育机制无疑为IT基层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稳固的平台。

(4)人才培养。

印度的学院教育是具有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所授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学员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许多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理论,而是将企业急需的软件应用知识与技能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并且课程设置也会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中国的IT专业人才的培养由大学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共同承担,课程设置中计算机基础理论占据了相当大比例的学习内容,但这种课程内容主要对有志于从事计算机相关领域研究的学生有帮助,而IT产业需要的是能做项目开发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从事相关领域探索的研究型人才。

三、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趋势

(一)由价值链中的小型部分项目向大型整体项目发展。

随着软件服务外包业务的不断发展,各接包方的技术水平会出现跨越式的增长。随之而来的便是外包项目的逐渐增多和价格的逐渐下降。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商在日本市场建立起来的信誉和品牌,使中国企业的软件外包订单逐步扩大,尤其是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日本客户正逐步把技术含量高的一些大型项目外包到中国。这说明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正从技术导向型向客户价值导向型逐步迈进,不再仅仅以简单的重复操作为任务要求,而是为客户创

造新的价值。

(二)从人力成本优势向价值优势的转变。

随着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开拓、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商所接项目水平的提高,中国软件外包商正从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中走出来,逐步走向以价值带动利润的模式,即“价值优势”的方向。同时,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也正从服务商向综合投资商转变,以获取更大利润。服务外包园区将整合各类行业资源、创新服务及发展模式,由原来单纯的管理服务机构发展成为集园区开发、产业投资和增值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园区,从服务商向综合投资商转变。

(三)新的应用技术催生多样化的渠道,开展多层次合作。

IT行业近年来不断涌现出令人振奋的新的应用技术,如以Android为代表的跨终端操作系统、以苹果Apps Store为代表的跨媒体数字内容平台,以及备受瞩目的云计算等。为开拓更多市场空间,各国软件外包商正积极对各发包方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全球外包市场的不同特点寻找多种形式的市场渠道。其中,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将会成为整合各项服务的核心。借助云计算平台,外包园区得以进一步丰富并完善其资源及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的不再是单一而固定化的产品或者服务,而是基于云端资源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深入企业发展环节,打造嵌入式服务体系。同时,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完成信息部署,整合资源,持续健康发展。

(四)满足客户需求成为核心内容。

找到客户的核心需求将成为重中之重,分析得出,软件企业经验的不断累加将使得软件外包市场更加规范,项目质量和准时交付将成为客户的核心需求。以中国为例,随着金融业、政府、电信等行业对外包服务需求的增加,BPO需求将迅速爆发。此时,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将是衡量服务外包企业最重要的标准。

四、中国软件服务外包模式的转变

顺应全球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软件服务外包模式应从下述方面做出转变。

(一)找出差距,从低端走向高端。

中国的IT业和软件外包服务业正在健康地发展,但仍要认清与领先者的差距。从19xx年起,中国软件和IT行业的年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2%,具有英语能力的毕业生人数翻了一番,即便如此,IT业年收入也仅为印度的一半[10]。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再加之毛利率和报价较低,导致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很难仅依靠人力资本优势进行持续发展。因此,首先要转变的就是从人力资本相对较低的泥潭中走出来,以价值导向为企业发展的根本,转变低端的“中国制造”的面貌。

(二)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中国软件业排名前十的IT服务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0%,而印度的十大IT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高达45%[11]。中国大约有8,000家软件服务供应商,其中员工少于50人的占四分之三,只有5家拥有2,000名以上的员工。而印度的软件服务供应商不到3,000家,至少有15家拥有2,000名以上的员工,其中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威普罗公司(Wipro)和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Infosys)都已经获得国际上的认可。这清楚地说明,想在全球范围拥有客户,没有适当的人员规模是不可行的,中国软件企业吸引不到顶尖的国际客户,就是因为国际客户通常认为小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小。

(三)做实做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前文已有所提及,其主要弊病在于理论强于应用,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培养了专业技能相对不高的毕业生。因此,校企合作的双向教学模式成为中国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一环。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能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培养人才、应用人才并创造价值的一体化过程,是获取新的竞争力的关键。

(四)从模仿成功模式到创造成功模式。

近年来,中国社会各行各业刮起一股“山寨”之风。不论是洗发水、饮料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是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甚至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品,都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山寨货”。“山寨”之风在软件行业的体现,便是对各种成功模式的大肆模仿。这种风气之所以能一直盛行,其原因在于某些模仿的确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使得使用模仿之术的人乐此不疲。但是,这种模仿往往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最危险的习惯,因为总有一天会仿无可仿,届时整个民族都将失去创造力。

当然,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也经历过模仿成功模式的阶段,但这些国家都能在短时间内结束简单的模仿,而转向创造成功的模式。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国软件企业必须尽快转变意识,强化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吸收在创新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的特征

对于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来说,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竞争要素。作为全球软件服务外包的新兴力量,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潜力和前景备受瞩目,但在软件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制约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一大瓶颈。培养满足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要求的各类专业人才,是提升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软件服务业,具有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化等特征,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对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就必然有行业自身的特征。

下面,从人才结构、知识储备、职业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个人素养等方面,对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人才结构的“金字塔”特征

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需要软件研发人员,还需要软件销售人员、用户服务与技术支持人员,更需要项目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 产品经理、资深项目经理、资深系统分析师、架构师等

项目经理

普通员工:如基础开发人员、服务支持人员等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从结构特征上看,呈金字塔状分布,如图2-1所示。

就软件研发人员而言,处于塔顶的是产品经理、资深项目经理和资深系统分析师等,他们是有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精通产品行业知识并善于与客户打交道的公司核心骨干,要求既懂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他们应该熟悉国际化企业管理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发包方的文化。

处于金字塔中间的是有专业软件开发经验、熟悉产品行业知识,对客户真实需求比较了解的技术骨干,即有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人才。他们具有很强的沟通和团队领导能力,了解客户需求,能够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模块化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这类人才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以及较好的职业素养。

处于塔底的是年轻有朝气、有初步产品开发经验和基本行业知识的普通员工,即基础的

软件开发人员,能够编写代码、技术文档等,能与团队成员和项目经理共同完善设计方案,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储备的复合性特征

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看,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具有复合性特征。服务外包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种知识储备:一是熟练使用或开发软件及信息网络的知识;二是软件服务外包领域的基础知识,如外包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基本原则、交付工具的使用等;三是项目涉及到专业领域的知识,如承接金融信息化外包业务的人才,就需要具备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结算、外汇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等知识。

当前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项专业知识的具备,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网络管理、相关外包行业信息以及外包行业工作流程等都应该有广泛的了解。近年来,国际服务外包行业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兴起,许多企业不仅将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服务转移出去,而且还将风险管理、金融分析、研究开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业务外包出去。这种发展趋势也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中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IT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一味钻研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开放的视野和思路;不注重积累工程经验、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储备的知识缺乏实用性,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三、职业技能的实践性特征

衡量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是否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关键一点,就是如何灵活使用外包软件开发、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的知识和工具,以及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网络管理和行业知识的广泛了解,将职业技能与实际的岗位需求结合起来。由于目前高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而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相对不足,因此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也是造成当前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持续存在“人才缺口”的核心因素。

因此,软件外包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企业化项目的锻炼,并让基础技能知识运用到实践,尤其是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与完全对接。

四、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国际化特征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全球化趋势非常突出,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全球化视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全球化视野形成的前提,是对各国企业和组织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行为模式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要想深入了解,首先要求的就是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由于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客户多来自国外,因此对软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包技术和管理人员应具备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以语言为工具,能与国外客户顺畅交流,理解、尊重国外客户在文化、传统、习俗、思维和时差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反复的沟通和交流,解决外包项目中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的国际化特征体现在下述七个方面:

(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熟悉、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三)熟悉、掌握国际惯例;

(四)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五)具有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

(六)具有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

五、个人素养的职业化特征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也有很高的要求,表现出高度的职业化特征,归纳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从业人员典型的个人素养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在软件服务外包的协议交易和实施过程中,基本都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关系到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生存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服务外包的接包方对发包方提供的信息、研究开发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等,必须按照发包方的要求和合同约定加以严格控制和管理,一旦向第三方泄露,将要承担法律责任,并且从此将不会被服务外包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和合作伙伴。

(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合作和团队精神变得空前重要,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也不例外。对于个人意识强烈、闭关自守、好大喜功,缺乏与人为善的合作精神的人,将无法适应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要求。

由于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涉及的项目规模通常非常庞大,同一个接包方内部会分成若干项目组,需要各个项目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交付产品或服务。有时,发包方还会将一个项目的不同部分发包给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接包企业,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主动的质量意识。

信息时代,软件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软件是产品、是装备、是工具,其质量使得顾客满意,是产品市场开拓、事业得以发展的关键。软件质量是是可以认识,可以科学地描述的。通过一些方法和工具,可以改进软件质量。如CMM(软件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就是一种控制和改进软件质量的典型方法。采用CMM这样的方法和工具来控制和提高软件质量,不仅需要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从组织层面进行规划和部署,更需要组织中的每个成员积极树立质量意识,主动学习、了解、掌握并应用软件质量管理工具。否则,方法和工具将沦为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章 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伴随着中国IT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也正处在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阶段。目前国内软件从业人员接近40万人,其中从事软件外包的软件人员不到15万人。虽然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量的IT相关专业毕业生,但真正适合从事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却极为短缺,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一大瓶颈,从根本上限制了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事实上,与快速增长的软件产业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相对应,中国计算机及相关的高等教育规模也在急剧扩张。以20xx年为例,中国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生达84.80万人。然而,数据表明,有近30万,也就是多达35%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没有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作。其中,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力量,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为49.84万,占全部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58.7%。但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在软件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与其数量并不相称,在我国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整个人力资源构成中仅占9.7%的比重[12]。

20xx年,国家教育部在《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

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xx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

[13]。

然而,通过对国内100余家软件外包企业的调研发现,通过传统的学历教育(本科和高职教育)和社会IT培训机构培养出的软件人才与企业所期望的软件人才之间一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学生普遍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近年来,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还远不如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等软件外包强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极度缺乏了解IT服务与软件外包行业特点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

造成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一方面软件服务外包业受到了较大冲击,导致企业人力需求降低和扩张减缓;另一方面,为降低成本,企业希望应聘者具备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减轻培训成本并更快地创造收益。由此,对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在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已经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兼顾。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在理论知识层面上,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较高职学生具有绝对优势,而在实践动手能力层面上,高职学生却又不具备明显的相对优势。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是造成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访谈,可以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目标、专业设置的弊端

(一)办学目标的扭曲。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办学目标扭曲、教学定位偏差的现象。大多数院校依旧停留在IT专业知识的定向培养上,这使得毕业走入社会的学生往往是专而不精,每个领域都知道一些,却又都不够深入。这样的毕业生即使顺利就业,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也只能单一地、纵向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无法横向扩展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知识面。此外,这类学生由于缺乏综合能力素质与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在投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会出现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的不足,更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价值观与工作态度的扭曲。

究其原因,在于院校在设定办学目标时,存在严重的“利益驱动”。很多地区的高校在设立办学目标时,并未结合社会需求与当地的地域特性,而是片面地追求招生规模,以扩大生源为唯一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完善市场观,就是办学思想、出发点及目标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改变教育短缺时代“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众多的需求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服务对象,从而确立自己的教育项目和发展方向。这种服务目标的确定,一是要取决于社会需求,二是要依托一定的内部条件,三是作为教育这种特殊行业,还必须要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三者缺一不可。科学确立办学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是其所有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这种目标的相对明确性、具体性和可实现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科学基础[14]。

(二)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

在设置专业时,很多高职院校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也依旧拘泥于理论陈规,并未与企业实际的岗位任职要求相结合,使得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事倍功半。

事实上,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早已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岗位体系,每一个岗位都有其明确的

知识、能力、素养指标。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体系与企业的岗位体系之间一直没有确立准确的对应关系。如,一些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立了“嵌入式方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而事实上,“嵌入式方向”仍是一个相对宽泛、不够聚焦的模糊概念,学生毕业之后,根本无法迅速找到与“嵌入式方向”准确对应的岗位。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当然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高职院校。但作为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理应充分尊重市场需求,深入了解、调查、研究企业的真实岗位设置,更有针对性地设立专业。以往贪大求全的思维模式必须尽快打破,因为专业的准确设置,将极大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真实需求之间的距离。

(三)片面强调“就业率”。

从20xx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就将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硬性挂钩,如果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招生率,进而影响高校声誉和经济效益,甚至是学校领导的升迁。而在更大的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是对地方管理者政绩考核的依据[15]。

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认为,就业率是最重要的数据。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访谈,发现90%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将“就业率”作为评价学生就业质量的唯一考核标准。事实上,就业率这一概念自身就有多种解读方式,学校、毕业生和企业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很多学校认为,只要学生毕业之后有了去处,就可以称之为就业。不论学生所学专业为何,只要有了就业协议,学校方面就将学生纳入成功就业的数据库中。因此,很多学校都有很高的就业率。而上级主管部门并不会深入调查就业率数据的统计方法是否得当,由此得来的就业率的数字,造成了学校就业情况的虚假繁荣,掺杂大量的水分,并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教学效果,更无法为学校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其实,如果就业率统计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大学、教育部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率统计并无不妥,但是,如果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思用在千方百计炮制“好看”的数字上,就业率的统计就会失去原本的意义。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尚不健全

众所周知,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方面,“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功不可没,国家也多次重申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政策。然而,放眼全国,真正具备企业一线软件服务外包工作能力和经验,同时又拥有一定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实在太少,与国内庞大的高职高专学生规模相比如同九牛一毛。由于目前校企间依然缺乏更为深远、广泛的联系,致使大多数高职院校无法向企业输送更多教师进行一线工作锻炼。

此外,还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难以有效实施,教师队伍的评价体系存在偏差,没有有效引导教师在校企之间的流动,“双师型”师资培训项目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与行业主流标准、技术、设备严重脱钩等问题。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的欠缺,使得大多数院校的实训成为了“闭门造车”,进而导致了国内各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方向,大大偏离了企业的实际需求。由此,虽然每年都会产生大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但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缺口却仍然无法得到满足。

三、各类实训模式均有明显不足

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实训模式一般分为以企业、培训机构和学校为主导的三种模式,其中以学校为主导的培训模式由于存在封闭性,无法真正实现与企业工作项目的有效对接而逐渐被高职院校所摒弃,进而转向以企业或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模式。然而,在现阶段,这两种模式也同样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

主要包括与学校合作的IT公司实训基地,以及学生自己联系的实训单位等,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学生作为实习员工,管理主体为企业。学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训有诸多优势,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状态分散,管理不便。由于缺少了学校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很多校外实训可能在不同的城市开展,学生的安全和思想教育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状况。

其次,增加企业和院校的经济成本。对于IT企业,为接纳顶岗实习的学生,需要支付不菲的工资、办公场地费用、硬件费用等显性成本。而企业指导教师的时间成本、实习学生的管理成本等隐性成本,对于中小型IT企业而言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在短期内,顶岗实习的学生很难为企业创造高于成本支出的价值。这也是IT企业在主导此类实训模式时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对于高职院校,每年都要为寻找顶岗实习的合作企业而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此外,少数学生参与实训,难以普适推广。为弥补成本支出,同时担心实习学生不熟练的操作会给生产带来负面影响,企业往往选择优秀学生进企业实习。这就造成了资源和机会愈发不对称,优秀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空间,而真正希望通过实习提高实践能力的普通学生却很难获得企业实习的机会。此外,出于信息保密或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企业只安排实习学生在技术含量低或只需进行简单体力劳动的岗位上,在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上,往往限制学生顶岗。因此,顶岗实习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训目的。由此,“校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

主要包括学校委托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实训,以及学生自己参加的培训机构等,实训一般通过项目组的方式进行。学生作为项目的模拟参与者,管理主体为培训机构。与企业不同,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最大的困扰,来自于夸大的招生承诺以及良莠不齐的培训质量。

(1)师资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实战。

以项目代替实训,只能是一种简单的训练,与IT企业的实际还相差甚远。此外,大多数培训机构的师资多为兼职教师,且大多为大学教师或者在读研究生,本身就缺乏项目实战经验。因此很多学生经过培训,无法获得较为扎实的IT开发管理经验及实际岗位的工作技能经验。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依然无法胜任企业的工作。

(2)费用昂贵,品牌大于内涵。

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有些无产业背景的培训机构只以盈利为目的,动辄上万元的学费带来的丰厚利润,吸引不少人投资开设培训机构。对于学校,将学生实训推给培训机构,校内实训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行为;对于学生,高昂的学费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令众多学生望而却步,严重制约了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积极性。

(3)难以实现互惠与持续合作。

院校与培训机构间的合作多为简单的契约关系。在合作过程中,院校无法从培训机构处获悉关于产业发展、产业用人需求等一手信息,对于院校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并无根本的促进作用。而且培训机构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时,很少考虑就业质量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就业后的离职现象非常普遍。

第四章 解决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的建议

一、面向市场调整高职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职业岗位变化,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专业,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按照市场人才需要确定相应

的专业。

(一)专业设置体现行业前瞻性。

为了实现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整体产业升级,作为重要的人才输送者,高职院校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体现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共同探索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避免盲目性,强化行业发展预测,基于行业趋势调整专业设置。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周期,而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又在不断发生变化,政府、行业组织和院校应该重视行业预测研究,为专业设置提供准确的研判标准。

(二)专业设置体现市场发展性。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设置专业要取决于社会需要,合理的专业设置必须做到专业与企业职位体系相呼应,专业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专业与就业岗位相挂钩。

为改善这一局面,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之前应该进行详细、深入的区域性市场需求调研,在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技能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系部的专业设置。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还应不断进行专业的调整与改造,如专业方向的拓展,甚至专业的弱化与撤消等。当前一些复合型专业正在高专高职学校出现,如“计算机应用技术—铁路信息化应用”、“软件外包—日语方向”等,都是充分体现了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产销链接的办学思路,值得推广。 针对软件服务外包行业,高职院校应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进行细分,按照企业面向的市场可细分为对欧美外包、对日外包、在岸外包的人才,按照企业业务类型可细分为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等,然后再来研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并进行分析及细化。如:目前做ITO的以日语为主的服务外包企业,希望招收综合素质较高的既懂专业、又懂计算机及日语的毕业生;而做BPO的企业,则只需要外语沟通能力良好的学生,具备良好的IT操作技能即可。

(三)专业设置体现特色差异化。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普遍存在新增专业重复率偏高的现象,如近两年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蜂拥申报的现象,两年就出现近60所院校申报。

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利益来看,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批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成熟专业,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通过较长的办学积累,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收效期长、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既要与其他高职院校“错位”发展,避免与其所设置的专业雷同,更要重视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强化体现特色的品牌专业,围绕品牌专业设置新专业,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16]。如交通类院校,应该围绕交通信息化发展设置于交通有关的IT类专业,经济类院校应该围绕金融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设置有关的IT专业。

综上,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以专项课题的方式,定向委托相应的专家机构或咨询机构,研究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并发布年度预测报告,准确研判面向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规模、岗位需求、职业素养、知识结构,指导不同区域、合同行业的职业院校优化并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确保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推动行业的发展与繁荣。

二、优化高职院校评价管理体系

(一)创新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从“普适性教育”向“针对性教育”转变。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是普适性教育,具体到软件外包行业,院校的培养体系应避免对软件行业的全面覆盖,而是强调面向岗位的知识侧重和技能强化。举例来说,某高职院校在Java语言及应用上只安

排了几十个学时的选修课程,而企业普遍认为400个小时以上的学习和实践是在软件企业从事Java开发所必须的要求,但由于高职总课时数的限制,无法安排这么多的Java课时。另外,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全面性,实践性的课程实际上更难达到企业需求。很多院校的学生仅仅在某个暑假安排有几周的工程实践。大部分教师由于长期脱离企业环境,对企业的人才标准和技能要求一知半解,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到了企业,必定会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去适应和“补课”。

因此,针对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建议高等职业院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学时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等方面,向针对性教育方向转变,针对企业的技术类型、素质要求和行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精准服务定位。

(二)延长就业率的考核周期

毕业生的就业率,可按照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在毕业半年后统计,甚至可以到毕业一年后统计。而且,不能由学校单方面统计就业率,而是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参与统计。这样统计出来的就业率,更真实、更科学,同时也让毕业生有更多的体验、思考和选择工作的时间和机会,使毕业生的就业更扎实、更可靠。

在学生毕业后的半年/一年时间里,高校应组织就业指导教师持续进行就业安置率回访,对学生就业情况作持续性、过程性考察,一方面提供辅导,另一方面也为学校收集宝贵的信息。

(三)建立就业跟踪服务机制

形成切实可行的就业跟踪服务机制,不仅能大大提高就业质量,还能有效反馈院校的教学质量,使院校能够通过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通过就业跟踪,能够发现专业设置是否合理,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随时了解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职业取向,为在校生对就业提供合理的参考;不断获得最新的软件服务外包职业准入和职业定位,为院校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通过这种机制,还能随时获得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为建立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立交桥”提供极大的便利。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支持推动成立非盈利的大学生就业咨询研究中心,客观、公正的评价院校的就业状况,研究行业的人才趋势,打破就业率与招生规模硬性挂钩的做法,从对就业数量的关注转变为对就业质量的关注,从而使高职院校无法继续依赖制造高就业率的做法来获取各种资源。

三、财税结合推动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学校和行业、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受益,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专业人员深层次地和有效地参与学校发展,包括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及质量评估、人才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地获得企业的意见,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满足行业、企业当前的需要,还可满足行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并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出路,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推进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问题,而且涉及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问题;不仅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更有赖于企业行业的积极性,重大政策问题还涉及到财政、税务和企业管理等综合部门。 综上,建议采取一下措施,推进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一)设立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

建议由教育部、相关部委协同,推动在服务外包产业发达的地区或高职院校集中的地区

设立若干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可由办学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优秀的服务外包企业或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牵头,成立由企业、高职院校、产业基地、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基地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硬件环境,按照每年接受高职院校实训学生的数量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或者对企业的税收给予同等数额的减免。只有将院校、企业的利益协同,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推动校企合作。

(二)鼓励高职院校设立服务外包人才基地

实践证明,推动校企合作,困难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协同,院校的目标是人才培养,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建议推动若干高水平的职业院校设立服务外包人才基地,通过学校出资和企业出资参与的方式设立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服务外包人才基地,基地采用企业化运作,国家或地方政府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建设基地的硬件环境,采用零成本或低成本吸引服务外包企业的运营中心进驻基地,企业运营中心无条件接受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参与项目,院校将完成培养培养计划的学生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参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实践和工作。人才基地的运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基地的专业人才享受院校教师的同等待遇,最终发展成为类似于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实施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师资专项计划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目前高职院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教学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动力和机会参与企业的项目。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师资专项计划,推动高职教师有机会进入国内外的服务外包企业参与实践、参与项目。具体鼓励措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设立高职院校教师的企业访问工作计划,按照服务外包企业接受教师实践的数量给予相应标准的财政补贴;其二,设立企业工程师的院校访问工作计划,对于访问院校的工程师给予相应标准的财政补贴,促进教师与工程师的互动与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通过师资专项计划的实施迅速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外包方向的教师能力提升,实现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推动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资源库建设

服务外包产业,不仅涉及IT技术,根据不同外包方向所涉及的行业,也涉及到不同的行业知识和行业技术,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要既懂IT技术又了解行业。针对典型服务外包行业,建议教育部支持推动设立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资源库建设,如针对金融信息化外包、企业信息化外包、医疗信息化外包等重点行业推动建设若干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由企业牵头,行业协会和院校参与,形成产品化、网络化的服务外包教学资源库,包括知识体系、方法学、教材、课件、实训平台、知识库、案例库、项目库,资源库的应用与推广按照产业化模式实施,并由企业根据应用和行业发展持续更新。服务外包的教学资源库,单独的院校和企业很难完成,因此更需要协同企业和院校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同时依靠产业化的模式来推广不断优化和持续。

--------------------------------------------------------------------------------

[1] 数据来源:《20xx年中国服务外包行业报告》。

[2] 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

[3] IDC:国际数据公司。

[4] 数据来源:/

[5] 数据来源:易观国际。

[6] 数据来源:《2011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

[7] 数据来源:《中国业务流程外包(BPO)市场2007-20xx年预测与分析》。

[8].数据来源:《走向全球的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

[9] 数据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10] 《走向全球的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

[11] 数据来源: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12].数据来源:《我国软件企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的调查报告》。

[13]《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14].《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李洪亮。

[15] /ldjf/bjtj/201101/1059099.shtml

[16].《特色专业建设:内涵发展之路》,江国强。

20xx年12月

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更多相关推荐:
IT服务外包现状的调查报告

IT服务外包现状的调查报告现在的商业环境变化快速技术日新月异做你最擅长的核心竞争力其余的外包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研究表明支持外包服务的公司比什么都在自己公司里做的公司运行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一调查的背景随着经...

关于加快我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8

关于加快我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李平省政府参事朱乃新陈道蓄陈守伦李东梁东黎最近我室李平副主任带领朱乃新陈道蓄陈守伦李东梁东黎参事就以服务外包为切入口和重要抓手调轻调高我省经济结构的课题在...

服务外包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市场调研预测与标杆企业分析报告20xx年报告编号1518220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市场调研预测与标杆企业分析报告20xx年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

20xx年电子制造外包行业研究报告

电子制造外包行业分析一、电子制造外包行业的概况1.电子制造外包行业概述从定义来讲,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业务和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剥离出…

20xx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调查报告

智研咨询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网站20xx20xx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全景调查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客服QQ992930161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文章来源报...

20xx年IT运维外包服务市场专项调研报告

智研咨询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网站20xx20xx年中国IT运维外包服务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客服QQ992930161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文...

中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xx20xx年中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市场调研与战略咨询报告报告简介金融外包是指金融企业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可以是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

20xx年中国电信服务外包市场投资研究报告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专业的调研报告网站20xx20xx年中国电信服务外包行业动态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客服QQ992930161报告价格印刷版RMB7000电子版RMB7200印刷版电子版RMB7500电子邮箱文章来...

20xx年服务外包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

20xx年中国服务外包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走势分析报告报告编号1659973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20xx年中国服务外包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走势分析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

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研报告

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研报告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录第一章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综述一基本定义二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综述三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趋势四中国软件服务外包模式的转变第二章软件服...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十三五规划及投资潜力分析报告20xx-20xx年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十三五规划及投资潜力分析报告20xx20xx年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第一章服务外包相关概述27第一节服务外包的介绍27一服务外包的概述27二服务外包的界定27三服务外包的分类...

泉州服务业调查报告

泉州服务业市场调查报告摘要本文在服务业的理论演进中找寻泉州发展服务业之路通过借鉴港韩新的国际经验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工业化中实现服务业的载体一厦漳泉城际群互动谋划泉州服务业发展布局拓宽泉州服务业发展领域提供服务业发...

服务外包调研报告(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