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结课论文

时间:2024.4.27

 

 

 

 

社会学概论结课论文

越轨与社会变迁

 

 

 班级:12级电编5班

姓名:郑陈    

学号:20120704529

日期:20##年12月

越轨与社会变迁

摘要 中国人做事非常讲究一个“度”字,中国人常年收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越轨这个词似乎并不是什么好的意思。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有一些具有犯罪特征的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维持、运行和发展,因此社会规范调适人们的行为非常重要,相关规定的制定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协调。自从社会规范产生时起,人们的行为同社会规范之间的偏离或违背亦同时存在,正因为如此,“一幅完整的社会画面不仅包括了与社会规范相吻合的人或事,还必须呈现出那些与社会规范相背离的人或事,即越轨现象的发生”。

一、越轨行为的内涵

什么是越轨行为?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界定。作为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行为的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从法律角度来说也应该属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可以将越轨行为纳入犯罪学的研究领域。中外学者对越轨行为的界定都试图将人们的行为所违背或偏离的社会规范进行一定的范围限制,即希望明确人们的行为对众多不同层次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哪一些社会规范的违背或偏离才能将其界定为越轨行为,但认识差异较大。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初,由于美国社会在较大范围内的动荡不安,犯罪的研究持续受社会学的不轨行为理论的影响,认为越轨是指一些社会的行为和社会的特点超出了社会和社会上传统的范围与标准。在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认为“越轨是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价值观念或社会准则的任何思想、感情或行为”。在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将“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作为界定“越轨”的范畴。

二、越轨行为的成因

越轨行为如何形成,国外社会学家及犯罪学家们从社会原因、个人心理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对越轨行为的可能做出了解释。

1.  生物学派或生理学派的观点。最早从生理方面寻找越轨行为原因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他提出了天生犯罪类型说,企图从罪犯身上找到一些异常特征来说明犯罪与生理的联系。他的天生犯罪说问世之后,曾盛极一时,但后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而被淘汰。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出现了生物染色体的研究。一些学者发现,监狱的男性犯人中染色体为“XYY”结构的比例较高,并断言找到了越轨行为的生理原因。但后来的研究证明,不少带有“XYY”染色体的男性也同样能过合乎社会规范的生活。所以虽然某些越轨行为(如精神失常者的行为)与生理因素有一定的联系,但大多数越轨行为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于生理原因。

2.  以亚历山大、斯托布及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犯罪心理学派则认为“干出越轨之事可能是为了缓解下意识的犯罪感”。任何个人行为都是个人的需求与自我控制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我控制力弱小有多种原因,如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的人格具有严重缺陷,以及心理失调等。犯罪心理学派主要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越轨行为的解释与“挫折———侵犯”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人格有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追求自私的满足,但本我的冲动要受到超我和自我的约束。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和规范在人意识中的反映。超我在人格中起着“检查官”的作用,与之相背就会产生紧张、罪恶感、焦虑和紊乱。自我则代表理性判断的能力,按趋利避害的原则行事,它在本我和自我之间以及本我和外界现实之间起调节作用,使彼此间的冲突降到最低限度。按照弗格伊德的理论,一个人幼年时期的社会化如果未能正常进行,它的本我会有缺陷,内心也不会树立起正统的道德标难。这样这个人就会有一“病态人格”或成为不受道德约束的人,从而产生越轨行为。

3.  迪尔凯姆等社会学家则从社会、社会结构和社会冲突出发,认为“社会整合的加强会使越轨行为减少,社会的解体会使越轨行为增加”;建立在迪尔凯姆论点上的社会解组理论主张,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有益于大家遵守公认的准则,而无秩序、社会分裂会造成犯罪和越轨行为。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越执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失范理论、差别接触理论、标签理论:

(1)失范理论。失范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引进社会学的。用它来描述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彼此相互矛盾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20世纪3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 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认为,社会规范在两个方面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一是行动的目标,二是行动的手段。在理想的社会状态下,社会规范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指导和调节是谐调一致的。当被社会认可的目标与社会所允许的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间不一致时,失范状态便出现了。例如,如果一个社会一方面看重人人都过富裕生活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使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以社会所承认的方式致富,那么一些“被剥夺者”很可能会采取越轨行为的方式以达到同样的目标。

(2)差别接触理论。差别接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萨瑟兰提出来的。萨瑟兰认为,越轨行为与一切社会行为一样,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谁也不是只接触遵纪守法者或只接触越轨行为者。一个人是否会变成越轨行为者取决于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哪方面的影响更大。换言之,如果我们所交往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好友把某些法律或社会规范说成是错误的或无关紧要的,那么我们也会倾向于接受他们的看法,也就会倾向于成为一个越轨行为者。以上述

假设为基础,差别接触理论把其注意力放在人们交往的对象及与之交往的频率、时间、强度等变数上,试图找出这些变数与越轨行为的关系。

(3)标签理论。该理论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中的某些权力集团的主观认定,是他们给社会中的某些成员及其行为贴上了“越轨”的标签。标签理论的著名学者乐莫特指出了“原生越轨行为”和“衍生越轨行为”,即将越轨行为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该理论指出,实质上每个人都会在此时或彼时从事越轨行为。但这些行为多数是暂时性的、试探性的和轻微的,这种越轨行为被称为初级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也许没有被人意识到就过去了,当事人不认为自己是越轨行为者,别人也不这样看他们。但是,如果这些行为被重要的他人(父母、雇主、老师、校长甚至警察)发现并公布于众,他们就很可能被贴上越者的标签。一方面,其他人开始按照这一标签对越轨者作出反应,例如,如果一个人被视为“同性恋者”,那么,他对于其它同性伙伴的友谊就很可能被解释为性爱的表示。如果一个人被看作是骗子,那么,他的真话也会当作谎言。另一方面,越轨者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这一标签,形成了一种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依此行动。这时,初级越轨行为就转化为次级越轨行为。

三、越轨行为的特点

1)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即它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社会或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行为。2)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个别人或少数人所具有的特殊爱好、行为特点,只要不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就不属于越轨行为。3)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任何社会或群体的大多数成员在其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某种越轨行为。但是,只要人们不一再重复此种行为,就不会被视为越轨行为者。4)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只有当某种越轨行为频繁地发生且对社会造成危害,使相当数量的人受到威胁时,才会转化为社会问题。5)行为越轨的程度以及此种行为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种行为所触犯的规范的重要性,即取决于该规范在维系社会与群体上所处的地位。当越轨行为触犯到与社会及其统治者生死攸关的规范时,其越轨程度与所受惩罚必然严重。反之,则较轻。

四、越轨行为的控制

社会因素的作用对于越轨行为而言是关键性的,所以本文对越轨行为的控制主要从社会学来分析。在社会学家看来,防止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有三条:

(1)改变社会规范。随着越轨行为的出现而改变原有的社会规范,它常常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例如,在我国解放前农村有许多地方,认为妻子为去世的丈夫守寡是贞节的表现。现如今,这一规范已被彻底废弃。这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大多数人都背离了某一社会规范,这种情况通常说明这一规范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其出路只有两条:要么进行修改,要么被取消。例如,在许多传统社会中,婚前性行为是严格禁止的,但在现代社会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背离了这条规范,这一规范逐渐失去

了它的约束力。

(2)消除越轨行为的原因和社会条件。这是控制越轨行为的根本途径。越轨行为理论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开展反对犯罪的公众运动,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标签理论认为,让越轨者恢复正常生活是防止继发性犯罪的切实可行的方式。而根据墨顿的失范理论,减少越轨行为的有效方法是开辟更多的可以用合法手段获得成功的机会。

(3)增加越轨行为的成本。惩罚或以惩罚相威胁,也是增加越轨成本的常用方法之一。例如,对罪犯实施监禁,既是一种对犯罪行为施加的惩罚形式,也是威胁潜在罪犯的手段,以及防止同一罪犯再次犯罪的方法。鉴于许多越轨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是愉快的和有利的,因此,如果不对越轨行为实行适当的惩罚,增加越轨行为的风险成本,从事越执行为可能会成为人们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魏平雄,赵宝成,王顺安.犯罪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98.

[2]皮艺军.犯罪学研究论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

[3]刘强.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4]范大裕,王先达.论越轨行为及其社会控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结课论文


社会学概论结课论文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专业:新媒体和信息网络

年级:10级新传

学号:***

写作日期:20XX年12月15日

摘要: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始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建设之首。并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重要论断,给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

一、教育与教育公平之间的联系

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始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建设之首。并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重要论断,给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

二、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1、我国教育的公平体现

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过这么长时间党和国家的努力,我国在实现教育平等的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从文盲率的大大降低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巨大成就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其成效也举世瞩目。一是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一开始就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奠定了基础。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提出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在2007年开始对全国农村学校免收学杂费,这在中国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是我国政府在扫盲问题上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四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免费教育和人民助学金制度都曾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坚持教育机会均等所采取的重大步骤。五是近几年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比如“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两基”工作的巩固提高,并且将对于逐步削弱教育的地区、民族、性别诸差别起到积极的作用。

2、我国教育的不均等的体现

(1)城乡教育投资的公平缺失

农村经济远远比不上城市,需要更多的国家资金的补助,当城市的孩子已经在漂亮的楼城中上课时,农村的孩子可能还在小平楼中甚至小瓦房中上课,当农村的孩子还在煤渣跑道玩的起劲时,城市的孩子早已在橡胶跑道中上正规的体育课等等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农村学校的软肋,而要改变这些现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从 2002年全社会 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 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 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教育的投资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农村的孩子也需要在舒适,没有环境压力的情况下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2)地区公平缺失

我国地域广阔,因此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由此不同,主要的表现为东部比西部发达,南方比北方发达,教育这方面我们拿东部跟西部做比较。东部由于地区经济整体发达,因此它集中了很多优势资源,比如资金,教师等等,因此东部就有能力使用更多的资金、任用更好的老师在教育方面,使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水平。而西部由于地势偏远,经济相对较为落后,所以学生在教育资源这一方面上也相对落后很多。虽然国家一直以来大大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成果也显著,但是毕竟一直会受到很多现实状况的阻碍,使得在教育这一方面受到很大的羁绊。

另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样的做法使得很多其他地区的好学生得不到更好的教育,这也不免是一种可惜。

(3)教育资源的公平缺失

前者我们说了由于经济水平的原因,导致了地区的教育状况的差异与相对的不公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往小了说,在同一区域,我们是可以做到教育的公平的,但是这一点却做的远远不够。

现在众所周知,在许多的区、县或者市都有很多的重点小学、中学或者“星级”小学、中学等,更有意思的是自从推广免费义务教育以来,很多地方原来最好的学校相继变成了民办学校或者说成是“民校”。这个可以说是典型的与民争利或者说是封堵穷人的上进之路。各区县市在公办的中、小学中也分了三六九等,也就是把受教育者分了分了等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特别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继续升学求知的机会很不公平。同样是一个地区的公民,为什么不能受到同样水准的教育呢?

现在的中小学入学都有“就近入学”的原则,基本划定了教育学区,这样本该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能够享有同等教育资源的,但是由于一些以前的重点或者星级学校的存在,使得划分学区的结果是:有钱有势的人不受到学区的限制,却限制了大多数群体的穷人,他们的子女进不了好的学校,享有不到好的师资力量,那样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使得他们的发展又遇到了很大的难关,社会阶层持续固化。

(4)阶层公平缺失

2009年 3月 1日,由杨东平先生主持,北京理工大学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中一份名为“我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 1978年,重点中学来自工人家庭的学生比例高达 37.3%,高居首位,超过了政府、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子女的总和。 1988年开始,来自政府、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家庭的学生人数比例迅速上升,农民、商业服务人员和工人子女比例明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管理者子女由 1978年的 7.8%跃升至 43%,而产业工人子女比例则由最初的 37.3%猛跌至 16.65%。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大,工人农民的子女的教育也受到了影响,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会让人产生一种巨大的心里落差。这些问题都有待政府机构大力的去改善。

三、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教育作为常见的社会分层的标准之一,它和职业、收入、权力有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在现代社会,教育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可能的职业、收入、权力,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社会地位,即教育会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全面的、持续的影响。

1、教育的公平与否将会影响一个社会的稳定

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倾向于弹性结构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机会平等的可以自由流动的社会。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也成为了资本,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资本,凭着这个资本,才可以在以自获性为主的社会向上流动,因此教育成为了影响个人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不平等,则社会流动的机会不平等,容易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深化各个社会分层的差距,使社会结构趋向刚性,增加社会冲突的可能性,降低社会的整合度。

2、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实践表明,现代社会人们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呈正比例关系,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

3、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和谐社会是一个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是一个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培养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4、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公平,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教无类”,即打破身份、地位、民族、性别、年龄、区域等界限,不分对象、不加限制地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这不仅是宪法、法律所体现出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

四、对改善教育公平的几点意见

1、继续推行免费义务教育

推行免费义务教育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使得许多穷人家的孩子获得了入学学习的宝贵机会,使得我国社会的文盲率大幅的下降,也使得许多成绩优异的的穷人家孩子获得更多知识,为他们将来报效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觉得可以等时机成熟,我国可以推行12年义务教育,使得更多的上不起学的孩子没出升学之苦。

2、继续坚持西部大开发

我国的西部一直是我国大力发展的地方,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组织更好的师资力量去西部进行支教,这样,西部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的只是来改变他们自身的命运,改变他们家乡的命运,为社会的和谐平衡发展做出他们的最大贡献。

3、不再设立重点或星级的学校

由于很多地方设立了重点或星级的学校,导致了受教育者被分为三六九等,使得他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得不到对等的教育水平。当消除了重点或星级的头衔,他们在名义上与普通的院校也是一样的。

4、加强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扎实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大力表彰优秀教师,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才能使得学生上课不用再挑选什么好的学校。

5、师资力量轮岗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各个院校的老师的互相交流,互相轮岗,使得各个学校的学生能感受到不同老师的风采,也能促使每个老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五、对以后的教育公平的希望

我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家能够实现教育的更加公平,使得每个孩子都能上好的学校,不再受师资力量的困扰,不再担心学校的好坏,将我国的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的繁荣强大。

参考文献:第三大点参考了百-度。

更多相关推荐:
文学概论论文要求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文学概论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悲剧人生的社会因素专业班级商务英语一班姓名学号授课教师崔姗完成日期20xx年月日论文题目1正文用宋体五号字2可以添加二级标题例如212223243...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电大指导教师日期(以上各项目请学员按照样式自己填写)学生毕业设计(…

文学概论-浅论意象与意境

西南大学文学院文学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论意境与意象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级学号2220xx308011204姓名贾文龙成绩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三日浅论意境与意象姓名贾文龙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文学概论教案文学概论是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文学观念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的风格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的源流等方面这些方面构成文学理论的基础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

论文写作概论 笔记

论文及特点学术论文对科学领域中的某一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以发表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分为社会科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具有学术性学术问题论题学术成果描述对象学术见解核心内容独创性科学性结论科学思想方法科学论述科学理论性...

文学理论本科论文题目

文学理论网络文学与美学本科论文题目一文学理论123456789论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论艺术直觉论艺术欣赏中的沟通与共鸣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论艺术创作中的错位与通感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毕业论文范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031110189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电大指导教师日期以上各项目请学员按照样式自己填写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河北...

怎么写毕业论文!

看到大家对本文反响如此强烈本人深感欣慰呵呵虽然本文并非原创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文学到一些东西祝愿大家都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谢谢一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二毕业论文的规格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古代社会至封建社会讲述她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简述她的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其精华我们要传承而对其陋习我们则要加以改进努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药学概论论文

抗艾滋病药物研发作者黄禾专业工商管理学号1146716摘要自美国19xx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目前世界上有数千万名艾滋病感染者而对抗艾滋病依旧没有特效药物但是对抗艾滋病的药物正在处于积极的研发过程中以下涉及到...

文学概论形考作业112

i形考作业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发表的lt抒情歌谣集gt序言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2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是普遍性社会语言系统3表现型文本是文学文本...

艺术概论论文格式与题目

1从艺术创造角度分析设计中的情感表达2论艺术鉴赏是一种动态的审美过程3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4紧密结合所选择的专业方向运用艺术概论的有关知识论述艺术的继承和创新5以美术设计等艺术某一流派或重要人物为对象分析...

文学概论论文(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