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开题报告修改稿

时间:2024.5.4

1

中国家族企业经营研究

1.本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1.1本文的选题目的

家族企业是企业的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归属于一个家族所有,而且具有能将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数个家庭或家族所有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家族制企业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作为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制度安排,家族制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族企业在我国将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家族企业成为我国仍会长期存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年全国人大示出旺盛的生命力2004通过宪法修改议案,将私人财产保护写入宪法,成为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家族企业作为私营企业的主要组成成分,其社会作用不言而喻。

1.2本文的选题意义

中国的家族式企业在最近20年里有了较快的发展,家族式企业实际上已成为新办企业中最主要的企业模式。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19xx年提供的数据表明,新开办的企业中企业家族化的趋势很明显。从资产上看,51。8%的企业为一人独资企业,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业主本人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2。7%,而在所有其他投资者中,又有16。8%是业主的亲属,这种产权结构是构成家族式企业的前提。中国家族式企业的治理模式与韩国及东南亚的家族模式基本相同。由于发展时间短,企业规模较小,中国家族企业整体上仍处于家族企业的初级阶段。企业产权更加封闭,家族资本持股比例很高。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家族式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一些特殊的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族式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些特殊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行为完全符合厂商准则。二是企业的凝聚力强。家族式企业所具有的家族和企业合一的特征,使得家族成员视企业资产为家族财产,把企业的业务看作是家族事业的一部分,形成了企业是家族的延伸和模拟的家族的观念意识。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强的凝聚

2

力。三是管理稳定程度高。由于家族成员控制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使得家族式企业在管理和控制上能够像家庭一样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四是决策迅速。家族企业可以独裁式地指挥家族企业的前进方向,并对家族式企业的重大事务做出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决策时间,保证了决策过程的迅速性。

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经济学大师道格拉斯·诺思在他的名著《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写道: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出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今天,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家族制为主要治理结构的民营企业是“该仍沿用这样的企业制度,还是要实现制度的变迁”一直是各方面争论的焦点。回顾发达国家的家族制企业发展史,对我们认识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家族制企业

在工业化早期,英国同样存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以家族和友谊关系为基础的合伙企业较易生存和发展。首先,家族关系为小规模企业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地方性信用网络,成为企业吸收资本的重要来源;其次,家族成员和友人也是向企业特别是新企业提供劳动力和市场信息的来源。同时,当时的家族企业大多采取无限责任的方式存在。在信息高度不对称及监管不到位的条件下,无限责任方式是提升企业社会信任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以家族为背景的企业,大大加强了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可信度。

当时英国的市场结构与企业间合作体制也强化了家族企业的发展趋势。尽管经济持续增长,但英国国内市场比同期的美国国内市场规模要小许多,并且不如美国国内市场繁荣。此外,英国的全国性市场被区域性口味和偏好所分割的程度也更为严重。同时,海外市场对英国企业而言却更为重要。作为一个富有商业传统的国家,英国当时已建成有较完好的批发和零售体系,销售渠道比较通畅。由于每个区域性和海外市场的需求各不相同,英国企业家们面临的是一个事实上被分割的差异化市场,而不是一个大规模的同质化市场。这使英国的制造业者倾向于生产小规模化的差异化产品,而非需要大规模生产的同质产品;良好的销售体

3

系也使得制造业者能够没有必要直接拥有或控制自己的销售渠道。这意味着当时英国的企业通常都定址于一个特定的区域,并承担某一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活动,这些特点都使英国制造业得以保持适宜家族制运营的相对较小的规模。

同时,企业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也鼓励企业的小规模存在。与美国不同,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反卡特尔的法律限制,这使英国小企业得以通过简单地加入卡特尔形成联合,获得形同于大企业才能获得的利益,这在事实上保护了英国的小规模工业企业。

结果是,区域取向的小规模家族企业促进了英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进程。一直到19世纪中叶,绝大多数英国企业仍是合伙制。直到19世纪80年代之后,合伙制企业才有了显著的衰退。应该说,工业化时期,英国市场的性质、国家的地理特点、法律制度及其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企业的发展,但适应于上述市场环境特征的小规模家族企业及相应的企业间合作却使英国在19世纪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盟主。在之后的较长时期里,英国企业仍大体保持着家族控制和管理的传统形态。然而,世易时移,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2.2美国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变迁历程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建立起现代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国家。但在19世纪40年代之前,美国企业基本还是以小规模和个人经营方式为主的家族企业。这种家族式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企业股东一般是创业者的家族成员、朋友和关系较深的商业伙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中于雇主式企业家一人身上。这种治理结构决定了这个时期的美国家族制企业通常也是小规模的非上市企业,家族始终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

但在随后的近100年内,美国家族企业大体实现了由家族制企业制度向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演变。

根据钱德勒的研究,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新能源和运输以及通讯技术的巨大变革,使大规模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从而催生了大型企业。大企业要求资本的密集、经营的长期连续、管理的专业化,这必然促使企业向更为现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方向的转变。问题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企业制度

4

变迁为何不是首先发生在当时更为发达的英国或其它欧洲大陆国家,而发生在后起之秀的美国呢?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美国有一个其它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国内市场。相比其它国家,美国国内市场规模更大、更富有和更为均一,这促使企业向生产和销售标准化产品的大型化方向发展,从而得以充分发挥符合美国特点的规模经济效应。

技术创新对美国企业产量增加的作用明显高于其它国家,但在当时美国国内存在严重地方垄断的情况下,巨大的产品增量难以用传统形式的手段去销售。面对技术进步和市场挑战,美国工业企业普遍出现了向垂直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向,也就是制造业企业通过前向联合去控制产品销售、通过后向联合控制所需原材料来源。通过垂直一体化,企业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恶性竞争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经营的稳定性。伴随垂直一体化同时出现了数家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产销过程中某些阶段的水平一体化。两种一体化方式,都需要筹集巨额资金来建设工厂、销售网络,仅靠企业的内生积聚显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资金的筹集,必然要求企业能从社会上广泛吸收资本,这促使企业主不得不超越家族的限制。

随着规模的扩大,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的风险也大大增加,经营管理日益成为高度复杂化和专业化的任务,必须雇佣专业管理者来运营企业。在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这一漫长时期,伴随着美国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一场根本改变了美国企业制度的“经理革命”。钱德勒认为,市场扩大和技术进步只是现代经理制诞生的一般前提,真正促使现代工商企业形成的力量源泉是一群支薪经理们所进行的开拓性的职业管理协调工作。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形成,最终导致了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随之也带来了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所需解决的基本问题,使企业成为现代化科层制企业。这些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存在的大型企业在进入20世纪后成为美国经济活动的主角。

2.3家族企业在中国产生的文化背景

中国是一个家文化传统悠久和深厚的国度,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农耕文化,农业社会的稳定,是依靠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来维持的。以家族为纽带,以血缘远近亲疏的关系来确定人们的尊贵卑贱地位。它有着如下特点:血缘性、聚居性、等级性、礼俗性、自给性和封闭性等。这种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意识,家族成员彼此之间自然产

5

生出一种信赖,相信自己的家人以至亲戚、同族、同乡、同学等关系密切的人,而对其他异地或异族人形成了一种先天的隔阂。家族制企业往往成为中国现实企业组织形式的首要选择。正是由于中国的家族企业具有浓烈的、深厚的“家”文化特色,使得中国式家族企业具有超乎寻常的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使家族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地勤奋工作;也形成了家长式管理方式,能够形成强大的领导核心与执行能力,能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并做出迅速的反应;借助于传统的家庭等级制度和“遵上”、“忠信”、“服从”观念以及家族成员彼此高度的认同感和一体感,有利于减少企业内耗、降低管理控制难度和成本,促使中国的家族企业在八九十年代得到了迅速增长,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共分为6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述了我国家族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实施背景及选题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论述,了解学术界当前的研究水平。

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家族企业的定义,发展历程,优劣势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我国家族企业经营模式分析,具体为我国家族企业经营治理的现状,家族主义信任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的影响和信任,专业化分工与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机制选择趋势的分析,通过对家族内部关系体系的分析,提炼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机制的特点。

第四章:分析世界上英美市场主导型,法德银行主导型,韩国与东南亚家族主导型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发现我国家族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障碍,指出我国家族企业管理的局限性和独特优势,明确了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章:通过100份抽样调查资料,构造OLS模型,对上海家族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对其实际现象作出一定解释,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第六章: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提高我国家族企业管理的建议,并对所作研究进行了展望。

6

4.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4.1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或理论为基础,来回答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实证分析的基础。家族企业内部复杂因素蕴涵于庞大的理论体系当中,该理论体系包括家族---职业经理人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和经典的企业管理理论,为本文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规范分析中运用归纳总结方法,对比分析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家族企业的管理体制。

4.2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以分析和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它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或检验选择有效影响因素,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实证研究,我国家族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以揭示我国家族企业运营的真实情况,实证研究运用了上海市100家企业样本和OLS模型回归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我国家族内部管理机制。

5.参考文献

1.姚贤涛,王连娟.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M1.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剑平.从家族制走向股份制J1.企业管理,2003(11)

3.吴维库,马正己.一个家族企业的再生『JI.企业管理.2005(3)

4.张晓辉,周蔚. 国际竞争环境变化与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选择[J]改革与战略, 2006,(09).

5. 宋亚非.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一个国际比较视角的思考[J]北方论丛, 2007,(01).

6.吴家尧,张涛. 家族企业的优势及发展家族企业的必要性[J]改革与战略, 2006,(S1).

7. 吕洪霞,丁文锋.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科学, 2006,(01).

8.张亚东. 华人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8,(01).

7

9.汤小华. 中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6,(83).

10.刘平青. 协同进化: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兼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的比较[J]上海经济研究, 2002,(05).

11. 屈寰昕. 家族企业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6,(12).

12. 蓝红星,陈高林. 我国家族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规避探析[J]经济师, 2006,(01).

13.戴园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家族制问题J。南方经济,2001,()11:29-33。

14.梁晓惠。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24:35-37。

15.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6.云冠平。东南亚华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7.张 震。儒家家族主义与日本家族企业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42-46。

18.周三多 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0。许建业家族企业管理模式探析经济:

19.林銮珠关于“家族企业在中国”的思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109-110。

20.储小平,罗头军.信任与中美家族企业演变的比较及其启示.学术研究,201,

21.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0201.

22.贺小刚,韩娟,沈阳,丁欣.转型期的企业集体跳槽的现状与动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0206,6.

23.邢震,袁继委.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12).

24. 黄浩. 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营家族企业[J]. 宜宾学院学报, 2005,(03)

25.陈艳华. 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 东岳论丛, 2005,(02)

26.刘铧. 家族企业的弊端与改革[J]. 民族论坛, 2002,(06)

27. 高景海. 可持续发展[J]. 学术交流, 2006,(03)

28. 梁伟业. 家族企业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8

29.许建业.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分析[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1)

30 沈结合, 李顺合. 中国家族企业上市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31.赵富强, 陈耘, 李海婴. 论家族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 管理科学文摘, 2002,(12)

32.彭玲. 家族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J]. 嘉应学院学报, 2005,(02)

33. 钱亦杨. 中日家族企业的比较与借鉴[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34.郝云宏,杨松; 家族企业内部冲突机理分析 [J];财经科学; 20xx年02期

35.张晓辉,周蔚; 国际竞争环境变化与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选择 [J];改革与战略; 20xx年09期


第二篇:家族开题报告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家族企业信任关系扩展研究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家族企业信任关系扩展研究:

我的文章主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分析信任关系的扩展 所以文章重点也应该在这个上面,也是核心;

按照开题报告来写;第四章我希望还能细分一点,研究更加透彻一些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家族企业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具有家族特性的各种企业组织,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经济学家克林·盖尔希克的研究表明全球有65%~80%的企业为家族所有。《财富》杂志所列世界500强中至少有40%是家族企业。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些企业也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如沃尔玛、福特、宝洁、摩托罗拉等。我国家族企业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占我国民营企业的90%;家族企业为促进我国经济总量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供有效供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据美国麦肯希咨询公司研究表明,只有25%的家族企业能延续到第三代,中国的家族企业的寿命平均为2~3年,即使北京中关村的企业持续七年以上的只有50%。家族企业除了寿命短外,还存在许多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认为家族企业是低效率的和没有前途的,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企业模式必然要被现代企业制度所淘汰,而且我国大多数学者对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从自己熟知的学科角度出发,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不够。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家族企业的普遍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使我们不得不认为家族企业必然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因此,研究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研究的理论意义

家族企业是中国企业组织形式重要的种类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学术 界以往对这一常见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经济现象却有所忽视,这是令人遗憾的。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曼兹认为,“家庭和血缘有一切理由能构成研究现代中国的第一课题。”对“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选题的继续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家族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的组织制度形式、组织行为、管理行为、发展环境之间变迁关系的认识,促进家族企业(甚至是民营企业)解决内在制度缺陷与实现规模经济、提升企业家素质乃至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化、细化企业制度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途径,积极为政府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家族企业的竞争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家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力量,因此,在本文将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初步建立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通过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家族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一些促进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2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时期,家族企业规模小、地理空间有限、家族成员亲身参与运营、中小企业公开融资困难、法律系统不完善、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这些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族企业成长环境比较艰难。

家族企业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长期阶段,当前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中大多数为家族企业,它们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发展的历史不长,总体规模小大,技术也较落后,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家族企业将面临更为

严峻的竞争态势,家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定条件,其生存具有很多的困惑,其发展壮大具有很多的”陷阱”,期待理论上的探讨、解答和解决。所以对我国而言,研究家族企业,尤其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着特殊的实践意义。 2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广泛关注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这一研究领域在国内受到重视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不同角度,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企业管理理论等理论范式对家族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吴继忠,2003)。家族企业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既包括从文化层面上的理解,又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既包括总体特征与效率评价,又包括各专题的研究;既包括理论体系的构建,又包括实践问题的解决等等。但迄今为止,理论界对此并没有一致认同的观点(陈凌,2000;范忠宝,2002)。我们对大量的有关家族企业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与整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以下几大基本问题:

2.1家族企业定义的研究

国内外学界关于家族企业的定义达数十种之多。钱德勒(1977)、唐纳利(1983)、Rosenblatt、Anderson and Johnson(1985)、盖尔西克(1998)、Barnes and Hershon(1976)、潘必胜(1998)、叶银华(2000)、储小平(2000)、刘小玄(2000)、李维安和武立东(2002)、周海(2002)、曹德骏(2002)、郭跃进(2003)、李善民(2004)、朱卫平(2004)、张之光(2004)等学者都曾经对家族企业进行过明确的界定。有的从家族对企业的资本所有权拥有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有的从家族成员的参与程度来界定家族企业;有的以经营控制权为核心来界定家族企业;有的从家族远景(vision)的角度来定义家族企业。虽然他们的角度不同,但从他们对家族企业定义的实质上看,他们的定义仅仅是家族参与企业的三个维度(控股权维度、家族成员维度、企业维度)的不同组合。而事实上,这三个维度曾经被盖尔西克(1998)用一个三环模式图清楚地表达过。

2.2家族企业效率评价的研究

国内外学界对家族企业效率的评价主要有三种观点,即“肯定”、“否定”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家族企业效率持“否定”态度的学者有Levy and Marion(1963)、刘可复和饶美蛟(1987)、鲍遵信(1988)、陆民仁(1984)、杨君宏等(1988),他们似乎都认为,家族企业缺乏科学的决策体系,降低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家族企业领导权代际传递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分裂或倒闭;家族伦理等非正式管理规则,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失效;家族企业的社会化程度低等,这些都会导致家族企业的低效率。对家族企业效率持“肯定”评价的学者主要有杜恂诚(1993)、陈凌(1998)、王军武(1999)、孙早(1999)等,他们的理由是家族企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凝聚力与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决策效率与良好的商业经验;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长远观点;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家族企业效率持“一分为二”评价的学者主要有雷丁(G.Redding)(1998)、李新春(1998)、杨继绳(1999)、张长立和崔绪治(2003)、申向明和盖志毅(2003)、曹详涛(2002)、马丽波(2002)、李欲晓(2003)、郭跃进(2003)、朱卫平(2004),他们大致都认为,家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是明显的,当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即在一定条件下,家族企业的优势会变成劣势,劣势也可以转化成优势。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对家族企业效率持一分为二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本文亦赞同“一分为二”的观点,并认为企业选择家族治理结构在范畴上仍属于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且取决于企业所面临

的现实制度环境。我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是我国特定制度环境所内生的一种理性制度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的成长和持续经营。

2.3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伊查克·艾迪斯(Ichak Adizes,1989)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Enterprises Life cycles)。他把企业生命周期形象地比作人的成长与老化,细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十个时期,整个生命周期分为“成长阶段”、“再生和成熟阶段”和“老化阶段”三个大的阶段①。基于此,蒋学伟(2001)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常指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通过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成长机制,使其在经济效益方面稳步增长,在运行效率上不断提高,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并使其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保持不变甚至提高。19xx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布瑞克(Hambrick)和福客托玛(Fukutomi)提出了一个总裁生命周期的5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总裁的管理生命大约包括五

①. 伊查克·麦迪斯.企业生命周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8~111.

个季节,即受命上任、探索改革、形成风格、全面强化、僵化障碍等。在这个五个阶段中,导致总裁绩效始于上升、继而持平、终于下降的抛物线现象的,大概有认知模式、职务知识、信息源质量、任职兴趣和权力这五项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可以说是“认知模式刚性”和“信息源宽度和质量”。这两个主要因素导致总裁管理能力在其生命周期后期刚性化。这是由于钻研学习的兴趣的下降,信息质量的下降,对自身认知模式的迷信,造成了总裁思维方式的僵化;再加上既得利益得因素,创业总裁所代表的那套曾经先进的思维方式和技能组合的积极作用渐渐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原来的革新家就可能转化为新一轮改革的反对派,企业的业绩便会随之下降。根据总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我国家族企业家发展的状况,我们演化出家族企业家成长的五阶段模型,如下:

① 生存阶段:该阶段的企业主经营思想朴素又原始,经营意志顽强而又脆弱; 他们以生存立业为理念,以自己的人生作“赌具”,在市场上“拼杀”,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其生存并不太取决于现代经营条件和经营思想,而是主要依赖与家族企业家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资源,企业的成功更容易被视为是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结果。

②致富阶段:该阶段的企业主的科学系统地管理企业能力依然较差,但已经具备了精练、高效的管理思想,他们往往会凭借自我感觉和实际需要设立组织结 构,使企业管理进一步完善。但是这一阶段的企业主对“财富”更为敏感,其工作重心是“赚钱发家”,所以违法经营、偷税漏税、投机取巧,假冒伪劣等行为时有发生。

③成熟阶段:该阶段企业主改变了对聚敛个人财富的看法,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稳固基业上来。业主会反省过去经营管理理念,总结经验教训,约束自我行为,完善决策机制,强化科学管理,在稳定现状的基础上谋求企业发展。企业的稳定与发展,更能促使业主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也使其更注意维护自己和企业的社会声望和品牌地位。此时,我们就可以用“家族企业家”来代替“家族企业主”,这是因为他们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思想都已经达到了一个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程度。 ④责任阶段:企业家能把经营企业看作一项伟大的事业,并把这一事业融入到当前的社会发展潮流之中。能够科学规划未来发展事业,把企业的发展与广大员工事业生涯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家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的价值

体系,实现了个人、企业和社会三方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并总结和提炼出一系列科学、完善、实用有效的企业家精神。但此时的企业家已在个人事业和声誉上达到了顶峰,对于一些危机的出现会浑然不觉,对于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

⑤僵化阶段:企业家陷入了盲目自信的阶段,由于心理和生理条件的欠缺,如果不能及时弥补自身的缺憾或者将权力转移到新一代管理层手中,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失败。

2.4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

钱德勒(1932)在其巨著《看得见的手》中,考察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美国的工业在生产和分配领域中所经历的革命性变革。他认为,促使现代工商企业形成的力量源泉是一群支薪经理们所进行的开拓性的职业管理协调工作。并认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称为现代企业,管理层级制的存在是现代工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他指出,直到1840年,这种企业在美国还不存在,企业中的中层经理人员还未出现,当时几乎所有的高层经理都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不是合伙人就是主要股东。钱德勒对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从企业理论的角度看,实际上研究的是美国企业治理结构总体上的变迁问题。职业经理市场的形成,最终导致了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也随之带来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所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王宣喻、储小平,2002)。李维安(2001)认为,东南亚各国家族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与家合

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的特征,决定了对这些国家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应从三个维度(企业维度、家族维度和经营权维度)展开。

王宣喻和储小平(2002)将企业控制权的转移作为核心维度,同时考察了私营企业的管理岗位和企业形态是如何随着控制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他们认为,家族企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力量是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即由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手中向非家族的外来经理人员转移。这种控制权一定是实际控制权,即能够掌握和控制企业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关键信息以及对资源使用拥有决策权。李新(2003)从管理能力与企业家能力引入的区别入手,分析了家族主义的信任结构是我国经理人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在这一信任结构下,家族企业的治理选择是在企业家能力引入和家族控制权之间的一个折中方案。他考察了广东和浙江私营企业的发展差异,认为以家族化组织为主导模式的私营经济中,无论是上市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还是其它形式,家族成员在最高层控制企业的剩余权利,同时将专业化管理分散到外部引入的管理者手中,是一个普遍的治理模式选择。储小平、王宣喻(2004)进一步认为,关于分享企业所有权,按法律规定分配和有效运作经营控制权,私营企业主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这表明,在股权逐步分散化的过程中,如何逐步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对众多私营家族企业而言,仍是一个大的难题。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的治理结构,它建立在对代理费用的考虑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动机从而遏制管理腐败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家族式”的企业治理结构虽然对于企业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但企业要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获得更大拓展空间,则必须抛弃这种单纯形式或至少是与其它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2.5家族企业信用问题的研究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995)在其著作《儒教与道教》中指出:“在中国,一切信任,一切商业关系的基石明显地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个人关系上

面。”福山(1998)也认为,家族以外缺乏信任使无关系的人很难组成社团或组织,包括企业;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社会不是以社团为中心的社会。祖克尔(Zucher.L.G,1986)把信任的产生机制划分为“基于过程的信任模式”、“基于特征的信任模式”和“基于制度的信任模式”。卡洛克和沃德(2001)也认为“信任感的产生基于个人对家族和企业事务的体验”。在家族企业信任问题的研究上,哈佛 大学教授巴纳斯等人(1998)做出的成就最大(曹德骏,2002)。巴纳斯等人认为,组织信任或信用,不光是个人品质,而且还是一种关系的特征(relation characteristics)。他们发展了信任或信用的特征,并且对组织信任或信用进行了规范,即品行、能力、可行性、关爱等。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家族企业成员特别是领导成员之间的信任基础是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即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构成的,这个网络以自己为中心,和别人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越推越远,也愈推愈薄,是国内学者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信任关系的指导性理论。张维迎(2001)强调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而储小平和李怀祖(2003)补充强调了企业主的信用道德问题。这两方面的道德缺失都是由于社会文化缺乏信用道德。由于信任不足,因而家族企业主难以从经理人市场吸纳管理资源。而经理人市场存在的缺失,则是因为社会缺乏信用制度,社会文化缺乏信用道德(储小平、李怀祖,2003)。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长幼有序的人治特征的伦理信任,使企业融资的广度和深度低于市场经济中的理性契约化的制度信任。因此,传统的华人家族企业难以向现代企业演变发展。

3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3.1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1章,序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基本结论。第2章,说明家族企业的定义与演进过程,进行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家族企业演进模型的描述试图概括家族企业发展的全过程。第3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介绍家族企业的文化特征。第4章,提出家族信任向社会信任扩展是家族企业创新的前提,并就扩展的可能性及路径安排进行了论述,

第五章,结论。

3.2研究思路

家族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成本论文研究的主导理论方法。除上述理论分析方法之外,本论文研究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技术分析方

法,包括调查与统计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参考文献

[1]郭跃进.家族企业经营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年版

[2]姚贤淘,王连娟.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M],企业管理出版社,20xx年版

[3]唐清泉.家族企业持续成功经营的挑战与应对方案[J]管理世界,2002,(09).

[4]张兵,徐金发,章清.家族企业——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J]科研管理,2004,(04).

[5]李新春,任丽霞.民营企业的家族意图与家族治理行为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6]苏琦,.中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性与治理结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6).

[7]苏琦,李新春.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与中国家族企业生命周期[J].管理世界,2004,(10).

[8]李新春.经理人市场失灵与家族企业治理[J].管理世界,2003,(04).

[9]李新春.信任、忠诚与家族主义困境[J].管理世界,2002,(06).

[10]李新春.家族化企业的“管理革命”[J].学术研究,2001,(05).

[11]李新春,黄焕明.家族企业的控制权革命[J].学术研究,2002,(11).

[12]李新春,张书军.企业集群兴起中的家族主义[J].经济界,2004,(05).

[13]廉勇,李宝山.中外家族企业前沿理论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06,(01).

[14]李新春,苏琦,董文卓.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J].经济研究,2006,(02)

[15]魏波.论企业家精神的价值与培育[J].理论学刊,2002,(02)

[16]陈颐.企业家精神能走多远[J].管理科学文摘,2002,(08)

[17]汪岩桥.企业家精神与现代化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06)

[18]余世存.不好找的“中国企业家精神”[J].南风窗,2003,(01)

[19]王强.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持续发展[J].现代企业,2004,(10)

[20]高文书.中国企业家人才:现状与成长环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04)

[21]张勇,李晶.企业家精神与其在中国的培育[J].当代经济,2004,(12)

[22]李新春.家族化企业的“管理革命”[J].学术研究,2001,(05).

[23]李新春,陈灿.家族企业的关系治理:一个探索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24]李新春,戴吉林.集群化“中国制造”的制度特征与竞争力[J].学术研究,2004,(07).

[25]贺小刚,李新春.家族企业的信任机制——以广东中山市家族企业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最佳范文!

CWLJLJWCZY0120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论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影响学院学院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年级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xx年5月19日重庆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说明本表另行装订成册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班级心理0802班学生林乐超学号指导教师二〇一二年六月八日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专业学生论文题目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孤独感…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研究探讨的比较多不过由于我国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江苏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概述表六参考文献1王世清深孔加工技术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92杨顺田彭美武可变切深断屑式深孔加工J中国重型装备20xx430363何定健学位论文深孔加工关键技术及发...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技术论坛BS网络版系部信息技术与工程系姓名吴先乐学号060610131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年级班级06级1班指导教师郑志娴讲师20xx年1月9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暨例文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礼物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分析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广告1003班学生学号20xx2507102指导教师二一四年三月二十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院文学院宋体四号专业汉语言文学宋体四号学生张文娟宋体四号学...

历史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表104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试论宋元时期潮州瓷器的盛衰及其原因学院人文学院专业历史学教师教育班级04级1班姓名蔡育双学号0406054201指导教师王丽英填表日期08年03月07月教务处说明1论文的开题...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浅析李煜词前后期的差异汉语言文学师范20xx级教务处制一课题意义包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南唐后主李煜一个亡国君主却凭借其词在中国词史上赢得...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MIMO技术在泄露电缆中的应用学院专业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Xxxx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34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亲亲相隐制度浅探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学生姓名学号0843021221年级20xx级指导教师左为民教务处制表二一二年3月1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附件六苏州科技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院系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胶机机械系统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蒋帅学号1120xx3621320xx年3月18日

毕业开题报告范文(5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