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时间:2024.4.27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来源:青年人(Qnr.Cn) 2008/3/15 2:10:35 【青年人: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教材购买

一、信贷质量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贷款业务的开展是否符合银行稳健经营原则,是否保证银行业务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有无盲目追求利润,把贷款投向高风险、高回报领域。

(二)贷款的审批是否严格按照授权,有无越权放贷,是否审贷分离。

(三)贷款的发放是否越过规模,有无一味扩大贷款规模,导致贷款风险过大。

(四)对关系人贷款是否严格按照规定,有无放宽贷款条件,有无发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

(五)审查贷款集中风险,看有无向一个或一组关系密切的借款人超比例发放贷款。

(六)贷款抵押、质押担保是否合法有效。(1)抵押物法定所有权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出租或共有等于第三人的产权,使用权与处置权关系。(2)抵押物是否处于被监管状态,是否为允许自由买卖的财产,是否已进行保险,风险程度如何,保险权益是否能转让给抵押权人。(3)抵押物法定缴纳税费等手续是否完备。(4)抵押物产权证明所指向的财产标的是否真实存在,其状况如何。(5)抵押物品名、数量、单价等是否与借款申请;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所反映的一致,价值评定是否合理。(6)抵押合同是否经法律公证。

(七)对不良贷款的管理是否做到部门专管、风险识别、及时处理,损失类贷款的界定、转账、核销是否合规。

(八)贷款利率是否执行国家规定,有无擅自或变相改变利率,违规竞争。

(九)贷款分类是否真实、合规、准确,有无随意调整,虚报贷款质量。

二、信贷质量审计的方法

(一)符合性测试

在全面了解银行贷款的基础上,正确评价贷款控制制度,确定审计重点,把握审计方向。

1.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内控程序测试一是通过询问等方式,了解银行对贷款控制的环境及程序等的情况。二是穿行测试,即抽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信贷交易,并对其各控制点进行测试,审查其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

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是为了获取审计证据,证实银行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一是设计测试,即内控制度和程序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发挥和控制风险。二是执行测试,即审查内控的有效性,看其运行是否连续,是否取得预期效果,是否实际发挥作用。如对贷款审批程序的评审,主要内容有: (1)贷款的审批是否按照审批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越级审批、化整为零或未经信贷调查即进行审批的情况。(2)是否体现审贷分离原则。首先,审查银行是否设置贷款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这三个不同的岗位,是否保证岗位之间的相万独立与制约;其次,审查对借款人的使用调查和贷款的审批权是否分开,是否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3)是否要求和保证信贷人员进行充分的信贷调查。(4)贷款审查是否严格。(5)贷款发放是否符合信贷政策。

2.依据测试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进行实质性测试。对内控制度健全有效的环节,可降低抽查比例,反之则重点抽查。

(二)分析性测试

贷款质量审计要以贷款数量为基础,对贷款分类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反映贷款总体状况和

结构,提示贷款内在风险,然后进行历史数据比较,同业比较和贷款投向结构分析,从贷款各要素及结构中去寻找其运动的规律并发现其中的差异,以此作为审计重点,获取证据。

1.比率分析

将银行五级分类贷款,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余额分别与全部贷款余额作比较,审查各类贷款的风险权重及其分布。

2.比较分析

(1)同期比较分析。审查贷款质量变化趋势,若贷款质量变化趋势与同期经济变化大体一致,则属正常;反之,要做进一步分析。

(2)同业比较分析。对同一组经营规模类似、性质相同的银行贷款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看其经营业绩差距是否过大,若差距大,则分析成因。

3.不良贷款结构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揭示银行不良贷款集中区,从而发现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高风险区域。

(1)行业投向分析,揭示不良贷款行业分布。

(2)贷款品种构成分析。如对商业贷款、建筑贷款等贷款的分析,可发现不良贷款在各类贷款中的分布,进而确定贷款的高风险区。

运用分析性测试应把握以下要点:

1.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高质量的输入,就会有高质量的输出。信息的可靠性决定着审计证据质量的高低。

2.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

分析性测试的资料必须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要从贷款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中比较,发现差异,进而去捕捉有用的信息。

3.分析性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由于分析性测试存在固有限制,对于重要项目,不宜依赖,若有必要使用,应由其他程序相佐证。如结果相互印证,则可以依赖。

(三)实质性测试

对信贷质量的实质性测试,有赖于信贷内控的健全和有效控制程度。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在于用取得的审计证据验证贷款的真实性、准确性。银行的各类交易、各个账目之间都存在着一定联系,审计应从各要素存在的联系中去发现所需的有关贷款证据。其方法主要有:

1.编制贷款汇总表,反映贷款全貌,指引对贷款的实质性测试。

2.核对有关账目,审查贷款的真实性。

核对贷款科目总账分户账余额。检查会计总账信贷部门台账,看部门统计报表是否一致。追查借款合同、借据、会计科目,看所发生的贷款是否全部及时入账,同时,对贷款进行函证,以检查贷款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3.运用判断抽样技术,确认贷款真实价值。

贷款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确认贷款的真实价值而运用判断抽样方法,尽可能找出所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确认其可能损失的程度,从而确定贷款的真实价值。判断抽样中要做到: 第一,样本要有—定的覆盖率。若贷款质量较好,样本可少些,反之亦然。

第二,样本要“风险优先”,即选取风险较大的贷款和金额较大的贷款,因大额贷款的质量对银行整体的信贷质量影响较大。

第三,样本要有代表性,尽量包含各类贷款。

审计方法上应做到:第一,详查与抽查相结合,抓住重点,提高效率。第二,查账与询问

相结合,走访群众,了解“活”情况。第三,内查发现线索后积极外调,查证落实。第四,账实核对,看银行对贷款的分类是否与企业经营实际、还款能力等相符,有无虚报贷款质量。


第二篇:浅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

[摘要]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内部连续监控的持续审计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审计形式,本文将商业银行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应用背景、现实意义、基本框架及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希望能对我国银行业在信贷风险防控方面运用持续审计技术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

当前我国银行业处于国家宏观调控趋紧,经济周期下行、存贷款利差收窄、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经营环境,同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全面推进和市场约束日益严格,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成为董事会、管理层、外部监管机构及投资人关注的焦点,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作为信贷风险防控第三道防线的期望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适时推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起到了有效防控信贷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持续审计的应用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对持续审计进行理论研究。作为以连续为基础进行审计的一种方法,这种技术的典型特征是针对当前的动态风险环境、利用技术优势缩短内部审计周期、改善风险和控制安全系数。也就是说通过持续审计提供更及时和可靠的相关鉴证,提高内部审计的反应能力,为决策者提供“实时”控制的保证。采用持续审计能以每日、每月或每季度为基础引导审计工作,可以使审计流程更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审计周期缩短,提供的风险控制保证更及时,无需扩大资源便可提高审计覆盖率,整体提升审计的质量和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审计环境变化,持续审计正引导着传统内部审计方法的革新进程。据有关调查资料,美国有半数的公司目前正在使用持续审计技术。国际上已有银行将持续审计应用于各项业务的监督并作为整个审计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先进审计理念及方式,持续审计在国内目前尚处于探索及初步应用阶段。伴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的完善及审计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信贷业务相关信息的实时监测、审计模型的广泛应用,审计项目在线实时

运行及审计报告及时形成使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审计领域应用持续审计技术成为可能。工商银行结合多年来对信贷业务审计工作的宝贵经验,在借鉴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领域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对信贷业务审计运用持续审计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二、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必要性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审计方法,对信贷风险进行连续性的监测、评估,全面揭示信贷业务整体性、系统性的重大风险,评价信贷管理效果,提出问题的改进建议,跟踪问题的整改成效等一系列的审计活动。通过在现场审计间隔期间,对被审计对象信贷业务经营活动继续实施动态监测,对问题疑点进行审计查询,作出风险评价与预警,防范审计间隔期间的风险,且为下一次现场审计提供依据。

(一)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发展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推动战略跨越的需要 从长期来看,信贷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仍将占有较大比重,存贷款利差收入仍是主要利润来源,信贷资产一旦发生风险,必然会增加资产拨备的计提金额,进而对银行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尽管近年来银行业信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呈现双降态势,但信贷风险管理的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信贷风险控制始终是商业银行高管层及外部投资人关注的焦点。持续的审计活动立足于揭示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为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应对信贷业务风险不断变化的内在需求

由于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多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银行面临的风险由过去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变为与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多种风险并存的局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对信贷资产风险状况进行连续性的审计监督,关注信贷资产整体性、系统性的重大风险问题,评价信贷风险与管理效果,促使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适应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的必然选择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部门均要求内审部门客观、独立地检查评价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性,从风险、战略角度确定恰当的审计范围与审计重点,通过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全面、客观、持续的评价,从治理、管理、操作、控制不同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富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掌握信贷风险和控制状况提供可靠信息依据,对外树立信贷业务合规管理和稳健经营的良好形象。

(四)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适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客观要求

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审计活动,是目前国内外先进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普遍运用的审计模式,信贷持续审计是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实践,拟通过对信贷业务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分析、评估,对已经暴露的或将要出现的重大风险问题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预警及检查,以风险为导向,合理调配宝贵的审计资源来关注信贷业务的高风险领域,提示管理层减少信贷业务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框架思路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细化进而整合、优化,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持续审计的工作目标。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包括开展科学的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进行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推进全面的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实施重点审计项目及完善基础保障工作五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互为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

(一)开展科学的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

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体系是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采集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相关数据,采取系统规范的方法,运用审计信息系统对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的监测、分析和预警。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系统通过设立符合有效性、可比性、敏感性和适用性原则的监测指标与分析模块,实现对信贷资产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的监控,为综合评价银行信贷资产经营、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引领和支持现场信贷审计工作,提升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具体操作是遵从统一的指标和分析标准,按照标准化的方法流程按季对信贷风险开展监测分析,并对被审计行进行风险提示,对于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出具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监测分析报告,为银行信贷审计活动提供线索和指导。

(二)进行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活动是建立在科学、规范的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之上的,开展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从整体上发挥信贷审计在发现问题、提示风险、促进整改、体现增值作用的重要措施。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以审计信息监测分析成果为基础,收集相关信息,分层次、全方位分析评估银行信贷业务的客户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和重大风险事件,进而确定当年现场审计的重点。具体操作是在每年审计活动开展之前,通过对风险点进行排查与分析,结合上一年度审计评价成果,对不同机构不同品种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列示出需要关注的风险区域与风险级别,依据全行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信贷持续性审计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编制具有指导性、可行性的中期信贷风险审计计划(2—3年)及年度审计计划。

(三)推进全面的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产品服务创新、操作系统升级和业务流程再造步伐,风险防控重点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必要对信贷业务经营环境、管理状况和制度流程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工作是对

银行信贷经营环境、管理架构、制度建设、流程控制、人员配置、绩效考核和信贷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信贷经营管理和制度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风险点,针对风险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具体是通过对信贷管理及流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测评,综合分析其健全性和有效性,找出信贷业务风险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进行必要的验证和测试,指导开展相应的现场审计工作。

(四)实施重点的信贷业务审计项目

综合运用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的工作成果,通过风险分析与判断,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重点区域、行业、客户、产品或信贷业务环节实施重点审计。重点审计项目的开展采取一体化管理,标准化运作,统一设计方案,统一标准流程,统一组织实施,序时开展。根据具体内容分为全行性项目和区域性项目,并根据项目的覆盖面合理安排并调配信贷审计资源。在项目实施后,通过开展后续审计持续跟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整改效果,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今后信贷审计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促进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执行力的不断提高。

(五)完善信贷业务审计的基础保障工作

实现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要注重完善各项基础保障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制定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规范的方法体系,从分析业务流程入手,查找关键环节,辨识主要风险,制定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操作规范,以此保证信贷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开展信贷审计培训。主要以信贷审计专家培训及信贷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两类形式开展。信贷审计专家培训主要以从事信贷业务审计的管理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为宏观经济理论、国际先进信贷审计理论、管理能力及沟通技巧等。信贷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主要以具体从事信贷业务审计的操作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为各项信贷业务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化工具的运用等。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由审计团队中具备相应能力的信贷审计骨干等组成,负责重大信贷风险的定期分析提示,审计项目计划与方案的审定,审计

办法的评估,审计活动中各类业务和技术问题的解答咨询等,对信贷审计项目的管理和运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四、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尚待完善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既是一项新兴的审计技术方法,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整合和衔接各部分工作。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各项组成部分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信贷业务审计监测与分析是持续审计活动的基础,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为持续性审计活动提供导向,信贷管理及流程评价是持续审计的重要内容,重点审计项目是持续审计的具体着眼点,基础保障性工作是持续审计的重要支撑,持续跟踪是实现持续审计目标和审计成果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部分工作成果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利用,互为支撑,融会贯通,形成合力,有效地将持续审计作为一套方法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二)加大力度解决技术问题。信贷业务持续审计高度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审计师必须能够接触到组织的系统和数据,并且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合适的分析软件工具来加工和处理数据形成有价值的报告信息。目前审计人员能通过直接访问信贷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或大机数据库返传获得大部分信贷业务数据,但还有部分数据信息需要向被审计行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索取,加大了实时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所以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数据提取、分析数据的技术水平,不断开发完善审计模型,进一步提高信贷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是应加快银行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整合力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二是进一步细化成本管理,逐渐建立以产品或服务为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的管理体系和信息支持系统;三是加强审计应用系统的开发、优化、整合工作,将数理统计的有关方法和技术融入到审计系统中,为信贷业务审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三)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要求审计师不仅要熟悉信贷业务,对审计对象的深入了解,而且要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持续审计的工具、方法熟练把握。目前现有的审计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IT技术人员较

为缺乏,我们的审计还主要依靠现场审计和经验判断,增加了现场审计的压力,此外,审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对审计人员开展频繁而持续的再教育,还应加大相应资源投入的力度。

开展信贷业务审计需要一支复合型审计人才,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开展好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商业银行应以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培养审计人才。一是鼓励员工自学,形成学习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选拔选送审计骨干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深造,获取系统知识;三是组建绩效审计研究团队,着力开展绩效审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理论先行,以点带面,促进审计机构整体绩效审计能力的提高;四是选派部分优秀绩效审计人才到绩效审计开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访问,拓宽视野;五是建立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将从高校或外部直接招聘与绩效审计有关的专业人才与从驻地行招聘具有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人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与驻地行的人才交流机制,不断为审计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思俊.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促进银行精细化管理[J].新金融,2006,

(6).

[2]包汉良.试论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J].工业会计与审计,2007,(1).

[3]张新军.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4,(3).

[4]周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7,(3).

[5]阚京华.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8).

更多相关推荐:
总体的审计策略和具体的审计计划

总体的审计策略和具体的审计计划之间的关系一总体的审计策略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的制定应当包括一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包括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特定行业的报告要...

审计计划内审规范

神华内审规范第2部分审计计划编制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审计计划编制的原则内容以及编制的程序及要求本部分适用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编制审计计划的全过程2定义审计计划是指内部...

审计内容和目标

审计内容和目标项目竣工决算财务报表编制审计竣工工程概况表是否按规定编制报表的填列是否齐全填列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合规1检查表中设计概算计划等指标是否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和概算计划等填列2检查表中新增生产能力完成主...

年度内部审计计划

XXXXXX有限公司二00六年度审计计划1导言220xx年度内部审计工作目标3年度审计项目说明4审计资源分配5后续审计的必要安排6风险评估过程一导言XX公司审计部已完成了20xx年度审计计划本计划是按照XX公司...

管理审计内容

管理审计包括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性审计一经济性审计1定义经济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组织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经济性审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2目的经济性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查与评价组织...

公司20xx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公司20xx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公司按照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公司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订20xx年度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以防范风险防止舞弊行为规范财务流程和财务纪律提高...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审计计划保证及时有效地执行审计业务提高审计效率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计划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

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点:审计计划的内容

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点审计计划的内容知识点审计计划的内容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两个层次一总体审计策略1概念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2内容注册会计师应当...

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龙源期刊网cn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原则和内容作者聂曼曼沈铖来源财会通讯20xx年第09期

20xx年注会《审计》预习:具体审计计划以及计划的更改

20xx年注会审计预习具体审计计划以及计划的更改知识点具体审计计划审计过程中对计划的更改指导监督与复核一具体审计计划一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之间的关系总体审计策略是具体审计计划的指导具体审计计划是总体审计策...

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

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中国审计培训网20xx0827082949作者SystemMaster来源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计划的编制与执行保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审计业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

建筑工程质量计划的编制

建筑工程质量计划的编制建筑工程质量计划的编制一项目概况及特点二与项目有关的各相关方三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四项目管理目标五工程程序一工程项目质量计划1一般应在合同签订后工程项目实施前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

审计计划的内容(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