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时间:2024.3.1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曾珠

内容提要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 ,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

中国近 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辉煌 ,令世界瞩目,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0xx年 5月份发生的太湖大规模蓝藻事件,正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教训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开始思考 ,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博弈中寻求平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这预示着人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一、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xx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 19xx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文件《 21世纪议程》 ,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 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xx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 ,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且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 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 (和平、发展、环境 )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 (可持续发展 )的内在目标来追求 ,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xx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 ,而且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 ,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里约会议”精神的鼓舞下 20世纪 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 ,如《中国 21世纪议程—— (1994—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0xx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20xx年)等。 19xx年 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庄重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 “九五”和 20xx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明确提出 “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实现经济 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在我国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 ,在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

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 20xx年中共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20xx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xx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胡锦涛同志最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 ,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与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三个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文明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 ,反过来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 ,三个文明中 ,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特别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与三个文明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 ,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 ,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除“生态文明”外,十七大将“和谐世界、和谐文化”的主张也首次写入了党代会的报告之中 ,这在 “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主题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必然性。可以说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和谐社会的发展又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在此,我们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分析如下 :

首先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 ,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 ,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 ,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 ,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商品 ,商品来自自然资源的转化和再生 ,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就会使人们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有意识地去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 ,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以扭转全国生态状况整体上仍在恶化的趋势 ,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再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没有生态文明 ,人们将会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等的袭击 ,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此必然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一起抓 ,并发挥其内在有机联系效应 ,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以 20xx年为例,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 50亿吨左右 ;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

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 ,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 7.4%、31%、30%、27%、25%和 40%,而创造的 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 4%。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耗换来的增长 ,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 ,中国单位 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 ,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持续加大。据有关方面预测 ,中国 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 20xx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 24种,到 20xx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 6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 ,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也制约了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有关数据显示 ,20xx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 ,远远超过环境容量 ;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 62%受到污染 ,流经城市的河段 90%受到污染 。因为长期以来 ,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 ,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 ,不惜违背经济规律 ,其结果是 ,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 ,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事实证明 ,单纯的 GDP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 ,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所以 ,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 ,换取某种经济增长 ,带来一时的经济数字的增高 ,却留下了长远的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展结合起来 ,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 ,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四、对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理念的

若干经济学思考当前有些人把科学发展观等同于一种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 ,甚至把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降低到一个技术层面 ,这是非常片面的。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 ,而生态文明正是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最新补充。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 ,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塑具有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性。通过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 ,转变精神领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创新政治领域权力运作方式 ,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这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时间不长 ,研究的学者也不多。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 ,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内涵和基本主张始终没有离开经济发展的主线 它的理论阐述只是为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所以,学者们应该密切注意与实践的经济学结合 ,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 ,使生态文明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与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才会有物质的前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发展应当是衡量一切事物发展的标准 ,生态文明的发展建设也不能离开这个标准。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 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所谓人的生态化 ,是指人类的经济发展必须朝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方向发展。它包括人的个性、素质和精神世界的充分发展。人的生态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手段和最佳途径。这里所讲的生态化是一个从经济学层面上规定的具有经济意义的概念 蕴涵有人类经济发展的 意义。人的生态化实现要纳入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中来 ,以人类经济发展为基础 ,将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人的生态发展和建立在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构建一个人的生态化发展的立体模式。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 ,这就为人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我们必须用好这个理论支持

和智力支持 ,使人的生态化发展目标能够实现。大力发展生产力 ,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这是实现人的生态化的 3个重要方法。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创造与和谐生态伦理的观念完全吻合。生态文明的建立 ,不仅仅是自然生态优美 社会生态和谐 更是经济生态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 ,人们提出了许多的对策 ,它们的共同不足在于 ,没有考虑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的一致性 ,不知道生态文明的建立最终是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谐生态伦理主张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相符性 ,这应该成为人的生态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有力方法之一。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政府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我国现已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草场等建设项目,大规模生态建设正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将迎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从近年常说的改善生态环境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说明党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中国经济在全球总量中比例迅速上升,在环保中担任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在此情况下,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将对全球性污染和气候问题的解决产生推动作用。

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建议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可以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应选择一条可持续的资源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增加自然资本的储备及其在国民财富中的构成比例。生态文明所蕴涵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而其核心是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因为当代人之间的不公平既阻碍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的实现 ,使当代人之间难以就全球环保合作达成共识,也是影响代际公平的因素。同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坚持整体原则。在建设生态文明时,我们应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硬约束而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立法目标,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并制订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还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紧调整生态建设的政策导向,千方百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政策性倾斜。就软约束而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 ,从生态伦理出发,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生存权。最近人们对华南虎是否存在一事的普遍关注,反映了中国人在新时期对生态文明的重视,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同时,我们还需要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避免盲目追求高消费给有限的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总而言之,当今中国只有依靠科学技术,通过结构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才能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

————

参考文献:

1.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商场现代化》20xx年第 2期。

2.王学渊、李忠健 :《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特区经济》20xx年第 1期。

3.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xx年第 1期。

4.刘建伟

:《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xx年第 3期。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这次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我们是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的实践活动,为此我们小组的成员在采访了校内同学,留学生和老师,在问卷中涵盖个人关于环保节约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常识,了解到大家对这…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B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通过参加隆昌县党校组织的生态文明建设培训课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新的体会受益颇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生态新局面——十八大报告学习心得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制止,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制…

生态文明建设汇报材料(20xx.2.1)

山西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xx年2月2日尊敬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对何炳光司长一行莅临我省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国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做出的积极回应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

镇生态文明镇建设工作总结

镇生态文明镇建设工作总结镇位于区西南部处于三县市交界地总人口51万人其中回族群众5000多人是一个回汉两族群众共居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多元文化并存的乡镇总面积5723平方公里是区唯一的纯平原乡镇素有自古文明膏腴地齐...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县有关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会议精神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中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我镇古…

学习中共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体会

学习中共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体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的中国是什么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是美丽经济栖居世界第一是美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占有量高是美丽这许许多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间徘徊着当中国工业高度的发展经济疯狂的更进科学技术不断的提升人民物质生...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第二章爽爽贵阳可爱家乡第一节独特的生态与区位优势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贵阳市的地理位置气侯地貌特征繁多的生物品种还有丰富的资源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表探究问题综合运用知识以及搜集资料...

关于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

学习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姜微微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

生态文明建设总结(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