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时间:2024.3.31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1---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1---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1---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2---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2---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2----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2--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3---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3---②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3---③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3---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3---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4---

2012.09上学期  四年级     刘宗民设计例表

科学实验报告单      4---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上册[1]


八 年 级

物 理 实 验 教 案

上册

               

【实验课题】

声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目的和要求】

认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仪器和器材】

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支架(吊着一个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

实验一:声是怎样产生

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图1.54-1),表明叉股在振动。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它的振动。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实验二:声音怎样传播的

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其他物质做成长约30-50厘米、直径与音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图1.54-2),共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

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上一个直径比量筒小1-2厘米的软木塞,把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1-2厘米)如图1.54-3所示。共鸣箱也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实验课题】

声音的特性

【目的和要求】

了解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和响度大小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仪器和器材】

发音齿轮(齿数为40、50、60、80),转台,硬纸片,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

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把发音齿轮固定在转台上,摇动转台,使齿轮匀速转动。再拿一块硬纸片接触其中一个齿轮的锯齿,如图1.55-1所示。纸片就振动起来,发出声音。改变转台的转速,可以听到纸片发出的声音音调也随着改变。转速越大,音调越高。

保持齿轮的转速不变,用硬纸片接触不同的齿轮,纸片就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齿轮的齿数越多,硬纸片和它接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实验表明:声音的音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将音叉插在共鸣箱上,将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贴近音叉的一叉股。用音叉槌轻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开的幅度不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小;重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开的幅度增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增大。表明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实验课题】

光的直线传播

【目的和要求】

1.观察光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的路线是直的;

2.观察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改变。

【仪器和器材】

光的全反射实验器,如图2.1-1所示,包括光源和长方水槽。光源是直丝灯泡,外边用开有与灯丝平行缝隙的铁筒遮闭。长方水槽的前壁用玻璃镶成,后壁是涂有白漆的光屏。光源可插在水槽上方的圆孔内,也可插入水槽底部的玻璃圆筒内。

【实验方法】

1.在水槽中盛一半水。将光源插到水槽上方的圆孔中,接通电源,转动缝隙的位置,在光屏上可以看到,光在水槽上半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带;再转动缝隙的位置,使缝隙朝下,在光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光带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偏折的情况。

2.将光源插到水槽底部的玻璃圆筒内,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在光屏上可以看到,光在水槽下半部水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带;以及光从水进入空气中光屏显示的光带发生偏折的情况。

【实验课题】

光反射时的规律

【目的和要求】

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仪器和器材】

光的反射演示器,其结构如图2.3-1所示,M是一块平面镜,镶在一块木板上,白色光屏E垂直固定在木板上,白色光屏F可以绕垂直于镜面的ON轴转动,E、F屏上画有以O为圆心的圆弧,上面标有刻度。

平行光源,低压电源。

【实验方法】

1.调整光源的位置,使一束光沿平面E内任一直线AO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绕ON轴转动平面F,寻求由O点反射的光线,只有当平面F和平面E在同一平面内时,才能在F上见到反射光线,平面F在其他位置时,F上都没有反射光线。得出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的结论。

2.平面F和E处在同一平面时,观察到光的反射,从E、F屏上读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值,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在平面E内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重复步骤2。总结得出反射定律。

4.先使平面F和E成任一夹角。转动光源的位置,在E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转动平面E找到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加深对反射定律的理解。

【实验课题】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目的和要求】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仪器和器材】

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木板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实验方法】

1.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课题】

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目的和要求】

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仪器和器材】

光具组,蜡烛。

【实验方法】

以凸透镜为基点,向烛台方向量出一倍焦距(即100毫米)、二倍焦距(即200毫米)的距离并作出标志。将烛台放在距透镜大于200毫米的位置上,移动毛玻璃屏,使毛玻璃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实像。观察这个实像,看它比实物是大了还是小了,是正立还是倒立的。测出像距(即毛玻璃屏距透镜的距离),它与焦距、二倍焦距有什么关系?(大于、小于或等于)

改变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按表2.6-1顺序进行实验。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入表中。

【实验课题】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仪器和器材】

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试管2个(内径各约3.5厘米和1.5厘米,如果大试管过长可截短一点),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或橡皮塞)2个,烧杯(500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纯萘粉(5克左右),角匙,接近沸腾的热水(约350毫升),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其余除搅拌器、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

【操作】

(1)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均匀地加入纯萘粉,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它位于萘粉柱的中心偏下处,但不接触管底。

(2)如图3-18所示,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并通过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试管中,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等。再把大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使它不接触烧杯的壁和底,而水面略高于小试管中萘粉柱的顶面。

(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让水保持沸腾状态,同时使小试管中的萘粉不断得到加热。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约70℃时,每隔一分钟或半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至萘温升至85℃左右为止。

(4)停止加热,取出小试管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让液态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继续观察和记录萘的温度,直至温度降至70℃左右为止。

(5)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萘的熔化、凝固图象。由此分析表明:晶体萘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虽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

【实验课题】

水的沸腾

【目的和要求】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这个温度叫沸点。

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仪器和器材】

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

【实验方法】

1.如图2.25-1所示,将水放在烧杯里(半杯即可)加热,温度计插入水中测水温。找一两位学生随时向全班报告温度。指出观察重点是水和温度计。

2.教师边实验,边讲解,首先看到较小气泡出现在烧杯底部,然后上升,指出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热分离所形成的。

少时,从杯底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这些泡里含有水蒸气,但没有上升到水面就变小并消失了,这是因为水温不匀,杯底温度较高,蒸汽泡可以形成,但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蒸汽又凝结成水了。

最后,加热到杯里水的各部都有气泡,而且在上升过程中气泡继续增大,这才是真正的沸腾现象。强调这时在液体表面和内部都在进行剧烈的汽化。

由学生报出的温度是100℃后(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再加一会儿热,温度也不再上升,指出这个温度就叫沸点。

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现象随即消失。说明维持沸腾是需要热量的,这些热量不是升高水温,而是进行汽化,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更多相关推荐: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实验步骤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3读数4记录并比较实验结果室内外温...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实验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实验步骤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3读数4记录并比较实验结果室内...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排版精品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排版精品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实验目的学会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实验过程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

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9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10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11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12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13四年级上册

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实验报告单

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活动名称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研究计划1研究的问题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一包的食盐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实验名称分离食盐与水的...

四年级上科学实验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实验步骤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3读数4记录并比较实验结果室内外...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明胶带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观察冷...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三联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4年级1班第组记录员日期1三联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4年级1班第组记录员日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溶解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记录表2三联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溶解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记录表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活动名称一杯水能溶...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记录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前车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注意1尽量不要破坏植物的根系和叶系2设计实验时让学生明白封住水面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使实验更加严谨实验原理根非常多而且具有根毛因此表面积十分巨大并且根成熟区液泡细胞液浓...

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43篇)